乌梅丸临床新用解析

合集下载

乌梅丸之于脾胃病之妙用

乌梅丸之于脾胃病之妙用

乌梅丸之于脾胃病之妙用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张名方,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泄泻,疗效事半功倍。

肖纯主任临床上擅用乌梅丸辨治各种内科疾病。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巧解乌梅丸方:乌梅是方中主药,用醋浸则更益其酸,味酸入肝,能生津液、益肝阴、止烦渴、涩肠止泻安蛔;当归补血养肝,与乌梅相伍,可养肝阴,补肝体;附子、干姜、桂枝温经回阳以制其寒;辅以川椒、细辛,味辣性散,通阳破阴,制伏蛔虫;黄连、黄柏泄热于上,并驱蛔虫下行;人参益气、健脾,培土以制肝木。

用米饭、白蜜甘甜之品作丸,不仅养胃气,且可作驱蛔之诱饵。

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以其酸以退蛔,以其辛以伏蛔,以其苦以下蛔,从而达到驱蛔之目的。

上述原文所言“蛔厥证”反映了厥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由于厥阴疏泄不利,气机不调,以致寒热格拒上下,阴阳气不相顺接,并进而影响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这种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蛔厥证,当治以寒温并用,和胃安蛔,滋肝敛阳的乌梅丸为主。

故用本方调和厥阴,与寒湿、湿热、伤食等引起的泄泻,在病机上需要鉴别。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我在前面多次说过了。

所谓厥阴病----实际上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

因此治疗厥阴病少不了温阳的药物。

乌梅丸:方源--《伤寒论》组方--乌梅;花椒,细辛,附子,干姜,细辛;人参,当归;功能--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主治:用于治疗蛔虫,久痢,厥阴头痛;证见--腹痛下利,巅顶头痛时发时止,燥烦呕吐,手足厥冷;方解--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伏蛔温祛寒并用,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养气养血,共为佐药;全方共凑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

禁忌--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评述: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含有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蜀椒五味温阳药,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温阳五虎”。

一张方子里有五味温阳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点也不累赘。

五味温阳药作用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地恰到好处。

厥阴病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乌梅丸中的炮附子、干姜、桂枝----分别为温下、中、上三焦而设:炮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桂枝温上焦心阳。

这三味药大家比较熟悉,没有必要细说。

细辛和蜀椒----是专门温三焦膜系的药物,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重点说一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到细辛的方子很多---- 比如治疗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都用到了细辛。

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实际上是治疗膈膜中有水气,用了细辛就可以把膈膜里的水气散掉排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寒邪深入少阴,体内的阳气被郁遏,所以用附子温里,用麻黄解表闭,而用细辛通达表里之间。

三焦是“元气之别使”,细辛通达阳气正是作用于三焦膜系。

细辛通达表里之间,实际上是改善三焦膜系的通透性,让下焦肾阳能够到达体表,温煦体表。

大黄附子汤----是治疗寒实腹痛的方子。

实际上很多寒性便秘是不疼的,大黄附子汤证之所以疼痛,不是因为实,而且因为寒,是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乌梅丸方解

乌梅丸方解

乌梅丸方解乌梅丸方解肝为肾水之子,心火之母,肝木病则心肾不交,火性本热,水性本寒,水火不交则上热下寒。

乌梅丸用来治吐蛔虫,但吐蛔虫本质为脏寒,蛔虫因为怕冷不停向上爬,直至吐蛔虫,它的症状有恶热、泻利、厥逆《素问·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这里的辛补肝,指肝气而言,即体阴而用阳的阳,如果对肝体而言,应该是“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临床需要灵活看待。

1、乌梅:乌梅丸用到了大量辛热药,说明肝气不足,升发无力,配以味酸的乌梅,避免辛伤肝体,这是从药味角度的解析,这样说来,把乌梅换成五味子、山茱萸,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以,之所以用乌梅,我想,或许乌梅对蛔虫有其独特的效用,现在有蛔虫的人很少,吐蛔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无法验证,只能作为一个猜想。

《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生川谷。

”由此可知,乌梅主要针对“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的气而言,这个气就是肝气,肝气不能透土而出,反从胁下逆升,至心包之火不能下降,这就是心中疼和热的原因,不能透土而出有肝气不足、木不疏土的因素,也有脾土寒,土气不足的因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可见乌梅丸症病人可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它可能有肝气虚的症状即容易紧张、抑郁之类的,又可能出现肝气实的症状如容易发怒动火,关键是要看究竟是肝气自身不足还是脾太寒。

肝气无法升发,一个是肝气自郁,一个是肝被脾郁。

2、人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补脾肺之气,木从土出的道理大家都清楚,用人参的目的就是补脾土之气,使“土质”松软,适宜“草木”生长。

(东北林下参,参龄10年以上,可见浓密的参纹)3、桂枝、干姜、蜀椒、细辛、附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为水。

(桂枝温肝、蜀椒温心、干姜暖脾、细辛温肺、附子暖肾)”乌梅丸用了如此多的辛味药,目的是升补肝气,弥补自身不足的问题,促进“草木”生长,可知乌梅丸所谓的脏寒为五脏皆不温(以脾寒为主,因为干姜的用量最大)五脏不温,则脏内气血流动缓慢,出现气血寒凝的情况,阳气由腑流入脏(如肝的动力来自于胆,脾的动力来自于胃)之力减弱,导致阳经之阳气有余而发热,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的道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食的是脏的阴气,从而导致腑的阳气内郁。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乌梅丸主要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不相同,其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也因此而有所差异。

下面将详细阐述乌梅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乌梅丸方剂的组成。

乌梅丸的君药是乌梅,它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乌梅的酸涩性能够收敛肠道,起到止泻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凝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丸的臣药是黄连,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连寒凉性能,可以清热燥湿,对于一些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佐药是薄荷和大黄,薄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的作用,而大黄则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乌梅丸方剂在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方面有所不同。

乌梅的涩肠止泻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时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清热燥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湿热病症如痢疾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薄荷的疏风解表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便秘等病症时有显著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的重要性在于其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配伍。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君药乌梅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而臣药黄连则能够清热燥湿,佐药薄荷和大黄则能够辅助乌梅和黄连的功效。

这种配伍方式使得乌梅丸方剂在治疗相关病症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得其具有涩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能作用。

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湿热病症、风寒感冒、便秘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对于中药方剂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因此,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医案(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医案(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医案(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1 干燥综合征王某,女,47岁。

2004年5月初诊,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院检查。

查血小板44×109/L,伴口渴甚,同时伴口眼干燥,舌质淡、苔薄,脉沉。

经查:自身抗体阳性,且抗SSA、SSB抗体均阳性。

予乌梅丸治疗:乌梅38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

5剂后,口干明显缓解,1月后复查血小板升至67×109/L。

至今仍在门诊观察中。

按:干燥综合征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为厥阴病的主症,且六经辨证中只有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故口渴当为其临床辨证的重要切入点,而毅然用乌梅丸治疗,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糖尿病曹某,男,57岁。

2004年10月初诊,其因咳嗽来院治疗,因其述口渴比较厉害,检查发现其尿糖+,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

其口渴以夜间为甚,伴乏力,易饥但饮食不多,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予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各3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杏仁、黄柏各10g,干姜4g。

半月后口渴明显缓解,复查餐后2小时血糖10.5mmol/L,于是改为每周3剂,隔日服用1剂。

目前仍在门诊服药观察中。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然教科书强调不要把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病名糖尿病等同了,但本例辨证的重要切入点,就是消渴,夜间渴甚,而又无明显舌质红、少津等的阴虚症状,同时伴有饥而不欲食,故对照六经辨证仍属厥阴病,而投乌梅丸,疗效满意。

3 溃疡性结肠炎王某,女,57岁。

乌梅丸可以治疗哪些疑难杂症?案例都有哪些

乌梅丸可以治疗哪些疑难杂症?案例都有哪些

乌梅丸可以治疗哪些疑难杂症?案例都有哪些
世界五大绝症:运动神经元症(渐冻人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类风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

都是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有患者听说乌梅丸可以治疗,那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乌梅丸可以治疗哪些疑难杂症?案例都有哪些。

乌梅丸为中成药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主治本身体内有蛔虫,后又胃肠寒热不和,蛔虫扰动不安导致的腹痛、腹泻、巅顶头痛(头顶部疼痛)、烦闷、呕吐,甚至呕吐蛔虫等,其中腹痛与呕吐可为阵发性,时作时止,疼痛较严重时还可导致四肢冰凉等症状。

乌梅丸由乌梅肉、花椒、细辛、黄连、黄柏、干姜、附子(制)、桂枝、人参、当归组成。

其中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

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可伏蛔,温能祛寒,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热,二药又是止痢要药,四种药物寒温并用,共为臣药。

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结肠炎、降血糖、抗肝纤维化等作用,临床可辨证用于胆道蛔虫、慢性菌痢的治疗。

乌梅丸可以治疗哪些疑难杂症?案例都有哪些
主要出现脉无力,脚凉同时手热;脉无力,脚凉,烧心,反酸;脉无力,脚凉,心烦;脉无力,脚凉,消渴;脉无力,脚凉,舌尖红;脉无力,下半身伯冷,上半身怕热。

这些症状时都可以使用乌梅丸,不管是癌症,胃病,失眠等等疾病都可用。

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乌梅丸为处方药,所以使用时需要医生的处方单才可以购买到该药。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

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

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

”厥阴病寒热错杂,其方乌梅酸能制蛔,蜀椒、细辛且能散寒;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

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

其方桂枝、当归以温通营血,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在扶正一面,亦气血兼顾。

且当归、桂枝、细辛,即当归四逆之意;人参、附子、干姜,乃四逆加参之意。

合两种四逆以扶正,又有黄连、黄柏清泄君相之火。

蒲师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为调肝和脾之良方。

总之,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

蒲师又说:“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

”古今方书多列乌梅丸为杀虫剂的首方,与蛔厥有关之“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等等,有关报道甚多。

蒲辅周老师将乌梅丸扩展运用于其他杂证的治验十分丰富。

本文拟重点报道笔者如何运用这方面治验的个人医案和肤浅体会,以供读者参考。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刘××,女,44岁。

1977年11月份流产后而起头痛,全身窜痛,背寒,巅顶及口舌皆冒凉气。

头痛甚时,寒气从头顶沿项直下行至小腿上端。

而时有齿衄,口舌易起溃疡,烦而少寐,烘热多汗,全身无力,月经或前或后。

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日益加重,难以支持上班。

舌尖略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阴阳失调,冲任虚损,寒热错杂,拟乌梅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

处方:乌梅12克,花椒6克,川连6克,干姜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制附片9克,肉桂5克,当归9克,太子参15克,鹿角片15克,制龟板15克,枸杞子9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临床新用解析
处方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
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蜀
椒四两(出汗)
功 能 滋阴泄热 温阳通降 安蛔止痛
常规用法 上十味,加水1000ml,头煎取汁500ml,二煎取汁400ml,
头、二煎合而温服,每次300ml,一日三次。
本方酸甘辛苦复法,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中重用乌梅,苦酒
酸收;连、柏苦寒泄热;姜、辛、附、椒、桂辛热祛寒;参、归扶
正固本。诸药相伍,刚柔相济,使之阴阳平衡,诸症自消。
临床新用
乌梅丸加贯仲炭12g 棕榈炭12g 生藕节12g 牡蛎粉12g 治疗实
热崩漏。
乌梅丸加滑石30g 生甘草10g 小蓟12g 藕节12g 木通10g 治疗
下焦热盛尿血。
乌梅丸加生侧柏叶10g 生荷叶10g 生地10g 白芨粉10g 煅乌贼
骨30g 治疗胃热炽盛吐血。
乌梅丸回地榆30g 槐花10g 茜草10g 山栀10g 治疗肠道湿热便
血。
医案举例
例1、患者,女,25岁,既往月经周期正常,此次经血突然大下,
曾在市人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以激素、止血剂治疗效不
显,现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时有发热,小便黄,
大便干结,苔黄,脉数。
辨证:冲任热盛 血热崩漏
治法:清热凉血 止血调经
方药:乌梅丸加减
组成:炒乌梅30g 川连6g 黄柏10g 黄芩10g 生地12g 沙参10g
当归6g 炮姜炭10g 陈棕炭12g 贯仲炭12g 生大黄6g 煅牡蛎30g
1剂/日,水煎分早中晚三次饮服。
复诊:药服5剂,月经次数明显减少,偶有腹痛、血块,发热、
口渴消失,原方去陈棕炭、贯仲炭、炮姜炭、生大黄、生地、沙参、
黄芩。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党参、桂枝,更服5剂,诸症消失,
迄未反复。
例2、患者,男,36岁,既往有泌尿系结石病史,此次发病突然,
晨起尿血鲜红,伴尿频,尿急,尿痛,小溲不畅、灼热,小腹胀热
不舒,发热,舌苔黄,脉滑数。
辨证:热结膀胱 热伤血络尿血
治法:清热泻火 凉血止血
方药:乌梅丸加减
组成:炒乌梅30g 川连6g 黄柏10g 滑石30g 生草梢10g 琥珀
屑3g 光藕节10g 小蓟12g 川楝子10g 细辛3g 当归6g 山栀10g 1
剂/日,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温服。
复诊:服药3剂,尿血止,尿频减轻,尿后茎中疼,灼热不适,
口渴,原方加生地30g 木通10g 继服5剂,嘱多饮水,忌麻辣,
痊愈。
按语 乌梅丸是张仲景为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证—蛔厥而
设,被后世奉为治蛔祖方,然而据此仅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嫌失之局限,其实仲景于乌梅丸方后已有“又主久利”的记载,
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因此,叶天士、吴鞠通等在
乌梅丸组方原则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于外感温暑与内伤
杂病等许多病证,对于后人进一步理解本方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颇有启发帮助。据临床报道,乌梅丸除对胆道蛔虫症有显著疗效外,
用于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妇女崩漏、胆石症、嗜酸性白细
胞增多性哮喘、尿血等,均有较好疗效。笔者以乌梅丸为基础方,
辨证施治,灵活化裁,临床上用以治疗崩漏、月经过多、吐血、痔
疮出血,尿血等血证,每获良效,乌梅丸以煎剂效果最好,尤其方
中乌梅用量用法,成人可用一日三次,每次30g 且乌梅烧存性,止
血尤妙。笔者以为,临床病证大多寒热、虚实错杂,甚至辨为何种
证型都很难,治疗绝非单纯清热、凉血、止血等所能取效,而乌梅
丸酸甘辛苦复法、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恰恰符合这些病证的治疗
原则,临床只要化裁得当,师古不泥,往往收效卓著,每起沉疴,
堪称良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