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_王翔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_王翔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_王翔

第6期(总第106期)

2003年1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 conomics Number 6(G eneral Serial N o.106)N ovember ,2003

收稿日期:2003206215

作者简介:王翔(19562),男,山东文登人,教授,博士。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

王 翔

(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所谓的“北欧模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本文在

对北欧国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1990年代以来北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北欧模

式”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与效果,以及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趋

向作出了简要的介绍和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北欧;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892(2003)0620007205

一、1990年代以来北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9121994年间,芬兰的G DP 下降了12%,失业率则从1990年的315%猛增到16%以上。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从略有盈余变为亏空,赤字超过G DP 的10%。芬兰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芬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原苏联,占到出口总额的25%以上,苏联解体使芬兰的对外贸易大受损失,造成经济困难。第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1980年代末期芬兰经济进入过热状态,此前全面开放了金融市场,管理不善,无法控制,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危机可视为东亚金融危机的预演。1994年后,芬兰经济复苏,G DP 年增长5%,失业率年降低2%,财政收支平衡改善,消除了赤字,实现了盈余。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明显表现出以出口为导向的趋势,国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率由1977年的25%上升为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50%,增加了一倍,其中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仅诺基亚公司一家企业,产值就占芬兰G DP 总量的015%~115%。进入21世纪,芬兰经济面临新的挑战。2001年,芬兰出口下降,出现负增长。预计今明两年经济运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状况,乐观的意见认为有可能水涨船高,预测2002年G DP 增长116%,2003年G DP 增长213%。

瑞典在199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大,这是自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瑞典遭受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G DP 连续三年负增长,失业率大幅攀升,仅1991年失业率就从1%急升至8%。同时,适逢大规模的难民涌入,导致公共支出急剧增加,只得一面进一步增加税收,一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经济增长的停滞造成瑞典社会财富的萎缩,人均G DP 在世界上的排名下滑,1970年曾经排名世界第2位,到1998年后退到了第20位。经济危机期间,瑞典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重振经济:首先,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本国货币克朗贬值,带动出口增长;第二,进行体制改革,中央银行独立,不再听命于任何政治指令;第三,坚定实行紧缩政府预算的财政政策,规定政府预算的上限,严格控制预算规模,保证财政收支应有2%的盈余;第四,改革社

财经论丛 2003年第6期

会福利制度,削减已有福利的额度和规模,从而降低税收水平,刺激消费和投资;第五,加入欧盟,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东风吸引外国投资。在国内改革的基础上,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浪潮使得市场更为开放,加上19世纪90年代正是世界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传统上瑞典在信息产业上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由此得利,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恢复强劲增长。2001年,瑞典G DP增长了112%,2002年预计增长2%,2003年可望达到3%。

挪威的情况与芬兰、瑞典有所不同,1990年代初期虽然也曾遭遇北欧经济危机的冲击,但远没有芬兰、瑞典那样严重,原因在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北海油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使得挪威积累起异常优厚的国民财富,高达数千亿美元的石油基金(2001年,这一石油基金的数额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成为挪威经济的减压阀,得以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保持持续增长。2000年,挪威G DP已达14238164亿挪威克朗,约合178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人均财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北欧各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富裕国家的行列。1999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 DP,芬兰为23096美元,列世界第15位;瑞典为22636美元,列世界第17位;挪威为30000多美元,仅次于卢森堡和美国,名列世界第3位。反映社会全面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北欧国家也多名列前茅,2001年度联合国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挪威列在第一位。

在北欧考察期间,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这与它们长期推行一套颇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

二、“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与效果

北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建立并实施了几十年,19世纪90年代以来,这套福利制度的若干方面经历过重大的变革,但基本框架依然存在。北欧福利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的生活保障和与收入相关的各种福利措施来保证国民的生活;与收入相关的福利措施则主要用来满足人们在有困难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仍可维持在一定的合理程度。综而言之,北欧的福利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福利范围的广泛性。与其他国家相比,北欧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范围更广,包括教育资助、免费医疗、失业救济、老人照料、养老金支付、残疾人救助、单亲父母津贴、家庭和儿童保护等方方面面,十分细致周到,可以说在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下,居民的生、老、病、死,包括受教育、找工作都会得到国家的关照,都由国家给予基本的保障。

2.福利包容的普遍性。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建立在普遍受益的原则之上,这意味着所有居民都被给予社会保障福利和服务,而不管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如何。所以,社会政策的权衡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之上,福利制度覆盖着全国不同地区的所有人口和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现有居民无论是否曾被雇佣,达到一定年龄均可领取养老金;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育儿津贴,以减轻他们抚养孩子的负担;所有居民无论收入状况、社会地位及其他情况有何不同,均可得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北欧国家的妇女更为广泛地参与劳动市场,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两个工资收入者,妇女在经济上无需依赖她们的丈夫。

3.福利享受的平等性。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不依阶级、阶层、性别的不同而区别对待,高收入者、低收入者以及无收入者均被融入同样的福利体系之中。在工资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缴纳所得税、社会福利金之后自己可以动用的部分)两个方面,北欧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显得较为平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并无严重的收入差距。一般说来,高收入与低收入的税前差距约为5~7倍,税后差距缩小为3~5倍。以我们访问的芬兰银行为例,总裁的月薪15000欧元,部门经理7000欧元,刚毕业的研究人员2500欧元,保安和清洁工2000欧元,但高收入者被课以较高的所得税,最高所

王 翔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

得税率可达65%左右,芬兰银行总裁的所得税率为50%,其税后收入约为清洁工人的3倍多。在挪威,政府部门司长的工资与接线员的工资之比为3∶1。在瑞典,私人企业家的收入比较高,与我们座谈的一个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说:他的表兄在一家私人企业任CEO,月收入是大学教授的24倍。著名企业爱立信公司的CEO,年收入1460万瑞典克朗,而该企业一般工程师年薪24万克朗,刚进公司的年轻职工年薪约19万克朗,扣除高收入者50%的所得税,收入差距仍有数十倍之多。不过,总的来看瑞典的收入差距也不大,如将中等收入的指数定为100,则高收入下限的指数为175,低收入上限的指数为65,收入差距大致都在3倍左右。从反映收入差距情况的基尼系数来看,瑞典为0125,芬兰和挪威为0126,均远远低于中国的0143~0145。

4.福利政策的强制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北欧国家的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其他西方国家来得积极和重要。在所有的社会福利领域,国家的介入都是强有力的。国家通过调节税收政策获得了强大的财政能力,使其得以将国民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再分配。福利政策的强制性建立在社会政治民主的基础之上,任何福利措施的出台或修改,均需经过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讨论、协商和取得共识,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北欧国家被视为服务型国家,它们提供福利更多的并非现金转付,而是提供服务,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日托设施、幼儿园和养老院,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照顾老人或病人的场所。这样,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部门雇佣了大约30%的劳动力,这与任何欧美国家相比都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北欧国家在社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部门的雇佣率最高,这些部门中大约90%的雇员由政府雇佣,形成对比的是在其他欧洲国家这一数字为40%~80%,在美国则为45%。由此,北欧国家开辟出一些新的工作领域,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挪威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雇佣的服务人员多达70万人,几乎占到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专门从事社会照料工作的有80000多人,大致与挪威的农业人口持平,从发展趋势看将会很快超过农业人口。挪威人说:社会发展是机器逐渐取代人力,而节省下来的人力则用于照料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服务大多由地方政府提供。芬兰的450个地方政府,就担负着组织和管理各种社会服务的功能,它们有权决定本地的税率,但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一般约为16%~22%;瑞典地方政府的征税水平则差别较大,从15%到35%不等。

5.福利体系的有效性。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北欧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平均税率相比,只高2~3个百分点,可以说大致相同;而福利支出(包括公共支出和个人支出),占G DP的比重也大致相同,都在四分之一左右,但福利制度的执行效果则有所不同。2001年,芬兰的财政盈余419%,挪威财政盈余416%,瑞典稍低,也盈余2%,而其他欧洲国家财政盈余则为-2%,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较有效率。再以医疗福利费用的支出为例,芬兰约占G DP的6%,挪威约为711%,瑞典约为8%,都比美国的14%要低得多。这也表明北欧国家的医疗福利制度成本较低,耗费资源较少。第二,从北欧国家与美国的贫困指数来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 DP,1999年美国为31872美元,远远高于挪威的28433美元,芬兰的23096美元和瑞典的22636美元,但是美国的贫困发生率却比北欧国家高得多。北欧各国是世界上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按照中等收入水平的50%以下为贫困线的计算方法,芬兰、瑞典的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5%,挪威的情况与此大体相似。以健康指标来衡量,情况同样如此。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如果大部分由私人部门支付,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必然使福利制度的包容面受到较大限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将一部分穷人排斥在外,无缘享受社会福利制度所提供的种种好处和基本保障。第三,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情况来看,历年的前十名一般都有北欧四国在内。2001年,国际竞争力排名瑞典占第9位,挪威占第6位,芬兰则高居首位; 2002年,芬兰的国际竞争力仍居前列,排名世界第二。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标准虽不完善,但也可

财经论丛 2003年第6期

以作为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有效性的一个证明。原因在于,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包括国家对教育事业、科技研发的强烈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经受高等教育者占到适龄人口的50%以上,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储备和利用。同时,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减轻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痛苦,减少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推行福利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人民团结等种种正面效应,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因素,因为资本流动既追求高收益,同时也期望低风险,北欧国家通过福利制度得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也就减少了风险,保证了收益。

6.福利制度的稳定性。北欧国家各项福利制度的出台,都是在社会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充分协商和博弈的基础上,最终取得共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的,因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得到了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芬兰的民意调查,支持现行福利制度的人多达80%。瑞典民众似乎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对福利制度能否维持有着不同的议论,但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之已久且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挪威由于工业的发达和巨额石油基金的存在,社会上对福利制度遭遇挑战虽也有所认识,但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似乎还是如何强化(包括动用一部分石油基金)现行的福利制度。每届选举,教育、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事项都是选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各个政党,无论左右,一般也都将这些问题列于它们政治举措的优先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欧的这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虽然不断会有一些修补和改良,但根本改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三、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在考察过程中,通过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座谈讨论和我们自身的耳闻目睹,也发现了北欧福利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北欧国家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失业率比较高。芬兰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后,1995年前的失业率曾高达16%,其后逐年下降,但到2001年仍有9%。近年来失业率下降的势头放慢甚至停止,估计2002年的失业率将比去年有所回升。瑞典的失业问题也很严重,失业者许多自19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长期失业,年龄偏大,又无合适技能,重新就业的难度很大。北欧国家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表现一为产业性失业,一为区域性失业。前者是随着一些传统夕阳产业的萎缩,职工大量失业,而现今繁荣的产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本身既无须大量劳动力,高技术门槛也使夕阳产业的失业者难以进入。同时,社会福利保障的优厚,也使人们减弱了积极寻找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后者表现为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芬兰主要由五个地区支撑,瑞典则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地带,所以各地的失业率不同,低的只有5%,高的达到20%。在北欧福利模式中,实现充分就业一直是一个至高目标,这不仅因为充分就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因为这是国家能够提供福利服务和收入转付的先决条件。虽然各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以求实现充分就业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对北欧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其次,劳动力严重不足。与失业率居高不下相伴而生的,是北欧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问题陷入了相互矛盾的怪圈。劳动力供给不足,除了出生率不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之外,过于优厚的福利保障缺乏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芬兰、瑞典、挪威都有普遍的请病假和提前退休的问题。2001年,瑞典连续请假30天以上者达到27万人,约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左右。在挪威,连续病假者占劳动力总数的615%,提前退休者占113%,正式退休年龄虽规定为67岁,但实际退休年龄平均仅为57岁,尚在工作的65266岁的人当中有63%的人认为自己不适宜继续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福利制度的过于慷慨也难辞其咎。在结构性失业较为严

王 翔 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

重的同时,又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这使北欧国家颇为头疼。未来几年劳动力的供给将呈不断下降趋势,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对外国移民采取何种态度,已经成为北欧各国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

有些研究者根据国家在履行它们的福利承诺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将世界上现有的福利国家模式区分为开放型、保守型和社会民主型等不同模式。属于开放模式的有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福利体系,这种模式的补偿率相对较小,领取福利前需要进行多种评估,并且需要长期缴纳保险费用;属于保守模式的有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福利体系,这种模式根据工作成果和相关收入原则来判定是否能够获得福利保障,而不是实行普遍主义原则。属于社会民主模式的主要是北欧国家的福利体系,它以普遍受益性原则为特征,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和职业群体提供平等的福利和服务,对全体公民作出强有力的承诺。

在这几种模式之间,很难作出孰优孰劣的简单价值判断,因为它们都与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党派团体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都有其产生的土壤和存在的合理性,也都在各自特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中发挥着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都不可能只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模式,必然会随着国际国内情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例如,英国和新西兰都曾经是向全社会提供福利的先锋,它们的福利体系具有着社会民主模式的一些显著特征,但英国在整个80年代、新西兰在整个90年代一直不懈努力,将它们的社会福利模式从社会民主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北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保障体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如国有经济的日渐私有化以及私人机构开始进入服务领域,似乎也在预示着与英国、新西兰大致相仿的变化趋向,值得进一步的追踪调查和研究。

Investigating and R eflecting on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WAN G 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The so2called Nordic model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is a unique style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world.We introduce and analy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1990s,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the Nordic model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and the problems and trend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The analysis bases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K ey w ords:the North European countries;the Nordic model;social welfare system

(责任编辑:甫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导学案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学习目标】1.通过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及中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 2.以教材为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 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3.对待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 4.通过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表现感受中国体制的优越,大国的责任担当。 二【学习内容】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 2.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3.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评价。 4.了解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三【学习过程】 【检查提问】 1.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及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特点、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基本特点、政府和民间救济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第壹章基层治理之路 【主干梳理】根据要求和提示,识记基本信息。 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西方主要国家不同阶段的基层治理单位是什么并概述其发展概况。 2. 以教材为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特点有哪些?(四个自然段分别对应四个时期)。 【问题探究】 材料一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社区董事会不向市政府负直接责任。市政府指导社区的发展,但是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结合材料及教材,谈谈你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可从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影响作用)

【概念研读】 1、村社 古希腊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这些村社由原始部落而来,带有原始共产主义的色彩。村社里,大事由村社大会集体决定,自由农民身份平等,他们中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出席村社大会。这体现了古代希腊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自治特点。 2. 特许状 在西欧封建社会,城市不是脱离于政治制度之外独立的异己力量,特许状的授予是一种法律行为,国王或领主的特许状不是无偿的,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钱赎买。通过特许状,城市获得了小到人身和财产自由、赋税限制和减免权力,大到城市行政、司法和财政自治权。国王或领主则相应得到城市承担军事义务、财政帮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特许状又被称为“封建权利的转让书”。 3、社区 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第贰章社会保障之路 【主干梳理】根据要求和提示,识记基本信息。 1.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前三个自然段,概述主要西方国家二战前后社会保障的发展概况。 2.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第四个自然段,概述新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概况。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 關鍵字: 學習時報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英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老年人公寓,是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老年人公寓由二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老年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老年人公寓收费低廉,但数量有限。 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入老年人院,即分散在各个社区中的小型院舍。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为帮助老年人能在家独立生活,地方政府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政府对超过65岁以上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纳税补贴,住房税也相应减少。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还有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护理、换药、洗澡等。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提示: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近代以来,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 2.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提示: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简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 提示: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提示:(1)内容: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影响: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5.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表现。 提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6.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7.全面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4)利弊影响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一、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高福利国家之一。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发端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但正规系统地建设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初。经济危机和战争凸显了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危机和战争也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干预作用的重要性,同时,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也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以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为蓝本,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部组织法》(1 944年)、《国民救济法》(1945年)、《家属津贴法》(19 45年)、《国民保险法》(1946年)、《工业伤害法》(194 6年)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形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三大部分。 社会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开支的70%左右。社会保险的种类齐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各大险种,覆盖了社会成员年老、疾病、

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风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占社会保险收支的最大份额。养老保险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分为第一支柱:基本保险,由国家主办并承担主要责任,又分为国民养老金和就业关联养老金,前者与就业无关,参保者人人有份儿,待遇水平相同,后者与缴费年限挂钩。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企业或单位为主承办,国家负责规范和监督,分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两种类型。第三支柱为个人购买的养老基金及商业性养老保险计划。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筹资和服务相统一的全民保健计划,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上是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90%来源于财政,10%由个人负担。医疗服务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即国家保健局、地方保健局和地区保健局,地区保健局负责提供具体的管理服务。病人就医首先到家庭医生的办公室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推荐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家庭医生再为其提供护理和调养服务。私人医疗机构也提供部分服务,但所占份量很小,仅通过特需和优质服务发挥补充性作用。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都采取现收现付方式,就业人员单位及其本人缴纳失业、工伤和生育(后两种保险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发生失业、工伤和生育事件,生活生命健康出现风险时,领取相应待遇。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

简介部分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 我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被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机关,要按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规定,全面实施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公务员各项制度,其中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实施公务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委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依照公务员法执行人员也必将在国家人事部和水利部的文件精神指导下,按照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进行工资套改,按照确定的职务执行相应的职务工资标准,按照确定的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执行相应的级别工资标准。在国家具体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没有下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情况。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基本工资制度的类别及其内容 (一)美国公务员基本工资制度 美国公务员工资种类主要有一般行政人员、高级行政官员、邮政系统人员、驻外人员、退伍军人局医务人员、蓝领工人6种工资。各类人员的工资都制定有各自适用的工资表。 一般行政人员工资表适用于在联邦行政部门、哥伦比亚特区政府和立法、司法部门工作的文职人员。工资表分为18等,每等内又分若干级,总共165

级。每等内最低一级到最高一级工资额相差12%-30%,等级超高级差越大。公职人员的升级提薪要结合考绩进行。 高级行政官员工资表适用于行政部门18等以上的人员。该表工资标准共分5等,等中不再分级。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的特别职高级官员,如总统、副总统、两院议长、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法院法官、部长、副部长、国会议员、重要独立机构首长、联邦行政长官等,他们的工资由国会专门规定。 其他系统人员的工资标准,除等级数目的设置不一外,与一般行政人员的工资标准类同。 美国政府规定,第1等至第15等工资额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自动调整,以保证公职人员的实际工资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二)法国公务员基本工资制度 法国公务员分成A、B、C、D四个类别。A类包括高级行政官、行政法院法官、大学教授等职务人员;B类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驻外机关秘书、财务机关和邮政机关的监督员、小学教员、公用事业的技术员等;C类包括办事员、打字员、速记员、技术工人等;D类包括勤务人员、办公室值班人员等。最低和最高工资数额的差别比例一般在3至4倍之间。公务员的工资级别一般一年升1级。 (三)德国公务员基本工资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支出结构越来越不合理。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 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经济状况调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为收入和储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补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缴费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经济状况调查也不需要缴费就可申请的福利金,主要是残疾福利金和儿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福利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这显然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支出结构还在客观上打击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那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公民的储蓄动机产生了负激励,其长期结果将是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状况。 2.“福利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而没有起到鼓励公民通过工作和储蓄来实现自立的积极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福利水平较高,领取的资格条件要求较松以及工作时的收入过低所引起的一种对福利的过度依赖现象。由于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领取福利状态转变到工作状态时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为负值,因此,这些福利享受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摆脱对福利的依赖。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激励也是导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福利项目基本上都没有要求适龄福利申请者积极地接触劳动力市场,接受培训或者从事志愿性工作。另外,英国伤残鉴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于伤残鉴定的结果只有全部残疾和无残疾两种,所以只要是通过了全残鉴定,那些即使还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劳动者也不用再去寻找任何工作,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英国的福利制度介绍 在英国福利制度中,英国移民福利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 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 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 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 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 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 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 他福利。 英国福利制度详解: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英镑。 2)寡妇母亲津贴:要照顾至少一个小孩的寡妇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或者丈夫去时已怀有身孕的寡妇。津贴是要交税的。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西方社会福利体系探究及借鉴意义 英文题目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4月

中文摘要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停滞局面,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不仅是国外,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势严峻,各种医疗、养老、社保等诸多问题引起社会矛盾加深,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西方社会福利结构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各西方“福利国家”中,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大幅度下降,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社会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都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开始考虑要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借鉴研究

目录 引言 (5) 第一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6) (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 (6) (二)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 (6) 1. 社会保险制度 (6) 2. 社会补助制度 (6) 3. 教育、培训、住房、医疗等福利制度 (6) (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的基本关系 (6) 第二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8) (一)西方国家现行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 (8) 1. 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8) 2. 福利收益水平偏低 (8) 3. 福利依赖严重 (8) (1)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 (8) (2)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 (8) (3)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 (8) (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 (9) 1、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9) 2、增收节支 (9) 3、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9) 4、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9) 5、调控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福利基金的运营管理 (9) 第三章: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1) (一) 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 (11) (二) 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 (11) (三) 增收节支 (11) (四) 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 (12)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 伤残或者疾病福利, 退休福利, 寡妇福利, 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1、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无论你收入多少或者交多少保险金,只要你有照顾儿童的责任,你便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申请办法:医院或者社会保障部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16岁以下,或者19岁以下,全日制学生),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申请办法:邮局或者社会保障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申请办法:社会保障办事处索取表格,填报申请。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2、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3、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它福利。 4、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