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高中)教案

2、俯视图(南极北极)完成表格:

、周期:恒星日:23时564秒

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余地方角速度均为

线速度:赤道最大,约1670km/h,向南北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 __解决此基础问题。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讲解】正确。地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样的呢?(自东向西旋转)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角度演示地球仪自转)请同学们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篇一:地球自转的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 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 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 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还应分析这些现 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 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 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 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 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 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 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 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 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篇1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掌握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教学内容】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3. 时区。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规律。 2. 理解自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2. 了解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1. 概念讲解法。 2. 案例分析法。 3. 自主学习法。 4. 讨论互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做什么运动?” 二、讲解(15分钟) 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称为自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2. 赤道日、极夜和白昼现象: 赤道上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间长短相等,称为赤道日;

两极地区存在长达6个月的极昼和6个月的极夜现象。 3. 时区: 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一周的时间,被分割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差一小时,以本初子 午线为中央,向东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加1小时,向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减1小时。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1. 如果某地经度为150度,当本初子午线上是中午12点,那 么当地时间是多少点?为什么? 2. 如果某人出差到美国的加州,那么当他在中国的深夜休息时,美国的加州是什么状态?为什么? 四、探究分析(20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探究: 1. 自转对于地球的影响。 2. 时区的概念及其与经度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5分钟) 回答问题:“地球的自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时区是什么?它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 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综合思维)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A B C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4.自转周期 名称长度参照物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 太阳日24小时太阳 5. (1)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均为15°每时。 (2)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特别提醒] 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

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1年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恒星年其他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特别提醒]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故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长。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图表点拨] 教材第5页图1.5,该图展示出 (1)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轨道;(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3)黄赤交角为23°26′;(4)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其与黄赤交角互余。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1.1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同步教案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时1地球的自转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掌握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1.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旋转的运动,叫自转。 2.运动特点 特点 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时 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为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公式为:vφ=v赤道cosφ(其中φ为纬度数,v赤道为赤道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 670 km/h) 判断 1.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 ) 2.极点上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 ) 3.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 ) 探究点地球自转的特点 素养培优 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现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消灭了危害极广的血吸虫病时,他冲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欣喜之情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1.[区域认知]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哪里? 答案赤道。 2.[地理实践力]请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分别画出侧视图、北极点俯视图、南极点俯视图的自转方向。

答案自西向东。 3.[综合思维]试总结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答案纬度(同一海拔)⎩ ⎪⎨⎪⎧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海拔(同一纬度)⎩⎪⎨⎪⎧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核心归纳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2)①发射时间: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发射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③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的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3)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教学目标 1.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 2.地球公转的根本特征; 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根本特征; 2.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帮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很久以前,人们一度认为地球上之所以有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太阳围着地球转动,然而随着科学的开展,人们渐渐熟悉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地球始终在自转才是造成日夜交替现象的真正缘由。于是人们开头探究由此引发的下一个问题,即:地球已经自转了45亿年,它的初始动力来自于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牛顿曾说地球自转是由于“被踢了一脚〞,是谁“踢〞的这一脚呢?牛顿的答案是:。大家都知道,虽然牛顿提出的这种观点,可以完善地解释宇宙万物为何可以

如此有条不紊的运行,但是这种观点却是不行证伪的,因此不在现代科学的讨论范围内。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假如要说地球自转是由于“被踢了一脚〞,那么是谁“踢〞的这一脚呢? 由于现在还没有制造出时间机器,我们并不能回到45亿年前进行实地勘察,所以科学家只有依据之前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以及观测到的各种现象来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目前来看,在诸多理论中,“星云假说〞在科学界得到的认同度是最高的。 [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四周。 【思索】 假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假如从南极上空看,状况又是怎样呢? 同学: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2.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3.周期: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 〔1〕以太阳为参照物,那么1日的时间长度为24时,称为太阳日。 〔2〕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那么1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为恒星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4.速度: 〔1〕角速度:依据自转周期,可以算出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15°每时。地球外表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p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根底。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根底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根底,

因此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根底。“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展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教学过程【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展示〕 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展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展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地理课堂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引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它们是地球形成和 演化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季节等自然现象。本课 堂教案将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过程,并巩固相关概念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照、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3. 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如赤道、黄道、回归线等; 4. 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 -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地球 自转的过程; -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因: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现象,由于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力的作用,使得地球不断自转;

-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影响:自转引起地球的白昼和黑夜交替,形成昼夜变化。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过程 -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地球 公转的过程; -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行,这就是 地球的公转; -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公转引起地球的季节变化和不同 地区的日照时间差异。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 介绍地球赤道、黄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概念; -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日照时间和季节的影响:地球自转使 得太阳的光照分布不均匀,形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季节变化; - 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不同地区的气温、 降水、植被等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 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等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 2. 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气候和季 节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 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3.自转速度 (1)角速度:每小时15°;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其他任何地点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为每小时1679千米,两极点线速度为0。 思考讨论 北京和上海哪一地的自转线速度大? 提示:上海由于纬度较低,线速度比北京大。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的成因: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②太阳的照射。 2.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时间为24小时。 4.昼夜交替的意义:其周期(一个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至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思考讨论 若地球自转周期和月球一样长,那么地球上的气温将怎样变化? 提示:由于昼夜交替的周期将大大变长(27天),所以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温差将增大。

三、地方时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比较而言,偏东的地点时刻要早一些。 2.时区和区时:为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各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3.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地表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赤道上不发生偏移。 2.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垂直。 3.意义:对气流(风)、洋流、河流的流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思考讨论 如果在长江口南北两岸建一河港,在哪里较合适?为什么? 提示:建在南岸比较合适。因为南岸为右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泥沙不易淤积。 ●疑难突破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③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引言: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的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 A. 概念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其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相对于太阳而言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B. 原理 1. 地球的轴线:地球的轴线是指地球假想的一个通过地球两极的直线,它的倾斜度对地球的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大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即地球自转一圈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 C. 影响

1. 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2. 时间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决定了我们所使用的标准时间,比如全球统一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 二、地球的公转 A. 概念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B. 原理 1. 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为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为每秒约30公里,使得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匀速运动。 C. 影响 1. 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时间的分区:地球的公转导致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和时间分区,比如不同国家的时差。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运动,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现象。自转和公转的交互作用使得地球上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昼夜时间和季节变化,并影响着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公转导致季节的交替变化。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概况 (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⑪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⑬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该力只作用于 ⑯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⑰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北半球⑱向右偏,南半球⑲向左偏,沿⑳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 (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1个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28早西○29晚。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体沿○30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叫○31日界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3篇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3篇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理。 2.学时:一课时(45′) 3.教材结构: 概念 周期恒星日 地球的自转太阳日 方向 速度线速度 角速度 4.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 2.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别 3.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掌握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 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区分晨昏线。 2.理解地方时和区时并进行计算。 3.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偏移规律。 知识导引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平行照射,地球不停地在自转。 (2)分界线:面向太阳的昼半球与背向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界线——晨昏线。 (3)周期及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 (1)成因: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 (2)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区时 (1)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区时的换算:时区相隔1个,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大致与180°经线相吻合。

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在数值上等于120 °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北京所在经度(约116 °E)的时间,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表现: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是指顺着物体运动方向而言的,判断时不能逆着物体运动方向。 探究点一昼夜交替 [核心归纳] 1.昼夜交替现象 成因周期意义 昼夜 交替 1昼夜现象(地球不发 光、不透明,同一时间 地球上不同地方有昼有 夜)是基础;2地球自 转是根源 1个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 气温的日变化不剧烈, 保证了生命有机体的生 存和发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又叫晨昏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共同组成的。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1.1 地球的自转 教案

1.1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及意义等方面的特点及其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对比不同地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表现。 2.学会分析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学会计算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宇宙观。 2.探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知道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计算 2.不同地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活动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建设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内陆卫星发射基地后,又在海南文昌新建了航天发射基地。2016 年11 月3 日20 时,我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发射升空。“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推力最大的火箭,也是运载能力居世界第三位的火箭。 (1)通常来说,在火箭升空后,火箭助推器和部分箭体会被剥离,形成火箭残骸。 火箭残骸一般坠落在发射点以东 1 000 千米的范围内。想一想,火箭残骸坠落在发射点以东的原因是什么?从提高火箭残骸坠落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文昌发射基地有何地理位置优势? (2)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 左右。议一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总结点评】 (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火箭随地球向东自转,有向东的初速度。发射后的火箭速度很大,火箭残骸的角速度、线速度大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坠落在发射点以东。 文昌发射基地东面是茫茫大海,即使有残骸坠落,也大可不必担心安全问题,它砸中船只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章 第3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案

第三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 ⎪⎨⎪⎧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 2.周期 3.速度 [温馨提示] (1)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速度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同步卫星大于地球表面的对应点。 (2)地球表面纬度相同的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 为晨昏线。 (2)甲、乙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周期:24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②特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3)日界线⎩ ⎪⎨⎪⎧ 自然界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人为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温馨提示] 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区时”的表述,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 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的116°E 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 ◎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图示N 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