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中宗教壁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中宗教壁画的比较

永乐宫的寺观壁画在中国的寺观壁画发展史中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壁画不仅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绘画技法,又融合了元代的绘画风格,可以和西方的西斯廷教堂壁画相媲美。但由于中西方的各种差异,这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本文就以永乐宫的《朝元图》和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为例,具体阐述中西绘画中壁画在社会背景、宗教信仰、艺术表达等方面的比较。

标签:壁画;永乐宫;西斯廷教堂;朝元图;创世纪

宗教这一定义可以追述到原始社会,最早的原始宗教之一则是巫术。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起源于巫术,而且纵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的联系。无论艺术如何发展,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夹杂着宗教的痕迹,并且受宗教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壁画可谓是受到宗教影响最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了。

一、宗教对中西方壁画的影响

人类文明至今,宗教生生不息的存活在人类的生活中,自从人类有了思想,宗教观念也应运而生。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巫术仪式以及祭祀都属于原始宗教,而图腾的出现也恰好说明了绘画和宗教的长远联系。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艺术也随之进步。但无论社会怎么变,人类怎么变,在中西方绘画领域中宗教与绘画的联系和发展始终未曾中断。特别是壁画与宗教的联系更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宗教对中国壁画的影响

公元前8世纪以后,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很快则传入我国,许多佛教寺院里都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中国宗教艺术的著名代表作。隋唐时期佛教更加的兴盛,绘画大师也创作出了许多宗教壁画。西蜀受到中原绘画的影响较大,宗教壁画也兴及一时。宋代时期道教的盛行,道教绘画特别是壁画也呈现出一副兴兴向荣的面貌。元代宗教的繁荣发展是的宗教壁画进一步兴盛起来,永乐宫的壁画是元代道教绘画的重要艺术作品。

(二)宗教对西方壁画的影响

西方壁画受到宗教的影响要追述到中世纪时期。早期的基督教艺术更多的表现在墓室壁画中,它的题材大多是表现圣经中的形象。进入12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新的艺术风格也随之出现——哥特式风格。众所周知,哥特式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堂上,那么教堂和绘画的结合也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艺术之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收到拜占庭艺术的影响较大,同时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始终不能改变与宗教的密切联系。

二、永乐宫及永乐宫壁画

(一)永乐宫壁画的概述及宗教对其的影响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山西省内城的永乐宫,其艺术价值最高主要表现在其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宗教壁画史上重要的杰作,在世界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永乐宫是元代最重要的道教圣地,其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合了元代的绘画风格。题材之丰富,画技之高超,从中反应道教的有关事迹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元代寺观壁画中最引人入胜的。

在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宗教的影响也是成就永乐宫壁画的重要原因。自元代的建立到元朝的灭亡,对各宗教派别一直奉行着兼容并包的态度,但其实质却倾向于佛教,对于道教也是忽冷忽热,甚至一度遭到排斥,因此永乐宫壁画的绘制历时一百余年。但正是如此,使得永乐宫的壁画内容包罗万象,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宗教内容。

(二)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不满在四座大殿内,分别是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其中三清殿是主殿,殿内四壁布满壁画。画中人物均按对称排列着,分别画着28位主神、28宿、12宫辰等人物。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场面宏伟,人物的衣服、饰品千变万化但却线条流畅精美。繁杂的场面中却表现了一个主题——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仪式,因此被称为“朝元图”。纯阳殿则是为了奉祀吕洞宾而建的,殿内壁画主要是绘制了吕洞宾得道成仙的神话故事。重阳殿则是为了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所建造的殿宇,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缩影图。

(三)对宗教壁画《朝元图》的分析

永乐宫壁画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便是位于三清殿的《朝元图》了。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美体系,而且能使得近三百个人物形象疏密有致,变化无穷,神态与动态都栩栩如生。整体观看又不失和谐统一的感觉。从人物的衣服不难看出,《朝元图》继承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大唐风格。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画艺术的又一特点。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基调下,有计划地分布以少量的红、紫、深褐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及素描关系。在大片的青绿色块上插入白、黄、朱、金及三青、四绿等小块亮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色是以平填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经久不变。

三、西斯廷教堂及西斯廷教堂壁画

(一)西斯廷教堂的介绍及与宗教的联系

西斯廷教堂始建于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坐落于意大利的罗马城中,起初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之处。虽然教堂坐落于意大利,但实属梵蒂冈所有,梵蒂冈是个宗教国家,因此自建立至今,教堂一直包裹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教堂上层是梵蒂冈图书馆,珍贵藏书100多万册,其中很多是中世纪的图书;还有异教徒和基督教早期的古玩收藏。画廊那里收藏着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珍品,其中还包括有克勒、闵希和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

(二)西斯廷教堂壁画

教堂于1481年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壁画。1508年,教皇为纪念其叔父西克斯特四世,请布拉曼特重建西斯庭教堂,尔后又把米开朗基罗召来罗马,要他涂掉教堂内的旧壁画,为其重绘天顶上的壁画。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拥有了米开朗基罗最有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天下。(三)对宗教壁画《创世纪》的具体解析

《创世纪》为天花板上的天顶画,面积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画中的343个人物,人物形象均为强壮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人体的力量美。像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创世纪》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谐和统一,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米开朗基罗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永乐宫《朝元图》和西斯廷教堂《创世纪》的比较

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道教壁画要数永乐宫的《朝元图》了。在西方的宗教壁画中,基督教题材的绘画处于重要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壁画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且具有浓厚的西方艺术特质,《创世纪》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创作时间极为相近的两幅作品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一)时期与社会背景的比较

欧洲中世纪是基督教广泛蔓延的时代,从时间上大致与宗教盛行的中国魏晋至元代相对应。而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宗教壁画占据着壁画甚至绘画艺术的主流,但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截然不同。

《朝元图》创作的时间为1325年——135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是我们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它体现了元代艺术的卓越成就。现如

今我们不仅可以从壁画本身欣赏到我国古代绘画技艺的高超,更可以透过壁画本身研究元代社会生活。元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人处于社会的最顶层,色目人其次,汉人是第三等级,江南的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当时中国的文人又以汉人居多,这导致文人的地位低下。《朝元图》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于蒙古族的入侵汉人只能无奈顺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充分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复杂情绪,身处困境,又不得不朝拜的无奈。画面除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外,还能看到包括中亚、西南亚及欧洲等地区的人物形象,这说明了元代把领土扩张的目光投射的更远、更阔。

而《创世纪》绘制于1508——1512年,正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资产阶级兴起的初期。起初由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是由出于嫉妒心理的建筑师布拉曼特提出的,他们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他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基罗进行创作时,他确实很为难,但还是勇敢的接受了这一挑战。他以最初无比愤怒的心情很快转化为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脚手架上作画。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创作任务。

(二)创作思想和宗教差异的比较

道教创于东汉,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欢迎。道教壁画的发展与道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到了道家兴盛的元代,道观壁画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壁画艺术技艺精湛,成就了道教艺术的顶峰——永乐宫壁画。道教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又分为玄、元、始三气,而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将这一深奥的道教美学深深的融入进去,着力表现着诸位神仙们的奇特经历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壁画中不仅将神仙的居住洞府描绘的清幽娴静,犹如世外桃源,突出了他们与世无争、追求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脱俗精神;同时还描绘出了天界宫宇的富丽堂皇,天界的秩序和仙界的尊卑严格性,并赋予他们同人间一样的相貌和情感。整体来看,场面浩大且气势不凡,但完全无杂乱之感,体现出了道教追求的“自然”,形态的“自然”,排列的“自然”,打破了一切束缚。

在同时代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正兴起于意大利。经历了封建教会的千年统治后,西方人逐渐挣脱精神上的束缚,重新重视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使古典文化从此得以复苏。在文艺复兴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仍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中心,是基督教壁画在那个多姿多彩的年代大放光彩。《创世纪》是西方宗教壁画的丰碑,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创作之一。米开朗基罗不拘泥于宗教,而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与价值意义。壁画中的许多人物都为宗教人物,但体格强健,具有强烈的人生意志和力量,米开朗基罗正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其中给予了他对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和理想。

《朝元图》和《创世纪》都属于宗教壁画,都是为了宣传宗教教义,画面主要是表现宗教故事及人物。人物众多,但是同时都关注到了人生,注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世俗化的典型意义。两幅创作同时冲破神学的统治,开始用世俗民间的感情和绘画技巧描绘宗教情景,具有浓厚的世俗化倾向或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代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艺术语言的比较

宗教壁画所固有的传统思想以及绘画技巧,决定了元代宗教壁画与欧洲文艺复兴宗教壁画在表达形式和画面内容上的相似性,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审美观念的不同,决定着两者在艺术语言上的差异性。

1、色彩运用的差异

宗教壁画中的色彩大多是一些比较主观性的色彩。中国传统壁画大多是以固有色来组合的色彩关系,很少表现物象本身的光影、明暗关系;而西方壁画则不同,他们着重于色彩的自然变化,借助于环境色来表现空间关系。《朝元图》的色彩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只强调固有色的运用与表现;与传统的西方壁画不同,《创世纪》很少运用环境色、光源色,而是用大块色彩平涂的手法,厚重大气,这与《朝元图》有相似之处。

《朝元图》运用的工笔重彩画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画面主色采用石绿、石青、紫色等颜色,并以黄色、白色、棕色等色彩进行搭配。为了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每个人物的脸色各不相同。壁画对色彩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和谐统一处理的非常成功,充分运用重彩勾填的方法,十分讲究主次关系,给人的立体感丝毫不逊于西方的明暗表现法。在《创世纪》中,因为米开朗基罗本身就是雕塑家、建筑师,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画面人物的体积感和立体感上。他先先用黑色勾勒出人体轮廓,使之产生浮雕般的效果,再用鲜艳而明亮的混合色彩塑造出体积和质感。他更加注重光影的效果,从一个视点上观察物体的透视关系,从而刻画描绘事物的空间感。

2、线条造型的差异

以线条造型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很重要表现手法,受其影响,我国壁画也大量的运用线条来表现,这也是中国壁画有别于西方壁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朝元图》在线条描绘上有卓越的水准,线描构成了壁画的整体骨干。其线条刚劲有力但又流畅自如,真正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线条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具有艺术美和装饰性,而且融合了书法的用笔特点,提高了表现力。画面中每根线条都是活跃的生命,神韵通畅,风采卓绝,达到了中国绘画涌现的新高峰。

相比之下,《创世纪》的外形线条都埋没在人物色彩的写实中了,突出了物体的光影效果。人物立体感强,基本看不出线在画面中的应用,更多的是色在光下自然的反映。但这不代表画中不存在着线条的运用,线条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任务细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线条存在的目的在于塑造准确的外部性体,而且多数从属于明暗、色彩和体块之中,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不可缺少。

3、空间感受的差异

在《朝元图》中,画师们非常巧妙的处理了画面前后主次虚实的关系,用传统的手法处理复杂的画面。壁画布局的巧妙之处呢在于按照中国的“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来组织画面的空间关系。画面空间开阔宏大,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人物众多,画面开阔,但却主次分明,排列得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画面的整体构图为中心对称,以主像为视觉中心,从而形成朝拜队伍。这种对群体人物的处理手法,使得画面有独特的艺术韵律。

而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对350个左右的任务也安排合理,寻出一种有节奏的排列组合。但他采用了把画面分成九景三组的方式,可谓匠心独运。画面的面积很大,人物的安排布局要令观众能够感受感到造型上的和谐统一,所以米开朗基罗把整个天顶在建筑上分成两部分。屋顶中间部分就成为整个教堂中最中心的部分,因为它占据这教堂最高最中央的位置。《创世纪》中每个画面及形象都表现了画面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4、绘画技法的差异

元代的壁画表现技法包括工笔重彩、水墨写意、白描及沥粉贴金等,多用矿物质颜料,颜色鲜明艳丽,经久不变。元代宗教壁画注重写实,色彩多以华丽的对比色出现。永乐宫的壁画《朝元图》在艺术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壁画传统绘制方法,属于重色壁画。中国的重色壁画历史悠久,形式、内容、材料丰富。先用线勾勒,在赋以色彩,整个画风言简意赅但又不是壮丽。

而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则用的是湿壁画的特点绘制的。湿壁画是一种十分耐久的绘画艺术,制作湿壁画时先在墙上涂一层粗泥,然后再涂一层细泥,之后将草稿绘制上去,再涂体层更细的泥,这样成为制作壁画的表层。由于过段时间泥干掉容易脱落,因此涂抹的面积很小,再将颜色画在湿的泥上。这需要绘制者具有高超的记忆,这也肯定了米开朗基罗艺术大师的地位。

五、结语

永乐宫壁画和西斯廷教堂壁画代表了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两者之间一个气韵生动,神情兼备,一个以扎实的写实功底,表现出的神采,在一定程度上又折射出两个民族的绘画特色。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所产生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倘若绘画艺术自顾自走,不相互对比,相互借鉴,艺术进步和创新的道路恐怕更加漫长与坎坷。只有找到中西绘画中的异同点,进行整合、吸收,艺术之树才能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2.

[2]刘龙武.浅析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民族性风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徐岩红,高策.永乐宫壁画艺术中的科学理论探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4]王玉兰.从“色彩比较”看中西绘画之差异[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1)

[5]赵宁.中世纪与魏晋至元代宗教壁画比较[J].科教文汇.2008,11

[6]于美成,田卫平,张大祥.《壁画与壁画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绘画色彩的时代选择[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9]朱伯雄.世界美术作品鉴赏辞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10]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中世纪中西方绘画异同

中世纪中西方绘画异同 蒋沛娟 201408035120 14广告学班一、中国绘画在中世纪时期(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特点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1)产生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绘画史和绘画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2、苦难的时代,给佛教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 如: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时期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 3、士族产生,士族生活开始兴盛。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产生。 如:卫协的《诗·北风图》,顾恺之的《木雁图》、《洛神赋图》等。 4、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 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 5、战争频繁,文人开始寄情山水,山水画开始萌芽。 如:有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 6、取义于中国古代“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的寓言,以蝉雀为题材的绘画也颇为流行,赋予某种寓意性。花鸟画开始产生。 (2)种类 1、文人画 2、肖像画 3、山水画 4、花鸟画 (二)隋唐 (1)产生原因 1、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 2、中国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3、唐代人物画用来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 (2)种类特点 1、人物画: A.吴道子变相人物,千变万态,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和自然高出缣素的效果,世称为“吴装”。 B.中唐周□:画天王和菩萨,创造了“水月观音”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基督教和宗教艺术 基督教是西方比较典型的宗教,教义强调个人信仰,其中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宗教信仰。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如圣经中的圣母子像、救世主 受难像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承带来了大量宗教艺术作品。教堂壁画、窗户玻璃、 雕塑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个 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和法则。教堂内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等,极具美感。 基督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重要素材。圣经中很多故事和情节都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如《最后的晚餐》这幅著名的基督教画作,讲述了耶稣和门徒的晚餐,艺术家们通过画面 传达罪与救赎的主题,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佛教和绘画艺术 佛教作为东方的典型宗教,对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绘 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涉及佛经、佛陀教诲和佛教史传等内容,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 一部分。 佛教绘画也呈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中国大量的岩石佛像和印度 佛教壁画都是很好的例子。岩石佛像一般由石雕工匠在山岩上刻制而成,它们的姿态生动,神采奕奕,给人以较为宏伟的视觉体验。印度佛教壁画非常细致精美,流露出强烈的宗教 氛围和文化意蕴。 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的普及和宣传,因此伊斯兰教绘画以书法装饰为主,并建立 了颇具特色的装饰艺术。这些装饰作品有些是基于几何图案,有些是基于植物形象和动物 形象。 伊斯兰教绘画的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开来,除了书法装饰,还出现了彩色装饰与图案设计,很早就将视觉艺术和物质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一角,如阿拉伯邮局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等建筑物就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点。 结论 绘画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各大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再现不同 宗教信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宗教绘画艺术的学习,人们也 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宗教的文化底蕴。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也承载着宗教文化 的深深渊源。

中西方绘画对比论文

1.介绍绘画 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纸张、油画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 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 法去达到 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painting is a visual art.Painting i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paint, pigment, color or other medium[1] to a surface (support ba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um i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base with a brush but other objects may be used. In art the term describes both the act and the result which is called a painting. Paintings may have for their support such surfaces as walls, paper, canvas, wood, glass, lacquer, clay, copper or

concrete, and may incorporate multiple other materials including sand, clay, paper, gold leaf as well as objects.) 它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 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的一种手法。 绘画的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照技术和素 材上分为了很多种。 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各有自己文化体系和成 熟的技术,然而中西绘画有着鲜明的对比。 2.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写实与写意 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 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石涛山水作品

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 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本文将从古代开始,分别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以宗教和宫廷为主题。在中国,古代绘画以壁画和国画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的洛阳壁画和宋朝的北宋花鸟画。这些作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注重细腻的笔墨和色彩的运用。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马赛克艺术是西方古代绘画的代表。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明的宗教仪式和英雄人物。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在中国,佛教艺术成为了主导,寺庙壁画和佛像成为了主要的绘画形式。而在西方,宗教画成为了主要的绘画题材,表现了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著名的西方中世纪绘画家有高更、达·芬奇和拉斐尔等。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在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明代是国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画和工笔画成为了主流,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的表现力。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荷兰是绘画的中心。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人体和透视的精湛技巧。 近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中国,近代绘画

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主,形成了新式绘画的风格和技巧。著名的近代绘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等。而在西方,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的出现,使西方绘画摆脱了传统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现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继续向前发展。在中国,现代绘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艺术家们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而在西方,艺术家们继续探索不同的风格和媒介,包括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等。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创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绘画艺术将继续在未来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美感和思考。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中西方绘画艺术作为世界上两大绘画艺术体系,其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 将结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风格、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进行一番浅析。 一、历史背景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是绘画风格和特点形成的基础。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绘画风格受到了古罗马和古希腊雕刻、建筑和壁画的深刻 影响。在中世纪时期,宗教题材的绘画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体系。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认可,注重描绘个体的形态和情感,达到了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在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写实主义风格开始兴起,画面的细节和光影的表现成为了重点。18世纪,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风格的兴起,强调了情感和个人感受,画面更加抽象和随意。 而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经历了青铜器时代、 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各个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 人物画为主,注重意境和意念的抒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超然和神韵的和谐。绘画风格 始终以传统为基础,追求的是传统绘画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二、绘画风格 中西方绘画风格是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重要体现。西方绘画风格以写实主义和印象 主义为主,强调色彩的表现和光影的处理。西方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真实和客观的表现, 追求的是细致和精准。西方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画面的细节处理和光 影的表现非常精湛。 而中国的绘画风格则追求一种取象于物、抒发于意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的是 对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的意蕴和审美情趣的表达,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和神韵。 中国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意蕴深沉、文化内涵丰富的感受,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更 注重的是意境和神韵的抒发。 三、题材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题材也有明显的差异。西方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风景画、肖像画等为主。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常常具有宏伟和壮丽的气势,表现了 西方人的理性和理想。而风景画和肖像画是西方绘画作品的主要流派,风景画追求的是风 景的壮丽和绚丽,肖像画追求的是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 1:艺术思维有区别。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

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首先是对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然后又对艺术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奇妙的是几乎还没有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艺术进行非常严谨系统的研究和复制,于此相反,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西方的艺术趋之若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和学习。不可否认西方在艺术的理论系统上是先进的,是远远领先于东方世界的。于是中国的艺术家面对左右为难的局面,一方面要继承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一方面要适应发达的西方现代艺术,于是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画家已经完全西化,接受并沿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路搞所谓当代艺术,这些艺术家基本完全使用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去创作;另一部分所谓传统画家继续继承中国古老的表现形式进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当然有极少数画家想到了用中国的表现形式进行现代艺术思维的创作,其中代表如吴冠中。 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是文人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观进行抽象的描绘(当然也有十分精确写实的再现)来表现一种情趣美。如果按西方的艺术流派来分类,中国画应该属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范畴。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对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的描绘展现高超的概括技巧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西方绘画艺 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主题选择、艺术风格等各个 方面予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 题材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宗教文化的信仰体系、宗教领袖、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 绘画表现方式的重要来源。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元素被广泛运用在绘画表现方式中,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于西方艺术中的壁画和祭坛画等艺术品的表现方式,宗教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让艺术家们得以将其作品呈现给信仰的群众。 其次,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主题的选择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绘画艺术中,宗教主题 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信仰,更是表达人类文明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探索。 从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壁画到现代西方艺术的基督教、佛教等题材,宗教主题一直贯穿于绘 画艺术的发展史中。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也是充满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最后,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的信仰和 教义,必然带来了某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塑造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风格。在西方艺术中, 宗教文化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启迪了许多艺术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基 督教主题作品皆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华丽而庄重,充满精神力量。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佛教画的创作手法非常受到推崇,例如书法和画 法的融合等方面,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得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得到充分的 表现。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意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的差异,更 多的是源自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本文将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从中解 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趋向。 一、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是造成审美意趣不同的深层原因。在古代,西方绘画起源 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绘画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 时代的壁画和彩陶。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受到不同的宗教、哲学、政治和社 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向。 在宗教观念上,西方绘画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绘画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追求对 神圣的敬畏和教义的宣扬。而中国绘画则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注重表现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心灵的宁静和超脱。这种宗教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 绘画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在政治社会制度上,西方绘画发展于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 自由,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而中 国绘画发展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宣扬忠君、孝子、贤人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绘画 作品更注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和传达。 二、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趣味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审美趣味的形成。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主义。通过精确的透视和明暗的对比,西方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和现实感,观者在欣赏时常常被画面的真实感 所震撼。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以其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而 闻名。 而中国绘画则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追求意蕴和抒情。中国绘画作品注重情感的抒 发和意境的营造,常用笔墨清淡、造型简练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和情绪,给人以静谧、舒缓 的审美体验。例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范仲淹等诗画家的作品以其飘逸含蓄、意境优美而 著称。 这种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趣味上的不同。西方绘画以其写 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绘画则以其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表现方式吸引 着观者。这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三、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在题材上存在着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将通过比较中西方古代美术的题材,来研究其间的异同之处。 一、宗教题材 中西方古代美术中,宗教题材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都是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主题。佛教美术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佛教故事或者佛家典籍中的人物、场景进行表现。而道教美术则注重描绘道教神仙和神话传说。儒教美术则以文人雅士的生活为主要表现题材。 在西方,基督教是宗教美术的主要题材。教堂的壁画、祭坛画和大型绘画作品中,经常描绘基督、圣母玛利亚、圣徒等宗教人物以及宗教场景,例如耶稣受难、末世审判等。 二、肖像题材 肖像是古代中西美术的另一个重要题材。在中国,肖像画起源于汉代以来的墓室彩画中,主要描绘了贵族、官员、文人、女性、儿童的肖像画。而在西方,肖像画也是艺术史上的一大主题。从中世纪的堂皇肖像到文艺复兴的写实肖像、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肖像,各个时期均有着不同特色的表现方式。 三、历史题材 历史题材在中西方古代美术中也有出色的表现。中国历史题材绘画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为主题。代表作品有明朝画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画家翁方纲的《清明上河图》。而在西方,历史题材主要是描绘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事件,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世纪》和法国革命时期的《奔马》。 四、风景题材 风景描绘是中西方古代美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画以山水、花鸟、园林等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在西方,则以风光、海滩和城镇等场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例如威尼斯风景画家提香的《圣马可广场》,以及荷兰画家描绘的水边风景。 总之,中西方古代美术在题材上都有着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些古代美术题材表现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对于当代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 神话是人类文化中早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绘画艺术中,中西神话题材的表现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通过对中西神话题 材绘画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中西两种文化中神话题材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一、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历史背景 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神话故事也是两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绘画艺术中,中西 神话题材的表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神话题材主要体现在壁画、 书画和陶瓷绘画中,如《女娲补天》、《孔雀东南飞》等。而在西方,古希腊神话成为绘 画艺术中的主要题材,如《波西丹的诞生》、《众神之宴》等。两种文化的神话故事都在 绘画艺术中有着深刻的表现。 二、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表现形式 1. 中式神话题材绘画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神话题材绘画主要体现在壁画、书画和陶瓷绘画中。在绘画形式上,中国古 代神话题材绘画主要以线条勾勒和渲染为主,着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在色彩运用上,中国古代神话题材绘画主要以青、黄、赭、绿等为主色调,色彩稳重而饱满。而在构图上,中国古代神话题材绘画主要以神话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场景为主题,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 神话故事的神秘和奇幻。 三、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艺术特点比较 1. 中式神话题材绘画的艺术特点比较 中式神话题材绘画以线条勾勒和渲染为主要手法,注重描绘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具有 浓厚的文学气息和叙事性特点。绘画作品中的神话人物形象多为古典美和唯美风格,色彩 饱满而稳重,构图注重场景的概括和寓意的表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叙事的艺术风格。 四、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艺术价值分析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 力和表现方式。中式神话题材绘画以其叙事性和神秘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古代 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而西式神话题材绘画以其戏剧性和传奇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现出西方文化的英雄气概和视觉冲击力。两种绘画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 现方式,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比较研究

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比较研究 一、中西绘画意象的共同之处 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存在一些共同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景物 无论是中西绘画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这是因为自然景物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西绘画中都有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 物的描绘,以及对天空、水面、石头等自然界的元素的绘制。 2.人物形象 中西绘画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共同之处。无论是中方的仕女画、国画中的人物形象,还是西方油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家们对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这些人物 形象往往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3.宗教题材 宗教题材的绘画在中西方都是常见的。在中方绘画中,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众多,如 壁画、石窟等;而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天使、圣 母等形象。 二、中西绘画意象的区别 尽管中西绘画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主要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 观念。 1.意境表达 中西绘画在意境的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方绘画强调的是意境的内化与表达,追 求的是意蕴悠长、胸怀壮丽的艺术效果。而西方绘画则更加关注画面的真实性和形象的逼 真度,追求透视和光影的效果,力求将画面还原到真实的感觉。 2.色彩运用 中西绘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中方绘画注重的是色彩的抒发,在运用色彩上追 求的是自然的和谐感和质地的明快纯粹。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调的变化和层次的增加,追求的是色彩的多样性和变化的效果。 3.构图方式

中西绘画在构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中方绘画追求的是留白、头面、点线面的完 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结构塑造方式。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构图的平衡感和对称性,追求 的是对画面整体的完美掌控。 三、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差异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在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演变和发 展的。 1.中西绘画的交流 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 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两种绘画风格得到相互影响和借鉴。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 受北方游牧部族的绘画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2.中西绘画的融合 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时期。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许多艺术家将中西绘画的特点相互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中结合了中国画与西方油画技法,呈现出独特的意象造型效果。 结论: 中西绘画在意象造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既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 来自于技法和材料的不同。中西绘画又存在共同之处,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人物形 象的塑造,还是对宗教题材的表达,中西绘画都表现出了相似的意象造型。通过交流与融合,中西绘画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为世人带来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1、古埃及壁画的绘画法则,及其主要的壁画技法 绘画法则:正面律、大小人物关系等 正面律:指表现人物时,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运用以上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壁画技法:干壁画、浅浮雕(凹雕、凸雕)的内容 干壁画:是壁画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在已经干透的壁面上用混合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一般是先要把墙面磨得很平,然后刷上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再在上面作画。因为壁面是干的,一般画面不变形,相对比较简单。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 凹雕:是把人物或图案刻于石头或硬物上,凹雕的图案部分是被挖空的。当把凹雕用力压向相对柔软的材料上,就会出现图案的浮雕。

2、古希腊罗马时期壁画的主要内容题材,及其艺术上的重要成就 主要题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和诸神、战争 重要成就:深入研究人体的比例和结构,光影与空间的关系,科学理性地模仿客观世界,从此再现真实(写实)成为西方造型艺术体系至高无上的创作目的。3、敦煌壁画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中西方艺术融合在敦煌壁画中的表现 艺术风格特点: ①早期壁画(南北朝时期)色调热烈浓重,线条淳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②中期壁画(隋唐时期)唐代是敦煌壁画的全盛期,壁画内容丰富,结构谨严,色彩华丽,造型优美。在形象塑造上,更加具体而接近与现实中的各阶层人物,因而也就更加世俗化,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受。 ③后期壁画(宋元时期)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是公式化。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在敦煌壁画中的表现: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西比较下宗教绘画艺术的审美诉求——从中国飞天壁画和西方教堂

中西比较下宗教绘画艺术的审美诉求——从中国飞天壁画和西方教堂天顶画的模糊性与肯定性说开钟 作者:钟华薛黎静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0期 TEXT /钟华薛黎静 “艺术不仅起源于巫术这种原始宗教,而且就其以后的全部发展看,一直与人类的宗教信 仰和哲学宇宙观具有密切的联系。就迄今为止的全部艺术史看,宗教和哲学在人类精神文化中 一直是艺术存在的两大基石。”[1]纵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的联系。艺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夹杂着宗教的痕迹,并且受宗教影响 而产生的艺术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西宗教艺术展示出了复杂多样的宗教信仰形态及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追求。笔者 之所以拿中国佛教的产物飞天壁画与西方基督教影响下的教堂穹顶画作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 受当时历史社会宗教影响的产物,都是直接或间接描述宗教教义或所述故事情节并具有较高的 代表性的艺术典作。 中国的佛教阐发人生的痛苦及消除办法,主张人性善恶及因果报应,它所传达的信仰精神,如实用性质、功利目的和宣扬世俗权力等诸特征,都呈现出世俗的审美特质。中国的传统宗教 其实是道教,它利用人们的生死意识对民间民俗观念影响深远,加上中国儒学的根深蒂固的折射,“三教合一”,使种种宗教精神诸要素都渗透于中国宗教艺术的形式之中。与之相反,西 方基督教采用《圣经》的基本教义,认为上帝创世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人类生而有原罪要靠 耶稣赎罪,及得到救赎的升入天堂未得救赎下地狱,及人要博爱,爱上帝爱别人等等。基督教 艺术就相应表现为超脱现世、无功利和宣扬神权的特征,注重精神性表现的,从而构成基督教 艺术的首要特征:精神象征性。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艺术根本的区别与对立在于:中国的佛教 艺术以世俗审美为主要特征,而西方的基督教艺术则以精神象征为主要特征。 一、写意飞天,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瑰宝 自古至今的世界宗教艺术史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神灵。飞天,这种艺术形象就是宗教 神灵的化身。它“吸取了来自古印度佛教和古希腊神话两大源头的文化滋养,然后沿着丝绸之 路东进至河西走廊,与另一源头——中国的道教文化相汇合,最终完成了具有永恒艺术魅力、 完全中国化的飞天艺术形象。”[2] 飞天的艺术形象,随不同年代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不断变化,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佛教艺术。 从飞天的形象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风格的飞天,但他们一起 构成了佛教文化的无限丰富性与广泛的包容性。如佛教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受到古希腊 罗马文化的影响,所以佛教艺术的表现往往带一定的西方特点,如带翼的小天使形象等。”[3]最初的敦煌飞天(大约公元366--535 年间),由于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其在造型、 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艺术特点都与西域式飞天十分相似,其形象基本是: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等。从艺术形象上说,它是印度文化、 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由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

中西古代绘画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绘画比较研究 东西方的古代美术是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长时间的历史而演变的艺术形态,尤其是绘画更是如此,这是有民族审美意识有对应关系,也是各自差异和特点,通过对照、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中外绘画的特殊和原因。中外古代绘画主要的区别是: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写实与装饰的去别、审美观念的区别、文化与宗教的区别。但是,中外古代绘画主要共同点:都是以线造型,绘画都以动物或狩猎为主题。从中似乎能了解中外古代绘画的渊源、传承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个新的的解读认识民族传统的绘画。 一、区别与融通 在中外有关绘画起源的问题一般都用神话传说来叙述。在这中外美术的文献资料没有列外。中国人把绘画的起源归结远古与上古时代,在墓室的壁画中时常会描述女娲、王母娘娘、玉皇大帝、黄帝与炎帝、伏羲、始皇等神话人物,而西方也将古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等神话人物,但是在绘画的表达中分着平面与立体的区别。 1.立体性与平面的区别 欧洲是西方最早发现绘画足迹的地方,跟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的时期一样,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坐落在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壁画,直接的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拉斯科洞穴中画的驯鹿,山羊等动物画,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牧牛》,形象壮大,能看出作画时的大胆。称之为最经典的是这个洞穴里的驯鹿,要是按照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他们当时属于动物物种,这完全可以表明西方最早的美术作品是十分写实的。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长18米,宽9米,壁画上描绘的是恐龙时代灭绝时后的新物种的野兽,其中有野牛,野马,野猪等150多个动物,从用色来看能发现它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把自己体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传统绘画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于哲学与基于科学

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方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同,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韵、意、虚、实等等,原属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儒、道、禅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在绘表现为:追求和谐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促使文人画家们超然世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无须修行,就可以觉悟。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自然之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仅从中国画家对水墨的偏爱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便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绘画趣味,和见素抱朴、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哲学思想。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加之西方绘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塑与建筑艺术,西方的传统画风,是在二维空间中描绘出圆雕式的立体对象,这种画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和光影凹凸的晕染,画面具有立体感、真实性。 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西方绘画一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支撑。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将一切科学知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等用于艺术创作,力图达到立体空间的真实再现。 二、写意表现与写实再现 潘天寿在论画旧稿中曾谈到:西画主眼见身临之实境,故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