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许多中药的药理作用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解析。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方面,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2. 抗炎、抗肿瘤:许多中药具有抗炎、抗肿瘤的作用,其中一些中药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

3. 活血化瘀: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等。

4. 抗氧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改善细胞代谢。

5. 降血糖、降血脂: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

1. 直接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机体的细胞和组织,发挥药理作用。

2. 间接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激活机体的内源性物质,如激素和酶类等,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3. 整体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可以共同发挥药理作用,相互协同,发挥整体效应。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发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摘要:黄芪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理作用,而且在临床医学 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本文简单分析了黄芪的药 理作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仅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 黄芪来自于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部。将根部与根须除去洗净,再将其晒干、切片后就可以制成黄芪。黄芪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有黄酮、多糖和氨基酸等。黄芪是我国一种 传统的中药材,历史悠久,而且它味甘、性质微温,能够有效的消肿、利水、补气,还能够 增强人们的免疫力,具有多种功效。 1、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作用 ⑴有利于增强机体体液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具有抗体生成的作用,血清中含有的抗体 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力;⑵有利于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在细胞免疫时,其中分化 出来的效应细胞会消灭靶细胞,或者利用生成的一定数量的细胞因子来发挥效应;⑶有利于 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体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的数量会在黄芪的药理作用下明显 的增多,从而会提升机体内血清溶血素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机体中巨噬细胞和某些中性粒细 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提高;⑷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黄芪中含有的多糖成分, 能能够调节其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细胞表层粘附分子的表达,辅助淋 巴细胞实现再循环。 2、对泌尿系统产生的作用 黄芪能够维持肾小球血管内部的皮细胞结构,保证它的完整,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它的功能;黄芪还能够除去过量的氧自由基,避免肾组织受到一定的损害;除此之外,黄芪还能够 利尿。 3、黄芪的抗衰老作用 科学调查显示,黄芪能够通过抗氧化的作用来限制生成自由基,而且还可以消除机体内 过量的自由基,放缓和减少脂质过氧化,以此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 4、对血糖的作用 黄芪中含有的多糖能够增强糖原合成的酶活性,以此来达到抵抗糖尿病的目的。同时, 多糖成分会有效的改善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的现象,促使血清中HDL的含量增加。 5、对血液系统产生的作用 黄芪能够有效地抑制住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促使机体中血小板的含量升高,同时还有利 于抑制血小板的结合。这样有利于改善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促使血细胞的回升。黄芪还有利 于造血高细胞的分化、增值等。 6、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的作用 ⑴有效的调节血压。黄芪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黄芪能够利用利尿的作用来扩张周围阻 力血管,以此来减轻肺动脉压,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除此之外,黄芪也可以利用心搏出量 的增度,或者血管的扩张,实现血压的升高或者降低。血压下降的多少与黄芪的用药量有关系,二者之间呈正比。用药量越大,血压的下降幅度会越大; ⑵有利于防护病毒性心肌炎疾病。黄芪有利于抑制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发生。因为黄芪 能够增强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力。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用药三个月后,体内的NK 细胞的活性会大幅度地增加,而且可溶性IL-2受体的水平会大幅度降低;⑶具有强心的功能。大多数的实验证明黄芪的正性肌力作用非常显著。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护药物中毒引起的心肌 缺血、缺氧等。另外,黄芪可以通过增大心脏收缩振幅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室的收缩与舒 张功能;⑷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缓解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炎症产生 的不良反应,而黄芪可以明显降低炎症递质水平,因此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延缓机体靶 器官损害方面作用明显。⑸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 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药物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h后, 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 病毒的敏感性。应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及光敏生物素标记 cDNA 探针杂交方法, 结果发现黄芪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与钙拮抗作用有关。早期使用药物可改善感染细胞的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红景天是藏医药的重要特色药材,主要生长于高海拔地区。本文主要介绍红景天的功效和研究进展,旨在为红景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加深大众对红景天及其应用的了解。 关键词: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红景天的基本性质及情况 红景天,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粗壮,圆锥形,肉质,褐黄色,根颈部具多数须根。根茎短,粗状,圆柱形,被多数覆瓦状排列的鳞片状的叶。从茎顶端之叶腋抽出数条花茎,花茎上下部均有肉质叶,叶片椭圆形,边缘具锯齿,先端尖锐,基部楔形,几无柄。聚伞花序顶生,花红色。7-9月采收。 药典记载红景天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苦、平,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和倦怠气喘[1]。目前常用的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有: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A.Bor)或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Ohba)。全世界共有90多种红景天属植物,我国有73种,主产区西藏有32种。主要有效成分有红景天甙、酪醇,此外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种微量元素。 红景天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红景天具有与人参、刺五加类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而且不会出现人参的过度兴奋作用和刺五加的致便秘作用。前苏联研究发现,它具有“反压力”作用及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忧郁症状、消除疲劳及预防高原反应等,对于改善病患因工作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躁动不安、高血压、头痛及疲惫等原因导致体力或精神不佳的状况有很好的效果。现已知本属植物含红景天甘的有有14种。目前作药用或保健品应用的种类有: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红景天R. Rosea L,库页红景天R. sachalinensis A.Bor.,狭叶红景天R. kirilowii(Regel)Maxim.,深红红景天R. coccinea(Royle)A.Bor。大花红景天主要成份为:红景天甘(Salidroside)及其甘元酪醇(Tryosol)、6-氧-没食子醯基红景天苷、 1,2,3,4,6-五氧-没食子醯基-β-D-呲喃葡萄糖、草质素-7-氧-α-L-呲喃李糖甘、草质素-7-氧-(3-氧-β-D-呲喃葡萄糖基)-α-L-呲喃李糖甘;另外还含有黄酮苷、没食子酸、山奈酚、槲皮素、酪萨维(Rosavin)、酪生(Rosarin)、酪萨利(Rosin)等结构等。红景天根中含有黄酮甘Rhodionin、Rhodiosin、Rhodiolin,约有30种挥发油,其中Sosaol含量最高,占约26%,还有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摘要 黄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现状;临床应用;结论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黄芪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主要用于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方面。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发展,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逐渐被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1.有效成分 黄芪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皂苷、黄酮、多糖等。其中,皂苷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黄芪总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此外,黄芪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等,具有抗氧

化、抗炎等作用。多糖也是黄芪的重要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2.药理作用 (1)免疫调节:黄芪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2)抗炎:黄芪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 (3)抗肿瘤: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抗肿瘤作用。 (4)心血管系统保护:黄芪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等。 (5)其他:黄芪还具有抗氧化、利尿、抗疲劳、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 3.临床应用 黄芪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以下疾病:

灵芝的药理作用综述

灵芝的药理作用 1、抗肿瘤的作用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其机制比较复杂,文献报道也较多,多数学者认为灵芝多糖是灵芝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化学基础。灵芝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多糖的分子结构有关,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道尔顿时才显示出强抑制肿瘤活性。 灵芝多糖能升高白细胞,诱导或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 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使机体免疫调控能力增强,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灵芝还可增强机体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糖又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可强化正常细胞抵御致癌物的侵蚀。另有研究表明,多糖还可抑制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从而阻断非特异性反应的发生,因此可抑制手术后癌细胞的转移。 癌症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极为关注的难题。各种治疗、预防途径正在加紧研究着。其中免疫疗法由于其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达到防癌抗癌治愈疾病的目的,又无任何毒副作用,成为更为优越的治疗方法。真菌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也随之十分活跃,灵芝由于其特有的药理、药化作用,而被人们重视,作者就灵芝的抗肿瘤作用扼要介绍如下: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化学基础主要是灵芝多糖,多糖的分子量>1×104才显示出强抑制肿瘤活性,且活性强弱与多糖链分枝的程度及支

链上羟基取代的数量有关。不同的提取剂提取的多糖的结构有差别;同一提取剂提取不同部位的灵芝的多糖结构不一样;不同种的灵芝其多糖结构也不同。水也等从平盖灵芝G. applanatum的子实体或震荡培养的菌丝体中,分离出的抗癌的β-D-葡聚糖有较大的分子量(MV104~106),为热水可溶性,化学结构为以β-(1→3)-D-葡聚糖为主链、β-(1→6)单葡萄糖为支链。β-D-葡聚糖支链的多少随来源而异。在β-(1→3)-D-葡聚糖主链上,平均每2—12个葡萄糖残基就有一个β-(1→6)单葡萄糖支链。另有文献报道,用热水提取G.applanatum子实体,可得到二种葡聚糖,一种是β-(1→3)-和β-(1→4)链接的D-葡萄糖残基混合物;一种是不溶于水的β-(1→3)-链接的,连有单-D-葡萄糖基的D-葡萄糖残基。前一种葡聚糖可分离出有抗肿瘤活性的β-D-葡聚糖,分子量为1.05*106。用热水提取G.applanatum菌丝细胞得到的葡聚糖中,α-葡聚糖是每隔9—12个葡萄糖链以α-(1→6)键合葡萄糖链的直链α-(1→4)-葡萄糖骨架,β-葡聚糖是每隔12个主链葡萄糖残基以β-(1→6)键合单一葡萄糖叉链的直链β-(1→3)-葡萄糖骨架。 用热水、二甲氧硫或热碱提纯灵芝G.lucidum的子实体及液体培养的滤液,均可分离到β-(1→3)-葡聚糖,其结构为C-6叉链化的β-(1→3)-D-吡喃葡萄糖残基,连有支链的β-(1→6)或β-(1→4)链的β-D-葡聚糖,分子量为1.05*106。而二甲氧硫提取的β-葡聚糖含有较长的(1→6)-链接D-葡萄糖基侧链。除多糖外,G.lucidum子实体中还分离到多糖肽,活性原是功能肽,也同样具有

中药药理学专论——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专论(综述) 作者:z_king_d_23

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 【摘要】黄柏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溃疡作用、对肠管的影响、降压作用和对心脏的影响、抗氧化作用、对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降血糖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前列腺渗透作用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柏;药理作用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皮肤湿疹等病证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抗真菌、镇咳、降压、抗滴虫、抗肝炎、抗溃疡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等。随着近年来对黄柏研究的深入, 又发现了黄柏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本文就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 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 黄柏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1926 年,日本学者从日本产黄檗中得到小檗碱及少量巴马汀。此后各国学者陆续报道了该植物中的其他化学成分。目前,已经报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1)生物碱类,小檗碱、药根碱、四氢小檗碱、四氢药根碱、木兰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巴马汀、四氢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2)甾醇类,β-谷甾醇、7-脱氢豆甾醇、菜油甾醇等;(3)柠檬苷素类,黄柏酮、黄柏内酯、黄柏酮酸;(4)其他,白鲜交酯[1]。 黄柏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其中小檗碱是黄柏中总生物碱的主要活性物质,因此,黄柏提取物的功效与小檗碱类似。 2 黄柏的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黄柏煎剂、水浸出液或乙醇浸出液对化脓性细菌抑菌作用强,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球菌等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梁莹[2]报道,通过测定黄柏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发现,黄柏对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伤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 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此外,体外实验时应尽量使用与制备含药血清的动物同一种属的细胞、离体组织或器官等,这样可以减小动物血清和细胞,器官之间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由于动物在生理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对药物消化吸收不同,对药物生物转化不同,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反应不同,即正常动物采集的血清和病理状态动物采集的血清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各实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和不同状态下的实验动物。 2、给药剂量 确定实验动物后,就要考虑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所得到的血清中的含药量。但给药剂量不能过大或过小,剂量过小,得到的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体系后,药物浓度会被稀释,从而可能低于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出现因药物浓度过低而导致的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给药剂量也不能过大,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因给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常用的方法:①按照公式计算,给药剂量=临床用药量×动物等效剂量系数(按体表面积)×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5]。②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冻干粉,给实验动物灌服,使其含药血清达到所需要的浓度。不同药物的给药剂量也不相同,可以通过预实验探索具体合适的给药剂量,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给药剂量,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安神胶囊的药理学研究综述

安神胶囊的药理学研究综述 安神胶囊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制剂,具有调理神经系统、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等功效。本文将对安神胶囊的药理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其药效、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安神胶囊的药效。安神胶囊主要成分为多种中药提取物,其中包括具有镇静、安抚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药理学实验证实,安神胶囊可以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舒张,降低神经紧张状态,从而缓解焦虑和压力感。此外,安神胶囊还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等相关疾病。 其次,安神胶囊的作用机制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点。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 安神胶囊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活性来发挥药效。其中,γ-氨基丁酸(GABA)是安神胶囊的重要目标,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安 神胶囊可以促进GABA的释放,增加GABA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而产生镇静 的效果。此外,安神胶囊还能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安抚的效果。 此外,安神胶囊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安神胶囊中的活性成分 能够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损伤。这种抗氧化作用对于改善大脑功能、延缓衰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安神胶囊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其在焦虑症、失眠症等 方面的治疗效果良好。安神胶囊作为一种中草药制剂,相较于化学合成药物,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备受关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安神胶囊虽然在药理学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安神胶囊作为一种草药制剂,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人 群可能对其药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因此,在使用安神胶囊时,应该根据个体差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综述-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综述-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Thunb) 的干燥块根,是历代的补益中药。据炮制方法不同,有何首乌与制何首乌之分。何首乌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的功效,制何首乌主要用于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1]。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近二十年来,人们对何首乌的研究日趋深入,为了客观认识何首乌、合理开发利用中药材,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本文就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以及化学成分与功效毒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1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 随着现代中药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药的化学成分

是阐明其生物活性( 包括有效性和毒性)物质基础。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苯乙烯苷、蒽醌类、磷脂类等[2]。1975 年Hata[3]首次报道从中国首乌中分离得到了新的二苯乙烯类化合物。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的主要质控标准,《中国药典》2010 年版规定何首乌中的含量应不低于1.0%,制何首乌不低于0.7%。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苷、大黄素甲醚苷等[4],2010 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结合蒽醌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总量计,何首乌和制首乌中均不得少于0.10% 。 2 何首乌的药理学活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何首乌具有降血脂[5]、增强免疫[6]、抗氧化[7]、延缓衰老[8]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这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中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9]、保护肝脏的作用[10]、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1]、防治老年痴呆的作用[12]、提高记忆功能的作用[13]等。何首乌中的蒽醌类成分( AGPMT) 具有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14]。蒽醌类化合物黄酸具有保肝、抗纤维化,抗氧化,防治糖尿病肾病,抗肿瘤,抗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5]; 大黄酚具有抗衰老,改善学习记忆、

三七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报告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成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说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枯燥根,主要产于**、、、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成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别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20〔s〕原人参二醇三醇都不太稳定,酸水解时C20构型容易转为R,受热侧链环合,生成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所以三七皂苷真正的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构造图为:人参二醇

综述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述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述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逐 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而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科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机制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1. 中草药 中草药是指采自天然植物,经过干燥、加工等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疗 效或保健功能的原材料。 2. 中成药 中成药是指以多种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提取等工艺制成,并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复方制剂。 3. 中医方剂 中医方剂是指根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古代著名医书所 记载之处方,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而成的复方制剂。 4.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医方剂等天然植物制剂的化 学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学科。

三、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 1.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诊断和治 疗方法。西医注重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查和治疗,而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中西医在对待疾病时也存在着 巨大差异。西医主张通过化学合成物来治疗疾病,而中医则主张通过 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治愈目的。 2. 中西医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单一治疗方式 无法满足所有患者需求的事实。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化的西医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 优势,同时又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治疗。 3. 中药药理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的地位 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中,中药药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 以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作用 机制和安全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四、中药药理学的作用 1. 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医方剂等天然植物制剂的化学成分 对于一种天然植物制剂来说,其化学成分是决定其功效和作用机制的 关键因素。在研究该类制剂时,首先需要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对其进 行深入探讨。 2. 探究天然植物制剂的作用机制 除了了解天然植物制剂化学成分之外,还需要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

药理学发展历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综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他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 药理学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采用天然动植物及矿物等为药物的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和现代建立在化学、生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药理学两个阶段。 一、药物学(本草学)阶段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 例如: 公元1世纪前后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部分药物至今仍广为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 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和《纽约堡药典》分别早839年和883年。 公元1596年的《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通过长期从事医药实践:行医、采药、考证、调查、总结用药经验等,写成的巨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约190万字。他提出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法,叙述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和功能,促进了祖国医药的发展。该书已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分别被译成英、日、朝、德、法、俄、拉丁等国文字,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 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十八世纪,意大利生理学家Fontana(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结论认为: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并且选择性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而使药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Buchheim(1820-1879)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主要事件有以下几项: 1804德国的Serturner从阿片中提出吗啡,用狗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 1819,德国的Magendi用青蛙证明士的宁作用于脊髓;1856,德国Bernald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综述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综述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能以最接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来进行药理作用,非常接近真实的药理过程,尤其适用于中药制剂的实验。对于一些复方制剂的药理实验用以评价其药效和了解其复杂的作用机制,还能同步研究其相应的药动力学及血清药化学作用机制。目前,而中药制剂的疗效是药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更好的了解如何进行中药的制剂过程才能达更好的疗效是达到目标的前提,而血清药理学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标签:血清药理学;中药制剂;疗效 中药的复方制剂是由很多味中药组成,这些不同味的中药有的需经过炮制处理,在制剂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煎煮、提取、提纯等制备过程再给予患者进行服用,所以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并且其有效成分有的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直接发挥出治疗作用,更多的有效成分则需要通过在体内经肝脏代谢的作用才能发挥出其药效作用,还有一些时候是需经第二信使起间接的药效作用[1-2]。通过事先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动物服药,然后采集其的血清作为实验源,进行体外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及观察。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如何通过其实验方法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进行讨论: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 1.1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区别血清药理学不同于普通的药理学,普通的药理学主要是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与机体间互相产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准确,更客观[3]。因为血清药理学能够客观的探究药物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还原药物进入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时比对总结其优势[1])。血清药理学的试验方法是给实验动物服用研究的药物,选取不同的时间进行采血,通过血清检测得以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的发展扩展了中药药理研究新方法,实现了从细胞角度研究中药疗效的新途径。例如侯小萍,康永等人在研究中药的复方制剂时先利用药理学将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在探究实际起作用成分时就选择了血清药理学,从而将中药的有效作用成分分离出来[3]。 1.2血清药理学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疗效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悠长的历史,但针对于中药疗效的药理研究却一直是半模糊的状态[1]。有资料对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制备出精制的中药制剂、寻找中药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为对象[4]。有学者提出,只有建立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上述中药制剂研发目的[4]。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体外的药理学实验,进一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疗效进行验证与评价,选取含有药物有效成分的血清或是有效药物的血清进行初步的实验筛选(程珠炉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5]);可有助于快速寻找并鉴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有效部位;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对比及筛选出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

中药综述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药综述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药综述论文选题参考 1、含重金属中药制剂的临床药理及毒性综述 2、提高中药系统综述分析质量的建议 3、语义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4、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应用综述 5、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和分析文献质量再评价 6、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综述 7、中药颗粒剂制粒技术综述 8、中药胃粘膜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综述0 9、中药的先进提取方法综述 10、补肾健脾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11、中药刺五加研究进展综述 12、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近况(综述) 13、含山楂中药制剂分析的研究综述 14、中药有效成分牛磺酸综述 15、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综述 16、部分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综述 17、中医药参与治疗综述 18、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综述 19、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综述 20、含重金属中药制剂的临床药理及毒性综述

二、中药综述论文题目大全 1、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中药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综述) 3、中草药提取物水果保鲜应用研究综述 4、中医药治疗失眠进展综述 5、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6、中医中药治疗外伤性截瘫综述 7、中草药中二氧化硫的使用研究现状(综述) 8、中药免煎颗粒研究综述 9、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系统综述 10、中医药治疗癫痫综述 11、怎样写中医药文献综述 12、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现状综述 13、中西药配伍不良反应综述 14、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综述 15、中药抗炎治疗肺纤维化的综述 16、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综述 17、心肌细胞移植现状综述及中医药在此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18、国外中西药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综述 19、中药蒲参胶囊的研究综述 20、中药妊娠毒理研究进展(综述) 三、热门中药综述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探讨性分析中药黄芪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及疗效。方法:笔者阅读大量参考文献,从中总结中药黄芪的药理、药效。结果:黄芪不仅是大补脾肺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之功,而且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并且经文献报道在ICU中予较大剂量生黄芪以补气为主,配伍他药治疗部分危重病例。 【关键词】黄芪;现代药理学;综述 黄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是补气中的要药。具有补气开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肺虚咳喘、气虚水停之水肿、气血不足之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黄芪认识的逐步深入,植物黄芪中主要涉及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等,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黄芪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2]。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了肾小球早期高灌注、高滤过的发生,长期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引起肾小球损伤[3]。 1增强免疫功能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类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结,它们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5]。 2保肝、降压作用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6],含有黄芪多糖、氨基酸、黄芪皂苷、维生素及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压作用[7]. 3心血管系统作用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对此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主要源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9]。 4托脓生机:黄芪补气而具有良好的托脓生机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用于气虚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10]。如与当归、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脓散可治痈疽不溃;配白芍、丹参、生没药、生乳香、花粉[11]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皂苷类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和硒、硅、钴、钼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包括香豆素、叶酸、香菜碱、亚油酸、β-谷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1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3]。而黄芪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组成“补中益气汤”[14]。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脱

穿心莲的药理研究综述

穿心莲的药理研究综述 摘要:穿心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以其有效的中药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 用而被熟知。早在《岭南采药录》中就有了大量的记载《泉州本草》中又名一见喜、百病草、苦草,记载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痢疾、高热的功效。此外在《福建中草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江西草药》《广西中草药》等地方草药书籍中也都记载了穿心莲的功效主治。穿心莲为爵床科穿心莲属 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 疮疡、蛇虫咬伤[1]。 关键词:穿心莲;药理作用; 近些年来,发现穿心莲的药理作用除了基础的抗炎、抗病毒活性外,国内外 大多数的研究者还发现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同时对细菌性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及痢疾有特殊疗效,被誉为天然抗生素药物还具有保肝利胆、抗癌、提高机体 免疫力、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神经保护作用、中止妊娠等多种功效[2-3]。目前穿心莲的研究及主要药理作用分为以下几类: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穿心莲的黄酮类成分能改善IRI犬心肌的功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2.抗肿瘤作用:运用Alamar Blue Assay(ABA)、3H-胸苷标记(3H-T)和5-溴-2-脱氧尿苷标记(5-BrdU)酶联免疫三种 检测方法,测试出穿心莲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 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作用增强[5]。3.增强免疫作用:穿心莲的乙醇提取物能刺 激小鼠抗体的产生,增加对绵羊血细胞(SRBC)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明显增强实验 动物的吞噬作用和巨噬细胞游走指数,对正常小鼠淋巴有丝分裂亦有增强作用, 提示其能刺激抗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6]。4. 抗炎作用:穿心莲胶囊(0.25、0.75、2.259/kg P.0.)对大鼠蛋清、角叉菜胶足跖注射的致炎模型均 有明显抗炎作用,于30min开始起效,可维持8h之久,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嗜

何首乌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何首乌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 作者:李洪兵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6期 摘要: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的传统功效。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期刊论文、全国医药数据库等,分析近几年间何首乌传统功效的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补肝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为:久服能延年不老,即延缓衰老;能入血分,消痰毒,即调节血脂;能止心痛,益血气,即抗心肌缺血;能调气血,肝风,即抗动脉粥样硬化;能专入肾,益精髓,即提高学习记忆;能补肝肾,入肝肾脾经,即增强免疫。何首乌功效中之乌发相关的药理作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结论:通过查阅整理何首乌的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学对其功能主治的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此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何首乌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何首乌;传统功效;药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72-05 何首乌,又称首乌、赤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成分主要有羟基蒽醌类化合物(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葡萄糖苷,均为二苯代乙烯化合物),醌类化合物,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色原酮类化合物,卵磷脂,微量元素钙、铁、锌、锰、铜等。根据其炮制方法不同又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味苦、涩、性平,具有润肠、解毒、截疟之功效,用于肠燥便秘,痈疽瘰疬等症。制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乌须发之效,主要用于肝肾精血亏虚、头昏目眩、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及遗精等症。 1 何首乌主要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作用 补肾益精,延年益寿——抗衰老作用《本草元命苞》有记载[2]:“何首乌久服延年不老”。《何首乌录》也认为何首乌能“长筋益精,长肤,延年”。宋代的《开宝本草》称制首乌有“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药材、提取物及其有效部位可延缓衰老。许多学者认为,衰老动物体内积累大量脂质过氧化产物,并伴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杨晓丽等[32]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类成分(ST1)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

中药黄芪的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综述

中药黄芪的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综述 谢加力 (药学系,药学0601班,200309010007)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芪的概述,包括植物来源、形态、形状、有效成分、鉴别等方面,重点分析通过薄层色谱法和质量分析方法对黄芪进行含量测定。此外,黄芪可提高和促进免疫功能,有保肾利尿、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应激能力等药理作用。随着医药学界不断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发现其药理作用甚广,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代谢、调节DNA 复制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外,还有固肾降压、保肝抗炎的功能。黄芪对免疫功能低下不仅有增强作用,还有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对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黄芪甲甙、质量分析、免疫调节、黄芪多糖。 The Chinese native medicine Radix Astragali content determination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summarize

Xie Jiali (Pharmacy of department, pharmacy 0601 classes,2003090100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adix Astragali outline, includes the plant originates, aspect and so on shape, shape, effective component, distinction, the key analysis to Radix Astragali carries on the content through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the quality analysis method determines.In addition, Radix Astragali may enhance and promote the immunity function, has guarantees the kidney diuresis, the antibacterial anti- virus, enhance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so on organism strength.Along with the medicine educational world unceasing thorough research, the modern medicine discovers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is really broad, except can strengthen the organism immunity function, the enhancement cell metabolism, adjusts the DNA duplication and RNA and outside the protein

中药药理学综述

中药药理学综述 14411048 中西医临床一班许涛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例如: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综合集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病证动物模型方法等,其方法与一般药理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单味药及其复方,无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都很复杂。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现状学科展望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然而,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以下是对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研究进展及学科展望的综述。 1.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在动物的选择 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刘成海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提

供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 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如果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则应另当别论。 1.3给药剂量 在实验中,由于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后,浓度将被稀释,从而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反应系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针对此种情况,李氏等提出按新药药理研究的技术要求设计剂量给药,将含药血清制成冷冻干燥粉(冻干粉),以冻干粉形式加入反应系统,使之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刘平认为给药剂量应以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即为临床成人剂量的8~18倍量)为妥。 1.4含药血清的采集 大鼠一般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此时血清为最佳含药血清,超过一天的时间,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被代谢和排泄,药物的直接作用消失,此时的血清为机体功能状态血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然还要考虑例外,因此最好是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最佳采血时间。 1.5含药血清灭活与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