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思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01-29T17:36:18.6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5期作者:王君太[导读] 本文分析了新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 王君太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博文中学2664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如何使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已然成为当下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及其挑战。本文分析了新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性 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应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缺陷主要有“一锅端”“一刀切”、教师“自导自演”等,这些都不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急需得到一定的改进和创新,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实践性,关于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如下的简单分析。 一、结合时事材料,开展实践性课堂 结合时事材料,开展实践性课堂。这是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放空话或者放大话。没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相关理念和方法。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良好德育品德的塑造和提升,教师要积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分析实例,给学生一个培养自身德育品德的机会和条件。关于结合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如下的综合举例: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要积极分析当下的基本实际情况,或者人类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碰瓷事件,教师可以收集关于当下的碰瓷事件材料,尤其是关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的碰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思考题,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对于老年人碰瓷的相关时事材料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便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做到自我保护的同时,又可以遵循自身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自我保护的善良人。通过时事材料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对当下现实的理解。让学生在时事材料中学会反思,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道德品格,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范。 二、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呈现学习成果 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呈现学习成果。这是当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不仅可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呈现自身的学习成果,不仅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角色,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的分析如下: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学生合伙做课件,将教师给出的主题做成PPT 的形式,并在小组中选择一名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PPT的展示和讲解。目前,使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已经在很多的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小组分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在小组中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分组学习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培养出学生善于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使用PPT的形式将学习成果呈现出来,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PPT相关内容的呈现,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对学生不良学习情况的改善。总而言之,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很多的作用和优势。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该得到一定的推广和普及。 三、创造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延伸交流时效 创造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延伸交流时效。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也是实践性课堂的新体验。创造学习平台,需要教师积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挑选出可以创造学习平台的教学内容,积极渗透在教学中,具有突出的效果。学习平台的构建,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其兴趣,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时事材料,开展实践性课堂;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构建学习平台,延长学生交流时效。这是在新时期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三种基本方法,在教育中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践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新时期德育教育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2009,(26),81-82 [2]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方法的研究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0,(4),55-59。 [3]王玮新时期德育方法模式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5),32-34。 [4]王峰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8),121-122。 [5]姜明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6,(1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8,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91-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

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新编道德与法治想要真正融入小学课堂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挖掘各种资源,教师的要求就更加规范,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课外知识要求教师整合充分后教授给学生,同时以更多教学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简单单一教学,填鸭式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细心观察生活,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生活中的每一处与道德法治相关的内容牢记于心,并熟练运用教授学生。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必须坚持学习理念,秉承终身学习信念,不断在实践中寻找适合学生们成长的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扩展教师知识面,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以及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从读书做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将更多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学生的印象中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引路人”。而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散发属于自己的魅力。才能做到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不仅仅是敷衍了事,而是真正喜欢,并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该理论及知识,这是教学最终目的。 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读书,同时更多的是与时代接轨,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也是新时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才能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思维有对接,思考学生所思考的内容,更好的考虑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 积极参与各种教师专业化培训活动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教师在假期或者平常多参加教师培训是增强自己业务能力较快途径,在培训中学习更多知识,接受更多想法与建议,学习他人之长,补充自己短缺,在创新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进步的喜悦。努力突破自己提高自己。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发表时间:2019-11-21T16:04:32.7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作者:沈楚旭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沈楚旭(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龙门完全小学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102-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学生没有得到这些独立学习的机会,素养的建设就不能完成,所谓的有效性也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谈。所以,要想落实当下的教学任务,我们不仅不应该去控制课堂,而是应更进一步打开课堂空间,把主体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比如我们教“我是独特的”这一课,不应该是指着某个学生说“你有什么特点”,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如“我喜欢读书”“我长得个子高”……虽然看似耽误了时间,但其实学生在内心形成了自我认同,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内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所不能实现的。 三、注重指向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会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能把思想理念正确传导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并能在考试时正确答题就算是有效的;而现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之外,还要他们具有相应的发展性素养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素养——实践力。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問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4235261.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艳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1期 摘要:新的时代,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以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上课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这种做法与政治课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品质与行为无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教学这种载体,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做事、处理问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作为政治课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否则我们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气要和善、语言要文明,不要说一些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可能因为这些话而记恨一辈子。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就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放下身段,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他们敢于靠近你,敢于与你去交流,说明我们就做得到位了。例如:我认识一位班主任,他有时在别的老师上课时就坐在教室前面,在备课或批改作业,当班长喊上课时,全班同学起立,行礼问好,这位班主任和同学一样起立站好行礼。这种做法比用多少句语言教育学生要有礼貌都管用,他的学生是学校中最讲礼仪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要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知识。 今年,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给我感触颇深的是引用了很多的古文,有时自己怕解释错了,要查一查资料,所以觉得自己应不断地学习。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的知识也很新,我们如果不学习,就无法驾驭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萧县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于2017年9月由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正式批准立项。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萧县实验小学负责人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近几个月的论证与研讨,今天正式召开本课题的开题会议。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

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们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王中亚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带来了语文教育任务的深化与创新,这就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新标准应重视对课堂质性的评价,宜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北师大举行,会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会议具体确立发布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共含18个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要素正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培养和发展,是所有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努力探究的新领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势必带来语文教育任务的变更,新的任务需要采用新的语文教学新策略来完成,而“教学评价则是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研究、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育任务的再认识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自在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用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的观点来概括就是:“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又赋予了语文教育更深层次的任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二、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核心环节。新的语文教育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明晓核心素养理念赋予的课堂新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操作并完成它。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不难发现其对语文课堂大致有如下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18年春八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一) 张兰进入新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正式进入了法治专册的学习。八年级下册着重学习我国宪法相关的内容,新教材的编写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别,因此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此,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教育。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成为构建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一单元的逻辑起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帮助学生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认同宪法价值,理解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本单元还讲授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限制等内容的基础上,本单元有意识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国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身份的含义,更深入地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宪法规范因其原则性,似乎与学生生活难以发生具体联系。学生首先会问:宪法是什么?宪法与我有什么关系?宪法有什么用?宪法是如何实施的?作为公民,我与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因此,在这一时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认真熟悉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把握好初中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第一单元涉及到宪法学概论方面的内容。事先学习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真研读我国现行宪法,掌握我国宪法的作用和价值。 课前要了解学情,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宪法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中队宪法性实例的关注情况,根据学生是实际情况来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要阅读教材目录,初步感知初中法治专册的内容,初步思考教材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条件的话准备宪法文本,将本单元所引用的宪法法条标记出来,并认真阅读。最后在课前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11-09T16:38:02.20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6期作者:邬黎 [导读]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精心的课前备课。这是建构有效课堂的起始环节,也是耗费教师时间精力最多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上课质量的高低。备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是备课;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查阅大量资料、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地方时政形势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同样是备课。还要备好教法,要认真筹划和精心设计,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其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障碍,什么地方是难点、易混点等,进一步设计课堂上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率、有针对性的。教师的备课,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设计又要备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课前准备的落脚点和归宿。 其次,对教材的深加工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改编、重组等,以及设计必要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参与学习。 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如我在设置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公私之间》这一节课的学案时,联系了德阳拆迁(双东芦德路、黄河广场、德阳市汽车站)等现象。从提问中让学生了解公私之间矛盾的表现,假如是你家,你将如何选择?从课堂讨论中,通过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面对利益的冲突,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但这并不等于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我当时给学生的依据:树立一个观点:法律授权不可违,(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行权),学生懂得法律法规是权利保障法、也是限权法。教师大胆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既有利于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真实情感体验和鲜活生命的生成。 二、让学生心、行都动起来----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教师要用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实际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切换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八年级下册《自然的声音》我给学生播放了科学家根据电脑的推断《假如地球温度上升6度》。(1、上升1度,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陆地上大面积干旱,地球上很多良田将变成沙漠。 2、上升2 度,喜马拉雅冰山和格林兰冰层融化,海平面会上升7 米,纽约、伦敦、曼谷、上海将会淹没。 3、上升3 度,这是地球走向毁灭的临界点,如果一旦达到此毁灭将无法回转。北极将没有冰,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物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将枯萎,它的支流也将干枯到滴水不剩,甚至干到失火。 4、上升4 度,孟加拉会被水冲垮,埃及和威尼斯会完全淹没,如今美国太空总署的卫星拍摄到地球冰层大量在融化。 5、上升5 度,地球的南北半区统统不适合人类居住,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甚至枯竭,难民的人数将无法估计。 6、上升6 度,地球看起来仍然是一片蓝色,但那时大城市已经沉入海底,天灾已成常态。当这一天来临时应该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了。)非常震撼,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听到的,我会忘记,让我看到的,我也会忘记,让我做过的,我就能掌握。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行”动起来。 例如: 九年级教材(教科版)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我为了唤起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爱,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想,虽然把同学们引入了情景,但同学们缺乏亲身的体会,所以答案都是流于形式的大道理,而不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经过认真的反思。我把展示图片环节改为,进行一只手脱穿衣服比赛。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谈: 在这一活动中,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学生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有了真实体验,所以会以积极地情感去思考,自然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可说,而不仅是流于形式的回答。但如果再进一步完善: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几个小组可以配合穿衣,几个小组单独穿衣,再交换穿衣形式。然后再提出,通过这一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何感想? 由于赋予情景的信息增多,整体性增强,不仅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使教育内容内化,并升化为更稳定、更持久的道德情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对接。其一能增强教学趣味性,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学生乐于接受;其二能利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其三,在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是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与学习的意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课堂引入我让学生看赵丽蓉,巩汉林演的《打工奇遇记》这段小品。群英荟萃就是萝卜开会......二锅头渗水是宫廷玉液酒,180元一杯时,边笑边说:“老板真缺德。”顺势问学生:“大家希望有法律来规范老板的行为吗?”学生们大声回答:“希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市场经济市法制经济,经济立法是如何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学生们愉快地进入新课。 2、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其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有事可做,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不易分心;其二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成就感,树立信心,培养探究知识、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战胜挫折》,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品质非常重要,于是我设计了《最佳推销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扮演推销员,任务是将一只笔推销给老师。在推销过程中,老师百般刁难,对学生推销的商品提出了很多不满,但学生还是想尽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积极性很高,其中不乏绝妙的想法和推销技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我又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将一把斧头卖给美国总统(哈佛大学校长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于是我展示了著名推销员乔治?赫伯特成功将斧头推销给布什总统的营销案例,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赫伯特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信心十足的去面对困难、战胜困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无论是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热词.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改革的体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成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做的: 第一要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第二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用信息技术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认为在课件的制作形式上、内容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课件的内容较多、信息量也比较大,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被动的接受,有限的参与,这也成了一些教师的通病。我认为用课件上课仅仅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启发性的思考,探究式的思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级都有群,我们也可以建设我们的学科群,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资源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有很多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健康生活,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我们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典型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 由于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比较接近,比较吻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教学内容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完美的结合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