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

共两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9、古诗两首

梧叶儿童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景物人物

秋风灯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

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身)

表现思念亲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2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 四、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优质教案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诗两首》教案

一、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

诗两首 【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号召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不畏风雨;要自强不息,要积极乐观;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要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3.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2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导入示例。(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 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2.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3.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4.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明确: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5.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2)普希金在诗里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你喜欢这一句话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让学生自由谈。)(3)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6.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7.朗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注意读出感情。 2诗两首(第2课时) 1.顺势导入。以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切入口导入。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愿意怎么做呢?让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顺势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2.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让同学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2)研读第一节。“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 (3)阅读整首诗歌,找出在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解读2、3、4、5节诗句的意思。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6)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7)教师小结: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既指当年的岁月如能重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是指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走(从诗中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以及明确说“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可看出)。表达了诗人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这选择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幸。也向我们表明了今后诗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原来的做法。 (8)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不同之处:(1)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和前面普希金的那首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象的词语(2)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假如/ 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 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 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C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C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___ 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这是一只歌唱着 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这是一只为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 【导语】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 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揭示课题,板书: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自由发言) 3.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课件出示2)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生字) sunjntuzhchijiù 缩努茎推吱拆旧 (1)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轻轻抖动。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拟声词。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4)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5)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课件出示6)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做一棵会跑的树)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7、8)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 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 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扞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

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10—2019),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着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 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山东省曲阜市陵城镇中学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3)

教学依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喜欢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愫。 什么是诗?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的确,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大异其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初中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是我首先引导学生领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想起了学习语文最古老却又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诵读,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而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则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师生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反复地朗诵,配上与之协调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另外,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乡愁》的阅读教学中授之以法: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继而读写创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②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由选读“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 ①坚持以读为本。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引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②关注学生体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多关注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③组织比较阅读。可将余光中的《乡愁》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诗两首》 陈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

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