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56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姓氏称谓)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56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姓氏称谓)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56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姓氏称谓)

特色训练56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姓氏称谓)

Ⅰ.称谓

一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寡君

..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齐侯曰:“岂不谷

..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

(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老臣

..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小人

..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有母,皆尝小人

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

..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则不才

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g)。同“不才”。

不佞

..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⑨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零邑后学

..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⑩贱子。谦称自己。

贱子

..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

贱妾

..留空房。(《孔雀东南飞》)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

..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②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④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

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⑥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

同犬子

..,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 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

..乎?(《三国演义》)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

臣有息女

..,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贫贱有小女

..。(《宋史》) 2.敬称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

今陛下

..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时世宗

..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

(2)称臣子

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

愿麾下

..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②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③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④阁下。尊称,译为“您”。

侧闻阁下

..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报任安书》)

⑥君。尊称,译为“您”。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3)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夫子

..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微子》)

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④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

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

亚父

..者,范增也。(《鸿门宴》) ..南向坐,——亚父

⑥甫。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fǔ)”条。

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

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

违离膝下

..,三十五年。(《报母书》)

⑨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⑩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人

①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

..上!”(《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卿。尊称,译为“您”。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③子。尊称,译为“您”。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④公。尊称,译为“您”。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

寡君闻吾子

..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称对方亲眷

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4.贱称

(1)小子。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

小子

..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竖子。贱称,如同“小子”。

竖子

..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2)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二年龄称谓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孩提

..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

..梢头二月初。(《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

..未结缡。(《对酒示行简》) 7.总发、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3.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Ⅱ.姓氏

一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

二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

...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

...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构恶于前,贾余庆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

...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东阳马生君则

..,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

五人者,盖当蓼洲

..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3)称谥号。

乡先辈左忠毅

..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

...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

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

..”,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 ..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4.称籍贯

今南海

..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 (《谭嗣同传》) 5.称郡望

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7.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

庖丁

..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1.“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

2.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4.“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5.“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 6.“请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

7.“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

8.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 9.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

10.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

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答案:1.ד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 3.√

4.×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

5.ד藩镇”指设立的节度使或边境地区的长官。

6.√

7.ד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崩”。

8.×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很多皇帝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9.×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0.×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及简述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全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A.车笠交 B.莫逆之交 C.金兰之交 D.竹马之交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欧阳永叔 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 5.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文山先生全集》 B.《稼轩长短句》 C.《王子安集》 D.《范文正公集》 6.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 9.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文化常识 (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古代文学常识试题

古代文学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试题 课程代码:0053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因所作词中有三处善用“影”字而被称为“三影”的北宋词人是( D ) A.晏殊 B.柳永 C.晏幾道 D.张先 2.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艺术美感的对偶句是( D ) 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B.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5.苏辙《上枢密韩太慰书》中“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所评价的人物是( C ) A.韩愈 B.欧阳修 C.孟子 D.司马迁 6.陆游《关山月》中,与“笛里谁知壮士心”在意义上构成对比关系的是( D ) A.三十从军今白发 B.沙头空照征人骨 C.遗民忍死望恢复 D.朱门沉沉按歌舞 7.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

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 B )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8.下列作家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C ) A.吴文英 B.谢翱 C.翁卷 D.王沂孙 9.周密《观潮》一文选自他的( A ) A.《武林旧事》 B.《齐东野语》 C.《蘋洲渔笛谱》

D.《浩然斋雅谈》 10.下列写雁的词句,出于咏雁词的是( C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C.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D.雁不到,书成谁与 11.李翠莲这个人物出自(D ) A.杂剧 B.诸宫调 C.传奇 D.话本 12.《遗山先生集》的作者生活在( D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九年级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用-

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道理的一种文体, B.《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列夫·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C.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 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D.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同为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B.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是众神的首领,掌管着旅行和商业。宙斯是他的父亲,赫拉是宙斯的妻子。 C.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D.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话剧、歌剧有较大的自由,《变脸》就是戏曲,而川剧“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变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表演。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三孟子及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1

高一学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

高一学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 谦称13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来称自己的晚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如舍侄、舍弟等。 敬称14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对方)、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贤侄。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 (4)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贱称15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16 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氓隶”则为对百姓的贬称,如《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不同的朋友关系的称谓。如: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髫,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髫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官爵 公卿 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三公九卿为官名合称,始见于《尚书大传》。周代三公为最高辅政大臣,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秦及西汉均未置。汉武帝时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东汉改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同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实际权力因人而异。东汉末,曹操专权,罢三公,三公制遂废。以后历代皆有三公之号,多为加官、荣衔。 《汉书》以《周礼》所记九个官职为九卿。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授予官职。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古代文学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试题 课程代码:0053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因所作词中有三处善用“影”字而被称为“三影”的北宋词人是( D ) A.晏殊 B.柳永 C.晏幾道 D.张先 2.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艺术美感的对偶句是( D ) 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B.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下列诗作中的叙事诗是( C ) A.《村行》 B.《戏答元珍》 C.《汝坟贫女》 D.《初晴游沧浪亭》 4.王安石《明妃曲》中的明妃是指( A ) A.王昭君 B.陈阿娇 C.赵飞燕 D.杨玉环 5.苏辙《上枢密韩太慰书》中“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所评价的人物是( C ) A.韩愈 B.欧阳修 C.孟子 D.司马迁 6.陆游《关山月》中,与“笛里谁知壮士心”在意义上构成对比关系的是( D ) A.三十从军今白发 B.沙头空照征人骨 C.遗民忍死望恢复 D.朱门沉沉按歌舞 7.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 B )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8.下列作家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C ) A.吴文英 B.谢翱 C.翁卷 D.王沂孙 9.周密《观潮》一文选自他的( A ) A.《武林旧事》 B.《齐东野语》 C.《蘋洲渔笛谱》 D.《浩然斋雅谈》 10.下列写雁的词句,出于咏雁词的是( C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C.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D.雁不到,书成谁与 11.李翠莲这个人物出自(D ) A.杂剧 B.诸宫调 C.传奇 D.话本 12.《遗山先生集》的作者生活在( D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辽、金时期 D.金、元时期 13.赵孟頫《岳鄂王墓》“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所用修辞手法是( A ) A.对比 B.比喻 C.夸张 D.比拟 14.马致远的散曲集名为( B ) A.《小山乐府》 B.《东篱乐府》 C.《酸甜乐府》 D.《碧山乐府》 15.《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其中所含典故出自( C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16.《董西厢》属于( C ) A.杂剧 B.散曲 C.说唱 D.话本 17.宋濂《秦士录》的思想要旨是( A )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一、古代历法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古代文学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试题课程代码:0053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因所作词中有三处善用“影”字而被称为“三影”的北宋词人是( D ) A.晏殊 柳永 B. 幾晏C. 道 D.张先 )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艺术美感的对偶句是(2. D B. 落花人独 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立,微雨燕双飞 D. 怒涛卷霜雪C.云树绕堤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下列诗作中的叙事诗是()C 村A.《行》《戏答元珍》 B. 贫C.《汝坟女》 D.《初晴游沧浪亭》 A )王安石《明妃曲》中的明妃是指(4. 昭A.王君 陈阿娇 B.飞C.赵燕. D.杨玉环 5.苏辙《上枢密韩太慰书》中“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所评价的人物是( C ) A.韩愈 B.欧阳修 C.孟子 D.司马迁 6.陆游《关山月》中,与“笛里谁知壮士心”在意义上构成对比关系的是( D ) A.三十从军今白发 B.沙头空照征人骨 C.遗民忍死望恢复 D.朱门沉沉按歌舞 7.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 B )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8.下列作家属于“永嘉四灵”的是( C ) A.吴文英 B.谢翱 C.翁卷 D.王沂孙 ) A 周密《观潮》一文选自他的(9. A.《武林旧事》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 (一)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有至高无上的主宰,则帝或上帝。一方面,人们把他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另一方面,我国的晨耕生产对晨耕季节的要求使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十分精准,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鑺。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金星因为光色亮白,亮度特强,在古代称为明星,又叫太白。木星古名岁星。水星名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互相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龙,南方朱雀,叫做四象。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很相类似。 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对二十八宿很熟悉,有的星宿成为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有的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 而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分。因此,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古代对星空的划分,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璣、天權、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辩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关于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号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兴宿的界限一致。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纪年。 关于分野。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星宿的分野,一般按照列国来分配。星宿的分野有以十二次为刚,配以列国的。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吉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然而,这是一种迷信说法。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占星家也以某种星所赋予的含义占卜。 (二)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古人很重视置润,殷周时代已经置润,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再为“十三月”。当时置润尚

2020年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200题)

2020年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库 及答案(共200题) 1、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 ) 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段好乐曲C看到一篇好书法D看一场好戏 2、“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D) A朋友B孩子C病人D学生 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C) A比赛B选取伴侣 C 通报消息D娱乐健身 4、“鼎”的最初用途是:(C ) A祭祀用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D求雨器具 5、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 )A 《史记》B《论语》C《庄子》D《老子》 6、“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 ) A 21点至23点 B 23点至凌晨1点C凌晨1点至3点D24点 7、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D )A狮子B金钱豹C河马D长颈鹿 8、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 A十面埋伏 B 高山流水C四面楚歌D《秦王破阵乐》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

10、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 )A咫 B 尺C一样长 11、“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C ) A、周B、元C、商D、夏 1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A、永济B、桑落C、汾阳D、绵竹 1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C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4、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7、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B )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项目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 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 监生 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贡士进士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