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05级期末考试题:

名解10个(30分)

受体

细胞周期监控

骨形成蛋白

蚕豆病

遗传图谱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单基因病

味觉素

生化药物

细胞癌基因

大题10选7 (70分)

作为第二信使Ca的作用

通过胰岛素证明信号传导有多条通路

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理

血浆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人类基因图谱的初步成果

饥饿状态下的代谢

心肌缺血的代谢变化

肿瘤细胞和细胞周期的关系

地中海贫血如何用间接体内导入方法治疗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代谢方式

06级期末考试题:

1 SH结构域

2 DNA修复基因

3 抑癌基因

4酶的别构调节

5细胞周期限制点

6生化药物

7 microRNAs

8 全基因组鸟枪法

9 RNA诊断

10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1 受体分类、作用特点

2 霍乱毒素致病机制

3 胰岛素如何与受体结合、传导作用

4 EPO作用、临床作用

5 生物转化概念、意义、各反应联系

6 骨形成过程中,哪些激素如何调节钙代谢

7 肥胖与激素

8 细胞外基质与疾病关系

9 DNA指纹原理、应用

10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1 受体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受体可以分为:胞内受体、膜受体。胞内受体又分胞浆受体+核受体

胞内受体存在亲脂信号。具有转录活性、含锌指结构、含核定位序列(NLS)、结合激素,使受体二聚化,激活转录。接收的是不能进入细胞的水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和其他细胞表面信号分子。

膜受体存在亲水信号。分类:(A) 离子通道耦联受体(B) 七跨膜受体-G蛋白耦联的受体(C) 单次跨膜受体:a. 催化性受体b. 酶耦联受体。接收的信号可以直接通过脂双层胞膜进入细胞的脂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尤其向细胞核转导信号。

2霍乱毒素致病机理

霍乱弧菌产生分泌的外毒素(霍乱毒素),有选择性的催化Gsα亚基上的精氨酸201核糖化,使GTP酶活性丧失,不能将GTP水解成GDP,从而使Gsα处于不可逆激活状态,不断刺激AC生成cAMP,胞浆中的cAMP含量可增加至正常的100倍以上,导致小肠上皮细胞膜蛋白构型改变,大量氯离子和水分子持续转运入肠腔,引起严重腹泻和脱水。

3.胰岛素如何与受体结合、传导作用

4.EPO 作用、临床作用

Epo 主要在肾脏产生,与膜受体结合。可诱导ALA 合酶合成,加速有核红细胞的成熟及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使原始红细胞的繁殖和分化。1)机体缺O2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2)慢性肾炎、肾功能不良患者常见的贫血现象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量的减少有关。

1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剂 2肾脏生成 3受机体对氧的需要及氧供应情况影响 4在骨髓作用(JAK-STAT ) 临床作用:

1运动员使用EPO 后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有助于氧气运输进而增加耐力。

2服用EPO 会引起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导致组织缺氧,凝血加快,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甚至卒中。

5生物转化的概念、意义、各反应联系

概念:非营养性物质在肝脏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脂溶性较强的物质获得极性基团,增加水溶性,而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意义: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或解毒,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联系:分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6骨形成过程,哪些激素如何调节钙代谢

主要调节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PTH )、降钙素(CT )。

7.肥胖与激素

肥胖是一种由食欲和能量调节紊乱引起的疾病,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及体力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过程复杂,

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危害严重。 肥胖时有糖、脂代谢紊乱

肥胖时血糖偏高,胰岛素抗性增加

? 在肥胖活跃期,进食后血糖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 ? 口服或静注葡萄糖后,释出胰岛素增多; ? 糖耐量先增强,继而下降;

? 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氧化降低;

? 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 肥胖时血脂水平升高

? 空腹血浆FFA 升高,系由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抵抗,脂解作用增强及再酯化形成甘油三酯作用减弱所致。 ? 血升高的FFA 为肝脏摄取,加速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使肝释出VLDL 增多,血甘油三酯升高。 ? 肥胖时摄入热量过多,促进胆固醇合成增加,血浆胆固醇常升高。 ? 肥胖者血浆生长激素分泌降低,使脂肪的动员减少。 胰岛素分泌增加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高胰岛素血症是肥胖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肥胖形成的重要因素。

进食热量过多、进食糖量过多及体力活动过少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这三者均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造成高

胰岛素血症。

7.心肌缺血的代谢变化

甲状旁腺素

1,25-(OH )2D 3降钙素简充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

骨细胞

(+)(-)(+)

(-)降钙素甲状旁腺素

骨骼中各种细胞的转变及其调节

8.细胞外基质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外基质不只具有连接、支持、保水、抗压及保护等物理学作用,而且对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发挥全方位的生物学作用。鉴于细胞外间质的多样性, 细胞外间质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为细胞提供支持和固定、提供组织间的分离方法、调节细胞间的沟通。细胞外间质调节细胞的动态行为。此外细胞外间质还吸收了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蛋白酶。当生理条件变化时, 激活蛋白酶而释放这些细胞因子,而无需从头合成这些因子,从而迅速激活细胞功能。

1.影响细胞的存活、生长与死亡

正常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须粘附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存活,称为定着依赖性(anchorage dependence)。例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此现象称为凋亡(anoikis,a Greek word meaning “homelessness”)。

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例如,成纤维细胞在纤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加快,在层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减慢;而上皮细胞对纤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的增殖反应则相反。肿瘤细胞的增殖丧失了定着依赖性,可在半悬浮状态增殖。

2.决定细胞的形状

体外实验证明,各种细胞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呈单个游离状态时多呈球形。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上粘附时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状。上皮细胞粘附于基膜上才能显现出其极性。细胞外基质决定细胞的形状这一作用是通过其受体影响细胞骨架的组装而实现的。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介导的细胞骨架组装的状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

3.控制细胞的分化

细胞通过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作用而发生分化。例如,成肌细胞在纤粘连蛋白上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的表型;而在层粘连蛋白上则停止增殖,进行分化,融合为肌管。

4.参与细胞的迁移

细胞外基质可以控制细胞迁移的速度与方向,并为细胞迁移提供“脚手架”。例如,纤粘连蛋白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层粘连蛋白可促进多种肿瘤细胞的迁移。细胞的趋化性与趋触性迁移皆依赖于细胞外基质。这在胚胎发育及创伤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细胞的迁移依赖于细胞的粘附与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于一定的细胞外基质时诱导粘着斑的形成,粘着斑是联系细胞外基质与细胞骨架“铆钉”。

由于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的形状、结构、功能、存活、增殖、分化、迁移等一切生命现象具有全面的影响,因而无论在胚胎发育的形态发生、器官形成过程中,或在维持成体结构与功能完善(包括免疫应答及创伤修复等)的一切生理活动中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9DNA指纹原理、应用(看明白,记大概的意思)

dna指纹:指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dna多态性,其个体识别能力足以与手指指纹相媲美,因而得名。可用来进行个人识别及亲权鉴定

将分离的人源小卫星DNA用作基因探针,同人体核DNA的酶切片段杂交,获得了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组成的长度不等的杂交带图纹,这种图纹极少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故称为"DNA指纹",意思是它同人的指纹一样是每个人所特有的。由于DNA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稳定的遗传性,且仍按简单的孟德尔方式遗传,成为目前最具吸引力的遗传标记。

DNA指纹具有下述特点:1.高度的特异性:研究表明,两个随机个体具有相同DNA图形的概率仅3×10

-11;如果同时用两种探针进行比较,两个个体完全相同的概率小于5×10-19。全世界人口约50亿,即5×109。因此,除非是同卵双生子女,否则几乎不可能有两个人的DNA指纹的图形完全相同。2.稳定的遗传性:DNA 是人的遗传物质,其特征是由父母遗传的。分析发现,DNA?指纹图谱中几乎每一条带纹都能在其双亲之一的图谱中找到,这种带纹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双方的特征平均传递50%给子代。3.体细胞稳定性:即同一个人的不同组织如血液、?肌肉、毛发、精液等产生的DNA指纹图形完全一致。

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此外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

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10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去年的题

1.作为第二信使,钙离子的作用

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有很多靶分子。钙离子在细胞内外流动,胞外浓度高胞浆浓度低,且90%以上储存于细胞内钙库(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胞液中游离钙离子含量极少。

导致胞浆中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反应有两种:

一是细胞质钙通道开放,引起钙内流

二是细胞内钙库膜上钙通道开放,引起钙释放

胞浆钙可以再经过细胞质膜及钙库膜上的钙泵返回细胞外或胞内钙库,以消耗能量的方式来维持细胞质内低钙状态。

钙调蛋白-蛋白激酶是钙离子靶分子。钙调蛋白是胞内钙离子受体。钙调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作用于

CaM-K.

4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功能种类血浆蛋白

1.载体蛋白

2.免疫防御系统蛋白

3.凝血和纤溶蛋白

4.酶

5.蛋白酶抑制剂

6.激素

7.参与炎症应答的蛋白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铜蓝蛋白等IgG ,IgM ,IgA ,IgD ,IgE 和补体C1-9 等凝血因子Ⅶ、Ⅷ、凝血酶原、纤溶酶原等磷脂酶,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

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

C-反应蛋白、α2酸性糖蛋白等

功能: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为清蛋白作用

2.维持血浆正常的pH(7.35~7.45)

3.运输作用:α,β球蛋白,与脂溶性物质结合增加水溶性

4.免疫作用:γ球蛋白Ig和补体

5. 催化作用(酶)分类:血浆功能酶,外分泌酶,细胞酶

6. 营养作用:分解为AA ,合成Pr 或供能

7. 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5 人类基因图谱的初步成果

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结论

全部人类基因组约有2.91Gbp

基因数量约3-4万(26383- 39114)。目前已定位了2.6万多个基因,但其中尚有42%的功能不明。 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热点”和大片“荒漠”。编码序列约占3%,非编码序列约占97%。 35.3%的基因组包含重复的序列。

人与人之间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 仅1%-1.5%的人类基因带有制造蛋白质的指令

大约有223个基因可能是人类的脊椎动物祖先生存时由细菌插入的顺序。

男性的基因突变率是女性的两倍,而且大部分人类遗传疾病是在Y 染色体上进行的。

6饥饿状态下的代谢

短期饥饿糖利用减少而脂动员加强

饥饿1~3天:糖原消耗,血糖趋于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 饥饿时

肝糖原分解 ↑,肌糖原分解↑

肝糖异生↑,蛋白质分解 ↑

以脂酸、酮体分解供能为主,蛋

白质分解明显降低

1 ~

2 天

3 ~

4 周

(1)各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普遍降低

(2)糖异生作用增强

速度:肝脏糖异生速度约为150克葡萄糖/天;

原料:30%来自乳酸,10%来自甘油,其余40%来自氨

基酸。

场所:肝脏是饥饿初期糖异生的主要场所,约占80%,

小部份(约20%)则在肾皮质中进行。(3)脂肪动员加强且酮体生成增多

?血浆甘油和游离脂酸含量升高,脂肪组织动员出的脂酸约25%在肝脏生成酮体。?脂酸和酮体成为心肌、骨骼肌和肾皮质的重要燃料,一部分酮体可被大脑利用。(4)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强:

?蛋白质分解增强出现略迟。

?蛋白质分解加强时,释放入血的氨基酸量增加。

?肌肉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大部份转变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释放入血循环。

2.长期饥饿时代谢改变与短期饥饿不同

?脂肪动员进一步加强,肝脏生成大量酮体,脑组织

利用酮体增加,超过葡萄糖,占总耗氧量的60%。

?肌肉以脂酸为主要能源,以保证酮体优先供应脑组

织;肌肉蛋白质分解减少,肌肉释出氨基酸减少,

负氮平衡有所改善。

?乳酸和丙酮酸成为肝糖异生的主要来源。肾脏糖异

生作用明显增强。

8肿瘤细胞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一、细胞周期的调控失衡导致肿瘤细胞失控性增殖

1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周期蛋白过表达:基因扩增、染色体移位、基因重排是过表达的主要机制

2细胞周期蛋白D1在B淋巴细胞瘤、乳腺癌、胃癌中表现为过表达

二、Cdk表达过量抑制细胞分化

1在诱导细胞分化时,Cdk4常表达下调;若表达则可明显抑制细胞分化

2在人的一些肿瘤中,已发现有Cdk4、Cdk6的高表达

三CKI缺失和突变可导致细胞周期失调

Cdk抑制蛋白与细胞周期蛋白竞争性结合Cdk,拮抗周期蛋白的作用,阻止细胞经过检测点,调节细胞周期3 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理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异常是造成细胞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与信号转导障碍有关的是:

1.胰岛素受体异常

胰岛素受体是四聚体(α2β2)分子,属于RTKs之一,其它RTKs均为单体。

胰岛素受体分子也可以看作是由两个αβ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肽链间由二硫键相连接,它的两条α链(实含Cys是识别和结合胰岛素部位)位于细胞外部分,而两条β链各跨膜一次(具有PTK活性)

根据胰岛素受体异常的原因可分为:

(1)遗传性胰岛素受体异常,包括

受体合成减少

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降低,如受体精氨酸735突变为丝氨酸

受体TPK活性降低,如甘氨酸1008 突变为缬氨酸,胞内区

TPK结构异常

(2)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异常

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3)继发性胰岛素受体异常

任何原因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均可使胰岛素受体继发性下调

2.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

目前认为PI3K作为一个转递受体TPK活性到调节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的级联反应的分子开关,在胰岛素上游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可见胰岛素对PI3K的激活作用减弱。

PI3K基因突变可产生胰岛素抵抗,目前已发现在p85基因有突变,但尚未发现p110的改变。

此外还有IRS-1和IRS-2的下调使胰岛素引起的经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受阻。

10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代谢方式

胆红素的生成----来自红细胞的破坏

?血红素在肝、脾、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卟啉环分子中的 -次甲基桥(=CH-)被氧化断裂,释放出CO、Fe3+,并使两侧的吡哆环羟化生成胆绿素。

?此反应需要O2和NADPH参加,并且是胆红素生成的限速步骤。

?胆绿素进一步在胞液中胆绿素还原酶(辅酶为NADPH)的催化下,迅速被还原成胆红素。

(完整word版)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 实验一 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二 粮食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1.还原糖测定的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棕色的氨基化合物,在550nm 处测定光的吸收增加量,得出该溶液的浓度,从而计算得到还原糖的含量 2.总糖测定原理 多糖为非还原糖,可用酸将多糖和寡糖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单糖,在利用还原糖的性质进行测定,这样就可以分别求出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 3.电子天平使用 4.冷凝回流的作用: 使HCl 冷凝回流至锥形瓶中,防止HCl 挥发,从而降低HCl 的浓度。 5.多糖水解方法: 加酸进行水解 6.怎样检验淀粉都已经水解: 加入1-2滴碘液,如果立即变蓝则说明没有完全水解,反之,则说明已经完全水解。 7.各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计算 8.NaOH 用量:HCl NaOH n n = 9.不能中途换分光光度计,因为不同的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发光强度不同 10.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当通过基态原子的某辐射线所具有的能量(或频率)恰好符合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或频率)时,该基态原子就会从入射辐射中吸收能量,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所以原子对不同频率辐射的吸收也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吸收的定量关系服从式/E h hc νλ?==。 实验证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 与吸光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光的吸收定律,也称为郎伯-比尔定律 分光光度计就是以郎伯比尔定律为原理,来测定浓度 11.为什么要水解多糖才能用DNS 因为DNS 只能与还原糖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不能与没有还原性的多糖反应。 12.为什么要乘以0.9 以0.9才能得到多糖的含量。 13.为什么要中和后再测? 因为DNS 要在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下与葡萄糖反应 实验三 蛋白质的水解和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四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1.纸色谱分离氨基酸分离原理 由于各氨基酸在固定相(水)和流动相(有机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氨基酸将存在于不同的部位,达到分离的目的。 2.天然氨基酸为L 型 3.酸式水解的优点是:是保持氨基酸的旋光性不变,原来是L 型,水解后还是L 型,由于甘氨酸所有的R 基团是氢原子,所以它不是L 型

南开大学《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重点与课后答案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17学时) 【目的要求】 ⒈ 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蛋白质各级分子结构的内容和特点。 2.熟悉氨基酸、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鉴定方法。 3.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通论 一、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二、蛋白质的分类:形状;功能;组成;溶解度 三、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第二节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 三、蛋白质中不常见的氨基酸 四、非蛋白质氨基酸 五、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一般物理学性质 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性质,等电点 六、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1.茚三酮反应 2.亚硝酸反应 3. 2.4—二硝基氟苯反应(FDNB) 4.甲醛反应 5.二甲基氨基萘磺酰氯反应(DNS-Cl) 6.与酰化剂的反应 7.α-羧基的成酯反应 8.侧链基团参加的反应 七、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鉴定 1.蛋白质的水解 2.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离子交换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第三节蛋白质的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肽键和肽链 2.二硫键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 ——片段重叠法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酰胺平面和蛋白质的构 象:肽平面,双面角,构象,构 型 2.维持蛋白质构象的作用 力: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 疏水作用,配位键,二硫键 3.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 类型:α-螺旋,β-折叠,β-拐 角,无规卷曲 三、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 构域 1.超二级结构 2.结构域 四、纤维状蛋白质结构 1.角蛋白:α-角蛋白,β- 角蛋白 2.胶原蛋白 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三级 结构的特点:(1)(2)(3)(4) 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四级 结构的特征:(1)(2)(3)(4) (5) 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 构的关系 二、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一级结构的微小差别可 导致生理功能的重大不同(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 2.同功能蛋白质中氨基酸 顺序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 三、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2.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 3.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 结构与功能 4.免役球蛋白的结构与功 能 第五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 点 三、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1.可逆沉淀作用:盐析与 盐溶 2.不可逆沉淀作用 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五、蛋白质的沉降作用 第六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 定 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原 则 二、细胞粉碎及蛋白质的抽提 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 法 1.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2.凝胶过滤法(分子筛) 3.亲和层析法 4.疏水层析法 5.蛋白质沉淀法:等电点 沉淀,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 四、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1.凝胶过滤 2. SDS-PAGE 五、蛋白质的纯度鉴定 1.电泳 2.等电聚焦:纯度,等电 点 六、蛋白质含量测定 1.紫外吸收法 2.染料结合法(Bradford) [返回索引]第二章核苷酸与核 酸(13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 DNA 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RNA 的种类及结构。 2. 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

生物化学超详细复习资料图文版

一。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者,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在真核细胞中,DNA 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有各自的DNA 。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结构,DNA 存在于称为类核的结构区。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主要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细胞的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 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DNA 的一级结构,简称为碱基序列。一级结构的走向的规定为5′→3′。 DNA 的双螺旋模型特点: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侧,链间碱基按A —T ,G —C 配对(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 定律) ?螺旋直径2nm ,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ase pair, bp )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 DNA 的双螺旋结构稳定因素 ? 氢键 ?碱基堆集力 ?磷酸基上负电荷被胞组蛋白或正离子中和 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意义 该模型揭示了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 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 的三级结构 在细胞,由于DNA 分子与其它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DNA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高级结构. RNA 类别: ?信使RNA (messenger RNA ,mRNA ):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 ?核糖体RNA (ribosoal RNA ,rRNA ):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转移RNA (transfor RNA ,tRNA ):在蛋白质合成时起着携带活化氨基酸的作用。 rRNA 的分子结构 特征:? 单链,螺旋化程度较tRNA 低 ? 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后方能发挥其功能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作者:————————————————————————————————日期: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 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荷R 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 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南开18春学期《生物化学》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 A: 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B: 合成尿素 C: 参与合成核苷酸 D: 生成谷氨酰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酶原无活性是因为: 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C: 酶原是无活性蛋白质 D: 缺乏辅酶或辅基的作用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合成1分子尿素可以从体内清除几分子CO2? A: 1分子 B: 2分子 C: 3分子 D: 4分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首先合成的是下列哪种核苷酸? A: AMP B: GMP C: IMP D: AT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下列关于乙酰辅酶A进入胞质的转运,哪种叙述是正确的? A: 由柠檬酸-丙酮酸穿梭系统转运。 B: 由柠檬酸-苹果酸穿梭系统转运。 C: 由肉碱酰基转移酶系统转运。 D: 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转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在酵解途径中,下列哪种酶催化可逆反应? A: 磷酸果糖激酶 B: 已糖激酶 C: 丙酮酸激酶 D: 烯醇化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含2n个碳原子的饱和脂酸经β-氧化分解,可生成的FADH2数是A: 2n个 B: n个 C: n+1个 D: n-1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NADPH主要来源于哪条途径? A: 糖酵解 B: 乙醛酸循环 C: 柠檬酸循环 D: 磷酸已糖支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 戊糖和碱基 B: 戊糖和磷酸 C: 核苷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下列哪种与能量有关的反应不是在线粒体中进行? A: 柠檬酸循环 B: 脂肪酸氧化 C: 氧化磷酸化 D: 糖酵解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第二信使分子IP3的功能是: A: 打开肌浆网膜Ca2+ 通道 B: 激活质膜Ca2+—ATPase C: 打开质膜Ca2+ 通道 D: 激活肌浆网膜Ca2+—ATPase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异三聚体G蛋白的α-亚基具有哪种酶的活性? A: ATPase B: GTPase C: CTPase D: UTPase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细胞间信息物质不包括 A: 生长因子 B: 肾上腺素 C: N-脂酰鞘氨醇 D: 一氧化氮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A: 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B: 化学本质不同 C: 分子大小不同 D: 催化功能不同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米氏常数Km可以用来度量: A: 酶和底物亲和力大小 B: 酶促反应速度大小 C: 酶被底物饱和程度 D: 酶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6: 下列哪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 A: 酶与底物的关系有如锁和钥的关系 B: 在底物的诱导下,酶的构象可发生一定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C: 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方面改变 D: 底物与酶的变构部位结合后,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正确答案: (单选题) 17: 下列哪一物质的甲基不是来自S-腺苷甲硫氨酸? A: 卵磷脂 B: 肾上腺素 C: 胸苷酸 D: 肌酸磷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8: 下列哪种酶是尿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A: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B: 鸟氨酸转氨甲酰酶

生物化学 复习资料 重点+试题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六章脂类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溶解于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二)脂肪的降解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磷酸化和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纳入糖代谢途径。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衬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在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四个步骤,每次β-氧化循环生成FADH2、NADH、乙酰CoA和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生成苹果酸。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反应有二个酶系参与,分别是乙酰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后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酰基载体,乙酰CoA为C2受体,丙二酸单酰CoA为C2供体,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先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丁酰ACP,每次延伸循环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单酰CoA、两分子NADPH,直至生成软脂酰ACP。产物再活化成软脂酰CoA,参与脂肪合成或在微粒体系统或线粒体系统延长成C18、C20和少量碳链更长的脂肪酸。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高等动物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须依赖食物供给。 3-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酰Co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经磷酸酶催化变成二酰甘油,最后经二酰甘油转酰酶催化生成脂肪。 (四)磷脂的生成 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也是其他甘油磷脂的前体。磷脂酸与CTP反应生成CDP-二酰甘油,在分别与肌醇、丝氨酸、磷酸甘油反应,生成相应的磷脂。磷脂酸水解成二酰甘油,再与CDP-胆碱或CDP-乙醇胺反应,分别生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二、习题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学期末复习知识重点

1.糖异生和糖酵解的生理学意义: 糖酵解和糖异生的代谢协调控制,在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和维持血糖恒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简述蛋白质二级结构定义及主要类别。 定义:指多肽主链有一定周期性的,由氢键维持的局部空间结构。 主要类别:α-螺旋,β-折叠,β-转角,β-凸起,无规卷曲 3.简述腺苷酸的合成途径. IMP在腺苷琥珀酸合成酶与腺苷琥珀酸裂解酶的连续作用下,消耗1分子GTP,以天冬氨酸的氨基取代C-6的氧而生成AMP。 4.何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哺乳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有哪些? 必需脂肪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脂肪酸常见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非必须脂肪酸:自身能够合成机单不饱和脂肪酸 5.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共性:能显著的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很快达到平衡 个性:酶对反应的平衡常数没有影响,而且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6.简述TCA循环的在代谢途径中的重要意义。 1、TCA循环不仅是给生物体的能量,而且它还是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 2、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各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对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3、三羧酸循环课供应多种化合物的碳骨架,以供细胞合成之用。 7.何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哺乳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有哪些? 必需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8.简述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一级:指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二级:指多肽主链有一定周期性的,由氢键维持的局部空间结构。 三级:球状蛋白的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组装而成的完整的结构单元。 四级:指分子中亚基的种类、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9.脂肪酸氧化和合成途径的主要差别? β-氧化:细胞内定位(发生在线粒体)、脂酰基载体(辅酶A)、电子受体/供体(FAD、NAD+)、羟脂酰辅酶A构型(L型)、生成和提供C2单位的形式(乙酰辅酶A)、酰基转运的形式(脂酰肉碱) 脂肪酸的合成:细胞内定位(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脂酰基载体(酰基载体蛋白(ACP))、电子受体/供体(NADPH)、羟脂酰辅酶A构型(D型)、生成和提供C2单位的形式(丙二酸单酰辅酶A)、酰基转运的形式(柠檬酸) 10.酮体是如何产生和氧化的?为什么肝中产生酮体要在肝外组织才能被利用? 生成:脂肪酸β-氧化所生成的乙酰辅酶A在肝中氧化不完全,二分子乙酰辅酶A可以缩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再与一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成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后者分裂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肝线粒体中可还原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还可以脱羧生成丙酮。 氧化: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送至肝外组织,β-羟丁酸首先氧化成乙酰乙酸,然后乙酰乙酸在β-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或乙酰乙酸硫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内缺乏β-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和乙酰乙酸硫激酶,所以肝中产生酮体要在肝外组织才能被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与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H 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与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与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与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就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与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就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医)1999真题

一、判断题:(请用“√”或“×”表示,共15分) 1、百日咳毒素可使Giα的精氨酸ADP__核糖基化。 ( 2、磷酸肌醇系统是不经过腺昔酸环化酶的另一第二信使系统。 ( 3、人体可以合成各种类型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 4、氨是有毒物质,在体内主要是以谷氨酰胺的形式进行转运的。 ( 5、当二分子甘油异生为一分子葡萄糖时需要消耗二个高能磷酸键。 ( 6、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都是首先通过与其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日 效应的。 ( 7、据推测细胞内的DNA主要以B型结构存在。 ( 8、生物体内核酸的碱基配对方式都是watson-Crick配对。 ( 9、导致RNA化学性质更活泼的关键是RNA中的核糖含有2'-OH。( 10、碱基的内酰胺和内酰亚胺的同份异构互变是造成生物天然突变的主要原[ 之一。 ( ) 11、内切核酸酶是指能切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 12、DNA样品的溶解温度是指DNA变性一半时的温度。 ( 13、“基因组”是某物种所有基因的组合。 ( 14、凡有抑制剂存在,都会降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 15、球蛋白的三维折叠均采取亲水侧基在外,疏水侧基藏于分子内部的结构 式。 ( ) 二、选择题:(共10分) 1、磷酸化酶激酶中的( )是钙调素,因而可被Ca2+激活。 a)α-亚基; b)β-亚基; c)Y-亚基; d)δ-亚基 2、霍乱毒素可以使Gs蛋白失去( )。 a) GTP-GDP交换能力; b)GTPase的活性; c)与受体的结合能力; d)激活腺昔酸环化酶的能力 3、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止痛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它抑制了( )。 a)肾上腺素的合成; b)甲状腺素的合成; c)前列腺素的合成; 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4、蛋白激酶C是Ca2+和( )依赖性激酶。 a)PE b)PC; c)PS; d)Pi 5、糜蛋白酶的亲和标记物为( a)TLCK; b)TPCK c)DFP; d)Pitc 6、Arg的pk1'=2.17 pk2'=9.04 pk3'=12.48 其p’等于( )。 a) 5.613 b) 7.332 C) 7.903 d) 10.76 7、在细胞的DNA中( a)用一个碱基对替换一个碱基对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b)插入一个碱基对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c)一个遗传位点上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d)改变一个基因的突变称点突变 8、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中的Sigma因子( ) a)是识别转录终止点的亚基; b)是识别转录起始点的亚基; c)是不可替换的亚基; d)是不可解离的亚基 9、真核生物mRNA poly(A)尾巴的加接信号() a)在转录终止之后; b)在转录终止点之前;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使蛋白质严格的空间结构破坏,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等;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等。临床上常常利用加热或某些化学士及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在分离、纯化或保存活性蛋白质制剂时,应采取防止蛋白质变性的措施。 比较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的区别是:变性强调构象破坏,活性丧失,但不一定沉淀;沉淀强调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破坏,构象不一定改变,活性也不一定丧失,所以不一定变性。 试述维生素B1的缺乏可患脚气病的可能机理 在体内Vit B1 转化成TPP,TPP 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之一,该酶系是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维生素B1 缺乏则TPP 减少,必然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活性下降,有关代谢反应受抑制,导致ATP 产生减少,同时α-酮酸如丙酮酸堆积,使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供能不足、功能障碍,出现手足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神经功能退化等症状,被通称为“脚气病”。 简述体内、外物质氧化的共性和区别 共性①耗氧量相同。②终产物相同。③释放的能量相同。

区别:体外燃烧是有机物的C 和H 在高温下直接与O2 化合生成CO2 和H2O,并以光和热的形式瞬间放能;而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并可用于生成高能化合物,供生命活动利用。 简述生物体内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方式 ⑴CO2 的生成:体内CO2 的生成,都是由有机酸在酶的作用下经脱羧反应而生成的。根据释放CO2 的羧基在有机酸分子中的位置不同,将脱羧反应分为: α-单纯脱羧、α-氧化脱羧、β-单纯脱羧、β-氧化脱羧四种方式。 ⑵水的生成:生物氧化中的H2O 极大部分是由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经一系列中间传递体(酶和辅酶)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产生的。 试述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排练顺序,并分别各举两种代谢物氧化脱氢 NADH 氧化呼吸链:顺序:NADH→FMN/(Fe-S)→CoQ→Cytb→c1→c→aa3 如异柠檬酸、苹果酸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NADH+H+均分别进入NADH 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2.5 分子ATP。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2H/(Fe-S)→CoQ→Cytb→c1→c→aa3 如琥珀酸、脂酰CoA 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FAD·2H 均分别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1.5 分子ATP。 试述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生物体内生成ATP 的方式有两种: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生物化学知识点梳理

生化知识点梳理 蛋白质水解 (1)酸水解:破坏色胺酸,但不会引起消旋,得到的是L-氨基酸。(2)碱水解:容易引起消旋,得到无旋光性的氨基酸混合物。 (3)酶水解:不产生消旋,不破坏氨基酸,但水解不彻底,得到的是蛋白质片断。(P16) 酸性氨基酸:Asp(天冬氨酸)、Glu(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Lys(赖氨酸)、Arg(精氨酸)、His(组氨酸) 极性非解离氨基酸:Gly(甘氨酸)、Ser(丝氨酸)、Thr(苏氨酸)、Cys(半胱氨酸),Tyr(酪氨酸)、Asn(天冬酰胺)、Gln(谷氨酰胺) 非极性氨基酸:Ala(丙氨酸)、Val(缬氨酸)、Leu(亮氨酸)、Ile(异亮氨酸)、Pro(脯氨酸)、Phe(苯丙氨酸)、Trp(色氨酸)、Met(甲硫氨酸) 氨基酸的等电点调整环境的pH,可以使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这时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的环境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pI)。 酸性氨基酸:pI= 1/2×(pK1+pKR) 碱性氨基酸:pI=1/2×(pK2+pKR) 中性氨基酸:pI= 1/2×(pK1+pK2) 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大,氨基酸处于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小,氨基酸处于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除了甘氨酸外,所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的α-碳都是手性碳,都有旋光异构体,但组成蛋白质的都是L-构型。带有苯环氨基酸(色氨酸)在紫外区280nm波长由最大吸收 蛋白质的等离子点:当蛋白质在某一pH环境中,酸性基团所带的正电荷预见性基团所带的负电荷相等。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是环境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盐溶: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盐析: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可以有效的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层,同时又中和了蛋白质分子电荷,从而使蛋白质沉淀下来。 分段盐析:不同蛋白质对盐浓度要求不同,因此通过不同的盐浓度可以将不同种蛋白质沉淀出来。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次级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氢键等次级键叠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组成了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构象单元。α-螺旋α-螺旋一圈有3.6个氨基酸,沿着螺旋轴上升0.54nm,每一个氨基酸残基上升0.15nm,螺旋的直径为2nm。当有脯氨酸存在时,由于氨基上没有多余的氢形成氢键,所以不能形成α-螺旋。 β-折叠是一种相当伸展的肽链结构,由两条或多条多肽链侧向聚集形成的锯齿状结构。有同向平行式和反向平行式两种。以反向平行比较稳定。 β-转角广泛存在于球状蛋白中,是由于多肽链中第n个残基羰基和第n+3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形成氢键,使得多肽链急剧扭转走向而致 超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上若干个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彼此相互作用,进一步组成有规则的结构组合体(p63 )。主要有αα,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

南开99生物化学 一、判断题:(请用"√"或"×"表示,共15分) 1、百日咳毒素可使Giα的精氨酸ADP__核糖基化。 ( 2、磷酸肌醇系统是不经过腺昔酸环化酶的另一第二信使系统。 ( 3、人体可以合成各种类型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 4、氨是有毒物质,在体内主要是以谷氨酰胺的形式进行转运的。 ( 5、当二分子甘油异生为一分子葡萄糖时需要消耗二个高能磷酸键。 ( 6、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都是首先通过与其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日效应的。 ( 7、据推测细胞内的DNA主要以B型结构存在。 ( 8、生物体内核酸的碱基配对方式都是watson-Crick配对。 ( 9、导致RNA化学性质更活泼的关键是RNA中的核糖含有2'-OH。( 10、碱基的内酰胺和内酰亚胺的同份异构互变是造成生物天然突变的主要原[ 之一。 ( ) 11、内切核酸酶是指能切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 12、DNA样品的溶解温度是指DNA变性一半时的温度。 ( 13、"基因组"是某物种所有基因的组合。 ( 14、凡有抑制剂存在,都会降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 15、球蛋白的三维折叠均采取亲水侧基在外,疏水侧基藏于分子内部的结构式。 ( ) 二、选择题:(共10分) 1、磷酸化酶激酶中的( )是钙调素,因而可被Ca2+激活。 a)α-亚基; b)β-亚基; c)Y-亚基; d)δ-亚基 2、霍乱毒素可以使Gs蛋白失去( )。

a) GTP-GDP交换能力; b)GTPase的活性; c)与受体的结合能力; d)激活腺昔酸环化酶的能力 3、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止痛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它抑制了( )。 a)肾上腺素的合成; b)甲状腺素的合成; c)前列腺素的合成; 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4、蛋白激酶C是Ca2+和( )依赖性激酶。 a)PE b)PC; c)PS; d)Pi 5、糜蛋白酶的亲和标记物为( a)TLCK; b)TPCK c)DFP; d)Pitc 6、Arg的pk1'=2.17 pk2'=9.04 pk3'=12.48 其p'等于( )。 a) 5.613 b) 7.332 C) 7.903 d) 10.76 7、在细胞的DNA中( a)用一个碱基对替换一个碱基对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b)插入一个碱基对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c)一个遗传位点上的突变称为点突变: d)改变一个基因的突变称点突变 8、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中的Sigma因子( ) a)是识别转录终止点的亚基; b)是识别转录起始点的亚基; c)是不可替换的亚基; d)是不可解离的亚基 9、真核生物mRNA poly(A)尾巴的加接信号() a)在转录终止之后; b)在转录终止点之前; b)在转录终止点上; d)在mRNA的5'末端 10、在大肠杆菌核糖体中( a)大核糖体亚基负责肽键的合成; b)S12蛋白负责肽键的合成;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分子在变性因素的作用下,高级构象发生变化,理化性质改变,失去生物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变性蛋白质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成原来构象,并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2.盐析与盐溶: 在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量高浓度的强电解质如硫酸铵、氯化钠、硝酸铵等,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叫盐析。 在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盐离子,会使蛋白质分子散开,溶解性增大的现象叫盐溶。 3.激素与受体: 激素是指机体内一部分细胞产生,通过扩散、体液运送至另一部分细胞,并起代谢调节控制作用的一类微量化学信息分子。 受体是指细胞中能识别特异配体(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并与其结合,从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分子,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4.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是指DNA变性后,溶液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DNA复性过程中,溶液紫外吸收作用减小的效应。 5.辅酶与辅基: 根据辅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分为辅酶和辅基, 与酶蛋白结合较松、用透析法可以除去的辅助因子称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紧、用透析法不易除去的辅因子称辅基。 6.构型与构象: 构型是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中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空间排布,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是指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空间排布。即分子中原子的三维空间排列称为构象。 7.α-螺旋与β-折叠: α-螺旋是指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借助链内氢键维持的右手螺旋的稳定构象。

β-折叠是指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或同一肽链的不同肽段)侧向聚集在一起,相邻肽链主链上的NH和C=0之间形成氢链,这样的多肽构象即β-折叠。 8.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 超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卷曲)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又称为花样或模体称为基元。 结构域是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 9.酶原与酶原激活: 酶原是指某些活性酶的无活性前体蛋白。 酶原激活是指无活性的酶原形成活性酶的过程。 10.Tm值与Km值: 通常把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或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叫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 表示。 Km是酶促反应动力学中间产物理论中的一个常数,Km值的物理意义在于它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二、填空题 1、20世纪50年代,Chargaff等人发现各种生物体DNA碱基组成有种的特异性,而没有组织的特异性。 2、DNA变性后,紫外吸收能力增强,生物活性丧失。 3、构成核酸的单体单位称为核苷酸,构成蛋白质的单体单位氨基酸。 4、嘌呤核苷有顺式、反式两种可能,但天然核苷多为反式。 5、X射线衍射证明,核苷中碱基与糖环平面相互垂直。 6、双链DNA热变性后,或在pH2以下,或pH12以上时,其OD260增加,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不变。 7、DNA样品的均一性愈高,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窄。 8、DNA所处介质的离子强度越低,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越宽。熔解温度越低。 9、双链DNA螺距为3.4nm,每匝螺旋的碱基数为10,这是B型DNA的结构。 10、NAD+,FAD和CoA都是的腺苷酸(AMP)衍生物。 11、酶活力的调节包括酶量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12、T.R.Cech和S.Altman因各自发现了核酶而共同获得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3、1986年,R.A.Lerner和P.G.Schultz等人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称为抗体酶。 14、解释别构酶作用机理的假说有齐变模型和序变模型。 15、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如Km增大,Vmax减小等。 16、脲酶只作用于尿素,而不作用于其他任何底物,因此它具有绝对专一性,甘油激酶可以催化甘油磷酸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