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北航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北航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计算机原理及运用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一:I/O地址译码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4)

三、实验程序 (4)

四.实验总结 (5)

实验二:8255并行接口实验 (6)

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6)

三、程序框图 (7)

四.实验程序 (7)

五.实验总结 (8)

实验三:键盘显示控制实验 (9)

一、实验目的 (9)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 (9)

三、流程图 (10)

四.程序 (10)

五.实验总结 (13)

实验四:8254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14)

一、实验目的 (14)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4)

三、实验程序 (14)

四.实验总结 (15)

实验五:继电器控制实验 (16)

一、实验目的 (16)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6)

三、实验中使用的程序 (16)

四.实验总结 (18)

实验六:DMA传送 (18)

一、实验目的 (18)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8)

三、程序 (19)

四.实验总结 (20)

实验七:8259 中断控制实验 (20)

一、实验目的 (20)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21)

三、流程图 (21)

四.程序 (21)

五.实验总结 (25)

实验八:8255中断实验 (25)

一、实验目的 (25)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25)

三.实验程序 (26)

四.实验总结 (27)

实验一:I/O地址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电路如附图1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译码输出端Y0~Y7在实验台上“I/O地址“输出端引出,每个输出端包含8个地址,Y0:280H~287H,Y1:288H~28FH,……当CPU执行I/O指令且地址在280H~2BFH范围内,译码器选中,必有一根译码线输出负脉冲。

附图1 I/O地址译码电路

利用这个负脉冲控制L7闪烁发光(亮、灭、亮、灭、……),时间间隔通过软件延时实现。接线:Y4/IO地址接CLK/D触发器

Y5/IO地址接CD/D触发器

D/D触发器接SD/D角发器接+5V

Q/D触发器接逻辑笔

三、实验程序

;*******************************;

;* I/O地址译码*;

;*******************************;

outport1 equ 2a0h

outport2 equ 2a8h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outport1

out dx,al

call delay ;调延时子程序

mov dx,outport2

out dx,al

call delay ;调延时子程序

mov ah,1

int 16h

je start

mov ah,4ch

int 21h

delay proc near ;延时子程序

mov bx,200

lll: mov cx,0

ll: loop ll

dec bx

jne lll

ret

delay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四.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让我对I/O地址译码电路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对地址译码器74LS138、74LS74D 触发器也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也对汇编程序的设计和编写更加熟悉。

实验二:8255并行接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8255工作于方式0以及设置A口为输出口,C口为输入口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8255模块简介:

8255是Intel公司生产的与Intel8080/8085系列的MPU配套的可编程外围接口电路,简称PPI。它有A、B、C三个八位端口寄存器,通过24位端口线与外部设备相连,基中C口可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这24根端口线全部为双向三态。三个端口可分二组来使用,可分别工作于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2.8255方式选择控制字分析,如下图所示:

8255端口C置1/置0控制字分析(A1、A0 =11),下图所示:

实验连线

3.实验电路,8255C口接逻辑电平开关K0~K7,A口接LED显示电路L0~L7。

编程从8255C口输入数据,再从A口输出。

附图28255并行接口电路

接线:PC7~PC0/8255 接K7~K0/逻辑电平开关PA7~PA0/8255 接L7~L0/LED显示

CS/8255 接Y1/IO地址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程序

;*******************************;

;* 8255方式0的C口输入,A口输出*;

;*******************************;

io8255a equ 288h

io8255b equ 28bh

io8255c equ 28ah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io8255b ;设8255为C口输入,A口输出

mov al,8bh

out dx,al

inout: mov dx,io8255c ;从C口输入一数据

in al,dx

mov dx,io8255a ;从A口输出刚才自C口

out dx,al ;所输入的数据

mov dl,0ffh ;判断是否有按键

mov ah,06h

int 21h

jz inout ;若无,则继续自C口输入,A口输出

mov ah,4ch ;否则返回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五.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试验我了解了8255工作于方式0以及设置A口为输出口,C口为输入口的方法,也对8255控制字的设置和初始化程序编写、各端口功能控制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三:键盘显示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8255控制键盘及显示电路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方法。

掌握一般键盘和显示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

1.实验线路图

按原理图接线,

8255端口A地址为:288H

端口C地址为:28AH

控制口地址为:28BH

接线:PC7~PC0 /8255 接行3~列0 /4X4键盘

PA7~PA0 /8255 接dp~a /LED数码管

CS/8255 接Y1 /IO地址

+5V 接S0 /LED数码管

GND 接S3~S1 /LED数码管

2.实验内容

使得在小键盘上每按一个健,4位数码管上显示出相应字符,

三、流程图

四.程序

;********************;

;* 8255薄膜按键实验*;

;********************;

a8255 equ 288H ;8255 A口

c8255 equ 28aH ;8255 C口

k8255 equ 28bH ;8255控制口

data segment

table1 dw 0770h,0B70h,0D70h,0E70h,07B0h,0BB0h,0DB0h,0EB0h

dw 07D0h,0BD0h,0DD0h,0ED0h,07E0h,0BE0h,0DE0h,0EE0h ;键盘扫描码表LED DB 3FH,06H,5BH,4FH,66H,6DH,7DH,07H,7FH,6FH,77H,7CH

DB 39h,5EH,79h,71h,0ffh ;LED段码表,0,1,2,3,4,5,6,7,8,9,a,b,c,d,e,f char db '0123456789ABCDEF' ;字符表

mes db 0ah,0dh,'PLAY ANY KEY IN THE SMALL KEYBOARD! ',0ah,0dh

db 'IT WILL BE ON THE SCREEN! END WITH E ',0ah,0dh,'$'

key_in db 0h

data ends

stacks segment stack ;堆栈空间

db 100 dup (?)

stacks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s,es:data

start:

cli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es,ax

mov ax,stacks

mov ss,ax

mov dx,offset mes ;显示提示信息

mov ah,09

int 21h

MOV DX,k8255 ;初始化8255控制字

mov al,81h

out dx,al

main_key:

call key ;get a char in (key_in) and display it

call disply ;调显示子程序,显示得到的字符

cmp byte ptr key_in,'E'

jnz main_key

mov ax,4c00h ;if (dl)='E' return to EXIT!

int 21h ;退出

key proc near

key_loop:

mov ah,1

int 16h

jnz exit ;pc键盘有键按下则退出

mov dx,c8255

mov al,0fh

out dx,al

in al,dx ;读行扫描值

and al,0fh

cmp al,0fh

jz key_loop ;未发现有键按下则转

call delay ;delay for amoment

mov ah,al

MOV DX,k8255

mov al,88h

out dx,al

mov dx,c8255

mov al,ah

or al,0f0h

out dx,al

in al,dx ;读列扫描值

and al,0f0h

cmp al,0f0h

jz key_loop ;未发现有键按下则转

mov si,offset table1 ;键盘扫描码表首址

mov di,offset char ;字符表首址

mov cx,16 ;待查表的表大小

key_tonext:

cmp ax,[si] ;cmp (col,row) with every word

jz key_findkey ;in the table

dec cx

jz key_loop ;未找到对应扫描码

add si,2

inc di

jmp key_tonext

key_findkey:

mov dl,[di]

mov ah,02

int 21h ;显示查找到的键盘码

mov byte ptr key_in,dl

key_waitup:

MOV DX,k8255

mov al,81h

out dx,al

mov dx,c8255

mov al,0fh

out dx,al

in al,dx ;读行扫描值

and al,0fh

cmp al,0fh

jnz key_waitup ;按键未抬起转

call delay ;delay for amoment

ret

exit: mov byte ptr key_in,'E'

ret

key endp

delay proc near

push ax ;delay 50ms--100ms

mov ah,0

int 1ah

mov bx,dx

delay1:

mov ah,0

int 1ah

cmp bx,dx

jz delay1

mov bx,dx

delay2:

mov ah,0

int 1ah

cmp bx,dx

jz delay2

pop ax

ret

delay endp

DISPLY PROC NEAR

PUSH ax

MOV BX,OFFSET LED

MOV AL,byte ptr key_in

SUB al,30h

CMP al,09h

JNG DIS2

SUB al,07h

DIS2: XLAT

MOV DX,a8255

OUT DX,AL ;输出显示数据,段码

POP AX

RET

DISPLY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五.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了解了8255控制键盘及显示电路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方法和一般键盘和显示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对复杂的汇编程序编写分模块用call指令调用的方法更加熟悉。

实验四:8254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8254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用示波器观察不同方式下的波形。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按图4-8-1虚线连接电路,将计数器0设置为方式0,计数器初值为N(N≤0FH),用手动逐个输入单脉冲,编程使计数值在屏幕上显示,并同时用逻辑笔观察OUT0电平变化(当输入N+1个脉冲后OUT0变高电平)。

接线:CS /8254 接Y0 /IO 地址

GATE0 /8254 接+5V

CLK0 /8254 接单脉冲

三、实验程序

;*************************;

;* 8254方式0计数器实验*;

;*************************;

io8253a equ 283h

io8253b equ 280h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al,14h ;设置8254通道0为工作方式2,二进制计数

mov dx,io8253a

out dx,al

mov dx,io8253b ;送计数初值为0FH

mov al,0fh

out dx,al

lll: in al,dx ;读计数初值

call disp ;调显示子程序

push dx

mov ah,06h

mov dl,0ffh

int 21h

pop dx

jz lll

mov ah,4ch ;退出

int 21h

disp proc near ;显示子程序

push dx

and al,0fh ;首先取低四位

mov dl,al

cmp dl,9 ;判断是否<=9

jle num ;若是则为'0'-'9',ASCII码加30H

add dl,7 ;否则为'A'-'F',ASCII码加37H

num: add dl,30h

mov ah,02h ;显示

int 21h

mov dl,0dh ;加回车符

int 21h

mov dl,0ah ;加换行符

int 21h

pop dx

ret ;子程序返回

disp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对8254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有了更加实际的认识,而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也让我重新复习了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五:继电器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机控制直流继电器的一般方法。

2、进一步熟悉使用8255、8254。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电路如附图6,按虚线连接电路:CLK0接1MHZ,GATE0,GATE1,接+5V,OUT0接CLK1,OUT1接PA0,PC0接继电器驱动电路的开关输入端Ik。继电器常开触点串联一个发光二极管,编程使用8254定时,让继电器周而复始的闭合5秒钟(指示灯灯亮),断开5秒钟(指示灯灯灭)。

附图6继电器控制实验电路图

接线:CS /8254 接Y0 /IO 地址

GATE0 /8254 接+5V

CLK0 /8254 接1M时钟

OUT0 /8254 接CLK1 /8254

GATE1 /8254 接+5V

OUT1 /8254 接PC7 /8255

PC0 /8255 接继电器

CS /8255 接Y1 /IO地址

三、实验中使用的程序

io8255a equ 280h

io8255b equ 281h

io8255c equ 283h

io8255d equ 288h

io8255e equ 28bh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io8255e ;设8255为A口输入,C口输出mov al,90h

lll: out dx,al

mov al,01 ;将PC0置位

out dx,al

call delay ;延时5s

mov al,0 ;将PC0复位

out dx,al

call delay ;延时5s

jmp lll ;转lll

delay proc near ;延时子程序

push dx

mov dx,io8255c ;设8253计数器为方式3

mov al,36h

out dx,al

mov dx,io8255a

mov ax,10000 ;写入计数器初值10000

out dx,al

mov al,ah

out dx,al

mov dx,io8255c

mov al,70h ;设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0

out dx,al

mov dx,io8255b

mov ax,500 ;写入计数器初值500

out dx,al

mov al,ah

out dx,al

ll2: mov ah,06 ;是否有键按下

mov dl,0ffh

int 21h

jne exit ;若有则转exit

mov dx,io8255d

in al,dx ;查询8255的PA0是否为高电平and al,01

jz ll2 ;若不是则继续

pop dx

ret ;定时时间到,子程序返回exit: mov ah,4ch

int 21h

delay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试验了解微机控制直流继电器的一般方法,对8255、8254的使用进一步熟悉。通过将8254计数器0设置为方式3、计数器1设置为方式0并联使用,CLK0接1MHZ时钟,设置两个计数器的初值(乘积为5000000)启动计数器工作后,经过5秒钟OUT1输出高电平。通过8255A口查询OUT1的输出电平,用C口PC0输出开关量控制继电器动作。实现了程序控制。

实验六:DMA传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C机工作环境下进行DMA方式数据传送(Block MODE和Demand Mode)(块传送、外部请求传送)方法。

2、掌握DMA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用通用插座按图4-11-2连接好电路(74LS74利用实验台上的D触发器)。编程将主机内存缓冲区D4000H,偏移量为0的10个数据,使用Demand Mode DMA方式从内存向外设传送。

接线:按各实验图接线,图中虚线为实验所需接线图中为实验台中单脉冲。

74LS74为实验台上D触发器

三、程序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ax,0D000h

mov es,ax

mov bx,4000h

mov cx,0ffh;100h

mov dl,40h

rep1: inc dl

mov es:[bx],dl

inc bx

cmp dl,5ah

jnz ss1

mov dl,40h

ss1: loop rep1

mov dx,18h ;关闭8237

mov al,04h

out dx,al

mov dx,1dh ;复位

mov al,00h

out dx,al

mov dx,12h ;写目的地址低位

mov al,00h

out dx,al

mov dx,12h ;写目的地址高位

mov al,60h;

out dx,al

mov dx,13h ;传送字节数低位

mov al,0ffh;

out dx,al

mov dx,13h ;传送字节数高位

mov al,0;1h

out dx,al

mov dx,10h ;源地址低位

mov al,00h

out dx,al

mov dx,10h ;源地址高位

mov al,40h

out dx,al

mov dx,1bh ;通道1写传输,地址增

mov al,85h

out dx,al

mov dx,1bh ;通道0读传输,地址增

mov al,88h

out dx,al

mov dx,18h ;DREQ低电平有效,存储器到存储器,开启8237

mov al,41h

out dx,al

mov dx,19h ;通道1请求

mov al,04h

out dx,al

mov cx,0F000h

delay: loop delay

mov ax,0D000h;---

mov es,ax

mov bx,06000h

mov cx,0ffh;

rep2: mov dl,es:[bx]

mov ah,02h

int 21h

inc bx

loop rep2

mov ax,4c00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DMA方式传送数据这次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DMA的传输速度比一般的传输方式要快很多,这也体现了DMA方式的便捷性。对DMA的初始化,牢记各个控制字的寻址,访问各端口的地址寄存器和字节计数器时要注意先传地位,再传高位。

实验七:8259 中断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断控制器8259管理

2、掌握扩展中断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数字部分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设计数字部分实验报告 学院: 姓名:

实验一简单组合逻辑设计 实验内容 描述一个可综合的数据比较器,比较数据a 、b的大小,若相同,则给出结果1,否则给出结果0。 实验仿真结果 实验代码 主程序 module compare(equal,a,b); input[7:0] a,b; output equal; assign equal=(a>b)1:0; endmodule 测试程序

module t; reg[7:0] a,b; reg clock,k; wire equal; initial begin a=0; b=0; clock=0; k=0; end always #50 clock = ~clock; always @ (posedge clock) begin a[0]={$random}%2; a[1]={$random}%2; a[2]={$random}%2; a[3]={$random}%2; a[4]={$random}%2; a[5]={$random}%2; a[6]={$random}%2; a[7]={$random}%2; b[0]={$random}%2; b[1]={$random}%2; b[2]={$random}%2; b[3]={$random}%2; b[4]={$random}%2;

b[5]={$random}%2; b[6]={$random}%2; b[7]={$random}%2; end initial begin #100000 $stop;end compare m(.equal(equal),.a(a),.b(b)); endmodule 实验二简单分频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内容 用always块和@(posedge clk)或@(negedge clk)的结构表述一个1/2分频器的可综合模型,观察时序仿真结果。 实验仿真结果

北航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_分光仪的调整及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分光仪的调整及其应用 第一作者:所在院系:就读专业:第二作者:所在院系:就读专业:

目录 目录 一.报告简介 (1) 二.实验原理 (1) 实验一.分光仪的调整 (1) 实验二.三棱镜顶角的测量 (3) 实验三.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折射率 (1) 二.实验仪器 (1) 三.实验主要步骤 (2) 实验1.分光仪的调整 (2) 1.调整方法 (2) 2.要求 (4) 实验2.三棱镜顶角的测量 (4) 1.调整要求 (4) 2.实验操作 (5) 实验3.棱镜折射率的测定(最小偏向角法) (6) 四.实验数据记录 (6) 五.数据处理 (7) 实验2.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 (7) 实验3.最小偏向角法测棱镜折射率 (7) 六.误差分析 (8) 七.分析总结 (8) 八.实验改进 (9) 九.实验感想 (10) 十.参考文献及图片附件: (11)

一.报告简介 本报告以分光仪的调整、三棱镜顶角和其折射率的测量为主要内容,先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与过程,而后进行了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计算。并以实验数据对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给出了调节分光仪的经验总结与方法,并对现有实验仪器和试验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二.实验原理 实验一.分光仪的调整 分光仪的结构因型号不同各有差别,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一般都由底座、刻度读数盘、自准直望远镜、平行光管、载物平台5部分组成。 1-狭缝套筒;2-狭缝套筒紧固螺钉;3-平行光管;4-制动架;5-载物台;6-载物台调平螺钉;7-载物台锁紧螺钉;8-望远镜;9-望远镜锁紧螺钉;10-阿贝式自准直目镜;11-目镜;12-仰角螺钉;13-望远镜光轴水平螺钉;14-支臂;15-望远镜转角微调螺钉;16-读数刻度盘止动螺钉;17-制动架;18-望远镜止动螺钉;19底座;20-转座;21-

最优化方法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倒立摆

倒立摆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实验报告

成员:陈乾睿 2220150423 郑文 2220150493 学院:自动化 倒立摆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目的 (1)通过本设计实验,加强对经典控制方法(LQR控制器、PID控制器)和智能控制方法(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2)提高学生有关控制系统控制器的程序设计、仿真和实际运行能力. (3)熟悉MATLAB语言以及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2、要求 (1)完成倒立摆控制系统的开环系统仿真、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以及实际运行结果 (2)认真理解设计内容,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设计题目,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实验运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个人收获和不足,参考资料。程序

清单文件。 二、实验内容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其执行机构具有很多非线性,包括:死区、电机和带轮的传动非线性等。 本设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其核心是设计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并在倒立摆控制实验平台上实际验证。 算法要求:使用LQR以外的其它控制算法。 三、倒立摆系统介绍 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由于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系统研究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对接控制技术、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和一般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 倒立摆的形式和结构各异,但所有的倒立摆都具有以下的特性:非线性,不确定性,耦合性,开环不稳定性,约束限制。 经过相关论文和文献的查询,我们决定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进行倒立摆的控制。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分实验报告

北航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部分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模拟部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共射放大器分析与设计 1.目的: (1)进一步了解Multisim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通过使用Multisim来仿真电路,测试如图1所示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并观察 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3)加深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参数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4)观察失真现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图 1 实验一电路图 2.步骤: (1)请对该电路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进而判断管子的工作状态。 (2)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输入电阻。 (3)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输出电阻。 (4)请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测量仪表测出该电路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5)请利用交流分析功能给出该电路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6)请分别在30Hz、1KHz、100KHz、4MHz和100MHz这5个频点利用示波器测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并仔细观察放大倍数和相位差。 (提示:在上述实验步骤中,建议使用普通的2N2222A三极管,并请注 意信号源幅度和频率的选取,否则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根据直流工作点分析的结果,说明该电路的工作状态。 由simulate->analyses->DC operating point,可测得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为:

北航微机原理实验1报告

实验一字符串排序 实验时间:2015.11.21 实验编号:同组同学:无一、实验背景 本实验可以实现对任意长度字符串的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并回显到屏幕上。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采用的实验原理主要是冒泡法 原理图如下: 三、预习思考题的实验验证分析 预习思考题的实验分析验证(包括程序代码以及程序的执行结果)已经在预习报告中做出回答,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 1、实验过程:(1)双击计算机桌面上的TPC-2003实验系统配套的软件;

(2)新建一个源程序,在当前运行环境下,选择菜单栏中的“文件”菜单,菜单下拉后选择“新建”,会弹出新建窗口,选择新建表单中的“ASM”,点击“确定”,新建汇编程序; (2)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程序,并将其输入到软件界面上; (3)保存新建的源程序; (4)点击“汇编”的快捷键,编译调试窗口中显示出汇编结果,程序没有错误; (5)打开命令提示符操作界面,将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拖入到其中,回车即可运行该程序; (6)对程序是否达到实验要求进行实验验证。 2、实验结果:本实验达到了以下要求 1、利用INT 21H的1号功能,从键盘输入任意长度的字符串,以回车符结束; 2、将输入的字符串存放在数据段中; 3、对输入的字符串按ASCII码从小到大排序(ASCII小者占低地址存放); 4、将排好序的字符串利用INT 21H的9号功能显示在微机屏幕上。 实验程序如下: STACK SEGMENT STACK DB 100 DUP(?) STACK ENDS DATA SEGMENT STR DB 100 DUP(?)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 MAIN PROC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SI,OFFSET STR

北航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第0页 本人声明 我声明,本论文为本人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3903·2415 高等工程学院 李柏

第1页 晶体的电光效应的深入剖析 第一作者:李柏(自主独立完成) 摘要 本文基于作者在认真做过实验并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旨在对该实验从原理到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本文从一名大二本科生的角度对实验原理进行了系统地重新表述,查阅资料并补充了部分《大学物理·光学》的必要知识(例如1/4玻片、单轴晶体的定义)力求让下一届的学生们能彻底理解原理部分,部分素材也可适当补充进新版的《物理实验》课本中。 在第二部分,本文细致地描述了实验操作的各个流程,从等高共轴的调节方法开始,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调节方法,可以作为今后教师指导学生的基本判据。 在第三部分,本文重新安排了数据处理,采用了更加翔实的原始数据,但必须指出本文的缺陷:依然未能定量地得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在第四部分,包含作者对试验中一些现象的理论层面的深入剖析,以及实验感想、建议等等。 最后的最后,是完成本文参阅资料的声明。 关键词:晶体电光效应电光调制大学物理实验论文测量半波电压

第2页 第一章:实验原理的重新表述 1.1电光效应与一次电光效应 晶体在外电场作用下折射率会产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电光效应。这种效应由于n 随电场变化而变化时间极短,甚至能跟得上1010Hz的电场变化频率,故可制成响应迅速的各种光电设备(例如斩波器、激光测距仪)。仅仅在同一教室内的光纤陀螺寻北的陀螺仪中就有电光效应制成的元件,可见电光效应的广泛应用。 电场引起折射率变化可表示为n - n0 = aE0 + bE02+…… 由一次项aE0 引起的变化称为一次电光效应,也称泡耳克斯效应。一次效应又区分纵横方向,以加载电场的取向决定。本实验研究铌酸锂晶体的一次纵向电光效应。 光在晶体中传播时,在不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由于e光和o光传播速度不同,而出现两个不同折射率的光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双折射现象(图1-1)。只有一个光轴的晶体就叫单轴晶体,铌酸锂原本是单轴晶体,但晶体外加电场后,将变成双轴晶体,导致与双折射类似的结果,出射光可能为椭圆偏振光。 图1-1 双折射原理示意图 1.2电光调制 在无线电通信中,为了传递信息,总是通过表征电磁波特性的正弦波性质受传递信号控制来实现,这种控制过程被称作调制。接收时,逆过程则称为解调。本实验采用强

倒立摆实验报告

倒立摆实验报告 机自82 组员:李宗泽 李航 刘凯 付荣

倒立摆与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运用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直线一级倒立摆,包括实际系统模型的建立、根轨迹分析和控制器设计、频率响应分析、PID 控制分析等内容. 2.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最优控制LQR 方法实验控制倒立摆 3.学习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控制倒立摆系统 4.学习MATLAB工具软件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5.掌握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的方法,熟悉利用MATLAB 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利用学习的控制理论对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对系统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非常直观的感受控制器的控制作用。 二. 实验设备 计算机及等相关软件 固高倒立摆系统的软件 固高一级直线倒立摆系统,包括运动卡和倒立摆实物 倒立摆相关安装工具 三.倒立摆系统介绍 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

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由于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系统研究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对接控制技术、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和一般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开发前景。 倒立摆已经由原来的直线一级倒立摆扩展出很多种类,典型的有直线倒立摆环形倒立摆,平面倒立摆和复合倒立摆等,本次实验采用的是直线一级倒立摆。 倒立摆的形式和结构各异,但所有的倒立摆都具有以下的特性: 1) 非线性2) 不确定性3) 耦合性4) 开环不稳定性5) 约束限制 倒立摆控制器的设计是倒立摆系统的核心内容,因为倒立摆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系统,为使其保持稳定并且可以承受一定的干扰,需要给系统设计控制器,本小组采用的控制方法有:PID 控制、双PID 控制、LQR控制、模糊PID控制、纯模糊控制 四.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 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实验建模就是通过在研究对象上加上一系列的研究者事先确定的输入信号,激励

微机原理实验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四 8251可编程串行口与PC机通信实验一、实验要求 利用实验箱内的8251A芯片,实现与PC机的通信。 二、实验目的 1.掌握8251A芯片结构和编程方法; 2.了解实现串行通信的硬件环境,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协议; 3.了解PC机通信的基本要求。 三、实验原理 (一)8251A芯片工作方式配置: 1. 8个数据位; 2.无奇偶校验位; 3.1个停止位; 4.波特率因子设为16; 5. 波特率设为9600。 (二)8251A主要寄存器说明 图4-1 模式字 图4-2 命令字

CO MMAN D I NSTR UCT ION FO RMA T 图4-3 状态字 (三)8251编程 对8251 的编程就是对8251 的寄存器的操作,下面分别给出8251 的几个寄存器的格式。(1)方式控制字 方式控制字用来指定通信方式及其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具体各位的定义如图4-4所示。 图4-4 方式控制字说明 (2)命令控制字 命令控制字用于指定8251 进行某种操作(如发送、接收、内部复位和检测同步字符等)或处于某种工作状态,以便接收或发送数据。图4-5 所示的是8251 命令控制字各位的定义。 图4-5命令控制字说明 (3)状态字 CPU 通过状态字来了解8251 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8251 的状态字如 图4-6所示。 图4-6 状态字说明 四、实验电路连接: 1.CS8251接228H,CS8279已固定接至238H; 2.扩展通信口18中的232RXD连8251RXD ,232TXD连8251TXD;

3.计算机的两个RS232通信口,一个连至仿真机通信口,一个连至扩展通信口18(所有通信口均为DB9)。注意:RS232通信口必须在设备断电状态下插拔! 图4-7 连线图 五、实验内容及要求 1. 将例程从PDF文档中导入到WMD86软件编辑环境中,调试通过。使用软件自带的示波器,观察Txd管脚的输出,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2.剔除例程中冗余部分,实现对例程的精简和优化。将精简内容与相应理由写入实验报告。 3.将自己学号的后三位数字通过RS232端口的Txd管脚输出。使用软件自带的示波器,观察Txd管脚的输出,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4.通过读状态寄存器的方法,获得发送移位寄存器是否为空的信息,实现学号后三位数字的循环发送。将结果截图保存,贴入实验报告。 5.给每帧数据间添加固定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为10000个指令周期。将结果截图保存,

北航基础物理研究性报告讲解

北航基础物理研究性报告讲解

北航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1051 电位差计及其应用 140221班 2015-12-13 第一作者:邓旭锋14021014 第二作者:吴聪14021011

目录 1.引言 (4) 2.实验原理 (5) 2.1补偿原理 (5) 2.2 UJ25型电位差计 (8) 3.实验仪器 (10) 4.实验步骤 (10) 4.1自组电位差计 (10) 4.2 UJ25型箱式电位差计 (11) 5.实验数据处理 (12) 5.1 实际测量Ex的大小 (13) 5.2 不确定度的计算 (13) 5.3 测量结果最终表述 (14) 5.4 实验误差分析 (14) 6.实验改进与意见 (14) 6.1 实验器材的改进 (8) 6.2 实验方法改进 (10) 6.3 实验内容的改进 (10)

7.实验感想与体会 (21) 【参考文献】 (24) 摘要:将电位差计实验中的补偿法原理应用于电学物理量的测量中,该方法可以用来精确测量电流、电阻、电压等电学量,也可以利用电位差计,获得比较精确的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可以避免了因电表的内阻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利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设计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实验。 关键字:电位差计;补偿法;UJ23型电位差计;电阻;系统误差。 1.引言 电位差计是电压补偿原理应用的典型范例,它是利用电压补偿原理使电位差计变成一内阻无穷大的电压表,用于精密测量电势差或者电压。同理,利用电流补偿原理也可以制作一内阻为零的电流表,用于电流的精密测量。 电位差计的测量精确度高,且避免了测量的接入误差,但它的操作比较复杂,也不易实现测量的自动化。在数字仪表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压

倒立摆实验报告

目录 一、倒立摆系统介绍 (2) 1.1倒立摆系统简介 (2) 1.2 倒立摆组成及其原理 (2) 1.3 倒立摆特性 (3) 二、一级倒立摆 (3) 2.1一级倒立摆建模 (3) 2.2 一级倒立摆控制方法 (11) 2.2.1 单输入—单输出控制方法 (11) 超前滞后控制方法 2.2.2 单输入—多输出控制方法 (22) 双PID控制方法 2.2.3 多输入—多输出控制方法 (30) 极点配置法 二次线性最优控制法 三、二级倒立摆 (36) 3.1二级倒立摆建模 (36) 3.2 二级倒立摆控制方法 (46) 3.2.1 二次线性最优控制法 (46) 3.2.2 基于融合技术的模糊控制法 (48) 四、总结 (60) 五、参考文献 (63)

一、倒立摆系统介绍 1.1倒立摆系统简介 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最初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控制论专家根据火箭发射助推器原理设计出一级倒立摆实验设备。近年来,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人们试图通过倒立摆这样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多变量、非线性和绝对不稳定系统的能力,从而从中找出最优秀的控制方法。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由于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系统研究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对接控制技术、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和一般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开发前景。平面倒立摆可以比较真实模拟火箭的飞行控制和步行机器人的稳定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1.2倒立摆组成及其原理 倒立摆的组成包括计算机、运动控制卡、伺服系统、倒立摆本体和光电码盘、反馈测量元件等几大部分,组成一个闭环系统。对于直线型倒立摆,可以根据伺服电机自带的码盘反馈通过换算获得小车的位移,小车的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法得到;各个摆杆的角度由光电码盘测得并直接反馈到控制卡,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方法得到。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实时读取数据,确定控制策略(电机的输出力矩),并发送给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卡经过DSP 内部的控制算法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带动小车运动,保持摆杆平衡。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FPGA实验报告北航电气技术实验

FPGA电气技术实践 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宇航学院 专业名称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学生学号XXXXXXXX 学生姓名XX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7年11月XX日

实验一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与一位半加器的设计实验时间:2017.11.08(周三)晚实验编号20 一、实验目的 1、熟悉QuartusII的VHDL的文本编程及图形编程流程全过程。 2、掌握简单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与功能仿真技巧。 3、学习并掌握VHDL语言、语法规则。 4、参照指导书实例实现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及一位半加器的设计。 二、实验原理 .略 三、实验设备 1可编程逻辑实验箱EP3C55F484C8 一台(包含若干LED指示灯,拨码开关等)2计算机及开发软件QuartusII 一台套 四、调试步骤 1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 (1)参照指导书实例1进行工程建立与命名。 (2)VHDL源文件编辑 由于实验箱上LED指示灯的显示性质为“高电平灭,低电平亮”,为实现预期显示效果应将原参考程序改写为减法器,且”q1<= q1+1”对应改为”q1<= q1-1”,以实现每输入一个脉冲“亮为1,灭为0”。 由于参考程序中的rst清零输入作用并未实现,所以应将程序主体部分的最外部嵌套关于rst输入是否为1的判断,且当rst为1时,给四位指示灯置数”1111”实现全灭,当rst为0时,运行原计数部分。 (3)参照指导书进行波形仿真与管脚绑定等操作,链接实验箱并生成下载文件 (4)将文件下载至实验箱运行,观察计数器工作现象,调试拨动开关查看是否清零。 可以通过改变与PIN_P20(工程中绑定为clk输入的I/O接口)相连导线的另一端所选择的实验箱频率时钟的输出口位置,改变LED灯显示变化频率。 并且对照指导书上对实验箱自带时钟频率的介绍,可以通过改变导线接口转换输入快慢,排查由于clk输入管脚损坏而可能引起的故障。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 机 原 理 实 验 报 告 班级: 指导老师:学号: 姓名:

实验一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熟悉在PC机上建立、汇编、链接、调试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将两个多位十进制数相加,要求被加数和加数均以ASCII码形式各自顺序存放在以DATA1、DATA2为首的5个内存单元中(低位在前),结果送回DATA1处。 三、程序框图 图3-1

四、参考程序清单 DATA SEGMENT DATA1 DB 33H,39H,31H,37H,34H;被加数 DATA1END EQU $-1 DATA2 DB 34H,35H,30H,38H,32H;加数 DATA2END EQU $-1 SUM DB 5 DUP(?) DATA ENDS STACK SEGMENT STA DB 20 DUP(?) TOP EQU LENGTH STA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E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STACK MOV SS,AX MOV AX,TOP MOV SP,AX

MOV SI,OFFSET DATA1END MOV DI,OFFSET DATA2END CALL ADDA MOV AX,4C00H INT 21H ADDA PROC NEAR MOV DX,SI MOV BP,DI MOV BX,05H AD1: SUB BYTE PTR [SI],30H SUB BYTE PTR [DI],30H DEC SI DEC DI DEC BX JNZ AD1 MOV SI,DX MOV DI,BP MOV CX,05H CLC AD2: MOV AL,[SI] MOV BL,[DI] ADC AL,BL

北航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旋光色散

旋光色散 【实验目的】:观察旋光色散现象。 【实验仪器】:旋光色散演示仪。 【实验原理】: 图1 旋光色散原理图 旋光色散是研究光学活性材料的偏振角随波长变化的一种色散效应。当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如石英、氯酸钠等晶体或食糖水溶液、松节油等),光矢量的振动面将以传播方向为轴发生转动,这一现象称为旋光现象。 本实验利用糖溶液的旋光性演示旋光现象及影响旋光效应的因素。糖溶液放在两个偏振片中间,一个偏振片用于起偏,另一个偏振片用于检偏。单色偏振光通过液态旋光物质时,振动面转过的角度即旋光度ΔΦ与旋光物质的性质、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经过的距离L、溶液浓度C有关,其关系为 ΔΦ=αCL 比例系数α称溶液的旋光率,它是与入射光波长有关的常数。旋光度大致与入射偏振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这种旋光度随波长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旋光色散。 【实验步骤】:

图2 旋光色散实验装置图 1、配置溶液。大约用300克蔗糖,玻璃管内的溶液大约占整个容器的2/3左右为妥,将溶液摇匀。 2、打开仪器灯箱光源,连续缓慢转动前端偏振片,可观察到玻璃管下半部有糖溶液的地方透过来的光的颜色赤橙黄绿青兰紫依次变化;管的上部没有糖溶液的地方仅有明暗的变化。 3、在光源和装有糖溶液的玻璃管之间加上滤色片,旋转偏振片,观察玻璃管上下半部的变化情况。 4、换用另一种颜色的滤色片,重复3的操作。 5、实验结束,关闭电源。 【实验应用】: 1、半定量地测量不同波长的光对偏振面旋转角度的影响。 在光源和装有糖溶液的玻璃管之间加上滤色片,旋转检偏器,记录下从玻璃管上方看视场最暗时检偏器的角度;再旋转检偏器,再记下从玻璃管下方看视场最暗时检偏器的角度;上述两个测量角位置之差就是糖溶液的旋光角度。 2、旋光法可用于各种光学活性物质的定量测定或纯度检验。 将样品在指定的溶剂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由测得的旋光度算出比旋光度,与标准比较,或以不同浓度溶液制出标准曲线,求出含量。在旋光计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一种糖量计,专门用于测量蔗糖含量。用白光为光源,以石英楔抵消蔗糖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色散,并将石英楔校正,标以蔗糖的百分含量,即可直接测出浓度,简便迅速,常用于制糖工业。

2021年倒立摆实验报告(根轨迹)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I 摆杆惯量0.0034 kg*m*m g 重力加速度9.8 kg.m/s (2)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原理 基于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思想是:假设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可由靠近虚轴的一对共轭闭环主导极点来表征,因此,可把对系统提出的时域性能指标的要求转化为一对期望闭环主导极点。确定这对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后,首先根据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判断一下它们是否位于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如果这对闭环主导极点正好落在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上,则无需校正,只需调整系统的根轨迹增益即可;否则,可在系统中串联一个超前校正装置。 常见的校正器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以及超前滞后校正等。 2. 实验方法 (1)直线倒立摆建模、仿真与分析 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依照根轨迹设计的步骤得到系统的控制器,利用MA TLAB Simulink中的工具进行仿真分析。 (3)直线一级倒立摆根轨迹校正控制 利用MATLAB Simulink来实现根轨迹校正控制参数设定和仿真,并利用该参数来设定只限一级倒立摆的根轨迹校正控制器值,分析和仿真倒立摆的运行情况。 3. 实验装置 直线单级倒立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包括计算机、I/O设备、伺服系统、倒立摆本体和光电码盘反馈测量元件等几大部分,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图1 一级倒立摆实验硬件结构图 对于倒立摆本体而言,可以根据光电码盘的反馈通过换算获得小车的位移,小车的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法得到。摆杆的角度由光电码盘检测并直接反馈到I/O设备,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差分法得到。计算机从I/O设备中实时读取数据,确定控制策略(实际上是电

北航17系光电子实验报告实验5讲解

光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五光电池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硅光电池的工作原理。 2.学习掌握硅光电池的基本特性。 3.掌握硅光电池基本特性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光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加偏置电压就能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PN结光电器件,按光电池的功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太阳能光电池和测量光电池,本仪器用的是测量用的硅光电池,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光电探测,即在不加偏置的情况下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图(20)图(21)如图(20)所示为2DR型硅光电池的结构,它是以P型硅为衬底(即在本征型硅材料中掺入三价元素硼或镓等),然后在衬底上扩散磷而形成N型层并将其作为受光面。如图(21)所示当光作用于PN结时,耗尽区内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在内建电场力的作用下分别向N区和P区运动,在闭合电路中将产生输出电流IL,且负载电阻RL上产生电压降为U。显然,PN结获得的偏置电压U与光电池输出电流IL与负载电阻RL有关,即U=IL?RL,当以输出电流的IL为电流和电压的正方向时,可以得到如图(22)所示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22)图(23)光电池在不同的光强照射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光电流和光生电动势,硅光电池的光照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短路电流在很大范围内与光强成线性关系,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是非线性的,并且当照度在2000lx时就趋于饱和,因此,把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时,应把它当作电流源来使用,不宜用作电压源。 硒光电池和硅光电池的光谱特性曲线如图(25)所示,不同的光电池其光谱峰值的位置不同,硅光电池的在800nm附近,硒光电池的在540nm附近,硅光电池的光谱范围很广,在450~1100nm之间,硒光电池的光谱范围为340~750nm。 图(24)图(25)光电池的温度特性主要描述光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由于它关系到应用光电池设备的温度漂移,影响到测量精度或控制精度等主要指标,光电池的温度特性如图(24)所示。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速度较快,而短路电流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加,因此,当使用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时,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到温度的漂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 三.实验所需部件: 两种光电池、各类光源、实验选配单元、数字电压表(4 1/2位)自备、微安表(毫安表)、激光器、照度计(用户选配)。

北京理工大学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组别:12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熟悉IDE86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进一步理解汇编语言的设计思路与执行过程。 3、熟悉DOS命令调用,以达到输入输出、返回DOS系统等目的。 4、掌握利用汇编实现求和与求最值的方法。 5、掌握利用汇编实现数制转换的方法。 6、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编程,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具体内容) 1、求从TABLE开始的10个无符号字节数的和,并将结果放在SUM字单元中。并查看前5个,前8 个数之和以及各寄存器和内存的状态。 2、在1的基础上修改程序,求出10个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后将最大最小值分别赋给MAX及 MIN。 3、求1到 100 的累加和,并用十进制形式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要求实现数据显示,并返回DOS 状态。 三、实验方法 1、设计思路 (1)实验1的设计思路:先将10个要相加的数存在以TABLE为首的10个连续的存储单元中,然后利用循环结构依次取出数值放在AL中并累加,若有进位则加到AH中直至循环10次累加结束,将累加的结果放在SUM中并返回DOS状态。 (2)实验2的设计思路:先将10个要比较的数放在以TABLE为首的10个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将第一个数首先赋给AL和AH(分别存储相对最小和最大值)在利用LOOP循环结构,依次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每次把相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储到AH和AL中直至循环9次比较结束,将AH和AL里面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赋给MAX和MIN,返回DOS状态 (3)实验3的设计思路:先在内存中定义COUNT=100,表示1-100求和,若相求1-n的和并显示只需COUNT的值为n即可,同时定义一块以DNUM为首地址的数据区用于存储累加和的十进制数对应的ASCII码。先利用AX和LOOP求出1-COUNT的累加和存在AX中;在进行数值转化,AX 依次除10取余数保存,将16进制数转化为10进制ASCII码值并存在DUNM中。最后在屏幕上显示并返回DOS状态。 2程序流程图 实验一、二和三的流程图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北航eda实验报告

2014-2015-2-G02A3050-1 电子电路设计训练(数字EDA部分) 实验报告 (2015年5月19日) 教学班学号姓名组长签名成绩120311王天然* 120311马璇 120312唐玥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目录 ( 2015年5月19日).........................................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简单组合逻辑和简单时序逻辑............................错误!未定义书签。 简单的组合逻辑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目的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源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模块源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简单分频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目的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源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测试源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作)设计一个字节(8位)比较器....................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测试源代码:..................................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小结.............................................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条件语句和always过程块...............................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任务1——利用条件语句实现计数分频时序电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模块的核心逻辑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程序的核心逻辑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仿真实验关键结果及其解释.........................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任务2——用always块实现较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一门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期间我努力将自己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遵守纪律规章,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一共完成了11个实验,分别是1.制作直通电缆和交叉UTP、2.交换机Console口和Telnet配置、3.交换机端口和常规配置、4.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5.路由器Console口Telnet 配置方法和接口配置、6.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7单臂路由配置、8.动态路由协议配置、9.PPP协议配置、10路由器访问控制表(ACL)、11.网络地址转换(NAT)。 在制作直通电缆和交换UTP的实验中,我起初不能完全按照要求来剪切电缆,导致连接不通,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将实验完成。 在做到单臂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协议配置的实验,由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忘掉了一些理论知识,在重新翻阅课本和老师的指导之下,也成功的完成了试验。 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丰富的实践创造,细致的了解了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种配置方法,并掌握了利用虚拟环境配置

的方法,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完成实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学习网络电缆的制作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 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是对我们所学知识及综合能力的一次考察。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这就要求我们用相应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夯实基础,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贡献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示波器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专题: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及其应用 学号:10151192 班级:101517

姓名:王波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1.模拟示波器简介 (3) 2.示波器的应用 (6) 三.实验仪器 (6) 四.实验步骤 (7) 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 2.声速测量 (8)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8) 六.讨论 (10)

摘要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直观、动态地显示电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人们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可直接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以及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等各种参数。示波器是观察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的重要仪器,也是调试、检验、修理和制作各种电子仪表、设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波形显示及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学会用连续波方法测量空气速度,加深对共振、相位等概念的理 解; 4.用示波器研究电信号谐振频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轴电 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等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示波器简介 模拟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并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和分析的电子仪器。它主要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扫描、触发系统,放大系统,电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示波管结构图 (1)工作原理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被测信号经Y轴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经延迟级后到Y2放大器,信号放大后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 若Y轴所加信号为图所示的正弦信号,X输入开关S切换到“外”输入,且X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上下运动,随着Y轴方向信号的提高,由于视觉暂留,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竖直扫描线。同理,如在X轴所加信号为锯齿波信号,且Y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水平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