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

策研究报告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人生中的一大进步,但是,高中学习与初中相比,不仅课程难度增加了,课业负担重,班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竞争也比过去激烈。许多同学离开父母家庭,开始过寄宿生活,也有一个适应期。学习环境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变化。许多同学产生一些适应性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同学因为不能适应高中学习,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也有个别同学确实因为难以适应而辍学。这个适应期到底有多长?适应期间到底会产生那些问题呢?我们并不清楚。平罗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是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有着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我校学生来源以农村生源为主,大批农村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平罗中学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吃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在生源质量不如同类兄弟学校的形势下,多次创造辉煌的成绩,在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那些措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没有做过专门研究。20XX年

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五年,在实施新课程期间,我们普遍感觉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新课程学习难以适应,心理压力很大,精神压抑,学习成绩不理想。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一般要经历多长的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学生都存在那些问题需要解决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清楚。从长远的角度看,研究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还有以下必要性:1、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评价。2、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的未来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多样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高中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与继续学习。目前流行的各种资料和书籍中,关于学习方法指导的文章很多,一些急于提高成绩的同学是病急乱投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高中课程学习,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即适时对学生进行高中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想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和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根据这一理论观点,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的过程,是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高中学生开始高中学习的背景是初中的学习经验,这个经验会迁移到新课程学习中,影响新的学习。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中,他会遭遇不适应,或适应不良。于是,产生情感情绪的反应。他会对来自学校教师同学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指导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根据上述认识,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全面了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学习适应性问题。2.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指导策略。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走进新课程后,学生怎样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走进新课程后,

学生存在那些适应性问题?学校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那些适应性问题?怎样帮助学生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校管理(含班级管理)在增强学生适应高中新课程学习方面应当做那些工作?指导学生适应新课程学习要求的有效方法有那些?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制定出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刊物、网络和正式出版的专著收集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方向和重点。2.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新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问题。先后在平罗中学20XX级、20XX级、20XX级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了三次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归纳,积累有价值的数据,同时在班主任和学生中进行了个案调查。找到了学生适应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为教育对策的设计明确了方向。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解决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教育措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这些措施对学生的影响,初步建立了适应性教育的体系。四、研究过程1.问题收集和分析在申请立项阶段,课题组参考厦门中学、武汉华中师大附属中学的调查表,分析平罗中学学生的实际,制定了调查问卷并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后,在20XX级14个教学班全体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20XX级、20XX级高一新生入学后2个

月,又用同一份问卷做了测试调查,结果大体相似。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归纳出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着适应性问题,主要问题如下:(1)高中学习节奏太快,难以适应,顾此失彼。教学步骤快,没有照顾中下水平学生。(2)作业太多,晚自习时间不够用,往往做不完,又担心老师批评,不少同学只好抄袭。(3)竞争太激烈,压力特别大。约80%的学生都反映,进入高中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在初中阶段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更是突出感觉到班级强手如林,各个用功,觉得压力很大,个别同学有失眠症状。(4)学习方法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学。两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感觉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效率低,课堂上听懂了,下来后作业难以完成。(5)初高中知识衔接困难,部分学生基础差,初中知识掌握不好或根本没有掌握,吃了夹生饭,现在接受高中知识十分困难。(6)学习习惯与学习要求冲突。高中学习要求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而学生做笔记不知道记什么。(7)研究性学习有困难。不会搜集资料,或者搜集到资料不会整理,不会写研究报告。(8)课堂讨论中不敢发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更注意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高一阶段,特别是第一学期,许多学生反映,在讨论中有怯场现象,小组讨论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全班面前就特别紧张,尤其是英语课,担心说不好同学笑话。(9)人际关系上存在不

同程度的适应性困难。有的学生自私、霸道、不为他人着想等等。这就难免在新的集体中与同学发生摩擦、碰撞,长久地被寂寞、孤独和痛苦纠缠,进而影响学习。高中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异性交往上一旦遇到困难或者产生矛盾,也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高中生缺乏社交能力,对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通过调查及心理咨询我们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在单一的学校教育和溺爱的家庭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的交往能力,如另一方面,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感情色彩强,很容易情绪化,所以有时对人对事过于简单。这些缺乏理智而又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问题。正如同有的同学所描述的,由于某某同学的原因,使他不想回宿舍,不想进教室,一看到他或她,常常出现分心、分神的情况,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另外,由于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和城市学生相比,在吃穿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生活习惯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知识面、信息量方面的差距更大,部分农村学生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同学中,而是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新课程所提倡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标便在他们身上难以实现。2.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教育效果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学校和年级组全体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入学教育。

高一年级入学报到后,有计划地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介绍高中学习的基本要求,了解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等。②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通过校史报告会,介绍杰出校友的业绩,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作好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在此基础上,各班组织阅读《人才摇篮》一书。该书简要介绍了平罗中学的历史,介绍多位校友的业绩,激励学生立志进取,追求成功人生。③介绍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作好应对心理问题的准备。开学初,心理健康教师就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调适讲座,就共同存在的适应性心理问题给予指导。④组织学习入学教育教材《高中生,一路走好》,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介绍一些高中课程的学习方法。(2)加强学法指导。①高中生活的前两个月,各班班主任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启发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任课教师也在教学中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②分析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的不同要求,鼓励学生自觉适应高中学习,同时探索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高一年级编写了衔接教材,复习与高中数学密切相关的初中数学知识。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也不急于开始高中课程的教学,而是先安排两周世界按复习初中知识,为高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③开展针对性训练。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书写潦草,很不规范的情况,安排学生做写字作业,针对农村学生阅读面窄,课外知识贫乏的情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并建

立摘抄本,养成摘录的习惯。数学教师着力传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上采取小步前进,步步深入的方式。英语教研组针对学生听力比较差的情况,安排学生每周做两到三次听力练习,每次半小时,提高听力水平。(3)加强后进生的帮扶。学校党总支要求每位党员帮扶一名后进生,政教处提供后进学生名单,为每一位党员指定一名帮扶对象。学校设立了进步学生奖,在开学典礼上对上一级学习进步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激励高一年级后进生努力学习,争做进步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始终把帮助后进生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4)培养学习习惯。高中课程要求必须当天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高中后感觉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加强作业管理,促使学生努力完成作业。语文、英语等科目要求学生做笔记,并传授做笔记的方法,逐渐使学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英语科还要求学生养成利用早晨和晚饭后抓紧时间背机单词和句型的习惯。(5)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课题组教师到问题突出的班级讲解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比如,晚自习时间的安排:每天晚自习开始,先不要急于做作业,而是把今天晚上的学习任务在纸上列出来,计划每项任务的时间,然后开始学习。学生试验后感觉效率有明显提高。3.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把困惑憋在心理,或者找朋友诉说,或者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咨询教

师咨询。不少班主任还请心理咨询教师到班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上发挥了显著作用。4.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一年级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放假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告诉学生怎样进行社会调查,怎样收集资料,学生返回学校后,教师教学生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0XX年秋季,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和小制作展示活动。5.加强人际交往指导。促进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上困难的最好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在活动增进了解,锻炼交往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创造条件。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作文比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同学与同学、同学和老师相处的能力,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述教育对策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政教处有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长,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实施中及时总结,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体系。五、研究结果1.研究实效(1)有效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适应性教育措施的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XX级学生(现在高三年级)入学后,年级组十分重视适应性教育,采

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20XX级学生是扩招后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人数猛增,班级达到20个班,又适逢学校搬迁。开学后,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高三召开誓师动员大会,也让高一参加,感受高中学习的氛围,这一级开始办凌云班,学校与企业联手,解决家境贫寒品学兼优学生的学习困难,凌云班成为学习风气最为浓厚的班级,班主任还专门请课题组老师到班级办讲座,知道学生克服困难,适应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用校史资源鼓励学生发奋进取,立志成才。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晚自习的学习要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班主任牺牲休息时间,开学初两个月,每天晚上到校跟班辅导。班主任还积极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学习适应困难的问题。石艳红老师组织的主题班会上,就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班级管理、心理调适等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教师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通过彼此关切、彼此欣赏,彼此劝说,消除认识障碍,使所有学生都能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20XX级学生入学后,学校积极推广已经积累的成功经验,加强班级管理,加强学习指导,帮助绝大部分学生安全度过了适应期。(2)加强了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在高一学生适应期,学校努力为学困生创造的机会,我校长期实行文明自律教育在促进学生适应方面发挥显著作用。班级考核结果表明,考核不达标的学

生,一般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属于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文明自律考核一月一结帐,学困生出现后,班集体进行帮助,个人要反思、表态,这就为学困生提供了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同时,班主任在深入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学校要求名师每人必须至少负责一名学困生的帮助和转化,政教处加强了学困生转化的跟踪调查和月考核。学校每学期出都表彰一批有明显进步的学困生,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学困生矫正了行为习惯,也促进了学困生的学习进步,还有效预防了各类严重违纪事件的发生。(3)促进了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课题研究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由于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公共卫生难点问题得到治理。20XX年学校迁入新校区以来,由于大力加强思想教育,有效维护了环境卫生。课间没有学生在教学区踢球,不文明语言大大减少了。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要求,提前半小时结束课外活动,做好晚自习准备。多数同学抓紧时间学习。学校充满发愤进取、积极向上的昂扬之气。清晨傍晚,校园里到处都是专心读书的学生,浓厚的学习风气给所有参观者留下的深刻印象。(4)加强了我校德育科研和创新工作。本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教育的重点放在唤起学生追求进步的愿望上,实现了学生发展的动力系统的优化。课题组成员努力精力钻研教育和教学理论,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

交流会,产生了一批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和经验材料。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课题组出版了《人才摇篮》《高中生一路走好》两本书,形成了有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20XX年开展的全市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中,平罗中学有七篇案例分获一、二等奖。(5)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我校对学生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高一的新生。在刚刚入学时,就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进入高三年级,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利用班会课上心理健康课,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宣传栏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咨询室通过对学生的个别咨询和信件咨询,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疑难;转变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以良好的认知来指导自己的人际交往,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如讲究信义原则、要遵守交往道德交往要讲艺术、要避免偏见和嫉妒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主动调适人际关系、提高交际质量和提高交往效益,进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学生能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受益,为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创造条件。也使新课程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真正受益,并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2.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产生的成果如下:1.出版了《高中生一路走好》一书,为适应性教育提供了教材。2.形成了研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3.其

他成果8项: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韩林森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陈宗山指导学生解决语文课程学习的适应性问题的策略研究马嘉睿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调查及对策探讨陈宗山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会自主学习?吴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的人际关系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任学锋要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石艳红浅谈初高中阶段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张广明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金学兰杨明智3.成效成果分析:(1)研究角度比较新。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走进新课程后,学生怎样适应新课程的学习要求?走进新课程后,学生存在那些适应性问题?研究对象的定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对教育对象的关注。(2)探索的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高中新课程是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活动。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存在着适应性问题。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那些适应性心理问题?怎样帮助学生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校管理在增强学生适应高中新课程学习方面应当做那些工作?指导学生适应新课程学习要求的有效

方法有那些?(3)运用理论新。我们运用行动研究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学会适应高中新课程学习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创新。研究从发现问题入手,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对策,符合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在教育对策的设计上,关注学生各方面智能发展,收到了综合性效果。(4)教育对策有新意,课题组针对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问题,编写了校本教材《高中生一路走好》一书,既作为入学教育教材,又为学生自读提供了辅导读物,班主任在高一入学教育中,采取讲解和指导学生阅读相结合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为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加强管理,养成习惯,营造氛围,为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六、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加强适应性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在增强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方面,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实施教育措施,有针对性的介入和干预。通过积极介入和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只要这种介入和干预措施是科学的、适当的、及时的,就一定能收到效果。我们的结论是第一,适应本身就是成长。学习上的适应性问题就是学生主观与客观不协调的问题,就是学习上存在困难。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步骤。学生适应一种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高中一般要经过2到3个月。有的学生要经过整整一学期。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学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及其规律,了解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状态,了解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规律。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了解是采取对策的前提。第二,适应性教育措施的针对性要强,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当学校确定你到高一新生时,你就要有所准备,对高一新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这样当问题发生时你就不会感到奇怪,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解决的办法。要了解问题发生的时间性阶段性,开学第一、二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一般在入学后一个月开始。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一般要在期中考试后发生。第三,适应性教育要坚持真诚关怀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进入新学校,组成新班级后,班主任要迅速熟悉学生,给予真诚关怀,消除陌生感,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很亲切,容易接近。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又要严格要求。该批评要批评,但是切忌批评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不要下结论,不要伤自尊心。批评完要鼓励学生改正,并且说我相信你!第四,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是相结合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讲,集中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应当个别解决,也即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解决,切忌把个别问题当共性问题讲,浪费时间,且引发逆反心理。第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尽

快适应高中学习。新的班集体建立后,第一件事情是定规矩,定规矩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地上轨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服从学校的要求,培养自律能力。必要的约束有利于学生适应高中学习。平罗中学长期开展文明自律教育,采取量化考核的办法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有效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了学校的教育要求,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六,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一个风气良好的班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那么,在这个集体中就具备了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在相互激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骨干教师,教学任务很重,属于兼职研究,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扎实深入,如适应性教育的原则、研究范围的界定,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的教育对策的有效性探讨等。由于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又缺乏专家指导,所以处理原始资料的能力欠缺,研究报告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八、今后的研究设想今后,课题组将进一步深化高中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主要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展开研究,探索有效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上做进一步研究。要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特别是有利于学生

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有利于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校本课程的途径。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我阅读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教师的思索和实践,正是这些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对学生的吸引力,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做得更好。 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探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问题主要表现是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2、教案过于详尽。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的行动: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提倡集体备课,经验分享,集体备课出实效。 第二: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多用激励,慎用批评。寻找学科的魅力,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第三: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纬度,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作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开启社会百科全书,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第四: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何把握这个度,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这就需要谈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建立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自主性。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直接地接受、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情境性。探究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举的“易起反应”的、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和人文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空间,感受知识及科学方法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交互性。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更重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知识水平有参差,存在个性,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4、实践性。探究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情境中,从问中学,从做中学,关注与外界交互、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摇篮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教育效果,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1、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是提出或明确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问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应尽量在课提出,要让学生有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形式的学习方案。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查阅报刊及文献资料,可利用网络资料上网查询,可以走访有关老师及专家,可以去有关部门咨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收集资料要丰富,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资料。 3、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允许学生验证时犯错和出现重复,甚至失败,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导出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既搞清了问题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到导出结论;从传授知识到德育教育;从激发探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发展、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亲身体验,可以逐步养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关于质疑、勤于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一、立足实际,激发审美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儿童的思维,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还具有趣味性及奇特性。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思维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可感与跳跃的特点,他们能够凭借具有趣味性的声音、形状以及色彩等对事物进行基本的判断与感知,而对枯燥的说教以及抽象的道理缺乏兴趣。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配乐朗诵,感受、品味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性出发,结合多媒体,将送别与远行的场景制作成一幅幅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体验苍茫空阔之感,理解离别诗的悲凉。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对奇特性、趣味性的追求,注重古诗教学设计中的灵活、新颖、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欣赏古诗时,老师可将古诗的文字与句式打乱,

让学生重组,并要求他们为古诗配上题目以及图画。这种类似于游戏的古诗练习,将古诗的学习与美术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古诗的学习之中,体会古诗的美,激发审美意识。 二、注重审美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由老师的分析来代替,而应让学生自主地在情感与思维活动中,亲身体验、思考与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新课改理念倡导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在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运用比较等多种方法展开想象,丰富语言与审美积累,深化学生对诗的理解,丰富审美感受。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江雪》的教学时,老师可先给出“千山、鸟、绝、孤舟、蓑笠翁”等字词,让学生大胆想象,或者出示白雪茫茫中,一人独坐江边垂钓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体会诗的意境,品位与欣赏诗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选入小学教材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哲理性,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诗的语言特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其哲理美,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理趣。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有感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习心得 新乐小学唐平虎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对这一理想的最美好的注脚,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这里成长。 拜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收益匪浅!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梦想。然而,课堂正失去往日的魅力,成为教师和学生都遭受折磨的地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他,重建课堂的魅力,让每一节课能够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和成长的场所。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的潜价值。 以往的教学主要是教师来设计,来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太多,教案管理过于死板,过于详尽,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事件,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风气严重,个性化的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设计没有孕育空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真正的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究,这

也需要教学机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从统治者的神坛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互动,探究。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的力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波,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他能发掘出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要科学组建合作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制定好小组合作规则,比如: a.一个一个的说,说出自己的见解; b.别人说的尽量不重复; c.注意听,听不懂马上问; d.轻轻的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 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大组交流等,同时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个学生都应当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报告者,记录者,操作者等,并且角色应该互换,增加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要建立好面向小组而不是面向个人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加强合作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1T15:21:13.3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作者:叶旭霞[导读] 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江苏省靖江市第三中学214500 摘要: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通过简单的数学理论记忆、数学方法的机械学习和数学思想的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过于抽象。例题教学正是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例题内容展示出来,例题的讲解和示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重要环节,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关键词:数学知识例题教学解题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更新为基础的,继而带动了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相关的改革措施的跟进。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工程。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媒介文本。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这种文化洗礼的重要活动过程。数学历来是中小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这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过程中受到理性精神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选择的原则 1.创立情境,对学习原则进行探究。电影通过音乐盒画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数学例题能够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习惯。比如,正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数学建模是对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直接反映,是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应用的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 3.对内容进行变通,对题目进行创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变通性直接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型有很多,但都围绕着固定的知识点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课本当中的习题、例题出发,通过题目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的变化,改变习题的结论和题设,就可以在课本中的习题和课外习题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途径分析 1.选择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准确选择例题类型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合理的数学例题,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透彻。如果教师选择的数学例题不能够突出讲解的重点,很容易让学生出现听不懂或思维混乱的后果,不明白教师此时讲解的侧重点在哪里,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什么都会了”的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认真听、思想溜号、自大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偏难,一些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将会很难理解与掌握,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完全听不懂,久而久之,原本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干脆放弃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分层化。可见,合理的选择数学例题的类型对于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数学例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基础性、典型性、代表性,不可一味地追求难度与技巧,应该由易到难有层次地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的听课思路清晰易懂,利于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时,应该紧扣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选择例题时,要侧重运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引导解题。因学生对于乘法的运算定律都非常熟悉,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有理数,同时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非负数扩展到有理数,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运算律与曾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会觉得很容易理解,教师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1)概念型例题。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在人的大脑中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针对于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核心环节存在的,为学生的推理证明与思考问题提供的重要的理论知识。在新概念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均会以举例的方式,经过抽象的科学总结,继而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的数学概念。那么任课教师在进行概念型例题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概念的形式,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抽象出数学概念。(2)基础型例题。学生的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依托良好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灵活的运用数学基础型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但目前,初中生往往对新知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这就导致基础型数学知识的运用过于牵强。为此,任课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一些基础型例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得到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创立情境等方法来让学生思考例题,通过讲解这些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朱秋芳关于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 [2]曹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 [3]刘元昕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教育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练习及答案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50分;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 2.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 3.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强调评价策略。( ) 4. 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理的预设就必然有理想的生成。( ) 5.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教学目标的现象目前仍大量存在。() 6.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既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使问题设计能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 7. 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8. 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 9.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10. 有人认为,把课堂教学设计搞得越天衣无缝,教学效果就越好。() 11. “填鸭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缺乏交流,教师一味讲授,课堂呈单线状态。() 12. 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多用批评,慎用激励。() 13. 教师应一切为了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14. 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15. 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为主,忽略三维目标落实。() 16.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17. 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按照升学目标的要求办事。() 18. 只要有使用价值,都属于教学资源。() 19.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20.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21. 不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22. 研究显示,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大,有意注意的时间会逐渐延长 23.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4.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总体设计者,又是主要组织者。() 25.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26. 合作学习只要在合作的基础上都能进行,并取得好效果。() 27. 考试成绩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28. 在小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评价俗套化,应因人而异进行评价。() 29.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 30. 教师的口头评价也是一种正式评价。() 31. 一个教师的课如果讲得好,那么他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 32. 教学中教师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往往会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33. “马太效应”有助于教师科学评价学生。() 34. 教师应从语言习惯入手,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 35. 教师应从评价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6. 教师在实施口头评价时,信息反馈越及时,对即时反馈越有利。() 37. 教师评价学生,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唤起他们的自信,以调动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微 樊宝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从基本功入手。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堂语言。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专业性趣味性饱满性 灵动性审美性 2007年,陕西省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课程模块设计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听一堂好课,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余音却犹在耳畔。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接受新课改教学的这两年来,我自己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思考、钻研、改良、总结,得出一点浅显感悟,期与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 所谓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我浅显地理解为课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固然不像理科以及政治等学科那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语文课堂起着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务求严谨、准确,切忌随意、低俗。 同时,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引导。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引导是积极的、正面的、良性的、正确的。专业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严肃的,这位老师是严谨的,从而在心理上,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肃对待的态度。 当今社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手段五花八门。作为缺少一定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接受的文字、语言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媒体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往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比如电视广告中篡改词语,学生目遇之耳听之,也渐渐受到影响。我就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将“幸福”写成“性福”,这就是医疗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还有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会让学生良莠不辨。比如有人恶搞中国成语,将“有机可乘”解释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理”解释为“光知道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杯水车薪”形容某些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买一辆车的工资”;“见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四个转变,四个转位 (一)四个转变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 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四个转位 1“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 探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2、“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3、“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现在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所以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4、“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200023 概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实施 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 1.1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长,源于读书。去年,被评为了珲春市级地方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认定,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上学期读书期间,获得了一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书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有效教学,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阅读陈教授的著作,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要有效果,有效益,必须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而成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总之,通过阅读《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我在工作中有了很大改进,实践教学的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