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_高剑

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_高剑
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_高剑

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

高 剑1

,李 赤1

,王 燕2

,于 莉

1

(1.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湛江524088;2.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湛江524088)

摘 要: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湿地林,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必要的栖息之所。内生真菌是指一类生活于健康宿主体内,而不引起宿主组织发生任何病变的真菌,它们不仅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应用潜能。文中在总结了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基础上,对红树林内生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药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续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生真菌;多样性;抗菌性;生物农药

中图分类号:Q9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538(2013)03-0212-05

引文格式:高剑,李赤,王燕,等.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J ].菌物研究,2013,11(3):212-216.

Diversity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Endophytic Fungi

Associated with Mangroves

GAO Jian 1

,LI Chi 1

,W AN G Yan 2

,YU Li

1**

(1.College of A gricultural Scie nces ,G uangdong O 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 ;2.G uangdong Zhanjiang M 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 rve A dministration ,Zhanjiang 524088,Chi -na )

Abstract :Mangroves are forested wetlands which distribute at intertidal areas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and provide habitats for diversified biocommunity .Endophytic fungi refer to the type of fungi that reside inside the living plants without causing any apparent symptoms .They are the important micr obial resource of mangrove ,which not onl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the whole e -cosystem ,but also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application potentials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 ence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of mangrove associated with endophytic fungi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iversity of en -dophytic fungi associated with mangroves and explore their application potentials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medical sciences .

Key words :mangrove ;ecosystem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antimicr obial ability ;biopesticide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特殊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除了孕育多样的红树之外,还包含高度遗传多样的水生和陆生微生物群落,因此被誉为是连接大陆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枢纽[1]。全世界将近60%~70%的热

带和亚热带海岸线都被红树林所覆盖,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西海岸(如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这两区域的红树林总面积占据世界红树

林总面积的20%;而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位于孟加拉国,其总面积为100万hm 2,红树林因其特殊

通讯作者:于莉,E -mail :yuli 2362@hot mail .com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09B060600008)

作者简介:高剑,男,硕士,研究方向:真菌资源及利用。收稿日期:2013-04-10

 第11卷第3期菌 物 研 究

Vol .11No .3 2013年9月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 Sep .2013 

的组成和分布形式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具有显著

生态价值的高产出的生态系统[2]。

红树林真菌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降解者,是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生态群落[1]

。自从Cribb 等[3]首次从澳大利亚红树的根部分离到真菌后,对于红树林真菌的研究逐渐成为真菌学研究的热点。在过去近一个半世纪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就红树林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以及促进整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红树林生态系统因为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场所[3]

。红树是指一群耐盐和常绿的木本植物(乔木或灌木),在长期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潮间带区域高盐度、土壤缺氧和基质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和维护者。红树的种类多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和记录了243种红树,隶属于62科30属[4];在分布上,红树主要被划分为两大群系,即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的东方红树林群系以及分布于美洲的西方红树林群系;在组成上,东方红树林群系较西方红树林群系复杂且物种丰富度高。我国有红树林植物37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4]

。除植物群落外,微生物群落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群落。由于红树林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红树林为一大群适应了高盐度和定期潮汐冲刷等生存环境的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栖息之地。在热带的红树林中,细菌和真菌占微生物总量的91%,而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占7%和2%[5]

。这些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如C 、N 、P 和S 等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控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化学环境[6],如一些能够自由活动的真菌、细菌和酵母能将死亡的植物体及时地分解成碎屑,以便进行下一步降解和能量循环[7];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菌群落,如光合作用菌、固氮菌和甲烷固定菌等能为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的生存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8]

;而含有特殊微生物群落的红树林沉积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协助了整个生态系统对于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和营养物

质的循环[9]。最后,红树林生态系统也为鸟、鱼和

蟹等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和充足的食

物。因而,红树林生态系统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也与其他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平衡和统一[10]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除了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潮水直接冲刷和侵蚀海岸,从而加固了海岸线;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缓冲带”,还滞留了海水带来的绝大部分的泥沙,久而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海岸线。生活于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从陆地流入大海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海洋生态系统被重度污染[11]。

2 红树林内生真菌及其多样性

红树林真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按生活方式可分为腐生真菌、致病真菌以及内生真菌[12]。其中,内生真菌是指那些生活于健康的宿主体内,而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不引起宿主组织发生任何病变的真菌[13]。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一种古老的、普遍存在的栖身关系[14]。与红树林植物共生的内生真菌的种类繁多,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其宿主免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已经从红树林中分离和鉴定的内生真菌总数超过了200种,它们主要分属于以下几大真菌属:Alternaria ,A spergillus ,Cla -dosporium ,Clolletotric hum ,Fusarium ,Pae cilamyc es ,Penic illium ,Pestalotiopsis ,Phoma ,Phomopsis ,Phyl -losticta 和Trichode ma [14]。

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随着外界环境,如地域、季节变更、宿主、宿主年龄和组织差异等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着,而红树林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为红树林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如Nakagiri 等[15]

调查了多种红树林植物根际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发现Pe stalotiopsis spp .和Trichode -ma harzianum 是常见的内生真菌;Sur yanara yanan 等[16]调查了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红树林中的2种典型的红树林植物正红树和红茄叶片中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在这两种红树中,丝孢菌和无性真菌的定殖率要高于子囊菌和腔孢菌;Sridhar 等[17]调查了印度西海岸红树林植物老鼠和卤蕨中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现老鼠枝条和卤蕨根部的内生真菌种群丰度和物种多样性

213

 第11卷 第3期高剑等: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

都很高,其中,Cladosporium spp.和Sacc haromyc es

spp.在2种宿主中都比较常见,老鼠

主要受到

Clolletotrichum spp.的侵染,卤蕨主要受Cladospori-um spp.,Pe nicillium spp.和酵母菌的侵染,在老鼠的支柱根中定殖率最高的内生真菌是Trichode-ma spp.,而在卤蕨块茎中,酵母和Cumulospora marina是主要的内生真菌;Yang等[18]调查了福建红树林主要树种秋茄和木榄中的内生真菌群落,发现秋茄中主要的内生真菌类群为Penicillium spp.,Alternaria spp.,Dothiorell spp.和无孢菌目真菌,而木榄中的内生真菌主要类群为Paec ilamyc es spp.,A lternaria spp.和Penicillium spp.。

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内生真菌群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调控着植物的群落结构,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19]。然而,迄今为止,这一研究方向尚未得到广泛的关注。Jones等[20]调查了红树林植物中的内生真菌群落,并讨论了它们在均一化植物群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Walther等[21]的研究讨论了红树林植物黄槿和内生真菌拟茎点霉之间的代谢联系,发现内生拟茎点霉主要通过分泌三萜类化合物与宿主黄槿发生作用,并推测内生真菌拟茎点霉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可能从宿主身上获得了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同时这种三萜类化合物在保护宿主植物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红树林内生真菌是丛枝菌根真菌(AMF),它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如卷曲并延长的内生菌丝、菌泡和胞间菌丝等,与红树林植物的根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AM结构,协助宿主抵抗外界的不利环境。如Puente等[22]首次从红树林植物黑皮红树的根际分离到一株Glomus属AMF真菌,并发现它能够产生一种有机酸从而来协助黑皮红树溶解和利用不溶性的磷酸盐;Chaudhuri等[11]在调查印度恒河入口处的4种红树林中的植物根际内生真菌群落时,发现了23种溶磷性AMF真菌;Wang等[23]对钦州湾区域红树林中的AMF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在海漆根中定殖率最高,其次是秋茄和桐花的根中。由于在海洋中可溶性的无机盐只能以正离子的形式存在,而带有负电的离子在黏土风化和碎石颗粒化后迅速被吸收,形成不能被红树林植物利用的不可溶性盐,这造成了某些红树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这些生命活动必要元素的极度缺乏[23]。此时红树林植物只能依靠AMF真菌来利用这些不溶性的盐类,才能得以正常生长和繁殖。

3 红树林内生真菌的应用潜能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而且它们能够通过自身一系列的代谢活动为人类提供很多有用的活性物质,给工业、农业和医疗行业带来新的突破和提高,从而优化人类的生活。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内生真菌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

3.1 内生真菌分泌的酶类

红树林内生真菌是工业木聚糖酶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们在工业上的用处还有很多,如造纸、生产动物饲料、生产面包、酿酒、生产果汁以及木糖醇。在多样化的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很多内生真菌能够通过分泌一些特殊的酶类来确保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红树林特殊的温度、压力、pH和盐度等环境特征,如Wu等[24]对从台北淡水河口红树林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大部分的子囊菌能够分泌多种酶类用于降解红树林植物的叶片组织;Ryuichir o等[25]从红树林植物根部分离到一种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耐盐型内生真菌,它对甘蔗渣中木质素的降解量超过了50%,而对纤维素的降解量却不到10%,如果将这种菌利用到生物制浆中,那么所有的甘蔗渣都有望被用作动物饲料;Muraleedharan等[26]对一株内生型的黑曲霉进行了研究,发现它能够分泌一些具有降解纤维素功能且耐高温的木聚糖酶,并将其成功应用到了生物漂白纸浆的技术中。Tiwari等[27]通过研究发现了一株内生型的担子菌能够分泌可用于脱色有色废水和合成染料的漆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各种污水的脱色净化处理中,而且研究还发现这种内生真菌在高温强酸等极端环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这表明它具有工业废水生物修复的潜能。

3.2 内生真菌分泌的抗菌性物质

在现代医学中,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泌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滥用,使得微生物的抗药性普遍增强,从而引起很多疾病失控,这已成为21世纪急于解决的医学问题之一。而红树林内生真菌作为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的筛选宝库,得到

214菌 物 研 究2013年

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和普遍关注。如Poch等[28]从内生真菌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抗菌性缩酚酸醚类化合物;Crescente等[29]深入研究了从委内瑞拉水域红树林分离到的内生型Penicillium citrinum 和Penicillium stec kii,结果发现Penicillium citrinum 具有抗细菌活性,而Penicillium steckii对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29];Kowalchuk等[30]从分离自泰国红树林的内生真菌镰刀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一种具有环己缩肽结构的新型化合物,其对于肝癌细胞具有很高的抗性;D.Maifeld[31]利用生物测定引导性的色谱分离技术从分离自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沿海红树林的内生真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了多种抗细菌性的甾醇;Huang等[32]从红树林内生真菌小穴壳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了生物活性物质Cytosporone B,同时发现这种活性物质的抗真菌谱非常广,它对黑曲霉、木霉和镰刀菌的抗性分别为(MIC值)0.125mg/mL,62.5μg/mL和62.5μg/mL,同时它对于人类口腔表皮癌细胞、凯拉细胞系等也具有一定的抗性;Cheng等[33]从内生镰刀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的5种蒽醌类化合物和1种灰黄霉素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3.3 内生真菌作为生物农药

随着现代生物农药的不断推广、绿色无污染环保理念的不断贯彻以及内生真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突破,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将有望在未来取代传统的化学杀虫剂用来治理农业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作物产量[31]。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内生型食线虫真菌,由于在植物体内,内生型的食线虫真菌和内生线虫有相同的生态位,从而更方便食线虫真菌杀灭线虫并且防止其他线虫再次侵染。现有有关于红树林内生真菌分泌的杀虫性生物活性物质的报道也同样反映出内生真菌作为生防试剂的潜能。如Huang等[32]从红树林内生炭角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到的炭角菌酸A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效抑制剂,在浓度为1.5×10-6mmol/L时就能有效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Wu等[24]在对从福建红树林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内生真菌Penic illium steckii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线虫具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内生镰刀菌的代谢产物对于生物体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Cheng等[33]通过研究发现从红树林植物秋茄中分离到的内生碳角菌的代谢产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4 展 望

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但目前只有5%的内生真菌得到了充分的描述和研究,这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内生真菌在离开了原来的生境后就停止产孢,甚至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阻碍了内生真菌的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以及DNA指纹技术的出现给内生真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与此同时,这些新兴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红树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为工业、农业和医疗行业提供更多高效的天然活性物质。红树林内生真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真菌和植物的遗传进化关系,从而更方便人们利用内生真菌代替化学农药用于农业病害的防治和促进植物的生长。然而,这些新兴的研究技术仍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因此,我们应不断地改善和更新现有的研究技术,以求能对这个资源宝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加强对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真菌资源宝库,而且有助于研究人员增强对红树林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维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Gopal B,Chauhan M.Di 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Sundarban

mangrove ecos ys tem[J].Aquat Sci,2006,68:338-354. [2] Hyde K D,Alias S A.Bio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ungi as soci-

ated with decompos ing Nypa fruticans[J].Biodivers Conserv,

2000,9:393-402.

[3] Cribb A B,Cribb J W.Marine fungi from Queens land[J].Papers

Univ Queensland Dept Bot,1955,3:78-107.

[4] Shearer C A,D escals E,Kohl meyer B,Kohl me yer J,Marvanov

L,Padgett D,Porter D,Raja H A,Schmit J P,Thorton H A,Vo-glymayr H.Fuangal divers ity in aquatic habitats[J].Biodivers Conserv,2007,16:49-67.

[5] Hyde K D,Jones E B G,Leano E,Pointing S B,Poonyth Luck A

D,Vrijmoed L L P.Role of fungi in marine ecos yste ms[J].Bio-div Cons erv,1998,7:1147-1161.

[6] Alongi D M,Chris toffersen P,Tirendi F.The influence of fores t

215

 第11卷 第3期高剑等: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应用潜能

type on microbial-nutrie relationships in tropical mangrove s edi-

ments[J].Exp Mar Biol Ecol,1933,171:201-223.

[7] Maria G L,Sridhar K R.Richnes s and diversit y of fila mentous

fungi on woody litter of mangroves along the west coas t of India[J].

Curr S ci,2002,83:1573-1580.

[8] Holguin G,Vazquez P,Bas han Y.The rol e of sedi ment microor-

ganis ms in the productivit y,cons ervation,and rehabitation of man-

grove ec os ys tems:an overvie w[J].Biol Fertil Soil,2001,33: 265-278.

[9] Urakawa H,Kita-Ts ukamoto K,Ohwada K.M icrobial divers ity in

marine sedi ments from Sagami Bay and Tokyo Ba y,Japan,as de-

termined by16S rR NA gene anal ys is[J].M icrobiol ogy,1999,

145:3305-3315.

[10] Roy S,Hens D,Bis was D,Bis was D,Kumar R.Survey of

petrol um-degrading bacteria in coas tal waters of Sunderban bio-

s phere res erve[J].World J M icrobiol Biotechnol,2002,18:57-

58.

[11] Chaudhuri S,Gangadharan Corea D,Na mpothiri K M,Soccol C

R,Pandey A.A-amylases from microbial s ources-an overview on

developments[J].Food Technol Biotechnol,2006,44:173-184.

[12] Schulz B,Boyle C.What are endophytes[M]∥S c hulz B J E,

Boyle J C,Sieber T E.Microbial root endophytes.Berlin:

Springer,2006:1-13.

[13] Mǜller C B,Krauss J.Symbiosis bet ween grasses and as exual fun-

gal endophytes[J].Curr Opin Plant Biol,2005,8:450-456.

[14] Liu Airong,Wu Xiaopeng,Xu Tong.R es earch advances in endo-

phytic fungi of mangrove[J].Chin J Appl Ecol,2007,18(4):

912-918.

[15] Nakagiri A.Myc oflora of t he rhizospheres of mangrove trees[J].

IFO Res Com Japan,1997,18:40-44.

[16] Suryanarayanan T S,Kumaresan V,Johnson J A.Foliar fungal

endophytes from t wo s pecies of the mangrove Rhizophora[J].Mi-

crobiol,1998,44:1003-1006.

[17] Sridhar K R,Maria G L.Endophytic asse mblage of t wo halo-

phytes from west coast mangrove habitats,India[J].Cz ech My-

col,2003,55(2-4):241-251.

[18] Yang Lishan,Huang Y aojian,Zheng Zhonghui,Song Siyang,Su

Wenjin,Sheng Yue mao.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and bioactivi-

t y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mangrove pla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J].J ournal of Xiamen Univers ity:Natural Science,2006,45:

95-99.

[19] Li L Y,Sattler I,Deng Z W,Groth I,Walt her G,M K D,

Peschel G,Grabley Corezea S,Lin W H.A-seco-oleane-type

triterpenes fro m Phomopsis sp.(s train,HKI0458)isolated from

the mangrove plant Hibis cus tiliac eus[J].Phytochem,2008,69

(2):511-517.

[20] Jones E B G,Abdel-Wahab M A.Marine fungi from the Bahamas

Islands[J].Bot Mar,2005,48:356-364.[21] Walther G,Sattl er I,Deng Z W,Grot h I,Li LY,M K D,

Peschel G,Grabl ey S,Lin W H.A-s ec o-oleane-type triterpenes

from Phomopsi s sp.(strain,HKI0458)isolated from the man-

grove plant Hibi scus tiliaceus[J].Phytoc hem,2008,69(2):

511-517.

[22] Puente M E,Lopez-Corze A,Bas han Y.Phos phate s ol ubiliz ing

microorganis ms ass ociated with the rhizosphere of mangroves in a

se miarid coas tal lagoon[J].Biol Fertil Soils,2000,30:460-

468.

[23] Wang G W,Li H Y.Pri mary inves tigation on red endophytes of

mangrove at Qinzhou Bay in Guangxi[J].Forestry Science,32

(3):121-124.

[24] Wu X Y,Liu X H,J iang G C,Lin Y C,Will y C,Vrij moed L L

P,X yloketal G.A novel metabolite fro m the mangrove fungus

Xyl ar ia s p.2508[J].Chem Nat Comps,2005,41(1):27-29.

[25] Ryuichiro Kondo,Kokki Sakai.Biodegradation of sugarcane

bagasse with marine fugus phl ebia sp.MG-60[J].J Wood Sci,

2002,48:159-162.

[26] Muraleedharan Corzeal U,Gaud V R,Mis hra R.X ylanases of

marine fungi of potentiall use of bioleaching of paper pulp[J].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31:433-441.

[27] Ti wari R,Sah A K,R aghukumar C.Enhanced production of lac-

case by a marine fungus during treatment of colored effluents and

s ynthetics[J].Enz ym Microb Technol,2006,38:504-511.

[28] Poch G K,Gloer J B.Auranticins A and B:Two depsidones from

a mangrove isolate of the fungus Preuss ia aurantiac a[J].J Nat

Prod,1991,54:213-217.

[29] Crescente O,Fris vad J C,Gram L,Nielsen J,R ahbak L.An-

tibacterial activity of marine fungi[J].Mycopathol ogia,1999,

143:135-138.

[30] Kowalchuk G A,Gerards S,Woldendorp J W.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 ation of fungal infections of Ammophila ar enaria(mar-

ram grass)root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specifically amplified18S rDNA[J].Appl Environ M icrobiol,

1997,63:3858-3865.

[31] M aifeld D.Endophytische Pilze der Fichte(Pice a abie s(L.)

Karst.)-Neue Aspektez ur biologischen Kontrolle von Heterobasid-

ion annos um(FR.)Bref[D].Germany:Eberhard-Universit?t,

1988.

[32] Huang Yaoj ian,Zheng Zhonghui,Song Siyang.Purification,elu-

cidation and activities study of c ytosporone B[J].Journal of Xia-

men Univers ity:Natural Science,2005,44(3):425-428. [33] Cheng Z S,Tang W C,Su Z J,Cai Y,Sun S F,Chen Q J,

Wang F H,Lin Y C,She Z G,Vrijmoe L L P.Identification of

mangrove endophytic fungus1403(Fusarium prolifer atum)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J].J Forestry R es,

2008.

(责任编辑:李艳双)

216菌 物 研 究2013年

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与特性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大部分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称为红树林,是能生长于海上的绿色植物。又称“海底森林”是一种珍贵的树种。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适应盐土和沼泽条件的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红树植物是指仅生长在大部分时间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半红树植物是指既能在潮间带生长,又能在内陆生长的某些木本植物。伴生植物是指红树林中的草木及藤本植物。 (一).世界的红树林分布情况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以东亚的较为繁茂。红树林在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和西非都有分布。 (二).中国的红树林分布情况 我国在西太平洋红树林分布的北部边缘。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在太平洋西岸,无论是种类和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由南部的海南到北部的浙江,随纬度的提高,红树植物种类明显减少。海南是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红树林生长最好的地方,浙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北的省份。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勒和卤蕨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常见红树植物种类。 (三).海南的红树林分布情况 海南省红树林分布广泛,琼山、文昌、万宁、儋州、三亚、临高、陵水、澄迈等市、县的滨海口都有成片的红树林存在,以琼山的东寨港和文昌的八门湾较为著名。三亚林旺的石龟树旁有26株上百年的红树林,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红树林。本省红树林植被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布于淤泥深厚且较闭塞的海湾或河口湾或泻湖海岸潮间带中的高潮线以下地段。主要树种有红树木榄、红海兰、角果木、海桑及木果楝。目前,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海口市演丰东寨港,文昌市会文镇长记港、铺前港、三亚市三亚港湾、儋州市新英港和陵水县新村港等。群落一般株高3-5米,最高的可达8-1米。另一类是海岸半红树林,分布在高潮浅以上的海岸地带,常与红树林相连呈条带状分布,但面积较小。主要树种有黄槿、海堂果、海芒果、草海桐、水莞花、露兜群落。

白腐真菌 前言 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为丝状真菌,系木腐真菌(wood—degrading fungi)的一种,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着生在木材上,因其能降解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使木材呈现特征性的白色腐朽状而得名。日前研究最多的有: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ete chrysosporium)[1]、彩绒草盖菌(Coridusversicolor)、变色栓菌(Thametes versicolor)、射脉菌(Phlebia radiata)、风尾菇(Pleurotus pul—mononanus)等。其中黄孢原毛平革菌是其典型种,也是研究木质素降解的模式菌。白腐真菌是已知的唯一能在纯系培养中有效地将木质素降解为CO2和H2O 的一类微生物。木质素是由苯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一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高分子芳香族类聚合物。组成单元的结构及其连接键复杂而稳定,使得木质素很难降解[2]。木质素结构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决定了对其生物降解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白腐真菌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性特性:白腐真菌能分泌氧化酶到胞外,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形成自由基,进而攻击木质素结构,此过程不需要特异的电子供体,因此其作用具有非特异性[3]。1983年Kirk和Gold两个研究小组发现能够利用白腐真菌的上述生物学特性降解染料[4,5]。此后,白腐真菌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在将白腐真菌应用于降解诸如染料、三硝基甲苯(TNT)等许多难降解有机物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6],在木质素降解酶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基因调控方面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下就酶系统基因结构,催化机制,应用及新发展几方面进行介绍。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白腐真菌依赖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实现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这一过程殊为复杂,其中的关键酶系为木质素降解酶系。木质素降解酶主要包括了3 种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lignin peroxidase,LiP) 、锰过氧化物酶( mangnase peroxidase,MnP) 、漆酶( laccase,Lac) 这3 种木质素降解酶均能单独降解木质素,也能两两联合,或者3 种酶一起作用对木质素进行降解。 1、木质素降解酶的比较 1.1 LiP、MnP 和Lac 三种酶的结构及组成特点

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综述 魏洁 摘要:随着研究的发现,内生真菌的在自然界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要。本文章主要分析了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内生真菌多样性检测技术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植物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与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最新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现阶段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研究的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技术;影响因素;展望 Research of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endophytic fungi ar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natur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endophytic fungi biodiversity,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latest Endophytic fungal species diversity and produce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diversity summarizes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we dish the stage of plant endophytic fungi and active substances research problems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research techniques; influencing factors; prospect 1.引言 真菌是吸收异养型的真核生物,种类繁多的植物内生真菌是一大类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真菌。随着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的发现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意义,其物种多样性也是非常丰富的。内生真菌(内生菌)(Fungal endophyte)[1]是指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 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在植物体特殊环境中,内生真菌与寄主之间协同进化,在生活演变过程中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内生真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2], 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3]。近年来,由于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物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医药工业上的用途和范围逐渐增大,因此有关内生真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4]。内生真菌由于其物种丰富,数量庞大,而且与其它生物之间具有紧密的生态关系,使其成为天然活性物质的丰富来源,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2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内生菌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生真菌的研究日益受到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在其侵入机制每年有数百篇论文报道新发现的内生菌。从内生真菌寻找活性成分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2.1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 2016年4月

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 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刘毅 课题参与人:周见清黄秦张楠曾昭驰张学聪刘振华课题志愿者:刘成一彭逸生严莹罗曼莹刘芳茹王楠林晓红李栋蔡洪茵王奕妍杨兆敏黎静 顾冰旋卢喜雷杰罗丽娜官俊峰曾伟斌 何琼珊陈慧捷俞涛刘骏遥 发布机构: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 资助机构: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支持机构: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农村工作办公室 感谢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的资助基金。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MCF的立场或政策无关。

目录 前言 (3) 1调查方法 (4) 1.1调查工具 (4) 1.2调查方法 (4) 1.2.1植物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物候、及种群更新情况调查 (4) 1.2.2植物健康评价 (4) 1.2.3水质检测 (4) 1.2.4软体动物调查 (5) 1.2.5鸟类、蟹类和昆虫调查 (5) 2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概况 (6) 2.1红树林概况 (6) 2.2硬件设施 (7) 2.3软件设施 (8) 2.4水质状况 (8) 2.5垃圾问题 (9) 3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 3.1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 3.1.1红树林资源 (10) 3.1.1.1红树植物种类 (10) 3.1.1.2红树植物群落 (14) 3.1.2入侵植物 (16) 3.1.3攀缘植物 (17) 3.2软体动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19) 3.3蟹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 3.4鸟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 3.5昆虫资源及其多样性 (20) 4总结 (20) 4.1结果 (20) 4.2结论 (21) 4.3建议 (22) 附录1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植物名录 (23) 附录2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软体动物名录 (24) 附录3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蟹类名录 (24) 附录4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鸟类名录 (25) 附录5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昆虫名录 (25) 附录6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软体动物图鉴 (26) 附录7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蟹类图鉴 (26) 附录8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鸟类图鉴 (27) 附录9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昆虫图鉴 (28) 参考文献 (2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周雪婷, 张跃华, 罗志文, 潘亭如, 缪天琳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名: 农业与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2,32(9) 参考文献(33条) 1.王光辉;季立才中国漆树漆酶的底物专一性 1989 2.Nina H;Laura-Leena K Crystal structure of a laccase from Melanocarpus albomyces with an intact trinuclear coper site 2002(08) 3.雷福厚;蓝虹云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的异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漆 2003(01) 4.李慧蓉白腐真菌生物学和生物技术 2005 5.Harald Claus Laccases:structure.reactions,distrihution 2004(35) 6.张丽白腐真菌产漆酶对染料废水降解的研究 2004 7.张敏;肖亚中;龚为民真菌漆酶的结构与功能[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 2003(20) 8.Gimifreda L;Xu F;Bollag J-M Laccases:a useful group of oxido reductive enzymes 1999(03) 9.Xu F;Kulys J J;Duke K Redox Chemistry in Laccase-Catalyzed Oxidation of N-Hydroxy Compounds 2000(66) 10.堵国成;赵政;陈坚真菌漆酶的酶活测定及其在织物染料生物脱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1.缪静;姜竹茂漆酶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 12.刘尚旭;赖寒木质素降解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14) 13.何为;詹怀宇;王习文;伍红一种改进的漆酶酶活检测方法[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1) 14.季立才;胡培植漆酶结构,功能及应用 1996(18) 15.侯红漫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及对蒽醌染料和碱木素脱色的研究 2004 16.Huang Z Y;Huang H P;CaiR X Organic solvent enhanced spectrofluorin etric method for determition of laccase activity 1998(01) 17.Badiani M;Felici M;Luna M Laccase assay by means of highperfo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1983(02) 18.Wood D.A Production,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xtracelluar laccase of Agaricus bisporus 1980(17) 19.林俊芳;刘志明;陈晓阳真菌漆酶的酶活测定方法评价[期刊论文]-生物加工过程 2009(04) 20.望天志;李卫莲;万洪文微量热法测定漆酶的活性[期刊论文]-自然杂志 1997(06) 21.Kirk T K;Farrell R L Enzymatic "combustion":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1987(10) 22.张爱萍;秦梦华;徐清华漆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造纸学报 2004(02) 23.Reid I D Biological pulping in paper manufacture 1991(08) 24.Bergbauer M;Eggert C;Kraepelin G 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lignin compounds in a bleach plant effluent by the white-rot fungus Trametes Versicolor 1991(35) 25.林建城酶在食品工业,轻工业和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莆田学院学报 2005(02) 26.林鹿;陈嘉翔白腐菌对纸浆CEH漂白废水的脱色、消除毒性和芳香化合物的降解 1996(11) 27.E Rodriguez;MA.Pickard;R Vazquez-Duhalt Industial dye decolorization by laccases from ligninolytic fungi 1999(38) 28.Bollag J M;Myers C Detoxification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ites through binding of pollutants to humic substances 1992(117-118) 29.Majcherczy A Oxidation of plo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by laccase of Trametes versicolor 1998(22) 30.刘涛;曹瑞饪漆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云南环境科学 2005(03) 31.Collins P J;Kotterman M J J;Field J A;Dobson A Oxidation of Anthracene and Benzo[a]pyrene by Laccase from Trametes versicolor[外文期刊] 1996(12)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及真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陈秋君 201231142005 经济管理学院12级20班 摘要:简述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因子,介绍了土壤真菌分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真菌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方法 0 引言 真菌是一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真核微生物. 真菌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和为人类提供大量未开发的生物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菌构成了土壤的大部分微生物生物量, 具有分解有机质, 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功能, 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 在农业中, 真菌既降低粮食产量, 又为控制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真菌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对根际真菌结构和多样性的了解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功能 . 在林业中, 丛枝真菌与植物相互共生作用, 为植物提供养份, 使植物能耐受干旱或贫养的条件, 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的多样性 .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 分解者生物量总体中78% ~ 90%是真菌 .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发展较快, 推动了土壤真菌学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探究土壤中真菌存在的形式、数量、活性以及它们在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充满兴趣。70 年代以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真菌是微生物区系的主要成分, 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80 年代至今, 由于逐渐采用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 土壤真菌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虽然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真菌多样性了解还很少.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土壤真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土壤真菌多样性 1.1 物种多样性 通常真菌被描述为具有真核, 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的有机体, 以吸收方式获得营养, 普遍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菌丝通常是由丝状、分枝的枝细胞构成, 并典型地被细胞壁所包裹. 真正意义的真菌包括四大类群,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已知的壶菌约100 属, 1 000种. 最新研究估计全世界的真菌种类约有150 万, 但至今已被正式描述的只有5%~ 10%[ 18~ 20] , 绝大多数是未知的.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真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依赖, 不能从少量材料中分离出目标生物, 缺少对所有真菌群落生物都适应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另一方面在于对真菌生活环境缺乏全面了解, 不能准确地评价不同地域( 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 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 1.2 生境多样性 真菌广泛分布在各种各样的土壤环境中, 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沼泽湿地、温泉热土、冻土层等. 由于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 使土壤真菌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独特的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规律. 例如在林地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数量较多, 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比较广泛. 在一些极端环境, 如南北极的冻土层中则分布着丰富的子囊菌门生物, 而在温泉热土中则与其他土壤例如林地的优势种类几乎完全不同. 一些真菌的生活环境仍然没被完全的报道,真菌能否像细菌一样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 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新环境中新的种类, 并探索其生理机制. 1.3 功能多样性 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 包括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还原氮、溶解磷、螯合金属离子、产生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等.功能基因多样性又使我们对真菌功能多样性有了更进

海洋2班1011101210 胡茂康日期:2011-11-25 红树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 摘要:本文以清澜港红树林湿地为例综述了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作用;以及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的保护现状。探索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方向。 引言:清澜港红树林湿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位199°34’N, 110°45’E,地处文昌市的清澜港沿岸一带。保护面积达2948ha,有林面积达2732ha。年平均温度在25℃左右,含盐量0.2%~2.5%,pH 4—8,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自然发育的滩面,平坦而广阔,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该区红树品种16科18种,是全国红树品种最多、红树林生态结构最好的保护区。 红树林湿地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分布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体系。红树林植物由于其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地理区域处在海陆交界处,向河口及近海岸的底栖动物群落提供充分的营养基质和栖息地;红树林地区还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生殖繁衍的场所;红树林湿地里的浮游动、植物随着潮流进入浅海,为鱼类供应食物。红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多达一千多种,其生物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红树林湿地具备维护海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功能。

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内有海莲林、海漆、水椰、海桑等红树品种,多达16科18种。其半红树种类有12种,伴生的植物种类有木本植物8科、草本植物8科、藤本植物6科。根据陈坚[1993]的报告,该区浮游植物有97 种,其中硅藻93 种,甲藻3 种,蓝藻1 种。区域聚集大规模的植物群落,出于生物富集效应,该区的生物种类齐全,丰富度极高。红树林里的动物主要是海生的贝类,常见的有筛目贝、砗蠔、栉孔扇贝、糙鸟蛤和马蹄螺、凤螺、粒核果螺和几种寄居蟹。在红树林水域有多种浮游生物,常见的硅藻有根管藻、角毛藻、半管藻、辐杆藻、三角藻、圆筛藻等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则有新哲水蚤、波水蚤、真哲水蚤、丽哲水蚤、隆哲水蚤、真刺水蚤、胸刺水蚤、平头水蚤等 红树植物是群落中的主要生产者。红树林和其他树林一样,碎屑食物链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花、叶、枝条散落泥水中被微生物分解,为底栖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红树林内枝叶等残落物的分解有利于各种浮游生物的滋长。随着潮涨,浅海鱼群跟着潮流进入红树林湿地。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为鱼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潮落时,大多数鱼类和浮游动、植物随潮流返回海里。少数鱼类被困在湿地低洼处,引来大量的鸟类及其它肉食动物。 红树林地区的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此外,红树林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宋瑞(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漆酶是一种蓝色多铜氧化酶,和植物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哺乳动物的血浆铜蓝蛋白属同族,能够催化多种有机底物和无机底物的氧化[1,2],同时伴随分子氧还原成水。漆酶广泛分布于真菌、高等植物、少量细菌和昆虫中,尤其在白腐真菌中普遍存在。漆酶特有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理使其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真菌漆酶结构,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真菌漆酶三维结构功能应用 1真菌漆酶结构特征 1.1 漆酶的组成 漆酶是一种糖蛋白,肽链一般约由500个氨基酸组成[3],糖基含量差异较大,占整个分子质量的10%—80%[4],据相关报道,漆酶的热稳定性可能与其糖基化有关。糖组成包括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氨基己糖和阿拉伯糖等。Mayer[5]认为漆酶并不均一,它由多条5000~7000分子量的糖肽链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由于结构单元之间的缔合度不同,造成了各种漆酶分子量的不同。另外,分子中的糖基的差异,也会引起漆酶的分子量随来源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从59—390ku不等。真菌漆酶约含19种氨基酸,绝大部分为单体酶,但也有例外,如双孢蘑菇和长绒毛栓菌漆酶由两个亚基组成[6],而柄孢壳漆酶I由四个亚基组成。漆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真菌产生的漆酶种类不同,即使同一种真菌在不同环境下也产生不同种漆酶。

1.2漆酶的晶体结构 由于漆酶是含糖蛋白质,且糖质量分数较高,一直以来很难获得X-衍射分析所用的单晶体,因此阻碍了关于漆酶结构的研究进展。1998年第一个漆酶晶体是Ducros V[7]制备的来自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v)T1Cu缺失型漆酶晶体,并分析了其结构。至今为止,Bacillus subtilis(CoA)[8];Melanocarpus albomyces(MaL)[9];Rigidoporus lignosus(RiL)[10];Pycnoporus cinnabaricus(PcL)[11];Coprinus cinereus(CcL)[12]和Trametes versicolor(TvL)[13]漆酶的三维结构已相继被报道。 漆酶分子整体由3个杯状结构域所组成,分别称作结构域A、B、C,每个结构域主要由β-折叠桶,α-螺旋,loop结构所组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球状结构。这是铜蓝蛋白家族所共有的结构形式[7,9]。分子当中含有二硫键,漆酶种类不同,二硫键数目也不一样,MaL 漆酶分子由3个二硫键,分别是位于结构域A Cys4~Cys12、结构域A和C界面上Cys114~Cys540、结构域C Cys298~Cys332,而CcL,RiL漆酶中则含有两个二硫键。在CcL漆酶分子中,由结构域A的Cys85和结构域B的Cys487形成一个二硫键,另一个二硫键存在于结构域A和结构域B(Cys117—Cys204)之间。一个伸展的loop(氨基酸284—327)连接结构域B和结构域C。Asn343上有N连接的N—乙酰葡萄胺。 1.3 漆酶的催化中心 真菌漆酶分子中一般都含有4个Cu原子,根据磁学和光谱学性

红树林简介、作用及其防护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种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力较高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顶极群落景观。红树林适应海岸潮间滩涂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在保证生物多样性与减灾防灾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起的40年之间,红树林面积剧减60%,现有2.5万hm2红树林大部遭到破坏,结构受损,功能退化。(1)本文将对红树林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基本功能,并提出防护建议。 一、中国的红树林 我国红树林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4—1965)开始进入群落生态学领域,从过去对红树植物只从分类学上认识它,进入到资源调查和群落分析阶段.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在红树林群落生态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红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类型、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演替等方面。 1. 1 我国红树林的分布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属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淤泥深厚的海湾或河口盐渍土壤上. 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25万hm2 ; 20世纪50年代为4万hm2左右; 1986年公布的面积为17 035 hm2 (植被调查) 、21 283 hm2 (林业调查)或23 000 hm2 (地貌调查) .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沿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浙江省也人工引种了部分的红树林植物. 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和浙江省乐清县,面积约1. 5万hm2 ,由北向南面积增大,种类增多. 根据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2002年)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5省(区)红树林总面积为22 024. 9 hm2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3省红树林面积分别为9 084. 0 hm2 、8 374. 9 hm2和3 930. 3 hm2 ,分别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周雪婷,张跃华* ,罗志文,潘亭如,缪天琳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漆酶生产菌株多为白腐真菌,常用的漆酶活性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ABTS 法、微量热法等,其降解工业“三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认为是一种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且最有前途的方法,其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以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漆酶的性质、活性中心、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关键词:漆酶;结构;活性中心;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521573) *为本文通讯作者 漆酶最早由Yoshi 从日本紫胶漆树(Rhus vernicifera )漆液 中发现。19世纪末,G .Betranel 首次将能够使生漆固化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命名为“Laccuse ”,即漆酶。漆酶属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1,2],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哺乳动物血浆中铜蛋白同源。人们将自然界中得到的漆酶分为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其中真菌漆酶极具研究价值。漆酶在生物制浆、污水处理、防腐剂、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的降解效果显著,用于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领域,在食品工业等方面也有应用[3],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漆酶催化氧化不同种类型的底物已达200余种,广泛用于食品、废水处理、造纸等领域。 国内外真菌漆酶研究主要是以担子菌、子囊菌、脉孢霉、柄孢壳菌和曲霉等真菌来研究漆酶的生物学活性,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较少,现已在细菌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 -um )中发现了漆酶的存在。而高等担子菌中的研究对象包括白腐真菌、杂色云芝、平菇、变色栓菌,其中白腐真菌所产的漆酶为胞外酶,可作为主要的产酶者和研究对象。1 漆酶的性质1.1 理化性质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不同来源的漆酶铜含量也有所不同,多含有4个铜原子[4]。漆酶多为1条多肽链组成的单聚体,由500~550个氨基酸分子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50~80kD ,其碳水化合物约占15%~20%,等电点pI 为3~6,反应温度为30~60℃,pH 低的环境,漆酶的生物活性较高[5-7]。1.2 活性中心 漆酶催化中心根据其光谱性质,存在3种不同的功能:1.2.1 Ⅰ型铜 含铜的蓝色蛋白质,Ⅰ型铜与2个组氨酸和1个半胱氨酸配位,紫外可见光谱λ=600nm 时出现峰值,在EPR (电子顺磁共振)谱上有1个平行超精细耦合结构,Ⅰ型铜参与分子内的电子传递,将电子从底物传递到其它铜原子上。1.2.2 Ⅱ型铜 II 型铜与2个组氨酸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T 型几何结构,没有明显的可见吸收光谱,但有EPR (电子顺磁共振)信号。1.2.3 Ⅲ型铜 与漆酶的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经实验研究其为活性中心, 由2个铜原子通过1个-OH 桥配位连接起来组成四面扭曲的四方立体双核铜区结构,铜原子之间具有抗磁性,其距离是0.38n m 。在紫外可见光谱λ=33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在EPR 上无谱带[8~14];为了测定漆酶活性中心,将其经过抑制剂处理后,Ⅲ型铜在EPR 上出现有裂分峰,表明外源性配体与Ⅲ型铜发生了配位,1个Ⅱ型铜和2个Ⅲ型铜形成三核铜簇,双氧还原的反应位置在三核铜簇,此时Ⅲ型铜已结合5个配体,使其氧化性降低,限制了还原,同时也抑制O 进入三核中心区。 另有实验表明,将漆酶晶型结构被完全还原,Ⅰ和Ⅱ型铜的配位环境不变,Ⅲ型铜的-OH 桥配体则在反应中消耗,2个Ⅲ型铜之间距离亦增加[15]。1.3 检测方法 检测漆酶活性方法有分光光度法[16]、ABTS 法、微量热法、测O 2法、高效液相色谱法[17]、极谱法[18]等。AB TS 法测定漆酶,常用醋酸钠溶液作为缓冲溶液,反应体系内ABTS 的浓度为0.5mmol /L 。漆酶对不同种底物的亲和力也有显著地差异,但其对ABTS 的亲和力和催化能力普遍很高,测得的酶活性值也高,此方法反应条件不高,使用安全,常温下性质稳定,测定的OD 值相对稳定而准确[19]。微量热法测定漆酶的活性,利用LKB -2107Batch 型微量热系统,将其温度调至298K ,pH 调至7.4,此方法漆酶的提取物样品用量较少,可直接对酶的悬浮液进行测定,其对反应体系没有任何限制或干扰,适合研究酶促反应中的酶活。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酶活的基本原理是选定某种漆酶作用的底物,底物在漆酶催化作用下首先形成底物自由基,底物自由基浓度与吸光值成正相关,其在一定的光波波长下存在吸光系数的最大值,依据吸光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计算出酶活。分光光度法因其操作简单、快速、较准确、无需配备昂贵仪器设备等特点,得以在漆酶测定实验中广泛应用[20]。 2 漆酶的应用2.1 工业污水治理 真菌降解木质素目前主要集中于生物制浆方面。传统的氯法漂白,在去除纤维原料中木质素的过程中,仍有3%~12%的残留。在漂白废水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 农业与技术 第32卷 第9期 2012年9月 2 AG RIC ULTURE AND LTECHNOLOG Y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白腐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在多种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堆肥及其渗滤液处理、煤炭脱硫、作物秸秆发酵、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关键词 白腐真菌 环境保护 应用 中图分类号 X703.1TQ085+.413 白腐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研究与应用进展 吴林林 阮宇鹰 武琳慧黄民生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 200062) 环境保护 0前言 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日积月累并持久存在 的结果已严重危害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污染物产生于各种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活动中,除难以降解外它们还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性,是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白腐真菌通过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等关键酶催化自由基链式反应,对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广谱的降解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应用白腐真菌进行环境治理与修复的实验和应用研究。本文对白腐真菌在多种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及其渗滤液处理、煤炭脱硫、作物秸秆发酵、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1 白腐真菌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1.1 造纸废水处理 吴涓等研究了不同白腐真菌对灰法造纸黑液废 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黑液废水浓度和碳氮源添加量对黑液脱色及CODCr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色栓菌(Trametesverscolor)对黑液废水的 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25%和47.31%, 在添加0.2%纤维二糖和0.02%天冬酰胺的情况下应用自行分离、筛选的白腐真菌(AH28-2)处理黑液废水时CODCr去除率也达到了60%以上。该研究还发现,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酶活相对比值对造纸黑液的CODCr去除率有明显影响,MnP/LiP酶活比值越高时CODCr去除率也越高,说明在该降解系统中MnP起到主要作用[1]。 Marwaha等分别采用黄麻绳、棉花和小麦作为黄孢 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简称PC菌,下同)生长、挂膜载体在厌氧条件下对造纸黑液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以黄麻绳为载体时废水的脱色率和CODCr去除率最高,相应的运行参数为温度40℃、pH5.5、 菌丝体负荷340mg、外加葡萄糖浓度1%(m/v)、 停留时间72h。Joyce等应用PC菌构建新型生物转盘(MyCoR反应器,即真菌生物转盘反应器)来处理纸厂漂白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生物转盘能够有效降低白水的CODCr和BOD5并使氯化木质素脱氯。秦文娟等[2]将几种不同的白腐真菌菌丝悬浮液与海藻酸钠、氯化钙混合后凝固成球状,用于造纸E段氯漂废水的脱色处理,结果发现Polystic- tusversicolor和Phlebiaradiate两种PC菌对废水的 脱色效果最好(24h内废水色度下降50%左右)。王双飞等在8%PVA、0.5%海藻酸钠、3%细胞浓度的条件下制备固定化PC菌间歇式处理造纸E段氯漂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运行1个月内,处理效果稳定,废水的脱色率保持50%左右,TOC去除率分别保持50%~58%,比游离态PC菌间歇式连续处理分别高出17%和12%。 1.2染料及印染废水处理 张朝晖等应用PC菌生物膜反应器进行酸性染 料卡布龙红和弱酸大红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限碳培养条件下挂膜培养5d后,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达到最高,此时分别加入酸性染料卡布龙红和弱酸大红,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mg/L和12.5、 25、50mg/L,48h后培养液基本脱色,较高浓度下菌膜上有少量吸附的残余染料,5d后染料质量降解 率分别为100%、88%、92%和58%、65%、38%[3]。 李慧第一作者简介:吴林林男198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研究 Vol.31No.1Jan.2006 上海化工 ShanghaiChemicalIndustry 8??

附件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岸,区域范围在北纬22°30’- 22°32’,东经113°56’- 114°3’之间,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共有鸟类约200种,其中23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卷羽鹈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嘴鸥、褐翅鸦鹃等。每年都有数十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由红树植物、其它陆地植被、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气、海水等环境要素共同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发挥生态功能。 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影响较为严重,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滩涂淤积导致海床升高、高楼林立阻断鸟类迁飞通道、水环境污染导致鱼虾死亡、外来物种海桑疯狂扩散已然构成生物入侵、虫害频繁爆发导致红树植物白骨壤不能自然繁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以及对外部胁迫的恢复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征兆。 二、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摘自深圳市政协2015年3月第三次“委员议事厅”节目台本)

(一)、红树林的基本概念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生物群落(见图1)。 图1 红树林海岸生长区域 由于涨潮时,红树植物被海水部分或全部淹没,落潮时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所以红树林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底森林”(图2)。 图2 “海底森林”红树林

海洋生物多样性 姓名:臧一达学号:2016123401 ——(蓝色海洋与人类健康)结课论文摘要: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而气候变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全球之渔产量早已在迅速衰退,各大洋早在十几年前起即每况愈下,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洋及海岸带地区受到的压力不断加深。我国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当重视,近年来,一系列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相关的重大项目纷纷付诸实施。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占了地球表面71%面积,生物栖地体积的99%,同时更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人类食物、交通运输,也同时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物质循环及整个生态系正常的运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坏,陆地上的生命也就会跟着灭亡。但不幸地因为人类为陆生动物,不认识、不关心海洋,对海洋生物的了解约只有陆地生物的1/7,且不认为海洋生物(小型) 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所以「海」一直被误认为有广大的涵容能力,可倾倒废弃物。且资源丰富,可以予取予求,因而肆意破坏,巧取豪夺。有关海洋保育的研究更是远远落后陆地达20-40年之久。 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来看,也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如目前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其实就占了33个门,而且其中有15个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相反的,34个动物门里只有13个门可以栖居陆地,而其中只有一个有爪动物门是只分布在陆地上。这个悬殊的比例显示其实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绝大部份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类未来探索学习的机会,和利用这些多样性的潜力,要远比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来的更大。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愈远的生物,它们彼此间基因的歧异度和生物的特性差异就会更大的缘故。 这些经长期演化而来,丰富多样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类食物、医药与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护海岸、分解废弃物、调节气候、提供新鲜空气等等,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维生系统。这些多样性极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布在俗称「海中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红树林、陆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带,而这狭窄的沿岸地区,却又最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据估计到2020年人类对沿岸及海洋环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资源、废弃物处理,生活空间及农工业之发展等更会达到目前的两倍。因此维护海洋生态已是目前各国皆有的共识。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特别是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时空分布与环境特征息息相关。许多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海洋生物会在纬度和水深层面上作出适应,这将导致特定水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另些物种得以成功入侵,进而改变该水域的物种丰富度。例如,全球变暖造成2006年北海水域鱼类丰富度比1985年显著提高。就整体而言,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改变将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本文所讲的区域性灭绝是指某些物种在特定水域的消失,而在其他水域仍有分布。物种入侵是指某些物种大量进入某些以前没有分布的水域。

漆酶来源与应用 万云洋1,2,杜予民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E-mail :yunyangwan@https://www.360docs.net/doc/ea18196932.html, 摘 要:本文对漆酶来源,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尤其是我国的特产资源漆树及其他植 物漆酶,酶的稳定化及固定化,生物整治、对木质素的作用以及其各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漆酶,漆树,生物整治,木质素,固定化 漆酶(EC1.10.3.2),对-二酚:(双)氧氧化还原酶,又名酚酶,多酚氧化酶,漆酚氧化酶 和等,是一种含铜的糖蛋白氧化酶,是多铜氧化酶的一种[1]。对漆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是有记载以来开发最早的酶之一:1883年,日本人吉田在研究生漆液成份时发现这 种酶成份,但当时他误为淀粉酶物质(diastatic matter),1898年,法国人Bertrand 在研究越南 产漆液的时候,首次提出了漆酶(laccase)的概念并沿用至今[2-5];Reinhammar 等[6;7]、杜予民 等[8-12]对漆酶及漆树液全成份的分离纯化作了很好的工作;另外,熊野等[13;14]对漆酶反应机 理,黄葆同、甘景镐[15]等对中国漆酶化学的发展,Morpurgo(意大利)[16;17],Solomon(美国) 等[18-24]对漆酶铜原子中心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漆酶虽然是研究史中的老酶,但其各种新功能也正在被发现和挖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专门就漆酶来源、特别是植物漆酶来 源和其各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进一步推动漆酶(尤其是植物漆酶)研究的发展。 Figure 1. Dominating distribution of lacquer trees in the world. 1. 漆酶的来源 1.1植物漆酶 由上述可知,对漆酶的研究首先就是从漆树来源开始的。漆树(Rhus vernicifera ) 种属于 75 90 105120135 15015 30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