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红树林生态系统报告引言: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由红树植物构成。

这类生态系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关键的生态系统。

本报告将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现代威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河流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淡水与海水的相互交融提供了滋养红树林植物的养分。

大量带泥沙的水流侵蚀河岸,使得沉积物聚集在海岸线。

红树植物通过其特殊的根系,如龙须根和水根,能够在营养贫瘠的盐渍土壤中存活和生长。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度物种多样性的地方。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可以找到各种动植物物种。

红树林植物具有适应盐度、温度和潮汐变化的特殊能力。

其特有的根系和叶片形态以及耐盐性使得红树植物能够在潮湿、盐渍和高温的环境中生存。

而各种水生生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红树林中繁衍生息。

它们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保持了生态平衡。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红树植物通过其根系稳固河岸,减少泥沙侵蚀,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的袭击。

其次,红树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红树林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木材、草药和食物等,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代威胁:尽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首要威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开发、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

这些因素破坏了红树林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也对红树林生存造成了威胁。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共同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介绍

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介绍

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是位于中国广州市南沙区的一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珠江三角洲最大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这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自然爱好者前来探索和欣赏。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的特点和魅力。

一、地理位置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珠江口东北侧,总面积约为2000多公顷。

它是一个由河流、沼泽和海岸带组成的复杂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距离广州市中心仅有约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1. 物种丰富: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是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其中包括红树、黑树、白树等多种红树林植物,以及候鸟、珍稀鱼类、软体动物等多样的动物群落。

2. 独特景观:红树林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其中含有大片红树林林带、河道和水面。

在潮汐的影响下,红树林时而现出绿意盎然,时而呈现出金黄色的壮丽景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3. 生态功能: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它们可以减缓洪水的流速,防止河道淤塞;吸收海水中的盐分,维持土壤的适宜度;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保护了众多的动植物物种。

三、主要景点1. 红树林步道: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设置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步道,供游客漫步其中欣赏美景。

沿途的红树林景观尽显自然之美,同时还设有观鸟平台,方便观察候鸟等野生动物。

2. 休闲区:公园内还设有休闲区,提供供游客休息和野餐的场所。

在这里,你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户外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妙。

3. 生态科普中心:为了增加游客对湿地生态的认识,公园内设有生态科普中心,展示了红树林的形成、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知识。

通过展览和互动体验,参观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红树林的价值和重要性。

四、游览建议1. 最佳季节: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最佳的游览季节是秋冬季节,此时红树林的颜色更加鲜艳,也是候鸟迁徙的季节,可以观察到更多种类的候鸟。

2. 注意事项:在游览红树林时,请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随意破坏植被或捕捉野生动物。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树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是沿岸带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净化水体等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红树林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和态度,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了若干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红树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资源现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红树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部分地区存在乱砍滥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导致红树林面积减少,物种数量减少。

2. 缺乏保护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

很多人对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了解不够,存在对红树林开发利用的过度追求。

3. 法律法规不完善: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开发商和个人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破坏红树林资源。

四、问题分析1. 缺乏保护意识问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

2. 管理不善问题: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部门存在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完善保护措施。

3. 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监督执法工作。

五、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识,加强保护意识。

2. 加强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部门的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管理机制,确保保护措施落地。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缪绅裕;李德宁;邓鸿英;王厚麟;陈健辉【摘要】利用叶绿素计和便携式光合蒸腾仪同步测定了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人工种植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生理生态特性,以比较外来种和本地种对海岸潮间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显示:所测定的3种植物的各生理生态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叶片的绿色度、日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50.12、18.194μmol CO2·m-2s-1、2.531μmol CO2·m-2s-1、20.725μmol CO2·m-2s-1、7.188、3.361 mmol H2O·m-2s-1、609.025 mmol·m-2s-1.除叶片绿色度外,外采种无瓣海桑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和较低的呼吸速率,有机物积累较多,生长快,环境适应性强;外来种假红树(Laguncularia racemosa)各指标值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本地种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净光合速率较低、呼吸速率较高,生长相对较缓.【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红树植物;叶绿度;生理生态特性;无瓣海桑;假红树;桐花树;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作者】缪绅裕;李德宁;邓鸿英;王厚麟;陈健辉【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其生境具有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强、盐度高等特点[1];它也是自然辅助的高生产率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光合率、高呼吸率和高归还率的特点,是河口海湾生态系第一性生产量的重要贡献者[2].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 ala)为海桑科乔木,天然分布于亚洲沿海和东太平洋群岛.1985年自孟加拉国引入海南东寨港,1993年将其引至湛江市沿海种植[3],2000年起作为广东沿海滩涂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大量推广种植,并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但也有学者把无瓣海桑列为广州(南沙)外来入侵植物,认为危害程度中等,被评价为“有一定风险,需进一步获取相关信息或采取防范监控措施”[5].有学者对广州南沙的6年生无瓣海桑光合作用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过研究[6].假红树(Laguncularia racemosa),又名拉贡木、拉关木等,为使君子科乔木,原产美洲西岸、东岸,以及非洲西岸[1].国外有学者研究了假红树和亮叶白骨壤(Avicennia germinans)的光合行为和资源利用[7],并研究了假红树的木质化及纤维质量、不同盐度影响下的叶片组织和盐腺分泌作用、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气体交换[8-10].国内1998年从墨西哥拉巴斯市(La Paz)首次引入海南东寨港,有学者研究过盐度对其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盐渍和水渍对假红树生长及生理的影响[11-12].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为紫金牛科乔木或灌木,自然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沿岸、东太平洋群岛,以及大洋洲沿岸[2].作者等曾研究过温室中种植的秋茄(Kandelia candel)苗的光合速率[13],以及大亚湾澳头港自然分布的3种真红树植物桐花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14].并对深圳福田和海上田园的6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绿色度(SPAD)进行过测定,结果无瓣海桑在所测定的植物中最大[15].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因与生态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地点或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测得的数值一般不易比较[14].本研究旨在同步测定3种人工种植的真红树植物(外来种无瓣海桑、假红树和本地种桐花树)叶片的叶绿度、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指标,以便深入了解在相近的生态条件下,它们各自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为探讨外来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材料为广州南沙湿地(Garmin-12型GPS定位为N22°37.027';E113°38.361';海拔约 2 m)人工种植的3种红树植物.所测定的无瓣海桑高约8 m,花期;假红树高约2.5 m,花期;桐花树高约1.5 m,花果期.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地处伶仃洋之滨,珠江口之畔,三面环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年均气温21.8℃,最冷的1月13.3℃.7月29℃.年无霜期346 d,年均降水量1 650 mm,年均日照2 000 h.土壤主要由海湾沉积形成,属于海滩盐土,养分状况良好.园内有10多种人工种植的红树植物,以无瓣海桑为主,此外还有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秋茄、木榄、桐花树、假红树等[6].1.2.1 叶片绿色度用日本产的Konica Minolta手持SPAD-502型叶绿素计对上述3种植物成熟叶片进行活体测定,每种植物选择3个以上个体的成熟叶片(距顶端叶片第3枚或第3对),各60个重复.1.2.2 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野外测定在广州南沙人工湿地向水侧植物无遮蔽的林冠层(步行栈道上)进行.由于广州的天气不稳定,测定日当天(2010年6月5日)多云间晴,9∶00 前雷阵雨;16∶00 后阴天.用北京雅欣理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axin-1102型便携式光合蒸腾仪依次连续进行3种植物叶片各生理生态指标(其中测定呼吸速率时,叶室和探头遮光)的活体测定,同时测定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相对湿度等生态因子的日变化.从10:20~15:20,每间隔5~10 min测定1次生态因子,间隔约1 h测1次生态生理指标,每次测定每种植物连续测定3个重复,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并用t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植物叶片的绿色度是相对叶绿素含量读数,通常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16-17],但多数外来植物的叶片绿色度并不显著高于本地植物[15].对3种人工种植的红树植物绿色度测定的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假红树叶片的绿色度值最大,桐花树居中,无瓣海桑的最小,但3者之间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本次测定的红树植物叶片绿色度,与深圳红树林的无瓣海桑叶片绿色度(66.54±7.34)和桐花树(48.19±7.94)均有一定差异,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为植物叶片绿色度受个体年龄、部位、叶片生长发育、季节、生境光照和温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16-17].测定日气温的变幅(27.3~34.0℃)较小(图1),日较差6.7℃,平均(30.81±1.33)℃.因受太阳辐射和风速不定的影响,未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但仍属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适合温度(10~35℃).研究表明,气温或叶片温度超过35℃,无瓣海桑等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6].图1中同时可见,测定日的大气相对湿度变幅(70.1% ~88.5%)也较小,平均79.90% ±3.40%;其变化趋势正好与气温相反,气温高时湿度小,气温低时湿度则大.测定日因气候多云间晴的瞬息变化,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变幅较大(见图2),为(310~1 270)μmol·m-2 s-1,平均(822.8 ±250.8)μmol·m-2 s-1.无瓣海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100和1 800 μmol·m-2 s-1左右[6],故测定日的光合有效辐射在红树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范围内.图2中还可见,CO2浓度较稳定,变幅383.9~449.8 μmol·mol-1,平均(411.9 ±14.44) μmol·mol-1.无瓣海桑CO2补偿浓度和饱和浓度分别为50 和900 μmol·mol-1左右,因此测定日的 CO2浓度适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测定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净(表观)光合速率见图3.图3中,日平均光合速率以无瓣海桑的(18.194 ±4.900)μmol CO2·m-2 s-1最高,假红树的(16.494±2.875)μmol CO2·m-2 s-1次之,桐花树的(16.350 ±3.844)μmol CO2·m-2 s-1最低,3者间无显著差异.Moore等对美国佛罗里达州假红树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其叶片有光合速率易变化且较低的特性[18];本次测定的无瓣海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未见以往研究的双峰曲线[6],平均值18.194μmol CO2·m-2 s-1接近以往研究的最大值 19.05μmol CO2·m -2 s-1[6],最大值 23.21μmol CO2·m -2 s-1则更大,可能与不同测定时间的生态因子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如温室中秋茄苗的光合速率与光量子通量密度、CO2浓度、气温、叶温、大气相对湿度及叶片气孔导度的综合变化呈显著的线性相关[13].本次测定的桐花树光合速率最大值20.460 μmolCO2·m-2 s-1,接近澳大利亚自然生长的桐花树的同化率最大值20.0 μmolCO2·m-2 s-1[19].所测定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见图4.图4中,日平均呼吸速率以假红树的(2.900±0.469)μmol CO2·m-2 s-1最高,桐花树的(2.675 ±0.688)μmolCO2· m-2 s-1次之,无瓣海桑的(2.531 ± 0.613)μmol CO2·m-2 s-1最低,3 者间无显著差异.所测定的桐花树日平均呼吸速率和最大值分别为 2.675 和4.850 μmol CO2·m-2 s-1,均小于大亚湾澳头自然分布的桐花树的日均值3.805 μmol CO2·m-2 s-1和最大值5.185 μmol CO2·m-2 s-1[14].广州南沙人工桐花树的日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平均值为19.025 μmol CO2·m-2 s-1,大于大亚湾澳头的14.015 μmol CO2·m-2 s-1[14].所测定的人工无瓣海桑和假红树的日均总光合速率分别为20.725和19.394 μmol CO2·m-2 s-1,均比同步测定的桐花树略高.从日均光合速率与日均呼吸速率的比例来看,无瓣海桑、假红树和桐花树依次为7.188、5.688和6.112,可见无瓣海桑有着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呼吸速率,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助于生物量不断增加,即表明在相近的生态条件下生长速率比假红树和桐花树更快,这与人工种植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一致.其中桐花树的日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6.112远高于大亚湾澳头桐花树的 2.882[14].所测定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见图5.图5中,日均蒸腾速率以无瓣海桑的(3.361±1.111)mmol H2O·m-2 s-1最高,假红树的(3.342 ±0.814)mmol H2O·m-2 s-1次之,桐花树的(3.229 ±0.737)mmol H2O·m-2 s-1最低,3 者间无显著差异.图5中,3种红树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基本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13∶00,分别为无瓣海桑的4.280 mmol H2O·m-2 s-1、假红树的4.090 mmol H2O·m-2 s-1和桐花树的4.080 mmol H2O·m-2 s-1.虽然无瓣海桑的蒸腾速率最大值4.280 mmol H2 O·m-2 s-1小于以往研究广州南沙无瓣海桑的最大值10.98 mmol H2 O·m-2 s-1,但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6]的变化规律较一致.桐花树蒸腾速率最大值4.080 mmol H2O·m-2 s -1则与大亚湾澳头桐花树的4.464 mmol H2O·m -2 s-1[14]相当接近,而日均值3.229 mmol H2 O·m-2 s-1则高于澳头的2.724 mmol H2 O·m-2 s -1.比较图3和图5可见,3种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r=0.846,n=15,P <0.01),它们的变化趋势相当一致.因为正午的光强过强、叶温过高会导致气孔部分关闭,使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同时下降,该现象也与以往对无瓣海桑和桐花树的研究结果[6,14]一致.实际上,红树植物可以在保持较低蒸腾作用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水分进行较高程度的光合作用和较低程度的呼吸消耗,是它们适应特殊生境的表现.所测定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见图6.图6中,日均气孔导度以假红树的(625.050±140.756)mmol·m-2 s-1最高,无瓣海桑的(609.025±95.281)mmol·m-2 s-1次之,桐花树的(452.444 ±78.438)mmol·m-2 s-1最低,3 者间无显著差异.图6中红树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日变化,与图3中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10,n=15,P <0.01).该结果与以往研究无瓣海桑的情况[6]接近,即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大气相对湿度降低,植物的气孔部分关闭,气孔导度降低,叶肉阻力增加,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强辐射使叶温升高和蒸腾失水加剧,使气孔导度降低,避免过量失水,但同时使CO2吸入量减少和体内营养物质的传输减慢,导致光合速率降低[6].(1)广州南沙人工种植的外来红树种无瓣海桑、假红树和本地种桐花树叶片在绿色度、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绿色度与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2)外来植物无瓣海桑以较高的日均净光合速率(18.194 μmol CO2·m-2 s-1)、总光合速率(20.725 μmol CO2·m-2 s-1)、光合速率/呼吸速率(7.188)、蒸腾速率(3.361mmol H2 O·m-2 s-1)和气孔导度(609.025 mmol·m-2 s-1),以及较低的呼吸速率(2.531 μmol CO2·m-2 s-1),在对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应过程中占一定优势,就目前状态下,它在广州南沙已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无瓣海桑相反,本地种桐花树则以较低的日均净光合速率(16.350 μmol CO2·m-2 s-1)、总光合速率(19.025 μmol CO2·m-2 s-1)、光合速率/呼吸速率(6.112)、蒸腾速率(3.229 mmol H2O·m-2 s-1)和气孔导度(452.444 mmol·m-2 s-1),以及较高的呼吸速率2.675 μmol CO2·m-2 s-1,在第一性生产力方面处相对不利的地位.【相关文献】[1] LIN Peng.Mangrove ecosystem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1997.(in Chinese)[2] MIAO Shen-yu,CHEN Gui-zhu,LI Hai-sheng.Mangrove plants of Aegiceras corniculatum and Avicennia marina and their wetland system[M].Guangzhou: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2007.(in Chinese)[3] LIAO Bao-wen,ZHENG Song-fa,CHEN Yu-jun,et al.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alienmangrove plants in Dongzhai Harbour of Hainan Province [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2006,26(3):63-67.(in Chinese)[4] LIAO Bao-wen,ZHENG Song-fa,CHEN Yu-jun,et a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for non-indigenous mangrove species Sonneratia apet ala[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4,23(1):10-15.(in Chinese)[5] WANG Zhong,DONG Shi-yong,LUO Yan-yan,et al.Invasive plants in Guangzhou,China[J].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2008,16(1):29-38.(in Chinese) [6] QIU Feng-ying,ZHU Ke-feng,LIAO Bao-wen,et al.Research on daily course of photosynthesis of mangrove plant Sonneratia apet al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ang dong Forestry,2008,24(4):9-14.(in Chinese) [7] LOVELOCK C E,FELLER IC.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two mangrove species coexisting in a hypersaline scrub forest[J].Oecologia,2003,134:455-462.[8] YANEZ-ESPINOSA L,TERRAZAS T,LOPEZ-MATA L,et al.Wood variation in Laguncularia racemosa and its effect on fibre quality[J].Wood Science Technology,2004,38:217-226.[9] SOBRADOM A.Influence of external salinity on the osmolality of xylem sap,leaf tissue and leafgland secretion of the mangrove Laguncularia racemosa(L.)Gaertn[J].Trees,2004,18:422-427.[10] SOBRADO M A.Leaf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xchange of the mangrove Laguncularia racemosa as affected by salinity[J].Photosynthetica,2005,43(2):217-221. [11] LIN Song.Effects of salinity and waterlogging to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Laguncularia racemosa[D].Xiamen:Xiamen University,2009.(in Chinese)[12] LU Chang-yi,LIN Song.Effect of salinity on seed germination of Laguncularia racemosa(L.)Gaertn.f.[J].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8,47(6):887-890.(in Chinese)[13] MIAO Shen-yu,CHEN Gui-zhu.Effect of artificialwastewater on photosynthetic rates of Kandelia candel seedlings growing in greenhouse[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7,10(3):41-45.(in Chinese)[14] MIAO Shen-yu,LIN Hai-bo,CHEN Xue-mei.Studies onmangroves at Daya Bay,Part two:Eco-physiology of somemangrove plants at Aotou Port[J].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1997:17(3):332-337.(in Chinese)[15] WANG Hou-lin,MIAO Shen-yu,CHEN Jian-hui,et parison of leaf SPAD values in different plant taxon[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38(7):3408-3411.(in Chinese)[16] JIANG Li-fen,SHI Fu-chen,WANG Hua-tian.Application tryout of chlorophyll meter SPAD-502 in forestry[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5,24(12):1543-1548.(in Chinese)[17] LIHai-yun,REN Qiu-ping,SUN Shu-e,et al.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SPAD value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10 kinds horticulture woody plants[J].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4(3):68-70.(in Chinese)[18] YANG Sheng-chang,LIN Peng,NAKASUGA T.Photosynthesis of mangroves [J].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1996,13(Suppl.):33-38.(in Chinese)[19] BALLM C,FARQUHAR G D,Photosynthetic and stomatal responses of twomangrove species,Aegiceras corniculatum and Avicenniamarina,to long term salinity and humidity conditions[J].Plant Physiology,1984,74:1-6.参考文献:[1]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缪绅裕,陈桂珠,李海生.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3]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海南东寨港几种国外红树植物引种初报[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3):63-67.[4]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等.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生物学特性与生态环境适应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4,23(1):10-15.[5]王忠,董仕勇,罗燕燕,等.广州外来入侵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1):29-38.[6]邱凤英,朱可峰,廖宝文,等.无瓣海桑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4):9-14.[11]林松.盐渍和水渍对拉贡木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09.[12]卢昌义,林松.盐度对拉贡木种子发芽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6):887-890.[13]缪绅裕,陈桂珠.人工污水对温室中秋茄苗光合速率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1997,10(3):41-45.[14]缪绅裕,林海波,陈学梅.大亚湾红树林研究Ⅱ.澳头港部分红树植物的生态生理[J].植物研究,1997,17(3):332-337.[15]王厚麟,缪绅裕,陈健辉,等.不同类群植物叶片SPAD值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08-3411.[16]姜丽芬,石福臣,王化田,等.叶绿素计SPAD-502在林业上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43-1548.[17]李海云,任秋萍,孙书娥,等.10种园林树木叶绿素与SPAD值相关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9,34(3):68-70.[18]杨盛昌,林鹏,中须贺常雄.红树林的光合作用[J].植物学通报,1996,13(增刊):33-38. 【责任编辑:周全】。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该区域红树林主要由桐花 树、秋茄、白骨壤等树种 组成。
面积与规模
占地面积约XX平方公里, 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和 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的生态重要性
海岸防护
红树林能有效调节气候和 减缓海岸侵蚀,保护海岸 线和沿海社区免受风暴潮 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生物多样性维护
红树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 供了栖息地,是许多鱼类 、贝类和鸟类的育幼场所 。
和科研人员。
科学研究与价值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为生态学、林 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提供了独特 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了解生 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生物间的相
互作用。
02
红树林植物多样性
红树植物种类与分布
种类丰富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拥有丰 富的红树植物种类,包括常见的 秋茄、红海榄、木榄等。
分布特点
红树植物在广州南沙坦头地区呈 现带状分布,主要沿着海岸线和 河口区域生长,形成独特的红树 林生态系统。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 树林生物多样性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介绍 • 红树林植物多样性 • 红树林动物多样性 •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 •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01
介绍
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02
03
地理位置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 ,是南沙区最大的天然红 树林分布区。
红树林类型
污染与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 成巨大压力,同时外来物种的入侵也破坏了原生 生物多样性。
过度开发与非法捕捞
过度的商业开发和非法捕捞行为直接破坏了红树 林生态环境,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保护策略与措施建议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
s~

2 .2  ̄ l O m~s 、. 8 、. 6 m l , ・ 0 75p 2・ mo C ~ 7 18 33 1m o H O m~s 6 90 5mm l m~s ~、0 .2 o ・ ~.除 叶 片 绿 色度 外 , 外
来种无瓣海桑有较 高的净光合速率、 总光合速率、 净光合 速率/ 呼吸 速率、 蒸腾 速率和较 低的呼吸速 率, 有机 物
植 物桐花 树 > 榄 ( rg i ag m ori )>白骨 木 B u u r y nr z e ha
壤 ( ven r a 的光 合 速 率 、 吸速 率 和蒸 Ai ni mai ) c a n 呼
腾速 率 日变化 _ l .并对 深圳 福 田和海 上 田园 的 6
种红 树植 物叶片 的绿色 度 ( P D) 行过 测定 , SA 进 结
文 章 编 号 :6 142 (0 1 0 - 3 -6 17 —2 9 2 1 ) l 0 1 0 0
广 州南 沙 3种红 树 植 物生 理 生 态特 性 的 比较
缪 绅裕 ,李德 宁b . 鸿英b 王 厚麟 ,陈健 辉 ,邓 ,
( 州 大 学 a华 南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与利 用重 点 实 验 室 ;b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 . 广 摘 50 0 ) 10 6 要 : 用 叶 绿 素 计 和便 携 式 光合 蒸腾 仪 同步 测 定 了广 州 南 沙 湿地 公 园人 工 种 植 的 3种 红 树 植 物 叶 片的 生 利
积 累较 多 , 长 快 , 境 适 应 性 强 ; 来 种假 红树 (a u cl i cm s ) 指 标 值 基 本 处 于 中等 水平 ; 生 环 外 L g nu r r e oa 各 aaa 而本 地 种

广东省红树林调查报告

广东省红树林调查报告

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一、调查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0]433号);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的通知》(林资发[2001]181号);国家林业局《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操作细则》。

二、调查目的红树林资源调查成果主要以满足保护和发展我省红树林资源,维护和改善沿海海岸湿地及海湾、河流入海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制定我省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红树林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开展科学实验和研究、旅游观赏、国土保安等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调查任务红树林资源调查是以查清我省红树林分布区内的红树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生长和环境以及动态变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专项调查。

具体包括:(一)收集红树林分布区的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红树自然保护区资料;(二)查清红树林面积、适宜发展红树林的湿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和权属关系;(三)查清红树林的树种、群落类型、起源、年龄、郁闭度(盖度)、高度、自然度、集约度等调查因子;(四)调查1980年以来围垦造田、挖塘养殖、工程建设等占用红树林林地情况及其他干扰因子使红树林受到破坏的情况;(五)以区域为单位,提出红树林经营和保护建议。

四、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广东省沿海14个地级市行政区内海边的所有滨海阶地、滩涂等红树林与半红树林的分布区,即最高潮水线以上的半红树林和最高潮水线与最低潮水线之间的红树林分布区。

五、工作概况1、工作组织情况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由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省林勘院负责全省红树林资源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报告编写,有红树林分布的市(县,区)负责调查的协助工作。

2、工作准备情况(1)工作方案及操作细则编写。

省林勘院在接到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林政处和保护办的有关通知后,在四月份进行工作方案编写,七月份完成操作细则编写,并于8月报送省林业局保护办和中南规划设计院审批。

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为例

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为例

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
林为例
徐州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24(26)2
【摘要】红树林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对碳循环有重要作用。

以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槽船村分布区为试点,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基于相关技术规程中植物碳储量、沉积物碳储量和凋落物碳储量的计算和评估方法,定量调查与评估试点红树林的碳储量。

研究表明:广州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槽船分布区红树林现存红树林植物6种,整桐花树-秋茄群落的生物量较无瓣海桑群落高;经估算,广州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槽船分布区总碳储量为
668.004±96.673 t。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徐州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自然资源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
【相关文献】
1.薇甘菊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2.天然红树林湿地对河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的净化作用初探——以广州市南沙开发区为例
3.红树林湿地的退化与
修复方法研究——以广东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以及湛江红树林湿地为例4.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以深圳市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例5.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2016年4月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刘毅课题参与人:周见清黄秦张楠曾昭驰张学聪刘振华课题志愿者:刘成一彭逸生严莹罗曼莹刘芳茹王楠林晓红李栋蔡洪茵王奕妍杨兆敏黎静顾冰旋卢喜雷杰罗丽娜官俊峰曾伟斌何琼珊陈慧捷俞涛刘骏遥发布机构: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资助机构: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支持机构: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农村工作办公室感谢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的资助基金。

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MCF的立场或政策无关。

目录前言 (3)1调查方法 (4)1.1调查工具 (4)1.2调查方法 (4)1.2.1植物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物候、及种群更新情况调查 (4)1.2.2植物健康评价 (4)1.2.3水质检测 (4)1.2.4软体动物调查 (5)1.2.5鸟类、蟹类和昆虫调查 (5)2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概况 (6)2.1红树林概况 (6)2.2硬件设施 (7)2.3软件设施 (8)2.4水质状况 (8)2.5垃圾问题 (9)3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3.1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3.1.1红树林资源 (10)3.1.1.1红树植物种类 (10)3.1.1.2红树植物群落 (14)3.1.2入侵植物 (16)3.1.3攀缘植物 (17)3.2软体动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3蟹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4鸟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5昆虫资源及其多样性 (20)4总结 (20)4.1结果 (20)4.2结论 (21)4.3建议 (22)附录1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植物名录 (23)附录2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软体动物名录 (24)附录3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蟹类名录 (24)附录4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鸟类名录 (25)附录5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昆虫名录 (25)附录6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软体动物图鉴 (26)附录7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蟹类图鉴 (26)附录8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鸟类图鉴 (27)附录9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昆虫图鉴 (28)参考文献 (29)前言2014年秋,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谈起华南滨海湿地保护大计时,介绍说广州南沙有一片原生态的红树林没有人关注,希望我们作为广州本土的生态保护组织,可以为这片红树林做一些保育工作。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片红树林的资料非常有限。

尽管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对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贝类特别是耳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事实。

2015年初,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育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保育行动。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这片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是我们最希望投入去做的一件事情。

希望透过研究,我们可以有基础更好地保护这片红树林。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作为一家专业的红树林保护的民间机构,有着十多年的红树林研究和保护经验。

他们当然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不二的合作伙伴。

希望透过他们在红树林及滨海湿地的专业性工作,让这片红树林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和专业化。

2015年,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和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开始制定方案,对南沙坦头村红树林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实地调研、专家“会诊”和公众参与等形式积累数据,希望深入了解这片红树林生态群落的生态价值和重要性。

本报告由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和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共同完成,为进一步研究保护这片红树林建立科学基础和依据。

本报告数据于调研期间采集所得,受调研条件和能力水平所限,如有不当之处,或能提供更多往期数据、更新数据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及时与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或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联系,以便我们修正、更新本报告。

1调查方法本报告是在对全国主要红树林分布区的红树林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红树林保护的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任务的要求,结合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的具体情况,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调研:2015年3月14日,南沙坦头红树林初步调查,设计整体研究方案;2015年4月23日,拜访南沙街道办,调查南沙坦头红树林管理现状;2015年4月25日,昆虫资源专项调查;2015年5月9-10日,启动全面调查,开展植物和软体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2015年5月20日,水质检测;2015年6月7日,水黄皮群落调查;2015年7月5日、11日,水质检测;2015年10月11日、12月13日,鸟类专项调查;2015年12月18日,围网及垃圾清理进展调查。

1.1调查工具GPS、望远镜、相机、测绳/皮尺、钢卷尺、筛网、水桶、记录笔等。

1.2调查方法1.2.1植物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物候、及种群更新情况调查对红树林进行拉网式的调查。

记录植物种类组成、各物种物候、林下幼苗分布及红树林破坏方式等信息。

同时收集红树林周边一切与红树林相关的信息。

坦头村红树林海缘为近几年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岸缘与人工海堤间为水黄皮带,而原生的红树植物群落以桐花树为主,林内有一小块秋茄集中分布区,并有少数秋茄老树。

根据已有信息,随机设3个5m⨯5m的桐花树群落样方及1个5m⨯5m的秋茄群落样方,分别记录样方中的植株数量、树高、冠幅、基径、枝下高和生长状况,从而分析桐花树群落和秋茄群落的信息;对几株特别高大的秋茄老树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分析秋茄老树的信息;对水黄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随机选择10株水黄皮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分析水黄皮群落的信息。

1.2.2植物健康评价采用目测的方法,详细记录各物种的生长状况,包括:长势、病虫害、开花结果等情况,并做出植物健康评价。

1.2.3水质检测水质取样和检测方法参考GB/T12763.4-2007和GB17378.4-2007。

水样采集后,分别向谱尼测试集团广州市分公司和创绿中心送检,检测项目包括PH、盐度、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氨、无机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以及溶解氧等,并参考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进行水质评估。

1.2.4软体动物调查在2015年5月9-10日对坦头红树林区进行软体动物调查,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

定量调查A、树栖种类:随机设5m⨯5m的样方5个(陆缘和海缘各1个,林内3个),采集样方内树上所有的软体动物,记录数量、攀附树种及高度;B、底栖种类:在断面中按滩涂高程设置陆缘、林内和海缘三个样地,取样在退潮后低潮区露出30min后进行,每个样地随机设4个25⨯25cm的样方,快速收集框内泥面上的软体动物,再挖底质30cm深,用1mm筛重复筛洗3次,记录个体数量和生长环境。

定性调查:以定量调查的样方数据为主,补充样方以外红树林区的全面调查。

各样方样品采用样品袋分装后带回,清除软体动物表面污物和杂质,计数并用便携式电子天平(BT124S,德国Sartorius)称重,然后用纱布分包后置于70%酒精溶液中保存。

1.2.5鸟类、蟹类和昆虫调查主要通过样线法调查,并补充定性调查。

图1-2植物群落调查图1-3软体动物调查2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概况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寥寥无几。

一些结合海洋地质学和孢粉学的研究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其中包括广州番禺等地)早期有较丰富的红树林资源;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植物志》有秋茄、老鼠勒等红树植物的记录;199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有红树林腐木的记录。

CMCN对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贝类特别是耳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事实。

南沙区坦头村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珠江口沿岸。

根据海洋地质学和孢粉学等研究,南沙区历史上曾有大片茂密的红树林分布,但由于长期的围海造田、围垦养殖以及城市化建设,天然红树林几乎已被破坏殆尽。

李玫等(2009)对广州南沙湿地多样性的研究发现,南沙区红树林仅63hm2,且绝大部分为人工林。

目前坦头村幸存的成片天然红树林在广州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科研价值。

2.1红树林概况坦头村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虎门轮渡码头周边海域,包括从码头至有荣修船厂沿岸、马安涌东侧和合成涌两侧,经常性浸水深度30~50cm,实测海水盐度2.4‰。

根据广州市农业局海洋综合管理处2004年发布的《关于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群落调查的报告》,经实地调查和Google earth校正,坦头村现存红树林45.5亩(图2-1黄线区域),地理坐标:N22º48′44″~22º48′52″,E113º34′33″~113º34′47″。

红树林林带总长约500m,宽度一般在20~70m,最宽处约110m。

其中黄A区现已完全被海堤隔离,陆地化,长约75m,宽约65m,卤蕨群落集中分布于此,间杂分布一些阔苞菊;黄B区为狭长型,宽度5~12m,主要分布苦郎树,也分布一些老鼠勒;橙色区主要为半红树植物黄槿分布区;绿色区在红树林陆缘海堤边,狭长型,宽4~8m,主要分布水黄皮;蓝色区域宽15~30m,为填土后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

2004年,相关政府部门曾在红树林外缘进行保护性填土工程。

根据广州南沙南国测绘有限公司出具的《南沙坦头村红树林保护工程土方计算图》显示,拟填土喷泥施工面积为11895.4平方米,总填方量14823.0立方米,标高0.32米。

图2-1南沙坦头村红树林分布图2.2硬件设施现有硬件设施:《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简介》牌一块,公共指示牌八块,红树林物种标识牌13块,林外以水泥柱固定的长约1000m的围网。

缺少的硬件设施:界碑一批(界碑用以标记红树林分布区范围,明确保护领域)。

部分物种指示牌指示不明确。

(例如在苦郎树和桐花树的指示牌并排放于这两种植物相接处,指示不明确)图2-2公共指示牌图2-3用于修筑防波堤的水泥沉箱图2-4广州南沙坦头村红树林简介牌图2-5红树林物种指示牌2.3软件设施现有软件设施:目前由南沙区农林局负责管理和拨款。

农林局每年向街道办拨款5~15万经费用作日常管护和垃圾清理(街属环卫中心)。

缺少的软件设施:无自然讲解员或生态导览员,也没有生态导览手册等宣传品,民众很难对红树林有更深入的认识;没有为专职巡护员提供系统培训。

除“鸟兽虫木”组织的活动外,没有志愿者服务体系;缺少基本的生态教育资源,比如宣传展板等;缺少保护小区跟社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

图2-6鸟兽虫木工作人员在红树林给公众进行相关讲解2.4水质状况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单因子水质评价方法和两家机构检测结果,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所在水域水质为劣四类,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磷酸盐和无机氮,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