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供大家查阅。

【篇一】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28.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本质:领土争端。

29.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美国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30.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1.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32.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挑战: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

33.我国政府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最主要措施:2001年加入WTO。

【篇二】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篇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第一章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一节五个大洲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1. 五个大洲的划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 2. 亚洲:古代文明起源地,现今发展较快的地区。重要的文明有黄河、长江、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3. 非洲:人类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发展相对滞后。 4. 欧洲: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经济、科技、文化发达。 5. 大洋洲:南太平洋的岛屿群,以澳大利亚纽西兰为主要代表。 6. 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 第二节古代文明与世界史前史 知识点总结: 1.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2.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5000年之前,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3. 史前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被称为史前史,这段时期人类还没有正式记载历史,只能通过考古发掘等手段了解。

第三节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 知识点总结: 1. 古代文明的遗产:古代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思想等。 2. 行政管理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3. 文化传承: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印度的宗教文化等。 第二章亚洲与世界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知识点总结: 1. 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包括高山、高原、平原、河流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特点。 2. 亚洲的人口分布:亚洲人口众多,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东西方交流 知识点总结: 1.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主要贸易品为丝绸,但同时也传播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等。 2. 马可·波罗: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曾经到达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了欧洲。 第三节亚洲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代表人物: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2.意义: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影响: (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原因): (1)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矛盾焦点:奴隶制度的存废。 二内战爆发 1.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三北方的胜利 1.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联邦军队的被动局面。

(完整版)部编新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最后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彼得大帝) 1、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俄国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逐步确立起农奴制. 2、彼得大帝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措施:①政治方面:建立以沙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贵族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②经济方面: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推行西式文化、礼节、生活方式。④军事方面:创建新式常备军. 3、影响: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废除农奴制 1、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农奴制危机 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目的:保护贵族地主利益。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这一条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高价购买份地)。 4、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①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积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列宁评价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南北方矛盾: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是种植园经济,双方围绕市场、原料、关税、劳动力、西部领土等问题展开争夺,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废除黑人奴隶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 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 1857 —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 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2.废除农奴制 (1)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1-22课)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 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时间:1857--1859年力量:士兵(主力),农民、手工业者、王公(领导者)。 英雄:章西女王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间:18世纪初

评价: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861年。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 评价: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点:都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同点:改革的性质不同。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南北矛盾的加剧 • 南北经济体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主,使用黑奴劳动。(南方在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南北矛盾:关税问题、西部领土问题、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矛盾焦点)。矛盾激化:废奴运动。 • 内战爆发 • 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供大家查阅。 【篇一】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历史知识点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生活处于食物匮乏、人口稀少的状态。 2.原始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逐渐发展为农耕和畜牧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3.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古代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河流、平原、高山、丘陵等。 4.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历史时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多个阶段。 第二单元:中华古国的形成与统一 1.中华古国的形成:中华古国是指古代华夏族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华夏族的中心地区是黄河流域。 2.中华古国的发展阶段:中华古国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和东周四个阶段,其中西周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代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4.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1.中华古国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达,采用耕种方式,特别是 晏子耕田等措施的推广,使中国农业水平迅速提升。 2.中华古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手工业包 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商业包括货币交换和市场交易等。 3.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4.中华古国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较早,孔子创立了儒家教育, 强调“仁者爱人”,提倡读书为官的风气。 第四单元: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1.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政治 制度的封建化,以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为基础。 2.中华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中华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实行封建 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契约制,生产关系主要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3.中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华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 天子,有举世无敌的权力,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 4.中华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中华封建社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礼 教和忠孝为核心价值观,社会等级森严,重男轻女。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中国古代有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而作为一名九年级学生,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部编九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 1. 唐朝的开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玄宗时期达到了极盛。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朝的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化教育,推动了科技、艺术和文学的繁荣发展。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文明水平达到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2.宋朝的兴起与北方民族的侵袭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盛世是在北宋时期。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宋朝也面临着北方民族的威胁,尤其是遭受金朝和蒙古帝国的侵略。尽管如此,宋朝的文化依然繁荣发展,科技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苏东坡、欧阳修等。 3.明朝的崛起与水下墓葬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由朱元璋创建。明朝的统 治者实行了严格的专制制度,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朝还进行 了改革,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兴起。但是,对于明朝的 一些皇帝而言,他们非常重视墓葬,有的皇帝甚至盖起了水下墓葬。这种奢华的墓葬形式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体现了明朝皇帝 的权威与奢华。 4.清朝的建立与西方列强的侵略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 一国家。清朝创立者为努尔哈赤,但真正推翻明朝建立清朝的是 顺治皇帝。清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列强的侵略越来越严重,中国的疆 域不断缩小,甚至沦为半殖民地状态。清朝面临的压力和危机日 益加深。 5.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在八年的艰苦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 牺牲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抗战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重新获得 了独立和自由,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10月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1857—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废除农奴制 (1)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评价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1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 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2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梳理

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 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要求】知道玻利瓦尔的领导的反殖民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19 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1.原因(背景) ①拉丁美洲人民不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2.领导:(北)、(南),被称为“”。 1-3.性质:民族解放运动。 1-4.意义:使拉美广大地区获得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19 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 2-1.背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和政治压迫,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2.英雄人物:。(不图私利,坚持不懈,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3.意义:沉重打击了,反映了印度的觉醒,体现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勇气。(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显示了亚洲人民英勇反抗的精神。) 三、19 世纪殖民地反侵略斗争兴起的根本原因: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第2 课:俄国的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 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 1-1.背景: ①沙皇专制统治下,盛行,国家封闭落后。 ②农业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发展极其缓慢。 1-2.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3.改革措施: 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的行政体制;(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沙 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者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 才能提拔人才;(作用:使国防力量加强。) ③经济: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作用:有利于俄国,增强了经济实力,但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加强。)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刊;(作用: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1)掠夺(2)屠杀(3)强迫劳动 3.拉美独立战争原因(背景): ①政治: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外部: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③思想启蒙的传播,激发了拉美人民的独立意识 4.拉美独立运动时间: 19世纪初 5.拉美独立运动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6.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7.拉美独立运动领导者: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称为南美洲解放者 8.拉美独立战争结果(事迹):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9.拉美独立战争特点: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10.拉美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1)拉美各国人民协同作战,南北夹击 (2)有统一的指挥,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3)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弱 11.拉美独立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2.拉丁美洲独立的意义 (1)赶走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 (2)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 (1)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3、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印度民族大起义杰出代表: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的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5、印度民族大起义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英国殖民者的分化政策 ②起义力量分散 ③缺乏统一指挥 7、拉美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什么相同点: (1)根本原因相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 (2)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3)都有英雄人物出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速记(中考复习必背)

九年级下册——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部编版) 【中考速查速记】 世界近代史(13世纪至20世纪初)主题线索: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一、全册考点网络与发展趋势 二、单元目标、时空线索、阶段特征与单元整合 三、分课知识速查速记 四、重要考点框架结构速查速记 一、世界近代史考点网络与发展趋势 1.世界近代史考点网络 目录

2.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1)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英美法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2)经济上: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打击了封建神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单元目标、时空线索、阶段特征与单元整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2022版课标】 1.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2.通过了解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时空线索】 【阶段特征】

1、阶段特征:殖民地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1)政治: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等方式巩固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中外联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强大后,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 3、关键词: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两条主线 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四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明治维新。 六大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林肯、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单元整合】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速查关键词】 玻璃瓦尔、南美的解放者、印度民族大起义、涂油子弹事件、章西女王 知识点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