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元素-服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服装设计元素-服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服装设计元素-服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服装设计元素-服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服装设计元素

第五章服装材料设计与应用

第三节:材料再创造

一、服装与材料的关系

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装材料科技含量的增加和外观样式的更新。对于服装的设计,最根本的是材料如何运用。所谓的分割、线条、色彩、布局都是依附在具体的材料质感上加以体现的。抛开特定的材料肌理来谈论设计或者做设计,都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

二、材料再创造的意义

人类有追求美的天性,从古至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材料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人们就对它进行装饰与再创造,因此出现了刺绣、印染、褶裥、镶拼等丰富的材料再创造手段。在今天,由于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开放,使人们对服装材料的审美艺术性和个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需求之下,服装设计者也从自发的对材料的再创造变成自觉的在设计中对材料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从最终设计服装的需要出发,自己动手再创造面料,对已生产的材料进行二次设计。这种对材料的重新改观和组合,可以使设计师摆脱材料的局限,发挥更大的创新性,同时也可以使服装有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并由此带来服装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另一方面,材料再创造对纺织品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材料再创造的手段和外观可以成为纺织品设计的灵感源泉;材料再创造通常是实验性手工完成的,但

是一旦在技术上得以改进,就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从而达到市场化的创造初衷。

三、材料再创造的基本途径

曾有人说“新与奇是时装设计的生命”。材料再创造作为服装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是以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别开生面的印象为特征的,而这种特征的基础就是“新颖”。如果是对前人或他人创造的重复,即便有再丰富的美感因素、再强烈的视觉肌理,也会因为似曾相识不能给受众以深刻的印象,材料再创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颖”是材料再创造的灵魂所在。

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主要途径使服装的材料再创

造达到新颖的效果:

(一)、通过创造新的方式方法来获得全新的外观肌理

新的材料再创造方法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每

种新技术的发明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材料再创造的方法。尤其是

20世纪后期,现代高科技为材料再创造提供了更多新武器,

产生了各种新型的创造途径:利用激光和超声波可以对材料切

割、蚀刻、雕刻和焊接;利用化学药品可以使表面呈现出灼伤

效果;压褶技术可以制造出任何不规则的褶皱图案;裘皮也可以被镂空成蕾丝状,数码印花能让古典名画瞬间呈现在服装上(图1)……材料再创造有了技术的保障,就可以使高成本的服装

具有从舞台走向大众的可能,因而符合服装民主化的大趋势,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对已经创造出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产生新的视觉或触觉效果。

研究已经被前人创造出来的方式方法和肌理效果,对其中的某些元素加以改进,是另一种创新的途径,也是应用更为广泛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是一个从旧的主题中发掘新的概念的行为。在前人或他人积累的经验上加以改进,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新颖的效果。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三种途径:

1、对方式方法进行部分改变

对已经创造出来的方式方法进行部分调整或改动,有时甚至只是很小的变化,也能够产生非常新颖的效果。例如,在激光裁剪技术出现以后,激光镂空不再是一种新鲜的方法,但是设计师卡罗斯·米勒(Carols Miller)却别出心裁地将在镂空时将要切割掉的面料局部连在服装上,如飘飘欲坠的树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一般的抽纱通常是将经纬纱抽掉,形成矩形的通透效果,但是如果按照不规则图案进行抽纱就会显

得与众不同了(图2)。

2、改变再创造所使用的材料

这种途径是通过打破常规的用料

习惯而获得新颖的效果。比如,刺绣

常常与华丽高贵联系在一起,一般使

用在光滑柔美的材料如丝绸上,如果

用在粗犷的牛仔服装、粗纺织物或表

面起毛的材料上则会形成强烈的对

比,产生非常新颖的效果。再如,通常使用在纺织材料上的方法如补花、扎染、压褶等,如果使用在皮革材料上也能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图3)。

3、结合新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或

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将在传统的、或民族审美

观念下产生的创造手法结合现代新的审美观念进行变化的

使用,也是一种达到新颖效果的有效途径。例如将富有民

族色彩的扎染用在T 恤上,或者将少数民族常用的色彩艳

丽的条状拼接和银泡用在现代成衣上,都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图4)。

四、材料再创造的历史

要想对已经存在的材料再创造方式方法进行革新,创造出新的视

觉或触觉效果,就需要对历史上已有的各种的方法和效果有充分的

研究,作为创造素材的积累。翻开人类历史,人类服装演变的历史

也正是服装材料发展和再创造的历

史,从石器时代的兽皮树叶,到陶器

时代的麻纤维;从青铜时代的丝织物,

到大工业时代的尼龙塑料;一直发展

到今天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面料时代,

(图4)充满民族风情的服装,D&G2002年秋冬发布。

每一次新材料的发现和再创造方法的发明应用,无不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文明进程和科技进步,同时也为人类服装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公元前的亚非

在古埃及早期,人们将亚麻布包缠在腰上形成造型简陋的服装。当时有地位的人和国王则通过穿着压有褶裥的布料包缠的服装显示身份和地位。繁多的褶裥所形成的丰富立体层次和明暗效果,构成了埃及

服饰魅力的主要手段。(图5)。当时的女子的服装中还有一种长

袍,上面覆盖着交错拼界的皮革(图6)。

古代苏美尔人的裙子上面常交叉覆盖有层层叠叠的毛皮或

者长毛,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图7)。亚述时期流行在服装的衣袖

边缘加以刺绣装饰,国王的服饰上还镶嵌了珠宝和羽毛。古代波斯时期盛行在面料上加以补花(图8)。印度最迟在公元前后就

已经产生了蜡染和扎经纬染色。

这些现象表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不论是

东方还是西方,当服装的造型还在缓慢地演

变中时,人类强烈的审美需求就已经驱使他

们对材料进行各种再次加工创造,以获得丰

富的装饰效果。

(二)、中世纪的欧洲

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

然而宗

(图7)古代苏美

尔人的裙子上

覆盖着层叠的

毛坯或长毛。

(图9)中世纪

主教的法冠,金

(图10)施浸礼的

教的统治压抑不了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对材料加工再造的手工业行会,如印染、刺绣的专门作坊,极大地保证和推动了材料再创造技术的发展。此时的刺绣工艺日益精湛,常常在刺绣中加金银线和大量的宝石(图9)。用骆驼毛编织成的方格纹理的长袍也十分有特点(图10)。

(三)、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盛行的材料再创造方法名为切口

(Slash ),就是将外层衣服的面料有规律地切破或切成图案,露

出内衣或衬料,使两种不同质地、光感和色彩的面料交相辉映,

互为衬补,并且在活动时隐现(图11)。切口的形式变化也很多,

有的切口很长,用在袖子和短裤上;有的切口很小,密密麻麻排

列在裙子上,组成有规律的图案;还有的在切口两端镶嵌着珠宝,

熠熠生辉。另一种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材料再创造服饰是皱领

(Ruff )。这种通过将面料压褶折叠而成的领子也是服装史上独一

无二的(图12)。此时人们刚从封建禁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开始对美的大胆追求,在服装上表现为敢于尝试各种新奇的装饰手法,使一直以来以附加装饰为主的材料再创造手法又有了新的突破。

(四)、欧洲近代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巴洛克(Baroqur )和洛可可

(Rococo )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了服

装。当时的贵族们喜欢在服装材料上

加入大量的装饰,包括使用豪华的刺

绣、加入金银线、层层叠叠的褶裥、

将绸缎裁成窄条做的花结或饰带圈堆

积在服装上(图13、14)。总之,在材料上加入了所有能使服装更华丽的装饰。这是那个时代追求雍容华贵和繁缛细腻的审美趣味的产物,

也是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在服装的奢华中寻求一种心理的安慰。但是

其中创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术

为后来的服装材料再创造,尤其是为高级

时装(Haute Couture )领域中的设计提

供了很多借鉴和参考。

(五)、欧洲近现代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和

资本主义的兴盛使欧洲各国的纺织工业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它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合成纤维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让服装不再是贵族享有的特

权,服装不再成为显示地位和金钱的有效手段,但服务于上层社会的装饰艺术运动提倡

的新材料的使用和装饰风格对上层权贵的服装仍有一定的影响。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著名女性服装设计师马德兰·维奥耐特(Madeleine Vionnet)不仅创立了斜裁,更是在材料的再创造上有很大的创新。她将面料捏出柔和规则的褶裥,呈现立体的效果,或是将面料裁剪成条进行编织和拼缝,使服装在简单的外型上还有更多丰富的肌理可以玩味(图

15、16)。她是以材料再创造为突破口,进行大胆的尝试的一位设计

师,加上裁剪方法的独到造诣,使她成为20世纪初杰出的设计师而

载入史册,她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现代著名的设计师三宅一生有很大

的影响。

20世纪的后半叶,国际时装界的兴趣又开始向材料转移。这一

方面是由于造型的变化有穷尽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给材料的再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20世纪60年代,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e)利用真空铸造技术使服装材料呈现三维立体的效果(图17)。

(六)中国的材料再创造的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对材料进行再创造也有长久的历史,并

积累了丰富手法。宋朝时期,妇女喜欢

穿褶裙;明朝流行一种用各色织锦拼缝

而成十分别致的“水田衣”;清代的织绣品

巧夺天工,繁缛细腻,衣袖等边缘精细

的十八镶滚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众多的

(图21)苗族百褶裙,蜡染、刺绣后打褶。 少数民族也极擅长对材料进行再创造,如苗族喜欢在服装的衣袖和下摆边缘拼贴各色鲜艳的布条,将裙摆边缘进行蜡染,压出细密褶裥;侗族的盛装刺绣精细华美;壮族喜欢在服装上装饰银牌、银泡(图18、19、20、21、22)……中国传统服装中较多地使用附加装饰型的材料再创造,这也与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五、材料再创造的典型方法

材料再创造能产生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一方面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追求创新的精神也促使新的方式方法不断产生,两者相结合就带来了材料再创造无限变化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些变化之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材料再创造的基本加工制作原理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其中,典型且常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褶裥、刺绣、印染、编织、拼接等。了解和掌握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是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的基础。

(一)、褶皱

褶裥是一种很常用的服装材料再创造的方法,它通过面料的变形起皱,使二维平面的材料变得立体。同时由立体感带来的光影的变化能产生如浮雕般的肌理效果,与服装(图

20) 侗族古老盛(图22)壮族的传统盛装,装饰银泡、银牌。

一贯采用的平面材料产生鲜明的视觉对比,并随人体的运动富有变化性。根据制作手法可以将褶裥分成压褶、捏褶、缝褶、抽褶、四类。

1、压褶

早期对材料进行的压褶处理,如古代埃及的腰衣、文艺复兴时期的皱领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百褶裙等,都是天然材料如棉布或者亚麻布制作而成的,一般需要上浆,再压褶定型。因为自然纤维有自然回复性,褶裥不具有良好的保形性,更不易洗涤。所以直到化学纤维产生之前,压褶在服装中的应用都不是特别广泛。而利用化学纤维的热塑性,将材料在极热的条件下压褶变形,然后冷却定型,就能保持永久的褶裥的状态。

压褶可以通过手工或者专门的压褶机器完

成。手工压褶的制作方法是将染色后的面料夹

在两层厚纸之间,然后折叠成事先决定的图案,

通过蒸汽熨烫定型。手工压褶的变化丰富,但

是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工业压褶更快速,但变

化要相对少一些。

三宅一生的褶裥服装是采用的工业压褶,服

装首先被裁剪和缝合成超大的平面形式,然后

被夹在两层纸中间,通过压褶机器压缩成正常的

尺寸,再用工业‘火炉’高温定型(图23)。压褶根

据效果又可以分为条形褶裥、菱形褶裥,花纹图案褶裥和不规则褶裥。通过改变褶裥的间隔宽度、疏密变化以及图

案可以创造丰富的肌理形式(图24)。

用工业压褶制成的

服装。

压褶最大的特点是压褶之后面料有很好的弹性,穿着时能贴合人体,但又丝毫不妨碍运动,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功能性。

2、捏褶和缝褶

捏褶是一种将面料上的点按一定规律联结起来,利用面料本身的张力使点与点之间的面料自然呈现起伏的效果的材料再创造的方法。通过点的位置变化和联结方式的不同能产生有规律或者随意的立体图案。二十世纪初服装设计师维奥耐特就已经尝试将捏褶应用到服装中。

缝褶是将面料叠成褶裥后通过缝线固定。它通常应用在服装的边缘,形成起伏的荷叶边,或者通过层层叠叠地堆积形成饱满的肌理(图25)。

3、抽褶

抽褶是用线、松紧带或者绳子将面料抽缩,

产生自然、不规则的褶裥。抽褶也有悠久的历史,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子的服装就在领和袖上抽褶,

产生饱满蓬松的效果。单独的或者间隔宽的抽褶

可以用在领口、袖口、下摆、上衣或裙子的侧缝

处,产生一紧一松的疏密节奏变化。间隔紧密的抽褶可以较大面积地使用在服装中。(图26)

(二)、刺绣

刺绣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材料装饰手法。据记载从新石器时代遗

留的织物痕迹中就发现了简单的刺绣。刺绣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中国古代服装具有平面、整体的特点,给刺绣装饰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论宫廷刺绣还是民间民族的刺绣都堪称举世无双。随着现代机器绣花、电脑绣花的产生,传统的刺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风格从精致、豪华到随意、质朴,或者残破,以适应不同的审美趣味。

1、传统刺绣

传统刺绣的种类十分丰富,针法更是不胜枚

举。典型的代表有平绣、雕绣、挑绣、补花绣、绗缝和盘带。

平绣是在面料上加浮线,有凸浮效果,雕绣

是雕去纹样部分的底布,产生通透的效果。雕绣和平绣常常一起使

用,增强和丰富面料的层次感。挑绣又称十字绣,以十字交叉针法形

成图案,属于京绣。雕绣、平绣和挑绣都实现了机器化,大大节省了

劳动力和时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多用于局部点缀。为了获得异于传统的新颖效果,将其

用在风格迥异的底布上,如用在牛仔裤,厚实的呢子外衣或者皮革服装上,精致细腻的刺绣与现代感很强的服装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补花是将各种材料剪出所需图案,再对花片的经纬毛边进行拨

花处理以增加牢度,然后绣到底布上的一种刺绣方式。现代服装

中常做单独纹样装饰(图27),此外还发展出一种新的应用方式,

只将补片的中心固定,周边随意张开,富有动感(图28)。

(图28)路易·威登2003年发布的具有补花风格的作

品。

绗缝是指将棉絮、粮食谷物或者纸垫在面料和里料之间,再绣出

图形的刺绣方式。绗缝常用在棉服和羽绒服装中,起到固定和装饰的

作用。绗缝的图案从有规律的条、格、同心圆到现代各种任意曲线和

图案,变化十分丰富(图29)。

盘带是利用带子不同方向的盘、转、穿、叠等构成图案的变化,

再用线连接固定,构成镂空或不镂空的图形。在时装中可以根据人体

进行盘转,形成贴合人体的服装(图30)。

2、特殊材料刺绣

特殊材料的刺绣指用非丝线材料进行的刺绣。其实在传统的刺绣

中就已经有特殊材料的运用,如清代的皇家的服装的刺绣中就加入

金银线,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服装喜欢在刺绣中加上宝石,目的

都是产生一种金碧辉煌的气势。现代服装设计中用金属线、珍珠、

亮片、珠管、形态各异的天然或人工石头、羽毛进行刺绣,常用在

礼服和舞台表演服装上,产生闪亮绚丽的效果;还可以用粗线、毛

线、缎带、布条甚至麻绳在结构较疏松的材料上刺绣,图案简单,刺

绣手法随意,但往往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图32)。 3、抽纱

抽纱一词原是指在面料上将经纱或纬纱抽

(图32)使用绳

带的刺绣

去,再加针工绣制,固定经纬纱,使面料经过形成新的艺术效果。工业上的抽纱是在鸦片战争时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刺绣品种,主要是加工抽纱的台布和床上用品。在服装中,

抽纱的应用与原意要更接近一些,指抽去经纬纱,形成透明或半

透明的效果,或者在边缘抽去一个方向的纱线,形成流苏。抽出

的纱线不用隐藏和固定,而是自然散落或是修剪成图案;抽纱的

形状也不局限于方格或者长条,可以是任何形状(图33)。设计

师麦苏·威廉逊(Matthew Williamson )1999年发布的一件亚麻裙

子,前侧和下摆抽出长长的相互纠结的流苏,衣身上加以闪亮的

珠绣点缀,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华丽而落魄的美感(图34)。抽纱后经过化学处理可以让毛边不易脱散,意大利纺织品设计师路易莎·塞万斯(Luisa Cevese )将领带和围巾裁剪下来的废弃布条抽纱,然后浸泡在聚氨基甲酸脂里,使它们更耐用,而且可以洗涤。用这些布条做成的时装包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销往世界各地(图35)。

(三)、编织

编织从制作方法上来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

术,在纺织服装未出现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

用树枝、藤条进行简单的编织后披挂在身上。北美

洲的印地安人、墨西哥人及南美洲的秘鲁、危地马拉、安第斯山脉等地区,早就有原始的编织工艺存在(图36)。从1919年德国包毫斯(Bauhuas

)将编织纳入学习课程,编织工艺正式进入学院教育,为编织工艺融入现代

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编织成为纺织品生产的一个中间环节后,工业大批量生产使得编织变得标

准化,而普遍地将材质美通过后整理过程完成,极大削弱了编织本身

的结构和肌理的艺术美感。于是现代服装设计从另一角度入手,把编

织作为一种材料再创造的方法,通过放大编织的结构和肌理的美感,

使它有别于传统服装纺织品的编织,呈现出一种新的外观效果。

将编织作为再创造的方式,不受机器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使

用材料,从纱线、毛线、缎带到皮绳、布条、管子等各种软性线状材料;另一方面,在编织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故意使用脱线、露线

头、抽线圈等手法,使编织的效果更加新颖丰富。

瓦伦迪诺(Valentino )就曾用皮革条编织出具有针织纹理的

上衣;让·保罗·戈尔迪埃(Jean paul galtier )2002年发布了

一件完全用手工编织的红色的礼服,将雪纺面料聚集成条

形,从上到下进行编织,间隔逐渐放大,形成一件非常独特

编织服装;意大利品牌米索尼(Missoni )以针织服装著称,

成功地将艺术性的编织工业化,她的针织服装经常采用数十

种色彩编织出丰富的图案,有些服装还在编织过程中结合抽线圈处理,使服装具有独特魅力的同时又不乏保暖的功能性,获得很好的市场。(图37、38、38)。

(四)、印染

印染几乎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材料加工改造工艺。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山顶洞人和欧洲的克罗马农人就已经使用矿物原料着色,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原始的手绘花纹。印染机械化进程较慢,因此几千年来人类对材料的印染加工一直是小规模的手工印染形式,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方法和优美的效果。1785年英国人T.贝尔(T·Bell)成功的研制了滚筒印花机,使印花生产达到连续化。技术的发展让筛网印花,热转移印花以及数码印花等陆续出现,大大增加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增加了精确性和套色成本,使印染变成了材料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之一。

1、手工印染

手工印染是指手工对材料进行印花和染色的方式。手工印染的种类十分丰富,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蜡染、扎染、夹染、糊染、型印和手绘等。

(1)、蜡染

蜡染是利用能在织物上自行固定的液态或半液态物质,如石蜡、松香、石灰、泥土、凡士林等做防染材料,在所需要显示花纹的部分进行各种手法的涂绘,经过染色处理后,涂上防染材料的部分难以上色,而使织物显示出图案花纹。因为在染色过程中织物不断翻动,使防染材料产生裂纹,染液随着裂纹渗透到织物,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自然形成的裂纹是蜡染特有的肌理效果(图40)。

(2)、扎染

扎染是把布料或者服装成品根据设计在所需花纹的部位用线捆、缝或做一定折叠,然后染色形成花纹图案。“扎”和“染”是最古老的印染工艺手段,同时也是最富有变化的表现方法之一。扎染工具简单,或者无须工具直接将面料打结,工序也不复杂,能够依照个人喜好随意扎染,因此在世界各地应用极其普遍。尤其是在扎染制作水平很高的日本,在社交场所和节日,扎染的和服被视为身份、财富的象征。传统的扎染材料一般都是天然纤维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纤维材料、皮革、裘皮也都可以进行扎染,使扎染的应用更加广泛。

(3)、夹染与糊染

夹染是指用两块以上的偶数凹花版或凸花版,将被染织物夹在花版中,再投入染缸染色,被夹固的部分不能上色便显示出花纹。将夹染与防染结合起来,把织物夹固后,先涂上浆粉混合物,干后打开夹版进入染缸染色,这也是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另一种与之相似的是糊染,不同的是糊染在浆糊干后不用浸染,而是局部刷染,这样可以完全按照设计意图将色彩进行自由组合,上一次色可以得到多种色彩,并有丰富的过度层次。(4)、型印

型印是通过印花版或者印戳直接施色于织物上形成图案。镂空版印花是将防水纸版或金属薄版雕刻成空心的花纹,印花时色浆通过镂空部位流在织物上形成图案,该印花工艺可以上多种色彩,与现代筛网印花的原理十分相似。这几种都是传统用来适应较大批量生产的印花工艺,印染实现工业生产后,在服装中应用就已

经不太常见了。

(5)、手绘

手绘是用笔或其它工具将染

料直接在织物上绘制。一切绘画的技巧都可以运用,如画、晕、洒、泼等。这种方法灵活性很大,但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由手绘发展而来的泼染是一种独特的印染手法,借助盐的扩散作用,使织物上的染液产生抽象的花纹,过渡自然,色彩丰富,变化神奇(图41)。

手工印染方式灵活,能够根据服装设计的需要自由地进行把握,能创造出强烈的韵味节奏和艺术感染力。而其中又因为有很多人工难以控制的变化因素给服装增添了许多原始神秘的气息。如本·康普顿将手绘和拼接相结合设计出的服装,其艺术感是现代很多机器印染难以达到的(图42)。由于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增加了成本,并且只能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的生产,从而限制了生产规模,因此手工印染一般用于高级时装或者量身定

做的服装。但是在现代追求个性的审美心理之下,传统的手工印染

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帮助,结合时尚的审美观,也逐渐渗透到成衣生

产中。如迪奥2002年就有一款扎染的连衣裙,款式简洁,袖口和下

摆均经过了扎染处理,整套服装既富现代感,又带有一股民族气息,

具有十分独特的韵味(图43)。

2、工业印染 最早工业化的印染技术是滚筒印花,它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能够满足广大的需求,因此应用广泛。但是受到单元花样大小及套色的限制,而且每次改变花型需要重新建立滚筒,相当浪费。由于不易灵活变动,因此它单调而缺乏变化。筛网印花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西方,并在50、60

年代实现机械化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印染态度。筛网印

花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同时对花样大小及套色的限制也

较少,色泽鲜艳,大大增强了印染的灵活性。50年代末,热转移

印花的出现又给印染工业带来极大的变化。它使设计师能够完全

独立地根据服装设计进行印染实验,同时能将手绘和复杂的图案

印在面料上,逼真精细,层次丰富。

通过计算机控制,将图案直接打印到面料上的印染是70年代

产生的新技术,称做喷墨印染或数码印染。它能瞬间改变图案,

色彩逼真。最初在打样中使用,有利于节省成本,现在很多的服

装设计师都利用它做自己的面料设计,使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又有提高(图44)。从印染工业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印染工业有从大批量生产逐渐向小批量、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也正是人们对面料艺术审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的结果。

(五)、拼接 拼接,顾名思义是指将各种小面积材料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或者贴缝在大面积的材料上形成新的外观。僧侣的“百纳衣”,中国古代服装中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的拼接、镶滚,明代的“水田衣”,西方古代服饰中的花边、饰带装饰都是传统的拼接形式。但是由于服装有地位的象征意义,所以常常用完整的材料来炫耀财富,而大面积使用拼接有打补丁之嫌,所以拼接多作为小面积装饰应用在服装中。

现在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服装更多地用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拼接也不再让人联想到贫穷。它在服装设计中作为一种材料再造的方法能够增强服装的肌理感,给设计师的表现空间很大,因此应用十分广泛。

服装设计基础知识

服装设计基础知识 服装设计基础知识 (2) 2007-03-21 22:48 服装设计基础知识 (2) 五、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以及服装的整体美概念 造型、色彩、材质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 (一)型与服装设计 服装的造型可分为外造型和内造型,其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装的轮廓剪影,内造型指服装内部的款式,包括结构线、省道、领型、袋型等等。 服装的外型是设计的主体,内造型设计要符合整体外观的风格特征,内外造型应相辅相承。要避免抛开外型风格一味追求内造型的精雕细刻,因为这将会起到喧宾夺主、支离破碎的反面效果。 1(服装的外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外型轮廓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在服装整体设计中造型设计属于首要的地位。服装的外轮廓剪影可归纳成A、H、X、Y四个基本型。在基本型基础上稍作变化修饰又可产生出多种的变化造型来,以A型为基础能变化出帐篷线、喇叭线等造型,对H、Y、X型进行修饰也能产生更富情趣的轮廓型。 轮廓线的变化是流行款式演变的鲜明特点,例如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帐篷形,60年代的酒杯形,70年代的倒三角形,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长方形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宽肩、低腰、圆润的倒三角形等等,见图1,9。设计师应对型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预测出或引导未来的流行趋势。纵然服装的外造型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人体的基本形态,决定外形线变化的主要部分是肩、腰和底边。例如腰部是服装造型中举足轻重的部位,其中腰部的松紧度和腰线的高低,是影响造型的主要因素。腰部从宽松到束紧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服装造型从H型向X型

的改变,H型自由简洁而X型纤细、窈窕。腰节线高度的不同变化可形成高腰式、中腰式、低腰式等服装,腰线的高低变化可直接改变服装的分割比例关系,表达出迥异的着装情趣。 2( 服装的内造型设计服装的内造型设计主要包括:结构线、领型、袖型和零部件的设计。服装的结构线具有塑造服装外型,适合人体体型和方便加工的特点,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结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结构线的设计。 服装的结构线即是指体现在服装各个拼接部位,构成服装整体形态的线,主要包括省道线、褶裥和剪辑线及装饰线等。结构线不论繁简都可归纳为直线、弧线和曲线三种。由于人体是由起伏不平的曲面组成的立体,因而要在平面的面料上表现出立体的效果,必须收去多余的部分,除了利用面料的可塑性对其进行湿热定型外,一般主要是通过省道与裥的设置来实现这一目的。省是缝合固定的,根据所设的不同的位置,分为胸省、腰省、肩省、后背省、臀位省等等。其中胸省是女式服装中最为关键而重要的因素。胸省根据款式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可用原型倾倒和剪开折叠两种方法将胸省进行转移,见图1,10。例如利用剪开折叠法先从收省的地方朝胸省剪开,以胸省点为圆点,在折叠腋下省的同时,省道就转移切开线的位置,完成了胸省的转移。 裥是在静态时收扰,而在人体运动时张开,比省更富于变化和动感,裥的设计主要以装饰为主,一般有褶裥、细绉褶和自然褶三类。 剪辑线的作用是从造型美出发,把衣服分割成几个部分,然后缝制成衣,以求适体美观。剪辑线可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垂直分割、水平分割、斜线分割、弧线分割、弧线的变化分割和非对称分割。服装结构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款式风格和体态特征,巧妙地运用省道褶裥和剪辑线,充分考虑内外结构线的统一与协调,才能使服装造型更为丰富多姿。

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中国 元素应用

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应用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王岑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对其它各类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与现代服装设计中结合的手法,以优秀服装设计作品入手,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服装设计的工艺表现。 关键词:中国元素;服装设计;工艺表现;应用 中国元素一直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着宝贵而丰富的灵感源泉。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不但要紧跟时代潮流,融入国际舞台,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汲取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刻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现代服装设计之路长久发展,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国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中国元素内涵丰富、文化深远、历史悠久,其在五千年历史的涤荡中对东西方各个国家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中国“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最好的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发展,全球一体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要求现代服装设计应与中国元素相结合。 现代服装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自发创造,而是沿袭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现代设计。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服装设计是中国元素的延伸,是历史进化的产物。因此,现代服装设计要时刻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要在民族特色和灵魂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再通过服装造型、面料、图案等方面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之路。 二、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中国元素种类繁多,如戏剧脸谱、门神年画、水墨绘画、民间剪纸、敦煌壁画等传统艺术元素,在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中“碰撞”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以几个典型中国元素为代表,列举出中国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哥特式服装】 一面料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二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三颜色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四款式特色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1 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 面料上的暗花纹: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 捆绑束腰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五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领高耸的立领夸大的荷叶领 V字领 2 肩高垫肩小窄肩 3 袖高袖笼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4 腰高腰身束胸衣 5 裙修长的礼服裙大下摆的公主裙 6 裤紧身鸡腿裤宽大的裙裤 7 鞋 【古典主义风格服饰】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源起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它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基同(CHITON)和希玛申

服装设计专业申报材料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专业(610204)申报材料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 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举办服装设计专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服装设计专业备案表 五、关于增设服装设计专业的申请报告 一、学院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

(一)、学院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在通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基础上,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发展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前列的高职院校,根据安徽省振兴皖北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亮化特色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的踌越性发展。 2、总体目标 以规模发展和内涵提高为主线,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建设思路。通过5年努力,使学院进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行列,成为宿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皖北地区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能支撑。 3、具体指标 ( 1).办学规模。十二五末,学院占地面积达800-1000亩,全日制高职生规模10000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才10000人。 (2).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专业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专业总量达到55个,招生专业数达到45个。建成具有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专业群3个,院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 (3).课程建设。未来五年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累计达30门,1-3门达到国家级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标准,10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4).教材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级规划教材实现零的突破,省级重点或规划教材建设5部、每个专业都有1本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中国元素在服装中的运用剖析

民族元素时尚杀手锏 民族元素从来都是让时装身价倍增的杀手锏。中国风格的高级时装有一种沉静气质和浓厚底蕴,在奢华当道、热闹缤纷的伸展台上,它永远是一道让人流连的美丽风景。当谈及富含中国元素的服装款式时,很多设计师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都会自然而然想到旗袍、马褂、坎肩,以及盘扣、刺绣等装饰图案。但高明的设计师更注重的却是将现代的生活理念融入设计中,对传统的款式造型进行重新演绎。作为时尚达人的你想玩转民族元素吗?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传统回归,再次体验历史感与新鲜感并存的民族风吧! 中国民族元素,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新鲜的时尚感,席卷了变化万千的时尚舞台。今年,中国元素出现的形式更为多元,注重细节设计以及多元化的搭配。丝绸、棉麻等极具中国传统风味的用料在今季成为服装界的宠儿;中国的传统文化“刺绣”成为风靡服装界的一大配角,它会出现在衣饰裙摆甚至是硬朗的裤子上;褶皱、荷叶边更是卷土重来,它们会出现在你身上的各个有可能的部位,成为华丽的细节;翻滚波浪也占据一席之地,继续少女情怀与成熟典范的融合。

专注中国元素的深圳本土品牌吉祥斋的设计师杨帆指出:奥运让中国红得发紫,除去年初就开始大热的奥运红色系,时至秋冬,中国风所出现的形式更为多维,不再是那些硬生生拼贴的中国符号,而是更加注重材料质感的中国化、色彩的中国意味、服装结构中国化及图案的中国式创新,实现内在与标志的统一。虽然龙、蝴蝶、花卉、汉字符号、阔袖、立领以及宝塔图形等依旧是最中国的表现,如今却类同灵魂和外壳的区分,使这些元素的融入更具时代感 旗袍——风姿绰约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极品,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个人魅力。它悄然无语地紧贴在身体的表面,丝毫不张扬,如同东方女子温顺文雅的品质;旗袍的丝绸质地,暗示着东方女人光洁滑腻的皮肤,甚至仿佛有体温;旗袍紧身的裁剪,则将东方女人柔顺曲美的身体线条凸显无遗。它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又颇符合当今女性的审美情趣。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据说法国的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也曾承认自己从中国旗袍中获取了大量灵感。 最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风格的设计,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我国的一些著名演员和文化女性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印花——繁花似锦 说到中国的花卉,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各有各的吉祥之意。牡丹为百花之首,又名“富贵花”;荷花为“和合花”;灵芝为“如意草”;兰花与桂花意为“典雅、高贵”…… Chanel抽象的黑白印花一向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使不同的人联想到不同的时尚元素。国际著名时尚人士MichaelRoberts则联想起中国少数民族的图腾。迂回曲折的线条表现出的花卉虽然大不相同,但恰好表现出中国丰富的花卉品种,加上Chanel简约的剪裁,使整体设计更具现代气息。

浅谈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浅谈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Abstract Apparel clothing material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product design, it not only took performance to meet the clothing, but also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ostume design is style design, but also with the design of fabric. Have a different style to show the corresponding fabric, fabric and style is designed to support. Key words: clothing materials, clothing design, relationship 摘要 服装材料是服装成品设计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要满足服装服用性能指标,更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服装设计是款式设计, 同时也是面料搭配设计。不同的款式要有相应的面料来展现, 面料又是对款式设计的支持。 关键词: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关系 前言

什么是服装材料? 服装材料是指构成服装的所有用料,从广义上讲即凡是用于服装构成的材料都属于服装材料(主要指纤维制品,如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织物) 。服装材料是服装的载体, 离开材料谈服装等于纸上谈兵。作为服装的基本要素, 服装面料与服装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正如法国时装大师皮尔·卡丹所说“在服装与纺织面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总是保持着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时至今日,“服装”已从远古时期的保护功能遮羞功能,演变成了现在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生活水平的表现。作为服装的三大要素:色彩、款式和材料。材料就显得格外重要。 1 服装材料更新于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资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服装的消费水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对穿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更加崇尚与追求舒适,健康,安全以及自我体现。在这种形势下,服装材料早已突破了保暖、遮盖、装饰的原始功能,进而指向功能化与智能化。服装消费市场的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了服装材料的更新与发展。 1.1 面料纤维的推陈出新 纤维新材料的发展,强调的是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并进,更加注意环境,安全,健康和舒适性。功能化、智能化纤维,无公害、环保纤维以及特种实用型纤维的大量涌现,为服装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原来基础。例如新型纤维素纤维天丝改进了纤维素纤维的品质,其可分解性和无污染性生产完全适应了环保的要求;人们熟悉的弹性纤维“莱卡”的出现,使织物的弹性和舒适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等等。 1.2纱线的结构、性能、花色及加工方法的改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唐朝服饰元素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学号:200805112150 学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 中国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的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然而,简单的玩味中国元素,是不能让中国的服装设计走出困顿的。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要选择性的更加宽容,要学会吸收和汲取,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其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对现代服饰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唐朝元素仍一直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中华传统审美的共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传统服饰,唐朝服饰,现代服饰,民族元素,设计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1.3.2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传统服饰文化中唐朝服饰文化 2.1唐朝服饰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繁荣 2.1.2 文化的开放 2.1.3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2.1.4唐朝社会审美情趣 2.1.5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 2.1.6佛教盛行 2.2 唐朝服饰 2.2.1 唐朝女子服饰及其特点 1 女着男装 2着胡服 3 襦裙服 2.2.2唐代大袖衫 第三章唐朝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3.1唐朝服饰元素 3.1.1面料 3.1.2款式 3.1.3色彩 3.2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融入西方现代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分析结语

服装设计造型元素的应用

第四节服装设计造型元素的应用 一、点、线、面、体的概念 二、(一)点:点是零次元的非物质存在。点在服装造型设计的最 小元素。 三、(二)线:在几何时学上点的移动轨迹构成线。造型设计中的 线可以有宽度、面积和厚度,还会有不同的形状、色彩和质感,是立体的线。 四、(三)面:面是线的运动轨迹。造型设计中的面可以有厚度、 色彩和质感。 五、(四)体:体是面的移动轨迹和面的重叠,点、线、面是构成 体的基本要素。 六、 二、概念的相对性 点、线、面、体的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服装设计中应该根据造型元素与周围环境之间或者造型元素相互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其概念。 三、形式的转换性 在造型设计中,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完成点、线、面、体之间相互转化,利用造型元素形式上的可变性进行设计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服装造型。 四、点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一)、点的形状 (二)、点的位置 (三)、点的厚度 (四)、点的虚实 (五)、点的大小 (六)、点的数量 (七)、点的间距 (八)、点的表现形式 五、线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一)、线的形状 (二)、线的位置 (三)、线的粗细 (四)、线的虚实 (五)、线的间距 (六)、线的长短 (七)、线的表现形式 六、面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一)、面的形状 (二)、面的大小 (三)、面的虚实

(四)、面的表现形式 七、体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一)、体的形状 (二)、体的大小 (三)、体的虚实 (四)、体的表现形式 八、造型要素的应用方式 (一)、单一要素的使用:指在整体服装或服装的某一部位只使用一种造型要素 (二)、多种要素的结合多种元素的结合:使用点、线、面、体多种要素来塑造服装的离体造型,可使服装的造型表现丰富,可以在造型的空间、虚实、量厨、节奏、层次等方面进行多种变化设计。

设计与传统—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与传统—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 用 服装设计具有文化与产业的双重属性,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却不是服装品牌大国。一直觉得中国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很少有国际知名度的,除了商业操作以外,设计师和模特儿坚持自己的太少。CHANEL 时装,永远有着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不可思议地把两种对立的艺术品感觉统一在设计中,既奔放又端庄,既有法国人的浪漫、诙谐,又有德国式的严谨、精致;D G则是一种感性而独特的风格,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说的是年轻人的语言,以完全自由地试验材料和形状为乐,在没有地理边界的当代大都会,从中汲取刺激、灵感,然后转化成富有设计内涵的时装系列,充满讽刺和反对随波逐流。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每一季新闻发布会都会有新的理念出现,而从这些新的理念里面你又可以读出自己品牌一直所坚持的东西! 一、韩国、日本服装设计简单分析 韩国的服装设计师很多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显示品位。服装设计师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皱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韩式服装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所运用的夸张手法,满足了都市里忙忙碌

碌的人们渴望宣泄的心情。个性的张扬就是快乐的源泉:宽就宽到极至的阔腿裤,瘦就瘦到极至的紧身衣。你可以妩媚到极至,也可以神秘到极至,只要能穿出自己的个性就是流行的。 “日本本土传统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中国文化的脉络,后经历一代日本文化人和艺人的修习,逐步完成了日本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文化特色的被称作“和文化”的文化形态。”【1】①日本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生长能力,日本的设计师有广泛的触角和无限的敏感度,而日本的设计却是生长在日本民族以物哀和幽寂为基调的审美情趣之上。日本著名设计师小筱顺子说:“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在古老的华夏习俗和精神与逐步成型的日本文化之间,那种被“和”文化氛围生成的和食、和服、和风’的文化形态。”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那种“禅境”的精神,被小筱顺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小筱顺子认为服装应该“融化掉”,留下的只有穿着者本人。西方社会追求的是构造或者塑造人体,而日本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力图在人体周围营造空间。比如和服是由人体支撑的,并不主张炫耀和服本身。小筱顺子受到和服启发的简洁裁减和精致的做工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她的服装具有线条感和现代感,她超越了西方的服装风格,同时打破了东方的传统观念,其结果依然是带有戏剧效果和超现实主义的日本特色。传统美学观与现代时尚观交融与妥协中生成的新意,使她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最炫中国风之中国元素服装设计

最炫中国风之中国元素服装设计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a6366015.html,/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暗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服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文服装结构体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装舞台上的东方情结闪烁不灭。中国画风的印花与刺绣,华丽的绸缎面料,中国特色图案,旗袍式结构等……无一不透露出中国情调。悠远的东方文化已不再只代表传统和国粹,她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 中国风的服装有一种沉静气质和浓厚底蕴,在奢华当道、热闹缤纷的伸展台上,它永远是一道让人流连的美丽风景。 何谓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其实是在今天的世界视野或融入世界视野中用到的中国传统。

元素一:织锦刺绣 中国江南特色的织锦刺绣被直接运用于各大品牌的服装面料上。最常见的是栩栩如生的刺绣花朵,或镂空或采用凹凸不平的刺绣方式,在面料的表面上展开花朵最妖娆的姿态,让面料充满了立体感。 元素二:泼墨手法

运用中国山水国画的泼墨手法在服装上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元素三:旗袍结构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极品,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个人魅力。旗袍式披肩立领、侧衩、盘纽等经典元素也是极为常见。 元素四:民族图案

近年来时尚界大吹民族风,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风元素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元素五:细密繁花

细密的繁花常常出现在中国典型的小家碧玉身上,显得俏丽可爱,又带着点羞赧。实话说,在采用细密繁花时会有些矛盾的,因为这种细密的繁花图案既能让女人变得很土气,也能让女人变得很娇媚。 元素六:青瓷花瓶 青花瓷作为中国元素的重要部分,代表着中国的委婉和韵味。以其独具的魅力,近几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以中国传统服装作为灵感来源,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你的、是我的、也是世界的,当“中国风”走出国门时,也是中国服装走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元素、更多的品牌走出去,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不会永远被作为廉价品的代名词。

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 衣、食、住、行是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个性意识的不断提升,现今生活中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满足穿暖、穿戴整齐的层次,更需求着服装的美观、个性和新潮。新的服装市场的需求对服装设计师职业提出了挑战,也为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那就是怎样更好的把握和利用服装设计要素,设计和生产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产品。那么,对服装设计要素应该怎样去认识呢? 造型、色彩、材质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 一:造型 服装造型是指服装在形状上的结构关系和窨上的存在方式,包括外部造型和 内部造型,也称整体造型的局部造型。点、线、面、体,是一切造型的基本要素。 在服装造型艺术范畴内,人体着装后,服装的感觉、材料、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都是构成服装造型的要素。当然,从保护人体的角度出发,区别于其他造型 艺术的原因在于,它必须依附于人体,并遵循人体运动规律而存在 服装的造型可分为外造型和内造型,其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装的轮廓剪影,内 造型指服装内部的款式,包括结构线、省道、领型、袋型等等。服装的外型是设 计的主体,内造型设计要符合整体外观的风格特征,内外造型应相辅相承。要避 免抛开外型风格一味追求内造型的精雕细刻,因为这将会起到喧宾夺主、支离破 碎的反面效果。 1.服装的外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外型轮廓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在服装整体设计中造型设计属于首要的地位。服装的外轮廓剪影可归纳成A、H、X、Y四个基本型。在基本型基础上稍作变化修饰又可产生出多种的变化造型来,以A型为基础能变化出帐篷线、喇叭线等造型,对H、Y、X型进行修饰也能产生更富情趣的轮廓型。 2.服装的内造型设计服装的内造型设计主要包括:结构线、领型、袖型 和零部件的设计。 服装的结构线具有塑造服装外型,适合人体体型和方便加工的特点,在服装结构 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结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结构线的设计。 二:色彩 色彩世界可谓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赤橙黄绿青蓝紫及其混合色许许多多, 但通过颜色来表达却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颜色的调配,这三种各种颜色的 基础色,独立于其他颜色而存在,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而成,因此亦被称为“原 色”。两种原色进行调合后产生的一种色称为“间色”,例如红加黄调合成橙色、 黄和青调合成绿色。两种“间色”或原色与间色调合又形成复色。对于千变万化 的颜色又可分为彩色系和无彩色系两大类。黑色、白色及黑白色调合而成的各级

对服装设计中服装材料的使用与搭配的研究_0

对服装设计中服装材料的使用与搭配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装对于人们穿着提出了更多、更独特的要求,并且更加追求舒适性强及安全健康。服装材料已不再只有遮体、保暖等原始功能,而是向简单时尚、独具创造的方向发展,从而体现出服装材料在服装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形式下,服装消费市场的这种发展趋势拓展了人们的流行性思维,突破了对传统观念的束缚,尝试着从新元素、新材料的搭配方式来研究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围绕以上内容,对服装设计中服装材料的使用与搭配进行研究。 标签:服装设计,服装材料,使用搭配,应用研究 一、服装材料的概述 服装材料最早始于石器时代的兽皮树叶、陶器时代的麻纤、青铜时代的丝织物以及工业时代的呢绒等,是体现服装设计灵魂的重要变现手法。服装材料的流行要素在每一个季度的服装中都是具有言语性与创新性的综合特征。服装材料中包含多种天然的纺织面料,如:麻、丝、毛、等。麻料织物特点是表面比较粗糙,材质具有扩张力,适合创意设计,而且比较清凉,在夏天是特别受欢迎的服装面料。丝的特点就与之相反,柔且滑感较强,穿着特别的舒适,给人一种典雅、富有韵味的感觉,是特别凸显气质的面料。毛料是特别高档纯正的面料,微弹且有重量,具有保暖性强、舒适得体、色泽纯正等特点,特别受人们的追捧。化纤布料以弹性好、特别挺恬、有质感等特点而受人们的喜爱。纯化纤织物是由纤维纺制成的面料,一般是由化学纤维本身的特性来决定,化学纤维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加工制造,并按照不同的工艺制成仿丝、棉、仿麻、弹力仿毛等多重的纺织物,在多种服装或面料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针织服装面料的特点是面料在织造的过程中,相互交叉所呈现出的衣片形,在其上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肌理等。 二、服装材料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是通过对服装材料运用为服装的色彩、款式、面料进行组合搭配,从而阐述了所设计服装风格的内涵。服装材料固然重要,但也要迅速的更新和发展以及意向思维的新突破,使服装行业成为以材取胜的时代。而且购买群是对服装的设计式样、价位适中以及符合时尚气息要求来选购服装的。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特性和其“文化含义”决定着加工方式和服装式样的设计。对材料实用性能的了解是设计师首要具备的要素之一,利用设计构成形式的材料质色性来弥补人体的不足需求。 现代服装是以人们的审美为设计原则,其材料的选择及运用是做为设计灵感来实现服装设计的艺术形式。由于生产力空前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服装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服装设计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艺术,集聚了一般实用装饰功能性,又在其意涵、构成和设计手法上展现其特点,也使服装设计的现实概念得以确立。在服装设计中对材料的

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运用中的实例分析

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运用中的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分析,对一些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现代服装。 This article analy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m in fashion design, and did a serise of modern fashion design via these elements. 传统的中国元素、中国风时下正热,并以各种形式代表中国形象频繁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也以浓郁的中国特色吸引着西方人目光,成为流行设计风格。 1服装中中国传统元素的构成 1.1服装面料 面料是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服装设计的风格和款式。随着纺织技术的迅速发展,千姿百态的新型面料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传统面料的独特风格仍然保持着无法替代的魅力。 丝绸、绫缎、锦缎、麻和蓝印花布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

的面料,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舞台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现代时装设计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设计师们针对每种面料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情。丝绸柔软、细腻、飘逸、华丽,用丝绸制作的女装能体现女性的娇媚、温婉。近年来很多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用丝绸面料设计的服装在世界服装舞台上独领风骚,使丝绸的魅力在国际上大放异彩。麻和棉布印花面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面料品种,它具有透气、吸湿、朴素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休闲服装的设计,用这种面料设计的服装因具有浓郁的民俗特点而充满独特的个性。一些设计师运用民间土棉布或现代棉布展示古典朴素美,以朴素的棉、麻为主要设计材料加入细节创新设计,造就了一批既充满时尚又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品牌,如“七色麻”、“播”、“江南布衣”等。 1.2服装造型 中国传统服装宽大平直,浑然一体,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具有飘逸、动态之美。它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装之中,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既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 程度,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 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中国传统服 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各具特色,款式造型基本格

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10日

目录 一、中文摘要……………………………………………………………(I) 二、英文摘要……………………………………………………………(II) 三、论文目录…………………………………………………………(III) 四、论文正文 (1) 参考文献 (8) 谢辞 (9) 二、附录 1. 论文(设计)任务书 (10) 2. 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12) 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13) 4. 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14) 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16) 6. 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18)

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凝聚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如何保持其时尚个性,设计既不失传统,又符合现代生活品味,同时凝结中华神韵,展现中华民族风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课题。本文以中国传统元素的面料、色彩、图案、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文化内涵的现代服装设计。 关键词:传统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Fengxiang wood engraving picture visit the appearance Shangyingxia (Institute’s fine arts of unity and coherence in writing of Baoji Shanxi Baoji 200888024237) Abstract: 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of precipitation, condensed the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But the clothing design as an art form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absorption is how to maintain its stylish personality and design not only do not break tradition, but also to the modern lifestyle, and the condensate verve, show the Chinese nation elegant demeanour, this is a worth us to think about the subject.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the fabric, colour, design, process in the clothing design of u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discusses how to dra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ashion design perfect confluence, create has both the traditional styles and abound culture content of the modern fashion design. Key word: traditional elements; Clothing design; application

服装设计资料

服装设计2 1.系列服装设计的概念:系列是表达一类产品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并以一定的次序 和内部关联性构成各自完整而又相互有联系的产品或作品的形式。服装是款式、色彩、材料的统一体,这三者之间的协调组合是一个综合运用关系,包括造型与色彩、造型与材料、色彩与材料三方面的互换运用,如款式、色彩相同,面料不同,或者款式不同,面料、色彩相同等。在进行两套以上服装设计时,用这三方面去贯穿不同的设计,每一套服装中在三者之间寻找某种关联性,这就是系列服装设计。 2.系列服装的设计方法: 形式美系列法:指以某一形式美原理作为统领整个系列要素的系列设计方法。节奏、渐变、旋律、均衡、比例、统一、对比等形式美原理都可以用来作为系列化服装设计的要素,即对构成服装的廓形、零部件、图案、分割、装饰等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原理的综合布局,取得视觉上的系列感。比如,用对比的手法将服装的外部廓形和局部细节进行设计组合,使得每一单品均出现一种视觉效果十分强烈的对比性,整个系列给人一种活跃、动感、刺激的印象。形式美系列法在服装上应用时,必须以主要形式出现,形成鲜明的设计要点,成为整个系列设计的统一或对比要素,再经过服装造型和色彩的配合,就形成很强的系列感。 廓形系列法:指整个系列服装的外部造型一致,以突出廓形的统一为特征而形成系列的系列设计方法。这种系列服装可以在服装的局部结构上进行变化,如领口的高低、口袋的大小、袖子的长短、门襟的处理等进行变化与设计。服装的外观造型虽然一致,但内部结构细节不同,使整个系列服装在保持外轮廓特征一致的同时仍然有丰富的变化形式,以此来强调系列服装的表现力。廓形系列法要注意外部轮廓应该有较明显的统一特征,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成系列。如果为了更突出系列性,在色彩的表现和面料的选用上也可以使用某些同一元素,使服装的系列感更强。 细节系列法:指把服装中的某些细节作为关联性元素来统一系列中多套服装的系列设计方法。作为系列设计重点的细节要有足够的显示度,以压住其他设计元素。相同或相近的内部细节可利用各种搭配形式组合出丰富的变化,通过改变细节的大小、厚薄、颜色和位置等,就可以使设计结果产生不同效果。比如,用立体的坦克袋作为系列设计的统一元素,就可以将口袋的位置进行变化性的位移设计,或者用大小搭配、色彩交叉等手法将其贯穿于所有设计之中。 色彩系列法:指以色彩作为系列服装中的统一设计元素的设计方法。这种色彩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色,贯穿于整个系列之中。由于色彩系列法容易使设计结果变得单调,因此在廓形和细节等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通过色彩的渐变、重复、相同、类似等变化,取得形式上的丰富感。色彩有色相、明度、纯度之分,还有有色彩和无色彩之分,所以,色彩系列法可据此分为色相系列、明度系列、纯度系列和无色彩系列。强调色彩是系列服装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设计手法,它不仅能准确地表达流行中的主要内容——流行色彩,同时也增添了服装的魅力,丰富了服装的表现语言。色彩系列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在面料上进行穿插或呼应,使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彩;有的通过某种色彩的强调,形成一个系列服装主要亮点。 面料系列法:指利用面料的特色通过对比或组合去表现系列感的系列设计方法。通常情况下,当某种面料的外观特征十分鲜明时,其在系列表现中对造型或色彩的发挥可以比较随意,因此此时的面料特色已经足以担当起统领系列的任务,形成了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系列感。 工艺系列法:指强调服装的工艺特色,把工艺特色贯穿其间成为系列服装关联性的系列设计法。工艺特色包括饰边、绣花、打褶、镂空、缉明线、装饰线、结构线等。工艺系

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元素——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科技、法律、伦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宫长城,小至窗棂门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不全等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现代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整体设计上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独特、装饰得体。把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有国际眼光与传统民族情愫,做到既顺应国际新潮,又要在服装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层出不穷,新的国产服装品牌不断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人们逐渐关注服装,并开始探寻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现在的国际服装舞台上西方服装占有一定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国服装设计师忘记了文化是服装的本质,忘记了服装永远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一味与

国际接轨,完全抛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使中国的服装设计丧失了根基。国内现有的一定数量的以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为特色的服装品牌,由于对传统服饰的理解过于片面和表面化,致使服装设计师们把中国传统服饰的内涵变成了符号,缺少文化背景和修养,被人称为“没文化的设计”。长时期内,很多国内服装设计师在应用传统服饰元素方面走入了误区,每季发布的作品只是把传统服饰中的某些局部直接搬用到服装设计中,生硬地拿来一些旗袍、马褂、丝绸、团花图案……有些品牌的发布作品甚至就是一些凌乱的拼凑、堆砌。由于没有把握住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在的精神,这些拼凑、堆砌的服装在舞台上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但走下舞台也就结束了它们的生命。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印有“中国制造”的服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各地。但在服装贸易上中国服装业并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因为在整个服装产业链中,中国服装业接触最多的是下游的加工制作,而上游的设计开发、流行发布品牌推广等环节较少涉及。如何应用中国元素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如何使中国服装业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使中国的服装产品真正在融入世界时尚的同时又拥有“中国风格”,就成为中国服装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服装设计师在国际服装舞台的立足之本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在中西方服饰文化积极交流的今天,立足于继承传统、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业,只有通过研究、比较、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