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预设教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预设三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

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 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 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预设重点、难点预设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 的有机结合。

预设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

内心情感。

四、说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阅读散文的学生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题目是《故都的秋》,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秋。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4、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目前是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五、说预设教学方法

1.说预设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学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预设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

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2)预设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3)预设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说预设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预设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预设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预设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六、说预设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预设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

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主席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预设认知作者(作者名片)(配合教学课件)(配合学案):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 年12 月7 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 年9 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

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三)预设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四)预设学案引路,初步感受意象(配合学生学案进行):要求:结合学案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

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

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 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五)精读课文,预设品味意境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

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

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

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

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一一“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篇一】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教学大赛一等奖说课稿《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必修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 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 教学方法 讲析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 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听朗诵,抓住重点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情怀。(超链接音频资料) 三、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解题引入: 本篇写于30年代。“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它不是新都,它是旧的,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带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是秋天,而不是春天或者夏天,用“故都的秋”带有沉重的伤感和浓浓的眷恋之情。2,、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没有发现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齐答:清,静,悲凉 3、作者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一、卫风·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期末复习(全) 一、字词。 1、读准下面的字。 踱(duó)步梵(fàn)婀玲霎(shà)时淅沥(xīlì) 仓颉(jié)薄(bò)荷苔藓(tái xiǎn)舐(shì)犊 惊悸(jì)夹(jiā)克抛掷(zhì)呢(ní)帽 沾(zhān)染脖颈(gěng)释鳏(guān)瞑(míng)目 机杼(zhù)粜(tiào)卖麂(jǐ)皮汜(sì) 抻(chēn)钝(dùn)响蹒跚(pán shān)芒(máng)刺踌蹰(chóu chú)寒暄(xuān) 尘芥(jiè)羁绊(jībàn) 牛犊(dú)欺侮(wǔ)歇憩(qì)落(luò)空擂(léi)鼓敕(chì)造纨绔(wán kù)錾(zàn)银 条褥(rù)嗔(chēn)视内帷(wéi)斟(zhēn)茶两靥(yè)盥(guàn)洗翠幄(wò)懵懂(měng)蹙眉(cù)怔怔(zhèng)氤氲(yīn yūn)岑(cén)寂 擎(qíng)天蓊(wěng)郁 2、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踱步梵婀玲霎时仓颉苔藓舐犊 惊悸抛掷呢帽沾染释鳏瞑目 机杼粜卖麂皮汜抻钝响 蹒跚芒刺踌蹰寒暄尘芥羁绊

牛犊欺侮歇憩擂鼓敕造纨绔錾银条褥嗔视内帷斟茶两靥盥洗翠幄懵懂蹙眉怔怔斑驳氤氲岑寂擎天蓊郁 3、解释下列词语。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幽僻:深远,僻静。 袅娜:柔美的样子。 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美好。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岑寂:寂静。 濑:湍急的水。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花枝招展: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寒暄:问寒问暖。指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更,经历。 怨府:怨恨集中的地方。这里指埋怨的对象。 淡然:漠不关心的样子。 俨然:文中指摆出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出格:与众不同。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习时重在分析散文精巧的结构,欣赏散文所描绘的景色以及散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它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悲凉、落寞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虽然它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但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之作,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加之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更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掌握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方法。 由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能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巩固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圆形内结构、圆形外结构)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注意: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 2、能够通过赏析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 3、能够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并未单独列为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但它又是分析鉴赏散文的重要切入点,所以我把第2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所以在此只做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的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通过秋景分析“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到,故将教学目标1和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确定好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用以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找出作者描绘的秋景。即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引出五幅秋景图(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过程如下: 首先,联系同学们曾经学习过的有关秋天的诗篇、散文、小说等,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悲秋之感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二是描写绚丽多彩的秋天,寄予赞秋之情的,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我的导入设计如下: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历代名家描绘秋天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同学们读过这样的诗句吗?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从中欣赏到的秋天的景色和你的读后感慨,好吗? 进入课文以后,鉴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散文教学也应注重朗读,所以首先让全班齐读。读完后根据具体读的情况作出简要点评。然后进入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为达成这一目标,我有设置了两个问题: 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具有怎样的特点?在结构上是怎样呈现这一特点的(即采用的是哪种结构形式)?(特点:清、静、悲凉。结构:总--分--总,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

《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 (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 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 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 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 析目的。《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 浓重的“主观色彩”。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学习其中的寄情于景,情 景交融,了解郁达夫的散文忧郁感伤的基调,语言的清新凝练,学习应用虚实 结合、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韵意。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虚实结合、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腻 的语言特点。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朗读,再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 物,写几个片段。

2、【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 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用朗 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映像和文章感情的体会,给同学们以讨论的时间, 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 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困惑不解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 真正意义。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一般,秋天在人 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 xx有一首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 凄苦。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写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三单元。 一、说课标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说新课程理念; (二)说课程总目标; (三)说新课标对必修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本次课改,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二)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分别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积累与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 力。 思考与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现与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新课程总目标中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且形成了层级递进的趋势。其中,“积累·整合”是一个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是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三)说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1、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

高一语文必修二 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2.D 3.B 4.B. (A项,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改为"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家族自豪感,还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C项,搭配不当,"作用"与 "深远"不能搭配,将"深远"改为"大"; D项,成分赘余,删去"因为"。) 5.A 6、(1)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⑵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⑶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4)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 (5)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秋风;托物言志(或寄托) 8.B 9.C 10.A 11.D 12.D 13.A 14.⑴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⑵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 15、作者认为大树是人们很好的榜样,它是奉献的典范,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它是高明的哲学家,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教益。(4分) 16、⑴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它居高临下的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⑵树为人们贡献了全部却从不索取;⑶树是有灵有智的,是处理与自然界各种复杂关系的大师;(4)树取万物精气,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陪衬日月。(3分) 17、⑴“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屹立着,襟怀博大”——以顽强的生命力显示王者风范,博得人们的敬仰与爱慕。⑵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尽己所能做出最大贡献。(5分) 18、⑴取万物之精气,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战胜大大小小的灾难;经历时间的考验。(3分)⑵要顺应历史的潮流,适应生长的环境;经风雨,见世面;汲取各种营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正确对待可能遭受的挫折以至灾祸,战而胜之。(3分) 19、B 20、作文(略)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理清全文脉络结构,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文章语言,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设计以古代文人墨客咏秋的诗词以及关于秋天的图片导入,引导出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冷暖色调的判断,声音的体现,环境的描绘来找出文中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总结出五幅秋景图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本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体会文章中作者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必背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 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是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包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荷塘月色》 1. 《荷塘月色》中从整体上写荷叶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 运用比喻具体能写荷叶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 运用比喻具体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 运用通感的手法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运用比喻手法写荷波的句子: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氓 1. 《氓》中女子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2. 《诗经·氓》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3. 《诗经. 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体无咎言,随后女主人公提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完成婚事。 4.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 《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 《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 《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 《诗经·氓》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孤立无助,即使在夫家被虐待,回娘家也无法跟兄弟叙说处境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9. 《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10. 《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1.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1.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家乡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答案: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1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2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3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4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5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6“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采薇》 1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3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4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6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离骚》 1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

《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要写好说课稿说好课就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题: 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5分钟) (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短歌行》

李静文

短歌行 曹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 ●重点、难点 1.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3.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 在这一课时,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短歌行》。 ●教学步骤 一、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御军三十余

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于他爱好音乐,又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许多歌辞。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这些乐府歌辞虽然用的旧调、旧题,却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2、解题 什么叫短歌?《乐府解题》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诵读感知,读出“忧”情 1)听范读 譬pì如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高中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01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语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预设教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预设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 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预设重点、难点 预设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预设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

内心情感。 四、说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阅读散文的学生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题目是《故都的秋》,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秋。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4、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目前是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五、说预设教学方法 1.说预设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学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预设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