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其义不用饰”和“信达雅”翻译标准共7页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信达雅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

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

“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

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

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

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

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

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

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

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

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

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

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1、“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2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3、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古今异义词)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4、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以删除。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张耀平摘要严复的翻译思想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语言哲学的一些观点,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经验总结,触及到了翻译中几乎所有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

但以往的研究多套用西方翻译理论的概念对它加以引申发挥。

这样的研究不可能准确清晰地描述出严复翻译思想的独特个性和理论价值。

因此,本文试图把它的三个核心概念「信达雅」放在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古代文论、古代语言哲学以及汉语文言的语境中加以辨析。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史、汉语文言问题及研究方法百年来的严复翻译思想研究一直是在没有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信达雅」三个字的意义似乎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辨析,学者们的理解不仅不统一,而且有嫌模糊和欠准确之处。

以「达」为例。

关于「达」,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达」指传达,转达。

翻译就是代人传话,就是使译文读者得以透过译文得到原文的信息。

陈康所说的「达」「指人可以顺利的得到原文中的意义」(1984,页443)便代表了这种意见。

二、「达」的意思是理解,明白。

就是说,译文要让人看得懂,让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贺麟在〈严复的翻译〉一文中说:「严译虽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但能使旧文人看明了,合于达的标准」(1984,页153)。

茅盾在解释「信达雅」三字的意思时说:「达即译文能让人看懂」(1984,页518)。

他们对「达」的理解形成了另外一种意见。

三、所谓「达」,是要求译文语言要通顺,流畅。

林语堂就曾明确地说:「通顺就是『达』」(1984,页418)。

另外,鲁迅在讨论严复对于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借鉴时说,相对于汉末的「质直」,唐代的「以『信』为主」,「六朝真是『达』而『雅』了」(1984,页275)。

朱光潜在分析「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说「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还是不『信』」(1984,页4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依其义不用饰”和“信达雅”翻译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S.Buck),于1929-1933年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教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翻译成第一个英译本,并易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在西方出版,书籍畅销,影响较广。“All Men Are Brothers”自出版至今,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引起了不同学派的不少争议。赞扬的一派,譬如林语堂就对赛译本赞不绝口,说她“译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髓”。在美国,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大约占同类全译本发行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美国各大院校中国文学课指定的教科书,俄勒冈大学还把赛译本做成免费电子版放在了互联网上。批评的一派,亦歌先生可称代表人物,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指斥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翻译不准确,提出要努力制止赛译本的流传,要求把它“撤下来”。亦歌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时议论纷纷。我们研究了相关资料,并认真研读了赛译本,觉得亦歌先生的一些观点虽有一些道理,但还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信达雅”翻译标准不是唯一的翻译标准 亦歌先生指斥赛珍珠的文章标题是:“透瓶香”和“进门倒”――谈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贬斥赛译本翻译水平极差,鼓吹沙博理(Sidney Shapiro)的《水浒传》英译本《沼泽地上的亡命徒》(OUTLAWS OF THE MARSH)翻译水平极高。一高一低,亦歌先生的衡量依据是什么呢?据他自己说,是运用了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从人物绰号翻译对比、小段落翻译对比和部分短语对比三方面,找出了赛译第 2 页

本翻译上的一些不恰切之处。但是,使亦歌自己也感到困惑的是:当他用严复的“信”(忠信、忠实)、“达”(通顺、流畅)、“雅”(优雅、有文采)的标准来衡量沙译本《沼泽地上的亡命徒》时,发现该译本也有许多翻译不恰切之处。譬如在人物绰号翻译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其本意是出家未剃度的佛教徒。武松“行者”绰号的来由是他杀人逃难,母夜叉孙二娘将他打扮成“行者”模样。沙博里翻译为“pilgrim”(旅行者)便不准确。还有,沙博里将井木犴郝思文翻译成“Wild Dog Hao”(郝野狗)也是错误的,因为“井木犴”是中国道教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一个凶神的名号,意思是说郝思文像“井木犴”一样恶煞,谁遇到他谁倒霉。“井木犴”绝对不是“野狗”的意思。在短语翻译方面,林冲发配前要休妻,沙译的“annulment of marriage”是男女双方平等地解除婚约,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休妻只是单向的:只能男休女,而不能女休男。再有就是“江湖”一词,沙译为“among the fraternity”(侠士兄弟会),译得也不准确,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江湖者必有是非恩怨、弱肉强食和斗争杀戮,并不是单指什么“帮会”。还有“吃爆栗”,中文意思是大人惩罚小孩时屈起指头敲小孩的脑壳,沙译为“pound on my noggin”(敲小杯)也是错译,这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做法,而西方人并无这一习惯。 东西方文化,文不同源,字不同形。亦歌也承认要将《水浒传》译成信、达、雅的外文是难上加难的事;“且不说像‘杀威棒’、‘投名状’、‘善哉善哉’、‘驴儿大的行货’等让人头大的词,就连一句好汉们常挂在嘴边的简简单单的‘敢到太岁头上动土’,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第 3 页

的翻译家一夜为之无眠。” 因此翻译界有人认为:中国古典名著文体有不可译性,认为“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交汇”,他们的观点都是受了所谓“信、达、雅”标准的束缚,采用“绝对对应”的教条主义思想来对待翻译工作,因此常常作茧自缚,论述自相矛盾。其实东西方文化是“东方中有西方,西方中有东方,两者相对交流”。南京师范大学姚君伟教授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科学辩证地阐明了翻译工作的方针。好的翻译,好比对对子,作者出的是漂亮的中文,译者对以本土通俗化的英文,文字虽然不同,意义却很相合,品味这样巧妙的翻译,如同欣赏绝妙的对联一样,让人获得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标准是有多种的,如:“翻译的动态对等”、“交际翻译”、“翻译的文化功能”等。因此,“信、达、雅”标准只是诸多翻译标准中的一个罢了。 二 中国小说能否采用“依其义不用饰”的理念进行翻译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标准是多样的。对于中国小说的翻译,应该采用何种标准来要求,是翻译界正在争论的课题。我们注意到赛珍珠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的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中的一段话: The preface of Fah Shu Ching,one of the most famous of Buddhist books,says, “When giving the words of gods,these words should be given forth simply.”This might be taken as the sole literary creed of the Chinese novelist,indeed,gods were men and men were gods. 最著名的佛教经典之一《法句经》的序言中说:“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其传经者,令易晓”。 第 4 页

也就是说:翻译工作只要达到内容情节合乎本意,文字语言的修饰就不必太计较。这句佛教对佛经翻译的原则,也许对赛珍珠从事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其义不用饰”本来是佛教对佛经翻译的原则。佛教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梵文的佛经译成中文后,中国本土的很多百姓都看不懂这种跨国文化的教义。曾经发生了一个“六祖破经”的故事;唐朝时期,佛教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们作偈评比。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干杂活的“行者”惠能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用中国通俗的本土语言表达了禅宗佛学的中心内涵,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他。因为佛学的主意是“空”,惠能用通俗的话反映出佛学的本意,使禅宗的中心教义更容易让中国本土人民接受,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因此,惠能的“南宗”理所当然地战胜了神秀的“北宗”,惠能因此成了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中国小说能否采用“依其义不用饰”的理念进行翻译,首先要对中国小说进行研讨。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是有研究的,1920―1926年他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并写出了专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描画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的发展线索,分析了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对《水浒传》亦有评叙,言简意赅,评断允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不似经书,所以多喜欢随便改动它。”的确,《水浒传》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宋朝,宋江是实有其人的,为盗亦是事实,关第 5 页

于他的事迹,从南宋以来就成为社会上的传说,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当时流传的宋江集团只有36位头领,成员的姓名和绰号也不尽相同。譬如:吴用的名字叫吴加亮,卢俊义叫李进义,关胜叫关必胜,穆弘叫穆横,阮小二叫阮进等。人物绰号也有变化:双鞭呼延灼叫铁鞭呼延绰,双枪将董平叫一直撞董平,船伙儿张横叫火船工张岑,病关索杨雄叫赛关索王雄等。元末明初,除了施耐庵对《水浒传》重写外,罗贯中、金圣叹等人也写过不同版本的《水浒传》,其中各有许多的变化,也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赛译本基本上保留了施耐庵、罗贯中原著的内容,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古典小说波澜壮阔的故事,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先驱者的积极作用。 其次,应读一读赛珍珠的一篇专论“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Novel”(《中国早期小说源流》)(Pearl S.Buck Translated by ZHANG Dan-li)。在这篇专论中,赛珍珠也同意鲁迅先生的观点,她认为,“作家只要成竹在胸,掌握了丰富的故事内容情节素材,加上精湛的技巧,幽默的风格,哀婉或激情的表达,就可以凭习惯用词说(或译)中国小说。中国小说最迷人的特点就是自发性。”这也许是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遇到困难时,为自己找到的一条理由。 “五四运动”倡导用“白话文”对“文言文”进行革新。目前香港双语区的“流行歌曲”、金庸的新武侠小说等,都有一种追求本土通俗化的倾向,而且还逐步被人们接受。小说不似法律文件或公函要求字字斟酌,不能出一丝错误。当前,对于非法理性文本的翻译,是否能放宽“信、达、雅”的标准,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第 6 页

三 “All Men Are Brothers”仅是一部赛珍珠特色的《水浒传》英文翻译本 赛珍珠作为20世纪跨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其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她毕竟是第一个将中国小说《水浒传》翻译成英文版的人,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的。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评语:“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指出了她获奖的理由。赛珍珠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基督教所谓的“博爱”的教义上的,她把《水浒传》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她获奖后收养孤儿的善举,都“与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憧憬未来的目标和谐一致”。 当然,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英文翻译本,也仅是一本具有赛珍珠个人特色的英文翻译本,该译本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因此,它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注:本研究受江苏省2009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74000)及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