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二、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1、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 东晋道安: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重视翻 译的忠实性 • 唐朝玄奘:既要重视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本 意,又要通顺易懂,突出译文的忠实性与 可读性同等重要
• 严复提出“三字论”:信、达、雅 信:忠实原著 达:译笔流畅 雅:文字典雅
雅
• 严复:译文要雅致,讲究文字之美,整洁 流利,声调和谐动听 • 王佐量: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原作的 精神光泽 • 郭沫若:重视“雅”,译文是一件艺术品
“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雅”是对翻译的完美追求
鲁迅:提出“忠实”“通顺”作为翻译的 标准,要将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传译 出来。 “宁信而不顺”译本中不但输入新的内 容,而且要输入新的表现法
• 傅雷:“不由貌同,正由神合 ” 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 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 钱钟书:“化” “取法乎上,而得乎中”是要求文学翻 译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 许渊冲:发挥汉语语言优势 中文成语要用得恰到好处
• 辜正坤: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 值的具体标准不止一个 • 冯志杰: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译文的二 元基本标准“信息等价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传递性” • 吕君: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 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的定向性
商务英语翻译2.2 翻译的标准和要素_OK

改译:He bought a car, and he got his license in two weeks.
2021/6/27
28
翻译的要素
2. 可接受性
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的读者对译文能否完 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的高低直接 影响翻译的效果,可接受性不好,轻则会使人读起 来觉得别扭,不舒服,不像是本国人说的话,重则 使人费解,莫名其妙,以至于完全看不懂,不知所 云。
31
翻译的要素 (1) Are you a father?
原译:你是父亲吗?(相似性差) 改译:你当爸爸了吧?
(2) 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原译:谢谢你不吸烟。(相似性差) 改译:请勿吸烟,谢谢。
2021/6/27
9
当代翻译的标准
例1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 最 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2021/6/27
10
当代翻译的标准
[赏析] 译文采用直译法,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这两个词语在文学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种翻译的高水准,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信达雅”和“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学传统中,它指的是翻译某一篇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必须要忠实地传达原稿的意思,并且要让翻译后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优雅、高雅。
这个传统观念在现代翻译理论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神达意”可以理解为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的作品时,能够完全理解原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在文学翻译中,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不仅仅传达原著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传达作者的意图、情感和思想。
二、“信达雅”和“传神达意”的适用范围
“传神达意”在不同种类的文学翻译中,重要程度不同。
在翻译小说和散文时,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翻译诗歌时,它的重要程度会更高一些,因为诗歌往往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侧重点不同
“信达雅”侧重于用文雅、高雅的语言表达原稿的含义。
而“传神达意”则侧重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图等内容。
2、理念不同
“信达雅”的理念源于古代文学传统,重视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而“传神达意”更注重传达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3、范围不同
四、结语。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者:李梦君来源:《商》2013年第14期摘要:在我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当属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即译文忠实原文意思,“达”指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意思通顺明白,“雅”指译文要选词得体,追求原文意境,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文章旨在简述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和西方翻译界,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林林总总,其中,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翻译标准不仅为无数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翻译界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中国古代翻译事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翻译题材少,即当时的翻译体裁大都是佛经翻译,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翻译理论空缺,而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出现的严复、林纾等一批翻译家,为翻译理论空缺这一尴尬境地带来了光明,严复、林纾等人不仅翻译的数目繁多,而且题材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艺等各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发展。
1898 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译例言》出版发行,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我们自此可以看出,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主要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追求原文意境。
通过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严复总结出的这一翻译原则在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也仍为广大翻译实践工作者所肯定,“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深远意义。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严复在阐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时,首先将“信”放在三原则之首,指出“信”即译文要忠实原文的意思,不删减,不歪曲,不随意添加,正所谓译文要“取明深义……而意义不背本文”,严复始终把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作为“信”的第一要义。
“信、达、雅”与西方翻译理论对比分析

提 出的翻译理论成为近代西方 翻译 理论 中炙手可 热的讨论 话题 。本 文对严 复和本 雅明 、 德里 达的
翻译 理 论 进 行 比较 和分 析 , 从 而 进 一 步 强 调 文 化 翻译 的 重 要 意 义 。
[ 关键 词] 翻译标准 ; 信、 达、 雅; 班雅明 ; 严复 ; 文化差异
所提 出 的那样 , “ 翻译 是 文学 的一种 样 式 , 可 译性 必 然 是某 些 作 品 的一 个 本 质 特 征 。语 言作 品 的可 译 性 即使
在人 确实 无法 翻译 的 时候也 应给 予考 虑 。 ” 文 学作 品需要 翻译 , 是 由它 内在 的 “ 可 译性 ” 所决 定 和支 配 的。
2 01 4年 1 1月
NO V . 2 01 4
“ 信、 达、 雅" 与西方 翻译理论对 比分析
李 非弱
( 长春 师范 大学 外语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2 )
[ 摘 要] 严复的翻译理论“ 信、 达、 雅” 在中国翻译 理论 中起 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而本 雅 明和德里达
翻译标准问题是 翻译理论 的核心问题。德里达曾在《 巴别塔》 一文 中指出, “ 巴别尔塔的轰然倒塌使人类 从 此 陷入思 想交 流 的 困境 。世 界各 国语 言纷 繁错 杂 , 为 了解 决 由于 语 言 障碍 而产 生 的交 流 困难 , 不 同语 言间
的 翻译 便应 运 而生 。在 翻译行 为 的发生 之处 , 语 言 的边 界 既是 确定 的 又是 模糊 的 ( 斯 皮 瓦克 所谓 语 言织 边 的 脱落 ) 。 ” [ 2 ] l 所 以 , 两 种不 同语 言之 间 的关系需 要 翻译作 为 媒介 。翻译标 准 并非 是 某个 翻译 家 随心 所 欲地 规
信达雅翻译理论

信达雅翻译理论信达雅翻译理论是由美国译学家汉斯信达雅于1986提出的理论,它不仅是一种翻译理论,而且也是一个翻译范式,它提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和技巧来保证翻译质量。
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者中心”,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把自己置于核心位置,考虑自己对翻译过程有多大影响,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为此,信达雅提出了三大原则:1)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语境,即原文的意思和结构;2)译者必须了解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以及译出语的文化背景;3)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和译出语之间的语义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以便译出更符合原文意思的翻译结果。
按照信达雅的翻译理论,翻译过程不仅要求译者深入了解原文的语义和文化背景,还要求译者充分理解译入和译出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将一种语言的思想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在保证译文的语义准确性和文化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尊重原文的文化特色。
此外,信达雅翻译理论还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内容和技巧,它强调了译者应该熟悉原文语言的语法特征,以及译出语的语言特点,以便能够捕捉原文的表意,把握翻译文章的口吻和行文风格。
另外,信达雅翻译理论还强调,译者应当学习和熟悉译入语,了解它的规则和习惯,以便能够进行灵活准确的翻译,防止译文出现翻译不良现象。
在我国,信达雅翻译理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学者们研究这一理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它不仅指导了翻译实践,还为译学研究和翻译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信达雅翻译理论也是近年来深受世界翻译界欢迎的一种翻译理论,它不仅为广大译者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也为译学研究和翻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信达雅翻译理论是译学界新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不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而且也指导了翻译实践,为译学研究和翻译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它强调了译者深入了解原文的语义和文化背景,充分理解译入和译出语言之间的差异,灵活运用各项翻译技巧,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实现译文准确、传神的目的。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中外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经就翻译的原则与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经典:1.严复的“信、达、雅”1898年,清代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Evolution and Ethics)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政治目的就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
“信”主要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达”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雅”就是要使译文流畅,有文采。
2.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傅雷在1951年9月撰写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提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在1963年1月致罗新璋的复信中又再次提到:“愚对译事实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独到之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来认识”。
傅雷是“神似说”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什么是“神似”?《中国翻译词典》认为,翻译上的“‘形似’,一般理解为保留原文的形式,具体说,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型、句构和修辞手段等”。
“‘神韵’(神似)一词,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语句”。
总之,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即“形似”;从内涵上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即“神似”。
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决不是直线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由此可见,“形”是“原文语言形式的美”,即语言美的“表素现象”是由原语语言的词汇、语法、文体与修辞构成的语言结构的美,可以通过直观看到,是显性的东西;“神”是“文章气质方面的美”,即语言美的“非表素现象”,是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在言外却又是无处不在的神思、气度”,是高层次的、深度的审美体会活动,看不见但能感觉到,是“隐性”的东西。
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
1792年英国亚历山大·泰特勒翻译三项基本原则
1. 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等值翻译标准译文与原文思想内容等值,而且要求语言形式上也要等值。
等效翻译标准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原文精神,具体事实,意境,风格等。
1965年英国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篇章等值”原则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话语材料用另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
行文对等在特定情况下译文与特定原文的对等
形式对应译文的语法范畴与原文的语法范畴在各自语言中占有相应的位置。
美国尤金·奈达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得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动态对等”理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化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相关的行为模式。
“动态翻译”翻译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后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
1975年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意义不变”标准尽可能完备地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强调翻译力求等值的同时,也指出完全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
1980年科米萨罗夫《翻译语言学》
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条,而应该由数条彼此相互作用的规范组成:翻译等值的标准,翻译的语体-修辞标准,翻译的言语标准,翻译的实用标准和翻译的约定俗称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的 信达雅 , 泰特勒
的 翻译三原则 以及奈达的 动态对等 加以比较, 揭示中西
其次, 都阐明了各条原则之间的主次关系。严复的 信 达雅 三义, 依次排列, 主次分明。求雅, 则为达易 , 为达, 即 所以为信也。可见, 求雅、 求达, 均为求信; 求信乃译事之根 本。同样, 泰特勒的三原则和奈达的 功能对等 原则都申明: 在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差异造成不能兼顾时, 可以首先牺牲 语言表达 形式, 其次 是风格, 但 必须保 留原作 的思想 内
[ 2] (p14)
在中国流传甚广的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最早则是由郑 振铎介绍引进的。1921 年郑振铎在 译文学书的方法如何 一 文中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英国翻译家泰特勒 论翻译的原则 一 书 。 泰特勒在其所著的 论翻译的原则 中提出翻译必须遵 循的三条原则: (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 3)A transla 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 A. F. 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即(1) 译作应完全 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 性质; ( 3)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 1964 年发表的 翻译科学初探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中提出: ( 1) true to the original (忠实于原文) , ( 2) vivid( 传神) , ( 3) smooth and natural( 语言顺畅 自然) , ( 4) equivalence of response( 同等效应) 。其中的同等效应 即 动态对等 概念是此原则的核心。可以 动态对等 即后来 的 功能对等 为两千年以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 意译之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动态对等 概念把焦点放 在原文对原文的接受者和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两种效果之 间的对等上, 解决了直译和意译这对似乎难以解决的矛盾。
摘 要: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比较严复的 信达雅 与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 和奈达的 动态对 等 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试图从思维方式差异和理论基础厚薄等两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翻译标准差异的原因, 以期为促 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西翻译史; 翻译标准; 异同; 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4762( 2009) 03- 0040- 03 开展, 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各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涌现出的 大批著名的翻译家介绍到了中国, 鲁迅、 瞿秋白、 茅盾、 林语堂 等不仅翻译了大量世界名著, 且对翻译理论做了思考和探索, 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次指的是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翻译高潮蓬勃兴起, 并 一改以往的以外译中为主的局面, 对中译外也提出了很高的 要求, 向世界介绍了中国, 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二) 西方翻译史简述 在西方, 翻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五次大的高 潮。 西方翻译史的开端阶段始于公元前四世纪末, 许多希腊 古典作品被翻译介绍到罗马。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 动出现在公元前三世纪。欧洲最早的译著是 七十人译旧 约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 与宗教发展密 切相关。出现了翻译 圣经 的高潮, 其中以哲罗姆( Jerome) 翻 译的 圣经通用本 (The Vulgate) 最具权威性。他坚持 在不损 害意思的前提下, 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 的 翻译风格。第三次西方史上的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 即十一 十二世纪之间, 翻译活动促进了阿拉伯人和欧洲人 的往来。十四 十六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 带来了 思想和文化的革新, 也促进了西方翻译史的大发展。翻译不 仅与宗教有关, 还深入到思想, 政治, 哲学等各个领域。欧洲 各国都有各种译作精品问世,1611 年 钦定本圣经 ( King James Version) 的翻译出版以其通俗、 优美、 流畅的语言风格赢得了 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 的称号。西方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二
三、 中西翻译标准的比较
(一) 相同点
41
中国人强调整体思维、 悟性思维而西方人注重分析思 维、 理性思维。在中国翻译理论中, 都能看到诸如 信、 达、 雅 此类的词语, 如 神似 、化境 等。这些表述都代表了一些 虚 的形象, 而这些 虚 的形象正是以整体思维、 悟性思维为 基础的。人们对经验感悟得来的认识难以用具体确切的语 言表达, 只好借用这种 虚 的表达, 再由读者自己去把握、 自 己去领悟。相比之下, 西方的哲学要求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力 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认识客体的全貌, 这就体现出一种重分析 的客观思维倾向。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 使西 方哲学对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力, 多元思维也因此有了
[5] 们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探讨。 在严复提出 信达雅 标准
后至今的一百多年以来, 虽有人提出不同的建议即批判以期 修补或更新, 它却一直被中国的翻译界奉为信条, 尚无人能撼 动其地位。而泰特勒、 奈达的理论虽然较前人更为系统的论 述了翻译的标准和规则, 但人们并没有把泰特勒或奈达所阐 述的理论认为是不可超越的权威, 只把他们当作众多翻译理 论家中的普通一分子, 不断有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标准。西 方的翻译标准可以说是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三) 差异原因 回顾中西方翻译史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的理论, 找出其异同后, 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第2 5 卷第 3 期 2 009 年 9 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25,No. 3 Sep.2009
信达雅 翻译三原则 与 动态对等
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席 雁 (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 009 )
[ 3]
可见, 严复的 雅 指的不是大众的语言, 而是 汉以
前字法句法 。而在这方面, 泰特勒和奈达都主张在可能的情 况下, 尽量保留原作的风格笔调, 相比之下, 严复对雅的解释 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其次, 地位的不同。 信达雅 原则较精要、 凝练, 内涵和 外延都及其丰富, 具有多面性, 模糊性和含蓄性, 进而引起人
收稿日期:2009- 03- 19 作者简介: 席 雁( 1977- ) , 女, 江苏宝应人,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40
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 文学等传统领 域, 而是深入到了科技、 教育、 艺术、 商业等各个方面。翻译的 规模得到了扩大, 作用得到了扩展, 形式有了变化和进步。
[4] (P89) 活动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二、 中西翻译标准简介
在中西翻译蓬勃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 始终没有放弃 的是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各自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 归纳和总结。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道安的 五失本 和 三不 易 , 玄奘的 五不翻 , 严复的 信达雅 , 傅雷的 神似 , 钱钟书 的 化境 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 翻译 五要素 , 德国路德的 翻译修补七规则 , 十八世纪英国泰特 勒的 翻译三原则 , 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 语义翻译 和 交 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 动态对等 。我们选择有广泛代表 性并且有重大影响的三家观点 翻译原则的相似相异之处。 清朝末期, 严复在 天演论 首卷 译例言 中提出了著名 的 信达雅 标准。 他说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 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辞理 本深, 难以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 达;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由此可见, 严复主张的 信 是 意义 不背本文 , 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求 达 是为了取 信 , 两者是统一的。
[ 4] (P90) 容。
(二) 不同点 首先, 在风格方面, 严复追求的是 雅 , 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雅。 也就是说, 对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沉的语言的著 作, 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去叙述, 倒还易于表达些, 若用现 时代人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语言译出来, 反而不容易表达难发现有许多相同或 相似之处: 首先, 分别在翻译的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翻译的风格 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 严复 要求 信 , 即译文意义 不( 倍) 背本文 而要 达旨 , 这就是泰 特勒所说的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也就是奈达所 谓 在意义方面 去 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表达方面, 严复主 张 达 即译笔的通达晓畅, 这和泰特勒要求的 译作应具备原 作所具有的通顺 , 奈达要求的 语言顺畅自然 属于同一目 的。而严复的 雅 、 泰特勒的 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 于同一性质 和奈达的 传神 , 都涉及到翻译的风格问题。这 说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原则方面思考的问题是相 同的, 因为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正是任何语际转换
[6] 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时空距离, 随着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不断交流, 知识与认识水平 的不断提高, 翻译领域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 中西方译界对翻 译标准的修订将不断完善, 永无止境, 虽因各自产生的背景不 同而各有特色, 但因各自在实践中遇到相似的问题而相通, 可 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 使翻译的标准不断完善, 指导翻译实践 更顺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