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映射

合集下载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高新 华
( 山东 工商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240) 60 5

要 : 知 语 言 学提 出概 念 隐喻 理论 , 为基 本 概 念 隐喻 是 人 类 组 织概 念 系统 的 基础 。 过 分析 基本 隐喻 与 认 认 通
诗 歌 隐喻 的 关 系 , 可知 后 者是 以 前 者 为基 础 展 开 的 , 其展 开途 径 表 现 为拓 展 对 应 关 系、 加 细 节 描 述 、 增 整合 多个 隐 喻 和 质 疑 常 规 隐喻 四 种 。
而读懂 诗人 的诗 心 呢? 比如 说 , 们在 品味李 商隐 的 我
“ 生 晓梦迷 蝴 蝶 ” , 庄 时 为什 么 我 们可 以感 知 诗人 是
在感 叹“ 生如 梦 ” 人 呢? 本 文将 从认 知语 言学 的角度 出发 ,尝试 利用概 念 隐喻理 论来解 答 两个 问题 :一是 为 什么普 通读 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 tei 。 就是说 , ohs ) 也 s 人们拥 有一些 基本 的意象 图示 ( g ce ) 例 如容 器 图示 、 分一 体 图示 、 i esh ma , ma 部 整 链 接图示 、 因一 果 图示 、 原 结 中心一 边缘 图示 等 。 而从 始
源域 到 目标 域 的 映射 不 能 改 变 这些 意 象 图示 的结
解其 作 品的 内涵 ;二是 诗人 是 怎样 利 用人人 都能 掌 握 的基本 隐喻 来构 建诗 歌 的 。

(I E I L Y) LF SA P A 为例 , 一个 隐喻映射都 包括 : 每 始源域 的空 缺被映 射到 目标域 的空 缺上 :在某

概念 隐喻 理论 : 内涵及其 主要 观点

浅谈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浅谈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浅谈概念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作者:徐晓义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4期[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是隐喻的本质。

隐喻的映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把握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隐喻。

[关键词]概念隐喻源域目标域相似性映射对应[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63-01Lakoo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中也俯拾皆是,比如说人类语言、思维和行动中。

隐喻可定义为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解构另一个概念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有必要阐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理论(一)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

其主要特点有:(1)普遍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都广泛存在。

(2)系统性。

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类会下意识地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经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这种系统性类比是概念隐喻系统化的物质前提。

另外,隐喻跨域映射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中的实体系统地对应于源域中的实体,这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单向性的、系统性的和选择性的。

(3)认知性。

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透过语言反映出来。

可见,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模糊的事物隐喻化为具体清晰的实体以便描述剖析。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结构清晰、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构造另一种结构模糊的概念。

空间隐喻指的是运用如上下、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一词多义与隐喻

一词多义与隐喻

词多义与隐喻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词汇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语义系统。

在词汇中,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们不断认知世界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单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发展而成的。

胡壮麟(1997:52)曾经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根本性理据。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在英语词义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得出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一个词在被人类创造并使用之初,往往是单义的,只是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也不断地产生。

因此,为了解释和理解新事物,开展有效的交流,进而更好地认知世界,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以增强原有词汇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较为常见,如英语中infancy代指事物发展初期,mouse (老鼠)指代鼠标,virus 指代电脑病毒,这种用法一旦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引申成为该词的一个新义项,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而来。

一词多义种种意义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联式( linking ),一种是放射式( radiating )。

所谓串联式指的是从一个意义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丢开第一个意义不顾,直接从第二个意义产生第三个意义,并以此类推;所谓放射式,指的是以一个意义为中心而演变的,派生出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独立的(谢之君,2007:112)。

我们先看串联式的词义扩展方式,如汉语中的“习”最初的意义是“鸟数飞”,后来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来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谢之君,2007:112),这其中词义呈线状扩展。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

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到要进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提高阅读力量,可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

结合高中英语课文从词汇、句子及语境三个层次分析了隐喻对阅读教学的作用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人类熟识事物无不是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隐喻架起了详细到抽象的桥梁。

阅读是猎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隐喻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经常以词、短语、句子或整段消失。

有意识地让同学了解各种隐喻现象,对文章的理解大有裨益。

隐喻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是冲突性、模糊性、不行穷尽性和系统性等,因此它的意义不存在于词典中,也不是机械的产生于宇而意义[D7(I}s>。

对于涉猎领域较少、词汇量不多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隐喻思维可以关心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相关话语的意义,对于阅读教学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概念隐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同学语言及文化学问认知力量的最正确手段之一。

学问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简单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阅历和学问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例如头是人体的一个局部“头”映射到空间概念,指的是物体的顶部或前端,如the head of the bullet the head of the queue 头”具备思索的功能,于是可有理智、思索和记忆等含义,如out of head } put our heads togethero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从隐喻角度来认知、联想,势必能使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促进作用。

隐喻观与阅读理解教学一、隐喻的认知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布满了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消失一个隐喻"。

Lakol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指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We have arrived at the crucial point in the argument. b. Where are you in the discussion?
The examples show that the places the traveller passes on the journey to the destination correspond to ‘points’ in a rational argument.
c. The metaphorical nature of an expression can fade over time and with repeated use. For highly conventionalized expressions, it is implausible to maintain that the entity designated by the expression is being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metaphorical mapping.
d. There are certain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which appear problematic for the domain mapping theory. For example: That surgeon is a butcher.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is familiar with one between a schema and its instance.
A conceptual metaphor is schematic for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which instantiate it.
Conceptual metaphors can stand in a schema- instance relation
e. Slow down, you’re going too fast for me. f. Can you go over that again for me?
The examples introduce a second participant into the scenario---the companion who follows the traveller.
butcher
butcher’ knife
corresponds to
surgeon
surgeon’s scaplel
Animal carcass patient The surgeon is incompetent. ( cannot derive from the source domain)
Conceptual metaphors as schemas
Source domains: motion, location, containment (in/out), distance, size, orientation (up/down), perception (especially: seeing and sight), brightness, weight, temperature, etc. Target domains: time, life, thinking, reasoning, communication, the mind, emotions, intentions, causation, morality, love, marriage, society, economics, politics, etc.
Source domain (travelling)
Target domain (rational thought)
path places on a path
corresponds to
argument points in an argument
straying from the path
following a traveller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Lakoff’s research methods
3rd Dec,2014
Contents: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Lakoff’s research method-mapp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as schemas References
Thank you for watche argument
understanding a person explaining an argument
going over (part of) the path again
repeating (part of) the argument
Classification:
Lack off and Johnson draw a conclusion---abstract domains can not be conceptualized in their own terms, but must always be accesses through metaphor, therefore, metaphor, is not just a way of speaking, it is intrinsic to abstract thought. However, Taylor was skeptical of this claim, and he had his own reasons as follows: a. In order for a target domain to be subject to mapping from a source domain, there has to be some prio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target domain. b. The fact that a given expression is used of more than one domain does not entail that one use is a 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the other. In fact, in order for mapping relation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to be possible at all, there has to be a perceiv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domains.
We started out from these premises.
source domain (travelling)
We came to these conclusions.
Target domain (rational thought)
traveller departure point
corresponds to
c. I’m stuck. d. I can’t go any further along this line of reasoning.
The examples introduce another aspect---the traveller can get stuck. This maps on to the thinker who cannot progress further in the reasoning process.
Lakoff’s research method----mapping
The essence of the Lakovian approach to metaphor is easily stated: metaphor involves a mapping relation between two domains (more precisely, between elements in two domains). The source domain corresponds to the traditional notion of the metaphor vehicle(喻体) , while the target domain is equivalent to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tenor(本体). By convention,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written in small capitals and take the form X IS Y, where X is(an element of)the target domain and Y is( an element of)the source domain. ( THINKING IS MOVING)
thinker premises
arrival point
motion
conclusion
reasoning
It is easy to come up with expressions which map some further aspects of travelling on to further aspects of reasoning.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or cognitive metaphor,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idea, or conceptual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THINKING IS MOV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