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对

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结果:2286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其中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低体重、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 的危险因素。结论: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高危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新生儿时期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喂养障碍症候群,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入,进而易诱发新生儿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因此积极防治FI,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1]。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0例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FI临床表现,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者、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需禁食>5 d者、出院或死亡日龄≤7 d内者及入院日龄≥7 d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共有2286例符合筛选要求而作为本文被选对象。

1.2 喂养不耐受评定标准

经喂养后有不同程度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体征;日均呕吐≥3次;连续3 d喂养的奶量未增加,甚至奶量减少;腹胀但肠鸣音正常;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有排便动作,但12 h内无自主排便,经灌肠可排出较多大便。有上述症状一项或多项,且经给予促胃动力药和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在48 h内明显好转者,即可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早产儿、足月儿比例;观察符合FI 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不耐受临床表现、胎龄分布、不耐受发生时间,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7T16:00:06.1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王卉群 [导读] 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没有发育成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死亡率是很高的,对其高质量的喂养是关键。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北省黄冈市 438200 摘要: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没有发育成熟,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标准,死亡率是很高的,对其高质量的喂养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临床中,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对患儿进行周到细致的护理,在临床诊疗中要早期发现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诱导他们胃肠功能的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升临床的护理质量,积极处理喂养不耐受问题,确保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纳入本次研究,并选取同期出生的64例早产儿喂养耐受组作为对照。两组入选的早产儿消化道均发育正常,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日龄超过7d 的胎儿。不耐受组男 40 例,女24例;出生孕周30~ 36周,平均孕周( 32.5± 3.6)周。耐受组男44例,女 20 例; 出生孕周 31~36 周,平均孕周( 32.8 ± 3.8)周。两组早产儿在性别比、孕周比较上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研究方法: 针对我院 2012 年 2 月至 2014 年10 月收治的 64 例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有无窒息等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治疗方法: 对入院后的早产儿进行保暖护理,如有早产儿缺氧,则予以吸氧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预防早产儿的各种临床并发症,以达到对症处理,并以《中国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相关规定为参照依据,为 64 例早产儿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若早产儿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 1.5 kg,吮吸能力较弱或者完全无吮吸能力,则采取间歇性鼻胃管予以喂养; 若早产儿吮吸能力较好,又或体重大于1.5 kg,胎龄超过34周,则采取橡胶乳头予以吮吸喂养。提倡早产儿尽量进行母乳喂养,如果没有产生母乳,则应采取以上相应的方案对早产儿予以临床配方奶喂养。 2.结果 经上述单因素分析,2 组患儿在性别、民族、产妇年龄、产妇孕产次数、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05),而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排便时间、呼吸机使用、新生儿黄疸、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05)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变量赋值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轻、开奶时间较晚、排便时间较晚、呼吸机使用、新生儿疾病及母亲妊娠期特有疾病等均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 。 3.讨论 早产儿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表现,是由于早产儿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及胃肠动力、胃排空能力等胃肠功能不成熟而引起,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其消化系统的运动协调能力越差,胃肠激素水平也相对越低,因此,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相对延迟,并且由于早产儿食管功能障碍,也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在早产儿开始喂养后 1 周内,多开始发生喂养不耐受,国内外关于新生儿喂养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开始喂养的 1 周内,其胃肠激素水平明显升高,此研究亦从临床角度证明了早产儿喂养的最关键的时间是肠道喂养后 1 周,所以,作为临床医生,此时更要注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的观察与监测。本次研究发现,作为观察组的不耐受早产儿,其窒息率的情况显著高于耐受组( P < 0.05) ,且不耐受组的胎儿在胎龄与体重情况上均显著低于耐受组( 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与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时缺氧窒息等因素会促使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因此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因素尽早的进行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 4.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4.1选择合适的乳类 早产的母乳中的成分和足月的母乳是不一样的,其中的营养价值的生物学功能更加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对早产儿的消化与促进胃排空都是很有利的,选择对应母乳能够很好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早产儿的配方奶:若喂牛奶或者是奶粉就需要从稀到稠的喂养,早期喂养早产儿应用 2:1或者是 3:1 的奶进行喂养,随着早产儿的日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能够适应后就可以改为全奶喂养了。 4.2合理的开奶时间 因为早产儿的生理、解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消化系统功能还不成熟,喂养方法就要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若体重小于 1500g、吸吮力很差、吞咽反射弱并时有青紫的早产儿,喂养时间可以适当进行延长。若是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并发症产生的极低体重儿,在出生后 4 小时开奶是最好的,低出生体重儿的开奶时间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尽早开奶,如果发生了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要在禁食1-2d 后再开奶,这些需要禁食的早产儿出生12-24h内要静脉补充氨基酸,24h后进行脂肪乳的补充。开奶的奶液为母乳或者是早产儿的配方奶,开奶量一次为 1-2ml,每 3h 进行喂养 1 次。若在喂养时发生了不耐受的情况要马上停止喂养。 4.3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 早期的微量喂养指的是早产儿在出生后 24 小时之内给予的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要从 0.1-24ml/(kg?d) 开始喂养。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对喂养时胃残余量大于 40% 的早产儿分别应用禁食与微量喂养 6-12ml/(kg?d), 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住院时间等都比禁食早产儿显著缩短了,结果表示: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中是比较适合使用的。非营养性吸吮(NNS)指的是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的情况下,让他们吸吮未开孔的橡胶乳头的做法,这样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分泌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加强环境管理 光线要适宜,要降低光源对早产儿的刺激,比如,在晚上时可以应用较暗的壁灯,培养早产儿的日夜作息规律,或者可以在早产儿的暖箱外面盖上一条毯子,使光线暗下来,使光线对视网膜造成的病变机会降低。要减少噪音、器械活动的声音,不要突然的发出高频的声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存活率及治愈率。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疗效标准,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州医院产科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结果存活率及治愈率为80%。结论快速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抢救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

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

婴幼儿喂养指导

婴幼儿喂养指导 一、目的 ㈠普及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科学喂养知识,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合理喂养。㈡传授儿童营养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早期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 二、内容与方法 ㈠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含有全面充足的营养,是生后六个月内婴儿的最佳食品。母乳中脂肪、蛋白质和乳糖比例适宜,有助于婴儿消化吸收,并不增加婴儿肾脏的负担。母乳乳清蛋白中富含抗感染因子,可保护婴儿免于感染。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有利于钙的吸收。 初乳是母亲分娩后最初几天内产生的母乳,粘稠,颜色发黄或清亮,比成熟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初乳中含有大量分泌型IgA及白细胞,可为婴儿提供被动免疫,提高婴儿的抗感染能力。初乳有助于婴儿胎便的排出,可预防病理性黄疸。初乳含有生长因子,有助于婴儿肠腔发育,预防婴儿发生过敏或不耐受。初乳富含维生素A,可以减少婴儿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 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子间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婴儿具有安全感。母乳喂养还可促进母亲产后机体的康复。 生后第二年,母乳仍然是儿童能量和高质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可提供儿童每日所需能量的40%以及相当比例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应鼓励母乳喂养至儿童2岁或1岁以上。 正确的喂奶姿势是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母亲哺乳时抱婴儿的要点是,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母乳喂养时要特别注意婴儿嘴和母亲乳房的含接,确保婴儿口腔上方露出的乳晕比下方多、口张大、下唇朝外突出、下颌接触乳房。婴儿有效吸吮时可见慢而深的吸吮,并可闻及吞咽声。 3、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

母乳不足是母乳喂养中最常见的问题。婴儿吸吮不够或没有进行有效的吸吮是最常见的原因,母乳不足时应首先检查母亲喂养姿势是否正确、婴儿含接是否良好。婴儿没有吃到足够母乳的可靠指征是每月体重增长少于500克;尿量少且浓,每日少于6次。其它提示母乳喂养量可能不足的指征是婴儿在喂奶后不满足、经常哭闹、需要频繁地喂奶、每次喂奶持续时间过长、婴儿拒吃母乳、婴儿大便干硬、不经常排便且排便量少、母亲挤奶时挤不出奶、怀孕期间乳房不增大、产后不下奶。应分析母乳不足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若确因母乳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适当添加配方奶。 乳头皲裂导致母亲喂奶时疼痛,是母亲放弃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每次喂奶后挤出几滴乳汁涂抹于乳头上,可有效地促进皲裂的愈合。乳头内陷的母亲可通过配戴特制的乳罩予以矫正。 ㈡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1、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的指征 母亲患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应暂停喂母乳;母亲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时不宜喂母乳;母亲患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时应不喂母乳。出生2周后母乳仍不足,婴儿满月时体重增长不足500克时,可选择部分母乳喂养。 2、注意事项 应首选婴儿配方奶作为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的乳类。若选择非配方奶,应注意补充铁、维生素AD等制剂,以预防营养缺乏性疾病。应特别注意使用清洁饮用水和奶具的消毒;应依据产品标签说明进行冲调,奶粉与水的比例,体积比约为4比1、重量比约为8比1。 ㈢辅食添加 1、辅食添加的月龄 应在婴儿满6个月(180天)时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的时间有个体差异,若单纯乳类喂养的婴儿出现体重增长不良、频繁喂乳婴儿仍表现饥饿、对泥糊状食物表现出明显兴趣等现象时,可视具体情况酌情在4-6个月时添加辅食。 2、辅食添加的原则 辅食是婴儿乳类喂养必需补充的食品,所有婴儿在满6个月时均应添加辅食,辅食提供的能量在6个月以后将逐渐成为儿童能量摄入的主要部分,但婴儿6个月以前应避免添加固体食物。辅食添加应遵循的原则为:①及时频繁纯母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就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就是造成伤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主要护理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恐惧(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维持自主呼吸: (1)复苏: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A就是通畅气道:①保暖;②减少散热;③安置体位;④清除呼吸道。 B就是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②复苏器加压给氧;③喉镜下经喉气管插管。 C就是恢复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D就是药物治疗: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 E就是评价。 (2)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或用暖水袋保暖,维持体温36、5-37℃。 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4.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减轻家长恐惧心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肺炎而言,发生在宫内与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但更多的就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所致。新生儿肺炎就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与体征都不明显,尤其就是早产儿。 (一)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与吸入物 1、对痰多不易咳出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拍击背部:由上而下,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易于进入大气道。 (2)遵医嘱行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造成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主要护理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与缺氧、环境温度低下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恐惧(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维持自主呼吸: (1)复苏: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A是通畅气道:①保暖;②减少散热;③安置体位;④清除呼吸道。 B是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②复苏器加压给氧;③喉镜下经喉气管插管。 C是恢复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D是药物治疗: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 E是评价。 (2)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保暖: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或用暖水袋保暖,维持体温36.5-37℃。 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4.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减轻家长恐惧心理。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新生儿肺炎一般指感染肺炎而言,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及污染的阴道分泌物所致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但更多的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所致。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都不明显,尤其是早产儿。 (一)护理常规按新生儿疾病一般常规护理。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 1、对痰多不易咳出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拍击背部:由上而下,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易于进入大气道。 (2)遵医嘱行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3)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易轻柔,负压不可过高(﹤0.01mpa),吸痰时间不可过长(每次﹤15s),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胸部理疗胸部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

临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毕业论文

临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摘要】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 1、病因和发病机理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宫环境和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凡能影响母体 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窒息。 1」母亲因素母亲患糖尿病、严重贫血和心肾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等产科疾病,吸毒,吸烟,母亲年龄大于35或小于16多胎妊娠。 1.2分娩因素因脐带打结.受压?绕颈?脱垂等造成脐带血流中断,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等,产程中麻醉剂等使用不当。 1.3胎儿因素各种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 有严重先天畸形的新生儿,羊水或胎粪吸入者,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2、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新生儿窒息328 例,在328例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277例,重度窒息18例,重度窒息中有3例发生并发症: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1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2例,肺透明膜病2例,1例因颅岀血而死亡。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引起的各种脏器—系列的生理改变,胎儿出生后1 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可按新生儿出生后1 min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Apgar 评分标准容包括:①皮肤颜色;②呼吸;③ 肌力;④喉反射;⑤心率五项来确定。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出生后1 min 评分8?10分而数分钟后降至7分以下也属窒息。 3、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 4?7分为轻度窒息,症状体征是,(1)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2)呼吸浅表或不规律。(3)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80?120 次/分钟。(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力好。(5)喉反射存在。0?3分为重度窒息症状体征是,(1)皮肤苍白,口唇暗紫。(2)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3)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钟,且弱。(4)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力松弛。(5)喉反射消失。如生后1 min 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并发症缺氧缺血可造成多器官受损,但不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易感性各异,其中脑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0例新生儿,并根据喂养耐受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511例与喂养不耐受组89例,采用χ2与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喂养不耐受患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结果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出生窒息、围生期感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P<0.01)。其中出生窒息、开奶时间迟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结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开奶时间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适当药物治疗、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疗法等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处理对策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指的是新生儿因不同疾病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的喂养障碍的一组症候群,多见于早产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胃残留物增多、腹胀及加奶困难等[1]。喂养不耐受发生后可影响新生儿营养吸收及疾病恢复,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进行针对性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及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对此,本研究对我院600例新生儿进行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严重的多发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死亡或出院时日龄5d、转科及放弃治疗者。 1.2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喂养不耐受:①喂奶后出现胃食管返流,呕吐频繁(≥3次/d);②奶量无增加或减少(>3d);③残余奶≥1/3或>2ml/kg;④回抽有咖啡样物,且大便潜血呈阳性;⑤腹胀,24h腹围增大1.5cm,伴肠型;⑥体质量无增加,出生10d后体重增加<15g/d。 1.3方法 1.3.1喂养方法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进行。新生儿出生后及早开奶,对身体状况良好,吮吸力好的新生儿给予经口母乳喂养,若无母乳者给予橡胶奶头吸吮配方奶粉。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进行微量喂养(奶量<20ml/(kg·d),并尽快过渡至正常喂养。对无法经胃肠道喂养的新生儿采取鼻饲喂养。对经胃肠道喂养难以维持生长所需热量的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至经口喂养可满足其生长所需能量为止。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刘霞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李志奇(审校者) 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42(04): 385-3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5.04.007 摘要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导致早期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是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围生期窒息、感染等疾病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常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口服益生菌等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早产儿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1 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发生率超过10%,早产是新生儿第一大死亡原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高频机械通气、持续正压通气的应用,产前激素的使用,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新生儿医生经验的逐渐丰富、护理的进步,早产儿的死亡率逐步下降,随之而来是一系列的营养策略问题,如配方奶、奶强化剂和静脉营养液的临床应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的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NE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VLBW)中的发生率达7% [1,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便秘等;喂养不耐受是NEC的早期表现,胃潴留>3.5 ml或大于一次喂养量的33%提示NEC高风险[3]。因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1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标准。2000年上海黄瑛首次提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在新生儿经胃肠喂养时出现频繁呕吐(≥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 d);胃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2005年Neu和Zhang[4]提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依据:空腹腹围增长超过2 cm,或较前一次显著增加;或一次胃潴留量>3 ml/kg;或反复呕吐;或粪便愈创木脂反应阳性。 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2.1 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 早产儿由于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胃肠功能弱尤其是胃肠动力差。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地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长,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向下移行;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另外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较足月儿有所不同,胎粪较稠厚、黏稠,难于排出,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阻塞肠腔,引起肠道功能功能障碍,患儿逐渐表现不安、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可有呕吐、腹胀等低位肠梗阻表现。因而胎龄越小,胃肠功能发育越不成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表明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有更高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概率[5]。 2.2 疾病因素 国内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关: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而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6,7]。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机会增多[8]。Bora等[9]研究表明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进食后60 min内连续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监测可能帮助鉴别哪些发生喂养不耐受。 2.3 喂养方式 很多早产儿接受大量的肠道喂养不耐受,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Berseth等[10]对141例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22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摘要】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和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窒息发生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现将莱阳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12月收住的34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年1~12月莱阳市妇幼保健院共收住34例窒息新生儿,男20例,女14例。孕周≤34周8例,37~42周19例,≥42周7例。顺产20例,剖宫产8例,经阴道产钳助产6例。34例中脐带因素占首位,其中脐绕颈16例,最多1例绕颈5周,脐带缠绕2例,脐带打结4例,其中打真结1例,产程异常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巨大儿2例,羊水过少5例,羊水Ⅲ度污染7例。 2护理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与否,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 2.1保暖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暖极为重要,因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较差,体温大多不升,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4℃~26℃,体温偏低的患儿可用热水袋保温,直到体温升至36℃以上,再根据不同情况置于暖箱内。用热水袋保温一定要注意勿烫伤皮肤,暖箱的温湿度要适宜,需经常观察,保持相对湿度在55%~65%. 2.2吸氧 本组34例患儿都有吸氧治疗,直至发绀消失,呼吸平稳,精神好转。根据患儿情况不同,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在氧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呼吸、面色及血氧饱和度指数的变化。 2.3喂养 重度窒息患儿常规禁食12~48h后开奶,因重度窒息可累及心、脑、肾等器官及消化、代谢等多系统损害。过早喂养可加重胃肠道损害,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有的吞咽反射差的患儿还可能引起呛咳、误吸等。喂养时患儿头高脚低位,少量多次,喂完后轻拍背部减轻溢乳并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详细记录呕吐腹胀、腹围、大便(次数、形状、颜色)尿量等,以利于诊治。病情稳定后用母乳喂养,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上的因素不能直接喂养者,用鼻饲法。 2.4耐心细致地做好护理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引起的的原因和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新生儿窒息患儿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新生儿窒息通过新生儿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使用,复苏护理和抢救护理,应用静脉套管针保证医务人员使用静脉注射抢救药物,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结论抢救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关键是及时清除呼吸道并建立呼吸、加压氧气、对症用药,这些是重度新生儿窒息最有效的抢救措施。 标签:新生儿;窒息;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30%,及时有效地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是新生儿儿科医务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1]。我院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通过新生儿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使用,复苏护理和抢救护理,应用静脉套管针保证医务人员使用静脉注射抢救药物,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本文总结了1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重度窒息新生儿12例,新生儿Apgar评分0~3分,属重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处于休克状态的新生儿,外周血循环障碍。其特点是: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脚趾和口唇紫绀;心音缓慢无力,节律不规则;肌张力消失,身体柔软,头部和颈部四肢无力,关节松弛;皮肤黏膜反射消失,无刺激反应;呼吸中枢麻痹,或只是肤浅的或不规则的呼吸。12例新生儿中男7例,女5例。胎龄为28~44 w,出生体重1500~3400 g。 1.2方法患儿入院后立即清理呼吸道,胸部按压,气管插管,吸氧。直接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约5 min内恢复,皮肤逐渐变红,微泵静注多巴酚丁胺维护血压,同时维生素K1,纳洛酮治疗,应用呼吸机,记录24 h尿量,定时叩背吸痰。 2结果 经过积极抢救,1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全部成功抢救。其中2例突发血氧饱和度下降到50%,皮肤会马上出现紫绀,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吸痰、恢复血氧饱和度,肺听不到呼吸音,考虑脱管或堵管,拔管后,看到管末端有黄色脓痰,再次气管插管,气道正压通气,吸痰,血氧饱和度恢复到90% ,渐渐地皮肤红润,机械通气参数不变,保持在95%左右,雾化吸入和叩背,吸痰。所有患者经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护理及药物治疗,1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全部成功抢救,抢救成功率100%。 3护理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 窒息的定义:是指出生时无法呼吸或仅有不规则,间隙而表浅的呼吸,不反可引起缺氧缺血性恼损害,还可引起其他多器官的损害,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 病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宫内环境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凡能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的窒息,1。母系因素:母亲患糖尿病,严重贫 血和心,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妊高血压,胎盘异常等产科疾病。2。分 娩因素:因脐带打结,受压,绕颈,脱垂等造成脐带血流中断;难产,手术 产,产科中麻醉剂等使用不当,3。胎儿因素:各种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小 于胎龄儿,羊水或胎粪吸入者,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临床表现:窒息程床可根据阿氏评分(皮肤颜色,心率,刺激反应,肌张力,呼吸)1分钟,5分钟各评1次。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 度窒息。新生儿窒息时,常根据皮肤颜色判断定其严重程度。1。轻度窒息{青 紫窒息}皮肤青紫,呼吸浅。间歇或无,心音有力,心率可增快,促常减慢, 肌张力正常或增强,反射{对刺激的反应}存在。2.重度窒息{苍白窒息}处于心 源性休克状态,皮肤苍白,四肢凉。呼吸微弱或无,心音弱,心率慢或不规则。 肌张力很低或消失。肢体松弛。 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中枢受抑制或呼吸道阻塞有关。 2,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脑缺氧有关。 3,有受损的危险,与窒息,缺氧,损害心,脑等脏器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窒息抢救或吸入分泌有关。 护理措施; 1, 保暖。 2,严密观察。注意患儿面色,哭声,呼吸,心率,体温,液体入量等发现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 3,给氧。直到出现皮肤红润,呼吸平稳为止. 4,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呼吸道液体,保持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 吸道,再度引起窒息或并发肺炎,适当延期喂奶,以免呕吐。 例如:35床张香兰之子,男,30分钟。诊断;新生儿轻度窒息。于11AM10 由产科护士抱入。因窒息复苏后30分钟入院。患儿系G2P1孕38+3周顺产出生,出 生时1分钟阿氏评分评7分{呼吸,肌张力,肤色各扣1分}经清理呼吸道,正 压给氧后5分钟,10分钟评10分,入院时弹足一次哭,哭声大,易兴奋,激 惹,前囟平坦,头顶却有一5X4CM血肿,胸廓饱满,呈胸腹式呼吸,无吸 气性三凹征,右上肢肌张力偏低,四肢稍凉,末梢紫绀,通知医生后予置辐射 台保暖,侧血糖2。2mmol/L ,补液等对症治疗,1级护理,暂禁食,经保 暖后四肢肢体暖,未稍紫绀缓解,臀部予护臀油外涂。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对 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8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结果:2286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10例(9.2%),其中足月儿FI发生率为4.4%(93/2133),早产儿FI发生率为76.5%(117/153),且胎龄越小,FI发生率越高。210例FI患儿出生时胎龄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较大者以呕吐多见;喂养不耐受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开奶喂养后的7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低体重、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是FI 的危险因素。结论:FI好发于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后的第1周是其发生的高危时期,临床需密切观察FI发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加以防治,以此改善FI患儿的临床预后。 标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高危因素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新生儿时期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喂养障碍症候群,常影响新生儿营养的摄入,进而易诱发新生儿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因此积极防治FI,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1]。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0例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FI临床表现,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者、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需禁食>5 d者、出院或死亡日龄≤7 d内者及入院日龄≥7 d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共有2286例符合筛选要求而作为本文被选对象。 1.2 喂养不耐受评定标准 经喂养后有不同程度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体征;日均呕吐≥3次;连续3 d喂养的奶量未增加,甚至奶量减少;腹胀但肠鸣音正常;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1/3;有排便动作,但12 h内无自主排便,经灌肠可排出较多大便。有上述症状一项或多项,且经给予促胃动力药和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在48 h内明显好转者,即可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早产儿、足月儿比例;观察符合FI 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不耐受临床表现、胎龄分布、不耐受发生时间,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昆明同仁医院儿科出生的487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结果487例新生儿中,有72例发生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 14.78%,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增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和出生体重低,感染, 窒息。结论必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006-027-01 the factors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yang xiao yun abstract:object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 methods 487 infants born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09 composed the study population. their maternal,perinatal,or postnatal variabl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do statistical tests. results among 487 infants,seventy-two were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the rate was 14.78%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was increased with the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

新生儿窒息

产科护士理论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参加人数: 参加人员签名: 讲稿: 新生儿窒息 主讲人:刘兰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因】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是影响胎儿、新生儿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可发生于妊娠期,但绝大多数发生于产程开始后。新生儿窒息多为胎儿窒息(宫内窘迫)的延续。 1.孕母因素①孕母有慢性或严重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等;②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③孕母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年龄≥35岁或<16岁以及多胎妊娠等。 2.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老化等。 3.脐带因素脐带脱垂、绕颈、打结、过短或牵拉等。 4.胎儿因素①早产儿或巨大儿; ②先天性畸形:食管闭锁、先天性肺发育不良等; ③宫内感染; ④呼吸道阻塞:羊水、黏液或胎粪吸入等。 5.分娩因素头盆不称、宫缩乏力、臀位、使用高位产钳、胎

头吸引、臀位抽出术,产程中麻醉药、镇痛药或 催产药使用不当等。 【病理生理】 1.窒息时胎儿向新生儿呼吸、循环转变受阻正常胎儿向新生儿呼吸、循环系统转变的特征为:胎儿肺液从肺中清除---表面活性物质分泌----肺泡功能残气量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体循环阻力增加---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功能性关闭。窒息时新生儿未能建立正常的呼吸,致使肺泡不能扩张,肺液不能清除;缺氧、酸中毒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活性降低,以及肺血管阻力增加,胎儿循环重新开放、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组织严重缺氧、缺血、酸中毒,最后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 2.窒息时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窒息开始时,缺氧和酸中毒引起机体产生经典的“潜水”反射,即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肺、肠、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脑、心和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同时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精氨酸加压素、肾素、心钠素等分泌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以及外周血压轻度上升,心、脑血流灌注得以维持。如低氧血症持续存在,无氧代谢进一步加重了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储存的糖原耗尽,最终导致脑、心和肾上腺的血流量减少,心肌功能受损,心率和动脉血压下降,生命器官供血减少,发生脑损伤。非生命器官血流量则进一步减少,导致各脏器受损。 3.呼吸改变 (1)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 (2)继发性呼吸暂停:若缺氧持续存在,则出现几次深度喘息样

新生儿窒息的的临床护理

新生儿窒息的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24T08:34:3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马丽[导读] 新生儿窒息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的患儿。若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也属于窒息。马丽(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 1551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29-02 新生儿窒息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的患儿。若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也属于窒息。本病也是胎儿缺氧发生宫内窘迫的延续,若导致胎儿窘迫的因素未能纠正,胎儿娩出后即表现出新生儿窒息。 1 临床表现 1.1 胎儿缺氧表现早期为兴奋,胎动增加,胎心率加快≥160次/分;继而进入抑制状态,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减慢或停搏,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1.2 出生时窒息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将窒息分为轻、重两度窒息,4~7分为轻度,表现为皮肤发绀、呼吸减慢或不规则、心率减慢<100次/分,肌张力正常或增强;0~3分为重度,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青紫、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心音低钝或消失、肌张力下降、全身松软。如5分钟评分仍低于6分者也属重度窒息,5分钟的Apgar评分≤3分,则新生儿死亡率和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均明显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法见表5—3。 1.3 并发症严重窒息、缺氧、缺血造成多器官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羊水、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肺透明膜病、心率紊乱,重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衰竭及肾静脉血栓形成,低血糖或高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高胆红素血症等。 2 护理措施 2.1 保暖将患儿置入辐射保温床上,擦干皮肤,室内温度保特在26~27℃,湿度为50%,使患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在胎儿娩出后立吸净口、咽和鼻腔黏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先吸口腔,再吸鼻腔黏液。 2.3 吸氧根据患儿缺氧程度,合理用氧,根据发绀程度选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轻、中度缺氧采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1~1.5L/min;重度缺氧可用头罩给氧,应选择与患儿相适应的头罩,用氧流量为5~8L/min,同时监测PaO2和TcSO2,以维持PaO250~70mmHg、TcSO285%~92%为宜,经处理后呼吸困难或缺氧症状仍不能改善时,应使用人工呼吸机给氧,浓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氧中毒及晶状体后纤维化。 2.4 保持安静患儿复苏后应由专人守护,保持患儿安静,各种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刺激,勿搬动头部,以预防颅内出血。 2.5 加强营养根据胃肠消化、吸收情况,采取不同的喂养方法,对复苏后一般情况较好、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强的患儿,应及时给予母乳喂养,吃奶后将头偏向一侧,头颈部稍抬高,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病情较重、吸吮及吞咽无力或呕吐严重的患儿,应给鼻饲或静脉营养,以保证热量供给。 2.6 皮肤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清,勤换尿布,防止红臀及皮肤感染。 2.7 急救护理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如气管导管、喉镜、复苏气囊、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等,协助医师严格按程序进行复苏。 A.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置于远红外或其他方法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摆好体位,肩部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黏液,先吸口咽部,再吸鼻腔黏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 B.建立呼吸触觉刺激,用手拍打足底或手指弹患儿足底或摩擦背部来促使呼吸出现。经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心率>100次/分,脸色红润或仅手足青紫者可予观察;如呼吸仍暂停或抽泣样呼吸,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加压给氧,面罩要密闭遮盖下巴及口鼻,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O;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仍<100次/分,则要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3 健康教育 产妇和家属会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出担忧、抑郁、急躁、抱怨、自责等心理反应。护士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释婴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诚恳介绍有关婴儿的治疗、护理过程,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从而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和焦虑程度,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前囟大小、肌张力的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 指导家长熟悉药物的作用、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于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细胞内缺氧的药物,按医嘱应用,防止自行减量或停药。 对严重窒息、窒息持续时间长的患儿,因常有脑性瘫痪、耳聋、视力减退、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应指导家长定期门诊复查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情况,对于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的婴儿,应加强局部按摩,进行功能锻炼,必要时可配合针灸和推拿。对于语言、智力发育落后的婴儿,要加强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并追踪观察,及时获得医治患儿的医疗信息,使患儿伤残程度降至最低限度,尽可能达到生活自理。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 1. [2]王开明,刘树玉主编.新生儿复苏后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4. [3]高际天主编.妇产科学及护理[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8(2):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