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T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一种全新的发动机VVT及VVL装置设计研究

一种全新的发动机VVT及VVL装置设计研究

t n h n e y u 0  ̄ a d v lel h n e r m i gc a g sb p t 6 CRA n av f c a g s o 5mm t d ee gn p e mi o i t f a l n i es e d t 8mm t a e n i es e d No v l es ai g i o a t d e g n p e . av e t r n b u c a e n f u di o ee g n p e a g . o n eh sb e n wh l n i es e d r n e o n
De i n a d Re e r h o v l sg n s a c n aNo e VVT nd VVL e ha im fEn i e a M c n s o gn
j T n - e I e g fi
( xE g e rsF W E A GA t o v o Ld, x 2 4 2 , h a Wui n i k, A J F N uo t e . t. n Wo I m i C, Wu i 10 6 C i ) n
Ab t a t h s p p rp e e t o e sr c :T i a e r s n s a n v lVVT a d VVL me h n s o n e g n n t r cp e h s b e n l z d b s d o e n c a im fa n i e a d i p n i l a e n a a y e a e n a n w s i d v lp d s e i a p o i . YC d l f av r i a e n b i n A YCO s f r n e fr y a csmu ai n e eo e p ca c m r f e T l l ON mo e v le t n h sb e u l i VL T oa a t N o t ea d p romsd n mi i l t wa o c l u ai n T e r s l o i l t n c lu ai n s o st a a v i n n av f c a g swi a it n o l a a c . h av ac l t . h e u t fs o mu ai ac l t h w h t l et o o v mi ga d v e l h n e t v r i f e r n e l i t h ao c T e v le

某型1.6升增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设计

某型1.6升增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设计

16910.16638/ki.1671-7988.2018.14.062某型1.6升增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设计于德政,安卓,王相凯,张治国,袁海马(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总成设计处,辽宁 沈阳 110114)摘 要:文章介绍了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影响润滑效果的因素。

并通过某机型润滑系统的开发过程,介绍如何相对快速准确的设计润滑系统。

关键词:华晨;润滑系统;机油冷却器;匹配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14-169-03Design of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1.6 liter turbocharged engineYu Dezheng, An Zuo, Wang Xiangkai, Zhang Zhiguo, Yuan Haima(Brilliance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engine design section, Liaoning Shenyang 11014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ction of the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ubrication effect. 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certain type of lubri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design a relatively fast and accurate lubrication system.Keywords: Brilliance; lubrication system; oil cooler; matchingCLC NO.: U46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8)14-169-03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及普及率正快速增长,人们对汽车的动力性要求越来越高。

双VCT结合可变进气管对CA6GV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双VCT结合可变进气管对CA6GV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双VCT结合可变进气管对CA6GV发动机性能的影响CA6GV发动机是一款广泛应用于车辆和工程机械领域的柴油发动机。

在提高其性能方面,双VCT结合可变进气管技术是最常见的应用方案之一。

本文就从这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技术对CA6GV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首先,双VCT技术能够改变发动机的进、排气凸轮轴相对位置而实现可变气门正时,从而调节进、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增加了进出气门的相位变化范围。

这一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具有更高的输出功率和扭矩,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废气排放。

在CA6GV发动机中采用双VCT 技术,不仅提高了其动力性能,还能使发动机更加环保。

其次,可变进气管技术通过改变进气道的形状和长度,以适应不同转速下,进气产生的共振效应,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烧效率。

这种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转速下的气流规律来调节进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从而实现更好的进气效果,提高了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综合双VCT技术和可变进气管技术的应用对CA6GV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双VCT技术和可变进气管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幅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烧效率,在不同转速范围内,增加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扭矩。

这也意味着车辆或工程机械可以更快速地加速,并能带来更好的传动体验。

同时,可变进气管技术能够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减少废气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双VCT技术和可变进气管技术能够为发动机提供更加灵活的气门正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汽车行驶环境来自动调整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使车辆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都能得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排放,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总之,通过双VCT和可变进气管技术的联合应用,CA6GV发动机可以在动力性能、燃烧效率、环保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这不仅为现代工程机械和车辆行业提供了更好的动力性能和环保保障,同时也为未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皮连根
【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0)1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VVT技术的基础上,以嘉陵JH125摩托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了一种可变配气机构,通过对这套机构进行试验研究和机构的优化设计,实现了VVT技术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的应用.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皮连根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83
【相关文献】
1.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J], 皮连根
2.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J], 皮连根
3.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VVT机构的试验研究 [J], 陈瑄n;皮连根
4.摩托车发动机VVT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J], 郑越洋
5.摩托车发动机VVT系统控制策略的分析 [J], 苏进辉;张力;徐宗俊;白秀梅;文君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用智能集中润滑系统研究与应用

矿用智能集中润滑系统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失衡,最大程度的进行合理性的复原和治
预,可以消除 80% 以 上 的 设 备 轴 承 故 障 [11], 智 能
润滑系统能够系统的解决以上问题,同时能够直接
提升煤矿现有设备润滑的智能化水平.
理创新性工程 [6-8].
2 矿用智能集中润滑系统的架构和原理
实现智能化,是 建 立 在 信 息 化、运 行 信 号 数 字 化、
S2):
24-29
DOI:10
19880/
cnk
i
c
cm2023
S2
004
j
SU Ha
i
x
i
ang,XU Yuan
t
ao, WANG Shua
i
f
eng,e
ta
l
Re
s
e
a
r
ch and app
l
i
c
a
t
i
on o
fi
n
t
e
l
l
i
tc
en
t
r
a
l
i
z
ed
gen
移动扫码阅读
l
ubr
i
c
三是各设备的实际 注 油 依 靠 人 工 3~5d 进 行 一 次
周期性过量润滑,人员劳动强度大,不仅造成润滑
油脂的浪费,而且污染设备使用环境.
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煤矿的润滑设备基本完
全依靠岗位人员进行设备的润滑检查工作,不定期
加注过量油脂保证设备的润滑状态,以此来减少设
备的润滑故障.即便如此,设备依然会产生因润滑
rl
ub
r
i
c
a

内燃机学会报告-VVT 可变气门

内燃机学会报告-VVT 可变气门
3、控制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
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对比
方 功 案 能 菲亚特的UNIAIR 全可变 Lotus的EHFVVT 全可变 SDFVVT 全可变
试验转速
成 本
6000r/min

3500r/min

6000r/min

控制机构
复 杂
复 杂
相对简单

(3)实现可变气门重叠角,通过内部EGR, 改善排放性能。这种内部EGR的实现也可 以充分拓展HCCI运行范围。

(4)增加充气效率,提高动力性能。FVVT可
使发动机在各种转速下具有最合理的配气相位, 实现最佳充气效率,提高动力性能。
此外,FVVT可增加汽油机在中小负荷时的进气流动速度, 加快燃烧速度,提高怠速稳定性; FVVT可通过停滞气门,使发动机实现可变排量,提高发 动机的负荷率、降低燃油耗。
六 创新点
1、气门平稳落座的控制
(1)控制方法:
单向阀结构,可变节流面积,
小孔、缝隙节流等;
(2)控制效果:
液压气门落座速度主要受 气门最大升程影响;
2、机构控制方法
机械液压控制
特点: 适合高速度; 成本低;
五、可行性
1、电磁阀需要具有较高的运行频率和极快的响应 时间,该问题已不存在;
2、气门平稳落座的控制,已找出控制规律;
4.1、实验测量机构
图 气门升程实验测量简图
4、气门运动规律的测量

4.2、实验测量结果
气门升程H与液压活塞腔压力Pv

4.2 实验测量结果
2000r/min时气门运动规律
4000r/min时气门运动规律
5、气门落座速度的控制
5.1 可变节流孔

曲轴箱通风系统机油消耗试验与改进设计

曲轴箱通风系统机油消耗试验与改进设计

曲轴箱通风系统机油消耗试验与改进设计景国玺;曾小春;王毅;宋平;张冬梅;张木森;沈艳【摘要】对某型车用直列4缸柴油机开展了机油消耗、窜气和曲轴箱压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在低负荷低转速工况下燃油消耗与机油消耗的比值(机燃比)不满足设计要求,随着转速和负荷的提高,总机油消耗量呈增加趋势,曲轴箱通风(PC V )系统所占总机油消耗比例较高,各工况点平均值约为10%。

借助C FD仿真手段对原油气分离器及改进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得知原结构油气分离效率较低,改进方案分离效率大幅提高。

验证试验表明,3种对比工况下改进方案窜气特性和曲轴箱压力均满足设计要求,PCV系统机油消耗均大幅度下降,说明改进方案合理可行。

%The experiments of lubricating oil consumption ,blow‐by flow and crankcase pressure were conducted on a inline 4‐cylinder diesel engin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between fuel consumption and lube oil consumption cannot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total lube oil consump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eed and load ,the lube oil consumption of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takes a higher percent of total consumption and is 10% on average in each point .The original oil gas separator and modified desig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CFD simulation method ,which shows that the modified design has a higher separation efficiency .The verified experiment proves that the blow‐by flow and crankcase pressure can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under three conditions and the lube oil consumption of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ccordingly ,the modified scheme is feasible .【期刊名称】《车用发动机》【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柴油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气缸盖罩;油气分离【作者】景国玺;曾小春;王毅;宋平;张冬梅;张木森;沈艳【作者单位】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天津300400;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01;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0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7;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天津 300400;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无锡科博增压器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1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14.1随着现代发动机功率水平的提升,燃烧室平均有效压力、最高燃烧压力和转速日益增高,必然导致曲轴箱窜气量增加,同时曲轴的高转速运动加剧了机油飞溅,使得油雾浓度大幅增加。

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设计流程

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设计流程

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设计流程1. 确定设计目标和要求
- 明确发动机型号和工作环境
- 确定润滑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 考虑可靠性、安全性和维护性要求
2.选择润滑剂
- 根据工作温度范围和压力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油
- 添加适当的添加剂以满足性能需求
- 评估润滑剂与材料的相容性
3.设计润滑系统布局
- 确定储油箱、泵、管路、滤清器和其他组件的位置
- 优化系统布局以减少管路长度和压力损失
- 考虑热管理和防火防爆要求
4.选择系统组件
- 选择合适的油泵、滤清器、压力调节器和其他辅助设备 -确保组件与工作条件和材料相容
-评估组件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5.计算系统参数
- 计算油流量、压力、温度和其他关键参数
- 确定管路尺寸和材料以最小化压力损失
- 进行热分析以确保适当的温度控制
6.建立系统模型和仿真
- 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
- 进行流体动力学(CFD)和热分析仿真 - 优化设计并验证性能
7.制定测试和验证计划
-规划地面测试和飞行试验
-确定测试条件和评估标准
-制定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
8.文档和审核
-准备详细的设计文件和图纸
-进行设计审查和批准
-更新维护手册和相关文档
9.制造和集成
-制造系统组件并进行质量控制
-将润滑系统集成到发动机中
-进行系统集成测试
10.测试和验证
- 执行地面测试和飞行试验
-评估系统性能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获得认证和批准
设计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需要全面考虑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维护性要求,并通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过程来确保系统满足设计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Design&Manufacture ofDiesel En ̄ne 2012年第3期第18卷(总第140期) 

doi:10.39696.issn.1671-0614.2012.03.008 VCT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殷海庭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804) 

摘要介绍了在现有发动机基础上开发机油液压控制VCT(Variable Camshafts Timing)系 统,发动机在开发前期通过对各个改进方案的试验验证,最终为VCT机构的机油供应与发动机 润滑需求(特别是缸盖运动件)的矛盾解决提供了最优匹配方案。通过系列试验的验证为该发动 机提供了良好的更改依据,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后期开发和验证定型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 也可以为其他机型引入VCT系统而匹配机油的供应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润滑系统机油供应改进试验验证VCT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est Research for Lubrication System of VCT Engine Yin Haiting (SAIC Motor Corporation Limited,Shanghai 20 1 804,China) Abstract:The engine with oil h ydraulic controlled VCT(Variable Camshafts Timing)is developed based on its base engine.Various improvement tests are done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VCT engine development,which provides an optimal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 of the oil supply for the VCT system and the oil demand of the engine lubrication,the moving parts of the cylinder head in particular.A good basis for the VCT engine development is formed through a series of validation tests,and valuable data aye also accumulated.These are all useful for the later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This process can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other types of engines which will introduce VCT system. Key words:lubrication system,oil supply,development test validation,VCT 

1 引言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目前汽车工业所面临的2个 主要问题,为了在提高汽油机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的同时,还要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从 2O世纪70年代开始,汽油机燃油电喷技术逐步发 展起来,至今已形成了以进气管多点顺序喷射为代 表的较为成熟的汽油机燃油控制技术。与燃油控制 技术相比,早期的配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得比较缓 慢,主要成果是在1985年以后取得的。2O世纪90 年代,国外对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开发出 了一系列基于凸轮轴的可变气门机构,并且应用于 车用发动机,其中可变凸轮轴相位机构应用最广[1l。 气门是由发动机的曲轴通过凸轮轴驱动的,气 门的配气正时取决于凸轮轴的转角。在普通发动机 上,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闭时间是固定不变的。这 种固定不变的正时很难兼顾到发动机不同转速下的 工况需求,可变气门正时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技 术。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需要较大的气门叠开角 来达到充气充分的目的;而在发动机低速及部分负 荷工况时,气门叠开角应该相应变小,达到改善性 能、降低排放的目的【2,31。而VCT(Variable Camshafts Timing)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器调节凸轮 轴,从而调节气门开闭,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达 到增加功率、减少油耗,改善排放的目的。采用可 

来稿日期:2012—05—14 作者简介:殷海庭(1978一),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总成分析试验。 润滑不足而造成的磨痕,同时发动机台架监控数据 也表明,在故障发生时供应挺柱的机油压力非常 低。通过系统的检查和分析,表明是由于供应给缸 盖系统的机油在高温条件下不能满足需要。这说明 原型设计的发动机机油供应及分配不能满足VCT 发动机的工作需要,尽快进行发动机机油供应的重 新匹配成了项目的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方案分别进行分析与试验,其中包括 单项试验及多项试验在一起进行。图3是更改为 

言 时间/ms 图2原机与VCT发动机的性能对比 

至 

VCT发动机的原始设计取得的机油压力曲线,并 在机油温度为130 ̄C时发生了气门脱落事件,共采 集了机油温度在100 ̄C以上时凸轮轴轴承处的机油 压力,作为各个设计方案所得结果的比较基础。从 

柏 翅 

发动机转 ̄/(r/min) 图3采用VCT后凸轮轴轴承处机油压力 

图中可见,机油温度从100"C增至130 ̄C时,机油 压力明显下降,造成了机油供应量的不足。 2.2改进方案 依据预计对缸盖和VCT机构的机油供应矛盾 的改善和实现的代价,做出的机油供应的改进和匹 配方案如下: (1)更换机油牌号,由原设计的5W30更换为 5W40,即采用高黏度机油,以提高高温时能供应 到缸盖部分的机油压力。 (2)改进机油泵性能,增加机油流量,提高供 给发动机的机油量。共有2个设计方案,分别将机 油泵(研究试验时机油泵外置)加厚2 mm和加厚 0.5 rllnqo (3)逐步增大缸盖油道限油槽,分别是增大 50%及去除限油槽,通过试验检查其对VCT装置 及缸盖主油道的机油供应的影响。限油槽是在由原 型机改进设计到VCT发动机过程中特意在缸盖主 油道上设计的,以保证VCT装置机油供应的机油 分配装置,示意图参见图4。 (4)减小凸轮轴轴承间隙,从而减少通过轴承 间隙的机油回油,提高缸盖其他部分的机油供应。 

图4缸盖机油分配示意图 减小的目标仍是与该原型发动机应用相同的气门、 气门导管、气门弹簧、锁夹、油封及液压挺柱等系 列气阀运动机构的量产发动机的凸轮轴间隙。需要 为此增大凸轮轴轴颈直径。 (5)应用机械挺杆代替液压挺柱,减小该部分 对机油的需求。 3 改进措施的验证与分析 3.1采用高黏度机油 对于提高机油的黏度等级是最方便和最简单的 方案。相对于新的5W30机油,5W40机油是已量 产的发动机的标准用油,通过对比试验取得了好的 结果。在100 ̄C以上的高速段区机油的压力得到了 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能达到系统的需求,结果如 图5所示。 

日 里 

震 暴 

发动机转: ̄g./(r/min) 图5机油粘度对机油压力的影响 

3.2提高机油泵流量 对于提高机油泵性能,有增厚2 mm和0.5 mm 两种设计方案。增厚2 mm的方案由于机体中没有 足够的安装空间,所以采用了外置机油泵,通过油 管连接到机体;而对加厚0.5 mm的方案,机油泵 外形无任何改变,可以在原机体上直接使用。这2 种方案的试验结果如图6~图8所示,可见机油泵 加厚2 mm对提高机油压力的效果更好一些。但与 0.5 I/lln的方案相比,2mm的方案需要更改缸体, 对于已定型的产品来说,其代价比较大,无法在实 际中应用。当0.5 mm的方案与其他改进措施一起 使用时,仍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2 mm方案最 后不被采用。 重 黑 暴 发动机转 ̄./(r/rnin) 图6机油泵加厚2 mm时机油压力曲线 500 400 萋300 萎200 100 0 1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6 000 发动机转 (r/Ⅱ1in) 图7原机油泵与加厚2 ITUTI机油泵的机油压力曲线 500 400 300 墨200 100 0 l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O 6 000 发动机转 ̄(r/min) 图8原机油泵与加厚0.5 mm机油泵的压力曲线 3.3限油槽 对于限油槽的改进,增大50%的方案发现对 机油供应的改善不大;而完全去除限油槽,在增大 凸轮轴轴颈和减小轴承间隙后,对VCT装置的正 常功能没有不良影响,并能增加缸盖部分的机油供 应,改善了VCT机构与缸盖之间的机油分配矛盾, 所以最终采用了完全去除限油槽的改进设计方案。 试验对比机油压力曲线如图9~图11所示。 3.4凸轮轴承间隙优化 对于减小凸轮轴承间隙,由于新的轴承间隙是 已量产的在发动机上已成功使用的参数,而且 VCT发动机缸盖部分采用了大部分的量产发动机 的零件,特别是气阀运动部分,所以在设计方面仅 仅是增加凸轮轴的轴颈直径。该方案能够适当减少 机油泄漏量来提高部分机油供应能力,与其他措施 的集成使用在试验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相应的不 同间隙机油压力对比曲线见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