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与EPTA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PTA与EPTA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PTA与EPTA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PTA与EPTA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评价

PTA是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的英文缩写,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PTA(精对苯二甲酸)2005年中国需求量1210万吨,占全球PTA需求总量2880万吨的42%;产量560万吨,进口650万吨,进口依存程度为54%,未来PTA需求仍在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PTA的中国供需仍难以达到完全平衡。EG(乙二醇)需求量达510.2万吨,占全球EG 需求总量1133万吨的45%,产量110万吨,进口400万吨。2005年我国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产量的38%,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最主要原料。中国的动向,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而且会对世界化纤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PTA的应用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其它部分是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及其它产品的原料。

我国聚酯产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聚酯大国。聚酯产能虽然仍以2位数的速率增加,但前2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PTA和EG价格居高不下,而聚酯产品价位低迷,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国内这2

种原料自给率都低于40%。近4年来,国内PTA项目成为热点,几个大项目相继投产,但并没有缓解供不应求态势。到2010年, PTA项目在需求和利益驱动下,还将有一个快速发展期。PTA生产工艺技术,也会在建设中有所发展。对我国近年来引进的各种PTA生产工艺,特别是低温氧化的EPTA工艺,进行比较和评价,就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现有各种PTA 工艺的技术特点。

1)PTA生产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PET纤维优良性能引起人们注意后,对其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开发有了较快地发展。Mid2Century公司1954年发明了PX液相空气氧化工艺(以钴、锰为催化剂、溴为促进剂) ,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

1958年, Amoco 化学公司购买了Mid-Centrury公司专利,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TA (也称TPA) , TA经甲醇酯化,用DMT法生产PET,使聚酯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65年Amoco公司成功开发了TA加氢精制生产精对苯二甲酸( PTA) ,实现了PTA生产工业化,去除了高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害杂质,特别是非常有效地除去了4-CBA 杂质。PTA 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初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工厂相继出现,生产工艺技术随着建厂年代不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0世纪70 年代初, 日本三井油化公司引进Amoco公司技术后,独立研究开发了三-Amoco技术。采用反应-脱水2段塔釜式反应器,较低的反应温度(185 ℃) ,共沸精馏脱水方法及低压蒸汽透平回收反应热等技术,工艺流程有其独特之处。

英国帝国化学公司( ICI)于1958年独立开发了PTA生产技术。其技术特点类似于Amoco,但其反应温度不同,能源回收更合理有效。

PTA生产技术发展和进步表现在3 个主要方面: (1)单台反应器产能规模越来越大,由20世纪70年代的几万t到目前的90 万t级。大型化以后,单位产品投资成本、能量综合利用和消耗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2)对氧化工艺的改进,主要是降低温度,以减少原料PX和溶剂醋酸的消耗,同时通过调整催化剂用量和延长氧化时间来达到反应深度。( 3)简化和优化工艺流程,主要是反应浆料的后处理工艺得到了简化。早期的Amoco工艺对CTA料浆处理等用离心分离,后来改用一级离心加过滤的分离方法。再后来,如扬子和仪征引进的装置则完全采用真空过滤而不用离心机。20世纪90年代后期

BP2Amoco在珠海新建的PTA装置采用了溶剂置换技术,用PX和水置换反应浆料中的醋酸,在单台带式过滤机中完成,将得到的CTA水浆料直接送至加氢精制。这就省去了CTA干燥、送入料仓、再输送、再打浆工序,大大简化了流程。

美国Eastman公司于1969年独立开发了PTA氧化和提纯技术。早期采用的是以钴为催化剂,乙醛等为氧化活化剂,低温低压是PX氧化工艺的突出特点。后来用Co2Mn2Br催化活化体系代替原Co2乙醛共氧化催化体系,并对该工艺过程进行了设计优化,使Eastman工艺有了工业性生产的竞争能力。其主要特点是采用鼓泡塔反应器,不用搅拌桨,反应温度低,压力小。反应过程缓和, PX和溶剂醋酸燃烧消耗低,因反应釜内压力低,空压机能耗低。虽然催化剂用量多,但由于相应地采用了滤液清洗系统回收催化剂,催化剂单耗比氧化加氢精制工艺还低。Eastman生产工艺技术对氧化后的CTA的后处理与Amoco有很大的不同。CTA经一系列工艺处理后进入3台串联的后氧化器(可称为熟化器) ,在较高的温度下使它深度氧化和再结晶,去除TA中的42CBA、PT 酸等杂质。由最后一级结晶器出来的浆料经过滤、干燥后即得到EPTA 产品。Eastman的PTA生产工艺由于省略了加氢精制工序,代之以TA的熟化工序,得到的产品中4-CBA含量高于一般的PTA,称为MTA (中纯度对苯二甲酸) , 2002年后改名为EPTA 。

目前采用EPTA工艺技术建设的装置见表1。

表1 目前采用EPTA工艺技术建设的装置

生产厂家建厂地点国别能力/ (万toa-1) 用途

伊斯特曼哥伦比亚美国24 瓶、膜

伊斯特曼田纳西美国21.5 瓶、膜

沃里丹鹿特丹荷兰30 瓶、膜

鲜京化学蔚山韩国42 纤维

鲜京化学蔚山韩国45 纤维

FET Krawang 印尼35 纤维

三鑫绍兴中国60 纤维

用Eastman工艺技术生产的PTA产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虽然生产工艺与Amoco工艺不同,产品品质指标有差异,但作为PET生产原料效果是相同的。

2000年,鲁奇公司独家买断Eastman公司的专利技术,与Eastman公司及相关的公司合作,发挥鲁奇工程公司的优势,以荷兰鹿特丹的沃里丹(Voridian)工厂为依托,不断优化完善Eastman的工艺技术。经几年工作,

系统性能有所改进,已向外推出EPTA生产技术。2005 年投产的浙江华联三鑫60万t PTA工厂就是采用Eastman的工艺技术。

2)EPTA工艺技术与常规PTA工艺比较

EPTA与PTA工艺流程比较

PTA生产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Amoco、三井、ICI、Eastman 4种主要的专利技术。这4种技术的共同点是均采用Amoco-MC液相催化氧化方法,催化剂为钴-锰-溴体系,溶剂为醋酸,不同之处是各种工艺的氧化反应温度不同(从205 ℃到160 ℃) ,相应的工艺条件、反应器形式、流程设计也有所不同。ICI和Amoco反应温度最高,三井-Amoco温度居中,而Eastman最低,一些文献上分别称为高温氧化、中温氧化和低温氧化工艺。

高温氧化的反应速率快、单位容积生产能力高,所以在相同产量条件下,反应釜体积小, CTA 晶体粒径大,含水量高,采用搅拌器来强化釜内物料的传质和混合。不足之处是醋酸和PX消耗比低温氧化高,设备造价也高,因为氧化釜处于高温高压条件,还需要有搅拌器等动设备,配置的空气压缩机造价也很高。

低温工艺单位容积生产能力较低,采用鼓泡塔即可满足传质要求,反应器属于静设备,制造容易。不足之处是脱水负荷大,需要增加脱水设备,晶体粒径小,浆料还需要进行二次氧化。中温工艺介于高温和低温二者之间。

从工艺流程方面,Amoco、三井、IC I都是氧化后的CTA通过加氢工序获得PTA 产品。Eastman工艺则有相当大的不同。氧化反应器出来的浆料经洗涤处理后直接进入二次氧化反应器或熟化器,进行晶体深度氧化或熟化,然后通过几级结晶得到聚合级(膜、瓶级)的对苯二甲酸( EPTA)产品。

通过比较得知, Eastman工艺与现有的PTA 生产工艺(英威达、

BP-Amoco、三井等)有4点显著的不同: 1)较低的PX氧化温度; 2)鼓泡而不带搅拌器的反应器; 3)不用加氢精制而采用二次氧化的工艺; 4)母液除杂质流程。

EPTA与PTA的产品品质指标有所差异,见表2。从产品品质指标看,杂质总量相差不多。一个是4-CBA含量高,一个是PT酸含量高,平均粒径差距较大。而在用于PET原料方面,对下游产品并没有明显的品质上的影响。

表2PTA与EPTA产品品质指标

序号项目Amoco工艺( PTA) Eastman工艺( EPTA)

1 酸值(mgKOH/g)675 ±

2 675 ±2

2 5%DMF色相≤10 ≤10

3 w ( Fe) /10-6 ≤1 ≤2

4 w (4-CBA) /10-6 ≤2

5 ≤200

5 w ( PT酸) /10-

6 ≤150 ≤20

6 w (H2O) /% ≤0. 3 ≤0. 3

7 w (灰分) /10-6 ≤15 ≤6

8 平均粒径/μm 120 85

3)Ea stman工艺技术的评价

低温氧化而不用加氢精制生产PTA的Eastman工艺流程与高温氧化加氢精制的工艺流程比较,既有优点也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主要优点

(1)氧化温度低,原料PX和溶剂醋酸消耗低于高温氧化工艺。Eastman 工艺每t对苯二甲酸醋酸消耗40 kg左右。如果醋酸价位较高,还可以启动醋酸精收装置,醋酸单耗可达到35 kg。PX单耗650 kg以下,一般比高温工艺低10 kg。

(2)主氧化器工艺设备投资低。反应器压力低且属于静设备,氧化反应器与压缩机的造价都大幅下降。

(3)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无加氢精制工序。PTA的加氢精制工序中,精制温度为280 ℃,压力可达8MPa,主要设备有加氢反应器和多级结晶器,加氢采用的钯炭催化剂也比较昂贵,反应器容易堵塞,设备运行和维修费用都比较高。Eastman二次氧化或熟化结晶温度比较低,只有209 ℃,压力是2 MPa,设备运行和维修费用都比加氢工艺低。

(4)节水。高温氧化加氢精制工艺中,加氢精制前需要纯水打浆,污水量大。Eastman生产工艺

污水量是它的1 /9,污水处理场占地少,水处理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如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水质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不必二级再处理(荷兰沃里丹工厂) 。而Amoco工艺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和主装置占地几乎相当,污水处理场处空气品质差, Eastman工艺环境状况好。

. 2缺点

. 2.1能量利用率低

氧化温度低是Eastman工艺的特点。在低温氧化条件下,反应热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反应热在通过尾气冷凝后成为品位很低的废热,同时消耗大量的冷却用水。从技术角度来说,废热利用起来还需要研究出经济合理的途径。鲁奇公司虽然宣称已经有了解决的技术方案,但还没有工业化实践。因此,能量利用率低仍然是目前Eastman工艺的一个主要缺点。

2.2除杂流程复杂

低温氧化工艺由于在低温低压下运行,液相中溶解的氧浓度很低,致使氧化过程中的许多中间产物自由基容易相互聚合形成深色杂质,影响TA色度。因此, Eastman工艺母液除杂负荷大,需要将35%~40%的母液进行除杂,增加了这部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

Eastman工艺投资成本低于高温氧化加氢精制工艺。目前2种不同工艺生产的产品市场价格相差200元。EPTA作为聚酯原料,已经得到厂家认可,是一种有竞争力的PTA生产工艺。当然, EPTA与PTA的进一步比较和评价还需考虑市场前景、技术发展趋势、环境友好程度、以及投资与消耗的综合权衡,目前还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工业运行实践和市场业绩来提供评价依据。

PTA生产工艺技术不论是加氢精制工艺还是Eastman二次氧化高温熟化工艺,都在不断发展之中。PTA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大型化、流程趋于简化、能量利用和节水降耗技术趋于优化。而EPTA工艺反应条件缓和、用熟化工艺代替加氢精制、设备投资和原料消耗少,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其不足之处是能量利用效率较低,单线生产规模也还有待提高。

PTA中温氧化法是由美国中世纪公司(Mid-Century)于1955年发明,并在科学设计公司试验成功。1956年Amoco化学品公司从科学设计公司获得此项专利后,在伊利诺斯州的乔利埃特建成了第一套装置,生产粗对苯二甲酸,再经TA酯化法精制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965年,该公司开发出加氢精制工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到目前为止,形成了BP-Amoco、INVISTA、三井油化、三菱化学、Eastman、

Interquisa、泽阳、DOW-INCA等专利技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

BP-Amoco和INVISTA。

目前,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世界PTA生产能力增长迅速。1998年世界PTA生产能力仅为2051万吨/年,到2003年达到了3001万吨/年,其主要生产区域在亚洲、北美与西欧。世界最大的PTA生产商是BP 公司,2003年总生产能力约681万吨/ 年。

近年来,PTA专利商和生产商,围绕降低原辅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节省建设投资、提高装置开工率等方面,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能量的充分利用、自动化水平及设备等方面也有了较多的改进,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把大量的定期手动操作纳入程序控制,采用能够满足工艺控制特殊要求的仪表等,PTA装置严重堵塞的情况基本上己经消除,装置的年操作时间已从不到7200小时延伸到了近8000小时。

PTA技术的发展及其趋势主要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装置大型化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实践证明,当单系列能力扩大时,设计成本、管理费用均不致增加;建设安装成本略有增加;仅大型容器的材料成本有所增加。装置规模的大型化,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成本,又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运行成本。20世纪70-80年代,装置规模均在10万吨/年以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单系列的能力迅速扩大,由22.5万吨/年(25万吨/年),到35万吨/年,45万吨/年,目前在建的PTA装置普遍在50万吨以上。在生产能力更大的单台氧化反应器技术没有完善前,目前采用并联两台或多台氧化反应器以扩大装置规模。

氧化反应器的体积随着设备制造技术的提高而得以不断扩大。目前在建的单台氧化反应器的最大能力达到115吨/小时。140吨/小时的单台反应器正在研发中,相信不久就可面世。

不同产能装置总投资及以吨产品投资比较如下:

35 t/h 70 t/h 92 t/h 140 t/h

总投资(亿美元)1.5 2.1 2.6 3.5

吨产品投资(美元)520 460 360 330

二、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减少设备台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工艺流程的优化涉及到很多方面,本部分仅从减少设备台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方面来介绍。

减少设备台数,而又不影响操作,是流程优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如取消进料混合罐和加料罐,取消加氢反应溶解罐,精制结晶器由五级改为四级等措施来减少设备台数,这些措施己在生产装置中得到验证,有多套装置在运行。

PTA技术发展至今己经非常成熟,但对流程的优化仍在不断的进行中。目前,主要有采用一级连续压力过滤分离,将精制单元的2级分离变为1级分离;取消氧化单元的干燥机和精制单元的CTA料仓等措施,这些措施已在工业装置中得到应用,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之中。

三、在能量的合理利用各专利技术都有不少的进展

由于PTA装置的特点,能量的回收和利用一直是PTA工艺优化的主要目标。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通过产生不同等级的蒸汽来回收氧化反应热,发生的蒸汽可满足装置低压蒸汽的使用。

PX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各专利技术均利用反应热发生不同等级的低压蒸汽,供空压机蒸汽透平以及

装置内其它低压蒸汽用户使用,如醋酸脱水塔的再沸器等。目前,PTA 装置在正常运行后,不需要从外界引入低压蒸汽。

在有的专利技术中,由于采用高温催化氧化尾气技术,所以采用高温尾气透平,装置内能量平衡后,多余的能量可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

有的专利技术,用氧化反应产生的热生成四级蒸汽,最后一级蒸汽的压力甚至为负压,最大限度的回收了能量。

2.精制单元热量的回收利用,使精制单元只需引入少量低压蒸汽及一定量的高压蒸汽即可将加氢反应的进料从230℃左右加热到286℃左右。

加氢反应是高温高压的过程,在精制结晶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逐步降低以及结晶热的放出,闪蒸出大量的不同等级的蒸汽,这些蒸汽基本上用来加热加氢反应的进料,可加热至236℃左右。

在流程安排上各专利技术有所不同,都尽可能的进行优化。有的专利是用来发生不同等级的蒸汽再用于加热加氢进料;有的技术是第一和第三结晶器的闪蒸汽直接用于加氢进料预热器,第二结晶器的闪

蒸汽直接加入到加氢进料中,第四级结晶器的闪蒸汽则用于加热再打浆。也有的技术是五个结晶器的闪蒸汽汽均直接去加氢预热系统。

3.醋酸脱水塔由普通精馏改为共沸精馏,大大降低压蒸汽的用量,同时降低了脱水塔的高度。

4.提高加氢进料中TA的浓度,可提高加氢反应器的生产强度,减少蒸汽和脱盐水的消耗。

另外,氧化尾气是高压气体,为回收能量,一部分送至空压机的尾气透平膨胀作功,一部分用于装置内的输送气体,其他用于装置内惰性气体用户。目前,PTA装置在正常运行时不需从外界引入惰性气体。

四、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减少物耗

1.优化氧化反应的操作条件是PTA装置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

对二甲苯氧化是PTA生产的核心部分,由于PX氧化的活化能高,故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才能完成。但是高温既加快主反应的温度,也会加快燃烧反应,使PX和醋酸的消耗增大;太低的反应温度又会使反应深度不够。

高钴比催化剂活性高,4-CBA含量低,但副产物多,醋酸消耗高;低钴比催化剂活性低,可降低醋酸消耗,同时减少溴带来的设备腐蚀,但4-CBA含量高。

由于以上特点,氧化反应的优化多集中在氧化反应温度、压力优化以及催化剂浓度和配比优化方面。

除此之外,专利商在氧化反应搅拌器的改进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加氧化反应物的混合性,使氧化反应分布更加均匀。

2.增大母液循环以减少氧化残渣的产生

由于对二甲苯纯度的提高,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带入氧化系统的杂质,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使得母液直接循环量提高,减少了氧化残渣的产生,降低了原料、催化剂及公用工程的消耗。母液循环量从不到80%提高至90%以上。

3.回收抽出母液中的催化剂,可降低催化剂的消耗并减少排放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有的专利采用添加催化剂回收剂的办法,有的专利采用萃取的方法。

4.采用过滤的方法,回收精制母液中的PTA,回收的PTA返回氧化系统,可降低对二甲苯的消耗,并可减少废水中的COD值。

五、在环保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和进展

随着对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PTA技术在环保方面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如尾气由直接排放改为尾气催化氧化或尾气高温焚烧,然后再排放,可以大幅减少排放尾气中的有机物;又如将氧化反应第一结晶器的排放气返回系统等,均有极大的环保效益。

除此之外,由于PTA装置是一个整体,工艺流程的优化,减少物耗等措施同时也会降低装置的三废排放量。

六、.新材料的应用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PTA装置,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发展,设备、管道材料选择也有较大变化,其中重要的发展是随着双相不锈钢的不断发展和在化工领域越来越成熟的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2205型双相不锈钢以其优越的耐腐蚀性能(包括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机械性能、机加工性能、良好的焊接性能被大量应用于PTA技术,在80~135℃温度的范围内,基本取代早期PTA装置

中的317L,甚至部分取代了钛材。在以高流速条件下产生的磨刷冲蚀为主的条件下(如换热管),大量采用了2205型双相不锈钢。

早期引进的PTA装置中,设备基本是全部引进,随着对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以及国内制造能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实现了国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关键的核心设备也已经可以在国内生产,如PTA结晶器、溶剂脱水塔、真空转鼓过滤机等。

七、设计水平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自主完成工程设计和服务

在PTA技术发展的同时,PTA的工程设计也有着快速的发展,在设计水平、效率和服务上已经具备了完成高水平设计的条件。

1. 对PTA装置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够完成全流程的过程模拟,为PTA装置的建设及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2. PDS的应用,可以进行集成化的设计,并优化设计,提高效率,减少装置的碰撞,增加设计的直观性。

3. HAZOP概念的引入,装置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这些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基础数据,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的设计人才,为装置进一步大型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TA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降低物耗和能耗,发展趋势有两个,一是装置规模的扩大化,二是优化工艺流程。PTA技术的改进措施,有些己经成功的应用到了工业装置中,有些准备应用到工业装置中,还有一些尚未工业化。

跟踪PTA技术的发展,对现有装置的扩能改造和PTA装置的国产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各家PTA工艺技术对比评析

各家PTA工艺技术对比评析 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简称PTA)是生产聚酯的重要原料,对苯二甲酸是无色针状结晶或无定型粉末(外观为白色粉末),无毒、有刺激性,粉尘具有爆炸性,在常温下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质量浓度时会发生爆炸,其最低爆炸浓度为0.05克/升。分子量166.13,密度1.510克/厘米3,比热0.2873卡/克·度,升华热23.5千卡/克分子,熔点(在封管中)425℃,升华点402℃,能溶于碱溶液,稍溶于热乙醇,微溶于水。 我国聚酯工业的超速成长,极大地刺激了PTA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加快了PTA项目的工艺引进,上述成果也不同程度地在新建或改建的PTA装置中得到了应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PTA生产装置,目前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但我国PTA装置建设的关键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基础研究薄弱,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PTA装置的生产规模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大型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工艺优化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仍然有待开发。下面将各家PTA生产工艺技术进行对比,来分析各个工艺的优缺点。

工艺技术 各专利商都拥有工业化生产PTA的专利技术,拥有近期采用最新技术的专利工厂,并生产出合格的PTA产品。都采用回收氧化反应副产蒸汽和反应尾气用于空压机驱动等节能措施,并将尾气用于中间产品CTA和成品PTA输送。 溶剂回收:多数厂家为共沸蒸馏,优于常压蒸馏,筛板塔逐渐改为填料塔。 催化剂回收:工艺技术(二)的回收技术较简单,其他几家公司流程较复杂。 精制母液回收:工艺技术(六)无精制母液回收,脱盐水消耗量大, PTA损失量大,其他几家都有。 工艺条件 氧化反应温度、压力趋于降低。工艺技术(一)(二) (三) (五) (六)为高温氧化工艺,工艺技术(四)为中温氧化工艺。高温氧化反应温度曾先后采用230 ℃→209 ℃→196 ℃→191 ℃;中温186 ℃。高低温氧化温度相差约50 ℃,压力相差约0. 6 MPa,主要为减少副反应,降低原料消耗。不同的氧化反应温度,相应的反应压力、催化剂配比及反应器型式均有所不同。 设备配置 空压机:高温、中温工艺均可采用"空压机+蒸汽轮机+尾气膨胀机+电机",正常生产时,电机用来发电。 氧化反应器:高温工艺均为单台带搅拌反应釜;中温为塔式反应器,底部带搅拌、顶部带精馏段;中温工艺氧化反应器产能较小。 氧化反应器进料罐: 2000年之后引进的技术,大多采用静态混合器,取消进料混合罐。 CTA结晶:采用1段或3段结晶。5种高温氧化工艺均采用3段结晶;中温氧化工艺仅采用1 段结晶,粒径较小。 分离及干燥: CTA均采用RVF 1道分离; PTA均采用2道分离,干燥机为列管式。 产品品质指标 各工艺技术产品品质指标没有大的差异,产品品质相近。 物耗能耗 各工艺技术均注重节能及环保。氧化反应副产蒸汽用于蒸汽轮机和脱水塔再沸器;精制结晶闪蒸蒸汽用于浆料预热;凝液闪蒸蒸汽用于预热或伴热;氧化尾气用于尾气膨胀机驱动空压机和CTA /PTA 输送;增加氧化母液循环率,减少催化剂损失,减少除盐水消耗。

兰炭的工艺流程

兰炭的工艺流程 一、兰炭卧式烘干机工艺流程图: 引风机、除尘装置 ↓ 原料(兰炭)→输送机→进料仓→干燥烘干筒→卸料器→成品 ↑ 热风炉 二、兰炭卧式烘干机性能特点: 1、可根据物料性质改变运行参数,使物料在烘干机筒体内能够形成稳定的全断面料幕,质热交换更为充分; 2、烘干机抗过载能力强,处理量大,燃料消耗少,干燥成本低; 3、新型给料、排料装置,杜绝了滚筒干燥机给料堵塞、不连续、不均匀和返料等现象,降低了除尘系统的负荷; 4、采用逆流干燥方式,湿物料由进料端进入烘干机,烟气由进料端抽出,沸腾炉设计在出料端,这样可以利用高温烟气和兰炭充分的接触,另外,烟气和粉状兰炭不断的在进料端的引风机抽的过程中,灰尘粘附在湿的物料上,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烟气的排放量,增强了干燥的效果,干燥成本低,抗过载能力强,处理量大; 5、新型内部结构,强化了对已分散物料的清扫和热传导作用,消除了筒体内壁的沾粘现象,对物料水分、粘性的适应性更强; 6、可根据用户要求控制产品粒度和水分,烘干兰炭时产品水分可达 8% 以下,粒度可控制在 8mm 以下。 7、烘干机采用“ 调心式托轮装置” ,使托轮和滚圈的配合永远呈线性接触,从而大大降低了磨损和动力损耗; 8、烘干机实现了“ 零水平推力” ,大大减少了挡托轮的磨损,筒体运转平稳可靠; 三、设备关键部位材质: 材质:锅炉钢板,厚度14mm,长度16,直径1.8m。 四、产品服务保证; 厂家负责安装、调试,代培技术人员,终身维修 五、设备组成及报价 1、时产15吨兰炭烘干机 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功率KW 台件单价(万元) 1 打散装置D300 1 2 料斗进料仓D180 1 3 卧式烘干机Φ1.8×18m22 1 4 卸料器5-8M 1 5 引风机6C 18.5 1 2时产15吨兰炭网带式烘干机工艺流程及图解报价 一、兰炭网带式烘干机工艺流程图: 引风机、除尘

PTA装置概况与流程说明

一、装置概况 (一)概况 本装置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纤维级精对苯二甲酸的成套装置,简称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PTA为精对苯二甲酸的英文名称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的缩写。 本装置是成套引进装置,合同情况如下: 合同号:CGD—78416 签字日期:1978年12月22日 生效日期:1979年1月22日 承包商:西德法兰克福/(梅因)鲁奇矿物油技术 专利商:美国标准油公司(印第安那)的阿莫柯化学公司 生产规模:年产45万吨精对苯二甲酸 价格:设备材料及技术服务费305,495,200DM 专利费19,466,667US$ 工程投资61105.46万元 本装置产品主要作为聚酯原料,与仪征化纤公司同期向西德吉玛公司引进的54万吨/年聚酯装置相配套。由于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装置一度停缓建,1983年11月我方与卖方签订了《修改合同协议书》,延续合同关系至1985年10月。1985年6月装置正式动工兴建,并于89年9月试车一次成功。1995年PTA装置逐步实施改造至1997年形成了60万吨/年的规模并达标。2012年3月,新一轮的PTA节能改造项目正式开工。 PTA装置由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区、公用区及灰浆沉降区三部分组成。生产装置区包括中央控制室、总降变配电站、贮罐区、脱离子水生产系统、氢氮压缩及贮存系统等设施。公用区包括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维修站、综合维修站、化学品仓库、压缩空气站、堆场等。装置占地总面积17.9万平方米。 PTA装置共引进设备1202台,工艺管道22.4万米,引进仪表9568台(件),调节控制回路630余套。PTA60万吨改造时,改造和新增设备290台件,增加工艺配管2万米,阀门700台,铺设电缆50000米,增加仪表调节回路100条,电气设备200台。经改造后仪表控制系统全部改为DCS控制。新一轮的PTA节能改造项目,改造和新增设备122台(套),增加工艺配管16263米,阀门1407台,铺设电缆、光缆125610米,增加仪表设备757台。 (二) 生产规模 本装置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PTA45万吨,年开工时间为7884小时,每小时产量为57吨,

电子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电子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电子工艺》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结合劳动部《电子元器件质量检验员》职 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要求,主要介绍:电子元器件的符号、结构、作用及外观认识和元器件的质量检测;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机理及焊接操作和质量监控;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及文件的制作;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电子产品调试方法;最后通过收音机、万用表、MP3的组装实例,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的目的。 《电子工艺》编者由长期从事电子工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电子元器件质量检验人员和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人员组成,大量教学实例来自于生产实践和研究成果,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读者通过学习《电子工艺》,能全面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与操作技能,并有助 于读者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电子工艺》可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检测、计算机主板与维修、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供有关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广义的电子制造工艺包括基础电子制造工艺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两个部分。基础电 子制造工艺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核心的微电子制造工艺、无源元件制造工艺和印刷电路板 (PCB)制造工艺;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又称为整机制造工艺或电子组装工艺,包括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制造工艺、其他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整机组装工艺。狭义的电子制造工艺就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生产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工艺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指导从原材采购进厂开始,加工、制造、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直到产品包装、运输、入库和销售(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用户信息反馈),为企业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掌握先进的电子工艺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和促进新产品研发等都具有明显的作用。电子工艺的工艺流程包括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等。传统的电子设计工作必须经过原理设计、初步验证、批量生产等几个过程,并且必须保证原理设计和初步验证这两个过程完全正确才能将电路设计图绘制成PCB图,并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艺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对各种器件进行数学建模,借助计算机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并在计算机上仿真出近似于实际结果的数据及各种波形。这种 由软件进行的设计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解决了传统设计和调试中存在的问题。而 且由于这种方法可以事先排除大部分设计上的缺陷,设计工程师就可以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设计而不是调试,因而大大提高了设计速度,使新产品可以更快地推出,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一种被称作“无机电子(organicelectronics)”的新型电子材料因3 位科学家的获奖,遭到世界各次要国度的注重。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人阿兰·西 爵(AlanJ.Heeger)、阿兰·麦克达尔密(AlanG.MacDiarmid)和日本人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短短几年,基于无机电子的新产品、新使用大批涌现。目前,无机电子技术还处于展开后期,一些关键的技术还有待打破,但其无可比较的优势和普遍的使用前景,将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带来又一次深化的影响,展开潜力宏大。 无机电子产业展开现状

兰炭常用质量指标

兰炭基础知识及用途 2010-07-28 16:38:35.0 来源:中国联合钢铁网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更多. Umetal专稿:兰炭利用神府煤田盛产的优质侏罗精煤块烧制而成的,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材料,以其固定炭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含灰份低、铝低、硫低、磷低的特性,以逐步取代冶金焦而广泛运用于电石、铁合金、硅铁.碳化硅等产品的生产,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炭素材料。兰炭(人们也称半焦、焦炭),结构为块状,粒度一般在3mm以上,颜色呈浅黑色,目前,兰炭主要有两种规格:一是土炼兰炭,二是机制兰炭;尽管两种规格的兰炭用的是同一种优质精煤炼制而成,但因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不同,其成本和质量也大不一样。一、土炼兰炭七十年代末,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投资资金等制约因素,煤矿将难以销售的块煤在平地堆积,用明火点燃,等烧透后用水熄灭而制成兰炭,尽管生产工艺简单、落后,但因为煤质优良,其产品还是为广大用户所认可,并且在电石、铁合金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炭素材料,这种土法冶炼的兰炭我们称之为:“土炼兰炭”。土炼兰炭因其生产工艺简单、落后,

而且人工操作只能依靠经验观察火候灭火,因此质量不能稳定,一般情况下固定炭只能保证在 82%左右,但因其生产工艺简单,所以投资较少,生产成本低,销售价格也相对低廉,但因为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停止生产。二、机制兰炭到了九十年代,治理环境、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在这方面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因此采用机械化炉窑生产工艺生产兰炭已被当地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已经为大多数生产者所接受并已逐渐形成规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干馏配烧工艺,固定炭比土炼兰炭提高了5-10个百分点,灰分和挥发份降低了3?D5个百分点,由于炉内装有可控的测温设备,所以质量比较稳定,用回收的煤气二次发火燃烧烘干所生产的兰炭,使水分降低,而且机械强度也较土炼兰炭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用机械操作替代了人工操作,这样的兰炭我们称之为“机制兰炭”。2、质量标准固定碳>82%,挥发份<4%,灰份<6%,硫<0.3%,水份<;10%,比电阻>3500μΩM,粒度:15-25mm、最大不超过30mm 3、用途兰炭可代替焦炭(冶金焦)而广泛用于化工、冶炼、造气等行业,在生产金属硅、铁合金、硅铁、硅锰、化肥、电石等高耗能产品过程中优于焦

我国乙烯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乙烯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7.6 世界乙烯工业已走过90多年历程。2014年,世界乙烯产能为1.53亿吨,乙烯生产装置271套,平均规模为56.5万吨/年,同比增长4.3%。世界范围内,已建和在建生产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上的裂解装置已达40多套。美国是世界大的乙烯生产国,2014年乙烯生产能力为2842.6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18.5%;中国排名第二,占世界总产能的13.4%。 过去几年,中国乙烯产能和需求量均呈现增长态势,产能从2011年的1536.5万吨增至2015年的2137.5万吨,年均增幅为6.8%;产量从2011年的1553.6万吨增至2015年1730.3万吨,年均增幅为2.2%;当量需求量从2011年的3132.4万吨增至2015年的3733.0万吨,年均增幅为3.6%。 1.低油价下石油乙烯原料具有更大优化空间 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的原料适应范围宽,乙烷、轻烃、液化气、石脑油、加氢尾油、柴油等均可,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60%~80%。采用的原料不同,乙烯的生产成本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综合考虑乙烯和裂解副产品的价值,在当前原油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石脑油裂解装置与乙烷裂解装置的竞争差距有所缩小。 石脑油裂解装置的乙烯生产成本约为4500元/吨,北美和中东乙烷裂解装置的乙烯生产成本分别在1500元/吨和1000元/吨左右,中东和北美以乙烷为原料的乙烯生产成本依然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

低油价下,替代能源的发展和煤、甲醇等非石油路线生产烯烃将会受到抑制,而石脑油生产烯烃将存在原料低成本化、多元化和炼化一体化的更大优化空间,石油化工竞争力增强。对于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一体化企业,由于柴汽比的降低以及成品油消费增速的趋缓,炼油从大量生产柴油、汽油将转向生产更多的高标号汽油、航空煤油和清洁柴油以及低成本化工原料。这种变化趋势是长期的,国家“十三五”期间结构调整步伐还将加快,将会有更多的低成本优质原料进入乙烯裂解装置。应充分利用蒸汽裂解副产物多样化的优势,做好碳四、碳五和芳烃的综合利用。下游的配套产品应充分体现差异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避免加剧通用产品过剩。 2.低油价下煤制烯烃仍然具有盈利能力 煤制烯烃成本变化与油价变化关系不大,而石脑油制烯烃成本与油价变化密切相关,在35~55美元/桶低油价下,石油烯烃成本优势明显、盈利空间较大,而煤制烯烃也能实现盈亏平衡;在65~75美元/桶油价下,煤制烯烃成本与石脑油制烯烃成本相当,具有较好盈利水平; 当油价在90美元/桶以上时,煤制烯烃具有良好效益,而石脑油制烯烃则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随着油价走高,煤制烯烃盈利水平增强。特别是煤制烯烃在85美元/桶油价下,完全可以满足新建装置内部收益率大于12%的要求,盈利能力强。 甲醇制烯烃成本构成中甲醇原料成本占比在75%以上,其成本变化与进口甲醇价格变化有较大程度的关联,进口甲醇价格升高,导致

各家PTA工艺技术对比

各家PTA工艺技术对比评析 【更新时间:2010-11-6 13:20:44 文章录入:中国PTA行业网站】 前言 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简称PTA)是生产聚酯的重要原料,对苯二甲酸是无色针状结晶或无定型粉末(外观为白色粉末),无毒、有刺激性,粉尘具有爆炸性,在常温下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质量浓度时会发生爆炸,其最低爆炸浓度为0.05克/升。分子量166.13,密度1.510克/厘米3,比热0.2873卡/克·度,升华热23.5千卡/克分子,熔点(在封管中)425℃,升华点402℃,能溶于碱溶液,稍溶于热乙醇,微溶于水。 我国聚酯工业的超速成长,极大地刺激了PTA投资的快速增长,从而加快了PTA项目的工艺引进,上述成果也不同程度地在新建或改建的PTA装置中得到了应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PTA 生产装置,目前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但我国PTA装置建设的关键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基础研究薄弱,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PTA装置的生产规模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大型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工艺优化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仍然有待开发。下面将各家PTA生产工艺技术进行对比,来分析各个工艺的优缺点。 各家PTA工艺技术比较

工艺技术 各专利商都拥有工业化生产PTA的专利技术,拥有近期采用最新技术的专利工厂,并生产出合格的PTA 产品。都采用回收氧化反应副产蒸汽和反应尾气用于空压机驱动等节能措施,并将尾气用于中间产品CTA 和成品PTA输送。 溶剂回收:多数厂家为共沸蒸馏,优于常压蒸馏,筛板塔逐渐改为填料塔。 催化剂回收:工艺技术(二)的回收技术较简单,其他几家公司流程较复杂。 精制母液回收:工艺技术(六)无精制母液回收,脱盐水消耗量大, PTA损失量大,其他几家都有。 工艺条件 氧化反应温度、压力趋于降低。工艺技术(一)(二) (三) (五) (六)为高温氧化工艺,工艺技术(四)为中温氧化工艺。高温氧化反应温度曾先后采用230 ℃→209 ℃→196 ℃→191 ℃;中温186 ℃。高低温氧化温度相差约50 ℃,压力相差约0. 6 MPa,主要为减少副反应,降低原料消耗。不同的氧化反应温度,相应的反应压力、催化剂配比及反应器型式均有所不同。 设备配置 空压机:高温、中温工艺均可采用"空压机+蒸汽轮机+尾气膨胀机+电机",正常生产时,电机用来发电。 氧化反应器:高温工艺均为单台带搅拌反应釜;中温为塔式反应器,底部带搅拌、顶部带精馏段;中温工艺氧化反应器产能较小。 氧化反应器进料罐: 2000年之后引进的技术,大多采用静态混合器,取消进料混合罐。 CTA结晶:采用1段或3段结晶。5种高温氧化工艺均采用3段结晶;中温氧化工艺仅采用1 段结晶,粒径较小。 分离及干燥: CTA均采用RVF 1道分离; PTA均采用2道分离,干燥机为列管式。 产品品质指标

兰炭生产工艺

兰炭生产工艺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适合兰炭生产的低温干馏炉主要要有三种型: SJ低温干馏方炉、TDM型分段式块煤低温 干馏炉、ZDM型低温干馏炉。 2.2.1、 SJ低温干馏方炉工艺 (1)工艺特点 SJ低温干馏方炉是神木县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鲁奇三段炉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内热式直立方炉和SJ 复热式直立炭化炉的技术优点及生产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炉型的长处,并根据榆、神、府、东胜煤田挥发份高、灰熔点低、含油率高的煤质特点而研制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炉型。该炉型具有物料下降均匀、布料均匀、布气均匀、加热均匀等特点,真正实现了煤的低温干馏,同时,增大了焦炉的有效容积,提高了焦炉单位容积和单位截面的处理能力,干基原煤的焦油产率可达7%以上,增加了焦油的轻组份,提高了焦油的经济价值。 SJ低温干馏方炉分为干燥段、干馏段和冷却段三个部分。其主要工艺为:块煤通过煤仓布料器进入干馏室,实行了布料均匀;冷却后的煤炭进入炉底水封槽,采用拉焦盘和刮板机水封出焦,实现了物料下降均匀、出焦均匀;煤气和空气在文氏管内混合均匀喷入花墙内,经花墙孔喷出进入炉内燃

烧,与循环冷却煤气及水封产生的水蒸汽混合成干馏用的热载体将煤块加热干馏。煤气由炉顶集气降伞引出进入冷却系统,实现了加热均匀和煤的低温干馏。 SJ低温干馏方炉在设备选型上采用煤气离心增压鼓风机,克服了普通离心风机密闭性能差、煤气和焦油泄露的问题。焦化废水在生产中消耗,实现了焦化废水的零排放。出焦系统采用投资少、劳动条件好的水捞焦方案,避免了由于煤气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大大改善了操作环境。刮板机出焦口设有烘干机,确保焦炭的水份控制在12%以下,提高了焦炭的加工性能,满足了用户的使用要求。在工艺流程上保持了SJ 复热式直立炭化炉简单、紧凑、便于操作维护、利于防冻的优点。 该工艺系统单炉年产焦炭有3万吨、5万吨、10万吨三种系列炉型。一套标准装置可形成年产焦炭6万吨、10万吨、20万吨的生产规模。在生产上达到集约化、规模化。 通过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该炉型与目前榆、神、府东胜矿区应用的其它炉型相比较,生产成本可降低10%,吨焦投资可降低20%,焦油产率可提高40%,建设期仅为5个月(含建设准备期2月),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实用炉型。2)技术指标 1)、设计生产能力:焦炭5万吨/年,焦油5500吨/年2)、年处理块煤:82500吨/年

兰炭的生产工艺

兰炭的生产工艺 一)定义:兰炭又称半焦,因其燃烧时产生兰色火焰而得名,生产兰炭的同时副产煤焦油与焦炉煤气。焦炭生产以高温干馏为主;兰炭生产以低温干馏为主。 1、煤低温干馏的优势。 1)低阶煤挥发分多,可以回收焦油与煤气。 2)利用多氢的潜在优势。 3)低温干馏,富氢产物以优质液态或气态的能源或化工原料产出,有效利用能源。 4)利用低温干馏从电力用煤获得焦油与煤气,半焦用于燃烧发电——经济有效合理的用煤。 2、半焦的用途。 1)民用或动力燃料。无烟、无焦油、反应性好、热效率高。 2)就是铁合金生产的优质炭料。电阻大尽可能最大节省电能。 3)半焦可用作冶金型焦的中间产品。 3、煤焦油(低温焦油)的用途。 1)发动机燃料。 2)酚用于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医药等产品。 3)泥炭与褐煤焦油含有大量蜡类,生产表面活性剂与洗涤剂。

4)经催化加氢后获得发动机燃料与其她产品。 4、低温干馏煤气主要用于本企业加热与其她用途。多余的煤气可做民用煤气,也可做化学合成原料气。 二)兰炭的生产特点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多。 2、露天作业粉尘烟气多。 3、生产工艺条件苛刻 三)兰炭生产工艺分类 按其加热方式不同分为内热式与外热式。 1)内热式工艺的主要特点就是热载体直接与干馏原料及其产品接触,热效率高,炉内热强度大,但由于热载体混入了干馏气中,导致干馏气量大却热值不高,使冷凝设备增大,一般只适用于不粘结或者弱粘结煤种。 2)外热式工艺的主要特点就是热载体不与干馏原料与其产品直接接触,热载体自带的热量通过钢铁、耐火材料等隔离物传给原料。其主要缺点就是设备庞大、热效率低、设备处理能力低,主要优点为产品不与载体混合,因此热值高,气体中携带油雾浓度大,焦油容易冷凝等,可以处理粘度大的碎煤。 3)兰炭生产的干馏炉型众多,内热式工艺主要有鲁奇炉、隧式炉、百叶窗炉、考帕斯炉、固体热载体干馏炉、集热式干馏炉、方炉等炉型,外热式工艺主要有克鲁伯一鲁奇炉、考利特炉、盖先炉(薄煤层干馏炉)等炉型。我国主要使用炉型为鲁奇炉、气燃式方型炉、成堆干馏炉、集热式干馏炉等内热式干馏炉。

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简述 【作者:千木】 目前世界PTA生产厂家采用的技术虽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精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 (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生产能力约占PTA总产能的16%。 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 较高(250ppm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工业化的精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很多,但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成为制备精对苯二甲酸的最主要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在对苯二甲酸的制备工艺中占有绝对优势。对二甲苯高温氧化工艺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副反应较多;而且由于温度高、压力大对设备本身的要求就高。因此工艺改进主要就集中在降低氧化反应温度和降低氧化反应的压力两个方面。目前,拥有这一专利技术的公司主要有美国Amoco公司、英国ICI公司和日本三井油化公司,我国曾在不同时期引进过这三家公司的专利技术。近年,我国对苯二甲酸的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对二甲苯(PX)高温氧化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由氧化、精制和辅助系统组成。该工艺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经空气催化氧化、加氢精制、结晶分离等工序制成。催化氧化是对二甲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190-230℃,压力 1.27- 2.45MPa的条件下,用空气氧化得到粗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是将对二甲苯氧化过程中尚未反应完全的4-羟基苯甲醛(4-BCA)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甲基苯甲酸,然后除去。加氢精制反应要在较高压力(约6.8MPa)和较高温度(约280℃)的条件下进行。对苯二甲酸加氢产物再经结晶分离和干燥,就得到可用于纤维生产的精对苯二甲酸。 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流程简单,反应迅速,收率可达90%以上。 (2)高温氧化工艺改进。Amoco公司对高温氧化法工艺进行了改进,使氧化反应温度降至193-200℃的范围,反应压力也相应降到1.45MPa。改进后每吨PTA的PX消耗量减少14kg。三井油化公司在Amoco高温氧化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三井Amoco工艺。该工艺提高了催化剂中钴/锰比和溶剂比,同时为保持溶剂浓度稳定,氧化反应器顶部增加分离塔,除去反应体系中的水。这种工艺可将氧化反应温度降至185-195℃,反应压力降至0.9-1.1MPa,相应副反应减少,同时母液循环比相应提高,催化剂可循环使用,减少了催化剂的用量。 (3)温和反应条件的对苯二甲酸工艺。高温氧化工艺需要高温、高压,很多公司尝试开发反应条件温和的对苯二甲酸工艺,这些工艺中比较成功的有三菱公司开发的QTA工艺, 日本丸善公司开发的MTA工艺以及鲜京公司开发的SPTA 工艺。 MTA工艺适当地加大催化剂的锰/钴比、溶剂比和氧化空气用量,氧化后的产品再实行补充氧化,并添加少量三聚乙醛,强化氧化反应设备,使中间产物转化为最终产物。通过充分氧化使得工艺不需要再进行加氢还原精制。这种工艺反应条件温和,但反应时间较长,原料PX、催化剂和乙酸的消耗较高,并且产品中杂质对羧基甲醛的含量较高,产品只能用于制备纤维级聚酯。 QTA工艺采用高活性催化剂进行对二甲苯氧化。催化剂以铈替代高温氧化工艺中的锰,同时附加镧催化荆,并采用了无机溴化物。对二甲苯氧化反应条件较温和,反应过程中还要对中间产品进行补充氧化。该工艺对二甲苯、催化剂

PTA生产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PTA生产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宇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兰州730050) 摘要:对精对苯二甲酸(PTA)在我国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介绍了现有的PTA生产技术,并针对PTA行业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工艺;技术;产能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重要的有机原料之一,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时,PTA的应用又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PET)。生产1吨PET需要0.85-0.86吨的PTA和0.33-0.34吨的MEG(乙二醇)。聚酯包括纤维切片、聚酯纤维、瓶用切片和薄膜切片。国内市场中,有75%的PTA用来制造聚酯纤维;20%用来制造瓶级聚酯,主要是应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5%用于膜级聚酯,主要应用于外包装薄膜、胶片以及磁带。聚酯纤维,俗称涤纶。在化纤中属于合成纤维[1]。在化纤行业中,合成纤维制造业是规模最大、分支最多的子行业,除了涤纶外,其产品还包括腈纶、锦纶、氨纶等[2]。 1 PTA生产及消费状况 1.1 生产能力状况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PTA生产企业25家,总产能4335万吨/年,其中产能最大的三家企业分别是恒力石化、翔鹭石化和逸盛大化,三家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合计为40%,行业集中度较高。恒逸石化和荣盛石化通过持有逸盛大化、浙江逸盛、海南逸盛股权,其PTA产能分别为400万吨/年和435万吨/年,如表1所示。 自2007~2014年我国PTA产量从981万吨增加至2655万吨,期间复合增速为15.3%;表观消费量从1580万吨增加至2707万吨,期间复合增速为8.0%。近年来我国PTA需求呈现下滑趋势,2014年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6.7%,自给率达98.1%。PTA进口量也在持续下降,到2015年降至68.7万吨,进出口量基本持平。

兰炭的生产工艺

兰炭的生产工艺 一)定义:兰炭又称半焦,因其燃烧时产生兰色火焰而得名,生产兰炭的同时副产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焦炭生产以高温干馏为主;兰炭生产以低温干馏为主。 1、煤低温干馏的优势。 1)低阶煤挥发分多,可以回收焦油和煤气。 2)利用多氢的潜在优势。 3)低温干馏,富氢产物以优质液态或气态的能源或化工原料产出,有效利用能源。 4)利用低温干馏从电力用煤获得焦油和煤气,半焦用于燃烧发电——经济有效合理的用煤。 2、半焦的用途。 1)民用或动力燃料。无烟、无焦油、反应性好、热效率高。 2)是铁合金生产的优质炭料。电阻大尽可能最大节省电能。 3)半焦可用作冶金型焦的中间产品。 3、煤焦油(低温焦油)的用途。 1)发动机燃料。 2)酚用于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医药等产品。 3)泥炭和褐煤焦油含有大量蜡类,生产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4)经催化加氢后获得发动机燃料和其他产品。 4、低温干馏煤气主要用于本企业加热和其他用途。多余的煤气可做民用煤气,也可做化学合成原料气。 二)兰炭的生产特点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多。 2、露天作业粉尘烟气多。 3、生产工艺条件苛刻 三)兰炭生产工艺分类 按其加热方式不同分为内热式和外热式。 1)内热式工艺的主要特点是热载体直接与干馏原料及其产品接触,热效率高,炉内热强度大,但由于热载体混入了干馏气中,导致干馏气量大却热值不高,使冷凝设备增大,一般只适用于不粘结或者弱粘结煤种。 2)外热式工艺的主要特点是热载体不与干馏原料和其产品直接接触,热载体自带的热量通过钢铁、耐火材料等隔离物传给原料。其主要缺点是设备庞大、热效率低、设备处理能力低,主要优点为产品不和载体混合,因此热值高,气体中携带油雾浓度大,焦油容易冷凝等,可以处理粘度大的碎煤。 3)兰炭生产的干馏炉型众多,内热式工艺主要有鲁奇炉、隧式炉、百叶窗炉、考帕斯炉、固体热载体干馏炉、集热式干馏炉、方炉等炉型,外热式工艺主要有克鲁伯一鲁奇炉、考利特炉、盖先炉(薄煤层干馏炉)等炉型。我国主要使用炉型为鲁奇炉、气燃式方型炉、成堆干馏炉、集热式干馏炉等内热式干馏炉。

精品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摘要 精对苯二甲酸(PTA)英文名称:Pure terephthalic acid(PTA)分子式C6H4(COOH)2 。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液相氧化生成粗对苯二甲酸,再经加氢精制,结晶,分离,干燥,得到精对苯二甲酸。精对苯二甲酸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约在 300℃升华,自燃点680℃。能溶于热乙醇,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冰醋酸和氯仿。低毒,易燃。其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0.05g/L~12.5g/ L。 精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切片、长短涤纶纤维等化纤产品和其它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薄膜和聚酯瓶,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关键词:氧化反应结晶高压吸收常压吸收分离干燥溶剂及催化剂回收残渣蒸发溶剂脱水萃取常压汽提系统加氢反应过滤 I

目录 摘要 ··········································································································I 前言 ······································································································- 1 -第一章精对苯二甲酸的工业概貌 ································································- 2 - 1.1 世界精对苯二甲酸工业概貌 ··························································- 2 - 1.2 我国精对苯二甲酸工业概貌 ··························································- 3 -第二章精对苯二甲酸的上下游产业链······················································- 5 - 2.1 精对苯二甲酸的上游产业······························································- 5 - 2.2 精对苯二甲酸的下游产业······························································- 5 -第三章精对苯二甲酸的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 6 - 3.1 精对苯二甲酸的性质 ····································································- 6 - 3.1 精对苯二甲酸的主要用途······························································- 6 -第四章精对苯二甲酸的主要原料·····························································- 7 -第五章产品方案及规格···········································································- 8 - 5.1 产品方案······················································································- 8 - 5.2 主要产品规格···············································································- 8 -第六章精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工艺技术······················································- 9 - 6.1 国外工艺技术现状 ········································································- 9 - 6.2 国内的工艺技术选择 ··································································- 10 -第七章精对苯二甲酸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 ·········································- 11 - 7.1 反应历程简介·············································································- 11 - 7.1.1 对二甲苯氧化 ···································································- 11 - 7.1.2对苯二甲酸精制·································································- 12 - 7.2 工艺流程简述·············································································- 12 - 7.2.1 空气压缩机·······································································- 12 - 7.2.2 100 单元---母液储存罐····················································- 12 - 7.2.3 200 单元--氧化反应、结晶、高压吸收及常压吸收。 ·········- 13 - 7.2.4 300 单元--分离、干燥 ··················································- 14 - 7.2.5 400 单元--溶剂及催化剂回收、残渣蒸发、溶剂脱水、萃取、 常压汽提系统。 ···········································································- 14 - 7.2.6 500 单元—进料配制、反应进料预热、加氢反应、结晶 ·····- 16 - 7.2.7 600 单元—过滤、干燥······················································- 19 - 7.2.8 PTA 产品之储存装袋及出料···············································- 20 -第八章精对苯二甲酸生产的关键设备及其特点 ······································- 22 - 8.1 精对苯二甲酸氧化单元的关键设备——氧化反应器······················- 22 - 8.2 精对苯二甲酸精制单元的关键设备··············································- 22 - I

PTA生产工艺技术

目前世界PTA生产厂家采用的技术虽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1)精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生产能力约占PTA 总产能的16%。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较高(250ppm 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工业化的精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很多,但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成为制备精对苯二甲酸的最主要的生产工

我国硼酸生产工艺现状

我国硼酸生产工艺现状 [ 点击量:1936] [ 作者:admin] [ 日期:2011-02-23] 生产硼酸的工艺方法很多。就目前的情况看,大体有硫酸法、盐酸法、碳铵法、硝酸法、多硼酸钠法、硫酸硼砂法等。但真正用于工业生产的,不外乎硫酸法,硫酸硼砂法、硝酸硼砂法等。 生产硼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一步法而言,我国目前的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尚有诸多技术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其中焦点问题是收率问题、质量问题及母液的综合利用问题。国内用硫酸法处理硼镁矿石制取硼酸的企业有六十余家,但真正能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的并不多。一些研究机构虽然也长期致力于硼化物生产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但要么产品过于超前,与近、中期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要么理论色彩过浓,与生产实践距离较大,注重于纸上谈兵式的夸夸其谈,忽视了硼工业的现实技术需求,以致无助于我国硼工业的科技进步。这是影响我国硼酸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我国硼酸工业的工艺状况 我国的硼酸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50 多年来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产能已接近20 万吨水平,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对硼产品的需求。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硼酸生产方法可分为两步法和一步法。应该说,我国的硼酸工业首 先是从两步法开始的。两步法工艺是将经预处理的矿粉与纯碱、C02反应,首先制得工业 硼砂,然后以硫酸或硝酸与硼砂溶液反应,经酸化制得工业硼酸,副产品为芒硝或硝酸 钠。硫酸法工艺由于受原料价格及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已不多采用。近几年来, 随着硝酸钠需求量的增长,硝酸法工艺发展迅速,已成为两步法工艺的主流。

一步法工艺是以无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等为分解剂,直接与含硼矿物,如硼镁 矿、硼砂矿、硬硼钙石矿、钠硼解石矿等反应制取工业硼酸的工艺过程。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是硫酸法工艺。该工艺的固有弱点是:设备腐蚀严重,对矿石品位要求较高,不适宜于处理低品位硼矿,硼收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母液无可靠的利用途径等。该工艺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淘汰工艺。但是,由于硫酸法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熟,流程短,设备投资少,操作容易等特点,国内仍以此法为主。其他工艺方法,如盐酸法、硝酸法、碳铵法、多硼酸钠法、离子交换法等,目前仅限于研究范畴,工业上几乎没有得到应用。 二、硫酸一步法工艺及所存在的不足 1、生产原理: 在有洗液和母液组成的溶液中,硼镁矿粉与硫酸作用,其中硼、镁、钙、铁分别生成 硼酸及相应的盐类。硼酸、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铁转入液相,硫酸钙、二氧化硅呈固相连同其他酸不溶物经过滤除去。所获滤液为H3B0—MgSO—H2O体系,主要成分为硼酸 和硫酸镁,同时含有一定量的两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根据硼酸和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的不同,将滤液冷却,析出硼酸晶体,而其中的硫酸镁处于不饱和或饱和状态,仍留存于溶液中,然后经脱水、洗涤、干燥制得硼酸产品。 2、工艺流程: 我国目前硼酸生产的典型流程包括矿石预处理、酸解、过滤、结晶、脱水、干燥包装六个基本工序。为提高收率,部分企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母液浓缩、结晶与浮选分离三个工序。该工艺虽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