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资料

新城市主义资料
新城市主义资料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理论: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

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历史问题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

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特点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

“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

2.3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100多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家具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家具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前半期 许美琪 1 18世纪的英国 17世纪末期,1688年代表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会发动了“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7世纪革命后,国会以立法方式扩大圈地的规模。1700-1760年间,国会接受地主的申请,通过208项圈地法令,其圈地31万英亩。1761-1801年间,又通过2000项法令,圈地318万英亩。到18世纪末,小土地所有者基本消灭,圈地运动为工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使成千上万的直接生产者失去生产资料,破产农民形成大量的廉价劳动后备军,他们向工厂主和农场主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购买由工厂和农场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圈地也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本家以大批粮食和原料供应城市,赚取暴利。他们从市场上换取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从此开始。 在另一方面,17-18世纪的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个重要来源。17世纪上半期,英国殖民势力已扩张到亚洲、美洲和非洲。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积累财富,大量黄金、皮革、木材、粮食等源源流入英国。 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途径是发行国债。在殖民战争中,资本家大量承购债券,巨额国债利息落入他们手中。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不仅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控制全国的金融,还以巨款贷给英国的盟国。 资本的积累,大量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30-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工业革命的概念包括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技术变革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它的工业产品输出占当时国际贸易额的20%,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铁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物浦等。城市人口的增加更为显著。圈地规模有增无已,大批失地农民从乡间涌入城市。城乡手工业者也纷纷破产,投入城市的雇佣大军。工业革命产生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社会分裂成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所指出的:“……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 英国的早期新古典主义风格(1770-1810) 2.1 历史背景 英国新古典主义运动是从反对巴罗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过度装饰而开始的。社会普遍有一种迫切的需要,希望能够拥有简朴、有序,平静的家居,人们开始偏爱直线型的、对称的造型和浅浮雕的装饰,以抗拒立体感过强的巴罗克风格。英国新古典主义运动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意大利文艺复兴;(2)去欧洲的旅行和学习,这些人对英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影响很大;(3)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4)出版物;(5)工业革命的开始和新材料的发明。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英国文学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I. John Bunyan novelist. His masterpiece is The pilgrim’s Progress. As a stout Puritan , he had made a conscientious study of the Bible and firmly believe in salvation through spiritual struggl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abide by Christian doctrines and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and kinds of social evils. II. Alexander Pope poet. Pope made his name as a great poe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n Essay on Criticism in 1711. The next year, he published The Rape of the Lock, a finest mock epic. For him the supreme value was order---cosmic order , political order, social order, aesthetic order , and this emphasis on order found expression in all of his works. He strongly advocated neoclassicism, emphasizing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judged by classical rules of order, reason, logic, restrained emotion, good taste and decorum. III. Daniel Defoe a novelist. Robinson Crusoe, an adventure story very much in the spirit of the time,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his masterpiece. He wrote four other novels:Captain Singleton , Moll Flanders,Colonel Jack and Roxana, those novels deal with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some hero or heroine, usually a whore, a pirate, a pickpocket, a rogue or some other criminal. In most of his works, he gave his praise to the hard-working, sturdy middle class and showed his sympathy for the downtrodden, unfortunate poor. Defoe was a very good story-teller. The realistic account of the successful struggle of Robinson single-handedly against the hostile nature forms the best part of the novel. Robinson is here a real hero: a typical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middle-class man, the pioneer colonist. IV. Jonathan Swift a prose writer and a master satirist. A Tale of a Tub and Battle of the Books established his name as a satirist. His A Modest Proposal is generally taken as a perfect model. His other works are: The Drapier’s Letters , Gulliver’s Travels Gulliver’s Travels: Swift’s best fictional work, the book contains four parts.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s great and its exploration into human nature profound. In his writings, although he intends not to condemn but to reform and improve human

规划概念介绍

规划资料汇编 (一)

“概念规划”与“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英文"Conception Plan"或"Conceptual Plan"的直译,目前国内外规划界、学术界尚未对其作出专门的、严格的定义和解释,但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实践中,获得一些关于"概念规划"概念和认识。 一般来说,"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或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其规划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能用以立法,因而,"概念规划"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就关于"概念规划"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大温哥华地区"由18个行政区、三大选区、154个基层选民政府和160万人民组成。 "大温哥华地区概念性规划"的研究成果由一份总报告和三份专项报告组成,分别是:"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大温哥华地区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和"大温哥华地区发展管理专项报告"。规划围绕两大核心和五个主题进行研究,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更适合居住战略"(Livable Region Strategic)两大核心;"保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口变迁中的服务需求"、"保持区域经济健康繁荣"、"在广泛社会共识基础上加强区域管理"五大主题。 "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做出选择;2、保护绿色空间;3、创建完善的社区;4、实现一个紧凑的大都市区;5、未来全景。做出选择意味着政府与公众就区域发展管理达成共识;面对城市化的压力保持环境目标优化;在实施部门的参与下融合土地和交通规划;无遗漏地考虑整个大都市区,防止冲突;用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区域立法进行后续的规划和实施。保护绿色空间,从绿色空间具有经济、环境以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多元角度出发,对农田的保护则需要强大的农业产业的支持,具体将绿色空间分为四大类:1、保障社区健康的土地:如分水岭、泄洪平原、危险地带等;2、生态重要型土地:如森林覆盖的山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走廊、温地等;3、室外休闲及风景用地:如主要的公园及娱乐区等;4、可再生资源用地:如农田和林地等。创造完善的社区的基础是对人口分布的正确引导,否则任何对设施的考虑均无法承受超量聚集的重负。另外则主要通过对增加交通方式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紧凑的都市区的目标。 "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自然遗产;界定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绿色空间;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共同采取的行动。 "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主要中心区体系;主要中心区的政策;主要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的轮廓。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时期文学作品》结课考试 ————新历史主义小说 班级: 学号: 姓名: 新历史主义小说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以福柯的

的概念,我们应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而该种论述,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亦并不是对于过去的事件的单纯的纪录。德里达也说:“没有文本之外的世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我们都透过这种结构再理解整个世界,新历史主义在1980年代萌芽,通过格林布兰特的作品发展,在1990年代得到更大的影响力。首先使用这个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英文系的教授史蒂芬·格雷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1982年的《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打出这个旗号。之后通常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文艺的动向。葛林伯雷使用的另一个词是“the poetics of culture”,即“文化诗学”。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驳,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解释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有明显的跨学科特

英国文学课件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Chapter 12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completed in 1667. In 1674, he published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epic. 12 books)Type of Work:Paradise Lost is an epic poem which —like the epic poems of Homer, Dante, Vergil, and Goethe—tells a story about momentous events while incorporating grand themes that are timeless and universal. Sources:Milton used the Bible,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Vergil's Aeneid, and the stories in Greco-Roman mythology a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as writing models. The Bible's Book of Genesis is the main source for his retelling of the story of creation and the first humans, Adam and Eve. Settings:The settings are heaven, hell, the firmament (苍穹) (Chaos), and earth. Characters: ? 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trinity)Two of the three divine persons making up the all-powerful Godhead, the single deity(神性)that created and ruled all that exists outside of itself. The third divine person, the Holy Spirit, does not play a role in Paradise Lost. God the Father is portrayed as just but merciful, condemning (批判) the defiant (目中无人)and unrepentant (不后悔的) rebel angels but permitting redemption of the repentant Adam and Eve. God the Son volunteers to redeem them by becoming human and enduring suffering and death. ? Satan (Lucifer, Archfiend): Powerful and prideful angel who, with legions (众多的) of supporters, leads an unsuccessful rebellion against God and suffers eternal damnation. T o gain revenge, he devises a plan to corrupt God's newly created beings, Adam and Eve, through deceit. Modern readers often admire him for his steely defiance (藐视). He would rather rule in hell, he says, than serve in heaven. It was not Milton's intent, however, to create an admirable character; rather his intent was to create a character of colossal (巨大的) hatred — loathsome (令人讨厌的), execrable (恶劣的), incurably remorseless (冷酷无情的). ? Adam and Eve: The first human beings, created by God to fill the void(真空)that resulted when God cast Satan and his supporters out of the celestial realm. Adam and Eve live on the planet earth in utter happiness in a special garden where spring is the only season and love and godly living prevail. Though they have all that they want and need, cunning Satan tells them they can have knowledge and status beyond their reach if only they eat of the fruit of the Tree of Knowledge. Eve can become a goddess, he says. Vanity overtakes her. She eats. Adam reluctantly does the same. ? Gabriel, Raphael, Michael, Uriel: Powerful and fearless angels on the side of God. ? Beelzebub, Mammon, Belial, Moloch: Powerful leaders in Satan's army. In a great council in hell, each of them speaks his mind on what policy devil-kind should follow after losing paradise. Should they make a new war? Should they make peace? ? Ithuriel, Zephron: Angels who expel Sata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with the help of a sign from God. Satan returns to the garden later to complete his devious enterprise. ? Mulciber: Fallen angel who designs hell's capital city and seat of government, Pandemonium. In ancient Roman mythology, Mulciber is another name for Vulcan (Greek: Hephaestus), god of fire and the forge. As a blacksmith, he kept shop in burning mountains (volcanoes). ? Sin: Daughter of Satan. She was born from his head in the manner of Athena, Greek goddess of wisdom and war, who sprang from the forehead of Zeus, king of the gods. 天动说的design rather than the Copernican design (哥白尼式设计). The former placed earth at the center of the solar system, with the sun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orbiting it. Copernicus and other scientists later proved that the earth orbits the sun. Milton was aware of the Copernican theory, but he used the Ptolemaic design—either because he believed it was the more credible theory or because he believed it would better serve his literary purpose. In Paradise Lost, Adam inquires about the movements of celestial bodies—in particular, whether earth orbits the sun or vice versa—in his conversation with the archangel天使Raphael, but Raphael gives no definite answer. Raphael may have been speaking for Milton. Style and Verse Format Milton wrote Paradise Lost in dignified, lofty, melodic English free of any colloquialisms and slangs that would have limited the work's timeliness and universality. The format, Milton says in an introductory note, is "English heroic verse without rhyme"—in other words, blank verse, the same verse form used by Shakespeare in his plays. Milton's strong religious faith infuses the poem with sincerity and moral purpose, but he does not allow his enthusiasm for his subject to overtake control of his writing. Though Milton frequently uses obscure allusions to mythology and history, as well as occasional difficult words and phrases, his language is never deliberately affected or ostentatious炫耀的. What is more, it does not preach and does not take the reader on circumlocutory迂回的expeditions. Like a symphony composer—mighty Beethoven, for example —Milton is always in control, tempering his creative genius with his technical discipline. With a good dictionary and an annotated有注解的text, a first-time reader of Milton can easily follow and understand the story while developing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exquisite writing. Epic Conventions In Paradise Lost, Milton used the classical epic conventions—literary practices, rules, or devices established by Homer that became commonplace in epic poetry. Some of these practices were also used in other genres of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