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出师表

22出师表
22出师表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

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三、板书设计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作业新人教版 含答案

22 出师表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殂) 裨.补阙漏(bì) 陟.罚臧否(zhì)行.阵和睦(háng) 攘.除奸凶(rǎnɡ)不xiè(懈)于内 益州疲bì(弊) 咨诹.善道(zōu)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恢弘 ..志士之气恢弘: 发扬,扩展 (2)引喻失义.义: 道理 (3)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4)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简拔: 选拔 (5)必能裨补阙.漏阙: 缺失 (6)由是感激 ..感激: 感奋激发 (7)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8)夙夜 ..忧叹夙夜: 早晚,日日 夜夜 (9)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0)攘除 ..奸凶攘除: 排除,铲除 (11)斟酌损益 ..损: 减少 益: 增加

(12)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 怠慢,疏忽 (13)以咨诹.善道诹: 询问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诚宜开张 ..圣听 扩大 (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感到痛心、遗憾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4)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奋激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气节。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对于他们的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和采纳正直的进言。 5.根据要求填空。

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答案(最新整理)

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 危机存亡之秋也:恢弘志士之气:悉以咨之: 陟罚臧否: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十有一年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原文填空: ①在文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②在文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二、语段训练(从:“亲贤臣,远小人”-----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加点词语(2 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猥自枉屈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2.翻译句子(4 分):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诸葛亮为什么给刘禅分析两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什么建议?(2 分)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2 分)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2013 年湖北省黄冈市】 [甲] 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一直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②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金老师教育培训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2出师表

课时作业(二十二) [22出师表]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以遗.陛下()先帝遗.诏() (2)行.阵和睦() 性行.淑均() (3)职分.() 天下三分.() (4)陟罚臧否.() 不置可否.()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道崩cú()bì()补阙漏 wěi()自枉屈庶竭nú()钝 以彰其jiù() sù()夜忧叹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今义: (2)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今义: (3)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4)臣本布衣 .. 古义:今义: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今义: 4.写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效?????①讨贼兴复之效. ②不效. ,则治臣之罪 (2)所以?????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 报先帝 (3)以?????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愚以. 为宫中之事 (4)道?????①中道.崩殂 ②咨诹善道. 5.按要求填空。 (1)在文中,作者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 (2)文中表达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3)本文作者是 ,字 ,三国时蜀汉 家、 家。表,是古代向帝王 的一种文体。 6.学完《出师表》一课后,九年级(2)班开展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内容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

22出师表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

《出师表》课下注释(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

《出师表》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 ①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②【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221-223年在位。 ③【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④【秋】时候。 ⑤【内】朝廷。 ⑥【外】这里指疆场。 ⑦【追】追念。 ⑧【殊遇】厚遇。 ⑨【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⑩【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展。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刑】罚。 ?【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郭之、费是侍中,董允是黄门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②【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③【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④【简拔】选拔。 ⑤【愚】我,谦称。 ⑥【咨】询问。 ⑦【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失。阙漏,缺失疏漏。 ⑧【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⑨【向宠】蜀将。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唯向宠所部完整无损,诸葛亮认为他善于治军,临行将军事托付给他。 ⑩【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公正。淑,善。均,公正、公平。 ?【督】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向宠曾为中部督。 ?【行阵】行伍,部队。 ?【先汉】即西汉。下文的“后汉”即东汉。 ?【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桓、灵】东汉的桓帝刘志(147-167年在位)和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他们在位时,宠信宦官,政治腐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2课《出师表》教案

22出师表诸葛亮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 子的忠贞,提出的三条建议,既是安定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作者通过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表”的特点,分析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5.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 喻户晓的。他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所撰写的《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类作品的佳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知识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 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写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决心,出兵北伐,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原,复兴汉室。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要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教师领读课文片段,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扫清字词障碍。 崩殂.(cú)行.阵(hánɡ)夙.夜(sù) 驽.钝(nú) 攘.除(rǎnɡ)咨诹.(zōu) 陟.罚臧否(zhì) 裨.补阙漏(bì) 猥.自枉屈(wěi) 步骤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1

22出师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3.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崩殂.(cú) 疲弊.(bì) 恢弘.(hóng) 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 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 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 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 倾颓.(tuí) 桓.(huán) 猥. 自枉屈(wěi) 夙.夜(sù) 驽钝.. (nú dùn) 攘. 除(rǎng) 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 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 涕. 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 古义:扩大。例:诚宜开张.. 圣听。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痛恨???? ? 古义: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 痛恨.. 于桓、灵也。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试题:22 出师表

22 出师表[见学生用书B 本·B50] 1.解释下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道????? ①中道. 崩殂( 途,路 ) ②咨诹善道.( 方法 ) (2)遗?????①以光先帝遗 . 德( 前人遗留下来的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 (3)行?????①然后施行. ( 做 ) ②性行.淑均( 品德 ) (4)于?????①还于.旧都( 到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对 )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在 ) (5)临?????①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 ②临.表涕零( 面对 ) (6)效?????①恐托付不效 .( 奏效 )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 ) (7)以?????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②以. 光先帝遗德( 用来 )③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

(8)为?????①俱为.一体( 是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 担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 .不效. ,则治臣之罪(效:成效) B .斟酌损益. (益:益处) C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所以:……的原因) D .先帝不以. 臣卑鄙(以:因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 项“效”的意思是“奏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忠良诚实的人 B .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名词,扩大增多的事物 C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之徒 D .恢弘.. 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B 项“广益”指启发和帮助。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22 出师表(教案)

22 出师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具:教材达标检测多媒体教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山时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今天我们学的《出师表》则是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设计,从而实现自己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纲领。千百年来,本文被公认为是“至情之文”,让我们一起“披文入情”吧。 二、自学指导,分步探究 自学指导一:走近作者,知道背景 1走近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 2相关知识 (1)关于刘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2)关于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背景探源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4文言知识梳理 (1)生字注音 崩殂.(cú) 疲弊.(bì) 侍.(shì)卫 郭攸.(yōu)之费祎.(yī) 恢弘 ..(huīhónɡ) 攘.除(rǎnɡ)咨诹.(zōu) 遗诏 ..(yízhào) 猥.(wěi) 夙.(sù)夜斟酌 ..(zhēn zhuó) 倾颓 ..(qīnɡ tuí) 妄自菲.薄(fěi) 裨.(bì)补阙.(quē)漏以遗.(wèi)陛下 性行淑 ..均(xínɡ shū)行.(hánɡ)阵和睦 以彰.(zhānɡ)其咎.(jiù) 以塞.忠谏(sè) 陟.(zhì)罚臧否 ..(zānɡpǐ) 庶竭驽钝 ....(shù jié nú dùn) (2)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古今异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行不端,思想败坏)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先帝知臣谨慎(古义: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臣本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4)一词多义

部编版九下第22课《出师表》课下注释

《出师表》课下注释 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2.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时候。 4.内:朝廷。 5.外:这里指疆场 6.殊遇:厚遇。 7.追:追念。 8.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9.光:发扬光大。 10.恢弘:发扬,扩展。 11.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12.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13.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府中。 14.陟罚减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 15.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16.刑:罚。 17.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18.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19.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20.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21.简拔:选拔。 22.愚:我,谦称 23.咨:询问。 24.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失。阙漏,缺失疏漏。 25.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26.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公正。淑,善。均,公正、公平。 27.行:阵:行伍,部队。 28.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29.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30.贞良死节: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1.躬耕:亲身耕种。躬,亲自。 32.闻达:有名望,显贵。 33.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4.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5.枉屈:屈尊就卑。 36.感激:感奋激发。 37.驱驰:奔走效劳。 38.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39.尔来:自那时以来。40.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41.不效:未能奏效,不成功。 42.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43.奖:劝勉,鼓励 44.庶:表示期望。 45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6.攘除:排除,铲除。 47.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损,减少。益,增加。 48.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49.告:祭告。 50.兴德之言:发扬皇上盛德的话。 51.慢:怠慢,疏忽。 52.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公布。 53.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诹,询问。 54.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55.涕零:流泪,落泪。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出师表1(1) (含答案)

6出师表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 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2017·广东]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告之于.帝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2017·广东]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7·遵义]结合第二、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广东]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22出师表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 铁门一中王金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 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2.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3.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4.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5.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2 《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参考答案: 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向后主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励精图治,复兴汉室的目标。 三、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用意是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