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12、中国建立院士制度

1993年10月9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实践证明,建立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中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术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

13、“863计划”实施

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4、首次实现一箭多星壮举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5、首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6、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开始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胜利,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进入成熟的阶段。

17、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18、第一次赴南极考察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

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南极独特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

19、培育出体外受精试管山羊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体外受精试管山羊。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内容,而且为家畜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这只被取名为“日中”的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轰动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日中”的培育者旭日干因此赢得了“试管山羊之父”的美誉。继1984年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旭日干又接连培育出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和第一头试管牛犊,其中试管牛犊科研成果已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20、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

全国科技大会1995年5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21、第一艘无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

1999年11月,我国第一艘无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2、“曙光1000”研制成功

1995年5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及鉴定。“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能求解15000各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在求解问题的规模上超过了国外同类机器。该系统突破了一些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互连芯片具有独创性,并行优化编译器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系统之一。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前景,能解决计算机和工作站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

23、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破译水稻遗传密码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2001年联合宣布,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维水稻遗传密码的破译,不仅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和基因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24、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科普法》是在我国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政策实践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制订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科普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科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对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5、完成1.1%人类基因组测序

2000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透露: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当中由中国科学家承担的部分已率先绘制完成。中国承担的测序任务由原来的1%提高到了1.1%。随后各国科学家开始进行完成图的绘制,由于中国科学家在完成1%工作草图中的杰出表现,国际人类基因组又给中国增加了0.1%的任务。

26、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诞生

2001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次会议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次检阅。在如潮的掌声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27、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专家指出,这一项目得到八个部委联合支持、五大全国性电信运营商和教育科研网、100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几十个设备制造商承担,涉及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在中国通信网

络科技工程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8、中国首例太空行走

2008年月27日16时44分许,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走出神舟七号飞船的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

29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中国科研的起步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2)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第二框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2)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学习情景导入: 这是“神舟”六 号,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 科技事业尤其是宇航业有了更大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时的科技状况怎样振兴科技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重大 成就“文革”期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

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2014年4月份国内外大事件

一、4·16韩国客轮沉没事故 当地时间2014年4月16日上午8时58分许,一艘载有470余名乘客的“岁月(SEWOL)号”客轮在韩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而下沉 船上有325名中学生,15名教师,30名船务人员,以及89名其他乘客。此外,还有150辆汽车。 截至2014年4月21日,韩国沉没客轮实载人数为476人,确认205人死亡,179人获救,仍有97余人下落不明。 二、兰州自来水苯超标 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 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2014年4月15日,兰州主城区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已经全部解除了应急措施,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水。 三、韩国总理引咎辞职 当地时间2014年4月27日,由于韩国政府对于沉船事故的应对饱受批评,韩国总理郑烘原宣布辞职,承认政府在沉船事故救援中存在问题。 据央视报道,韩国国务总理郑烘原于当地时间27日上午召开发布会,称自己应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负责,宣布辞职,并希望家属能原谅及理解他的决定。 四、马航空中搜索结束 【环球军事报道】经过52天紧张但无结果的搜索,参与搜索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各国飞机正式停止空中搜索工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9日报道称,在各国搜救力量集结的澳大利亚珀斯,来自至少7个国家的600多名军人在飞机前庄严站立,带着没有找到飞机的失望合影留念。 五、伊拉克国民义选 4月30日上午7时,伊拉克开始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投票。这是伊拉克在美国撤军后举行的第一次议会选举。选举能否给伊拉克带来变革契机,引起伊拉克国内外广泛关注。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大集锦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创新说课设计 泉州培元中学陈跃【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8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上看,它客观地展现了作为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事业取得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节课是通过对民族科技成就的介绍、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民族科技力量的伟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选材上,更注重代表性,并且收录了我国民族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能让学生领略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又能树立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依据:一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本部分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如何依据提供材料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较有难度的)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拟就本课设立三个探究课题:一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怎样的成就?二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是我国民族科技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新中国历任国防部长简介

转自:时间:2005-12-27 16:57:36 米尔军情网资料:彭德怀 湖南湘潭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5军军长、红3军团军团长、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1任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林彪 湖北黄冈人,1925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历史:战争时期:红4军军长、红1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八路军115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9年9月任国防部部长。后成为一个反党叛国分子。 叶剑英 广东梅县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中革军委参谋部部长、瑞金卫戍区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5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 徐向前 山西五台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8年3月任国防部部长。 耿飚 湖南醴陵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红1军团第2师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八路军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兼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1978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3月兼任国防部部长。 张爱萍 四川达县人,1928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主要任历:战争时期: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军委骑兵团政委代团长、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第1届:吕应中(1949年4月29日当选) 第2届:林寿屏(1949年10月当选) 第3届:徐乃明(1950年3月28日当选) 第4届:凌瑞骥(1950年7月当选) 第5届:朱镕基(1951年3月11日当选) 第6届:邵敏(女)(1951年9月当选) 第7届:方耀堂(1952年夏当选) 第8届:张慕葎(1953年春当选) 第9届:张慕葎(1959年9月19日当选) 第10届:林泰(1954年3月13日当选) 第11届:潘霄鹏(1955年3月13日当选) 第12届:谭浩强(1956年3月11日当选) 第13届:谭浩强(1956年3月17日当选) 第14届:潘丽华(女)(1959年3月21日当选) 第14届:曾点(女)(1969年3月当选) 第15届:俞纪美(1962年4月7日当选) 第16届:张福森(1964年3月19日当选) 第17届:徐荣凯(1965年9月7日当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学生会于1966年6月解散,徐荣凯也自动离职。 第18届:戴桂兰(女)(1974年2月8日当选) 第19届:(空缺)——因“四人帮”破坏,本届学生代表大会虽正常召开,但并未选出主席。 第20届:彭顺生(1978年6月20日当选) 第20届:孙建京(1979年4月当选) 第21届:林炎志(1980年12月12日当选)——林炎志是第一位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这种空前民主的选举方式在当时造成了轰动。 第22届:宋军(工程力学系)(1982年9月24日当选) 第23届:赵艰(1983年9月16日当选) 第24届:杨振斌(工程物理系)(1984年10月当选)——他最先提出学生会要成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这12个字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的宗旨一直沿用至今。 第25届:郭谦(汽车系)(1985年9月27日当选)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学生会主席 第1届:吕应中(1949年4月29日当选) 第2届:林寿屏(1949年10月当选) 第3届:徐乃明(1950年3月28日当选) 第4届:凌瑞骥(1950年7月当选) 第5届:朱镕基(1951年3月11日当选) 第6届:邵敏(女)(1951年9月当选) 第7届:方耀堂(1952年夏当选) 第8届:张慕葎(1953年春当选) 第9届:张慕葎(1959年9月19日当选) 第10届:林泰(1954年3月13日当选) 第11届:潘霄鹏(1955年3月13日当选) 第12届:谭浩强(1956年3月11日当选) 第13届:谭浩强(1956年3月17日当选) 第14届:潘丽华(女)(1959年3月21日当选) 第14届:曾点(女)(1969年3月当选) 第15届:俞纪美(1962年4月7日当选) 第16届:张福森(1964年3月19日当选) 第17届:徐荣凯(1965年9月7日当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学生会于1966年6月解散,徐荣凯也自动离职。 第18届:戴桂兰(女)(1974年2月8日当选) 第19届:(空缺)——因“四人帮”破坏,本届学生代表大会虽正常召开,但并未选出主席。 第20届:彭顺生(1978年6月20日当选) 第20届:孙建京(1979年4月当选) 第21届:林炎志(1980年12月12日当选)——林炎志是第一位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这种空前民主的选举方式在当时造成了轰动。 第22届:宋军(工程力学系)(1982年9月24日当选) 第23届:赵艰(1983年9月16日当选) 第24届:杨振斌(工程物理系)(1984年10月当选)——他最先提出学生会要成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这12个字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会的宗旨一直沿用至今。 第25届:郭谦(汽车系)(1985年9月27日当选)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的成立以来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堂练习 1.阅读下图,下列关于该项成就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从此,我国进入了核国家行列 B.从此,我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C.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2.下面是一首歌曲的简谱,这一乐曲曾在1970年响彻全球的同时宣告中国进入了() A.航天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D.核能时代3.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评述谁?() A.袁隆平 B.王选 C.邓稼先 D.杨利伟 4.“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飞天梦想,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而“神舟”六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航天飞行。这既是我国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佐证,也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提高 ②国家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③各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 ④科学家的努力奋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我国的科技成就有() ①发射东方红卫星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④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6.下列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的是() A.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B.“两弹一星”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7.“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A.“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飞船 D.“神舟”6号飞船

2011中国大事件盘点

2011中国大事件盘点 “十二五”规划将吹响实施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世人瞩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望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民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1年,中国将牢牢把握机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生日中国共产党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90岁生日。在这一年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更进了一步。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他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中国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开局之年”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备受瞩目。 ■中国“入世”10周年 2011年,中国将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迄今为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不仅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 ■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三大领域的改革将在2011年全面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成效将陆续显现。医疗方面,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提出的近期目标将得以实现

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新)

(1)航天技术 在火箭方面,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吨到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继着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 2000年,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2002年3月25日,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神州”五号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物技术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是从1990年开始启动的,由美、英、日、德、法五国科学家共同参与。该计划最实质性的核心内容是DNA 序列图的构建,即分析人类基因组的DNA分子组成(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从而为建立基因组规模的基因鉴定技术奠定基础。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这一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承担了主要测序任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由零起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承担的测序任务。这一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即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第6大基因测序中心。

新中国六十年的科技变化

中国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科技事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战略地位,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年来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三是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年我国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位。 四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这一重大科技成就。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

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是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以上。科技不但在解决广大群众衣食住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不断优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更加广泛,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是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局面。已经有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达到个。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瞄准着世界科学前沿,相继在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玛负超子、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后,又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