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结构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固定结构翻译

表疑问

何以…?

据/用/凭什么…

何以知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为计?

何所…?

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忆?卖炭得钱何所营?

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如/奈…何?

拿…怎么办呢?

你奈我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如太行王屋何?

孰与…?

与…比哪个…?

吾孰与徐公美?廉将军孰与秦王?

安…乎/哉

哪里/怎么…呢?如今安在哉?安能抗此难乎?

独…耶/哉?

难道…吗?

独不怜公子姊耶?独畏廉将军哉?

何哉/也?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为天下笑者,何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表反问

何…哉/也?

怎么能…呢?徐公何能及君也?何可胜道也哉?

何…为?

…干什么呢?何辞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何…之有?

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顾…哉?

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宁…耶?

哪里…呢?

宁知此为归骨之所耶?

…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不亦…乎?

…不是…吗?

不亦君子乎?

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公岂敢入乎其为死死君乎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表感叹

何其…也!

多么/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直…耳!

只不过…罢了!

直不过百步耳直好世俗之乐耳

惟…耳!

只…罢了!惟待死期耳!

一何…!

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亦…哉!

也真是…啊!呜呼,亦盛矣哉!

…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表揣度

无乃…乎/欤?

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不可乎?

得无…乎/耶?

莫非/该不是…吧?

若辈得无贫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其…欤?不是…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庶几…欤?

…或许/大概…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表选择

抑…欤/耶?

是…还是…?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果死耶,抑未死耶?其…耶,其…耶?

高中文言文63个固定短语用法详解完整篇.doc

高中文言文63个固定短语用法详解- 文言 文阅读及答案-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F 10.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二)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 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 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 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 “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 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愈《师说》)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⑵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轼《石钟山记》)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

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 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 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 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 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 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 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释之列传》)译:“陛 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 “难道不……吗?”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 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文言典型句子翻译训练(附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文言典型句子翻译训练(附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2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译文: 。21.文言文参考译文: 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都里的人都很恐慌。说:这是什么?说:没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

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答案参考划线句) 21.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 [太行]太行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译文:91)墨子生耕柱子的气,耕柱子说:“难道我没超过别人吗?”(2)“我将要到太行山去,要驾着马或牛车,如果是你,你将赶什么去呢?”(满分5分。答案要点:①怒:生气,译为批评、责备亦可。②逾:超过。③之:到,去。④“子将谁驱”是倒装句。每个翻译要点1分。句子不通顺减1分。) 21.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言虚词固定词组

文言虚词固定词组 【而】固定词组: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何】固定词组: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4、【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乃】固定词组: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固定词组: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且】固定词组: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文言虚词与固定短语

文言虚词和固定短语 一、代词 与现代汉语相同,古代汉语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不同的是:包括无定代词“或”、“莫”。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自称) 我、吾、予、余,“吾”可作主、定,但在上古一般不作宾语。如: 今者吾丧我,汝如之乎?《庄子"齐物论》 但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时,可用“吾”。《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其余皆可作主语、定语、宾语。 上古还有“卬”、“台”、“朕”作第一人称代词。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在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后是皇帝的专称。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秦汉间第一称代词还有“身”。《尔雅"释诂》:“身,我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不过“身”广泛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魏晋后。如: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2.第二人称(对称) 上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戎。如: 女丧而宗室。《左传"昭六年》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项本》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经"大雅"民劳》 “女(汝)、尔、若”可作主、定、宾,“戎”可作主、定,不作宾语:“而、乃”一般作定语,不能作宾语,偶尔作主语如;

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你”产生于南北朝,唐末才大量使用。 3.第三人称代词(他称) 他称代词:彼、夫、其、之、厥、伊、渠。 文言中没有一个与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完全对等的代词,借用指示代词彼、夫、其、之。“彼”常作主、宾,“夫”一般作主语,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上》 公曰:“夫不恶女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其”常作定语和主谓结构的主语,汉魏以后也可作主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庄十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列子"汤问》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之”一般作宾语,有时也作兼语: 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使之居于王所。《孟子"滕下》 第三人称代词“厥”,相当于“其”,如: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伊、渠”在东汉以后才用做第三人称代词,如: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识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三六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于六朝、唐代开始普遍使用。 4.己称代词(反身代词) “自”、“己”都是己称代词。有人归作第一人称代词,例多不举。 注意:(1)谦称、敬称的词类、意义问题: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F 10.非…而何? 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 H 11.何乃 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 12.何其 为什么这么;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 13.何所…? 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似为何)(《旅夜书怀》) 14.何以…? 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 15.何为…?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高考语文文言典型句子翻译训练(附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人教版

高考语文文言典型句子翻译训练(附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2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译 文: 21.文言文参考译文: 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都里的人都很恐慌。说:这是什么?说:没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答案参考划线句)21.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太行]太行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译文:91)墨子生耕柱子的气,耕柱子说:“难道我没超过别人吗?”(2)“我将要到太行山去,要驾着马或牛车,如果是你,你将赶什么去呢?”(满分5分。

答案要点:①怒:生气,译为批评、责备亦可。②逾:超过。③之:到,去。④“子将谁驱”是倒装句。每个翻译要点1分。句子不通顺减1分。) 21.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论衡·儒增》) 译句: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5分)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3分)②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2分)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 )御史出②还次( )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完美整理版)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基础知识 0811 1036 ⒈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⒉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⒊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⒋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⒌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⒍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⒎比及:等到,等到了。 ⒏盍(hé):何不。曷(hé):怎么,何时,何不。叵(pǒ):不可,便;就。 ⒐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⒑“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⒒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⒓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 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⒔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⒕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⒖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⒗不过:不超过。 ⒘地方:土地方圆。 ⒙山东:崤山以东。 ⒚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⒛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固定短语集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言文固定短语集锦 一、表示疑问的词语: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如……何可译为像……(又)怎么样,多有对比,前面加曾不能……,如……何(连……都不能……,更何况……)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何故什么原因;因为什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译“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译“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耶?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表示感叹 1.何其(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推测)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文言翻译注意事项及文言文固定结构

文言文难点再突破(2013-6-2) 高考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直译为主,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字字落实,把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译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译出来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这些需要意译的地方一般是使用固定结构及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的地方。 如:①纵一苇之所如。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这里的“一苇”是比喻,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译文:能不改变自己节操志向的高官。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④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相如请同大王拼命。“以颈血溅大王”是“拼命(死)”的委婉说法,不可直译。 二、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①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活用词 ②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虚词 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拿到一个句子先判断句式,再确定重要实词和虚词。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体悟真题,注意得分点的落实】 1.(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说明:师,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译文:(申甫)到了 ..嵩山,又.碰到了 原先 ........侍奉他。..(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 ..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2.(2010·上海卷)尧咨(指陈尧咨)讽转运使出公(指欧阳晔,欧阳公是尊称),不使居府中。 说明:“讽”是关键词,也是得分点。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委婉劝谏”“暗示”等。结合语境,这里是“暗示”义。正确答案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3.(2010·课标全国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说明:“以”是有意义的虚词,不能当成可有可无的虚词删去不译。正确答案:敌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4.(2007·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说明:注意“累世”“以义”“以忠”,死是词类活用,为…而死。正确答案接连几代为农夫,

文言文固定短语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 (一)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如果不……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的时候,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 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①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②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值得同情”20.不必:不一定, 21.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里”“由于这个原因” 22.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用它来 23.指示:指给……人看。 24.可以:可以凭借…,足以用来;可以,能够25.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到达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据此而,借此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