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形象——抽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发展阶段,适合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因此,要让小学儿童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认识规律来使小学生认识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一定的教具和学具。

关键词:数学学具教学作用

新课程改革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就使得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学中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学具,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成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物质基础。因此,小学数学学具在新课程标准下,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更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这也给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认识理解抽象数必须使用学具:人们要在大脑中认识形成一个抽象概念,必须首先要有关于这一概念的一些具体实

物的直观感受经验,然后通过大脑的表象作用把这些具体实物形象化后,再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等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具体—形象—抽象”是人的大脑思维发育阶段规律,是指人的大脑发育要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必须有具体实物的直接操作时才能进行思维的具体思维阶段,到少儿时期的需要有实物演示、模型操作或影视图形展现时才能通过表象进行思维的形象思维阶段,再到只要有语言文字描述就能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抽象思维阶段这样三个发展时期。小学儿童正处在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过度阶段。因此,小学儿童适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适于在有具体操作或有活动画面的场合下学习。

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需要通过学具操作学习: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数

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跟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同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跟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同数学符号发生联系的媒介体,中介物。

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

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先实验工具: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自我探索研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自然科学中的探索研究总是要伴随着一定的实验和验证,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实验工具。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研究学习,首先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其次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实验工具。给学生创设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图片或多媒体教学等,引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课题),激起儿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并引导儿童提出一些猜想或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探索研究的环境。然后就是学生自主地实验或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判断,得出结论。学生要作实验或验证就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工具,这种实验工具主要就来自与数学学具。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探究性学习的最早使用的实验工具。

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由于学生在学习认识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等方面知识时,是靠学具把数具体化后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和想象来理解认识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实验,自己探索发现有关数的

意义和数的运算方面的知识;并再通过学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探索研究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这就是说,小学数学学具既是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换器;又是学生探究性学生的探测仪;它既能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又能把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快乐、有趣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是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开路先锋。

数学教学论考试提纲

一、分析“……”(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确定其教学重点、难点。(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6分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6分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6分 二、分析确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堂教学目标。(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本节课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6分 (2)本节课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6分 (3)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依据。6分 三、对“……”(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引入部分的教学片断,并说明设计意图。(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导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语言清晰简练准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6分 (2)导入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恰当。 6分 (3)导入富有启发性,有利发展学生的能力。6分 四、结合“……”(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步骤。(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概念的引入。 6分 (2)概念的明确。 6分 (3)概念的应用。 6分 五、结合“……”(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数学定 理教学的一般步骤。(18分) 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1)了解定理的由来。 4分 (2)明确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4分 (3)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5分 (4)定理的应用。 5分 六、对下列错误解法,分析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10分) 必修一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3.2奇偶性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5T15:52:10.4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作者:马晴文 [导读] 微课必将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值得大家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马晴文(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微课必将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值得大家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微课数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8-195-01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许多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微课以某一概念、定理、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学,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感兴趣的问题探索中,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牛奶盒中牛奶量的多少”,引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微课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微课展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例如,数学公式的由来及数学家的科学研究故事,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重点、难点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障碍,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将重难点问题设计成微课程的形式展示出来,微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八分钟时间,播放音频或视频,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教学,教师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动态转化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体,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微课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微课的引入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丰富教学内容,课堂授课更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微课教学方式新奇,在融入式的课程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联想,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高中数学微课的制作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调查研究,进行预设,选定微课制作内容,微课资料的选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微课教学设计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语言要简明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趣味性要强,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突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加强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精简,资源容量大,微课制作要考虑动画的整体效果,根据主题内容体现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处理,避免过于花哨,要突出知识点。 2.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微课程情境的创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入课题。例如,“空间四边形”有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一些学生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教师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课件,展示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观察过程中,理解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教学埋下伏笔,通过创设情境,微课产生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微课建构数学活动 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利用微课构建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选择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发挥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灵活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快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微课程简短精悍,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教学,分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易于接受,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搭建合适的台阶,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精彩环节展开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知识,还要拓展知识领域,教师在课上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性质、等比数列、解斜三角形、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等知识点,都是数学中的难题,教师把这些专题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仔细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通过开展微型探究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挖掘探究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倒数的认识》 一、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内容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 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

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 T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不难发现这两张图片都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都有美丽的倒影在我们中国有许多有趣的汉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些汉字,你能发现什么? 吞—吴杏—呆由—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张丽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张丽敏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种理念。通过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条件方法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在分组方式上有的采用同质分组的方法,但更多的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也就是把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在一组中。在学习任务上有的以常规的学习任务为主,让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小组内要进行总结;有的则要求学生共同进行探索和发现活动。因此,学生要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学会处理分歧的能力,要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学会放权,学会协调和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等等。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地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的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 激发交流愿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 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 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 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 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 有了倾诉对象, 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 而且可以相互启发, 学习效果比较好。如《比一比》一课, 在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时, 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定县城关镇第四小学潘光明 【摘要】微课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其蕴涵的价值很大,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而且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实施、应用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微课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的作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合理使用微课提供了借鉴。但微课虽好,仍然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本文从微课的制作、学生微课使用的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应性设计等方面对教师应如何调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 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和微课大赛活动的开展,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微课开辟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百度百科对“微课”的解释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农村,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 教育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微课应用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县域内所有学校全部建有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产品的大众化和网络资费的降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在家利用宽带上网的条件。加之各种在线录屏软件界面亲切、操作简易,使教师自己录制微课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2.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让微课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数学以其思维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而区别于任意一门学科。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其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时,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数学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1.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惑者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重点、难点与关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 B、教材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C、教材的关键就是教学的关键 D、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有时可以相同 2.关于教材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 B、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 C、教材分析要注意避免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 D、教材分析要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3.在教学公约数与公倍数概念时,要注重渗透的集合思想是() A、交集思想 B、并集思想 C、差集思想 D、补集思想 4.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般先教学9加几,然后再教学8加几,7加几,……,教学时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是() A、函数思想 B、集合思想 C、化归思想 D、极限思想 5.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发现过程主要采用了() A、演绎推理 B、论证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6.若把概念的同化作为接受学习,那么概念的形成就是() A、范例学习 B.接受学习 C、尝试学习 D、发现学习 7.下列数学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的是() A、分数 B、直角三角形 C、圆 D、自然数 8.下列数学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学习的是-() A、直角三角形 B、真分数与假分数 C、正方形 D、分数 9.如果小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规则的基础上学习矩形的有关规则,则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新规则与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重组 D、平衡 10.一般说来,“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指() A、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B、非常规问题与数学应用问题 C、数学应用问题 D、纯数学问题与数学应用问题 11.角谷静夫是日本的一位数学家,他所提出的角谷猜想是这样的: 任意给出一个自然数N,如果它是偶数,则将它除以2(变成N/2);如果它是奇数,则将它乘以3再加上1(变成3N+1),然后重复上述过程。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得到自然数“1”(确切的说是进入“1→4→2→1”的循环)。这一猜想的获得过程主要采用了() A、演绎推理 B、论证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 于振东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小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数学,已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焦点。 1、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有当今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有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起来越注重合作探究精神,过去那种个人式的独创,也许不再是这个时代创造方式的主流,因此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起来越成有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3、“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小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

1)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地培养,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完事,而对于小组其它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甚至于没有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这样讨论就敷言了事、无法深化,有时会各抒己见,或人云亦云,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尚未开始。 2)没有抓住有效的合作时机。有的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教师往往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时,让其加入学习小组,或有时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究必须嘎然而止。这样造成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置身事外,只做事后的评论员,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谈论不切主题,偏离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扎实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数学教学论复习大纲.docx

1、为了数学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在我国传统优势“双基” 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考)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三数”即:“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考)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包含的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考) 4、弗莱登塔尔所认识的数学教育的五个特征概述即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概括为“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5、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了解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 6、”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表述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 二、判断 1 >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1)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均服从总的教育目标,并为完成总体教育目标服务;(2)数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3)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着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4)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 2、什么是判断、命题? 命题是指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一般地说,所有的判断都是命题,判断是经过断定了的命题,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是判断。因此,命题的外延要比判断大的多。判断侧重于内容方面,而命题侧重于形式方面。联系:对于一般的逻辑学教程中,两个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他们都表示同一个意思,都是指人对思维对象的断定。 3、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是什么? 所谓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就是指属于一个属概念中的两个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部分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不相容关系又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在同一属概念之下的两种概念,如果他们外延的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而且这两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种概念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例如整数和分数相对于有理数来说就是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在同一属概念之下的两种概念,如果他们外延的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而且这两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种概念的关系称为反对关系或者对立关系。例如正数和负数相对于实数来说就是反对关系。 4、教案设计的要素?答案: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制定教学过程 三、简答 1、什么是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一般的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局、带动全局、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决定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它由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一般的,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反比例 设计者 课题组成员 来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 设计时间 2016年4月 录制方式 手机+白板 时长 8分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 (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小结 (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 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为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为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微课教学已经逐渐走进大多数学校,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微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都是很好的工具。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不懂就“问”。 课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选择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观看,为新课做好准备。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另外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微课也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2、微课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微课可以使教师教学效果更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运用微课特有的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此外,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3、微课有利于课后辅导 学生课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回家可以运用微课继续学习、复习,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家长辅导学生也更加方便,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重点,难点。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二、微课应用的存在问题 1、资源不够丰富 没有一个专门的微课网站,提供各种微课资源,并且为大家所熟知,所来大家下载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微课,制作的微课也没有专门的展示平台。 2、制作条件不够 微课的制作虽然提供了很多的软件及硬件,但基本的配备在大部分时候无法满足制作者的需要,虽然手机拍摄也是可以的,但是效果我却不怎么尽人意。 3、接受并应用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但是在应用上,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价值,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推广,那将是一个比较激烈的“战斗”过程。 总之,微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微课也让数学教师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实现,微课还丰富课堂学习的素材,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微课数学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倒数的认识》 一、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内容。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1”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不难发现这两张图片都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都有美丽的倒影。 在我们中国有许多有趣的汉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些汉字,你能发现什么? 吞----吴杏----呆由----甲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实施“照搬”主义,自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面对需要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或需要学生多种角度分析的问题,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忽视教师的作用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人员的分工不合理、人数不合理等,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

中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吐血整理)

填空题:5*4 1、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具 体数学活动的教学,三是数学教师的日常活动 2、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数学 的特点与作用,三是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征 3、数学认知结构在适应新情况的需要时有两个途径:顺应与同化,顺应是改变自己原有的 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则是融合新的情况于现存的认知结构中 4、据安德森的记忆扩散激活理论,要向数学证明能否顺利完成的因素有:一是思路点的正 确性,二是扩展力,三是推理能力,四是证明的方法与思考的方法 5、数概念的教学扩充模式是 6、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二是数学本身的因素,三是教育 方面的因素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各大块数学内 容的具体目标 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框架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时间与综合应用这四个 学习领域 9、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的学习 10、数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意义并且保存下来的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归属学习, 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 11、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2、中学数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是:能算,会画与会推理 13、结合现代教学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一致的观点是把解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制定解题计划,完成解题计划,回顾。 14、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 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15、为了使概念的定义正确合理,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即是定义要清晰,适度,简明,不使 用负概念 16、中学数学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与方程,几何变换 17、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模型的主要功能有解释,判断,预见 选择题:5*4 改错题:2*6 P103证明的规则 简答题:2*6 1、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答:(1)使学生认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 (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对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微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微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和简单的分数计算,共5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三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抽象思维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中秋节就要到了,熊大、熊二两个兄弟正在为中秋节做准备呢。 第一天,熊大和熊二去超市买了4瓶饮料,熊二说:“我要喝3瓶。”熊大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每只熊分到了两瓶饮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