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身份》简介
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关系探微

第30卷 第5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5 2021年5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21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5-0045-05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关系探微杨水平(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摘 要:《阿姆斯特丹》聚焦于上流社会中的男性人物,女性人物无一例外地被边缘化,这体现出典型的男权中心主义意识形态。
运用文学伦理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详尽地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关系,揭示传统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身体的压制,展现被边缘化的女性如何利用身体、话语进行艰难抗争。
麦克尤恩逾越了一般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固化与偏见,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的深切同情,但是成长于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他在刻画女性人物时难以摆脱对女性的偏见、鄙夷以及伦理道德上的双重标准。
关键词:《阿姆斯特丹》;文学伦理学;女性形象;两性关系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A Probe into Female Images andGender Relationship in McEwan’s “Amsterdam”YANG Shui-ping(Sichuan Tourism College,Chengdu Sichuan 610100)Abstract:"Amsterdam" focuses on the upper-class males and the females are unexceptionally marginalized. Thus, it clearly shows the ideology of male dominance.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Feminism, this thesis giv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s and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exposes the oppression of traditional male dominance upon the body of the marginalized females and their fight against the suppression through body, discourse. McEwan departs from the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 of the general male writers against women and expresses deep sympathy towards the lower-class females. However, since he grows in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it is difficult for him to abandon prejudices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the double moral standards when depicting female images.Key words:"Amsterdam";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female images; gender relationship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20-12-02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20年项目“麦克尤恩前期作品中的伦理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SCWY20-15)杨水平(1982-),女,四川南充人,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新媒体话语是指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上传播的言论和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个体在使用新媒体进行话语的时候,存在着身份建构的问题。
身份建构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等行为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认同。
在新媒体话语中,个体通过言论和信息的选择、发布和传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见,进而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形象。
在新媒体平台上,个体通过内容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身份。
个体在选择发布的言论内容上会受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职业身份、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学者会选择发布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言论,以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
个体的语言、措辞和表达方式也会体现出其身份认同。
一个知识精英可能使用较为正式和学术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个年轻人可能使用更加口语化和潮流的词汇来表达自己。
个体在新媒体话语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身份。
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论的回应、反驳和评论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会通过批评和质疑他人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立场。
个体还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分享、转发等行为来显示自己对特定观点或言论的支持和认同。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在新媒体话语中建构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认同。
新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对于理解个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言论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新媒体平台上的权力关系和话语结构。
在新媒体平台上,个体在选择发布言论的时候,受到了社会和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个体在新媒体话语中的身份建构也受到了社会阶级、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个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社会认同和形象建构。
通过对个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言论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分析,可以揭示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的认同态度和立场。
这种研究有助于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言论自由和公共讨论。
美国华裔的身份协商解析

美国华裔的身份协商解析过去的数十年中,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华裔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尝试解开自华裔群体诞生以来就伴随着他们的种种困惑。
电影《喜福会》中的二代华裔女儿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身份协商,从反抗,到反思,到最后的和解与重建,最终女儿们意识到自己不能“忘本”,不能不理性地意味排斥、抵触自己的根文化身份,而应该积极地探索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保持与母亲之间的文化身份联系,并将这种文化身份继续传承下去。
正如众多研究者们已经指出的:文化身份的协商与构建一直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一成不变的过程,《喜福会》中的二代华裔们,完成了一个身份协商的蜕变,从漠视自己的根文化身份,到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部分缺失,再到最终找回文化身份中对母亲而言最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逐渐踏上了一段“无止境”的根文化找寻与保存之旅。
标签:身份认同,移民,二代华裔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相互联系带来了民族间文化迁移的影响。
国内外的形势促使或促使人们离开他们的国家去追求和平、就业、学习,或者仅仅是新的生活开始。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是一个移民社会和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占其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亚洲移民中,华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语篇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包括语言使用的许多不同方面。
近年来,语篇研究已扩展到文学语篇、文化和符号系统的各个领域。
诺曼费尔克隆(1992)认为话语是“一种表现世界的实践,但是是用意义来表示世界、构成和构建世界的實践”。
因此,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话语和语言有助于创造“身份”。
同时,话语“有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喜福会”(1993)的话语分析来考察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边疆生活,并揭示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儿的自我身份。
一、《喜福会》简介《喜福会》(1993)是王伟导演的电影,改编自谭恩美的第一部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对比了四位在中国艰苦环境下长大的母亲和四个出生在特权和富裕家庭的华裔美国女儿的生活。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

“真我”与“他我”:《伊甸园之东》中华裔“李”的身份问题研究<吕丽盼M内容提要: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园之东》关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美国主流文化边缘的华裔群体追求“真我”身份的心理历程。
这一过程荆棘满途,步 履维艰。
本文从身份问题之“真我”迷失、“真我”与“他我”困境以及“真我”实现三方面深人探讨小说中华裔“李”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流变。
小说对华裔“李”在美国“白人优越论”文化背景下探寻身份认同艰辛之路的描写凸显了美国“淘金热”之后,华人 群体在排华浪潮背景下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伊甸园之东》;身份;真我;他我Abstract: John Steinbeck’s East of Eden focuses on how the anxious Chinese Americans identified themselv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in America. It is a time when they were generally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 white supremac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how Lee, the Chinese American,struggles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It discusses how Lee’s identity changes from the loss of “the real me” to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real me”and “the objectified me”,and the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al m e”. Lee’s anxiety over his identity highlights the hostile atmosphere in America for the Chinese Americans to survive after the gold rush, where and when they live under much pressure of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exclusion of Chinese and white supremacy.Key words: John Steinbeck;East o f Eden \identity;the real m e;the objectified me 小说《伊甸园之东》(£似f〇/£☆«,1952)(以下简称《伊》)是诺贝尔文 *»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记忆与澳大利亚淘金期 华人书写研究”(19YJC752020>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语言学》课件

社会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关系
语音学
研究的是音的结构和音位、音素的分析和 音变过程,是对语音层面进行的学科研究。
词汇学
研究词汇和词的结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 有关词的功能,如词类和句法等。
句法学
研究句子的基本成分、结构和组织规律, 以及句子与其他语言要素的关系。
语义学
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体系和语境下意义的 传达方式,还包括语义变化及其原因的研 究。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的一大应用领域是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的制定。在企业和商业领 域中,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市场营销等方面。
结论和展望
社会语言学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盛行的主流学门。我们期 待在更多领域和方向上研究社会语言学的贡献。
分析表情符号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意 义。
语言和身份
研究语言对身份认同和建构的影响,包括了 种族、地域、性、性取向等多个方面。
语码转换
研究多语言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现象,反映了 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地位等多个方 面。
对话分析
研究人类社交对话的组织形式、话语闭合和 多样性等方面,也是社会语言学中热门的点 之一。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
利用记录和分析自然语料库中的语言数据来发 现社会语言学规律和现象。
访谈
采用听取或录音的方式对人类语言进行评价、 描述和分析。
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语言使用情况和认知 数据。
语料库分析
对大量的语料进行计算机统计和分析,揭示语 言的统计规律和模式。
社会语言学的热门领域
表情符号
语言多样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包 括方言、行话和异化等。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第17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22000年4月Journal of Shenzhen U niversit 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 p r.2000收稿日期:2000-03-01作者简介:钱超英(1958—),广东广州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研究。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钱超英(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
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
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关键词:身份;身份意识;文化;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C 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00)02-0089-06“身份”(identit y ,在我国文献中有时被译为“认同”)是近年我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如果说“五四”以来我国人文话语的历史基本上是西方概念引进史并不为过的话,那么,这种引进同时也充满了对自身“身份”的关切。
这一点使得近期流行的“身份”话语,较之其他话语,在带来理论启迪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反讽和反思意味。
一根据西语词源资料,今日英语identit y 一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义词组“t he same ”(相同的东西)之中,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词idem ,由词根id -(意为“它,那一个”)和后缀dem 组成。
早在17世纪,它已经应用于英语文献中。
作为一个代词,它表示文章在先前引用过的作者或文本,具有“同前所引”的标注意义。
从这种标注用词发展为后来的一个拉丁词identitas ,字面上的意思是“同一性”。
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 y 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互文性与身份建构话语策略

基本内容
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互文性与身份建构话语策略是备受的话题。它们在 文学、文化、社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个人与群体身份的建构过程 中。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两个话题在身份建构方面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 析。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互文性。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外部话语环境之间的一种互 动关系,即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其与周围话语的关联。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 以将互文性分为三种类型:简单互文性、复合互文性和跨文化互文性。这些类型 都能够在身份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一篇抗议性别歧视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上不同文化中的性 别歧视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长期性,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和认同。 同时,这些互文性元素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身份建构话语策略, 即反对性别歧视。
另一方面,有时候身份建构话语策略也会利用互文性来模糊或改变某个文本 的原意,以便达到特定的目的。例如,在某些政治宣传中,宣传者可能会引用经 典著作或历史事件来说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这些引用往往会刻意忽略原文中的 某些细节或背景,从而误导读者对原文本的理解。
总之,互文性和身份建构话语策略都是文学、文化和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它们在身份建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话题的内涵和应用,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文本和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过程,从而避免被误导 或产生片面的理解。
感谢观看
跨文化互文性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本关联。这种互文性在全球 化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观 念。例如,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了解原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以便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作。
新时期老年题材电影的历史回溯与话语形构

其次,身体话语转向。在老年人物形象塑造上, 身体话语的凸显成为电影现代性转向的重要标志。 电影《回家看看》(2000)、《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2002)、《花有重开日》(2015)、《相亲相爱》 (2017)等在延续以家为空间的亲情询唤与孝道回 归的同时,老 年人 身体话 语在商业化语境中用喜剧 方式实现对老年人生活的人文关怀,出现了《老妈学 车》(2006)、《别跟那狗较劲》(2010)、《精彩人生》 (2010)等于诙谐、幽默中表现老年人对现代生活的 新体验、新追求的电影;身体在消费文化中,力求在老 年人身体话语实践、身份表述方式上实现更加多元、 个性化的主题创作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语言学》第11卷2009年第2期184-185页,北京
《话语与身份》简介
A.D.Fina,D.Schiffri n,M.Bamberg编张曼
《话语与身份》(D iscourse and Identity)于200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话语中的身份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全书主要由15篇论文构成,根据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章)讨论身份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后三部分探讨身份研究中的具体话题:私人和公众身份的关系(第二部分:第5~9章)、性别身份(第三部分:第10~12章)和身份变迁(第四部分:第13~15章)。
除前言外,每一部分都附有编者前言。
前言介绍研究背景,总结研究现状,勾勒全书框架。
首先介绍了身份研究中的四种主要研究路向:社会建构主义(s ocial constructi onis m)、范畴化和成员界定、“自我”问题上的反本质主义观(anti2essentialist visi on)和指示性(indexicality)。
身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多种,编者在前言中着重比较了会话分析(conversati on analysis)和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前者认为与身份研究相关的仅仅是局部语境(l ocal context),而后者认为应该将社会现实和权力等更广泛的语境考虑在内。
该书主要关注四个研究主题:定位(positi oning);互动秩序(interacti on order);立场(f ooting)、多声性(multivoc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局部和整体身份(l ocal and gl obal identity)的关系。
第一部分 总论:理论、方法与分析该部分讨论身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其中心思想是身份研究不仅要考虑话语本身,还要考虑整个社会文化语境。
“叙事与身份:时间的双向性”(E.M ishler)批判在叙事和身份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时钟/编年”(cl ock/chr onol ogi2 cal)时间模式,提倡一种“叙事/经验”模式。
他认为叙事中过去与现在并非简单的线性时间关系,叙事是现在对过去的反思和再编码。
“立场、定位和声音:我们在谈论同一件事情吗”(B.R ibeir o)辨析了身份研究中的三个概念:立场指“微观的互动变化”(P.74);定位指“说话人和受话人最明显的姿态”(P.74),声音体现发言权和交际者听说的方式。
“叙事和叙事互动中的大小身份”(A.Georgakopoul ou)和“从语言指称到社会现实”(D.Schiffrin)论证了语言活动、互动实践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于多重身份的建构。
第二部分 私人与公众身份:自我建构该部分探究在话语建构身份的过程中社会过程、意识形态和机构与个人历史、行为和需求之间的互动。
“菜单显身份:吃如其人”(2 koff)分析饮食习惯体现的身份及其受到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职场叙事、职业身份和关系实践”(J.Hol m es)在社会身份理论框架下研究职员身份的建构与社会和机构的期待间的关系。
“个人与机构关系中的身份:健康保险客服中的人和悲剧”(L.Bast os,M.de O liveira)关注个人与机构在互动中对身份、责任和权力的理解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际失败和社会不公。
“研究性访谈中教师身份的话语建构”(G.C.Johns on)通过分析一名教师在访谈中身份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教师身份所受到社会和机构的制约。
“受DES之害的母亲:
481本刊网址:htt p://
坚持强度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S.Bell)则主要探讨一位因受DES药物影响多次流产并产下一名残疾孩子的母亲在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互动中建构的受害者和坚毅母亲的双重身份。
第三部分 性别化的自我:成为与作为男人该部分研究叙事中男性身份的建构。
“叙事中霸权身份的确立”(S.Kiesling)分析男性霸权身份建构中小写d的话语(具体的叙事话语)、文化模式和大写D的话语(共享的文化知识)的共同作用。
“巴西学校里的白种异性恋男性:口头叙事中的多重定位”(L.P.Moita2Lopes)指出,处于霸权地位的社会身份是无标记的,其他社会身份是有标记的。
叙事者通过表明自己与其他社会身份(黑种人、同性恋者和女性)的不同,将自己定位为白种异性恋男性。
“城市父亲通过叙事定位自我:叙事自我建构的一种途径”(S.Wortha m,V.Gadsden)应用定位理论分析一名男青年如何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的父亲。
作者指出叙事可以从四个层面定位叙事者:所叙事件、声音、评价和叙事互动。
第四部分 游移的自我:人随物迁该部分研究人生经历巨变的人们通过话语建构的身份,变化让他们反思过去的身份并试图建构新的自我,同时变化也让他们对个体和集体身份的关系充满困惑。
“群体身份、叙事和自我表征”(A.Fina)利用成员范畴分析法分析美国墨西哥非法移民种族身份的表征和建构:叙事者一方面接受其拉美裔身份,另一方面因为该身份受歧视而想要远离它。
“摩洛哥人在移民叙事中展现的自我、家庭和社区”(M.Baynba m)讨论英国的摩洛哥移民在叙事中体现的身份的不稳定性。
“大屠杀幸存者的叙事中共享意义的个人化”(B.Schiff,C.Noy)研究大屠杀幸存者的叙事中共享意义对其个人身份建构的作用。
通读全书,五个核心观点贯穿始末:(1)语言为媒介。
语言是身份建构的主要媒介,在身份研究中占据中心位置。
该书关注通过话语特别是叙事建构的身份。
(2)语境为基点。
语境是社会交际的基础,身份研究不能脱离语境,而且要同时考虑局部和更广泛的社会语境。
(3)语料为载体。
利用真实语料有助于克服身份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主观和片面性。
该书作者使用了不同类型的语料(如访谈、录音、菜谱、报刊等)。
(4)身份是动态的。
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变化和多样的,该书从理论框架到分析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点。
(5)互动是多重的。
身份建构涉及不同因素(如交际者、不同身份、各种语境)间的多重互动。
这五个观点是该书的灵魂,也是当前身份研究领域的基本立场,更是该领域未来研究遵循的主导方针。
该书的一些不足是该领域研究新的增长点。
首先,微观语言分析力度应该加强,研究方法需要拓展。
该书作者承认语言分析对身份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话语中词汇和语法等微观语言特点的分析不够系统。
笔者建议采用语言学中较为系统的话语分析方法(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提高语言分析的价值。
其次,研究对象尚待扩展。
目前,身份研究集中在如性别、职业和种族等身份上,对其他身份种类(如法律身份、党派身份、网络身份等)较少涉及。
最后,语料的类别和数量亟需充实。
一方面,书中的语料类别单一,叙事类占多数,其他语料虽有所涉猎但尚显单薄。
另一方面,语料数量偏少,多数论文只是选择一段或几段语料。
今后,研究者可以尝试选用大量语料,加大实证研究力度。
作者通讯地址: 361005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信箱
E2mail:zhang man8@
581 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