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引起的症状——成虫

合集下载

医学寄生虫学课件 钩虫

医学寄生虫学课件 钩虫

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总称,寄生在人体小肠,是钩虫病
(hookworm disease)的病原体。
人体消化道线虫中危害最严重的虫种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钩虫病,丝虫病,血 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
我国古代的中医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侯 论·九虫侯》说:“伏虫,群虫之主也。”钩虫病的主 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 故民间又称“懒黄病”、“黄胖病”、“桑叶黄”。
04
咽肌发达:唧筒作用
肠壁 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 的吸收和扩散
腺体:
头腺1对,抗凝素及乙酰胆碱脂酶 咽腺3个,分泌蛋白酶、胶原酶和乙酰胆碱脂酶
生殖系统:
雄虫:单管型,末端膨大形成交合伞 雌虫:双管型,阴门位中部
钩虫形态上的鉴别主要在:
外形、口囊及雄虫的交合伞、刺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丝状蚴入侵至成虫产卵一般需5~7W,寿命
A.d 7Y, N.a15Y;
每日产卵量A.d 约 为10 000~30 000个, N.a 约为 5000~10 000个。
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侵入人体后,部分幼虫在进入 小肠之前,可在某些组织中滞留很长时间(253d),此 时虫体缓慢发育或停止发育,直到适宜的刺激,才陆续 到达肠腔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转续宿主:实验表明某些动物可以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 转续宿主,提示人有经转续宿主感染钩虫的可能性。
致病
幼虫致病
机械性穿刺 分泌化学物质
11
生活史
成虫 支气管 气管 咽部 吞咽 (人小肠)

右心
静脉、淋巴管 经皮肤(侵入途径)
人体内 外界发育
产卵 随粪便排出

06钩虫

06钩虫
Medical Parasitology
钩 虫
Hook worms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编制
•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
板口线虫
•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
虫、巴西钩口线虫幼虫可偶
尔可寄生于人体
一.形态
(一)成虫
1、外形:雌虫 雄虫:末端膨大,是交合伞。 2、内部结构: 口囊: 咽管及咽管腺: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 胶原酶 头腺:分泌抗凝素,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
(4)妇女钩虫病
妇女感染科导致停经,孕妇可引起流产、早产
(5)异嗜症:少数钩虫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
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发病
原因不清。有些患者经服用铁剂后,症状可减
轻或消失,似与患者体内铁丢失有关。
异嗜症
Pica
患者喜吃特殊东 西,如泥土、生 米、墙皮等。
Eating saw dust
杆状蚴
在外界土壤中,5-6天蜕皮1次,发育为 丝状蚴。
二.生活史
丝状蚴
感染阶段,经皮肤主动钻入人体
(皮下心肺气管咽食管小肠)
成虫
幼虫的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后,部分幼虫进
入小肠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长达253天,暂停发育,当 受到某些刺激后,虫体才陆续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
钩虫生活史总结:
缺铁性贫血
钩虫吸血 创面渗血
贫血的程度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
膳食中的铁含量 体内铁储备
钩虫的感染度与感染持续时间
三.致病
(3)婴儿钩虫病
先天性感染 两种钩虫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大。 十二指肠钩虫引起皮炎较多,成虫导致的贫血 也较严重,又是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钩虫病的感染及防治

钩虫病的感染及防治

钩虫病的感染及防治卢喆2012151621011华西临床医学院临五三班摘要:钩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作为病原引起皮炎、喉痛、咳嗽、血痰、哮喘、贫血、腹泻、异嗜症、消化道出血、婴儿钩虫病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钩虫平均感染率为17.166%[1、3]。

全国钩虫感染人数约l亿人左右人感染钩虫病后会造成慢性健康损害,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钩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相当严重,形式不客乐观。

关键词:钩虫病感染防治引言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总称,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州板口线虫。

钩虫病是农村广泛流行的土源性线虫病,感染分布广泛,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南方则以美洲钩虫感染为主,多数地区为混合感染。

钩虫的致病主要表现为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和移行造成对宿主的损害以及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宿主消化道症状和贫血,以成虫对人体的危害为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所致的疾病正逐渐减少,导致临床上常忽略一些常见的寄生虫所致的疾病,造成误诊误治。

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钩虫病仍是一些热带及亚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流行钩虫分布遍及全世界,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约有13亿,钩虫病的流行导致每年约55 000人死亡[1、5]。

过去认为钩虫感染与其他土源性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鞭虫)相似,在学龄期儿童多见。

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尽管钩虫病仍在危害一些热带地区的儿童,但其感染的年龄高峰期和高感染度常发生在中年甚至老年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海南的调查发现,年龄增长与感染度之间密切相关,且老年人已成为快速膨胀的感染群。

钩虫在中老年人机体内建立慢性感染的机制尚在研究中。

在巴布亚一新几内亚的研究发现,除非通过其它途径使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机体感染钩虫后不能抗再感染。

在一些志愿者中也证实:即使感染了美洲板口线虫仍然易感其它钩虫。

钩虫

钩虫

六、防治原则




(一)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带虫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 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常用驱虫药物: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口服药。 外用药: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 皮炎。 透热疗法: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 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二)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 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 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 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三)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穿鞋下地,手、 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 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 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钩虫卵形态
二、生活史

(一)图解过程 (二)总结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一)幼虫致病性(钩虫性皮炎) 1、钩蚴性皮炎: 病因 丝状蚴蚴侵时入时损伤皮肤所致。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起红色丘疹,有奇痒和 烧灼感, 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称为 “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足趾、手指间 等皮肤较薄处(见图) 2、钩虫性肺炎:(基本同蛔虫)




3、并发症: 1、①如果贫血长期得不到纠正:儿童会出现发育 障碍;成人体力下降、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 等。 2、出现异嗜症: 患者初期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非正常食物,如生 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 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似与患者体内铁、锌 缺乏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锌剂后,此现象 可自行消失。 3、先天性感染 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

蛲虫钩虫

蛲虫钩虫
2.1 肛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 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
退、夜惊、夜间磨牙 ➢ 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奇痒 ➢ 继发性炎症
Adult pinworms on the perianal skin
III. 致病 (Pathogenesis)
2.2 异位损害(Ectopic injure) ➢ 严重但少见 ➢ ♀虫--逆行感染—泌尿生殖系统
I. 形态学(Morphology)
1. 成虫( Adults)
雌雄区别 ➢ ♀尾端直而尖细,生殖系统
为双管型 ➢ ♂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系
统为单管型,有一交合刺; ♂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 易见到
I. 形态学(Morphology)
1. 成虫( Adults)
头部结构:头翼+咽管球 ➢ 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
III. 致病 (Pathogenesis)
1. 病因 成虫对宿主的机械损伤 ♀虫在肛周产卵时的分泌物及蠕动→化学
刺激和机械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 →继发性炎症 2. 主要致病 2.1 肛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2 异位损害(Ectopic injure)
III. 致病 (Pathogenesis)
3. 幼虫 (larva)--丝状蚴特点
钩虫丝状蚴
➢向温性 ➢向湿性 ➢向触性 ➢借水膜爬行,高 达22cm ➢穿刺能力强 ➢主动钻入人体, 约需时30min至1h
II. 生活史(Life Cycle)
II. 生活史(Life Cycle)
➢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 虫卵排出方式:随粪便排出体外 ➢ 感染阶段:丝状蚴 (larva 3) ➢ 感染方式与途径: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 ➢ 致病阶段:成虫、丝状蚴 ➢ 诊断阶段:虫卵、丝状蚴 ➢ 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

[寄生虫学]钩虫

[寄生虫学]钩虫

支气管 咽 食管 胃 小肠 蜕皮2次
.
14
杆状蚴
丝状蚴
.
15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
钩蚴的迁延移行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 进入小肠前暂停发 育,滞留于组织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入肠腔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
16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贫血较重,并发症较多,预后差
.
25
钩蚴性皮炎
.
26
钩 蚴 性 皮 炎
.
27
.
28
.
29
.
30
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痰液涂片查钩蚴
2、免疫诊断
.
31
流行
1.分布:广泛分布流行 十二:温带型,北方多见 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型,南方 多见 大部分地区混合流行。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
1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
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寄生 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 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 生于小肠中,以血液为食,造成 人体的慢性失血,引起钩虫病。
.
咯血,畏寒、发热等,重者剧烈干咳
和哮喘发作(1-2周)
.
22
成虫致病(主要)
1、贫血: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
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自身吸血,边吸边排 ②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③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④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

人体寄生虫学02-1钩虫课件

人体寄生虫学02-1钩虫课件
a.乙酰胆碱酯酶,降低肠蠕动。 b.胶原酶,有利于穿刺皮肤。 c.蛋白酶
• 排泄腺一对,分泌:
蛋白酶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刺 美洲钩虫交合刺
2.虫卵
3. 幼虫——钩蚴(hookworm larva)
•杆状蚴(rhabditiform larva) 有口孔,能进食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无口孔,不能进食
顺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五、流行、防治
1.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地区 2.北方以十二指肠、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3.与种植作物、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有关
随地大便 新鲜粪便施肥 红薯地劳作
防治
1.控制传染源
驱虫药物: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苯达唑
钩蚴性皮炎药物: 15%噻苯达唑软膏局部涂敷
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3.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
小结
• 了解钩虫各期形态、常用实验诊断 方法以及流行
• 重点掌握钩虫生活史要点及致病 • 本节难点为钩虫的致病
(阶段、临床症状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南方——美洲钩虫 北方——十二指肠钩虫
一、形 态
1.成虫
• 发达的固着器官──口囊
• 虫体前端3种腺体
• 交合伞与交合刺
板齿
钩齿
• 头腺一对:分泌: 抗凝素、乙酰胆碱酯酶
• 咽腺三个,分泌:
边吸边排(500次/分) 边吸边渗 更换吸血部位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蛲虫、钩虫

蛲虫、钩虫

第三节
钩 虫
hookworm
人体常见寄生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dle) duodend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americanus)
锡兰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eylanicum) ceylanicum) caninus) 犬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aninus) 巴西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braziliense) braziliense)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蛲虫) (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成虫
一、形态
1.成虫: 成虫: 1)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 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 2)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雌虫:大小为8 13mm, 雌虫:大小为8~13mm,虫体中部膨 大, 尾部尖细。 尾部尖细。 雄虫: 5mm,尾部向腹面卷曲。 雄虫:为2~5mm,尾部向腹面卷曲。
雄 虫 交 合 伞
2.虫卵:两种钩虫卵的形态结构相似。 虫卵:两种钩虫卵的形态结构相似。
1)椭圆形,大小约56~76µm×36~ 椭圆形,大小约56 76µ 56~ 36~ 40µ 40µm,卵壳薄,无色透明。 卵壳薄,无色透明。 2)新鲜粪便中的虫卵内含4~8个卵 新鲜粪便中的虫卵内含 虫卵内含4 细胞。 细胞。 3)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空隙。
四、实验诊断
检出成虫或虫卵均可诊断。 检出成虫或虫卵均可诊断。 检卵: 检卵: 取标本:肛周汅物 取标本: 方 法:棉签拭子法或透明胶纸法
◆ 注意事项:在清晨未大便前肛周采样检 注意事项: 查虫卵。阴性者可连续检查2 查虫卵。阴性者可连续检查2~3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钩虫成虫引起的症状: 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再加上由钩虫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而
致营养缺乏,就更加重贫血的程度。故随着疾病的发展,患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
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及发育均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愿活动。有时烦躁
不安、眩晕、心悸、气短等贫血的症状。发病初期先有食欲亢进,继之食欲减退,时诉上腹
部不适、有腹胀及疼痛感。有时腹泻、有时便秘。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患者初期主要表
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
逐渐减轻。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
嗜症”。发生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
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贫血:患者出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严
重者作轻微活动都会引起心慌气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以及胸腔
积液、心包积液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肌肉松弛,反应迟钝,最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妇
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