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
钩虫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
钩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妙和令人不安
的故事。
钩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它们的生活方式和寄生习性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钩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肠道内产下的卵。
这些微小的卵会随着粪便排出
体外,然后在土壤中孵化成幼虫。
一旦有人接触了受污染的土壤,这些幼虫就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内,开始了它们的寄生生活。
一旦进入人体内,钩虫幼虫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吞咽
到肠道中。
在肠道内,幼虫会附着在肠壁上,通过吸血来获取营养,并逐渐长大成熟。
成熟的钩虫会产下更多的卵,继续循环寄生在人体内。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充满了奇妙,但它们的寄生行为却给人体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钩虫会导致贫血、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治疗钩虫感染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远离受污染的土壤、定期洗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钩虫感染。
一旦感染了钩虫,及时就医并进行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避免钩虫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钩虫的生活史虽然令人不安,但它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
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钩虫感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安全。
钩虫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简便,但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为首选方法。 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一般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上腹不适及隐痛,
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
异嗜症”(allotriophagy)。 ”异嗜症”的发病原因
不明,似与患者体内铁耗损有关,多数通过服用铁制
剂后症状自然消失。
异 嗜 症
B、贫血(anemia)
钩虫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贫血。患者长期慢性失血,
导致缺铁性贫血,血象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钩虫幼虫移行到肺以及穿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 都可以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病变。病人可出现咳嗽、痰多、 痰中带血、哮喘以及发烧等表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升高。呼吸道症状一般经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个别可持续
2~3个月。
2、成虫致病
Adult
A、消化道症状(symptoms in alimentary canal)
七、防治(Treatment)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
驱虫主要用各种咪唑类药物,如甲苯咪唑、丙
硫咪唑、左旋咪唑、噻嘧啶等。对严重贫血的病人
应注意补铁矫正贫血。
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堆肥法,三坑式沉
淀密封粪池等方法。
3、注意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赤脚下地劳动,必要时可涂防护剂, 如含咪唑类药物的软膏或酒精溶液。
六、流行(Epidemiology)
钩虫

3、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4、加强个人防护及防止感染。
Your Company Slogan
钩虫概论 Hookworm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统称,至少有17属100种,其 中属人兽共患的钩虫有9种。 duodenale)和美洲 钩虫(Necator americanus) 。 锡兰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等偶尔寄生人体。
主要寄生人体: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二)成虫的致病
2、贫血(机制;慢性失血原因)
①虫体有边吸边排血的习性。 ②吸血时虫体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持续渗血。 ③虫体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④肠粘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加重贫血。
临床症状: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 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 下肢多见。
钩虫的致病
幼虫、成虫均致病,以成虫致病为主。 (一)幼虫的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地痒疹”)
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出现丘疹/ 水疱。感染后可形成脓疱,后结痂愈合。多见于手指、足 趾间,也见于手足背部。
2、呼吸系统疾病
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引起 炎症出血。咳嗽、血痰、 哮喘。
(可定量)
4.钩蚴培养法: 5.血常规:(钩虫性贫血诊断依据)
钩虫的流行与防治
1.分布:
钩虫遍及全世界。
主要分布于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
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多为十二指肠钩虫。
钩虫的流行与防治
2.流行环节:
※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 ※传播途径:接触被污染的土壤经皮肤感染
粪便污染土壤。也可经口感染
赤脚下田耕作易感染。 矿井中钩虫感染也较多。 ※易感人群:人群均易感 婴幼儿钩虫感染途径: 经胎盘,经母乳,坐田间土上,沙袋。
钩虫

六、防治原则
(一)控制传染源:治疗患者、带虫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 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常用驱虫药物: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口服药。 外用药: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 皮炎。 透热疗法: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 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 (二)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 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 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 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三)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穿鞋下地,手、 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 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 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钩虫卵形态
二、生活史
(一)图解过程 (二)总结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一)幼虫致病性(钩虫性皮炎) 1、钩蚴性皮炎: 病因 丝状蚴蚴侵时入时损伤皮肤所致。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起红色丘疹,有奇痒和 烧灼感, 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称为 “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足趾、手指间 等皮肤较薄处(见图) 2、钩虫性肺炎:(基本同蛔虫)
3、并发症: 1、①如果贫血长期得不到纠正:儿童会出现发育 障碍;成人体力下降、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 等。 2、出现异嗜症: 患者初期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非正常食物,如生 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 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似与患者体内铁、锌 缺乏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锌剂后,此现象 可自行消失。 3、先天性感染 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
钩虫教学大纲

钩虫教学大纲钩虫教学大纲引言:钩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它们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钩虫的认识和防治能力,制定一份全面的钩虫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钩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钩虫的生命周期和寄生方式钩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它们通过皮肤接触、食物摄入或经过母婴传播等方式寄生在人体内。
2. 钩虫的分类和种类钩虫主要分为两种:钩端螺旋虫和大钩虫。
它们在形态、寄生方式和病理学表现上有所差异。
二、钩虫感染的症状和危害1. 钩虫感染的早期症状钩虫感染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斑和水肿等症状。
2. 钩虫感染的晚期症状钩虫感染长期未得到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3. 钩虫感染的危害钩虫感染不仅会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三、钩虫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1. 钩虫的传播途径钩虫主要通过土壤、水源和食物等途径传播,人与土壤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
2. 钩虫的预防措施针对钩虫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如勤洗手、避免赤脚行走、饮用安全水源和食用熟食等。
四、钩虫的诊断和治疗1. 钩虫的诊断方法钩虫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法。
2. 钩虫的治疗方法钩虫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寄生虫药物,如苯咪唑类药物和苦味药物等。
同时,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还需补充铁剂和营养支持。
结语:钩虫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提高公众的钩虫防治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钩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症状和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钩虫感染,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健康。
钩虫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无钩虫的健康社会。
[寄生虫学]钩虫
![[寄生虫学]钩虫](https://img.taocdn.com/s3/m/c276abd4e518964bce847c2b.png)
支气管 咽 食管 胃 小肠 蜕皮2次
.
14
杆状蚴
丝状蚴
.
15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
钩蚴的迁延移行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 进入小肠前暂停发 育,滞留于组织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入肠腔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
16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贫血较重,并发症较多,预后差
.
25
钩蚴性皮炎
.
26
钩 蚴 性 皮 炎
.
27
.
28
.
29
.
30
诊断
1、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痰液涂片查钩蚴
2、免疫诊断
.
31
流行
1.分布:广泛分布流行 十二:温带型,北方多见 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型,南方 多见 大部分地区混合流行。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
1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
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寄生 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 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 生于小肠中,以血液为食,造成 人体的慢性失血,引起钩虫病。
.
咯血,畏寒、发热等,重者剧烈干咳
和哮喘发作(1-2周)
.
22
成虫致病(主要)
1、贫血: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
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自身吸血,边吸边排 ②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③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④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
钩虫主要知识点

钩虫主要知识点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蛔虫科,包括人体钩虫和狗钩虫等不同种类。
这些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引起一系列疾病。
钩虫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钩虫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等。
1.钩虫的生命周期钩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人体内和环境中。
成年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壁上,通过产卵释放到粪便中。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钩虫卵孵化为幼虫,并通过口部钩状突起侵入人体。
2.钩虫的感染途径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尤其是裸露脚部暴露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
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然后被咳出并再次吞咽到达小肠。
3.钩虫病的病症钩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包括消化道症状、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
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疲劳、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等问题。
4.钩虫病的预防措施预防钩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以下是预防钩虫感染的一些常见措施:•避免赤脚行走在寄生虫污染的土壤中,尤其是农田和厕所周围的土壤;•定期清洁和消毒住宅环境,特别是厕所和厨房等易受污染的地方;•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指甲清洁、多洗衣物和床单等;•定期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
5.钩虫病的治疗方法一旦被钩虫感染,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和甲苯硫脒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营养和血液红细胞的补充,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结: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并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了解钩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钩虫病的危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减少钩虫感染的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第二十七章 第五节 钩虫

2)钩虫吸血时造成受损组织的大量渗血,其渗血量与虫 体吸血量大致相当。钩虫头腺分泌的抗凝物质抑制血 凝,加上钩虫有不断更换吸血位置的习性(4~6次/d), 造成宿主肠壁的广泛损伤。此外,虫体活动、血管的 损伤,也可以引起血液的流失。
3)钩虫吸血时经常更换咬附部位,造成新的损伤。 4)钩虫咬附活动偶尔可能损伤较大血管,造成大量出血。
3.婴儿钩虫病
• 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常见的症状为突发性急性腹泻、 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病儿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等。儿童长期患本病,易引起营 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性发育不全及侏儒症等。
4.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 急性钩虫感染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常>15%,最多
(一)钩蚴所致疾病与症状
1.钩蚴性皮炎 • 病人在临床上表现有奇痒,伴有烧灼、针刺感,俗称
“粪毒”、“肥疮”或“地痒疹”。常在3~4天后消 退,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
2.钩蚴性肺炎 • 当钩蚴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
肺泡壁的点状出血与炎性渗出。重症病人可引起支气 管肺炎。病人表现有喉痒、咳嗽、声哑等,重者干咳 剧烈、痰中带血丝、阵发性哮喘等,并伴有畏寒、发 热等全身症状。
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2.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
又称为感染期蚴。 3.感染期蚴具有明显的向温
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 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 体活动力显著增强,主动 钻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 钟至1小时。
丝状蚴前端圆、尾部尖,能做波浪起伏样的蠕动
钩虫咬附于肠黏膜
十二指肠钩虫咬附于小肠黏膜组织上
多次检查可提高阳性率。 ② 饱和盐水浮聚法:利用钩虫卵的比重(1.055~1.0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 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丝状蚴 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或丘疹
红肿、水疱
自愈
脓疱 结痂自愈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钩蚴性皮炎
挑取粪便
搅匀
注满饱和盐水
盖上盖片
静置15分钟
迅速翻转镜检
此法对钩虫卵的检出效果最好,也可用于检查蛔虫 卵等其它线虫卵。
粪便中的虫卵
生活史的过程 包括:在土壤的 发育和在人体的 移行、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 主(人)
在人体内 在土壤内
(一)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 温暖(25oC~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发育快 1 周左右
虫卵
24h 第一期 杆状蚴
48h 蜕皮
第二期 杆状蚴
5~6d 蜕皮
丝状蚴
失血原因 ①吸血 ②边吸边排 ③伤口渗血 ④更换吸血部位 ⑤ 组织血管的损伤 ①和③失血量相当,且量大
失血量
美洲 0.02~0.1ml/天/条 十二 高6~7倍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慢性失血 + 铁和蛋白质耗损营养不良
贫血
性质: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血红蛋白 合成缓慢,细胞体积变小)。
(十二指肠钩
虫多见)② 口腔(食管)粘膜血管
咽
食道
胃 小肠
心肺
钩虫幼虫感染人体的方式:
主要通过皮肤感染人体
经口感染(十二指肠钩虫) 婴儿钩虫感染主要通过使用被钩蚴污染 的尿布 母体内钩蚴可通过胎盘传给婴儿 (十二)
存在经转续宿主(猪、狮、虎、犬、灵猫及猴 等;猩猩、猴及犀牛等 )感染的可能
3.钩蚴的迁延移行(persisting migrans )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关
十二
1~3万/天/条
美洲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生活史小结
1.只需要一个宿主:人;(土源性线虫) 2.感染期:感染期蚴(丝状蚴);主要经皮肤感染。 3.可经口感染;母体内钩蚴可通过胎盘传给婴儿。
(多见于十二指肠钩虫)
4.存在经转续宿主(猪、狮、虎、犬、灵猫及猴等;
雄虫的交合伞和交合刺
左图美洲钩虫交合伞撑开时略呈扁圆形;交合 刺: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 内;背辐肋:由基部分2支,每支又分2小支
右图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撑开时略呈圆形 ; 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支又分3小支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
十二指肠钩虫
体态 略呈“C”形
口囊 两对钩齿
1.成虫
➢ 外部形态:长约1cm,肉红色,死后 为灰白色。虫体弯曲,头端略背曲
➢ 内部结构:前端有角质口囊,腹侧 缘有钩齿或板齿,雌虫大于雄虫。
➢ 雌虫尾尖,雄虫尾端膨大为交合伞 虫体前端含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1对头腺:分泌抗凝素,阻止肠壁伤口 的血液凝固;乙酰胆碱酯酶
3个咽管腺:乙酰胆碱酶,降低宿主肠
白血症,贫血,水肿,心 力衰竭
铁和蛋白质缺乏,血红蛋白合成 速度低于红细胞新生速度,导致 低血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四、实验诊断
1. 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从粪便中查虫卵。 原理:钩虫虫卵较饱和盐水比重小,
能漂浮在水面。 3.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
但需5天左右。
检查结果 温箱培养 装入试管 涂粪便
烧灼、刺痒,红斑,丘疹,丝状蚴起侵入人体皮肤 水疱,继发感染变为脓泡, 最后结痂自愈
咳嗽,痰中带血,支气管 幼虫随血流进入肺部,穿过毛细
炎,肺炎
血管进入肺泡,引起局部组织的
出血或炎性病变
食欲减退,上腹部疼痛,
恶心呕吐,腹泻, 消化 成虫以钩齿咬附再肠壁上吸血,
道出血
造成粘膜损伤和血液流失
铁和蛋白质丢失, 低蛋
贫血的临床表现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
眩晕、乏力,心慌气促
面部或全身浮肿
肌肉松弛、反应迟钝
贫血性心脏病
营养不良、发育障碍 停经,流产、早产、死胎
钩虫病患者
严重者劳动力丧失!
肠壁出血
钩虫所致反甲
严重的贫血可以导致 病人的指甲畸形。
指甲变薄,变凹形成 反甲。
Hookworm
钩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 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 征。
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即十 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 估计有9亿之多。钩虫病是我国五大 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南方——美洲钩虫 北方——十二指肠钩虫
一、形态
皮肤内的钩蚴
钩蚴皮炎(粪毒)
2. 呼吸道症状 钩蚴穿破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出喘
可伴有畏寒、发热等 全身症状。多不需治 疗即可自愈。
钩蚴在肺部寄生
机理:急性钩蚴感染,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时, 异物损伤和异物刺激,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
(二)成虫致病
感染期 蚴
(二)幼虫进入人体及在人体的发育移行
1.丝状蚴的生物学特征 感染期:丝状蚴(主动入侵)
向温性 向湿性 聚集性 穿刺能力强 背矛、腹矛 咽管腺(胶原酶) 借水膜爬行
丝状蚴 水膜
2.丝状蚴入侵途径
经皮肤:皮下小静脉(或淋巴管) 心 肺
咽
食道
胃
小肠
(在小肠蜕皮两次,发育为成虫)
经 口:① 口 胃 肠
壁的蠕动;胶原酶,有利于穿刺皮肤; 蛋白酶
1对排泄腺:蛋白酶
两种钩虫成虫体形 比较
• 头尾均背曲 • “C” 型
• 头端背曲,尾端腹曲 •“S” 型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口囊扫描电镜图:
板 齿 钩 齿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刺
雄虫尾部膨大称交 合伞,由肌肉型指 状辐肋支撑
交合伞撑开时略呈 圆形 ;有2根交合 刺从泄殖孔伸出, 呈长鬃状,末端分 开
交合伞 略呈圆形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
末端分开
背辐肋 远端分2支,
每支再分3小支
尾刺
有
美洲钩虫 略呈“S”形 一对板齿 略呈扁圆形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 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基部先分2支, 每支远端再分2小支
无
2.虫卵
60×40µm 椭圆 形、壳薄,无色 透明。
从人体排出时, 卵内多为2-8个卵 细胞,卵壳与细 胞间有明显的空 隙,
钩虫病患者
•营养不良面部水 肿,似有腹水 •皮肤蜡黄,指甲 苍白。
3.消化道出血
引起消化道出血(严重者消化道大出血) 以黑便、柏油样便、血便和血水便为主,
出血时间迁延不断而贫血严重。 易误诊为消化道溃疡、痢疾、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破裂、胃癌和胆石症等
钩虫病的症状
部位
皮肤 肺部 胃肠道
肠粘膜
症状
发病机理
1.腹泻和异嗜症 病变:虫体咬附肠粘膜 出血点、小溃疡、片状瘀斑
成虫咬附 肠粘膜
钩虫咬附于肠粘膜
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泻
食欲 ,体重
喜食茶叶、碎纸、木屑、破布、
异嗜症煤渣 、泥土、瓦片、炉灰等。
这种异常的嗜好,被称为“异嗜症”。 ( 缺铁?)
2. 贫血 (anemia) (钩虫的主要危害所在)
猩猩、猴及犀牛等 )感染的可能。
5.幼虫进入人体要经过移行(经肺等处)才能发育 为成虫。
6.成虫的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7.成虫寿命:3年左右
8.十二指肠钩虫有迁延移行的现象。
内窥镜下见成虫寄生在小肠
胃部钩虫卵病理切片
三、致病
钩虫幼虫和成虫都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临床表现: 皮肤(或粘膜)侵袭期 肺部移行期 成虫在肠道寄生期 (危害最严重,造成患者慢性失血)
二种钩虫卵不易 区别。
卵壳
卵细胞
空隙
不同发育程度的钩虫卵:
四细胞期卵 多细胞期卵
含蚴卵
3. 幼虫 (钩蚴)
杆状蚴 口腔细长,有口孔
第一、二期杆状蚴
口孔
丝状蚴( 感染期蚴 )
口腔:封闭。高温、
直射阳光不利其生存
口矛(咽管矛):
穿刺作用
虫种鉴定
鞘膜:保护虫体
鞘膜
二、生活史
两种钩虫的生 活史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