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观后感全面版

合集下载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张寒晖创作的一首乐曲,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功唤起了民族觉醒的共鸣,成为一首悲壮之歌。

《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源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长期的侵略和列强的深度入侵。

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使得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

而《松花江上》作为一首音乐作品,成功地传达出了人们的思想情感。

整首乐曲采用了通过乐音表达感情的方式,旋律中融入了浓郁的民族音乐元素。

开篇处,悠扬的笛子声仿佛让人置身于松花江畔的景致,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

随之而来的激昂乐章,则使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动荡和胆气。

整首曲子的结构设计娓娓道来,仿佛讲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乐曲以旋律磅礴激昂的主题为核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在乐曲中,张寒晖用音乐的力量传达出了电光火石般的攻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和捍卫民族尊严时所展现出的无尽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让那些渺小的个体在伟大的民族意识面前都变得强大起来。

《松花江上》的音乐情感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对民族背景和人民疾苦的思考。

乐曲中饱含的激情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旋律,唤起了人们对坚强母亲大地的深切爱意,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和奋斗,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国家。

这首乐曲也充满了希望与胜利的力量。

在旋律的高潮处,乐曲颤动齐奏的音符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无论是历史中的苦难,还是将来的挑战,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够从音乐中汲取勇气和力量,直面前行。

《松花江上》这首乐曲不仅是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首悲壮之歌,是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乐章。

它既是中国人历史记忆中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鲜活的时代符号。

通过这首乐曲,张寒晖成功地捕捉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强不屈的精神,唤起了全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歌生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这仅仅是个开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年抗战,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

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即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优秀一员。

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四处奔波流离。

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一度被迫回乡。

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教育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

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

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

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学生们激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他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张学良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怀着天真的正义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

钢琴曲《松花江上》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钢琴曲《松花江上》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钢琴曲《松花江上》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作者:王淼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摘要:钢琴曲《松花江上》是由钢琴家崔世光根据同名抗战歌曲改编而成,通过古典的艺术形式来揭示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欺凌躁躏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从而更深刻的对当时的经历报以愤慨。

本文通过对这首《松花江上》的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与处理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作品内涵,从而更好的演绎作品。

关键词:钢琴曲;《松花江上》;演奏处理;音乐分析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概述(一)作曲家简介崔世光,生于1948年,祖籍东北辽宁丹东。

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松花江上》这首作品由他本人创作,并于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考试第一次亮相.由于担心自己的出身不好不能通过政审,所以放弃研究生复试,选择了中央乐团。

因为被西方音乐环境所吸引,1984年在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获得钢琴和作曲两个硕士学位。

作为一名优秀的民族作曲家,他热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改编,为后人留下更多更有意义的中国钢琴作品。

(二)作品创作背景概述《松花江上》原是于1936年由张寒晖创作的一首著名抗战歌曲,与《流亡曲》、《复仇曲》齐名为《流亡三部曲》。

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九一八”事变。

1967年崔世光改编同名钢琴曲,在国内外盛传,将进一步表达对当时抗日战争对人民遭受的凄惨经历感到无比悲愤。

二、作品音乐分析(一)曲式结构的分析钢琴曲《松花江上》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

引子部分作曲家运用了三行谱写作手法、一个二度音程来作为终止,彰显了独具的中国作曲特色。

崔世光在创作引子部分的时候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会给人带来一种沉重的情绪,给人以更多的沉思和回忆。

A乐段(9-29)是一个单二部曲式,共两个乐句,调性升F大调,以一种平静的情绪来演奏,将人物情绪带到回忆当初美好生活的情境中,接着主旋律变成同音八度,此时情绪逐渐变化,感情由深沉回忆推动到无限思念。

松花江的由来课后感悟

松花江的由来课后感悟

松花江的由来课后感悟很久以前,黑龙江一带处处是山和水,山上树木茂盛,人烟稀少。

那时候,兴安岭和长白山都是连着的,有数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

就在这一片大水域当中,有个生满莲花的大湖,名叫莲花湖。

莲花湖可不是一般的湖。

湖面上,不论冬夏,总是盖满荷花叶子,粉莲白莲马蹄莲,有红有绿又有黄,一茬接一茬地开,没有断捻儿的时候。

那荷叶底下,全是数不清的密密麻麻的鱼和蛤蜊”。

如果你仔细看,每条鱼都有一对琥珀色的大眼睛:每个蛤蜊壳里,都含着一颗光亮耀眼的夜明珠。

每到夜里,水里有夜明珠的光芒,天上有月亮和星星的华光映衬着,湖面上霞光万丈,美不胜收,仿佛是一个聚宝盆。

可不知什么时候,一条白翅白鳞的恶龙闯进了这块风水宝地,它的外号叫小白龙。

起初它在湖底不动声色地藏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放肆了起来。

它经常在湖中翻滚不休,把清澈无暇的一湖水搅了个底朝天。

结果,湖里的荷花谢了,鱼也死了,蛤蜊也闭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闪闪发光了。

好好的一片宝湖瞬时变成一汪臭哄哄的死水了。

这还不算什么,小白龙只要展开白翅摇两下,顷刻间洪水翻滚,天昏地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都受到牵连,整日不得消停。

日子久了,小白龙横行霸道的事传到了威镇东海的老龙王耳朵里干是龙王派了黑翅黑鳞的大黑龙去降服小白龙。

这大黑龙认为自己身强力壮,此次降服小白龙是手到擒来的事。

于是,它什么武器装备都没带,只带上了一条捆小白龙的锁链。

一路上他漫不经心地飞着,为了炫耀武力,还故意抖动锁链。

这锁链一抖,天空跟着就出现一道闪电,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雷声。

大黑龙走累了,就在半空中停下来歇歇。

这一歇不要紧,鸡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积了有三尺厚。

小白龙见情况不妙,它察觉到有敌人要来,早早做好了准备。

它先吃了好多鱼和蛤蜊,填饱肚子后就悄悄躲了起来。

这大黑龙来到莲花湖耀武扬威了半天,也不见小白龙出现。

等到大黑龙体力耗尽了,肚子也饿了,小白龙趁其不备从后头蹿了出来,没费多大工夫,就把大黑龙打退到三江口。

战争中的歌曲

战争中的歌曲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
• 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 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 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 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9月18 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
•1.为毛泽东写的那首 个叫什么?(要唱一 句,不唱也行,说出 来一句!)
• 2.第一首《松花江上》的最后一句? • • • • A.才能欢聚一堂 B.才可以欢聚一堂 C.能欢聚一堂 D.可以欢聚一堂
几年 几月 几日 是日本侵占中国 东北三省???
A. 1937年7月7日 B. 1945年8月15日 C. 1931年9月18日 D. 1937年7月7日

组长:郑璐瑶 组员:潘芳芳 林盈盈 诸葛炜 马丽敏 卢从丽
松花江 上
简 介
东方红
抢答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东方红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 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的大救 星。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 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功劳,边 区办得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 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了 穷人就移民,移民能够断穷根。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天地作者:孟红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21年第02期1936年秋诞生于西安的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并迅速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靡中华大地。

它如诉如泣、悲壮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呼喊松花江,是流贯东北地域的一条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不是东北,而是在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美丽富饶的东北很快被日寇侵占,三千多万东北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这仅仅是开始。

1936年夏,34岁的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受党组织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那年秋天,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寇和重返故乡的悲愤情景,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了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

张寒晖被这些悲凉景象和强烈呼声深深触动,很快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歌词充满悲愤,曲调如泣如诉,唱出了深重的民族创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首歌曲开始是由张寒晖在西安二中的学生中教唱的。

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唱起这首歌后,立即震动了西安,经辗转相传,很快就传遍东北军。

关于抗战的歌曲

关于抗战的歌曲

关于抗战的歌曲1、《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松花江上》作词/作曲:张寒晖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3、《保卫黄河》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1939年延安,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

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大刀进行曲》作词/作曲:麦新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5、《新编"九一八"小调》作词/作曲:吕骥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

6、《毕业歌》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李劫》主题歌。

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7、《游击队之歌》作曲/作词:贺绿汀"八·一三"事变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作此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首次演唱就受到热烈欢迎。

8、《在太行山上》作词:桂涛声作曲:冼星海此歌曲作于1938年,描绘太行山区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

9、《歌唱二小放牛郎》作词:方冰作曲:劫夫据悉,王二小出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2年的农历9月16日,年仅13岁。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夜半歌声》、《东北进行曲》、《丢戒指》、《捐躯》、《长城谣》、《思乡曲》、《可怜的秋香》、《黄水谣》、《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风》等,下面介绍其中比较著名的几首。

1.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的曙光,反抗侵略的战歌,是创作于1935年、用于全民抗战题材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一首电影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自1935年5月24日首演以来,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 《松花江上》(在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抗日救亡歌曲,揭露了九一八事变的罪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后改编成话剧《松花江上》,成为抗战时期流行全国的名曲。


3.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1936年,李劫夫作词作曲创作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出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的决心,迅速在各地流传开来,成为抗战歌曲中的经典。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人士纷纷要求奔赴前线抗日,该曲更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之一。


4. 《毕业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歌曲,是当年广大青年学生意气风发走向抗战前线的战斗号角。


5.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词曲创作的《游击队之歌》,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曾在1955年的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合唱曲。

在音乐上,《游击队之歌》采取了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附点与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跌宕起伏富有动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花江上》观后感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
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
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
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
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
要崛起之心。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
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
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
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
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杨靖宇支
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
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
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
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
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
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
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
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
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
方雄鸡”。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
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