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里格曼心理学思想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里格曼心理学思想述评

摘要 Seligman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发现了无论动物还是人都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他指出心理学的三个使命并竭力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和治疗扩展到研究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将积极心理学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积极力量、幸福理论以及积极心理治疗等,将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推向全世界,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Seligman,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思想。

1 人物简介

MartinE.P.Seligman于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13岁那年,因父亲中风而第一次感受到无助的痛苦并转而开始专心读书,对弗洛伊德的著作产生极大兴趣并决心“走弗洛伊德那样的道路”。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并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学习理论专家R.所罗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1967年,Seligman 在一次失败的动物行为实验中敏锐地发现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时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并与B.奥弗米尔、S.梅尔等人合作该现象展开一系列研究,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并由此轰动了整个心理学界。同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34岁的Seligman破格晋升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并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无助感模型。随着无助感研究的深入,Seligman发现“乐观” 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研究方向也逐渐从悲观转向乐观。1998年,56岁的Seligman以APA有史以来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其任职期间,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他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他是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因其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杰出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与终身成就奖,并于200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 主要思想/理论介绍

2.1 习得性无助理论

1967 年Seligman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内尔实验室做助教,他与Maier在动物实验室研究恐惧性与工具性学习的关系。他们给狗不能逃避的电击,狗做出任何自主反应都不能阻止电击。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当狗再经历类似的电击后,即使它能够通过跳跃来逃避电击,也只是稍微挣扎之后,就放弃反应,被动地接受电击。他们将经由不可控制电击后的狗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学习和情绪的缺失成为习得性无助现象(learned helplessness phenomenon)(Seligman & Maier,1967;Overmier & Seligman,1967)。起初,Seligman对此提出一种认知的解释,他认为动物表现出的无助是由于接受不可控电击期间习得的“反应与结果无关”的信念,这种习得的信念导致动物产生预期“未来的反应与

结果也是无关的”。因此,当新的情境出现,原先信念和预期导致了观察到的无助反应(Seligman,1975)。后来,Hiroto和Seligman使用同样的程序给人类被试呈现可控或不可控的刺激(如噪音)以考察其对人们本来能完成的任务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可控噪音刺激的确干扰了随后的成绩(Hiroto & Seligman,1975),证实了人类身上也普遍存在着习得无助现象,即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产生了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的无助现象,Seligman接受了学生Abramson 和Teasdale对无助理论的批评,吸收了Weiner的两维度归因理论,修正了他早年的无助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Seligman指出仅有不可控的消极事件或者对这种事件产生原因的不可控制性的知觉还不足以使人类这种具有高度理性的复杂动物产生弥散的无助感,个体对不可控事件的归因决定了个体在经历此类事件后动机缺失的性质和程度。他将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维度纳入习得无助的归因重构理论中,并加入了第三个维度——具体性与普遍性维度。Seligman认为当个体将不可控的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那么一种弥散性的无助或抑郁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动机减弱到最低水平,反之,人们在经历消极事件后产生的无助感只限于特定时空条件下、不普遍的,不足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评价和动机,甚至会强化随后行为的动机(Abramson,Seligman & Teasdale,1978)。

2.2积极心理学思想

消极心理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但我们却也发现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成倍的增长。这一现象似乎和心理学的实践初衷相违背。Seligman 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 20 世纪最大的困惑。于是,他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提出了20世纪心理学发展有三项使命 : 一是研究消极心理 , 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Seligman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他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 , 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Seligman,1998)。他认为,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此后,他就到处呼吁积极心理学运动,并把此作为自己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生涯中最重要的使命。

2.2.1 乐观的解释风格

Peterson ,Seligman和Vaillant(1984)将人们用一种独特方式解释消极事件的习惯化方式称为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s),用来说明个体对不可控的消极事件反应多样性的一种个体变量,并划分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Peterson,Seligman & Vaillant,1988)。他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Seligman指出,这种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Seligman及其学生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解释风格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人际关系有显著关系,乐观还可以使免疫系统更强,可以维持良好的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