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顶吹转炉设计毕设说明书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毕设说明书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毕设说明书

第一章绪论

燕山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120T氧气顶吹转炉主体设备及倾动结构设计

学院里仁学院

年级专业08冶炼1班

学生姓名田廷稳

指导教师许志强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Ⅰ

Abstract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Ⅱ

第一章绪论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

1.1氧气顶吹转炉主体概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

1.2 120T氧气顶吹转炉主体设备设计总体说明22222222222221

第二章转炉炉型的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

2.1根据原始数据对转炉炉腔类型进行选择及计算22222222223

2.2对转炉炉体进行计算(炉衬、炉壳厚度、炉帽、炉身、炉底尺寸)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4

2.3 120T转炉炉型设计过程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4

2.4设计原始条件及计算所得的数据22222222222222222222227

第三章倾动力矩的计算2222222222222222222222228

3.1 倾动力矩简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8

3.2 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计算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8

3.2.1计算思想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9

3.2.2新炉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222222222222222222222229

3.2.3老炉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2222222222222222222222210

3.2.4新老炉钢液的重心位置的确定222222222222222222211

3.3倾动力矩的计算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3

3.3.1 计算方法简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3

3.3.2.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步骤22222222222222222222213

3.3.3.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数据22222222222222222222214

第四章托圈的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0

4.1 托圈部件整体说明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0

4.2 托圈断面形状的选择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

第五章耳轴支撑结构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

5.1耳轴轴承的工作特点及其选择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5.2游动侧轴承支座的选择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第一章绪论

第六章倾动机构的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 6.1倾动方案的确定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 6.2电动机的选择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 6.3一级减速器的选择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7 6.4二次减速器的设计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8 6.5二次减速器机构及总装配图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3 6.6本章小结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4 总结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5 致谢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9 参考文献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40 附录一开题报告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41 附录二文献综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2 附录三外文翻译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9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绪论

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对一个国家而言,钢铁生产对十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重大意义。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质量钢的需求量口益增长,炼钢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与此相适应的炼钢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过去炼钢工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以平炉炼钢为主。自1952年氧气顶吹转炉问世以后,使炼钢工业发生了变革,使得世界钢产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又称LD炼钢法,1949年6月由奥地利的V oest-Alpine 联合公司试验成功并在1952年和1953年先后在其所属的林茨(Linz)和道纳维茨 C Donawitz)两钢厂投入工业生产,所以取这两个城市名称的第一个字母L-D做为氧气顶吹转炉的代称。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出现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世界上氧气转炉钢的产量也得到了猛增,1969年为20300万吨,其中氧气顶吹转炉钢占世界钢产量的38._5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之所以能够这样迅速的发展,其原因主要在十和其它炼钢方法相比,它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性: (一)生产效率高(二)品种多,质量好(二)原材料消耗少,热效率高,钢的成本低(四)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强(五)基建投资少,建设速度快(六)便十实现自动控制,有利十与连续铸钢相配合。进入七十年代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炼钢方法,而且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也技术口趋完善。

1.1氧气顶吹转炉主体概述

氧气顶吹转炉主体设备是实现炼钢工艺操作的主体设备,它由炉体、炉体支撑装置和炉体倾动机构等组成。炉体是转炉容纳铁水进行吹炼的工作部分,它通过托圈和耳轴支撑在其支座上,借倾动装置可以0.1}-1.5转/分的速度随耳轴、托圈旋转±360°,以满足装废钢、兑铁水、出钢、出渣、修炉等工艺操作的要求。倾动装置是由电动机、一次减速机、扭矩缓冲平衡装置等组成。

1.2 120T氧气顶吹转炉主体设备设计总体说明

第一章绪论

本次设计内容包括炉体、炉体支承装置及倾动机械。

在本设计中,转炉炉型采用A型,采用死炉底活炉帽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炉壳重量小、制造简便、使用可靠,但修炉时要采用上修的方式。

水冷炉口采用铸铁埋管式水冷炉口,这种结构不易烧穿漏水,使用寿命长,但漏水后不易焊补,且制造较繁。

水冷炉口与炉壳的连接采用π形卡板焊接的形式。

采用防热板、挡渣板结构。由十炉渣安息角45-50度,所以取各板倾斜角度50度,以利于炉渣下滑。

炉体支承系统分为两部分,主动侧支承系统直接固定在水泥地基上,从动侧支承装置设计为铰链式轴承支座结构,以适应托圈和耳轴的热膨胀。

炉体采用二支点方式支承在托圈上,其支承装置采用球面带销螺栓将炉体和托圈连接在一起。整个连接装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托圈上三个球面带销活节螺栓与炉壳上部连接支承法兰组成的倾动承载部分,承受炉体在垂直位置和倾动过程中的炉体载荷;另一部分是安装在两耳轴部位的托圈上下的两组止动托座,在炉体倾动到水平位置时将载荷传递给托圈。这种连接装置能很好满足对连接装置的各项性能要求,目_结构简单,制造、安装容易,维护方便,是一种可靠、简单值得推广的连接装置。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转炉炉型的设计

2.1根据原始数据对转炉炉腔类型进行选择及计算;

目前国内外氧气顶吹转炉所采用的炉型,依据熔池(容纳金属液的那部分容积)的形状不同来区分,炉帽、炉身部位都相同,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种炉型:筒球型、锥球型和截锥型。

a-筒球型;b-锥球型;c-截锥型

图1-1 转炉常用炉型示意图

(a)筒球型炉型:该炉型由圆筒型的炉身、球缺型的炉底和截锥型的炉帽组成。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砌砖较容易,反应比较充分,适合中型转炉。

(b)锥球型炉型:该炉型由倒置截锥体、球缺体组成的炉底和圆筒型的炉身以及截锥型的炉帽组成。其特点是容量大,反应面积大、反应充分,适用于吹炼高磷铁水,但炉底砌砖比较复杂,适合大型转炉。

(c)截锥型炉型:该炉型由倒置的截锥体炉底、圆筒型的炉身和截锥型的炉帽组成。其特点是形状简单,炉底砌砖方便,但反应不太充分,适合小型转炉。根据炉型种类的选择原则,转炉应当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缩短冶炼时间,减少喷溅,降低金属损耗,同时还要满足新砌好的炉子的炉型要尽量接近于停炉以后残余炉衬的轮廓,减少吹炼过程中钢液、炉渣和炉气对炉衬的冲刷侵蚀及局部侵蚀,提高炉龄,降低耐火材料的消耗以及炉壳应容易制造,炉衬砖的砌

第二章转炉炉型的设计

筑和维护要方便,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修炉时间,提转炉作业率,综合以上要求选择筒球型作为本次设计的炉型。

2.2对转炉炉体进行计算(炉衬、炉壳厚度、炉帽、炉身、炉底尺寸);

计算流程图如上图所示

2.3 120T转炉炉型设计过程

炉容比:

主要和供氧强度和原料成分有关系与炉容量关系不大,炉容比取到0.9—1.05较为合适,因此炉容比取1。

炉膛内高与内径之比:

炉容比h/d的设计值随着路炉容量的增大而减小,由于炉容量变大使得氧枪的孔数增多,接触面变大使得相对喷溅的程度减弱。因此使得炉膛内高与内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径的比值变小推荐使用公式

3.01.0/65.2/1

.0-+=B T

d h

经过计算取值为1.6

炉嘴直颈比的选择d1/d :

经验值取0.31—0.69多数在0.5左右,由于转炉使用后期其炉嘴的大小不会变大显然过小将不利于装料,但过大又使得出钢时在出钢口处不能保证液面最深,推荐公式:()75.05.0/65.2/5.0/1.01-+=s T k d d

经过计算取值为0.41 转炉帽锥角a

现有转炉帽锥角多数在22—40之间,如帽锥角过大则该处炉衬受冲击比较大,但帽锥角过小又使得锥段加长使得圆锥段减小可能不利于托圈等的安装,推荐公式:

)

/

39(1k =α取整

经过计算取值30度

转炉的熔池深度比Hm/d 推荐公式:

3

/1)

/()19.0~17.0(/T V k d h m =

转炉的炉衬厚度,主要是能承受的住侵蚀,各段计算的推荐公式:

直筒段 3321.0)/()37.011/(++=T V T T 炉帽段 21)0.1~95.0(T T = 炉底段 231.1T T =

出钢口直径,出钢口主要是使得渣钢分离,推荐公式:

()1000/4.0901T d +=

一般来说出钢口的长度取出钢口直径的7—8倍

11)8~7(d L =

第二章 转炉炉型的设计

出钢口的位置设置在锥帽段与直筒段相接处,角度取锥帽与直筒段夹角的平分线。

炉壳钢板厚度用理论力学进行计算较为复杂多采取经验公式:

[

]a

K T D d /1000

/)

60(1003

/12-+=

219.0d d =

式中,2d ——转炉直筒段炉壳钢板厚度

1d ——转炉炉底段炉壳钢板厚度 a K ——钢板强度系数(0.95~1.05)

炉壳直筒段与锥帽段相接处宜采用圆弧过渡(大于15T 的转炉)其过度圆弧大小的推荐公式:

221T S S r r ==

335.0T S r =

对于2型转炉计算

3

/12

324422324423424

3311

33

3131)42()4(4)4tan 21tan 21(3tan 21tan 21/12???

????

???

?

???????????????

?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T F d ααααπ

旧炉炉膛尺寸的确定:炉嘴部按侵蚀的65%—80%进行计算。 直筒段按侵蚀的65%—80%进行计算 底部按侵蚀的50%—60%进行计算

炉型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4设计原始条件及计算所得的数据

T=120t F=V/T=1.0 h/d=1.6 d1/d=0.41 d3/d=1 r/d=1.1 a1=30°a3=0°

熔池直径:4.92m,球缺半径:5.42m炉口直径:2.02m炉膛总高:7.883m,V/T:1.0

炉衬厚:884mm,炉衬底厚:928mm,炉衬炉帽厚:801mm,出钢角度:90,出钢口倾角:20,出钢口直径:170mm,H/D:1.6。

第三章 倾动力矩的计算

第三章 倾动力矩的计算

3.1 倾动力矩简述

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目的在于正确选定耳轴位置,并作为倾动机械设计

的基本载荷参数,使设计的倾动机械既能保证转炉正常安全生产又能达到经济合理。

倾动力矩,由三部分组成:

m

ye

k

M

M

M

M ++=

式中 Mk---炉坑和炉衬重量引起的力矩,称空路力矩。在倾动过程中,空炉的中心与耳轴中心的距离保持不变,所以空炉力矩M 是倾转角正弦函数。

Mye---炉内铁水和炉渣引起的力矩,称炉液力矩。在倾动过程中,液体中心位置的变化的,所以液体力矩M 是倾转角度得函数。

Mm---转炉耳轴上的摩擦力矩。倾动过程中,摩擦力矩基本上是不变的,摩擦力矩的方向始终相反。转炉倾动力矩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转炉容量,转炉形状和本身重量。 (2)倾转角度。

(3)耳轴和炉体重心间的距离

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由转炉炉体重量及其重心的计算和力矩计算两部分组成。其计算的内容包括:

*空炉重量及其重心的计算

*炉内液体(铁水,炉渣)重心的计算 *预选耳轴和力矩的计算: *确定最佳耳轴位置和力矩的计算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的特殊计算

转炉倾动力矩通常需作两次运算。第一次为了确定耳轴最佳位置,对预选的耳轴位置进行的倾动力矩计算;第二次是最佳耳轴确定后,对确定的耳轴位置进行倾动力矩计算。由第二次计算所得到的倾动力矩值才是倾动机械及其驱动功率选择的基本依据。

3.2 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计算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2.1计算思想

新、老炉的重量和重心位置的计算方法思路如下:

(1)用solidworks分别建立新、老炉的炉壳、永久层、工作层及填充层等实体;同时做出钢液的立体图并分别定义材料的属性。

(2)分别装配出新炉、老炉。

(3)用软件“工具”——“质量特性”直接计算出密度、质量、体积及重心坐标。

3.2.2新炉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

用solidworks建造零件图后组装成新炉空炉炉体,如下图所示:

图3—1新炉空炉炉体示意

第三章倾动力矩的计算

新炉空炉 ( Assembly Configuration - 默认 ) 的质量特性

输出坐标系 : -- 默认 --

质量 = 515481.082 千克

体积 = 154.120 立方米

表面积 = 849.825 平方米

重心 : ( 米 )

X = 0.000

Y = 3.223

Z = 0.023

3.2.3老炉空炉重量及重心位置

同理,用solidworks建造零件图后组装成老炉空炉炉体,如图所示:

图3—2老炉空炉炉体示意图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老炉空炉( Assembly Configuration - 默认 ) 的质量特性输出坐标系 : -- 默认 --

质量 = 330116.916 千克

体积 = 87.225 立方米

表面积 = 832.830 平方米

重心 : ( 米 )

X = 0.000

Y = 3.167

Z = 0.037

3.2.4新老炉钢液的重心位置的确定

(1)使用切片法对新老炉的钢液进行切片,如下图所示

图3—3新炉炉液示意图

第三章倾动力矩的计算

新炉液心力矩 ( Part Configuration - 默认 ) 的质量特性输出坐标系 : -- 默认 --

密度 = 5600.00 千克 / 立方米

质量 = 112918.28 千克

体积 = 20.16 立方米

表面积 = 50.93 平方米

重心 : ( 米 )

X = 0.00

Y = 0.81

Z = 0.00

同样的方法对老炉的炉液进行切片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4老炉炉液示意图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老炉液心力矩 ( Part Configuration - 默认 ) 的质量特性

输出坐标系 : -- 默认 --

密度 = 4000.00 千克 / 立方米

质量 = 80612.25 千克

体积 = 20.15 立方米

表面积 = 62.19 平方米

重心 : ( 米 )

X = 0.00

Y = 0.72

Z = 0.00

3.3倾动力矩的计算

3.3.1 计算方法简述

(a)切片法和公式法,这是工程上曾经常用的方法,但它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现在以不经常使用。

(b)积分法,这种方法相对切片法和公式法比较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方法要通过编程来进行计算周期比较长。

(c)应用Solidworks 三维造型软件的方法,此方法先用Solidworks三维造型软做出转炉内腔的实体模型,然后模拟炉液体积,再应用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自动完成炉液中心位置的计算,最后应用Excel 表格处理有关数据,从而算出转炉的倾动力矩从而算出转炉的倾动力矩非常简单实用。这种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简单、直观、实用,本次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就应用此种方法。

3.3.2.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步骤:

①选择一个参考的耳轴位置;

②新、老炉炉型的空炉重量,重心和空炉力矩的计算;

③新,老炉炉型在不同的倾动角度下的炉液重量,重心和炉液力矩的计算;

④新、老炉炉型摩擦力矩的计算及新、老炉在不同角度下的合成倾动力矩计算:

⑤确定最佳耳轴位置;

⑥按最佳耳轴位置,重新计算新、老炉炉型的空炉力矩和空炉的转动惯量;

第三章倾动力矩的计算

新、老炉随倾动角度变化的炉液重心位置、炉液力矩和炉液转动惯量;新、老炉合成的倾动力矩和转动惯量。

3.3.3.转炉倾动力矩的计算数据

新炉空炉力矩老炉空炉力矩

αGK LK MK GKK LKK MKK

0 4860 0.319 0 3016 0.365 0

5 4860 0.319 135.0527 301

6 0.365 95.89601

10 4860 0.319 269.0786 3016 0.365 191.0629

15 4860 0.319 401.0588 3016 0.365 284.7772

20 4860 0.319 529.9897 3016 0.365 376.3264

25 4860 0.319 654.8912 3016 0.365 465.0144

30 4860 0.319 774.8136 3016 0.365 550.1669

35 4860 0.319 888.8452 3016 0.365 631.1366

40 4860 0.319 996.119 3016 0.365 707.3078

45 4860 0.319 1095.819 3016 0.365 778.1014

50 4860 0.319 1187.188 3016 0.365 842.9792

55 4860 0.319 1269.531 3016 0.365 901.448

60 4860 0.319 1342.222 3016 0.365 953.0631

65 4860 0.319 1404.708 3016 0.365 997.4321

70 4860 0.319 1456.514 3016 0.365 1034.218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75 4860 0.319 1497.247 3016 0.365 1063.14

80 4860 0.319 1526.596 3016 0.365 1083.98

85 4860 0.319 1544.338 3016 0.365 1096.579

90 4860 0.319 1550.34 3016 0.365 1100.84

93 4860 0.319 1548.282 3016 0.365 1099.378

96 4860 0.319 1541.984 3016 0.365 1094.907

99 4860 0.319 1531.465 3016 0.365 1087.437

102 4860 0.319 1516.752 3016 0.365 1076.99 105 4860 0.319 1497.886 3016 0.365 1063.594 最佳耳轴位置 3.3

第三章倾动力矩的计算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转炉氧枪装置设计 摘要:通过对转炉氧枪装置设计过程介绍,分析了氧枪横移车、升降小车以及氧枪刮渣器设计中的要点,提出了针对氧枪装置在保证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等方面的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案,使氧枪装置使用维护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所提到的新型结构氧枪已在多个转炉炼钢生产现场得到验证。 关键词:事故提升系统;防坠枪装置;快速换枪;可控力矩刮渣器 氧枪装置用于向转炉内吹氧,使钢水脱碳;并加大冶炼强度,实现快速炼钢。 氧枪装置是转炉炼钢系统连续生产的重要在线设备,设置于转炉上方。氧枪工作时需插入转炉内吹氧,处于高温、液态渣包裹之中,因此,其对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连续性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设计中需要对这些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满足其复杂控制需求和适应其所处的恶劣工况。 氧枪装置设计依据来自于工艺专业的任务书,设备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运行负荷,接下来进行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 运行负荷:卷扬升降负荷应考虑升降小车、氧枪、金属软管、管内积水、枪体挂渣、刮渣器的刮渣力以及氮封塞、钢绳重量;横移车运行阻力按横移运行设备重量的0.025%计算[1];横移锁紧装置的锁紧能力按运行阻力的4倍考虑;刮渣力按2~3t考虑。 横移车为一钢结构小车,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置有升降卷扬装置及钢绳平衡器,下层设置横移传动装置,上下层之间由活动导轨和钢结构相连。升降卷扬机设有主传动和事故传动两套传动系统,通过离合器实现转换;卷扬控制设有两台绝对型编码器(一用一备、互相比照)控制升降行程、主传动电动机尾部装有增量型编码器控制升降速度;另装有钢绳张力传感器、位置行程开关等电控元件。钢绳平衡器吊挂在上层平台下部,既可调钢绳安装误差,又可在小车升降过程中平衡两根钢绳变形差,使两根钢绳受力始终一样。 事故传动是独立于主传动之外的事故提升系统,当出现车间停电、主电机故障、制动器电液推杆失效等事故时,可利用事故提升系统安全地将氧枪提出炉外,避免更大的事故发生。我们设计的事故提升系统形式为:在卷扬减速机的高速轴上设置气动离合器,增加一级减速,事故电机传动,EPS电源供电,制动器设置开闸气缸,采用气、电结合方式控制。事故提升时,控制室操作人员按下事故提升按钮,离合器电磁阀由UPS电源给电,离合器合上,舌簧开关给出信号后,事故电机给电启动,电机力矩建立起来后,制动器气缸用电磁阀由UPS电源给电,气缸将制动器打开,开始提枪。将氧枪提出炉口一定高度(由2台事故提枪位接近开关判断)后,制动器电磁阀断电(制动器抱闸),然后事故电机停电。最后离合器电磁阀断电复位。整个过程一键自动完成。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oxygen top 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由转炉顶部垂直插入的氧枪将工业纯氧吹入熔池,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等元素,并发热提高熔池温度而冶炼成为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它所用的原料是铁水加部分废钢,为了脱除磷和硫,要加入石灰和萤石等造渣材料。炉衬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耐火材料制作。所用氧气纯度在99%以上,压力为0.81~1.22MPa(即8~12atm)。 简史 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是氧气转炉出现以前的主要炼钢设备。炼钢是氧化熔炼过程,空气是自然界氧的主要来源。然而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空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且有部分氮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因此,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早在19世纪,现代炼钢法的创始人贝塞麦(H.Bessemer)就有了纯氧炼钢的设想,但因没有大量氧气而未进行试验。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空气液化和分馏为基础的林德一弗兰克(Linde—Frankel)制氧技术开发成功,能够生产可供工业使用的廉价氧气,氧气炼钢又为冶金界所注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第二

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转到瑞士的冯?罗尔(V.Roll)公司继续进行研究。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由于喷嘴常损坏未能成功。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提出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将托马斯生铁吹炼成低氮钢,但因熔池浅而损坏了炉底。1948年丢勒尔(R.Durrer)等在冯?罗尔(VonRoll)公司建成2.5t的焦油白云石衬的试验转炉,以450的斜度将水冷喷嘴插入铁水吹氧炼钢,无论贝塞麦生铁或托马斯生铁都能成功炼成优质钢水,而且认识到喷嘴垂直向下时,最有利于喷嘴和炉衬的寿命。这样就最后完成了转炉吹氧炼钢的实验室试验。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试验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奥地利的沃埃施特(VOEST)公司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面临重建钢铁工业的需要,该国缺少废钢使得平炉或电炉炼钢法缺乏竞争力。沃埃施特公司注意到丢勒尔的试验,决心开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炼钢方法。1949年5月在奥地利累欧本(Leoben)开了一次氧气炼钢的讨论会,决定冯?罗尔、曼内斯曼(Mannesmann)、阿尔派(ALPINE)和沃埃施特4个公司协作,在沃埃施特的林茨(Linz)钢厂作进一步的试验。1949年6月在林茨建成2t顶吹氧试验转炉,由苏埃斯(T.Suess)和豪特曼(H.Hauttmann)负责,在丢勒尔参与下,成功地解决了合适的氧气压力、流量和喷嘴与熔池面距离等工艺操作问题。之后迅速建立15t试验转炉,广泛研究新方法所冶炼钢的品质。由于钢的质量很好而且炼钢工艺的

目录 前言 (1) 一、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1) 二、炉容比的确定 (3) 三、熔池尺寸的确定 (3) 四、炉帽尺寸的确定 (5) 五、炉身尺寸的确定 (6) 六、出钢口尺寸的确定 (6) 七、炉底喷嘴数量及布置 (7) 八、高径比 (9) 九、炉衬材质选择 (9) 十、炉衬组成及厚度确定 (9) 十一、砖型选择 (12) 十二、炉壳钢板材质与厚度的确定 (14) 十三、校核 (15) 参考文献 (16)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前言: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转炉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的率、炉龄等经济指标都有直接的影响,其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车间主厂房高度和与转炉配套的其他相关设备的选型。所以,设计一座炉型结构合理,满足工艺要求的转炉是保证车间正常生产的前提,而炉型设计又是整个转炉车间设计的关键。 设计内容:100吨顶底复吹转炉炉型的选择与计算;耐火材料的选择;相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一、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转炉有炉帽、炉身、炉底三部分组成。转炉炉型是指由上述三部分组成的炉衬内部空间的几何形状。由于炉帽和炉身的形状没有变化,所以通常按熔池形状将转炉炉型分为筒球形、锥球型和截锥形等三种。炉型的选择往往与转炉的容量有关。

(1)筒球形。熔池由球缺体和圆柱体两部分组成。炉型形状简单,砌砖方便,炉壳容易制造,被国内外大、中型转炉普遍采用。 (2)锥球型。熔池由球缺体和倒截锥体两部分组成。与相同容量的筒球型比较,锥球型熔池较深,有利于保护炉底。在同样熔池深度的情况下,熔池直径可以比筒球型大,增加了熔池反应面积,有利于去磷、硫。我国中小型转炉普遍采用这种炉型,也用于大型炉。 (3)截锥形。熔池为一个倒截锥体。炉型构造较为简单,平的熔池底较球型底容易砌筑。在装入量和熔池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其熔池最深,因此一般不适用于大容量炉,我国30t以下的转炉采用较多。不过由于炉底是平的,便于安装底吹系统,往往被顶底复吹转炉所采用。 顶底复吹转炉炉型图 顶底复吹转炉炉型的基本特征如下: (1)吹炼的平稳和喷溅程度优于顶吹转炉,而不及底吹转炉,故炉子的高宽比略小于顶吹转炉,却大于底吹转炉,即略呈矮胖型。 (2)炉底一般为平底,以便设置喷口,所以熔池常为截锥型。 (3)熔池深度主要取决于底部喷口直径和供气压力,同时兼顾顶吹氧流的穿透

太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50t 氧气顶吹转炉设计 设计人:郭晓琴 指导老师:杨晓蓉 专业:冶金工程 班级:冶金工程081401 学号: 2008140701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12月30 日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优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转炉炼钢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炉型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转炉炉型及其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转炉炉型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熔池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炉容比(容积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炉帽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炉身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出钢口尺寸....................................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氧气顶吹转炉耐火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炉衬的组成和材质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炉衬厚度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氧气顶吹转炉金属构件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炉壳组成及结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炉壳钢板材质与厚度的确定 (7) 4.3支撑装置 (7) 4.3.1 托圈.........................................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炉衬的组成和材质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耳轴及其轴承.................................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倾动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高径比的核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2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终点碳控制的方法 终点碳控制的方法有三种,即一次拉碳法、增碳法和高拉补吹法。 一次拉碳法 按出钢要求的终点碳和终点温度进行吹炼,当达到要求时提枪。 这种方法要求终点碳和温度同时到达目标,否则需补吹或增碳。一次拉碳法要求操作技术水平高,其优点颇多,归纳如下: (1) 终点渣TFe含量低,钢水收得率高,对炉衬侵蚀量小。 (2) 钢水中有害气体少,不加增碳剂,钢水洁净。 (3) 余锰高,合金消耗少。 (4) 氧耗量小,节约增碳剂。 增碳法 是指吹炼平均含碳量≥0.08%的钢种,均吹炼到ω[C]=0.05%~0.06%提枪,按钢种规范要求加入增碳剂。增碳法所用碳粉要求纯度高,硫和灰分要很低,否则会玷污钢水。 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如下: (1)终点容易命中,比“拉碳法”省去中途倒渣、取样、校正成分及温度的补吹时间,因而生产率较高; (2)吹炼结束时炉渣Σ(FeO)含量高,化渣好,去磷率高,吹炼过程的造渣操作可以简化,有利于减少喷溅、提高供氧强度和稳定吹炼工艺; (3)热量收入较多,可以增加废钢用量。 采用“增碳法”时应严格保证增碳剂质量,推荐采用C>95%、粒度≤10毫米的沥青焦。增碳量超过0.05%时,应经过吹Ar等处理。 高拉补吹法 当冶炼中、高碳钢钢种时,终点按钢种规格稍高一些进行拉碳,待测温、取样后按分析结果与规格的差值决定补吹时间。 由于在中、高碳(ω[c]>0.40%)钢种的碳含量范围内,脱碳速度较快,火焰没有明显变化,从火花上也不易判断,终点人工一次拉碳很难准确判断,所以采用高拉补吹的办法。用高拉补吹法冶炼中、高碳钢时,根据火焰和火花的特征,参考供氧时间及氧耗量,按所炼钢种碳规格要求稍高一些来拉碳,使用结晶定碳和钢样化学分析,再按这一碳含量范围内的脱碳速度补吹一段时间,以达到要求。高拉补吹方法只适用于中、高碳钢的吹炼。根据某厂30 t 转炉吹炼的经验数据,补吹时的脱碳速度一般为0.005%/s。当生产条件变化时,其数据也有变化。

3.1 转炉炉型设计3.1.1 转炉炉型设计概述(1)公称容量及其表示方法 公称容量(T),对转炉容量大小的称谓,即平时所说的转炉的吨位。它是转炉生产能力的主要标志和炉型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对公称容量的含义的解释还很不统一,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表示方法: 1)以平均金属装入量(t)表示; 2)以平均出钢量(t)表示; 3)以平均炉产良坯量(t)表示。 在一个炉役期内,炉役前期和后期的装入量或出钢量不同,随着吹炼的进行,炉衬不断地受到侵蚀,熔池不断扩大,装入量增大,所以三种表示方法都是以其平均容量来表示。 这三种表示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以平均金属装入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进行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换算成新炉装入量时也比较方便。 以平均炉产良坯量表示公称容量,便于车间生产规模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但是在进行炉型设计时需做较复杂的换算。 以平均出钢量表示公称容量则介于两者之间,其产量不受操作方法和浇铸方法的影响,便于炼钢后步工序的设计,也比教容易换算成平均金属装入量和平均炉产良坯量。设计的公称容量与实际生产的炉产量基本一致。所以在进行炉型设计时采用以平均出钢量表示公称容量比较合理。 (2)炉型的定义: 转炉炉型是指转炉炉膛的几何形状,亦即指由耐火材料砌成的炉衬内形。 (3)炉型设计的意义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得率、炉龄等技术经济指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炉型设计的是否合理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如喷溅问题,除与操作因素有关外,炉型设计是否合理也是个重要因素,并且车间的主厂房高度以及主要设备,像除尘设备,倾动机构设备等都与炉型尺寸密切相关。而且转炉一旦投产使用,炉型尺寸就很难再作改动,因为不论变动直径还是高度都牵涉到耳轴位置,它是与转炉基础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 所以说,设计一座炉型结构合理,满足工艺要求的转炉是保证车间正常生产的前提。而炉型设计又是整个转炉设计的关键。 设计内容:炉型种类的选择; 炉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炉型尺寸设计计算; 炉衬和炉壳厚度的确定; 顶底复吹转炉设计。 3.1.2炉型种类及其选择 吹炼过程中炉膛内进行着极其复杂而又激烈地物理化学反应和机械运动,因此,转炉的炉型必须适应这些反应特点和运动规律,否则就不能保证冶炼过程的正常进行。那么,什么样的炉型才是比较理想的炉型呢?也就是说,炉型具备什么特点才能适应转炉炼钢反应激烈,吹炼速度快的特点呢? (1)炉型种类的选择原则 选择炉型时应考虑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炉型应能适应炉内钢液、炉渣和炉气的循环运动规律,使熔池得到激烈而又均匀的搅拌,从而加快炼钢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 ②有利于提高供氧强度(B),缩短冶炼时间,减少喷溅,降低金属损耗; ③新砌好的炉子的炉型要尽量接近于停炉以后残余炉衬的轮廓,减少吹炼过程中钢液、炉渣和炉气对炉衬的冲刷侵蚀及局部侵蚀,提高炉龄,降低耐火材料的消耗; ④炉壳应容易制造,炉衬砖的砌筑和维护要方便,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修炉时间,提高转炉作业率。 总之应能使转炉炼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优质、高产、低耗。 (2)炉型种类及其选择

摘要 2005年,我国钢产量是3.49亿吨,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2011年我国钢产量为6.83亿吨。是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转炉炼钢厂众多,而且从90年代溅渣护炉技术兴起后迅速在全国得以普遍采用。而我国在转炉氧枪系统方面基本没有大的改进,现在使用的氧枪参数基本上是采用溅渣护炉技术以前确定的氧枪喷头参数,目前炼钢厂所使用的氧枪既要满足冶炼需要又要保证溅渣要求更要注重环境的保护。随时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工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其中就包括了最大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选这个题目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工业生产中最佳的转炉氧枪,以提高生产效率,较低消耗[1]。 本文针对150t转炉设计一种新型的6孔氧枪,型号为637型。 关键词转炉氧枪喷头参数

000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 ABSTRACT In 2005, China's steel output of 3.49tons, is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In 2011China's steel production6.83tons. Is one of the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s converter steelmaking plant of many, but from 90 time of slag splashing technology rise quickly in the country to commonly used. But our country in converter oxygen lance system basically no big improvement, now use the oxygen gun parameters basically is the use of slag splashing technology previously determined oxygen lance nozzle parameters, the current steelmaking plant the use of oxygen gun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smelting slag splashing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t any time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o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more stringent, which includes the largest possibl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lect this topic the mos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discover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the optimal oxygen gun of converter,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lower consumption [1]. In this paper 150t converter design a new 6Hole oxygen lance, models for type 637 diabetes. Key words Oxygen lance 、Nozzle parameters Parameter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这种炼钢法使用的氧化剂是氧气。把空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 (FeO,SiO2 , MnO,) 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 当磷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空气是从炉低吹入,那就是低吹转炉。 随着制氧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普遍使用氧气顶吹转炉(也有侧吹转炉)。这种

转炉吹如的是高压工业纯氧,反应更为剧烈,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钢的质量。 转炉一炉钢的基本冶炼过程。顶吹转炉冶炼一炉钢的操作过程主要由以下六步组成: (1)上炉出钢、倒渣,检查炉衬和倾动设备等并进行必要的修补和修理;(2)倾炉,加废钢、兑铁水,摇正炉体(至垂直位置); (3)降枪开吹,同时加入第一批渣料(起初炉内噪声较大,从炉口冒出赤色烟雾,随后喷出暗红的火焰;3~5min后硅锰氧接近结束,碳氧反应逐渐激烈,炉口的火焰变大,亮度随之提高;同时渣料熔化,噪声减弱); (4)3~5min后加入第二批渣料继续吹炼(随吹炼进行钢中碳逐渐降低,约12min 后火焰微弱,停吹); (5)倒炉,测温、取样,并确定补吹时间或出钢; (6)出钢,同时(将计算好的合金加入钢包中)进行脱氧合金化。 上炉钢出完钢后,倒净炉渣,堵出钢口,兑铁水和加废钢,降枪供氧,开始吹炼。在送氧开吹的同时,加入第一批渣料,加入量相当于全炉总渣量的三分之二,开吹3-5分钟后,第一批渣料化好,再加入第二批渣料。如果炉内化渣不好,则许加入第三批萤石渣料。 吹炼过程中的供氧强度:

攀枝花学院本科课程设计 转炉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转炉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1.1 前言 1964年,我国第一座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在首钢建成投产。其后,上钢一厂三转炉车间、上钢三厂二转炉车间等相继将原侧吹转炉改为氧气顶吹转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又自行设计、建设了攀枝花120t大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并于1971年建成投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策的指引下,我国氧气转炉炼钢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氧气转炉炼钢和连铸的迅速发展,至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t,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1.2 转炉概述 转炉(converter)炉体可转动,用于吹炼钢或吹炼锍的冶金炉。转炉炉体用钢板制成,呈圆筒形,内衬耐火材料,吹炼时靠化学反应热加热,不需外加热源,是最重要的炼钢设备,也可用于铜、镍冶炼。转炉按炉衬的耐火材料性质分为碱性(用镁砂或白云石为内衬)和酸性(用硅质材料为内衬)转炉;按气体吹入炉内的部位分为底吹、顶吹和侧吹转炉;按吹炼采用的气体,分为空气转炉和氧气转炉。转炉炼钢主要是以液态生铁为原料的炼钢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靠转炉内液态生铁的物理热和生铁内各组分(如碳、锰、硅、磷等)与送入炉内的氧进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达到出钢要求的成分和温度。炉料主要为铁水和造渣料(如石灰、石英、萤石等),为调整温度,可加入废钢及少量的冷生铁块和矿石等。 1.2.1 转炉分类 1.2.1.1 炼钢转炉 早期的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托马斯转炉炼钢法都用空气通过底部风嘴鼓入钢水进行吹炼。侧吹转炉容量一般较小,从炉墙侧面吹入空气。炼钢转炉按不同需要用酸性或碱性耐火材料作炉衬。直立式圆筒形的炉体,通过托圈、耳轴架置于支座轴承上,操作时用机械倾动装置使炉体围绕横轴转动。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氧气转炉仍保持直立式圆筒形,随着技术改进,发展成顶吹喷氧枪供氧,因而得名氧气顶吹转炉,即L-D转炉(见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用带吹冷却剂的炉底喷嘴的,称为氧气底吹转炉(见氧气底吹转炉炼钢)。

转炉炉型设计计算 1.1原始数据 (1)、转炉的公称容量为300t 。 (2)、采用顶底复吹冶炼工艺 1.2 转炉的炉型选择 图为常见转炉炉型 (a)筒球型; (b)锥球型; (c)截锥型 根据原始条件及采用顶底复吹工艺的要求,为便于安装底部供气元件,要求转炉底部为平的,所以本设计将采用截锥型炉型作为设计炉型。 1.3炉容比 炉容比系指转炉有效容积与公称容量之比值。转炉炉容比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与炉容量关系不大。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顶底复吹转炉炉容比一般取0.85~0.95m 3/t 。 本设计为300t ,取V/T=0.92 1.4熔池尺寸的计算 熔池直径的计算公式 t G k D 式中 D ——熔池直径,m ; G ——新炉金属装入量,t ,可取公称容量; K ——系数,参见表1-1;

t ——平均每炉钢纯吹氧时间,min 表1-1 系数K 的推荐值 b.确定吹氧时间 表1.2 推荐的转炉纯吹氧时间 本设计的转炉公称容量为300t , 又根据国家关于新建转炉的要求,吹氧时间在16min , 所以选择的吹氧时间为16min 。 取K=1.50 则)(495.616 30050.1m t G K D =?=? = ② 截锥型熔池深度的计算公式为: )(822.1495.6574.0119 .44574.0574.02 22m D V D V h =?=?== ) (金池 V 池=G/Y=44.119m 3 其中Y=6.8t/ m 3 ③熔池其他尺寸确定. )(546.4495.67.07.01m D D =?== 1.5炉帽尺寸的确定 ①炉口直径d 0.取 )(2475.3495.65.00m d =?= ②炉帽倾角: 取?60 ③炉帽高度H 帽: 取H 口=400mm , )(76.260tan )2475.3495.6(2 1 tan )(2100m d D H =?-=?-= θ锥 则整个炉帽高度为:

广青金属有限公司 65T转炉φ180氧枪及氧枪喷头设计方案 山东崇盛冶金氧枪有限公司 2012年2月 65T转炉φ180氧枪及氧枪喷头设计方案

简介 山东崇盛冶金氧枪有限公司,系冶金氧枪及喷头的专业研究生产单位。位于中国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力量雄厚,技术装备先进,检测手段齐全。我公司在转炉用氧枪设计方面有丰富的设计和制造经验,例如:宝钢300吨转炉炼钢φ406氧枪喷头,武钢三炼钢250吨转炉用φ355锥度氧枪及喷头,马钢300吨转炉用φ355锥度氧枪及喷头,济钢210吨转炉用φ355氧枪及喷头,新余三期210T 转炉炼钢φ325氧枪及喷头,上海罗泾150吨转炉炼钢φ299氧枪及喷头,河北承德钢铁、普阳钢铁、宁波钢铁、天铁、安阳钢铁、通化钢铁等150吨转炉炼钢φ299氧枪及喷头,目前均正常使用,效果良好。现国内120吨以上转炉用氧枪80%由我公司设计制造。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科技领先”的发展战略,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精良的机械加工设备及国内一流的检测设施,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最佳的使用性能。 65T转炉φ180×1孔喷头设计方案

一、设计工况参数: 1、出钢量:~65吨/炉 2、现场操作氧流量:~4200Nm3/hr 3、现场操作供氧压力:0.85~1.0Mpa (阀后压力) 4、纯吹氧吹炼时间:13~15min 5、冷却水压力:≥1.2MPa 6、进出水温差≤27℃(水温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要有所差异) 7、氧枪喷头形式:1孔拉瓦尔孔喷头 二、喷头参数设计 2.1马赫数的选择 流体力学中表征流体可压缩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无量纲参数,记为,定义为流场中某点的速度v同该点的当地声速c之比,即=v/c, 在可压缩流中,气体流速相对变化dv/v同密度相对变化之间的关系是dρ/ρ=-2dv/v,即在流动过程中,马赫数愈大,气体表现出的可压缩性就愈大。另外,马赫数大于或小于1时,扰动在气流中的传播情况也大不相同。因此,从空气动力学的观点来看,马赫数比流速能更好地表示流动的特点。按照马赫数的大小,气体流动可分为低速流动、亚声速流动、跨声速流动、超声速流动和高超声速流动等不同类型。 马赫数就是气流速度与当地温度条件下的音速之比: M=U/a 式中:U为气流速度m/s a为在当地温度下的音速,单位m/s 氧枪的供氧压力的大小是由喷头的出口马赫数确定的,氧气的压力能转化成

50吨氧气顶吹转炉炉体设计 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概况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炼钢技术,但从起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就研究开发了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以铁水为原料,从转炉底部通入空气氧化去除杂质冶炼成钢。第一次实现了液态钢冶炼的规模生产,从此进入了现代钢铁工业生产阶段。1878年德国尼·托马斯研究发明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法,以碱性耐火材料砌筑炉衬,吹炼过程中可加入石灰造渣,能够脱除铁水中的P、S,解决了高磷铁水冶炼技术问题。由于转炉炼钢法有生产率高、成本低、设备简单等优点,在欧洲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当时主要的炼钢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技术的成功,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工业纯氧,使贝塞麦的氧气炼钢设想得以实现。由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首先在林茨和多那维茨两城投入生产,所以取这两个城市名称的第一个字母L-D(LD)作为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代称。 LD炼钢法具有反应速度快,热效率高,又可使用约30%的废钢为原料;并克服了底吹转炉钢质量差,品种少的缺点;因而一经问世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趋于完善。转炉的最大公称吨位达380t;单炉生产能力达到400~500万t/a;能够冶炼全部平炉钢种,若与有关精炼技术相匹配,还可以冶炼部分电炉钢种;大型转炉炉龄在1999年达到10000炉次/炉役以上;并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终点碳与出钢温度。 1951年碱性空气侧吹转炉炼钢法首先在我国唐山钢厂试验成功,并于1952年投入工业生产。1954年开始了小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试验研究工作,1962年将首钢试验厂空气侧吹转炉改建成3t氧气顶吹转炉,开始了工业性试验。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2×30t)在首钢建成,于1964年12月26日投入生产。以后,又在唐山、上海、杭州等地改建了一批3.5~5t的小型氧气顶吹转炉。1966年上钢一厂将原有的一个空气侧吹转炉炼钢车间,改建成3座30t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并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净化回收系统,于当年8月投入生产,还建设了弧形连铸机与之相配套,试验和扩大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品种。这些都为我国日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后,我国原有的一些空气侧吹转炉车间逐渐改建成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新建了一批中、大型氧气顶吹转炉车间。20世纪80年代宝钢从日本引进建成具有70年代末技术水平的300t大型转炉3座、首钢购入二手设备建成210t转炉车间;90年代宝钢又建成250t转炉车间,武钢引进250t 转炉,唐钢建成150t转炉车间,重钢和首钢又建成80t转炉炼钢车间;许多平炉车间改建成氧气顶吹转炉车间等。到1998年,我国氧气顶吹转炉共有221座,其中100t以下的转炉有188座,(50-90t的转炉有25座),100-200t的转炉有23

转炉炉型设计 转炉是转炉炼钢车间的核心设备。转炉炉型及其主要参数对转炉炼钢的生产率、金属收得率、炉龄等经济指标都有直接的影响,其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到冶炼工艺能否顺利进行,车间主厂房高度和转炉配套的其他相关设备的选型。2.1 炉型的选择 本设计为150t的中型转炉,选用筒球型转炉。 2.2 炉容比与高宽比 2.2.1 炉容比(V/T , m3/t) 炉容比是转炉有效容积与公容量的比值,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本设计选取炉容比为0.93 2.2.2 高宽比 高宽比是指转炉炉壳总高度与炉壳外径的比值,是作为炉型设计的校核数据。在 1.25-1.45之间。 2.3 转炉主要尺寸的确定 2.3.1 熔池尺寸 (1)熔池直径D 熔池直径是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金属液面的直径。可根据公 式 D?K G ——新炉金属装入量,t;(取公称容量) t ——吹氧时间,min,取16min K——比例系数,取1.70 则熔池直径D?K 1.7×√(150÷16)=5.21m 熔池深度是指转炉熔池在平静状态时,从金属液面到炉底的深度。对于筒球 型熔池,取球缺体半径R = 1.1D = 5726mm,此时熔池体积VC与熔池直径存在如下关系:VC?0.790hD?0.046D,即h0? 2 3 VC?0.046D 0.79D 2 3 。 熔池体积VC = 装入量/比重 =150/5.0 = 30m3 则熔池深度h0? VC?0.046D 0.79D 2 3 =(30+0.046×5.21)/(0.790×5.21)=1.70m 32

2.3.2 炉帽尺寸 (1)炉帽倾角? 倾角过小,炉帽内衬不稳定,容易倒塌;过大则出钢时容易钢渣混出和从炉口大量流渣。在本设计中取? = 60°. (2)炉口直径d0 本设计中取炉口直径为熔池直径的48%,即d0 = 5.21×48% = 2.5m =2500mm (3) 炉帽高度H 帽 口 = 350 mm,则炉帽高度为: 取炉口上部直线段高度H H帽 = ? (D?d)tan??H= 1/2(5.21 — 2.5)tan60°+ 0.35 = 2.70m 002 2.3.3 炉身尺寸 (1)炉身直径 转炉炉帽以下,熔池面以上的圆柱体部分称为炉身。其直径与熔池直径一致,即为D。(2)炉身高度H 身 2 2 H身 = 4V 式中 V 身 身 /(?D)?4(Vb?V帽?VC)/(?D) 、V帽、VC——分别为炉身、炉帽、熔池的容积。其中: V帽??/24(D3?d口3)tan???/4d口2H口 =0.262(H帽?H口)(D+Dd口+d口)+0.785d口H口 2 2 2 Vb ——转炉有效容积,为V身、V帽、VC三者之和,取决于容量和炉容 比。Vb = 炉容比×G。 根据已得的数据,则有: 3 Vb = 炉容比×G = 0.93×150 =140 m V帽?0.262(H帽?H口)(D+Dd口+d口)+0.785d口H口 222 =0.262(2.70-0.35)(5.21+5.21×2.5+2.5)+0.785×2.5×0.35 = 30.30 m3 2 22 由此,则有炉身高度为: H身 = 4V 身 /(?D)?4(Vb?V帽?VC)/(?D) 22

R.D.佩尔克等著,邵象华、楼盛赫等译校:《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上册)1980,(下册)1982。(R.D.Pehlke,ed., BOF Steelmaking,AIME,1974~1977.)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责任编辑:苏方来源:成都钢铁网2008年06月20日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oxygen top 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 由转炉顶部垂直插入的氧枪将工业纯氧吹入熔池,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等元素,并发热提高熔池温度而冶炼成为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它所用的原料是铁水加部分废钢,为了脱除磷和硫,要加入石灰和萤石等造渣材料。炉衬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耐火材料制作。所用氧气纯度在99%以上,压力为0.81~1.22MPa(即8~12atm)。 简史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是氧气转炉出现以前的主要炼钢设备。炼钢是氧化熔炼过程,空气是自然界氧的主要来源。然而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空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且有部分氮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因此,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早在19世纪,现代炼钢法的创始人贝塞麦(H.Bessemer)就有了纯氧炼钢的设想,但因没有大量氧气而未进行试验。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空气液化和分馏为基础的林德一弗兰克(Linde —Frankel)制氧技术开发成功,能够生产可供工业使用的廉价氧气,氧气炼钢又为冶金界所注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转到瑞士的冯?罗尔(V.Roll)公司继续进行研究。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由于喷嘴常损坏未能成功。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提出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将托马斯生铁吹炼成低氮钢,但因熔池浅而损坏了炉底。1948年丢勒尔(R.Durrer)等在冯?罗尔(V onRoll)公司建成2.5t的焦油白云石衬的试验转炉,以450的斜度将水冷喷嘴插入铁水吹氧炼钢,无论贝塞麦生铁或托马斯生铁都能成功炼成优质钢水,而且认识到喷嘴垂直向下时,最有利于喷嘴和炉衬的寿命。这样就最后完成了转炉吹氧炼钢的实验室试验。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试验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奥地利的沃埃施特(VOEST)公司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面临重建钢铁工业的需要,该国缺少废钢使得平炉或电炉炼钢法缺乏竞争力。沃埃施特公司注意到丢勒尔的试验,决心开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炼钢方法。1949年5月在奥地利累欧本(Leoben)开了一次氧气炼钢的讨论会,决定冯?罗尔、曼内斯曼(Mannesmann)、阿尔派(ALPINE)和沃埃施特4个公司协作,在沃埃施特的林茨(Linz)钢厂作进一步的试验。1949年6月在林茨建成2t顶吹氧试验转炉,由苏埃斯(T.Suess)和豪特曼(H.Hauttmann)负责,在丢勒尔参与下,成功地解决了合适的氧气压力、流量和喷嘴与熔池面距离等工艺操作问题。之后迅速建立15t试验转炉,广泛研究新方法所冶炼钢的品质。由于钢的质量很好而且炼钢工艺的效率很高,1949年末该公司决定在林茨投资建设世界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并命名该炼钢法为LD法。林茨的30tLD转炉工厂于1952年11月投产。翌年春季第2个30tLD转炉工厂在奥地利多纳维兹([)onawitz)建成投产。1950年由苏埃斯申请得到专利权。推动炼钢工业再次大变革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登上了历史舞台。该法问世后,数十年内迅速取代了平炉炼钢而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炼钢方法。在北美,美国是平炉炼钢大国,有平炉熔池吹氧的经验。美国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工业基础雄厚。在得知转炉氧气炼钢的信息后,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和加拿大多法斯柯(DOFASCO)公司于1954年各迅速建成一个35t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随后

四.炉型与氧枪的设计计算 4.1炉型的设计计算 4.1.1原始数据 ⑴ 炉子平均出钢量220 t 钢水的收得率91.05% 新炉的金属装入量G =220 t/0.9105=242 T ⑵ 吨钢耗氧量=7.18/91.05×1000×22.4/32=55.20 Nm 3/T 供氧强度3.68m 3/(T·min) 供养时间t =15min ,4.1.2熔池尺寸计算 ⑴熔池的直径 D =K t G / K (1.5~1.75) 取K =1.53 所以D =1.5315/242=6141 mm ⑵熔池深度计算 选用筒球型 熔池深度为 h =V 金属+0.046D 3/0.079D 2=(35.5+0.046×6.1413)/(0.79×6.1412) =1550mm ⑶熔池其他尺寸的确定 炉底球冠的曲率半径R =0.91D =5588 mm 球冠的弓形高度h 1=0.15D =921 mm ⑷ 炉帽尺寸的确定 ① 取炉口直径与炉膛直径之比d/D =0.51 d =0.51×6141=3132 mm ② 取炉帽的倾角为64° ③ 炉帽高度的计算 H 帽=1/2(D-d)tanθ+400=3485 mm H 锥=H 帽-400=3085 mm ④ 炉帽容积计算 V 帽=0.257×3.14×(6.1412+3.1322+6.141×3.132)+0.785×3.1322×0.4 =56.954m 3 ⑸ 出钢口尺寸计算 d 出钢=T 75.163+=22075.163?+=210 mm

取水平倾角为18° 出钢口衬砖外径dST =6×210=1270mm 出钢口长度=7×210=1480mm ⑹炉子内型高度的计算 取炉容比V/T =1.0 新炉炉膛有效容积: V =G ×V/T =1.0×220=220 m 3 V 身=V -(V 金+V 帽)=220-(35.5+56.954)=127.513 m 3 炉身高度: H =141 .66.141×4/513.127?π=4.308 m=4038 mm 炉型内高: H =h +H 身+H 帽=1550+4308+3485=9343 mm ⑺炉衬的选择 工作层选用镁碳砖 炉身永久层选115 mm ,工作层选700 mm ,填充层100mm 炉帽永久层选150 mm ,工作层选600 mm 炉底永久层选425 mm ,工作层选600 mm D 壳内=6.141+0.915×2=7.971m H 壳内=9.343+1.025=10.368m ⑻炉壳钢板 炉身选75mm ,炉底炉帽选用65 mm H 总=10.368+0.065=10.433m D 壳=7.971+0.075×2=8.121m ⑼炉子高宽比 壳总D H =121 .8433.10=1.28 因为顶底复吹转炉的高宽比一般为1.25~1.45,所以炉子尺寸基本是合理地,能保证炉子的操作正常进行。 4.2低吹喷嘴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管式喷嘴结构 一般说来,喷嘴多而直径小些好。生产中喷嘴数量常为2~4个,具体视炉子容量和布置形式而定。本炉喷嘴取4个。 合理的布置应使底吹和顶吹产生的熔

氧气顶吹转炉炉体设计

目录 一转炉系统设备.............................................................................................................- 1 - 1.1 炉型.....................................................................................................................- 1 - 1.1.1 转炉炉型概念.............................................................................................- 1 - 1.1.2 合理的炉型要求.........................................................................................- 1 - 1.1.3 转炉的基本炉型.........................................................................................- 2 - 1.1.3.1 筒球型.................................................................................................- 2 - 1.1.3.2 锥球型.................................................................................................- 2 - 1.1.3.3 截锥型.................................................................................................- 2 - 1.2 转炉炉型主要参数确定.....................................................................................- 3 - 1.2.1 转炉的公称容量.........................................................................................- 3 - 1.2.2 炉容比.........................................................................................................- 3 - 1.2.2.1 铁水比、铁水成分.............................................................................- 3 - 1.2.2.2 供氧强度.............................................................................................- 3 - 1.2.2.3 冷却剂的种类.....................................................................................- 4 - 1.2.3 高径比.........................................................................................................- 4 - 1.3 炉型主要尺寸的确定.........................................................................................- 4 - 1.3.1 筒球型氧气顶吹转炉的主要尺寸.............................................................- 4 - 1.3.1.1 熔池直径D..........................................................................................- 5 - 1.4 炉壳.....................................................................................................................- 6 - 1.4.1 炉壳的作用.................................................................................................- 6 - 1.4.2 炉壳的组成.................................................................................................- 6 - 1.4. 2.1 炉帽.....................................................................................................- 6 - 1.4. 2.2 炉身.....................................................................................................- 8 - 1.4. 2.3 炉底.....................................................................................................- 8 - 1.4. 2.4 制作及要求.........................................................................................- 8 - 1.5 炉体支撑系统.....................................................................................................- 9 - 1.5.1 托圈与耳轴.................................................................................................- 9 - 1.5.1.1 托圈与耳轴的作用、结构.................................................................- 9 - 1.5.1.2 托圈与耳轴的连接...........................................................................- 10 - 1.5.2 炉体与托圈...............................................................................................- 10 - 1.5.3 耳轴轴承座...............................................................................................- 13 - 1.6 转炉倾动机构...................................................................................................- 14 - 1.6.1 工作特点...................................................................................................- 14 - 1.6.1.1 减速比大...........................................................................................- 14 - 1.6.1.2 倾动力矩大.......................................................................................- 14 - 1.6.1.3 启动制动频繁,承受的动载荷大...................................................- 14 - 1.6.1.4 工作条件恶劣...................................................................................- 15 - 1.6.2 结构要求...................................................................................................- 15 - 1.6. 2.1 满足工艺需要...................................................................................- 15 - 1.6. 2.2 具有两种以上倾动速度...................................................................- 15 - 1.6. 2.3 安全可靠运转...................................................................................- 15 - 1.6. 2.4 良好的适应性...................................................................................- 15 - 1.6. 2.5 结构紧凑效率高...............................................................................- 1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