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变形计算系统使用手册

地表变形计算系统使用手册
地表变形计算系统使用手册

地表变形计算及预计系统使用手册

一.系统功能简介

地表变形计算及预计系统程序包括了“三下采煤“中的所有内业计算,主要包括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内业计算和变形预计两大功能。

1、地表观测站的内业计算包括:

(1)、检查水准记录本。

(2)、水准标高计算,同时建立标高数据库。

(3)、检查边长测量记录本。

(4)、计算各个点之间的边长,同时建立边长数据库。

(5)、计算每次的下沉值。

(6)、计算综合变形。

(7)、汇总每一次的下沉值。

(8)、计算下沉曲线数据。

(9)、自动生成实测下沉曲线。

2、变形预计计算包括:

(1)、单点变形预计,自动生成计算成果表。

(2)、显示、打印变形预计成果表。

(3)、计算下沉、倾斜、水平变形、曲率、水平移动等值曲线数据。

(4)、生成下沉、倾斜、水平变形、曲率、水平移动等值曲线。

二.系统具体菜单使用说明

程序运行以后屏幕上显示如下:

一、观测站

观测站有以下4个子菜单:

1、选择观测站名称

观测站名称是系统计算的主要参数,一个观测站只有一个名称,只有选择了观测站名称才能选择观测站走向线、倾向线名称、才能进行标高计算菜单、边长计算菜单、才能进行下沉计算、变形计算。只有选择了观测站的走向线、倾向线名称才能建立边长数据库,才能计算综合变形。因此,在程序运行以后,如果不选择观测站名称就无法选择走向线、倾向线名称,也就造成本程序大部分菜单都是灰色的,菜单功能失效。

选择该子菜单出现以下选择框

在左列表框内选择观测站名称,如果选择“14307东“,在右列表框内则自动列出该观测站的所有走向线、倾向线名称供用户选择,屏幕显示如下:

在选择好以后按“确定“按钮。

添加观测站:在左边小方框内输入观测站名称,然后按左边方框的“添加 “按钮,一个新的观测站名称添加到数据库中。

添加走向、倾向线:先选择观测站名称,然后在右小方框内输入走向线名称或倾向线名称,然后按“添加“按钮,新的走向线名称或倾向线名称将添加到数据库中。

删除观测站:在左列表框内选择观测站名称,然后按“删除”按钮,该观测站名称将从数据库中删除。

删除走向、倾向线:在右列表框内选择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然后按“删除“按钮,该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将从数据库中删除。

2、对新增观测站走向、倾向进行初始化编号

只有添加了新的观测站、添加了新观测站的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以后,该菜单才能有效,否则,该菜单无效。该菜单只有在建立新观测站时才有用,日常观测不需要。该菜单必须在进行系统前,先设计好各点的编号及顺序,该菜单只在建立新的观测站时输入一次。

如图一所示,先对新增观测站走向线或倾向线进行编号,控制点作为 0 号,按1、2、3…顺序编号。(其中hi为各点的支距)

图一

在建立观测站时,埋设的桩点不可能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在观测站全面观测时,需要丈量各个点的支距,在输入编号时,同时将各个点的支距输入到数据库中,以便于在日常测量时改算边长。

鼠标在“对新增观测站走向、倾向进行初始化编号“按下,屏幕上显示如下:

逐个点输入,输入完“实际点号“以后,回车,开始输入”编号“,编号从0开始,然后回车,以后编号不再输入,系统自动进行编号,再输入该点的支距,不输入支距按系统按0自动输入,全部输入完以后按“结束”按扭。

3、检查走向、倾向的编号

按8先后检查,按3 先前检查,发现错误直接改正。检查完以后按“结束” 按扭。

4、建立观测时间进尺台帐

建立观测时间、进尺台帐有助于对整个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下沉速度的计算,是整个地表观测站必须收集的资料,观测时间必须输入正确,以备进行下沉速度的计算,在进行标高计算的同时,如没有进行边长观测,则边长观测次数不输。观测站名称系统自动显示,首次进行观测时间、进尺台帐输入,按“添加”按钮进行。

按“建立观测时间进尺台帐”子菜单,屏幕显示如下:

备注:时间格式为:????-??-??,年-月-日(例如:2000-04-09)。

二、标高计算

地表观测站的大部分工作是地表下沉观测,其内业计算就是先计算各个点的标高,然后在根据实测的标高计算下沉值。观测地表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四等或三等水准观

测,记录簿检查繁琐,内业计算工作量大。内业计算包括检查水准记录簿、水准计算和建立标高数据库。屏幕显示如下:

1、输入水准路线名称

每一次水准观测,一条符合或支水准路线赋给一个名称编号,以便于标高计算。改水准路线不能重名,属于同一观测站的各水准路线点必须统一编号,各次观测数据必须齐全统一,在同一个观测站下的各水准路线上,不能有同名的点号。若直接建立标高数据库,则不需要选择水准路线,可在标高数据库子菜单下,根据观测站的统一点号,直接进行标高输入即可。

运行该子菜单屏幕显示如下:

对于已有的水准路线名称,从列表框内选择,然后按“确定“按钮即可。

对于未有的水准路线,从下方框内输入,按“添加“按钮即可。

2、水准记录

该菜单有五个子菜单

2.1选择观测方法

屏幕显示如下:

2.2、检查原始记录并将平均高差存入数据库

检查水准记录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利用该程序可直接检查水准记录本,同时将平均高差存人数据库,以便于下一步的标高计算。屏幕显示如下(选择变换仪器高方法时):

每输入完一项以后,按回车输入下一站, 在输入完一站以后,上一站的前视点自动转化成下一站的后视点。输入完以后按“结束“按扭。

2.3、输入平均高差并存人数据库

如果水准记录簿已经检查完,可按以下表格直接输入平均高差。

输入完以后按“结束“按扭。

2.4、检查平均高差

对2.2和2.3子菜单输入的平均高差进行检查。屏幕显示如下:

检查完以后,单“结束“按扭。

2.4、删除该水准路线的所有记录

将该水准路线的所有原始记录删除。

3、计算标高

该菜单有三个子菜单

3.1、计算标高

屏幕显示如下:

说明:

a、符合水准正算和反算结果相同。

b、正、反算是与支水准路线的起始点的位置有关,若支水准路线的第一站的后视点为起始点,则为正算,若支水准路线的最后一站的前视点为起始点,则为反算。

c、完成水准计算配置和修改完起始数据以后,按“确定”按钮开始计算。

计算完成以后,生成bg1.txt和bg2.txt两个文本文件。

支水准路线时,附合标高删除即可。

3.2、显示标高计算成果表

显示标高计算成果表

3.2、打印标高计算成果表

打印标高计算成果表

4、建立标高数据库

建立标高数据库有三个子菜单。

4.1、输入标高数据库

首先按提示输入标高观测次数,然后按屏幕提示输入。

4.2、检查标高数据库

首先,按屏幕提示输入标高观测次数, 然后进行检查。

4.3、删除某一个观测站的所有标高

将某一个观测站的所有标高删除,有两次提示,一般不要使用。

三、边长计算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地表变形观测,即观测各个桩点之间的距离,目前,随着光电测距仪的发展,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大都采用测距仪来测量地表的水平变形,因此,本程序只使用光电测距仪测量边长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使用全站仪观测的数据输入情况。

边长计算需要加入气象改正数,并将边长改算到走向线上,因此,各个点之间的边长计算工作量大,综合变形计算工作量也比较繁琐。

屏幕显示如下:

1、选择边长观测区段

边长区段的编号:如图二所示。

710 709 708 707 706 705 704 703 702 701

(仪器站)

图二

假定仪器架在705,测量705-704,705-703,705-702,705-701的距离,那么705-701之间的区段必须编一个号,705-710之间必须编另外一个编号。

每一次边长观测,对每一个区段进行编号,以便于计算各个桩点之间的边长,建立边长数据库。程序运行以后,从下列列表框选择或输入边长观测区段。

对于已有的边长区段名称,从列表框内选择,然后按“确定”按钮即可。

对于未有的边长区段名称,从小方框内输入,按“添加”按钮即可。

2、边长记录

该菜单有三个子菜单

2.1、输入边长记录

对于添加的区段,输入第一个数据是仪器站名称、气压、温度,屏幕显示如下:

将仪器站的点号、气压和温度输入完以后,回车,屏幕显示如下:

如图二所示,前视点方框内输入704,距离方框内输入705-704的距离,倾角方框输入该边倾角,输入倾角时可以输入倾角,或直接输入观测值,例如:倾角观测值89度30分,在方框内可直接输入89.30或0.30都可以,程序计算时会自动判别,以减少边长记录簿的检查工作量。

然后,在输入 703,705-703的距离,705-703的倾角,依次类推,直到输入完701号的观测数据以后,然后按“结束”返回。

2.2、检查边长观测数据

运行该子程序以后,首先显示仪器站、气压和温度,屏幕显示如下:

向后翻一个数据以后,屏幕显示如下:

检查完以后,单击按“结束”命令结束。

2.3、删除该观测区段的所有记录

边长计算完以后,可以将该观测区段的所有记录删除。

3、建立边长数据库

该菜单有四个子菜单。

3.1、计算边长并建库

屏幕显示如下:

屏幕显示的测距仪气象改正公式和比长改正公式为程序的默认值,可以进行修改,修改时直接覆盖原来的数据即可。

修改完以后按“确定”计算边长,可将计算结果直接存入边长数据库。

3.2、输入边长

在选择了观测站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以后,该子程序才能有效,在输入观测次数以后,屏幕显示如下:

输入完以后,按“结束”结束。

3.3、全站仪建库

该菜单主要是为使用全站仪测量边长而建的,通过输入坐标直接计算个各段边长,并将边长直接输入到数据库中。

该菜单屏幕显示如下:

注意:在每次输入端点2的y坐标后,必须回车,以进行边长的计算。

3.3、检查边长

在选择了观测站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以后,该子程序才能有效,在输入观测次数以后,屏幕显示如下:

检查过程中,发现错误直接改正,检查完以后,按“结束”按扭。

四、计算下沉值

下沉值计算是地表观测站的日常工作,共有5个子菜单。

1、计算下沉值

该程序运行以后,先输入计算下沉值的次数,然后程序自动计算,计算结果保存在xch1.txt 和xch2.txt文本文件中,文件保存在c:\yanyi\txt 子目录中。

2、显示下沉值计算成果表

显示计算的下沉值成果表。

下沉值计算成果表的打印方法

A 方法1

直接打印

B 方法2

导出后再打印

C、方法3

将xch1.txt文本文件用word 打印,文件调入以后,利用“表格(A)“中的”文字转换成表格“功能,自动生成表格,然后打印输出。

D、方法4

将 xch2.txt 文本文件用附件中的写字板打印输出。

3、生成下沉折线图

程序运行以后,先输入计算次数,然后自动生成观测站的走向线或倾向线的下沉值折线图。

4、拟合下沉曲线图

程序运行以后,先输入计算次数,然后自动生成观测站的走向线或倾向线的下沉值曲线图。

5、打印下沉折线图、曲线图

将生成的图形打印输出。

常见错误处理:

若在计算下沉时,出现以下错误:

主要原因是输入的标高数据有问题,缺少数据和多输数据,或者是观测时间、进尺台帐输入有问题,需要重新检查数据。

五、计算水平变形

水平变形计算包括3个子菜单。

1、输入边长观测次数

只有选择了观测站名称、走向线或倾向线名称以后该菜单才有效,从下列列表框中选择选择水平变形计算次数。

2、变形综合计算

变形综合计算包括计算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

3、显示变形综合计算成果表

打印变形综合计算成果表方法同打印下沉表

也可以用附件中的写字板打印xch2.txt 。

六、变形预计

变形预计是“三下“采煤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程序不但能对单点进行变形预计,而且还能生成变形曲线数据,绘制下沉等值线、倾斜等值线、水平变形等值线、曲率等值线和水平移动等值线,能直观看出破坏等级。变形预计方法有概率积分法、负指数函数法和威布尔函数法。该菜单有以下8个子菜单。

1、输入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程序运行以后,屏幕显示如下:

说明:

1.1、变形预计默认图纸中的真坐标系, 也可采用任意坐标系。

1.2、左下角点 X、Y是指所要预计的区域的左下角坐标。(面向上山方向,工作面的左下角。实际高斯坐标系)

1.3、指向上山方向方位角与工作面走向方位角的关系:

在地理坐标系中,指向上山方向方位角 + 90 = 工作面走向方位角

例:如:工作面走向方位角=23

则:指向上山方向方位角=293或者113

1.4、可以添加工作面预计参数或删除工作面预计参数。

1.5、变形预计参数输入完以后,按“选择参加预计的工作面”命令,从列表框中选择参加预计的工作面。(此处可以多选,按CTRL+工作面名称)

2、输入负指数函数法预计参数

同概率积分法

3、输入威布尔函数法预计参数

同概率积分法

4、单个点的变形预计

只有输入各种变形预计参数以后,该子菜单才有效。输入预计点的坐标就可以了。当X输入999时,程序运行结束。预计结果保存在程序安装目录下,文件名为bxyj.txt 和bxyj1.txt。

对于任意坐标系,输入的是预计点的计算方位角。

5、生成变形曲线数据

屏幕显示如下:选取整个工作面,在选择了变形曲线点间距以后,可直接计算。如果选取了预计范围,必须输入预计范围的两个角点坐标,这两个角点的坐标差值能被点间距整除。

选择变形曲线点间距的大小只与程序本身生成的等值线原始数据有关,距离越小,生成的原始数据间距越小,数据越多,程序运行时间越长。一般要根据所要预计的采区走向、倾向长来选取。(一般选择100)

共生成W.txt 、Iq.txt 、Iz.txt 、Uq.txt、Uz.txt、Kq.txt、 Kz.txt、Eq.txt 、Ez.txt 9个文件,其中,W-代表下沉值,I-代表倾斜, U-代表水平移动, K-代表曲率,E-代表水平变形,q-代表工作面倾向方向,z-代表工作面走向方向。文件保存在“预计结果”子目录中。

6、绘制变形曲线图

变形曲线的绘制采用平面图形系统绘制,具体见图形系统使用说明。

7、生成剖面预计曲线图。

根据预计成果可以生成剖面线下沉、倾斜、曲率、水平变形和水平移动曲线图。

8、显示变形预计成果表

显示变形预计成果表,同时可以打印变形预计成果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 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 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 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 (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 (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 (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 (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首先应

系统后台操作手册

手册目录 1、登录后台管理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登录后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后台管理界面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修改网站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修改管理员密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更新缓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站名称,BANNER 修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栏目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添加栏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修改栏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添加子栏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删除栏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文章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添加文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章管理(删除,修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章回收站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留言本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其他管理(友情链接,调查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友情连接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添加友情链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修改友情链接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 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平均采深 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 ?--+=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某收银后台管理操作手册

收银后台管理操作手册 目录 简介 (2) 票据设置 (2) 设备设置 (6) 2.1 打印机设置 (6) 2.2电子称重设置 (9) 2.3钱箱设置 (9) 快捷键管理 (10) POS机双屏设置 (12) 4.1图片管理 (12) 4.2消息管理 (16) 4.3视频管理 (18) 4.4POS双屏设置 (22) POS机管理 (26) 5.1 添加POS机 (26) 5.2票据设置 (28) 5.3设备设置 (29) 5.4 支付方式设置 (31) POS数据同步设置 (33) 安装包下载 (34) 数据监控 (35) 交接班日志查询 (37) 终端数据补传 (37) 设备业务日志 (39)

简介:设置和前端POS相关的配置,监控前端数据,补传离线数据 点击收银或门店(不同的平台,名称可能不同)按钮进入 票据设置 简介:设置全局小票,小票格式,打印内容 点击票据设置。此处设置的是全局设置,设置后所有门店POS端的小票按照这个设置打印。(POS机管理中也可以对单一POS机设置票据设置,设置后全局设置不对这个门店生效) 在POS小票设置中编辑打印内容。

点击小票格式设置选择格式大小(按打印机区分票据大小 PX表示字符宽度)注:1小票和大单据只能选择一种 2在这里设置每单打印几张小票,直接填入小票数量即可

点击大单据设置。注:大单据宽度px需要按实际情况手动添加,一个PX代表一个字符,px越高宽度宽

设置完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

设备设置 简介:设置全局的打印机,电子称,钱箱的配置。POS机管理中也可以对单一POS机设置设备设置,设置后全局设置不对这个门店生效 2.1 打印机设置 点击设备设置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引发的地表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一第26卷增刊1一2017年6月中一国一矿一业C H I N A M I N I N G M A G A Z I N E 一V o l .26,S u p p l J u n .一2017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引发的 地表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郝文杰1, 2,魏一洁3,任一涛1,史彦新1,2(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 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51;3.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兰州730050 )一一摘一要:西北地区厚黄土覆盖层急倾斜煤层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二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具有独特的发育特征,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指标和方法,从而获取监测体的演变模式,本文选择甘肃省窑街三矿采煤引发的地表沉陷典型区域作为研究试验区,通过总结采煤工艺及地质条件差异引起的地表沉陷特征,结合采用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实时监测技术,实施了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引发的厚黄土层变形监测工作,选取地表埋设G P S 监测桩定期监测和安装拉绳变形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的方法, 实时监测塌陷区典型变形点的三维变形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垂向沉降和水平位移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对稳定区进行了划分三该研究为开展类似条件下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三 一一关键词:急倾斜煤层;地表沉陷;G P S ;动态监测;一一中图分类号:T D 325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4051(2017)S 1-0378-04S t u d y o n s u r f a c e d e f o r m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a v i n g s t e e p -i n c l i n e d c o a l s e a m w i t hh o r i z o n t a l l y g r o u p e d t o p -c o a l d r a w i n g m i n i n g m e t h o d HA O W e n j i e 1,2,W E I J i e 3,R E N T a o 1,S H IY a n x i n 1, 2(1.C e n t e rF o rH y d r o g e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G e o l o g y ,C h i n a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B a o d i n g 071051,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n i s t r y o fL a n da n dR e s o u r c e ,B a o d i n g 071051,C h i n a ;3.G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L a n z h o u730050,C h i n a )一一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 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a n d g r o u n df i s s u r e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u s eb y c a v i n g s t e e p -i n c l i n e d c o a l s e a mi nn o r t h w e s t a r e a o f C h i n a .A i m i n g a t t y p i c a l r e g i o n a l o f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i nY a o j i e c o a l m i n e o f L a n z h o u c i t y ;S u m m a r i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R e s e a r c h t h i c k l o e s s d e f o r m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U s e dG P S a n d d i s p l a c e m e n tm e t e rm e t h o dw h i c h r e a l i z e r e a l -t i m e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o n -l i n em o n i t o r i n g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p a c e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p r o g r a m 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e s t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e x p e r i e n c ef o rt h e r e s e a r c hw h i c h i s i n t h e s i m i l a r c o n d i t i o n .一一K e y w o r d s :s t e e p c o a l s e a m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G P S ;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收稿日期:2017-03-05一一责任编辑:宋菲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资助(编号: 201511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1402322)第一作者简介:郝文杰(1984-),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方法研究工作,E -m a i l :h a o w e n j i e l o v e @163.c o m 三一一我国宁夏二 陕西和甘肃省等西部地区,巨厚黄土层覆盖地区占矿井开采面积的60%以上, 这些地区的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1],不但使矿区建筑物受损,而且造成植被破坏二水土流失二山体滑坡二农田损毁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矿区可持续发展[ 2]三为最大限度地解放 三下 压煤,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地表村庄 建筑物,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地表移动观 测研究三在欧洲,F e r r i e r 等人利用光谱成像技术对西班牙最大的铜矿区R o d a q u i l a r 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由于铜矿的过度开采所造成地面沉降问题的发展 趋势[3]三M u l a r z 利用L a n d s a t T M 和S P O T -5卫星万方数据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 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 2013.06.01

前言 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 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 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 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

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地表沉降观测办法

西石门铁矿 地表塌陷、断裂变形的观察办法(试行) 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条例和局、矿的有关规定,以及结合我矿长期的观测经验。对我矿开采范围内各大采区因采矿出现的采空塌陷区和裂隙变形情况与马河沉降变形情况和尾矿库的监测情况。我矿地测科特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及观测结果整理的办法,以顺利有效地把灾害检测工作做好。能够准确地把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发生重大的灾害事件。 一、观测要求: 1、仪器:全占仪,精度±2″,钢尺。 2、观测时间:以长期固定检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固定检测一般为每月两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为每周一次;定期巡查一般为每月进行一次。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布置在能反映沉降特征且方便观测的位置,一般采用条带型和十字型观测网,布置观测点使用钢钉和混凝土埋桩的方法。 4、沉降观测的五定: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方法、路线要固定。 5、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作好原始记录,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计算出变化值。然后填入沉降观测表中,绘制出沉降与时间的曲线图。

6、沉降结果的上报:要定期将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如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应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灾害事件。 二、观测位置: 1、北采区:在北大坑南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间距10-20;观测点采用混凝土现场浇注设桩。每年一季度末对塌陷区的面积、深度和断裂变形的范围进行观测。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2、中采区:在塌陷坑东侧布置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观测方法与北采区相同。 3、南采区:南区塌陷坑已基本用废石充填完毕,没法设置观测点,但在一些地段也存在着裂隙变形和小面积的塌陷。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4、马河沉降区:在马河的沉降变形部位,位于马河河床内及马河北岸,对我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地危险,为指导安全渡讯和治理维护的需要,在该部位布置三条主观测线及三条辅助观测线及散点;观测点的间距为10-20米;观测点采用在混凝土面上击注钢钉和埋设混凝土桩等方法。观测时间:汛期(7~8月)每10天观测一次,汛期后的两个月(9~10)每20天一次观测一次。其他月份每30天观测一次。在马河的两岸设置径流水位标志,为有关部门提供观测的数据。 5、尾矿库的观测:沿坝体轴线方向上布置一纵一横观测线,一纵:从底部堆石坝至沙棘林带的下沿,设5个观察点。一横:在411米坝面公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五沟煤矿 2008年4月

前言 为了获得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沟煤矿决定建立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五沟煤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013首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013工作面倾向长1000m,走向宽150m,面积约15万m2,平均采深为385m,平均倾角10o,该工作面10煤层厚度在0~5.5m之间,平均3.1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本区有“四含”水,其中四含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渗透性差,补给条件较差,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而与上覆一、二、三含水层无直接水力联系。该工作面老顶为泥岩、粉细砂岩,岩性和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工作面外段为中厚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为6.4~10m;中段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一般厚度为3.7m;里段直接顶板则为深灰色~灰黑色块状泥岩,含炭质,厚度为2.5m。直接底板岩性变化不大,岩性为粉、细砂岩或粉细砂岩互层。上部松散层厚度为270m左右。

后台管理系统使用手册

新疆勇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易缴通办公系统使用手册 易缴通后台管理系统 1、系统组成:交易查询、交易管理、财务管理、商户系统 、系统维护、系统管理 1.1操作方法:输入网址http://19 2.168.102.5:9527/EasyToPayServ/client/ loginAction_showmain.action进入程序,输入工号、密码、点击登录。 输入工号 输入密码

1.2易缴通后台管理系统—— 交易查询模块:分为成功交易、商品成功交易两个子模块 1.2.1成功交易: 查询用户的成功缴费明细,输入用户号码,查询用户缴费金额,缴费时间及其缴费终端号码。 例如:在付费号处输入“182*****268”点击查询,即可显示此用户的缴费时间,地点,及交易金额。

1.2.2商品成功交易:查询用户购买商品的成功记录。输入付费手机号、订单号码、或是终端机号码,查询用户购买业务、交易金额、及其交易时间。 例如:输入终端号码“B9910179001”点击查询,就会显示在此终端机上成功 终端号码输入 交易的商品信息记录。 1.3易缴通后台管理系统—— 交易管理模块:分为失败交易、交易监控两个子模块

1.3.1失败交易:是对系统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的交易记录。 输入号码即可查询用户缴费类型,缴费失败时间、缴费地点及其缴费失败原因。 1.3.2交易监控:显示当前系统中的待发和正在发送的联通、移动、腾讯业务交易信息

由此查看正在交 易的数据 1.4易缴通后台管理系统——财务管理模块:终端结账模块 1.4.1终端结账:分为四种状态: 未结账:对终端内资金的反映。在未收取状态下均显示未结账。在此查看结账信息 预结账:对外勤已结账终端信息的体现。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 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 平均采深 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 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08-12-2修订) 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地表移动参数: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值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三个临界变形值为:倾斜变形3mm/m;水平变形2mm/m;曲率变形0.2mm/m2。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平地边缘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以上各角又都分为上山、下山和走向三角。 最大下沉角: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中心区的最大下沉点至采空区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充分采动

时,在松散层不厚情况下,可依据上下山充分采动角作两直线,其交点至采空区中点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的夹角。 开采影响传播角: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下沉值与该点水平移动值的比值的反正切值。 关于最大下沉角和开采影响传播角,有些书和文章不加区分,其实从以上《规程》中的定义来看,一个通过作图得到,一个通过计算得到,二者从数值上是很可能不同的。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 下沉系数: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法线采厚在铅垂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 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比值。 主要影响角正切: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时,不用边界角、移动角和裂缝角作为预计参数而一般采用主要影响角正切作为预计参数。 注意:主要影响角与下山移动角是不同的概念。 拐点偏距:下沉曲线的几何拐点与煤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偏向采空区)。 对于以上计算参数,《规程》给出了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计算的方法。对于缺少实际观测资料的矿区,可采用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来确定地表移动计算参数(见《规程》)。《规程》还给出了煤层群条件下,如果下层煤开采的影

第一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节开采引起的岩层和地表移动 一、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一)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是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Strata Movement)。 为了便于理解,以近水平煤层开采为例,说明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地下煤层开采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应力及上覆岩层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其内部应力超过岩层的应力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断裂、破碎,相继冒落,而老顶岩层则以梁、板的形式沿层面法向方向移动、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下沉盆地,如图1-1所示。 由于岩层移动和破坏的结果,使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增压区(支承压力区)和减压区(卸载压力区)。在采空区边界煤柱及其边界上、下方的岩层内形成支承压力区,其最大压力为原岩应力场的3~4倍。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使该区煤柱和岩层被压缩,有时被压碎,煤层被挤向采空区。如图1-2所示。由于增压的结果,使煤柱部分被压碎,支承载荷的能力减弱,于是支承压力峰值区向煤壁深处转移。在回采工作面的顶、底板岩层内形成减压区,其应力小于采前的正常压力。由于减压的结果,使下部岩层发生弹性恢复变形。上部岩体由于受下部岩体移向采空区的结果,可能在顶板岩层内形成离层,而底板岩层在采空区范围内卸压,在煤柱范围内增压,两种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出现采空区地板向采空区隆起的现象。 (二)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 在岩层移动过程中,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弯曲 弯曲是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当地下煤层被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岩层整体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此时,有的岩层可能会出现断裂或大小不一的裂隙,但不产生脱落,保持层状结构。 2.垮落 垮落(又称冒落)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无规律地充填在采空区,此时,岩体体积增大,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3.煤的挤出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上覆岩层强大的压力作用下,部分煤体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煤的挤出(又称片帮)。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分析软件(2017年1月)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程序(SODP 3.0.0) 使用说明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1简介 (2) 2配置及启动 (2) 2.1配置SODP (3) 2.2启动SODP (3) 3实测数据处理 (4) 3.1工程数据导入 (4) 3.2测线数据导入 (6) 3.3超前距(角) (8) 3.4滞后距(角) (9) 3.5边界角 (10) 3.6移动角 (11) 3.7沉降持续时间 (12) 3.8移动变形最大值 (13) 3.9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 (13) 4预计参数反演 (15) 4.1工程数据导入 (15) 4.2求参项目数据导入 (15) 4.3数据预处理 (17) 4.4求参数 (18) 4.5求参结果 (19) 5开采变形预计 (21) 5.1工程数据导入 (21) 5.2预计项目数据导入 (21) 5.3预计方法 (23) 5.4数据预处理 (24) 5.5预计计算 (25) 5.6预计结果 (26) 6附录 (28) 6.1沉降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8) 6.2水平移动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9)

1简介 对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站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移动盆地主断面内的各种角量参数及最适合于该区域的移动变形预计模型参数,是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核心内容。分析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对开采沉陷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主断面内的角量参数可以科学地确定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留设范围;利用合理的预计参数可以准确地对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可以定量地研究受开采影响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另外,预测结果还常被用来判别建筑物是否受开采影响和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作为受影响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或就地重建或采取地下开采措施的依据;还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全面掌握矿区土地的塌陷情况,包括塌陷面积、塌陷深度,以便开展矿区土地复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等。 本软件采用C#及C语言,基于https://www.360docs.net/doc/ed6434222.html,平台二次开发完成,可运行于AutoCAD2006及以上的版本。主要实现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处理分析、概率积分法最优参数反演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等功能。 2配置及启动 为了本软件能够良好运行,在使用本软件前,请确定已经安装了

睿停车后台管理中心系统 用户手册 前台版本

1业务管理 鼠标移动至业务管理菜单出,即可看到下来的子菜单。业务管理模块分为业务办理、人事信息管理以及充值缴费中心三块内容。后文将对这三个子功能菜单详述。 1.1业务管理 点击业务管理子菜单项即可进入业务管理模块。

1.1.1预约车辆管理 车辆管理首页默认打开预约车辆管理页面,预约车辆管理页面,页面右侧为预约车辆列表,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按钮进行相关操作。 1.1.1.1立即预约 点击立即“新增”按钮,早呈现的页面中填写预约信息即可进行预约登记,填写完成后点击提交按钮即可完成本次预约登记。 1.1.1.2编辑 点击预约记录中的“编辑”链接,即可对当前的预约车辆信息进行编辑修改。

1.1.1.3删除 点击预约记录中的“删除”链接,即可对当前的预约车辆信息进行删除操作。 1.1.1.4查询 通过列表上方的表单项,用户可以进行选择性输入,并点击搜索,系统将根据用户填写的查询条件进行结果查询。 1.1.2月租车辆管理 1.1. 2.1新增 点击页面中的“新增按钮”,系统即可弹出页面供用户录入月租车辆的信息,录入完成后点击“提交”即可完成月租车辆身份信息的录入。

1.1. 2.2编辑 用户点击需要修改的月租车辆信息所在行最后的“编辑”链接,页面即可弹出编辑页面提供修改。 1.1. 2.3删除 用户点击需要删除的月租车辆信息所在行最后的“删除”链接,即可删除当前的月租车辆信息。 1.1. 2.4查询 通过列表上方的表单项,用户可以进行选择性输入,并点击搜索,系统将根据用户填写的查询条件进行结果查询。

1.1. 2.5数据纠错 针对试运行阶段人事资料信息不准确问题,系统提供了数据纠错处理功能,点击“数据纠错”即可进行数据纠错,若无数据纠错按钮则说明目前系统不属于试运行阶段或者试运行阶段开关被关闭。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概述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SEASAT卫星。而后发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广泛地用于研究陆地、冰川和海洋、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侧视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辨率。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InSAR传感器可以通过记载或星载的方式对地球表面成像,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的InSAR系统已投入应用,并不断地趋于完善,使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InSAR用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Goldstein等人应用欧洲遥感卫星(或称地球资源卫星)ERS-1间隔6d的数据在没有地面控制点情况下直接测定冰川速率。Massonnet等人首先利用ERS-1资料计算出1992年美国Landers 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的地面至卫星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