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目前临床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中,不同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我科自2011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进行临床实验。
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接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
在完成规定疗程8周后,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并就随访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完成疗程8周后,实验组30例患者中,达到治愈患者15人,好转患者8人,有效患者5人,无效患者2人,出现不良反应患者3人,有效率达到90.0%,不良反应出现率10.0%。
对照组30例患者中,达到治愈患者11人,好转患者5人,有效患者3人,无效患者11人,出现不良反应患者9人。
有效率达到63.3%,不良反应出现率30.0%。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使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比传统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更低,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74-02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病于结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过去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该疾病的诊出比例正在逐年升高。
UC如果不及时予以规范的治疗,长期反复炎症有诱发结直肠癌变的可能。
在过去,针对UC的治疗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类的抗炎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
临床治疗证实,该药物可抑制炎症,减低UC向肿瘤转化的几率。
然而,该药物的治疗也常常带来诸如头痛、肌肉痛、粒细胞减少、叶酸缺乏等自身免疫、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医师开始采用其他新药替代柳氮磺胺吡啶。
其中,美沙拉嗪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者则 很 少发 生癌 变 。有 M e t a分 析显 示 , 对 于 所有 溃 疡
素, 病变范 围越大 , 癌变率越高 , 广泛溃疡性结肠炎癌 变率 约为 5 . 4 %_ 6 J 。直肠 炎和 直肠 乙状 结 肠 炎癌 变 率
较低 , 左半 结肠 炎癌 变 率 次 之 , 全 结肠 炎癌 变 率 最 高 。
了U C . C R C … 。溃疡 性 结 肠 炎 的 癌 变 机 制 尚不 清 楚 , 临床上 也 缺乏有 效 的监测 及 预 防手段 。我们 对 溃疡性 结 肠炎 相关 性结 直肠 癌 的危 险 因素 、 发 病机 制 、 内镜下
表 现 以及 预防等 进行 综述 。
一
、
U C — C R C的危 险 因素
作者单位 : 4 1 0 0 0 8 长 沙, 中南大学湘雅二 医院
通讯作者 : 吴小平 , E - ma i l : w x p 2 0 0 6 @1 2 6 . c o n r
2 0 0 7 , 1 3 3 ( 2 ) : 6 5 9 - 6 7 2 .
c h l o r h y d r i c g a s t i r n — d e f i c i e n t m o u s e p r o g r e s s t o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a [ J ] . O n —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研究报告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外科,消化内科病症体征:便血,横结肠息肉,肠鸣,急腹症,肛裂,腹痛疾病介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什么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怎么回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原因不明的,时好时坏血性腹泻,难以设想如此一个破坏性疾病却无一个可确定的病因或一个特异的内科治疗方法,虽然切除全部病变的结,直肠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价将是有可能从此终身腹部回肠造口症状体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
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
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
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D,和高热、腹痛。
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谱极广,从轻度腹泻性疾病至暴发性、短期内威胁生命的结局,需立即进行治疗。
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员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
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
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腹胀、发热和急腹症征象。
由于频繁腹泻,肛周皮肤可有擦伤、剥脱。
还可发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瘘,虽然后者在CROHN病中更为常见。
直肠指检总是疼痛的。
在有肛周炎症的病例指检应轻柔。
皮肤、粘膜、舌、关节和眼部的检查极为重要,因为如这些部位有病变存在,那么腹泻的原因可能就是溃疡性结肠炎。
化验检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要做的检查:1.结肠镜所见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摘要】目的:探究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方法:甄选我院60例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并对比患者症状评分。
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联合治疗,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临床需求。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临床中,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仍不清楚,其主要是由结肠和直肠,以及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引发。
当患者发生病变后,其位置大多存在于患者的大肠黏膜中,或是在黏膜下层中。
并且发生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也可以延伸值患者的结肠处[1]。
由于此病症病程时间较长,并且还表现为反复发作。
无年龄限制,但在青年人中患病较多。
通常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因此,本文针对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探究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19-12~2021-6我院60例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抽签法划分为2个小组。
常规组(30例):实施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30例):在常规组两组药物基础上采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
常规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6.52±1.67)岁;实验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26.56±1.68)岁;两组资料互比,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常规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进行治疗,(生产厂商: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为0.25g,当患者为急性发作时,每日4次,每次1g,当患者维持治疗时,每日3次,每次0.5g。
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患者进行治疗,(生产厂商: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每粒胶囊含有药粉210mg,一日两次,每次2~4粒。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 因病 机
脾虚型 , 治宜疏肝理气 、 健脾 调 中, 以痛泻要 方合 四逆散加 减; 阴血亏虚 型 , 治宜 养血 滋 阴、 益 气健 脾 , 驻 车 丸合 四君 子汤加减 ; 血瘀 肠 络型 , 治 宜活 血 化瘀 、 理 气 通络 , 少 腹逐
瘀 汤加减。
采用 免疫 抑制 剂 、 水杨酸制剂 、 肾上腺皮 质激素 等等 , 虽有
一
定疗效 , 但存 在 的不 良反应 较大 、 价 格也 比较 昂 贵。 中
医在整体观念 与辨 证论 治 的指导 下 , 采取 辨病 、 辨 证相 结 合 的模式 , 治疗 手段 因人 而异且 具有 疗效 确切 、 毒副作 用 小、 复发率低等特点 ,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现将 研究进 展概
豆蔻 、 五 味子 等 ) ; 肝郁 脾虚 型 , 治 以痛泻 要方 加 味 ( 陈皮 、 白术 、 白芍 等 ) ; 气 滞 血瘀 型 , 治 以少腹 逐 瘀 汤加 味 ( 蒲 黄
炭、 五灵脂 、 当归等 ) 。陈治水 等 将 本 病分 为 6型论 治 : 大肠 湿热型 , 治宜 清热 化湿 、 调 气行 血 , 芍 药汤 加减 ; 脾 胃 气虚型 , 治宜 健脾 益气 、 升 阳除湿 , 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 脾 肾 阳虚型 , 治宜 温脾 补 肾 、 涩肠 止泻 , 真人 养 脏 汤加 减 ; 肝郁
山西 中 医
2 0 1 3年 5月第 2 9卷第 5期
S H A N X I J O F T C M M a y .2 0 1 3 V o 1 . 2 9 N o . 5
・ 5 3・
中 医治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研 究进 展
文 0 媛 苏娟 萍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田家华1,索小涛1,马晨曦1,郑丽红2,王海强1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二科,哈尔滨15004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UC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肠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
但UC病程往往较长,病情迁延难愈,缓解期与活动期交替出现,病例收集和随访难度较大。
而UC动物模型可模拟UC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炎症状态及菌群紊乱情况。
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对揭示UC的发病机制、探索高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目前,UC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有诱导法、基因敲除法和联合法。
根据诱导剂不同,诱导法可分为化学药物诱导法、微生物诱导法和食物诱导法。
根据敲除基因不同,基因敲除法可分为屏障蛋白基因敲除法和抗炎因子基因敲除法。
而联合法一般采取两种及以上方法构建UC动物模型。
这些模型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自身实验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诱导法;基因敲除法;联合法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3.027中图分类号:R574.6;R-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3-0111-04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累及结肠或直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间断性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
有研究表明,UC可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病、结直肠癌、贫血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可引起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1-3]。
目前,U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4]。
UC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肠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