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一)
《宪法发展历史》课件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 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并保障公 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等。
宪法司法个重要趋势。
通过宪法诉讼、宪法解释和宪法审查等机制,将宪法引入司法实践中,使得宪法权 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宪法司法化有助于提高宪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04
宪法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对宪法的影响
经济发展推动宪法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宪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宪法的改革和调整。
经济政策与宪法的关系
经济政策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政 策对宪法产生了影响。
经济发展对公民权利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经济发达国家的公 民权利更加广泛和深入。
《宪法发展历史》ppt课件
• 宪法起源 • 宪法发展历程 • 现代宪法特点 • 宪法与社会发展 • 宪法未来发展趋势
01
宪法起源
古代宪法概念
古代宪法概念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宪法概念开始萌芽,但与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存在较大差异。古希腊的城邦政 治制度中,宪法是城邦居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和规章,强调公民权利和政治参与。古罗马的宪法则主要 是为了维护共和制政体,规定了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分配。
宪法信息化趋势
01
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宪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等问
题。
02
信息化与宪法的关系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应充分
考虑信息化时代的特征。
03
信息化时代的宪法保障
信息化时代要求宪法更加注重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以及对政府
宪法的发展历史600字

宪法的发展历史600字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宪法的历史发展PPT课件

政权部分
第二十八条 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 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二十九条 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十 六)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修改为“(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三十条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 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 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三十一条 宪法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 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第一百三十 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是《义勇军进行曲》。”
政权部分
第二十五条 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 代表组成。”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 的代表组成。” 第二十六条 宪法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职权第二十项“(二十)决定全国或 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 “(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 市进入紧急状态”。
1979年修改(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1978年宪法
1980年修改 (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1988年修改(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1982年宪法
1993年修改(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1999年修改(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2004年修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04年修正案主要内容
人权部分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 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 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 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 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 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宪法史

中国宪法史中国宪法学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在1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宪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混合的制度体系与学术体系。
尽管在旧中国宪法发展中脱离宪法理性的制度与文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就整体学术脉络而言,不同时代学者们所提供的宪法学知识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学术关联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1]特别是,宪法学作为研究宪法现象的知识体系,提倡知识与学术的历史传承,使宪法学说成为连接知识与经验、现实与历史的纽带。
宪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学说史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中,宪法制度史是从宪法发展的制度变革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思想史是从宪法发展的思想流变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变迁过程,凡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宪法问题有关的观点、主张等都可以属于这一知识体系,其本身的理论体系化程度并不是判断宪法思想史成果的标准;而宪法学说史则是从宪法发展的学术积累层面研究宪法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考查宪法的历史积淀,旨在探讨特定概念与范畴体系化、整体化的过程。
它既不同于宪法发展历史,也不同于特定时代宪法思想的记载,是对学术对象变迁的“再认识”。
当然,在宪法学说发展中制度、思想与学说又保持着关联性,在互动中寻求发展。
在中国,宪法学说史描述与再现了历史事实。
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前后,我们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追求着一种宪政理想,但学说的历史带有深沉的政治影响。
[2]以控制国家为目标的宪法,往往在国家的主导下获得宪法发展的动力。
这样一来,中国宪法学说具有浓厚的“国家学说”色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关于宪法1500字演讲稿(万能模板3篇)

关于宪法1500字演讲稿(万能模板3篇)关于宪法1500字演讲稿篇1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法”,古文中写作“”。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zhì),即解(_iè),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公堂上遇到不好查清的案子的话,就把这个动物请出来,它会用角顶真正的罪犯。
“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水。
出曲城丘山,南入海。
从水台。
直之切〖注〗,古文。
所以说,“治”开始为河流的意思,后来才引申为治理。
现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法治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的一种制度。
遵纪守法,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该做到法在心中。
柳艳兵、易政勇,是宜春三中高三学生。
__年5月31日,柳艳兵、易政勇不顾个人安危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勇救车上群众,自己却身负重伤。
这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及时制止了歹徒的继续行凶,最大程度地挽救了他人的人身生命安全,避免的更大的伤害,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这种见义勇为的义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们也因此荣获了“__年江西法治人物特别奖!”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浴血夺刀好儿郎。
正是时刻铭记了法在心中,当沾满鲜血的菜刀扬起时,他们奋不顾身,用伤痕写下人间正义,以热血哺育法治之花,凭双手雕刻一个现代公民的法治风骨。
如果你扬法治之帆,你将收获法治之花;相反,如果你漠视法治,你将饱食恶果。
__年10月26日,在吉水县米罗咖啡旁的国道上发生一起车祸!当场死亡一人!消息如此之短,但内容足以震撼每一个吉水人。
我们常说,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生命之树倒塌,这难道还不足以敲响法治的警钟吗?然而类似的交通事故却时常发生。
完整学宪法讲宪法详解

完整学宪法讲宪法详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它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还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学习宪法、讲解宪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宪法的重要地位宪法是国家的基石,它确立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框架。
比如,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国体。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它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如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等。
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一旦受到侵犯,公民可以依据宪法寻求法律的保护。
宪法也是国家法治的基础。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为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根本依据和准则。
二、宪法的发展历程我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
这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的基础。
此后,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分别于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和 2018 年对宪法进行了修改。
每次修改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意愿,使宪法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宪法包括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部分。
序言部分阐述了宪法的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
总纲部分规定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原则,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等。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宪法课件(2024)

发展。
4
宪法基本原则
•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来源于 人民,归属于人民。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在宪法中的体现。
2024/1/26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特点
2024/1/2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特点
实行民主集中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 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 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10
03
国家基本制度及权力结构
2024/1/26
11
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形式
国体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 理制度的基础。
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全国 只有一部宪法和一个中央政府,各地 方政府的权力均来自中央政府的授予 。
《中华民国宪法》
北洋政府时期,先后颁布多部宪法和 宪法草案,其中1923年颁布的《中华 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 颁行的宪法。
2024/1/26
9
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发展历程
2024/1/2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宪法的演变过程、特色和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宪法的演变过程、特色和展望作者:向建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5期摘要: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宪法的演变过程,通过40年的演变我国宪法走向了成熟,是一部好宪法,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变之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与保障人民民主、坚持稳定和与时俱进结合,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
展望未来,我国宪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做到更加重视保障人权、重视宪法的实施、重视宪法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改革开放;宪法;发展;特色;展望引言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以宪法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调整。
具体而言,从1987年宪法到1982宪法(现行宪法),之后又经历了5次修改,到了2018年,我国宪法越来越成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一) 1978 年宪法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这一年3月5日我国进行了继54、75宪法之后第三次宪法调整。
虽然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这部宪法仍旧没有彻底改变75宪法的指导思想,依旧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保留了革委会,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等等。
(二)1982年宪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1982宪法的颁布创造了条件。
1982年12月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四部宪法,也就是今天还在运行的宪法。
这部宪法将国家性质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家主席的设置,取消了领导职务终生制,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确认为社会力量等。
因此,该宪法继承发展了54宪法的基本精神,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一部符合中国实际的结构严谨、内容合适的好宪法。
(三)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正案1.1988年宪法修正案82宪法颁布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宪法提出了修改需求,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政治正确的改革措施需要通过进入宪法获得法律正确,进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韩大元 上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具体功能。这一讲,则着重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
后的宪法发展历程。 《共同纲领》的宪法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并规定新
中国成立后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当时,人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
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定正式的宪法,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以及文
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它是一部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一部人民
民主的建国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
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不管是从内容
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它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首部宪法诞生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
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
削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宪法》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在中国建立,我国
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
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认了国家所有制、合
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的存在,同时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宪法规
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其他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这一切都
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宪法的首次修改 1975年1月17日,第四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我国首部宪法,通过了1975年宪法。 1975年宪
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
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这部宪法在内容上规定了大量极“左”的内容,大
幅度缩小了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范围。 1975年宪法的条文数量及文字也被锐减,仅30条,
共4300余字,而且法律用语逻辑含混。 (摘自《法制宣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