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现状和展望

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现状和展望

564

中国循环杂志 2014年8月 第29卷 第8期(总第194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August,2014,Vol. 29 No.8(Serial No.194)

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是外科学发展中一项里

程碑式的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外科学的模式,并已经渗透到外科各个专科领域,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1]。由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微创是心血管外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微创相关技术如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和复合技术的蓬勃发展,心血管外科正朝着微创模式进行转化:传统的正中切口转化为各种类型的小切口或孔洞式入口;手术方式也朝着介入方式或复合技术方式发展[2]。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组进行的2010年~2012年中国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的开展情况分析显示,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其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虽然我国的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尚属起步阶段,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1 小切口手术

目前,小切口手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瓣膜手术、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等心血管外科领域,因其术后切口微创美观,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小切口CABG 手术多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和胸廓小切口,但是由于受适应证的局限,技术上未有明显地突破,主要完成乳内动脉和前降支(LIMA-LAD)的吻合操作。因此,单纯小切口CABG 手术目前只作为复合技术的一部分应用于临床[4]。

小切口瓣膜手术已达成一定的国际共识。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声明称,瓣膜外科手术正经历从传统切口到小切口的过渡。微创瓣膜手术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微创技术发展的同时仍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国际微创心外科协会(ISMICS)公布的数据提示,小切口瓣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短期和长期全因死亡率、住院并发症无明显差别。但在胸骨并发症(0% vs 0.3%)、输血(1.5 U vs 3 U 红细胞)、术后心房颤动(房颤,18% vs 22%)的发生及辅助通气时间、ICU 和住院时间方面,小切口手术明显优于常规手术[6]。同时Modi P 等[7]发表的Meta 分析结果也提示,微创二尖瓣手术(包括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常规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中国微创外科行业基金的数据提示,与常规瓣膜手术相比,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另外,小切口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也成为一些心脏中心的常规手术[3]。近些年,结合外科小切口手术和内科导管介入技术的复合手术也发展迅速,青岛儿童医院报道,经胸小切口下施行室间隔封堵术适用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修补[8]。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小切口手术结合介入导管的复合技术治疗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也获得了成功[9]。2 胸腔镜手术

1993年,Laborde 首次将电视胸腔镜应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手术中,此后Benetti 和Carpentier

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现状和展望*

华琨,郑哲

专题评论

摘要 微创技术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微创心血管外科相关技术包括小切口技术、胸腔镜、机器人和复合技术等。近年来,微创心血管外科发展迅速,随着一些新的微创技术的出现,相关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并在某些领域达成一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 关键词 微创;心血管外科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公布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 8 月9 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已经连续7 年编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现况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态势 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图1、2)。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 人,每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 人。 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 亿,即每5 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2.66 亿,卒中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 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攀升 高血压2.66 亿患者

高血压是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根据以往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平均年增长3% 推算,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2.66 亿,即每5 个成人中至少有1 人患高血压。 超重/ 肥胖2.4 亿/7000 万人 我国人群超重率(体质指数24~27.9 kg/m2)为17.6%,肥胖率(体质指数≥ 28 kg/m2)达5.6%。18 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 亿和7000 万。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0.0% 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到45.3%。 体力活动7 成人活动不足 与1997 年相比,2006 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调查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运动≥ 3 次、每次运动≥ 30 min)的人数占比为28.2%,但20~49 岁的青壮年人群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吸烟3.5 亿烟民 目前15 岁以上烟民有3.5 亿,被动吸烟者5.4 亿。我国男性吸烟率处于平台期,而年轻女性吸烟率有增加趋势。二手烟暴露水平基本无变化。2005 年我国吸烟总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 膳食营养食盐远超6 g 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明显,而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食盐摄入量(平均每日12 g)大大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小于6 g 的标准;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 血脂异常2.5 亿患者 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水平。我国血脂异常者至少2.5亿。调查显示,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4.14~4.91 mmol/L)和极高(≥ 4.92 mmol/L)的患病率为3.5% 和3.0%。 糖尿病9240 万患者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第29卷综述 作者:吉宏明任少华张汉伟王树荚 单位:吉宏明(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任少华(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张汉伟(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王树荚(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简称脑立体定向术,是指利用空间一点的立体定位原理,先求出脑内某一解剖结构或病变,即目标点在颅腔内的坐标,定出它的精确位置,再用立体定向仪,将立体定向术专用的特殊器械与装置导入颅内,使之达到目标点,对该结构或病变进行外科处理,以达到进行生理研究、诊断或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神经外科医师在施行脑手术时,通常必须先切开脑皮层,才能发现其下方的病变,故常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副创伤而困扰。如果病变很小、位置深在,手术直接寻找将十分困难;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开颅手术则难以避免造成损害;如果探查的靶点为正常组织结构,则直视下更无法加以区别。所以立体定向手术的问世,正是为了解决上述棘手问题。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定位精确和创伤性小,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脑立体定向术的历史发展 脑立体定向术的发展分为早期和现代两个阶段。20世纪前70年为早期阶段。公认的三维定向系统是Clarke和Horsley在1906年完成的。1947年美国学者Spiegnel和Wycis报告了首例病人的立体定向手术。而后国外许多学者,如瑞典的Lesell、德国的Riechert和Mundinger、法国的Talairach和Guiot、美国的Cooper、日本的杉田和铃木郎夫等人,对立体定向手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临床利用X线进行脑室造影定位,治疗范围主要为功能性疾病。借助脑室造影,能够利用参考靶点推算不可见靶点;破坏脑内某一结构,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临床症状,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50、60年代,国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掀起了一个高潮,许多学者争相寻找出脑内新靶点,如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及纹状体袢区等,并治疗了大宗病例。在治疗Parkingson病(震颤和强直)以及疼痛方面收到满意效果。60年代初,我国北京、上海、安徽、陕西等相继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成功治疗了许多罹患锥体外系疾病和疼痛的病人,许多单位还自行研制了定向仪。目前脑立体定向术毁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震颤麻痹已经成为定型手术;对部分痉挛性斜颈和肌强直也有明显的疗效。然而1969年治疗Parkingson症状的多巴胺类药物问世,明显减少了立体定向手术的病源,使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发展进入低谷。 70年代至今,为脑立体定向手术的现代阶段。先进影像学和定向仪的发展打破了脑立体定向术停滞不前的僵局,使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再次掀起高潮。1972年CT问世,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MRI体层成像逐步兴起更为立体定向手术打开了一个新领域。CT、MRI扫描可以直接显示颅内病变及其靶点,避免了脑室造影间接定位的不够精确、并发症较多的缺点,使得立体定向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开创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新纪元。先进的立体定向仪借助CT、MRI引导,手术精度差已达0.3~0.5mm。现代立体定向手术从此进入了一个以CT、MRI引导为代表的、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崭新阶段。借助CT、MRI 引导施行定向手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CT室或MRI室施行手术,利用先进影像技术随时直接观察靶点或利用探针间接定位靶点。另一种方法是CT、MRI扫描定位后,仍回手术室施行手术操作。后一种方法容易利用其他设备资源(如脑血管造影、脑电监测、脑超声检测等)和手术设施,显然更为经济适用,因而为国际上绝大多数神经外科所采用。 2基本原理及方法 脑立体定向术的原理为:颅内任一手术目标点(解剖结构点或病灶)的位置,都可由三维坐标系统确定。病人头部与定向仪彼此固定后,在立体定向仪上就可标记出脑内病灶靶点。即若把立体定向仪的水平、矢状和冠状方向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数轴表示,则脑内任意一个靶点都可在定向仪的三个坐标上找到其特定的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2004年,全球心血管处方药销售额超过了7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病率仅为5.1%,到90年代初就增至13.6%,到2002年时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主要有: 非精神科患者人群中情感障碍的发生和分布: 国外研究显示,在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为9.4%,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抑郁患病率分别为9%~12%和22%~33%,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15%~23%,心肌梗死16%~20%,心力衰竭14%~36%,不稳定型心绞痛15%~20%(Carney,1995 Hance,1996 Gonzalez,1996 Sullivan,1999 Connerney 2001)。90年代在上海综合医院中,情感障碍发病率为:门诊病人10%~20%,住院病人20%~50%,其中心血管40%~50%。 据报道,2005年1~2月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在3260例病人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其次,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科疾病的影响 在抑郁和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2倍,卒中、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Carney发现,约18%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度抑郁,而重度抑郁病人中16%~20%发生急性心梗。在做冠脉造影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病人中,一年内发生急性心梗或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在应激促发的惊恐发作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增加5倍。在心肌梗死后伴随抑郁的病人,其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情感障碍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焦虑和抑郁是较常见的情感障碍,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为胸痛、胸闷、气

张玉琪: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我们全国从事神经外科医师约有1.3万名,由于儿童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造成国内优秀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匮乏,能做儿童脑肿瘤手术的医师则少而又少。结合目前儿童脑肿瘤的发病率,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相当多的儿童脑肿瘤没有得到应有的正确诊断或治疗而死亡。因此,这是每一名神经外科医师、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尽管在50多年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病房的小儿神经外科,但目前在全国综合性医院中,也只有少数医院有独立病房的小儿神经外科和专职的小儿神经外科医师(如: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等)。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没有独立的小儿神经外科,只有个别神经外科医师兼职做儿童患儿的神经外科手术。在全国儿童医院系统内,有独立小儿神经外科或床位超过30张的医院(如:南京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也极少。 诚然,不仅是小儿神经外科,整个从事儿童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数量均在近十年下滑严重。虽然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成因,但作为从事儿童神经外科工作近30年的我个人来讲,儿童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明天和希望,关注他们的健康是我们这代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些从事小儿神经外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如何更好的提高我们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个人认为下述三个方面对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可能有所帮助:第一,高年神经外科医师应主动关注小儿病人,在条件较好的医院(病人来源、硬件条件和技术水平)要设立小儿神经外科。第二,在全社会普及小儿神经外科的科普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儿童颅脑疾病的重要性,特别是媒体的宣传作用。第三,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经费投入,支持医学科研和减免治疗费用。 与儿童白血病治疗相比较,开展小儿神经外科所需要的硬件条件要求不高,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费用低、早期治疗成功率高、长期疗效好。不高的经济投入,较好的治疗效果,每个单位拨付一些经费可使更多的儿童病人受益。 近些年社会对小儿白血病投入了较多的关注,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作为位列小儿神经外科发病率第二位的小儿脑肿瘤,却迟迟未得到全体社会的重视,所以在这里我大声呼吁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儿童的颅脑肿瘤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关注。

心脏病现状

今日话题:中国面临心脏病大流行危险? 日前,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心血管健康得研究报告,称四分之三得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这并非国人得心血管健康状况首次被警示。不过到底现状有多严峻?中国真得面临心脏病大流行危险吗? 一、中国面临得心血管疾病负担确实非常可怕 1、在中国近四分之三得人存在心血管问题,只有2‰达到完全健康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得这份研究报告全名为《中国成人得心血管健康状况》(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nese Adults),基于9、6万多名年满20周岁得中国普通民众心血管健康数据。 该研究采用得就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标准,将心血管得健康分为行为健康与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包括不吸烟、体重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及饮食健康,身体健康得指标则有不吸烟、血脂正常、血压正常与血糖正常。(吸烟出现了两次)。最终数据显示,在中国,身体健康四个指标都占全得人占13、5%,四项行为健康占全得人仅为7‰,而上述七项健康指标全部满足得人更为跌至2‰。研究者还将七项健康指标均分为理想、中等与低等三个等级,其中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差者达到了3/4,中等心血管健康者占不到1/4,至于理想得则更可忽略不计了。 2、国人得心血管健康状况并非首次被警示,很多研究也说明了形势严峻 当然,此次并非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首次被敲警钟。 去年年底,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该研究评估了1990年~2013年间188个国家得死亡情况,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 领导得国际研究人员联盟指导进行。报告显示,在中国,最致命得三种疾病就是脑卒中、冠心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三种疾病造成得死亡人数占2013年全部死亡人数得46%。而以世界卫生组织得定义,心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老龄化等因素影响,CVD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根据1991~2009年间开展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1991~2009年间CHNS调查,整体来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6.1%、22.8%和6.1%。

1991~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 2.2 吸烟 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 1996~2002年,男性吸烟率高达60%以上。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神经外科年度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年度工作总结 篇一:神经外科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务实创新,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创建“三甲”医院这一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优质护理服务”,“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管理和教育,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往年均有明显提高。现将XX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创建“三甲”医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一系列工作,帮助医院和科室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对现有工作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的科学管理目标,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我科在开展和推进“创先争优”,“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重在改进的原则,立足于客观认识缺陷,持续改进工作,效果明显。同时加强脑卒中的筛查和随访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过去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科未出现过一次医疗纠纷和差错,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三好一满意”,杜绝医疗违规行为我科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教育促整改;还把自身的服务工作和“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服务。使“优质护理服务”及“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未发现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以及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收入的现象发生。拒收红包34次,接受锦旗6面。 三改进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努力增加科室收入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床位紧张,医护人员及设备器械不足的情况下,改进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落实核心制度,继续开辟新技术和护理项目,增加各种合理的收费项目,共收治病人1115人次,一年来共施行手术582例,手术病人占住院病人的50%,一年来神经外二科总收入共计2800万元,净收入720万元,同期环比收治病人增加6%,毛收入增加%,净收入增加19%,临床治愈率达99 %,为我院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拓展创新思路,开创进取,大力开展新技术在开展新技术方面,大力开展显微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我科开展的新技术,均达到很好的效果。开展的新手术如下: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显微镜下经鼻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未来工作前景展望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未来工作前景展望 摘要:在人类进入21世纪初期阶段,心血管疾病给人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 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最新的环境下,人 们的压力不断增加,身体素质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目前实际上最新公布的 世界卫生报告内容中,对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进行分析,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 率最高,全球每年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大约在1700万人左右,而造成这一疾 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吸烟、酗酒等情况,所以还需要对其及时的进行预防,这也 是降低这一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病;预防;现状;工作前景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心 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2012年时期心血管患者就已 经达到了2.9亿人左右,其中南方占总人口为1.0亿人左右,北方人口占1.9亿人左右,男女 比例4:6,这样的数据在以每年0.12%的速度上升,也就是说每五个成年人之中就有一个患 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因心血管疾病导致致残率为0.7亿人左右,占有居民人数2.4%,心血管 病情的死亡人数也占有城市居民死亡人数的42%左右,占农村居民死亡人数的41%左右,所 以也能够看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居于各个疾病之首。所 以能够看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一、心血管病流行与预防的现状 在上个世纪中,相关人员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基础性的研究,特别是美国著名的人员,以 期为代表的一大批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入这一疾病的研究之中,在其研究的阶段,学者已经能 够最基本的掌握病情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了解这一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过程 存在的流行趋势。实际上最终其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包含着:高血压疾病、血脂异常的情况,还有患者习惯性的吸烟、肥胖、糖尿病等现象。据调查能够 看出,仅仅高血压这一中疾病的情况,就会导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患者出现死亡, 同时高胆固醇的疾病情况也会导致至少有33%的患者死亡。 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在上个世纪开始就重视对心血管病情和患者的预防,并且针对患者 具体情况开展了一社区作为基础的预防研究方式。其主要就是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其他 的预防方式,有效降低人群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而降低这一疾病造成的患者死亡 几率现象。伴随着这些成果,很多发达的国家已经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加入了国家卫生工作 的重点,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在20世纪60年代阶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除了其疾病治疗水平有所提高之外,另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中重视了对这一疾 病的预防,这也促使其危险程度和危险的因素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等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在1993年时期,脑卒中死亡、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死亡几率都轻微的上升,或者是基 本维持不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其并没有持续的维持心血管预防的工作。 在我国社会中心血管的死亡几率,及心血管疾病导致丧失劳动力更是逐年上升,民众心 脑血管疾病知晓率11%,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总体来讲,还是我国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投入 的并不足够,其整体的措施也不是非常完善,甚至这一工作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部所开展。因为预防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之后,所以我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在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心血管死亡率下降趋势,并没有出现在我国社会中。更加受到关 注的就是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不断严重,甚至逐渐上升,所以这也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 疾病,也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二、心血管病预防的展望 20世纪阶段,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领域在逐渐发展,这也为将来的工作进步奠定了非常良 好的基础保障。在进入21世纪之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出现了一定的进步。 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临床以及预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很多最新的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 述评·作者单位:!"""#$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群体遗传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室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顾东风 在人类跨入%!世纪之初,心血管病给全球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刚刚公布的《%""%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万人,在心血管病死 因中有#&’以上可归因于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因此,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从国内外研究和防治实践中也看到,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比较明确,利用现有的知识开展心血管病的预防已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有效措施。 一、心血管病流行与预防的现状 上一世纪,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以美国()*+,-.)*研究人员为代表的全球一大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者已基本摸清了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运动等。目前资料显示,仅高血压就可导致全球/"0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高胆固醇可导致##0的人死亡。另外,全球目前约有!"亿人超重,至少#亿人肥胖,!1$$亿糖尿病患者,吸烟的人数更多。 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开展了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研究,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预防措施,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而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研究取得了明显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如著名的芬兰2345.6)478+)943:7;5和美国的<5),=34>(+?7@A+5B 943:7;5研究。伴随着这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一些发达国家把心血管病的预防纳入了国家卫生工作的重 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世纪C"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期间重视了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下降。但美国等发达国家自!DD#年以来,年龄调整的脑卒中死亡率轻度上升,心力衰竭也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死亡率基本维持不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出现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下降趋势没有再延续。 我国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DDD 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E $’岁人群中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分别为’!#& !"万和#FD &!"万, 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C’&!"万和!"C &!"万, 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C"&!"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 改变既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发达国家”的认识误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我国自“七五”期间开展的心血管病的社区预防研究,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预防的主要特点是:(!)对血压的控制是干预的重点,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血压小幅度下降,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对血脂和体重的控制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措施,直接影响了对冠心病的干预效果。(#)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好于冠心病,对城市居民的干预效果好于农村。(’)心血管病的人群防治尚限于少数单位,对降低我国广大地区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收效不大。(/)农村心血管病干预项目约为城市的!&/,广大农村社区的心血管病防治项目与人口极不相称。 总体上说,我国对心血管病预防的投入还不足,措施尚不完善,尚未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展开。由于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A.+,G 947?H7>,H)4;.%""#,I38#$,231%万方数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作者:常鹏飞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3 刊名: 中国医师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 年,卷(期):2011,13(1) 参考文献(19条) 1.李龄.雷霆癫癎外科的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 2007(02) 2.刘仕勇.安宁.杨辉儿童难治性癫癎的外科治疗[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05) 3.张建国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现状与未来[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05) 4.李建宇.陈革.庄平丘脑切开术对原发性震颤的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05) 5.张宇清.李勇杰.李建宇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病276例病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07) 6.邵明.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02) 7.李建宇.张宇清.庄平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06) 8.向军.常鹏飞.刘坤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02) 9.陶蔚.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06) 10.陈立华.陈凌.凌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04) 11.常鹏飞.凌至培.左焕琮精神外科的发展历程-理论与实践 2007 12.王连仲.尹忠民.闻华立体定向多靶点手术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 2007(24) 1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精神外科临床指南(建议稿)[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08) 14.李贵涛.陈锡然.陈造宏脑瘫多种手术治疗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15) 15.马凯.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圆锥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附22例报告)[期刊论文]-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02) 16.马凯.李勇杰.庄平脑瘫手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02) 17.孟凡刚.张建国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期刊论文]-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9(03) 18.周晓平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03) 19.张玉琪.王忠诚.张杨北京地区神经外科状况的调查报告[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曲友直.高国栋.QU You-zhi.GAO Guo-dong神经外科进修医生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 2.提高学生兴趣,搞好神经外科学教学[期刊论文]-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3.庄明华.蔡绍先.杨棉华Problem- based Learning与剖析临床教学病例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期刊论文]-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教学人文版)2000,13(4) 4.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陈广鑫神经外科临床带教工作的体会[期刊论文]-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2) 5.杨丹.刘宁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10,16(2) 6.周晓平.孙伯民第十四届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大会纪要[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6) 7.张光斌.贺涛.张宁.Guang-Bin Zhang.Tao He.Ning Zhang DMBT1过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系EC9706生物学行为的影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脑外科五年规划

脑外科五年规划(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科室五年规划 一、科室现状及基本情况 1、开展业务:目前脑外科可单独开展各类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及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颅脑损伤(轻型、中型、重型硬膜下/外血肿清除术,脑挫裂伤清除减压、颅内压探头置入术)、颅脑凹陷性骨折复位固定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脑室钻孔伴脑室引流术、颅骨缺损修补术、V-P分流术,头皮撕脱伤修复术及其他常规的开放手术。颅脑外伤综合治疗经验丰富,抢救成功率高。 2、人员结构(学历、职称、专业、进修学习等情况) 二、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阻力 存在问题:硬件设备不足,我县县级医院神经外科已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目前我科颅脑常见病、多发病(脑创伤、高血压脑出血、多种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钻孔伴脑室引流术)已常规开展各类II、III级手术。因缺少硬件系统(脑科显微镜、大C型臂数字减影机--DSA),如果有这些设备:特别是CTA、DSA技术开展后,可以拓展

脑动脉瘤、机械取栓、脑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极大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治疗风险。我县神经外科将在南疆区都是先进水平。 发展目标 (一)目标:经过五年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我院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带头人具备渊博的学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风范;成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技术队伍。专科特色显现,是我县神经外科成为本地区有影响力和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1、医疗工作:建立专科门诊,调整专业人员到位,建立神经外科绿色通道,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使用等。实现神经外科独立抢救危重病人。 2、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每周进行一次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每月进行一到二次业务学习,根据专业需要每一到二年安排一到二名医师或者护士进修学习。建立定期讲座制度,落实医师轮转制度,医师进修制度,加强对轮转医生的带教管理,严格落实带教计划。 (二)具体目标: 1.特色专业开展情况:开展各种脑出血的CT引导下软通道微创精确穿刺引流术。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使常规脑出血开颅率减低。 2.科室在已有情况下重点全面巩固开展1、2级微创手术及多发病常规手术。五年内向医院申请需要购进:脑科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李惠君、顾东风、 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 cww123123@https://www.360docs.net/doc/ee15676747.html,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https://www.360docs.net/doc/ee15676747.html, 1000-3614(2017)06-0521-1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 298 296294255 262257265221 206177174189 170174 1990~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 占首位。年农村、城市CVD 分别占死因的45.01%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1990~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心血管病肿瘤 呼吸疾病损伤消化疾病213230234 209209184 212242255254257252259262265 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300275250225200 17519951990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5 (年份)城市农村213230234 209 184212242255 257262255294296298 265 262 259252257254265221206177174189 170174图4 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疾病农村城市11.64%8.07%12.06%22.02%45.01%13.16%6.05%11.80%26.44%42.61%中国CDC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各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3]。1990年,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为脑血管疾病。至2013年,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是缺血性心脏病(IHD)。2013年我国年龄标化的CVD 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