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类别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形式校园实践、社会实践

实践场所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等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实践周数10学时学分与理论课共计3学分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现实性、针对性很强。通过实践教学,精心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的理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进度安排

实践教学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传统的单一灌输型教学向直观感性教学及综合教学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的针对性、现实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起到教学效果,该课程实践教学进程与理论课教学同步。

1.组织演讲、辩论、讨论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演讲、辩论或讨论。讲理想信念时,组织“我的理想”、或“人生、理想与社会”演讲会;讲中国精神时,组织以“中国梦我的梦”或“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演讲会;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组织关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讲人生观问题时,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等问题组织讨论;讲恋爱观时组织“大学生恋爱利与弊”辩论会或讨论会;等等。在法律部分,可以就一些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在讲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时,可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家乡;讲道德问题时,组织“大学生诚信状

况调查”、“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讲心理问题时,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讲网络道德时,可对“大学生上网状况进行调查”;等等。

通过社会调查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而积极地探索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观看录像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教师自己选定内容组织学生观看。讲中国精神时,可观看《魅力中国》、《鸟瞰中国》等记录片;就婚姻问题观看《破解婚姻心里密码》等视频资料;就人际关系问题观看《社交礼仪》等视频资料;讲人生价值问题,观看《美丽的大脚》等电影以及国际大专辩论会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形象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撰写课程论文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撰写课程论文。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人生价值、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法治等问题。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锻炼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直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向先辈学习,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实践教学的具体进度安排视开课当学期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而定。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1.实践教学要求老师精心组织,周密组织,切忌流于形式。

2.老师安排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3.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之前要讲清方法及要求。

4.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不占用正常课时。

5.演讲、辩论、讨论后,教师要予以总结。

6.参观、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调查报告。

7.调查可以指定几个题目,分成小组开展。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在调查报告中,须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8.撰写论文要求有正确的理论观点,并能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社会实际。不得抄袭。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1.演讲要有演讲稿,讨论要有记录;调查要写出调查报告;参观要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发言情况、积

极认真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给出实践教学成绩。

2.实践教学成绩计入课程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思修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设计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育部在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该门课程核定为36学时,按照教育部教改的新要求,其中理论讲授为2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特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体验,感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1.与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实效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行”统一。 2.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调控,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丰富人文社科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说服力。通过教改,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

思修与法基知识点

《思修与法基》冲刺考点必背 第一章: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第二,具有持久生命力。第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第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直接指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顶的“三座大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前景。 2.理想信念的实现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矛盾时,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第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

《思修》的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00002 课程性质考查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48(42/6) 开课学期大一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14级所有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编写人员李妮制定日期2014年9月 审核人员李国昌审核日期2014年9月 修订人员修订日期 审核人员审核日期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一)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1)认识大学生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与法律;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2)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熟悉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 2、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3)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 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100009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44(其中理论课学时: 36 实验或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8 ) 周学时:4 学分:3 适用专业:本院所有专业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湖北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注:以上内容根据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填写) 二、课程性质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属于高校学生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为主要内容,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它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激发学生积极行动,寻找自我的理想。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二、更新学习理念 三、确立成才目标 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思修”课社会实践方案(1)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课社会实践方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思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思修”课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的具体要求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课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第四部分:附件(封面和记录表)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思修”课 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院“思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除课堂理论教学外,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为了搞好这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走正确成长的道路,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基本原则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三、实践内容 1、开展科技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等。 2、开展人员培训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等。 3、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国情,接触工农,向工农学习。 4、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革命胜地、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

四、注意事项与要求 1、选题要切合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提高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意选择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五、成绩考核 1、2016年12月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 2、成绩评定:百分制; 3、经过老师催交而不交,取消考试; 4、若有雷同、抄袭的,按作弊处理。 六、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思修”课社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车票、门票,以及拍照、洗照片的费用由小组自己负责) 3、指导老师有权抽查小组全体成员,或以答辩的形式证明实践报告真实性。 七、参考选题(也可自行选题): 1.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学习、生活、安全) 2.农村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3.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4. 农村看病情况调查 5民众幸福感状况调查 6.家乡村容村貌状况调查 7.家乡社会治安状况调查 8.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状况调研 9.改革开放30多年家乡巨变调查 10.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1.《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3.0 计划学时:48(理论课学时数: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5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高职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对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类型: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有关理论,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有关道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研究,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教育学生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思考、判断,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讨论、材料分析、课件制作等方式,以论文方式进行考核。 四、教学学时分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方案(讨论稿)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5]5号)明确规定的一门必修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材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审定的统编版本,全部内容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 绪论部分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学习意义和方法、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长目标和应有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思想篇,内容包括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道德篇,内容包括道德的一般原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七章、第八章是法律篇,内容包括法律的一般原理、我国主要法律制度。 结束语是鼓励新世纪的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2、学时安排: 新课程方案设计学时为68课时,一般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其中课堂教学20课时,校内实践教学16课时,校外实践教学32课时。 三、课程方案改革原则: 1、针对性。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 求,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2、实践性。减少理论说教,大幅增加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比重,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3、灵活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主体广泛。在教学时间上课内时间 与课余时间相结合、在教学环境上校内小社会与校外大社会相结合、在 教学形式上专题讲座与实践学分相结合,使思政教学真正与生活相融合、与社会相融合。 四、具体安排

(完整word版)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法律部分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和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1)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保证实施。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体现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可以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不得做什么)和义务性规范(应当做什么)来实现。 (2)预测作用。对具体法律关系或法律后果的预测。 (3)评价作用。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评价。 (4)强制作用。对违法犯罪进行制裁,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得以实现的保障。 (5)教育作用。实现方式: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守法用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法律执行(执法)。行政执法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行政执法的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在一定范围内)。 (3)法律适用(司法)。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活动内容 【实践主题】大学生与大学生活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10人一组,自愿组合,组员分工合作。【调查参考主题】: 1、本校一年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本校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与分析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4、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 5、大学生上网络情况调查与研究 6、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 7、本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8、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与分析 【实践步骤】: 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分小组开展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考核方法】各组小组在课堂上就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与各组小组长组成评委,现场评定各组实践教学排名。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撰写的调查报告、汇报排名及其他相关材料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实践学时】:本学期本课程教学实施计划中共安排实践教学6课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撰写的调查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任课教师:郭秋玲 2016年10月17日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一、标题要求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xx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及分工: 三、报告正文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附:调查问卷

思修与法基复习材料答案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践行(A)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和谐社会观 D、法律常识 2、人才素质的的灵魂是:(B) A、智 B、德 C、体 D、美 3、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D ) A、严谨 B、求实 C、创新 D勤奋 4、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C ) A、理想远大 B、勇于创新 C、德才兼备 D、视野开阔 5、大学生需要确立的独立生活意识主要指(D ) A、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与他人无关 B、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C、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D、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 6、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理想特征的是( C ) A、预见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现实性 7、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向往和追求所具有的理想是(A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类型中的(D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9、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者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称为(B )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价值观 1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C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C ) A、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B、生活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D、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与实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与实施 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德育教研室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改革 一、基本信息 学时:16(总学时50) 授课对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二、时代背景及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适应高职示范校建设对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增强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社科部德育教研室在教学设计上加大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力度,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其职业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项目安排

四、考核要求 突出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以下三部分: 平时成绩:1/3,进行动态考核,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和笔记; 社会实践成绩:1/3,主要包括社会调研参与情况、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等(由各院系书记或辅导员出示证明); 结课实践论文:1/3,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调研,并结合大学生实际,按照发表论文的格式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心得文章。

五、说明 (一)课程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引领教学,理论知识融入行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之中,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述和单向灌输,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期高职就业的需要。 (二)实践基地 本课程实践基地分为虚拟实践基地和现实实践基地。 1.虚拟实践基地指的是各大优秀网站,尤其是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比如中国大学生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等。 2.现实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 校内实践基地:学生校园活动的各种场所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务必参加学生社团,在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与各院系相联系,共同开发其专业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天津各种纪念馆(如周邓纪念馆、天津市烈士陵园、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各种历史古迹、滨海新区、新农村示范区、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等。

思修与法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思修与法基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7032030 ◆英文名称: Thinking of Ethics and Legal Basis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所有专业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选用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0年第5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新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包括讲授基本理论和适量课堂讨论等)和课外教学(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相关音像)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

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二)法律基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包括收听、收看相关法律专题的节目和学习法律专业方面的书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概述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方案知识讲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方案 20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方案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实践学时:20学时 实践学期:一年级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专业 一、课程实践目的与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组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精神,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紧紧围绕本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方案,制定本学期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进行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避免学生脱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统一。 2、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得境界 1、树立新得学习理念(简答): ①自主学习得理念②全面学习得理念③创新学习得理念④终身学习得理念 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 ①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②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本内容 ③体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④美就是人才素质得重要体现 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知行统一就是与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得。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灵魂,解决得就是举什么旗得问题,就 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与做人得道理,选择正确得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得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 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得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与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得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得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人类社会实践得产物,就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得集中体现。 2、信念得含义(简答): 信念就是情感、认知与意志得有机统一体,就是人们在一定得认识基础上确立得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得心理态度与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得作用: ①指引人生得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得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得精神境界; 5、(选择)⑴理想信念就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就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就是通往理想彼岸得桥梁 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得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简答、论述): ①理想得实现就是一个过程。 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得顺境与逆境。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就是实现理想得思想基础。(选择) ②坚定得信念就是实现理想得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就是实现理想得根本途径。(选择)

思修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及提纲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要求及参考题目 一、写作格式 1、封面:写清楚调查报告的题目,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 2、标题:一般采取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调查报告》;也可以用双标题, 主标题三号字黑体,居中;副标题小四号黑体,居中; 3、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 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过渡到正文。 宋体小四号字。 4、正文: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和自己所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调查 资料,调查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建议。 正文宋体小四号字。 正文内一般要求插入活动照片和相关图片,不少于2张,以增强报告的 说服力。 5、版式:一律用WORD编辑,A4纸排版和打印,1500字左右。 6、交稿:各班思政课代表将每个同学的打印稿在10月31前收齐后交付任课老师,逾期不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为0,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备注:可以五人一组就一个题目进行调查,但要设计调查问卷(不少于10道选择和主观题)。

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1、关于校园“八荣八耻”遵守情况的调查报告。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哪些方面做才得好?哪些方面要注意? 2、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3、校园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报告: 校园社会公德遵守情况调查,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4、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5、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报告。 6、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的使用情况调查。 7、关于职业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亲自到银行、商场等地区调查,按照银行、商场的行业服务规范,看看那里的工作人员工作时的礼仪是否符合规定,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8、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9、网络文明道德调查。 10、辽宁省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方案教学文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方案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实践学时:20学时 实践学期:一年级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专业 一、课程实践目的与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组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精神,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紧紧围绕本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本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方案,制定本学期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进行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避免学生脱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统一。 2、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3、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素质、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案大纲(执笔人:袁玲红审核人:刘汉一教案院长:姜木枝)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三)修读对象 本校全日制本科生 (四)总学时与学分 共学时,学分 (五)考核方式: 平时分为课堂考勤、讨论、平时作业等,占总成绩; 期末为开卷考试,占总成绩。 (六)相关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字)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需要大学生观察实践,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本门课程通过思想教育、 - 1 - / 10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三个部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案目的和教案方法 (一)教案目的 .帮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教案方法:系统讲授、案例教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案、实践教案等 三、理论教案学时分配 理论学时:讨论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案参考书 教材: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潜涛、武东生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难点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潜涛、陈大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案案例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理论教案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案重点与难点、练习等) (一)绪论(学时) 主要讲授内容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讨论课(学时) 组织讨论,主题:怎样看待新时代和大学新生活。

思修实践教学任务及要求

实践教学任务及要求 一、写观后感 1.认真观看《复兴之路》。 2.根据所看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3.字数不少于1000字。 4.根据时间安排,由班长或学委收齐上交。 二、撰写课程论文 1.认真听老师讲授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规范与选题。 2.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题目,并撰写论文写作提纲。 3.撰写不少于3500字的课程论文。 4.根据时间安排,由班长或学委收齐上交。 论文写作技巧 一、选择题目 要写一篇好论文,首先要选择一个好题目,“选择一个好题目是写好论文的一半”。可是什么样的题目才算是好题目呢? 首先,一个好题目应该是有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题目。一篇文章,如果题目本身完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那么,即使文字很好,最多只能算是文章习作,甚或只是文字游戏,是根本不能算作论文的。当然,对刚刚开始学写论文的同学而言,对于有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不能有过高的要求。 其次,对于写论文的人来说,一个好题目必须是自己能够提出新见解的题目。一篇论文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能否提出新的见解。什么样的题目才是自己能够提出新见解的题目呢?第一,自己所熟悉的问题。你经常和某个问题打交道,你就了解它的底细,知道它的短长,因而也就有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具备一定的资料。写文章除了要有正确的观点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论据进行论证,这样就需要有丰富的资料。没有材料,两手空空,或者到处挖掘也找不到应有的材料,单凭自己苦苦思索,搜肠刮肚,那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第三,发现矛盾。选择某个题目,一定是你发现了有关这个题目的现行理论中有些什么矛盾,或者是理论内部之间有矛盾,或者是理论与实际之间有矛盾,或者是有关这一问题的各个学派之间有矛盾,等等。发现了矛盾,如果你能提出一种看法解决了这个矛盾,也就是提出了新的见解了。具备了上述几个条件,选择这样的题目,才可能真正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否则,要写出好的论文,是很难的。 二、准备材料 选择好了题目,千万不要马上动手写文章。在动笔以前,一定要为写文章准备充分材料。充分材料准备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搜集材料。在写文章之前,第一步就是搜集有关这个题目的全部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代表人物的论文、原著,有关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材料搜集可上网或到图书馆,上网可利用百度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图书馆,到图书馆先查看目录索引再到书架上找数目。 第二,阅读材料。对于有关这个题目的重要材料一定要全部阅读,不能遗漏,尤其要尽量阅读原著,不要仅阅读二、三手材料的有关引证,因为许多印证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曲解的。不掌握这些全部材料,你就根本不知道在这个问题方面前人已经说了些什么,哪些说的是对的,哪些说的是不对的,哪些说的虽然大体不错但有待充实,哪些当时看来是对的而现在看来是需要修正、发展的,也就不可能提出新见解。当然,阅读材料要有所区别,主要代表人物的论著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著作是重要的,一定要精读,要全面阅读,认真理解;一般人的一般论著则不必精读,只是浏览一下,注意作者在著作中提出的新的东西即可。 第三,整理材料。阅读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整理材料的过程,要随看随记(记笔记、抄卡片等等),千万不要只看不记。记笔记或抄卡片也要分类:一是记正面材料,就是你认为正确的,将来可以作为自己论文的论点、论据的材料;二是记反面材料,即你认为是错误的,将来可作为自己论文批评靶子的材料;三是记在读各种资料时自己脑际闪现的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对正面观点的补充、修正和发展,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