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动画演示与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3。

教学过程

第一

导入:

教师:先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某年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1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

学生:听课,思考。

教师:现在是白天,我们正是上课的时间,同学们思考一下:再过10个小时,天空会怎样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10个小时前,天空是亮的还是黑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转折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更替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自转:

教师:大家怎么知道地球在自转呢?

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大家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等,这些猜想都不令人满意,直到后来1519年9月麦哲伦带了200多人分乘5艘船,历时3年,于15年9月又回到了西班牙,成功地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任务,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那么地球是否在运动,地球运动与其他星体运动的关系如何等等,这又成为“地圆”之后人们争论的焦点。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教材P12页是天转还是地转?)。

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同学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产生时差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第二

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的这些运动有什么规律吗?人们可以通过哪些自然现象来认识和把握地球的这些运动呢?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自转有哪些规律吧。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就是地球自转的两个重要现象,提问:那么,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呢?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教师:(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太阳照射地球;第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

的球体。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教师:(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2.时差

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

昼半球与夜半球示意图

教师:(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

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

教师:(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

学生答:略

教师:此刻,我们这里是白天,大家都在忙碌着。可是有些地方的人们都在睡大觉呢!大家猜一猜,什么地方的人们在睡觉?

请出过国的同学谈谈时差的感受。

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教师:在同一时刻,我们地球上,有的地方处在白昼,有的地方处在黑夜,并且昼夜不断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大家对照地球仪,算一算美国华盛顿现在是几点钟。如果你想让你的美国朋友在早上8点钟接到电话,你计划北京时间几点钟打电话?

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解释上课开始时所讲故事的答案。

第三

引入: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1.四季的变化

教师: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注意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学生:按照要求,开始活动。

教师: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教师: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填写下表:

教师:从图中指导学生看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白昼时间长短的变化过程,从而推理出四季的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等等。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

2.五带的形成

教师:(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教师:(讲授新课)让我们先来完成教材上的活动: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2.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3.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暑和大暑,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