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珍珠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珍珠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珍珠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珍珠产业化发展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珍珠产业化发展

——诸暨珍珠产业的考察报告

万年县珍珠产业专题调研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把上饶建设成为赣浙闽皖四省交界现代农业的种养中心、加工中心、销售中心的战略部署和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快珍珠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万年县委、县政府组织了由县委书记带队的考察组,对浙江省诸暨市珍珠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通过考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密切了联系,拓展了思路。现将诸暨市做大珍珠产业的成功经验及其与我县珍珠产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和对提升我市珍珠产业发展层次的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诸暨珍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经验

(一)诸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诸暨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浙江省中部,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人口106万,现辖23个镇、1个乡、3个街道。改革开放以来,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目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2位。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同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7271元,同比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城市化率达到%。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田径之乡”、“浙江省篮球之乡”。

(二)诸暨珍珠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诸暨市同浙江省各县(市、区)一样,块状经济特色十分明显。珍珠产业作为诸暨市大唐袜业、三都贡缎、山下湖珍珠、枫桥服装、店口五金等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和全市十大块状农业中的一大主导产业,成为诸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全市年产珍珠1000余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约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70%以上。尤其是在珍珠的主产地——山下湖镇,全镇95%以上的农户从事珍珠产业。去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6亿元,75%来自珍珠;亿元,77%来自珍珠;财政收入亿元,65%来自珍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76元,70%来自珍珠。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诸暨市为“中国珍珠之乡”。综观诸暨珍珠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快、规模大,形成了区域化的养殖体系。诸暨的珍珠产业始创于60年代末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区域发展珍珠产业化经营已成趋势,走出了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有珍珠养殖户3000多户,从业人员万人,养殖面积达33万亩,其中,市外25万亩,占75%,主要分布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所在地的苏、皖、湘、鄂、赣、闽等12个省市以及本省的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地区;养殖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有56户,5000亩以上10户,万亩以上6户。浙江阮仕珍珠公司投资亿元,外拓基地6万多亩;浙江山下湖珍珠公司在湖南、湖北等省市养殖珍珠5万多亩;浙江三水珠宝公司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外建珍珠基地5万多亩。

第二,企业多、实力强,形成了集群化的加工体系。全市现有珍珠加工企业350多家,珍珠加工设备1万多台套,产品主要有珍珠首饰和工艺品以及珍珠药用、美容、保健品等。年加工珍

珠首饰3000多万件、工艺品800多万件、珍珠粉65吨,年加工产值达50亿元。涌现了“浙江阮仕”、“浙江千足”、“浙江佳丽”、“浙江三水”、“浙江七大洲”等大型珍珠企业,其中,“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山下湖珍珠集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阮仕集团,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目前,一个占地1500亩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山下湖珍珠特色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一期工程占地350亩,有33家企业入园。去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亿元,增长72%;园区单位工业用电产出率达112元/千瓦时,开发面积产出率达万元/亩,居绍兴市13个拟保留省级园区之首。现已启动二期工程,建成达产后,年加工珍珠400吨,珍珠首饰2000万件,珍珠工艺品150万件,珍珠粉胶囊80吨,珍珠化妆品400吨,新增加工产值20亿元。这将进一步巩固诸暨作为全国最大珍珠加工基地的地位,并为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辐射广、效益佳,形成了国际化的销售体系。目前,全市从事珍珠营销的有8000多人,其中长期在市外营销的人员达2000多人,珍珠销售网络已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并通过香港转口打入国际市场。山下湖珍珠集团、阮仕集团、佳丽公司、天使之泪公司、天地润公司等先后在阿联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公司,建立自己的终端客户,自营出口。去年,全市14家珍珠企业自营出口总额达9231万美元。今年预计全市有20家企业自营出口,出口额可达亿美元。建成于2000年的总投资4500万元的诸暨市第五代珍珠市场,占地50亩,建筑面积15360平方米,内设固定摊位1000多个,精品屋100间,市场辐射欧美、中东、东南亚、韩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日人流量近万人次,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中国最大的珍珠、珍珠首饰

专业市场”,入选《中华之最》。2004年,诸暨珍珠市场总成交量68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交易量的90%,占全世界的70%,市场总成交额亿元,香港市场的淡水珍珠90%以上由诸暨珍珠市场提供。这里的珍珠价格左右着世界淡水珍珠价格的走势。

第四,功能全、服务优,形成了规范化的行业管理体系。诸暨市珍珠协会成立于1997年5月,有企业会员56个,个人会员259个;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4月,现有112个企业会员。协会坚持以促进珍珠生产科学化、珍珠产品名牌化和珍珠市场国际化为目标,以凝聚珍珠生产经营者合力和维护珍珠企业合法权益为基本出发点,以深入调查研究、整体推进宣传为手段,把组建科研机构,增强研发实力,制定生产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育珠、加工、转化、系列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特别是在开展行业自律,制订珍珠产业发展的规划和保护的政策,完善对全行业的协调功能、促进珍珠行业与外界相关行业的联合,开展与国际珍珠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广泛沟通与协调等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4年,针对珍珠价格持续走低、低档珍珠以及假冒伪劣珍珠粉充斥市场的现状,珍珠协会集中吸储低档珍珠300吨,较好地维护了诸暨淡水珍珠的品牌声誉。

(三)诸暨珍珠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结诸暨珍珠产业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

第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放活机制体制是加快发展珍珠产业的基础所在。浙江经济是市场经济、民本经济、草根经济。诸暨珍珠产业的发展形式同样是以民营为主。诸暨市始终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放活、引导、规

范、服务”的八字原则,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了先发性体制优势和所有制结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珍珠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珍珠产业的资金投入99%是民间资本,养殖、加工企业全部是民营性质,珍珠科研机构也有80%是由企业出资设立。

第二,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产业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珍珠产业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历届诸暨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市场带动、园区拉动、服务推动”的要求和“基地立农、龙头兴农、外向活农”的思路,着力政策引导和服务促进,重点发展珍珠产业。完善了包括研究开发、资金融通、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综合配套的产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珍珠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2004年度企业考核奖励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很高、操作性很强的产业政策。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履行“一张报告、全程服务”的承诺,高效服务于企业发展。目前,正在就珍珠加工产品销售需缴纳10%的珠宝消费税的问题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适用农产品税率,以进一步促进珍珠产品的深加工和珍珠产业的快发展。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快发展珍珠产业的动力之源。诸暨市着力以大开放、大招商促进珍珠产业的大发展,先后出台了《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工业园”招商、“珍珠节”招商,注重集群效应,减少产业漂移,增强珍珠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同时,实行重点投资项目“专人服务,跟踪管

理”。珍珠特色园区有12家“三资”企业,占落户企业总数的三成以上。第四届珍珠节签订合资合作项目37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7370万美元;国内合资合作项目11个,总投资亿元;科技攻关合作项目3个,科研资金投入800万元。

第四,突出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链条是加快发展珍珠产业的关键措施。在养殖方面,诸暨市积极实施“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外拓发展战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实现了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经营大户集中连片规模养殖转变。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有珍珠养殖面积超过5万亩,通过订单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联结养殖基地近8万亩,解决当地农民就业5000余人。在加工方面,积极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狠抓园区建设集聚要素,搭建企业升级平台,推进珍珠的精深加工,促进了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向一体经营的现代化企业转变。在销售方面,诸暨市牢牢把握珍珠产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的特点,立足有形市场,拓展无形市场,大力宣扬珍珠文化,通过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国珍珠节,赋予诸暨淡水珍珠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提升诸暨珍珠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外贸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在香港创办公司,直接与外商做生意,着力摆脱80%以上的原珠“借道”香港出口的尴尬,最终实现了代理出口向自营出口的转变,较好地解决了在“借道”的同时也把珍珠附加值的巨大利润空间留给了客商的问题,增加利润达15%以上。目前,诸暨珍珠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工企业为骨干、养殖基地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正在全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

第五,尊重知识和人才,强化科技支撑是加快发展珍珠产业的活力所在。诸暨市从长远利益考虑,既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又重视组织创新,通过举办珍珠养殖技术培训班、组织珠农到育珠场考察、建立珍珠网站等途径,培育了一支集幼蚌繁殖、珍珠接种、成蚌管理于一体的技术队伍,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博士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珍珠养殖技术、漂白加工研究所、医药美容品和珍珠粉应用等4家研究所,组建了珍珠产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质量检验中心各1家,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先后完成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3个,其中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9个。顺利攻克了纯物理法制备纳米珍珠粉、珠宝级珍珠增光漂白、低值珍珠粉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成功研发了淡水大圆核珠、控形珠、异形珠、夜明珠和纳米珍珠粉、珍珠口服液、珍珠粉胶囊系列产品。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创新,首创固液双相吸附氧化漂白增光和染色工艺技术,成功开发了全天然纳米珍珠粉,使珍珠附加值提高10多倍。加工水平的提高,不仅解决了除10%的珠宝级珍珠和30%的饰品珍珠之外的低档珠出路问题,为诸暨珍珠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且,为做强珍珠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山下湖珍珠”、“佳丽珍珠”、“阮仕珍珠”、“三水珍珠”、“天使之泪”、“东方巨星”等一批品牌已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二、万年珍珠产业的发展历程、现实差距和原因分析

万年珍珠也有30多年的历史,历经起步、发展、衰退和恢复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1974年,万年县首产淡水珍珠公斤,揭开了珍珠生产的序幕。1979年,万年县湖

云塘水产场采收公斤交售省外贸厅,引起国家经贸部的关注和重视。当年,全县珍珠养殖场(点)达到14个,养殖技术同步提高,成功自繁了三角帆蚌,并率全国之先用于大规模生产,从此结束了蚌源野外采集的历史。1981年,单蚌产量由过去克提高到10克左右,优质珠率由15%提高到30%。1983年,万年珍珠被国家外经部评为全国优质产品。

2、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随着珍珠市场价格上扬和农村多种经营的稳步推进,万年珍珠迅速发展,养殖技术明显提高,在全国首创异形珠、象形珠、游离珠、有核珠和大颗粒珠等特色新品种。1995年步入高峰期,养殖面积发展到2万亩,养殖场点达257个,年产珍珠25吨;珍珠工艺厂、贝雕厂、珍珠粉厂、珍珠酒厂、珍珠化妆品厂、珍珠保健品厂等一批珍珠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产品涉及珍珠工艺品、珍珠雕饰品、美容化妆品、饮料、食品等6个系列40多个品种,年加工产值达5037万元,销售窗口遍及北京、上海、广州、南昌等大中城市,产品远销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省名牌“万年春”和“湖云”、“佳露碧”等品牌深受省内外好评。珍珠、贝壳深加工产品于同年获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珍珠——鱼——畜(禽)”综合养殖技术推广获省星火计划二等奖、国家星火计划四等奖,异形珍珠研究与开发获省“星火计划”二等奖。同时,作为珍珠产业链条中肥源供应环节的生猪生产快速发展,并成为江西省生猪重要出口基地。

3、衰退阶段(90年代中后期——2001年)。由于国际珍珠市场价格下跌,1995年、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大面积暴发的蚌瘟病影响,加上资金、体制、技术、管理等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万年珍珠产业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1997

年6月,县委、县政府采取龙头企业加基地的形式,以国营县湖云塘水产场为核心企业,以国营县丰收畜牧良种场、园艺场、万富饲料厂和珍珠保健品厂等为紧密型企业,组建了江西万年春珍

珠集团。Array

1998年,

成立万年

珍珠产业

总会,与

珍珠集团

实行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珍珠生产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权也一并划归该会。到2000年,全县90%的养殖场消亡,作为产业龙头的原湖云塘水产场以及珍珠集团,虽然进行了改制,但其龙头作用已无力发挥。

4、恢复阶段(2002年——2004年)。2002年以来,万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三水产业和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的良机,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把珍珠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2003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珍珠生产的意见》,确立了“把万年建设成为全国高品质淡水珍珠主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将环鄱阳湖区乡镇列为恢复珍珠生产的主养区,万年珍珠产业迅速回升。2004年,对万年珍珠产业总会进行了成功改组。目前,全县珍珠养殖面积已突破1万亩,养殖品种以有核珠、再生有核珠、异形珠、大颗粒珠等特色珍珠为主,原珠、珠蚌销售及加工产值6000多万元,年创利税近2400万元;全县珍珠销售门点26个,外商投资的万年珍珠商贸城

正在兴建之中。

万年珍珠

产业的发

展,尽管

近两年来

保持了规

模不断壮

大、效益

持续增长

的良好势

头,但仍

处于恢复

性发展阶

段,相对

诸暨珍珠产业而言,差距十分明显(见下表)。主要原因包括三

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30多年前,万年珍珠与诸暨珍珠几乎同

时起步,都经历了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产业发展的两次高

潮,也都遭遇了90年代中后期蚌瘟病的大面积暴发、国内淡水珍

珠价格狂跌的强烈冲击,但敏锐的诸暨人意识到珍珠市场暂时的

低谷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及时加强管理,延长养殖周期,收获的

珍珠也储而不售,并抓住水面租金便宜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筹

集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反观我县,许多珍珠养殖户小农经济意识

严重,对珍珠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形势缺乏冷静思考和理性分

析,慌乱抛售,退“塘”还“田”,甚至谈“珠”色变;一部分

恢复生产的投资者,至今仍心存疑虑,等待观望,满足于小打小闹。

二是体制机制滞后。万年珍珠产业与诸暨珍珠产业最大的差距就是体制机制上的差距。诸暨珍珠产业属于民间推动型的,民营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真正主角。万年珍珠产业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动发展起来的,在产业高峰期,国有或集体养殖场占总数的90%,产量占总数的95%以上。1997年、1998年先后组建的珍珠集团和珍珠产业总会,名义上企业组织、协会组织,但实际上是按计划经济模式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的集中,没有起到行业管理组织的应有作用,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三是产业投入不足。养殖一亩珍珠至少需投入1500元。目前,全县可养水面万多亩,筹集所需大量资金十分困难。加上过去珍珠生产信贷遗留问题较多,现有珍珠生产场(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民间游资也难以流向珍珠生产。目前,大部分珠农缺乏资金投入。由此,我县珍珠业难以跳出“插蚌—卖蚌”和“养小蚌—卖原珠”的圈子。

三、做大珍珠产业的优势条件

珍珠产业市场前景广,比较利益大。从全市来讲,有着发展珍珠产业的许多优势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优势。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1600-1800毫米,年无霜期为251天-274天。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水域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达160万亩。特别是滨湖三县,江河纵横,湖泊星布,水质优良,水域万亩,占全市的%;可养水面万亩,占全市的80%以上,加上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着,多数可养水面

基本无旱涝之忧,发展珍珠生产得天独厚。就万年来看,全县水域11万亩,可养水面7万亩,其中宜养珍珠水面万亩;且水系独立,除西北乐安河以外,河、湖、溪源于本县,对预防蚌瘟病十分有利。地处山区的裴梅镇,水系大多封闭,洪水季节不会四处贯通,不容易感染蚌病,是全县最理想的幼蚌繁育场所,县内15个万头猪场为珍珠养殖可提供充足的肥源。同时,上饶盛产金、银贵金属,有利于珠宝级珍珠的配套加工。

二是区位优势。上饶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的称谓。浙赣铁路穿境而过,皖赣铁路,横南铁路纵横交错;320、206国道和311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百十里内有四个机场。滨湖三县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三个中等城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带,位于南昌2小时经济圈内,特别是沪瑞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乡乡镇镇都通了水泥(油)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三是品牌优势。境内鄱阳湖和“世界稻作起源地”是两块巨大的品牌。同时,万年珍珠,“淡雅似明月、瑰丽如云霞”,粒大形圆,光泽照人,品质优良。2003年,万年通过了国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建立了1个以珍珠为主的省级“三水”产业科技示范园;2004年,“珍珠接种、繁育、分级系列标准”成为省级地方标准,全县珍珠养殖进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

四是技术人才和劳力优势。在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万年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人才优势。90年代中期,万年的育珠技术,与江浙相比不相上下,插种水平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甚至高于江浙;“猪(禽)—沼—蚌”生态养殖技术日趋成熟,珍珠、贝壳深加工技术和有核珠、象形珠、异形珠等特色珍珠研发技术依然保持了较高水平。尤其是特色珍珠一直保持着价格优势,有

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核珠的市场价格是常规珠的2倍,异形珠、象形珠的价格是常规珠的4—5倍。同时,万年依托县珍珠水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繁蚌、育珠、加工等实用技术人才。现有高、中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4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经过培训的珍珠技术人员达2500多人,目前有1000多人分布在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全国各主要珍珠生产地,从事珍珠养殖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工作。另外,滨湖三县还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加上日益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三县吸纳外资、集聚民资,加大产业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做大珍珠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借鉴诸暨发展珍珠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快万年和全市珍珠产业发展,特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指导思想

围绕打造国际特色珍珠产加销中心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的珍珠业竞争;以提高珍珠质量及效益为中心,立足于同诸暨珍珠“加强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特色珍珠养殖和种苗供应,培植珍珠产销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建设,形成先进的产业体系,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化珍珠产业格局。

(2)发展思路

概括地说,就是“紧扣三个要素,做好两篇文章,建立两个体系,打造三个中心”。即,紧扣“基地”、“产业”和“企业”三个要素,认真做好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两篇文章,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行业自律两个体系,着力接轨+融入,切实加强与诸暨的联

系与合作,依托“万年珍珠”现有基础和技术优势,大力实施滨湖区域一体化战略,同创“鄱阳湖”特色珍珠品牌,不断提升珍珠产业化层次,快速推进珍珠产业的做大做强,全力打造国际特色珍珠产加销中心。

(3)发展目标

至2008—2010年,力争特色珍珠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种苗基地万亩,高档珠产出率达到15%以上,珍珠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自营出口1亿美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拥有1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省名牌产品或省着名商标;技术创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特色珍珠国际产加销中心基本建成。

(4)主要措施和建议

第一,突出养殖连接,规划建设珍珠产业带,打造特色淡水珍珠养殖中心。积极策应诸暨“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外拓发展战略,整合区域资源,按照“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的思路,以鄱、余、万滨湖三县为主,抓紧规划建设珍珠产业带,力争在2-3年的时间内,以异形珠、象形珠、游离珠、有核珠和大颗粒珠为主的特色养殖面积扩大到10万亩,努力把上饶建设成为浙江诸暨珍珠的种苗供应基地和全国高品质特色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借鉴诸暨经验,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珍珠产业带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业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日常办事机构。二是做好产业带统一规划,包括产业带的整体规划及各片区详细规划。在功能上,万年拟以种苗繁育供应、技术培训指导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主,鄱阳、余干拟以规模养殖为主,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三是认真研究制定统一的产业带优

惠和鼓励政策,规范产业带内各片区在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相互竞价、恶性竞争。四是将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财政及国债等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加快产业带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整合市、县、乡各级力量,突出政策导向,对当年引进、改造和新发展的珍珠养殖基地,加以重点扶持;着力机制创新,强化服务措施,激活民间资本,加大资金投入,共同参与产业带的建设。

第二,突出加工连接,大力招商引资,打造特色淡水珍珠加工中心。珍珠有价更无价。原珠是有价的,但经过深加工后的珍珠是无价的。中国淡水珍珠产量约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5%以上,但销售额却不到全球珍珠产品销售额的10%。原因就是加工不深、附加值不高。要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着力特色珍珠加工和金、银贵金属加工的融合,提升产品档次,彰显“万年珍珠”的高贵血统,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注重以特色珍珠加工带动常规珍珠加工,扩大产品规模,形成与诸暨珍珠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的联动发展格局;推进包括蚌壳、蚌肉等副产品在内的系列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加工体系。参照诸暨的做法,一要在市、县两级工业园区设立特色珍珠产业功能区,搭建产业升级平台。二要进一步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整合滨湖三县资源,包装一批招商项目,积极向外推介,重点加强与诸暨珍珠龙头企业的沟通,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开发珍珠产业。三要按照“扶大、扶强、扶特、扶优”的原则,对珍珠龙头企业实行“分类培育、分级管理、重点扶持”,制定珍珠规模企业和珍珠苗子企业评定标准、统一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细化企业考核奖励,分档激励珍珠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第三,突出市场培育,建立营销网络,打造特色淡水珍珠销售中心。诸暨珍珠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发达的市场是珍珠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一要进一步加快万年珍珠贸易城的建设步伐,加强与诸暨珍珠市场的沟通,建立相互传递信息的往来关系,开通往返两地的“直通车”,使珍珠“日中有市、销售有渠”,积极筹办“珍珠节”,努力扩大“万年珍珠”的影响力。二要充分发挥鄱阳湖这一世界级品牌优势,对万年现有湖云、万年春、佳露碧等品牌的珍珠及其加工产品,集中用“鄱阳湖”品牌统一包装,抱团拓市场,合力铸名牌。三要着眼于避免重蹈诸暨珍珠“借道”香港的覆辙,鼓励珍珠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展示展销会,在全国主要珍珠市场设立珍珠销售窗口,及时掌握珍珠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万年珍珠”品位,唱响“鄱阳湖”特色珍珠品牌。并通过引进高素质的外贸专业人才,直面国际市场,不失时机地开展自营出口业务。

第四,突出科技支撑,注重可持续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珍珠是农副产品,要把它变成珠宝,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珍珠产业是风险产业,要做强珍珠产业,同样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要进一步加强幼蚌繁育管理、种苗检验和检疫工作力度,认真实施万年“淡水珍珠养殖系列标准”,不断提高原珠品质。实行繁育基地认证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国家级三角帆蚌繁育中心,加快组建市县两级蚌疫病测控中心。二要重视珍珠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研发,制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加强特色珍珠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实现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强化技术队伍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等以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推广,建立上下贯通、左右相联、连接千家万户的科技推广网络。

第五,突出行业管理,健全行业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按照“政府引导,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共谋发展”的原则,以万年珍珠产业协会为母体,建立市、县两级行业协会,使之成为集珍珠繁育、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架起政府与珍珠生产、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的桥梁。市珍珠产业总会要加速建立信息平台,为珍珠产业发展及时提供生产、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切实保护珍珠生产、加工、销售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报告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 作者简介:房国忠(1964~),男,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摘要:与英美发达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非协同因素,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相协调,应基于英美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投资银行;区域经济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11-0060-03 各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 展密切相关,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发展进程中投资银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投资银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 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央对“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刻认识的确立,投资银行发

展必将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及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 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是指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体经济发展之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地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以实现区域经济和投资银行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协同发展的投资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效的组织协调与协和互动的作用。纵观西方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以美英为代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现代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整体上的协同关系。作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银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与区域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投资银行业的兴起与壮大,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互动性较差、差距扩大三大问题,借鉴区域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探讨了国外典型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变化和政策调整,提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和谐、互补和循环四个新型发展战略。 标签:区域经济区域政策经济理论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呈现出不同的转型特点。从中国经济区中,东、中、西“三大部”分别实施的梯度推移非均衡发展战略中,一些区域的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实际上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和相关理论,将有助于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关于平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是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平衡增长战略通过一定规模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这些理论均强调: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因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的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的转移支付只能将区域差异保持在一定限度而不足以促进区域收敛。因此,不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只要总的发展水平低,市场力量的自然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将增加国内和国际不平等”,要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周密的经济政策,如在落后地区建立“增长极”和“增长中心”以启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然后利用市场力量实现这些地区的积累增长。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课程:国际贸易 专业:国际工商管理 年级:14级 姓名:江新周 学号:1469001005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中国沿边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对于本选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正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比较分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或形式 进行概括总结,诸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等。 (1)张纪康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中相应的实质基础及其形式,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归结为四种一是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市 场导向型的一体化,分为欧盟和没有正式协议的市场导向型一体化,如东亚地区各国三是政策导向型一体化分为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一体化协议如墨西哥、智利,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条总结。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祈了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即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出南二匕型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2)汤碧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入手,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是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而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1)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 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的形式将是建立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上合组织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理论中,认为推进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战略选择。但龚新蜀,刘庆岩从上合组织框架下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入手,认为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贸易依存度不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相互投资,导致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加强机制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局部带动整体,加强经贸合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促进投资多元化发展等四种途径来推进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 (2)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陈裴对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了事后研究,研究结果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域贸易合作方面作用有限。邱丹阳,运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18)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8年6月22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3) 一、区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3) 二、区域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5) 第二部分 各区域板块经济金融运行 (8) 一、东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8) 二、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0) 三、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2) 四、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4) 五、主要经济圈与城市群发展 (16) 六、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情况 (17)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19) 附录 专题 (21) 专题1 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研究 (21) 专题2 房地产市场分析 (26) 专题3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情况分析 (29) 专题4 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32) 专题5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助推脱贫攻坚 (36) 表 表1 2017年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2 2017年各地区进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3 2017年各地区出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4 2017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比情况 (5) 表5 2017年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发生额占比利率区间分布 (6) 表6 2017年各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部分运营指标 (7) 表7 2016~2017年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9) 表8 2016~2017年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1) 表9 2016~2017年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3) 表10 2016~2017年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5) 表11 2017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 (16) 表12 2017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16) 表13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26) 表14 2016~2017年各地区住房抵押贷款价值比 (28) 表15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贷款比重和增长率 (28)

最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课程作业 专业区域经济学 班级经管院研1022 学号 1002021085 姓名尚天祥 2010 年秋季学期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Ron Boschma Abstract Related variety is important to regional growth because it induces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complementary sec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spinoff dynamics,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They transfer knowledge across related sect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renewal and economic branching in regions. Since these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re basically taking pla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because they make regions move into new growth paths while building on their existing assets,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encourage spinoff activity,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Doing so, policy builds on region-specific assets tha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sets limits to what can be achieved by policy. Public intervention should neither apply ‘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nor adopt ‘picking- the-winner’ strategies, but should aim to connect complementary sector s and exploit related variety as a source of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related variet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gional growth. 1. Introduction Why do some regions grow more than others? Till the late 1980s, neo-classical theory argued that technolog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regional growth. However, technology was treated as an exogenous factor and, therefore,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was left unexplained (Alcouffe and Kuhn, 2004). Inspired by Schumpeter’s work, economic geographer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criticizing this neo-classical framework. From the early 1980s onwards,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ome regions are more innovative than others, and regio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like institutions may be underlying forces. This even led to the claim that regions are drivers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cepts like industrial districts (Becattini, 1987), clusters (Porter, 1990), innovative milieux (Camagni, 1991), technology districts (Storper, 1992),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oke, 2001) and learning regions (Asheim, 1996)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last decades to incorporate this view. Many of these regional concepts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elson and Winter, 1982; Dosi et al., 1988). This chapter aims to outline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growth, as proposed b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ers (Boschma and Lambooy, 1999; Boschma and Martin, 2007). We claim that regional growth is based primarily on exploiting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acit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static cos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名牌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名牌就是质量、技术、信誉、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了“好”又反映了“快”实践证明名牌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城市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实施名牌战略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名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局作为全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牵头部门如何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名牌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组织对全市名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名牌经济现状 近年来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企业积极投入名牌建设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发展、宣传名牌社会各方积极支持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名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竞争力角度看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而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崛起过程就是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

近年来我市名牌企业高举自主品牌大旗以优质高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名牌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发挥明显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在金融“寒流”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1、名牌总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市政府制订了“十一五”全市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制订培育发展名牌的规划出台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扶持激励政策。目前全市有有效期内中国名牌产品27个名列全省第三(苏州63个、无锡34个)全省中国名牌产品232个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1.5%;有166个__名牌产品列全省第四位(苏、锡、南京)全省__名牌产品1683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0%;328个__名牌产品。 2、名牌经济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在规模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工业销售额为14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的27.6%比上年增加了378亿元。而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足8%的445家名牌企业创造了全市近27%的工业增加值。在效益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利润为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的28.32%高于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利润增幅7个百分点反映名牌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税收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税收为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9.36%在出口创汇上,20_______年全市名牌企业出口创汇额达35亿美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出口创汇额的29.91较上年净增11亿元。近三年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年市场销售额以33.7%以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 例分析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同名12991)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原文出处】现代经济探讨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99 【原刊页号】8~11 【分类号】F107 【分类名】区域与城市经济 【复印期号】201002 【英文标题】Evolu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Strategy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统筹兼顾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KS00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兼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90450137)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小军 【作者简介】杨小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武汉430079,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题】区域经济60年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09)09-0008-0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出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迈进的时候,回顾和总结这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统筹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客观的角度看,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应付战争的威胁,毛泽东强调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战略后方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因此,我国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考虑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强调内地“三线”建设,希望能够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投资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中,4/5在西部,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①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安士伟,2004)。 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袁继富,1998):一是这种发展战略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这种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