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工艺特征

青铜器的工艺特征
青铜器的工艺特征

在商周青铜器中,食器、酒器、乐器、水器等,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奴隶社会礼仪秩序的重要体现者。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其礼巫功能日渐褪去,而渐渐成为一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工艺品;其颇具宗教和礼治意味的形式日渐图案化、装饰化,不再令人起敬令人恐怖,而因其金属造型和材料的可塑性,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形式语言,具有了空间韵味与浓重的艺术情趣。由此,中国青铜艺术,在精神观念上较完整地保持着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而其制作与艺术表现已具有相当成熟的铸造技术和艺术风格。下面,我就青铜工艺的艺术特征和技术特征管窥一二:

一、青铜工艺的艺术特征

中国铜器造型丰富,品相繁多,面貌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而商周青铜器多姿的形态、多彩的纹饰,艺术特征尤为明显,不但为研究上古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而且形成并影响着中国造型艺术的风格。

一、象形表意

《易传》云:“圣人以见天下之赜,而以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形取意,是对审美经验进行直观概括与形象喻示,从而构成具象化的美学范畴,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多么抽象的命题,中国人总是能够用具象予以表述,把极纯粹的抽象的范畴用图形、具象事物之象来象征和比喻,这是中国古代先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取象表意的思维特征,在艺术领域表现最为明显,造型艺术如此,诗歌、乐曲等非造型艺术也是如此,由此造就了其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拟容取心、象其物宜,这是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特征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是在青铜时代成熟起来的,取象表意决定了青铜艺术的两个方面的特征:程式和装饰,程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意的需要,而装饰特征也以取象表意为生成前提的。青铜艺术造型的目的在于表意,并不严格遵循现实形象,而是依照一定的造型法则,使形象图案化,并且一些非自然界的神化形象也是用这种方式成象的。青铜艺术装饰是由一系列具有形象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元素大致可分为抽象纹样和具象纹样两种:具象纹样可分为自然形象和神化形象两种,自然形象主要是羊、牛、猪、象、蝉等,神化形象是人为创造的具象形象如饕餮、龙、凤等,抽象形象主要是几何样式的乳钉纹、弦纹、云雷纹、冏纹、回纹等,这些装饰元素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构成一件件青铜艺术的整体气象。这些元素或图形发展到青铜时代,便呈现出较为固定的模式,造型偏于理性化色彩。在商周青铜艺术中,最有魅力的形象是那些具象的但却凭想象构成的形象,有饕餮、夔龙、夔凤等,如饕餮形象就有多种动物形象成份,似虎非虎,似牛非牛,似人非人,有着有表意的功能。而青铜纹样中的那些现实具象动物纹也同那些非现实的纹样一样充满符号色彩。因为中国青铜艺术的纹样毕竟追求的不是写实性艺术,它们是按照理想中的形象创造的,这些理想中的形象要具有神性的力量,要符合宗教观念的需要,目的不是求实而是求意。这是在形象的概念上进行抽象思考,这是具象的抽象。先秦青铜器上,象形纹样与抽象纹样都具有共同的几何性,其形象的具象的抽象性特点源于它作为符号的功能。而在青铜艺术的造型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图案化处理。青铜器形象的外轮廓连线基本上可分为方(中心形象)、长方(左右侧附属形象)、圆(冏纹、乳钉纹)、三角形(蝉纹)、S形曲线纹等,一般处于中心位置的形象都是以鼻梁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正面形象,左右侧的附属形象则为平面化处理的正侧面形象,同方向的线多平行,结构之间多直角相交,每一小结构的底端都呈刀尖状,整个形象组合成较整齐的几何外形。这种省略具体局部、夸张主要特征、突显风格的装饰味道,使青铜器具有抽象、规整之感。青铜艺术的物象有着明显的符号化特征,甚至最初的青铜器上的一些纹饰和金文是很难区别的。

中国青铜艺术形象的生成,大量继承了彩陶时代的纹饰内容,非现实性想象的动物纹样是综合许多形象的特征构成的,这些纹样按几何化、简约化、夸张的规则构成,呈现具象化抽象特征。因此,青铜艺术形像具有装饰性和符号化。青铜艺术的“铸鼎象形,百物为之备”的象形表意的特征,是中国艺术创作的

重要美学原则。

二、修饰调谐

中国青铜艺术是古代匠师们的匠心独运之作,器物尽展技法之术,极尽装饰之能,总体上呈现出和谐的审美理想。远古时期,那些古代才能优异、技术精良的匠师,主要集中于王朝首都以及诸侯国的都邑内,他们世代相传,其创作技法有一定的沿袭性、固定式、模式化,使青铜艺术设计语汇呈现出程式化倾向;而他们卓越匠师的精心创造,使铜器富有个性化的艺术价值。由此,中国铜器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谐

和性与装饰性的特征。

和谐是一种审美状态,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而重视调谐是中国青铜器设计上突出的一条原则。中国青铜艺术的调谐,包括器形的塑造、纹饰的布局、色彩的对比等各方面,如铜器造型的几何体的规整和动物状的仿生的统一、纹饰的对称和反复手法所形成的律动性……和谐性还表现在青铜器物的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上,呈现出的: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和”的雏形。而装饰性更是中国青铜艺术表现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在器物的纹饰上,如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以短剑、铜刀、鹤嘴斧、棍棒头、各类动物纹饰牌、饰件、扣饰等为主,按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兵器和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四大类。这些器物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工艺以大量动物纹装饰器物,动物纹的种类有虎、豹、狼、狐狸、野猪、鹿、马、羊、牛、骆驼、刺猬、飞禽等,这些动物纹具有浓郁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乡土气息的特有习俗,动物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工艺娴熟,装饰效果明显。而在青铜器中,纹饰的图案化则是对这一特点的最为充分的证明。中国青铜器上,原始艺术形式的三种主题:抽象符号、动物形象、人的形象,是在装饰化的青铜纹饰中被完美地体现出来的。可以说,伴随着青铜器的诞生,青铜纹饰的图案化倾向就已出现了,三角纹和乳丁纹也许是青铜器最早的纹饰,如齐家文化的残刀柄和七角星纹镜都装饰着三角纹,而之后的几何纹更是图案化的流变。在一件三星堆青铜人像上,我们可看到:其青铜纹饰达16种之多,其中最多的纹样是云雷纹。云雷纹是以一连续的螺旋形所构成的,这些螺旋形如是圆的称为云纹,如是方的称为雷纹,而当这些漩涡像带子一般回环的则是回纹。云雷纹由圆到方,再到漩涡般的回纹,一种简单质朴的几何纹样变成了曲折多样的形式,并具有

了极中的图案感和装饰意味。

谐和性与装饰性的特点,使中国古代青铜器区别于其他古国的青铜器工艺,成为美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个门类,也使中国青铜艺术呈现出独特的质素。

三、诡异奇美

中国青铜艺术的本质不是纯粹的而是杂交的,它是超凡的神秘力量与现实社会的精神的契合,是

非凡的想象力的结晶,凝重中带有清新,奇特中夹杂自然,风格多变,诡异奇美。

现代法国哲学家利科尔的解释学美学有一个观点,即神话既包含了体现于字面上的表层意义,也包含了通过隐喻和象征表现出来的深层意义,理解和解释就是要透过神话的表层意义去探寻其深层意义,从而获得人类原始时代的种种经验。在中国青铜器的创造过程中,先人必然会加入当时的精神理念和审美经验。例如,中国南方自古尚巫,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审美表象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结出的果实,它所体现出的美承接着远古风尚气息,体现着丰富的实际生活样态的美。在那个时代,宗教是实用的,美与艺术也是实用的,是与生活难以剥离的。由此,三星堆青铜艺术的呈现方式,在于与审美感受相统一的宗教、战争、政治生活领域,同时也在于宗庙建筑、生活样态的多样性之中。在三星堆青铜器中,从宗教内涵较强的祭礼神坛、神树、太阳轮和眼形器、群神头面等器物来看,这些青铜器的每一种类型都与神话中神的诉说有关,使宗教体系与不同视觉形象相连,呈现出诡奇神秘之风。三星堆青铜纹饰极具符号特征,明显可见神话的意义弥漫其间。除饕餮纹之外,三星堆青铜器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是鸟纹。三星堆的铜礼器早期的肩部和兽头上普遍饰夔龙形扉棱,晚期的礼器肩部和头上普遍有鸟形饰,早晚两期中的同类型器物差别大,变化明显,而鸟形饰本身也在变化之中。这与集王权、神权于一身,又在铸造和使用铜器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巫

的特性有关。三星堆铜鸟不仅充盈着神话气息,而且也具有一种将神人格化的实践气魄。这从造型的夸张和奇特即可看出:突出能传达实践能力的主要官能———口、目的表,如眼大、眼球突出、嘴巴前突,既写实又夸张,造型奇特,线条流畅,富有阳刚之美,是实践精神的写照。

中国青铜器的诡异,来自于神秘威严的巫神文化,奇美来自于奇特而夸张的造型……这是想象之美、力量之美。在巫风盛行的特定时代,古代工匠通过体验来把握神祉,在体验的过程中以直觉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把握世界,并以程式化的符号使这种把握现实化,将一种新的宗教规范表征为艺术形式——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母题。而当人类逐渐摆脱对神灵的附属时,当人间烟火气萦绕于铜器时,青铜艺术渐渐成为艺术设计语汇的武库之一。时下,青铜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运用。它规则而又充满变化,行云流水般的重复,透出的是远古苍茫之气,蕴藏了丰富的美学素材,体现出一种强劲的艺术创造精神。

二、青铜工艺的技术特征

“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荀子》)。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是中国铜器的又一个突出特征,它显示出古代民间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术能力。中国传统金属冶铸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青铜器的发展,使青铜艺术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工艺艺术和国外青铜艺术不同的特点,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技术特征。

1、合金品格

铜器是最初的金属工具,而最早的铜器是以纯铜铸造的。从齐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期间,中国铜器中有小件装饰品、武器和少量生产工具发现,大部分是红铜,只有铜镜和少量的刀是青铜。此时,铜器以红铜为主要材料,而由冶炼红铜到冶炼青铜,大约历时七百多年,才跨入青铜时期。

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我国现存最早的铜器,是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的时期——商代时期的产物。根据这些青铜器部分标本分析的结果,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为铜锡合金,锡的比例大致为5%至20%(另外也有含铜量达92%至98%为纯铜器和含不同数量铅质的合金)。青铜合金的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而同时可以保持纯铜所具有的韧性,并且有明亮的光泽。青铜合金的熔点也较低,加锡至20%时,熔点可低到摄氏900度左右(纯铜为摄氏1083度)。青铜合金中,铜锡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因而也不同。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周礼?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列出了六种不同的比例:“六齐”(即六剂)——钟鼎之齐,铜六锡一;斧斤之齐,铜五锡一;戈戟之齐,铜四锡一;大刃之齐,铜三锡一;削,杀矢之齐,铜五锡二;鉴燧之齐,铜锡各半,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就已知道冶炼不同配方、不同性能的合金。商代青铜合金中,也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铅质的,甚至有完全用铅代替了锡的。铜锡合金加入极少量的铅,可以在铸造花纹时,收到花纹清晰,减少气孔的良好效果。由上可见,加锡或加铅,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对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而且加铅于铜可以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这就是说,钟鼎一类器物需要有辉煌的色泽效果,斧斤一类工具需要坚韧,鉴燧一类用品需要光洁,因此其中铜锡的比例均不同。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中,还出现了复合金属熔铸、复合金属嵌铸和铜铁合铸件。如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这标志了青铜时代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反映了青铜铸造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也从一方面反映了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准。

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使设计领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铁器,铁器的坚硬和锋利远远胜过铜器,它可以在铜器上刻划花纹,并嵌入红铜丝或银丝,这就产生了错金错银工艺。青铜器镶嵌法很早就出现了,这是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其它材质以增加青铜器的色彩多样性的技术,使得青铜器在工艺上更加精绝。此时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如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使铜器异常华丽。汉

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工具的硬度提高,才有可能雕琢出大批的画像石和石制雕塑,使中国的石雕艺术有了很大发展。铁器在社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使用,渐渐取代了青铜合金的地位,但铜作为一种金属材质仍在汉唐之后被广为运用,在中国艺术史上发出铮铮之音。中国铜器采用青铜合金铸造,使青铜艺

术与青铜材料一样,持久永恒,光芒永驻。

2、冶铸风范

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传统,有合范法,也有失蜡法,只是合范法在商代与西周春秋时期大量使用而已。中国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中国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其铸造方式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青铜器的范有两种: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因而,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而制范所用的“模”,就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古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获得一件铜器的称为浑铸法。但有些铜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动的羊头,用浑铸法不能铸成。于是工匠们用分铸法,先铸出附件(羊头),再在铸造器身时,将它们铸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铸器身,再将附件与器身铸接在一起。这种分铸技术在商代已被工匠们熟练地掌握,所以铸造出许多精美、奇特的铜器。泥范分铸方法的应用,开创了与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范铸技术。随后发展出来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蜡模法,是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干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国外铸造青铜器也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制作很细巧的东西,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产生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来。

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青铜器的造型发生了改变,这是技术促使艺术表现多样化的结果。西周的青铜器以鼎和编钟等礼器、乐器为代表,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由母范翻出不同子范,并采用焊接法,对在器具的把手、钮、扉、棱等附件部分进行造型,形成了主体凝重、辅件灵动的风格。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人们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运用了浑铸、分铸、浑分合铸、铆接、焊接等技术,并充分运用失蜡法工艺,在铸钟之前还预先用“三分损益法”进行过钟模的调律,这些技术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已不仅仅是一个铸造技术问题,而涉及到了复杂的声学、律学知识……

丰富的铸造工艺,使铜器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巧妙的艺术价值。

中国铜器还往往根据铸造工艺的特点,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合范性使青铜器的制作有其特殊性,如一套陶范在青铜器浇铸成型后就要拆碎,不再重复使用,因而每铸造一件青铜器等于一次创造,虽然有一些青铜器看来外观相似,但细察仍有差别存在,这显然使青铜器铸造颇具个性风格,并有了更大的创造性;又如,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和陶范的分块有着密切的关联,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人们根据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并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而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使青铜艺术呈现出“火与金”的风貌。

三、丰富多样

中国青铜艺术涵盖地域广,延续时间长,这为其工艺风貌多样化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条件。远古时代,由于中国地域大,各诸侯国的传统和技术均不一样,所以青铜艺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如中原各

国的青铜器古朴典雅、楚国的青铜器装饰细腻秀丽等,甚至一些地域的青铜艺术独立发展过,并且自成体

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青铜时代已进入早期的奴隶社会,但却完整地保持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意识、传统、风尚。中国青铜文化在商文化的二里冈上层时期分布范围最为广阔,从那以后商文化开始萎缩,周边的地方文化却因此走向强盛和繁荣。在长江流域,大量青铜器的出现恰好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若干集中出土铜器的地点,如江西的清江县和新干县、湖南的宁乡县、陕西的城固县、三星堆等。其中,三星堆青铜器除承传中原风格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地域特征的、独立系统的个性。这表明:三星堆青铜工艺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跨度中,不断吸收毗邻地区文化因素,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工艺个性,成为中国青铜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青铜艺术的多样性还表现在一些地域艺术的相对独立性上,如以狄——匈奴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的青铜文化艺术,在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如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一些兵器、生产工具、饰牌等器物的造型、纹饰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某些铜器,尤其是礼器,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较强烈地表现出与中原青铜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说明它曾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和浸润,是华夏民族文化和匈奴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见证。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设计,不仅充分考虑到产品设计的要素、环境设计的要素及社会文化内涵,而且在工艺制作上还考虑到科技的运用,从而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设计典范之作。我们应从中加以研究分析,汲取其设计表现的语汇,提升自己的设计观念和能力。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民间剪纸论文定稿版

民间剪纸论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平面元素浅析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继承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一方面在漫长、封闭的空间孕育。民间剪纸图形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 关键词:剪纸艺术平面构成?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平面构成又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传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把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青铜器铭文鉴定的方法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编者按:除了知道它各种作伪的方法外,鉴定青铜器铭文还要懂得各个时 代铭文的风格,从而可以判断书法结体、语汇文法等是否符合。另外,还得掌 握大量的标准字形,掌握得愈多,判断也就愈正确。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被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 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因而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 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范嵌 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郜婴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 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镶嵌伪铭。这种铭文作伪方法,是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 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有一件西周中期龙纹方鼎,腹内侧的铭文,就是用 这一方法做成的。 腐蚀法。在近代,青铜器鉴定水平有所提高,后刻铭文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蚀的方法来造。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 文字用化学物质如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 凹陷的字口。如西周晚期窃曲纹鼎,腹内侧有一篇伪师趁鼎铭文,在铭文笔道中没有任何凿刻痕迹,就是用腐蚀方法做的伪铭。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绝大部分的铭文是用范铸的,但也有极个别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铜器上出现了整篇刻出的文字。原刻和后刻的铭文应该 是能够分辨的。原刻是当时青铜器脱范后不久刻的,因为那时没有钢刀,刻铭 文是用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字口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不会有刀痕,但是也没有笔意。而后刻的铭文是用刀刻的,长的一笔竞要刻上三、四刀,那就一定会留下刀刃的痕迹。另外,青铜器经过若干年的埋藏,表面已经生成 一层氧化层,原刻和范铸的铭文,字口里也应有同样的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刻字,字口上会出现爆裂的现象,有的在字口内还会露出青铜的本色。为了掩盖 这一缺点,作伪者就要做假锈填进字口,假锈的颜色一般是用漆调成,颜色呈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关于建筑的见解》

Rar!?s 浅析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 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 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 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 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 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青铜器鉴定

慧眼识别青铜器 青铜器的器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典雅,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我国铜器种类繁多,喜欢收藏铜器自古有之,历代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在今天“收藏热”日渐升温,铜器的价挌一路狂涨,境外的青铜器正在不断地回流,古玩收藏已经由一种业余爱好逐渐转变成为一项人们投资理财的庞大产业。而另一方面,受金钱的驱使,盗墓日渐猖獗,铜器造假、贩假明目张胆,古玩市场假货泛滥,使鉴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铜器鉴定有很多老前辈都作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现今的鉴定工作仍然有效。故宫博物院的王文昶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对古董行当在长期鉴定铜器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经验归纳为:“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不同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与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要细察,即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也有个别例外,有厚锈覆盖铭文而影响判断。锈斑、地子是关卡,是辨伪的关键,即铜器锈斑、底子是年久氧化而成,真锈分层次和有断面,地子有光译,假锈则相反。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造铭纹有范痕,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为真器。相反,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就是假器。这些对我们今天鉴定铜器的真伪仍然有着很大参考价值。 铜器修复专家也参与鉴定工作。现在铜器修复、复制人员从事铜器鉴定的南有王金潮、北有贾文忠。这俩位在长期工作中,“修复成就了鉴定的眼力,同时鉴定亦提升了修复的水平”,成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实战经验的专家。南京博物院的王金潮先生从事文物修复、复制的工作四十余年,结合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特点、适用状况及历史发展阶段做了较系统的研究,为中国青铜器的鉴定提出了明确可靠的依据。他通过试验提出“曾侯乙尊盘镂空钸件为中空泥范铸造”的论点;并用古代工艺技术成功复制中国最大、最重及制作最高水平的司母戊鼎(图1)而闻名于世。他认为铜器鉴定方法很多,各有侧重不同。新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被仿伪者所利用,唯古代工艺技术至今还没有人伪。正因为古今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此方法鉴定铜器,使许多仿伪品都栽在他的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贾文忠先生出生在文物修复世家,其父贾玉波是清朝著名的铜器修复行业“古铜张”的再传弟子,他参与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非常了解目前市场上铜器的造假的情况,指出当前造假方法屈出不穷,并动用了高科技手段,让很多专家都难断是非。有些仿品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仿制的,专家对专家,其两者的高度也在不时交换,就看谁更高一筹。原来仿制不出来的红斑绿锈、蓝锈、水锈,现在都能做。甚至连红斑绿锈中的结晶也能做得相当逼真。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假的终究是假的,总有露出破绽的地方,看得多了,仔细观察就明白。在铜器辨伪工作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比较,善于总结经验与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鉴识能力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青铜器设计工艺

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青铜器更重要的特点是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但形制基本相同。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商周青铜器装饰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二里头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素面居多,即使带有装饰也多为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第二个时期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最风靡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造型庄重神秘,有狞厉之美。 其他花纹有窃曲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代表纹饰。 第三个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装饰纹饰又回归到了简素平朴的特点。兽面纹简化了,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成为主流。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增多。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一改商周青铜器为天地和庙堂服务的特点,日用生活品开始多了起来。青铜器的设计更符合人的使用标准。例如:在商周经常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在这一时期则发挥了它作为食器的基本功能。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纹饰除发展了商周纹饰之外,又出现了蟠螭蟠虺纹,宴乐攻战纹,图案组织形式也从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金银错、嵌红铜、模印制范、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青铜文化鉴赏论文: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摘要: 青铜器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相互结合,便能更加准确的鉴定青铜器。Bronze war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mor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bronze ware. 关键字:青铜器鉴赏Bronze-wares of appreciation 青铜器仿造Bronze-wares of copy 传统鉴定方法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科技鉴定方法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研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因此,学习青铜器鉴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青铜器的鉴赏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在就浅谈青铜器的鉴赏。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青铜器的辨伪首先要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之后再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个是不是当时代的产物,从而可以简单的辨伪真假。 从青铜器的整体形状进行简单的辨伪,主要的方法有: 1、掂重量、看铜质。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 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 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 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 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

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

5课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5课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手工业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品种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技术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畜牧业的发展工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品种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方式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商业繁荣: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奴隶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制经济发达是悲惨生活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建立在努力残酷剥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削压迫的基础上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7课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 铁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著名的时间:战国时期 都江堰修筑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功能:是文明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并出租,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晚清民国时期,古玩业已成为一项重要职行业,当时古玩大家们总结归纳了青铜器鉴定格言:“先看形、后看花、拿在手里看底下;紧瞪眼、慢开口、工艺地子是关口”。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来讲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一件青铜器放到我们面前,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分析、判断呢?只有从青铜器的材料、铸造工艺、造型、花纹、铭文和材料工艺造型花纹铭文组合的匹配原则(只有极少的不符合规则)、表皮重量声音气味等辅助条件七个方面去分析,才能对青铜器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对青铜器的年代、价值、辨伪做作出精准的判断,大大降低鉴定的误判率。 一、材料 青铜就是指铜、铅、锡为主的合金,生锈后呈青色。青铜器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用青铜原料铸造的器物。汉、唐时期也用青铜铸造的各式铜镜,但不划归青铜器类。青铜器所铸器物的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其成份铅锡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酒器、食器、兵器的合金成份都有所不同。现代仿造的材料中多含金属锌,是古代青铜中所不含的。古青铜合金呈色偏红,为暖金色,现代含锌的铜合金发色则略显偏白,呈冷金色。透过胎体看本质,才是鉴定青铜器材

料的关键所在,不要被其表皮的锈色彩所迷惑。 二、铸造工艺 现代铸造常用的是砂型铸造(翻砂制范),其次是特种铸造方法,如:金属型铸造(金属范)、熔模铸造(失蜡法)、石膏型铸造等。而砂型铸造又可以分为粘土砂型、有机粘结剂砂型、树脂自硬砂型等等。中国青铜器以泥模块范铸造法为主流,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地域,使用过失蜡法工艺。中国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的方法十分先进,用粘土作块范和芯掌,浇注青铜后,范毁器成,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由于当时奴隶主贵族对器物的造型和花纹雕刻考究,模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是现代仿制工艺无法比拟的。 现代考古学上已经确认,在夏晚期青铜容器已经开始使用,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已出土有中国最早的青铜酒器——青 铜爵。夏晚期到商盘庚时期以前,青铜器多采用包底裹足的浑铸法铸造。商晚期的盘庚以后开始大量使用分铸法铸造青铜器,浑铸法则很少使用。浑铸法与分铸法在组范方法上有根本很大的不同,在青铜器上显现出的范线痕、浇口、冒口痕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盘庚以前的三足青铜器斝、爵、鼎等的范线由口沿处直通至足尖,腹底部范线呈不规则“丁”字形,即由底中心内一点向三足根延伸。器物足内空心,足部空心与器身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