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教案-3

旅游学概论教案-3
旅游学概论教案-3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雷艳职称___助教____ 备课日期2012-08-28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选用教材《旅游学概论》

本次授课的章节课题第三章旅游活动

课型理论讲解、讨论授课时数 4

本次授课的目的及要求

了解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概念;掌握旅游者的国际罗马会议的定义,我国对旅游者的定义。理解影响旅游客源消长的主要因素,掌握旅游客流的运动规律,了解其发展趋势,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掌握旅游者的分类方法,按目的划分的类型与特点,掌握旅游客流的运动规律,了解其发展趋势。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旅游者的概念。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旅游者的分类。

难点:旅游者的界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旅游者各类型的需求与特点。本次授课教具及参考书

教具:多媒体;参考书: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张培《旅游学》、张树夫《旅游心理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

课后练习思考题与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授课小结与改进措施

总结国际罗马会议对旅游者的定义,我国对旅游者统称为游客,我国对游客的定义与划分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教学内容书写在本页后面

第三章旅游者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的媒介——旅游业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一、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1、国际联盟定义: 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

(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国内旅游者:

1984年,世界旅游组织又对国内旅游者作了下列规定:“任何因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国籍如何,所进行24小时以上、1年之内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

(1)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2)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

(3)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4)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

二、我国对旅游者的界定

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统计和国际比较,我国于1997年对旅游统计基本概念和统计指标做了如下解释:

(一)游客

游客是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游客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即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二)入境(过夜)旅游者

入境(过夜)旅游者是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过夜)旅游者不包括下列人员:

1.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2.外国驻华领事馆人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3.常驻我国1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4.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

5.边境地区往来的边民;

6.回内地(大陆)定居的港澳台同胞;

7.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

8.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三)入境一日游游客

入境一日游游客是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境一日游游客应包括乘坐游船、游艇、火车、汽车来华旅游,在车(船)上过夜的游客和机、车、船上乘务人员,但不包括在境外(内)居住而在境内(外)工作,当天往返的港澳同胞和周边国家的边民。

三、旅游者的统计标准

我国在国际旅游者的统计中,以入境人数为准,主要以入境者的定居地、来访目的和国籍来区分,每入境一次统计一次。

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对旅游者个体来说,要实现旅游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1)旅游需要是在其基本物质资料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精神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才可能产生旅游动机。(2)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的消费。

国际上有这样的经验统计: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将产生出国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

总之,收入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旅游者的必要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必要物质条件。

(二)余暇时间

一般地说,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工作时间、生活时间、余暇时间三大部分。

工作时间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出外工作以赚取货币的时间。

生活时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如吃饭、睡觉以及处理日常琐事等而花费的时间。

余暇时间是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社交、消遣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

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

我国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从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

(以上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旅游,公务旅游和离职人员的旅游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

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

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

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

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概括起来进行分析,旅游动机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身心方面的动机。以调解生活规律,促进身心健康而参加的观光、休憩、娱乐、度假、疗养、体育等旅游活动。

2.社会方面的动机。这是人们为了社会交往,保持与社会经常接触而产生的一种动机。如探亲访友,寻根怀旧,结识朋友,或希望受到重视、尊重,获得好的地位、阅历和声望等。

3.文化方面的动机。这是人们为了满足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如探究异国他乡的政治、经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

4.经济方面的动机。这是人们对各种生活、文化用品的需求,如经商、购物以及低廉的旅游消费等。

三、其他因素

旅游者的产生除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其他影响旅游者产生的条件,它们是:

(一)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二)都市化

(三)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旅游业的发达程度

(五)政府和社会团体的重视和鼓励

(六)旅游产品推陈出新,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旅游者

综上所述,旅游者产生的必备基本条件是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旅游动机,其余的只是作为促进或限制旅游者产生的条件而存在。

第三节旅游者的基本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

常见的旅游类型划分如下:

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团体旅游、家庭旅游、散客旅游。

按费用来源划分,有自费旅游、公费旅游、社会旅游、奖励旅游等。

按消费水平划分,有经济型旅游、大众型旅游、豪华型旅游。

按旅游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划分,有观光旅游、娱乐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等。

二、旅游者的基本类型

按主导动机将旅游者划分为九大基本类型,即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教育型旅游者;宗教型旅游者;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商务/会务型旅游者;生态/探险型旅游者。

(一)观光型旅游者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到异国他乡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通过旅游达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息。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我国旅游接待中最主要的旅游类型。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到知名度高的地方旅游。

2.旅游者处在不断流动当中,在旅游地逗留时间不长,而且重复观光旅游者少。

3.在旅游地消费量不大,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因是基本形式,往往同其它旅游类型结合会产生综合效果。

4.由于旅游景观和环境受气候影响较大,因而观光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5.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为世界旅游的主体。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主要是为了改换环境,调剂生活,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

松弛和愉快,除此之外,并不要求达到某种专门目的,故而男女皆可,老少咸宜,而且不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参加这种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参与愿望。旅游者是观赏者,又是被观赏者。旅游者在娱乐中身心得到恢复,获得陶冶和享受,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新的旅游方式。

2.旅游灵活性较大,如遇天气变化、不安全因素、产品质量、价格等问题时,可以临时改变计划,取消旅游或改去他处。

3.由于娱乐消遣旅游项目内容多,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少则1~2天,多则4~5天或更长,旅游者消费量相当可观。

4.多是自费旅游,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求物有所值。

(三)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主要是为避寒避暑、寻求幽雅清静的生活环境、治疗某些慢性疾病而外出旅游,以达到消除疲劳、减少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喜欢去环境质量高的地方,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质好和远离噪音的地方。

2.以中高档消费水平的中老年人居多,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在接待中要注意这一特点。

3.基本是近距离旅游者。休闲度假者不愿把钱花在路上,而寻找临近胜地去度假。

4.旅游者在一地逗留时间长,日消费水平有两个极端:纯粹以度假为目的的日消费水平高;以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日消费水平较低,相当数量是经济型旅游者。

(四)文化教育型旅游者

文化教育型旅游者的特点:

1.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求知欲望强,乐意接受新思想。通过旅游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专业学术水平。

2.多数旅游者具有专长和特殊兴趣,期望在旅行中能与同行切磋交流,相互启发,解决自己在研究中碰到的问题。

3.旅游者对活动日程安排要求周密,导游的水平要高,能用科学术语解释所遇到的问题。

(五)宗教型旅游者

宗教型旅游者是指以朝圣、拜佛、求法、取经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的人。宗教型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旅游类型。

开展宗教旅游活动要同迷信活动区别开来,严禁借宗教活动之由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目前,纯宗教目的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所乐于接受的观光与宗教娱乐活动相结合的旅游形式。

宗教型旅游者的特点:

1.宗教旅游者的活动主要在宗教圣地进行。

2.宗教旅游多与庙会或祭祀活动相结合,使旅游活动达到高潮。

3.宗教圣地开展旅游活动,要尊重教徒的信仰,并用宗教形式接待,使旅游者有归宿感。

(六)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

当今世界为寻根或探亲访友而旅游的人是旅游者中极为重要的一支。

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的特点:

1.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有特殊关系。

2.大多由亲朋好友联系安排,散布于民舍家居,难于统计,从而影响到旅游统计的准确性。

3.对旅游价格不大敏感。来华探亲访友旅游者大多伴随着经商或者投资活动,以建设故乡。

(七)购物型旅游者

购物型旅游者是指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参加者。

购物型旅游者的特点:

1.吸引购物型旅游者的不仅要有优越的购物条件,而且其他方面的条件也要十分有利。

2.购物型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对旅游产品价格不大敏感,而对旅游目的地的购物品价格比较敏感。

3.一般季节性不强,全年均可进行购物旅游活动。

4.旅游消费总量较大,经济效益较好。

(八)差旅型旅游者

差旅型旅游者也叫差旅型旅游者,是旅游地的另一重要客源市场。这类旅游者是以公务、商务旅行为主要目的,在旅行活动中产生的旅游行为。主要有商务旅游、会议展览旅游和奖励旅游等形式,旅游地点一般都选择在旅游胜地或风景文化名城,以便在完成公务和商务的同时进行观光游览活动。

奖励旅游具有特殊地位,它是被当作差旅型旅游来购买,但通常作为奖励奖给工作有成就的企业员工或代理人的,全部费用由公司负责。

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1.人数相对较少,但出行次数较为频繁。

2.旅游者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较高,举行一次会议会提高所在国和城市的知名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旅游宣传。

3.旅游者所需费用都由所在公司或单位支付,对价格不大敏感。

4.旅游的季节性较小,旅游目的地和出行的时间几乎没有选择余地,是非自主性旅游。

5.对活动安排要求有较强的计划性,设施条件(会议场地、通讯设备和交通条件)先进,服务质量好。比较强调方便和舒适,因而消费较高,但在目的地停留天数较少。

6.有一些特殊要求。

(九)特种旅游者

特种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新兴起的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它强调观光旅游、自然保育与文化保存相结合,是一种肩负环境责任,具备环境伦理的旅游新项目。

特种旅游应该具有较高含量的科学与文化内涵

特种旅游应该让参与旅游活动的人们懂得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特种旅游在自然利用与保护之间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可确保一个地区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较好地保留下来,并为子孙后代带来享受与经济利益。

以上几种旅游者类型只是一种理论的分类。对于旅游者的每一次旅游活动,我们不能刻板地用单一类型来划分归类,多种需求动机往往重叠和渗透,无法泾渭分明。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还要对各类旅游进行更细致的某种专门分类。各国和各地区的旅游部门和企业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繁有简地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旅游学概论练习题

本练习册是根据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六版编排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 1、原始时代,人类迁移活动具有(被迫性)、(求生性)特点; 2、人类的早期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 答:不属于。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徙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1、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芽是在(第一次社会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出现后) 2、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出现在(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形成之际); 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活动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4、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通路); 5、人类有意识的资源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6、在奴隶制社会,促发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经商贸易); 7、(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发展); 8、“观光”一词的由来是出自于(《易经》);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 1、(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的贡献最为突出; 2、驿站馆舍机构设置的目的是(方便传递官方文书,运送国家物资,为公务往来的人员提供宿舍、马车、船桥、人夫、饲料等); 3、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相对较快的因素是什么? 答:国家统一,政治相对安定;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水陆路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为旅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4封建时代,行迹几乎遍及整个西汉帝国的版图是(司马迁); 5、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是(张骞通往西域),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旅行

旅游学概论培训教案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名称酒店管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总课时数72 理论时数44实践时数20 复习考试8其其它0 授课周数18 周学时4 教材名称旅游学概论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授课教师朱云娜实践教师辅导教师朱云娜授课班级11大专酒店1、2班 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教学主任签字

教务处编印 二O一一年元月 授课计划管理制度 授课计划是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学期授课内容、教学进度以及采用主要教学方式的主体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因此对制定授课计划做出如下规定: 第一条任课教师在承担某一课程授课任务后,必须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充分了解本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与要求。作为课程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认真编写授课计划。 第二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等有关文件,在新学期初第二周完成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工作。 第三条授课计划内容包括: (一)按讲授一次课(2学时)编写授课内容提要; (二)授课类别应分别注明理论讲授(包括理论讲解、讨论、练习答疑等)或实验(训); 第四条授课计划经教研室、系(部)审批后方可执行。 第五条授课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任课教师如要对学期授课计划作部分改动时,需经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批准。如作重大变动,需经系部、教务处及教学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督导室备案。 第六条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学督导小组,可将授课计划作为检查教学情况的主要依据。教务处、督导室在系(部)、督导小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抽查。原则上,实际进度与计划相差小于±4课时。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主讲教师写出书面理由。 第七条学期授课计划填写部分统一用小四、楷书打印一式四份,系部、教务处、督导室各一份,任课教师留一份。

旅游学概论教案

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 ___________ 旅游学概论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1432 (酒店) 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航空技校

2015 年9 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 课题: 1.1旅游的定义1.2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 1.1旅游的定义 1.2 1.艾斯特定义 1.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2. 3.我国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 旅游活动的构成 旅游活动的特点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旅游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握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____________ 黑板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1.简述“艾斯特“定义的容 2.简述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3.简述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提出问题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何要学习旅游学概论? 二、导入新课 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1?学生异地读书 2?农民异地打工 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4?三峡大移民 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6.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 7?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8.来到某担任外交人员 9.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一、“旅游”一词的来源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1、旅游学概论:就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社会科学中其她学科一样,它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与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从而发现其活动规律。 2、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与经营活动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影响的科学。 3、学术研究的方法:所谓学术的研究方法,指一门学科的技术步骤。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操作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形式,过程。步骤,内在之间存在的规律性与逻辑性的联系。 4、现代旅游:指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旅游活动。 5、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就是非定居者的旅行与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与。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6、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缴纳的所得税之后剩余的部分。 7、可随意支配收入:亦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就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但它只就是经济条件方面的影响因素,而非个人旅游需求的唯一决定因素。 8、余暇时间: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其她必须时间外,可用的自由分配从事消遣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其她事情的时间。 9、大众旅游:所谓大众旅游通常有其双重含义。它首先就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其次则就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模式。 10、奖励旅游:指某些公司为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销售人员而组织她们携带配偶外出的旅游形式。 11、国际旅游: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其她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我国旅游,称之为入境旅游;另一种情况就是我国的居民离开我国到境外其她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之为出境旅游。也就就是说,国际旅游既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也包括本国居民的出国旅游。 12、国内旅游: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本国境内其她地方去进行地旅游活动。 13、旅游收入: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与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4、旅游支出: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的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境外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消费开支。 15、人均停留天数:这一标准通常指来访旅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访问期间的平均停留天数。 16、旅游人数: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给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来访旅游人数,并且人们通常就是以人次为单位来统计来访旅游者数量,也就就是说,所谓来访旅游人数实为来访旅游人次。 17.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里动因。 18、罗马会议定义(关于旅游者):游客指除为了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之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就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通常包括两类,一类就是:(过夜)“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另一类就是“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过程中的到访者)。 19、WTO(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解释:国内旅游者就就是任何因消遣、度假、体育、公务、会议疗养、学习与宗教等目

旅游学第三章

1.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采用“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然后把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2.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3.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中的解释,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4.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国内游客也分为两类,即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 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条件。 6.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收入并非全部都可用于旅游。所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人们的具体需要所导致产生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9.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10.旅游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消遣型旅游者、差遣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C 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2.到一个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个小时的游客是 A 。

旅游学概论试讲教案

试讲人: 试讲科目:旅游学试讲日期: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案首页

教学方法设计 组织教学1min) 复习旧课:旅游的产生(4min) 讲授新课: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30min) 一、旅游的内涵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三、旅游活动三要素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 五、旅游活动的特点 巩固总结4min) 布置作业(2min) 1.什么是旅游,怎样理解旅游的定义? 2.今年10月新《旅游法》出台,明文规定:“不得安排购物,取消自费项目”对团费的影响? 3.十一假期,你计划选择去何地旅游,请详述旅游时间及线路安排。 教学反思: 机动时间(2min)

板书设计: 一、旅游的内涵 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个地方去以及在 某个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三、旅游活动三要素 1.主体 2.客体 3.介质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 1.社会现象 2.文化现象 3.经济活动 4.政治色彩 五、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教学组织:请学习委员清点学生人数 复习旧课 旅游的产生: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商业旅行 现代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该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第一家旅行社: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讲授新课 一、旅游的内涵(教材41-42页) 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个地方去以及在某个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方式,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森林旅游学》课程大纲

《森林旅游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森林旅游学 Forest Tourism 课程编号:14371082 课程学分:2.0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森林旅游学是研究以森林为背景的旅游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森林旅游作为一门绿色产业,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恰好满足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和需求,已遍及全球,在国民经济、旅游业和林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森林旅游学》课程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森林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拓宽林学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由旅游学、森林资源开发、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森林旅游的概念、意义,产生与发展,现状;旅游学相关基础知识;森林旅游资源及其调查、评价;森林旅游文化;森林游憩;森林旅游市场的开发保护;森林旅游区管理;森林旅游经济效益;森林旅游区划与规划。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森林旅游的主要类型、掌握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森林旅游经济效益评定、森林旅游区管理、森林旅游区划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介绍森林旅游相关概念、意义、产生、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安徽省森林旅游发展概况,以及森林旅游的课程体系等。 第一章旅游学基础(4学时) 第一节旅游与旅游学(0.5学时) 第二节旅游的产生与发展(0.7学时)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类型(0.8学时) 第四节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作用及影响(0.6学时) 第五节旅游者(0.6学时) 第六节旅游资源(0.8学时) 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4学时) 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0.5学时) 第二节我国森林旅游资源(3学时) 一、我国森林基本类型(1学时) 二、我国森林旅游资源(2学时) 第三节森林资源的功能(0.5学时) 第三章森林旅游资源调查(2学时) 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调查(1学时) 第二节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保护(1学时) 第四章森林旅游文化(4学时) 第一节总论(1学时) 第二节森林旅游文化(1学时) 第三节森林旅游饮食文化(1学时) 第四节森林旅游民俗文化(1学时) 第五章森林游憩(3学时) 第一节森林保健与森林浴(0.5学时) 第二节森林体育旅游(0.5学时)

旅游学概论教案

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旅游学概论 班级 1432(酒店) 教师 江苏省常州航空技校 2015 年 9 月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 课题: 1.1旅游的定义 1.2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旅游的定义 2.掌握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的定义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黑板 布置作业: 1.简述“艾斯特“定义的内容 2.简述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3.简述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1.学生异地读书 2.农民异地打工 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4.三峡大移民 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6.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 7.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8.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9.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一词的来源 在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行客留连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游人。连个媚都是动词,这里有二者相互取悦的意思。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旅游:tour或tourism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我国古代文献中,“旅游”的姊妹概念是“观光”,“观光”一词来源于《易经》中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台湾、日本、韩国曾使用”观光“一词代表旅游,旅游管理机构被称为”观光局”二、旅游的定义 (一)最全面、最具代表性:“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该定义特点:强调了异地性、暂时性、非就业性、综合性 优点:不把旅游看成某种单纯的活动,并指出旅游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系。 缺点:“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会让人排除商务旅游,”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应正确理解为旅游者不从旅游地获得报酬,所以商务旅游也是旅游的一种类型。 (二)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学概论第六版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精品

旅游学概论第六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 答:有关史料显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却是有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但我们必须看到,首先,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自然因素或某些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其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对此我们不难理解,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充其量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2、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 关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极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 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转移到工业城市。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归自然地追求。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 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 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 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 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答:(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⑴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在一起,活动结束后便四散而去,彼此不再有任何的联系。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⑵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众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⑶ 全程陪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一点是现代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最早体现。 7、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⑴世界人口的增加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 (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旅游学概论

2020年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校考专业课:旅游学概论)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旅游学的形成背景(理解) 二、旅游学的界定(识记) 三、重视研究旅游学的原因(理解) 四、如何去研究旅游学(理解、应用)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世界以前的旅行活动(理解、识记) 二、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识记) 三、现代旅游的兴起(识记) 第二章旅游活动 一、旅游活动的概念(理解、识记) 二、旅游活动的要素与特征(识记) 三、旅游活动的类型(识记、应用)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理解) 五、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识记、应用) 第三章旅游者 一、旅游者的界定(理解、识记) 二、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理解) 三、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理解) 四、旅游者的分类 第四章旅游资源 一、认识旅游资源(理解、识记)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识记、应用)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理解、应用) 第五章旅游业 一、认识旅游业(理解、识记) 二、旅行社、住宿业与饭店(理解) 三、旅游交通、旅游景点(理解) 四、旅游产品(理解、识记)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国家旅游组织(理解) 二、我国的旅游组织(理解) 三、国际旅游组织(理解) 第七章旅游市场 一、认识旅游市场(理解、识记) 二、全球国际旅游市场概况(理解、应用) 三、我国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市场(理解、应用) 四、我国旅游业的国内旅游市场(理解、应用) 五、我国旅游业的出境旅游市场(理解、应用)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理解) 二、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根据(理解) 三、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理解、应用) 四、旅游的环境影响(理解、应用) 五、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解、应用)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教案-9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雷艳职称___助教____ 备课日期2012-11-25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选用教材《旅游学概论》 本次授课的章节课题__第九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型理论讲解、讨论思考授课时数 2 本次授课的目的及要求 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了解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授课教具及参考书 教具:多媒体;参考书: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张培《旅游学》、张树夫《旅游市场销售》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举例演示、提问讨论、分析案例等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思考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授课小结与改进措施 通过图解举例和视频演示,提出问题和分组讨论,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教学内容书写在本页后面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参加者的公众性 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大众旅游: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

旅游学概论教案4.1

广西高级技工学校 文化、专业技术理论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于凤华科目:旅游概论时数:6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 第一节旅游者的定义 根据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对旅游者的定义有必要分国际旅游者和国旅游者作出技术性的界定。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者”解释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围包括: ①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②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 ③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④在海上巡游度假(cruising)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通常居住地为何处)。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围包括: ①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 ②到国外定居者; ③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④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⑤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 2、罗马会议定义 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围作了新的规: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即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旅游学概论教案4.1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文化、专业技术理论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于凤华科目:旅游概论时数:6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桂林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 第一节旅游者的定义 根据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对旅游者的定义有必要分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作出技术性的界定。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者”解释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范围包括: ①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②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 ③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④在海上巡游度假(cruising)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通常居住地为何处)。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范围包括: ①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 ②到国外定居者; ③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④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⑤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 2、罗马会议定义 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全体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即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旅游学概论讲义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学 第一节旅游学概述 一、旅游研究的起源 1.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异地旅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a 旅游研究的起源与旅游的起源的关系 b 旅游研究的起源 2.旅游研究是从经济开始 二、旅游学的内涵及概括(定义) 1. 旅游学是关于旅游现象及其关系研究的科学领域。(依据现实总结) 2.旅游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关于旅游者变化及其利用和被利用关系的科学。(本人,暂定) 3.看书所列的几种表述 本书的观点 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运行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林南枝: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概括。 李天元 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明庆忠 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复合体的产生、演化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王德刚 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的各种观点的汇总: 一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学科; 二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或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科学; 三是旅游学三个研究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科学; 四是提出包括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的旅游社会科学。 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 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 2 技术层面的界定成为研究的依据,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 第二节旅游学的框架体系 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科学架构体系

三、基于Gun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功能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综合视角) 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1 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 2 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 3 旅游的四要素: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二、旅游研究的内容及概括 旅游者研究 旅游业研究 旅游影响研究 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 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 2 技术界定成为研究的约束,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 第四节旅游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旅游 第一节 旅游发展的历史探源和演进透视 一、对旅游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目的 1. 研究历史并不是告诉今天的我们在我们关注的领域上都发生了哪些事件,而是要从历史的演进中,关注我们认识的变化和对问题解决的坦途和坎坷,从中寻找出研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以避免失败的覆辙。 2.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总是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完善。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理顺能反映旅游规律的知识,必须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与探究。 3. 旅游科学正处于旅游科学构建的十字路口,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更具现实意义。 4. 从前辈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灵感。 二、(古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时空分析 (一)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 (二)古代的旅行活动 (三)古代的旅游 三、中外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分析 ①思想由禁锢转为开放 ③城市化的激增 ④社会分工越细及专业化程度越高

旅游学概论试讲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试讲人: 试讲科目:旅游学试讲日期: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案首页 《旅游学概11酒店管理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____课程教案首页___ _ 教学方法设计 组织教学:学习委员清点学生人数(1min) 复习旧课):旅游的产生(4min讲授新课:旅游活动的基本 认识(30min) 一、旅游的内涵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三、旅游活动三要素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 五、旅游活动的特点 巩固总结: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分析旅游动机(4min) 布置作业:(2min) 1.什么是旅游,怎样理解旅游的定义? 2.今年10月新《旅游法》出台,明文规定:“不得安排购物,取消自费项目”

对团费的影响? 3.十一假期,你计划选择去何地旅游,请详述旅游时间及线路安排。 教学反思: 机动时间(2min)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____课程教案续页___ _ 板书设计: 一、旅游的内涵 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个地方去以及在某个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三、旅游活动三要素.主体 1 .客体 2 .介质3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 1. 社会现象 2.文化现象经济活动 3. 政治色彩 4. 五、旅游活动的特点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____课程教案续页___ _

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教学组织:请学习委员清点学生人数 复习旧课 旅游的产生: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商业旅行 现代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该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第一家旅行社: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讲授新课 一、旅游的内涵(教材41-42页) 旅游,是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个地方去以及在某个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 二、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方式,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 1问题的提出 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 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 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

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3结论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1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 (1)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 (1)在西方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人们沿途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三

第三节旅游者类型及需求特点 一、旅游者类型划分 按照不同的标准,旅游者有不同的分类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年龄划分:少年(6~16岁)、青年旅游者(16~40)、中年旅游者(40~60)、老年旅游者(60岁以上)。据调查,中青年旅游者在旅游者总数的50%以上。 2.按性别划分:男性旅游者、女性旅游者 根据调查,男性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要大于女性。中国男性旅游者可占整个国内旅游者总数的70%。 3.按收入划分:豪华型、大众型、经济型 4.按职业划分:商人、学生、公司员工。 5.按照旅游目的划分:可分为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公务型(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宗教朝圣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 6.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 7.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旅游者; 8.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分为全包价旅游者、半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9.按照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旅游者、奖励旅游者; 10.按照旅游交通方式划分:可分为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公路旅游者、水上旅游者、徒步旅游者;

11.按照旅行距离划分:可分为短程旅游者、远程旅游者; 12.按照旅游活动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化旅游者、人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访古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疗养旅游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专项旅游者等。 13.按受教育程度划分,可将旅游者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学历的旅游者。 一般来说,学历越高,旅游者出行的概率越大。二、旅游者消费的特点 (一)观光型旅游者 其消费特点主要有: 1.历史最悠久,最普遍的类型 该类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为普及、最基本的旅游者类型,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不会排斥这种旅游活动。 2.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较大 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既要看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又要看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因素。 3.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花费不大。 这是由于观光旅游者大多数是自费旅游,一般来说,对价格比较敏感,如果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交通提高价格,旅游者会选择其他的旅游目的地或者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4.旅游范围则以热点城市为主 旅游者喜欢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热点城市和地区。 5.以观赏、游览为主,缺乏参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