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总结

语言学流派总结
语言学流派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罿西方主要语言学学派

芈传统的语言学

袄研究语言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传统语法的特点之一是把语法分为形态学(词法)

和造句法(句法)两大部分,同时注重词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刘晶阳、李佳,2005)。传统语法的另一特点是以规则为纲,讲述各类词的变化及各类句子的解剖,不深究句子的

真正含义,很少讲怎样把适当的词组成结构和句子。传统语法最早源头是古希腊语法,是

一种口头话语语法,其句法结构限制在话语修辞上,但亚里士多德把语法的修辞转到了逻辑,从那时起,语法成为书面语的语法。由于18 世纪以及18 世纪前的英语语法基本上全盘

套用拉丁语法,用拉丁语来规范英语,因为19 世纪以前的拉丁语被看成是欧洲语言的典范

和标准。但这种语法只是以过去的语言现象为依据,只是书面语,无法反映人们日常交际

中所使用的丰富多彩的口头语言。

膁所以,这种语法严重脱离了实际:它没有说明语言中与它有关的许多基本规律;没有考虑

大多数人语言的实际表现形式;没有考虑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英语语言的语法;它对语音、语调在句法中的作用未给予重视

羀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

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南·德·

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首先提出

并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两个概念的本质差别。语言学家应该做的是从具体

的语言实例中抽象概括出语言来,也就是从中去发现支配着各种各样的言语实例的规律性,

并将其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索绪尔反对把语言学当作一种分类命名集(naming-process)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符号是概念与音响的结合。因此,他用能指和所指分别代表形

象与概念。索绪尔同时还发现,语言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二重性:即历史过程和某时的状

态,所以研究方法也不同。一种语言起交流工具的作用,并不取决于它是如何演变而仅仅

决定于它当时所处的状态。据此,索绪尔创立了“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刘勃,2004)。“共时语言学”所研究的不一定单属于一种语言,而同时可以是几种。这反映了索

绪尔的典型观点:语言是一个由差别构成的系统,其中所有成分的意义是由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决定的。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的,是从语言形式、语言符号的关系与差别系统中产

生的,这就是研究共时,所谓静态的意义。共时语言描写应该占语言学研究的首位。纵观二十世纪语言学诸流派,没有一派不在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中吸取营养,受到启迪。

芄结构主义语言学

羂与传统语言学相对立,兴起于20 世纪30 年代的欧洲,其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

语言学教程》。19世纪50年代兴盛。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

两种解释。就广义概念而言,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把语言看作本身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

特征的一个独立系统的任何语言研究;就狭义的概念是指布拉栺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的研究(韩泽亭,2006)。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

言当作语言研究的对象,具有共性,但它们又各有特色。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该派提出的基本观点是:(1)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

研究的首要地位;(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3)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4)应该从语言功能方面入手,然后再研究语言形式。除此之外,布拉栺学派的突出成就是区分

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特鲁别茨柯依和雅克布逊的研究促进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发展。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该学派重要的语言理论是:(1)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2)语言符号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3)所有的科学都聚集在语言学的周围。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又称美国的描写语言学

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它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形势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替代的方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三个流派中发展最完善、影响最大的流派。该流派的学者注重可观察到的语言形式,而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如心理过程、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对语义问题的回避最终

导致不能对歧异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李碧玉、姜蕾,2008)

肂转换生成语法学

从40 年代开始到50 年代,在美国围绕结构主义的辩论导致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哲学基础,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以乔姆斯基(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受到了最严格的实证主义语言学传统的训练,即“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后来决裂。他为创始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最主要的转变就是,用数学与数理逻辑分析

的假说演绎法取代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归纳法。乔姆斯基以“核心句”为基础,通过转换

规则描写和分析不同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由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三套规则构成的转换语法模式(李碧玉、姜蕾,2008)。该语言学派注重对人的语言能

力的研究,主张研究语言的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实质。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部新的语法必须

具有生命力,是一个包含有限规则的系统,却可以生成数量无限的句子。从产生到现在转

换生成语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语言模式时期(20 世纪50 年代初至1965 年),标准时期和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李荣,2008)。1957 年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崇尚理性主义和心灵主义,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假说。转换生成语法学家认为普遍语法的一组特征、原理、条件及其人类大脑初始状态

的规则体系,这些构成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基础。此外,乔姆斯基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说话人对语言体系的了解,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可以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而语言

表现只是一个人的具体的语言行为。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обучения,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для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людей,

толькодля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语言学重点概念总结

Design features(定义特征):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essentially make human language distinguishable from languages of animals. Synchronic(共时的):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at a theoretical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历时的): said of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over time. Prescriptive(规定式): to make an authoritarian statement about the correctness of a particular use of language. Descriptive(描写式):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ccount of the patterns and use of a language or variety. Competence(语言能力):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system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a language. 对于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的无意识获得的知识。Performance(语言运用):

the language actually used by people in speaking or writing. 人们说话写作时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e(语言):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speech community”. 一个“语言社团”共有的语言系统。 Parole(言语): the concrete utterances of a speaker. 说话人实际说的话语。 Phonology(音系学):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国际音标): a set of standard phonetic symbols in the form of a chart (the IPA chart), desig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since 1888. It has been revised from time to time to include

英语语言学词汇汇总

现代语言学术语总结 A abbreviation缩写法 acculturation语言文化移入 acoustic phonetics声学语言学 acronym词首字母缩略词 address term称谓语 addresser发话人 addressee受话人 adjacency毗邻 Adjacency Condition毗邻条件 Adjacency Parameter毗邻参数 Affix词缀 Affixation加词缀法 Affricate塞擦音 Afroasiatic非亚语系 agreement rule一致关系规则 allophone音位变体 alveolar齿龈音 alveolus齿龈 angular gyrus角形脑回 antonymy反义现象 antonym反以词 apocope词尾音脱落 aphasia失语症 aphasic失语症患者 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arbitrariness任意性 argument论元 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variable发音变项 aspiration送气 assimilation同化 approximation近似化 audi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ustronesian…语系 B Babbling咿呀学语 back-formation逆向构词法 back vowel后元音 Behaviorism行为主义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Psychology行为主义心理学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语言学流派

二、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哪些,要求掌握哪些内容?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quot;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和臆测,缺少客观的描述和检验,研究对象往往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解释传统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不准违背古人的说法,忽视语言本身的结构与发展,更不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社会功能。历史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既注意语言古今的对比,又注意现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当代活的语言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考察语言的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作出了谱系分类。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中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4*6=24) 1、孤立语:孤立语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孤立语。例如,“我喜欢他”中的“我”是主语,“他”是宾语,主要取决于词序。又如,“买菜”是述宾结构,“买的菜”是偏正结构,主要取决于虚词。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充当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性都不曾发生变化。除了汉语外,属孤立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 2、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屈折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屈折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内部屈折指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阿拉伯语以固定的辅音框架表示语汇意义,以元音交替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外部屈折指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book(书,单数)在后面加上词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书,复数)。 屈折语的一个构型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s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主动语态,如works. 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如俄语中性名词单数主格的词尾有-o(如neop钢笔),-e(noπe田地)。 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型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型词缀,词根往往就不能成词,如俄语nepo去掉词尾-o,nep-就不能独立使用。 印欧语系各语言以及阿拉伯语等,一般都属于屈折语,其中俄语和德语是最典型的屈折语。 3、音位: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音位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意义。音位只有在和别的音位组合成高一层级的单位后才能负载意义。如单个的/k/和/ae/或/t/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他们组合成了[caet](cat)之后就有了“猫”的意义。因此,音位只有区别音形进而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没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音位分析的目的是要把语言里数目繁多的语言归纳为数目有限的一套音位系统,分析音位的三基本原则是:对立、互补、语音相似。 音位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一般把音素的音质角度分析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因为它占有一个时段,所以又叫音段音位。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形式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由这些韵律(音律)形式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调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又叫声调。调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重位。重音在英语、俄语中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的重要手段。构成重位的非音质特征是综合的。 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叫时位。长短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上,如广东话和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时位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 4、语流音变就是指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时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调整语音的快慢、高低、强弱,也会造成语音的某种变化。

(完整版)语言学组合与聚合总结

一、组合关系和和聚合关系的提出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提出来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 二、语音的组合与聚合关系 语音中的每一个音素(音位),它总是处在相邻的音素之间。通过音素组合关系的研究,建立起来音位。 例如:北京话有几个与[a]发音比较接近的元音,从音质角度看,它们是不同的音,它们分别为[a]、[ɑ]、[A]、[ε]。[a]只出现在i和n 的前面,如bai 、ai、ban、an等;[ɑ]只出现在u和ng的前面,如gao、yang、ao、gang等;[A]只出现在音节的最后,如jia、hua、ba 等;。根据这些组合规律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为一个音位[a]。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按音位设计的。

聚合关系是出现在一定组合中相同位置上的各语言成分所具有的类聚会同的关系。聚合关系是在对立互补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我们把能够出现在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归成一类,那就是声母。声母之间是聚合关系。如有的辅音只出现在i和ü前面,像j、q、x,我们把这三个辅音看作是一个小的类聚,它们在发音上有共同的特点称为舌面音。其他如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双唇音、舌根音等类聚。现代汉语中的辅音大部分有双向的聚合。我们可以看下面的z c s 、zh ch sh、j q x。 从可以看到,横向的三个辅音也分别是一种聚合,第一行是舌尖前音的聚合,第二行是舌尖后音的聚合,第三行是舌面音的聚合;同样纵向的三个音也是一种聚合,第一列的三个音是不送气塞擦音的聚合,第二列是送气塞擦音的聚合,第三列是擦音的聚合。 三、词(语素)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或者说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中,语素不可再分,因为切分语素得到的是音素。语素和语素可组合成词语。 语素的组合和聚合不像语音那样有严整的规律。语素的组合有许多制约的因素。语素组合比较有规律的是一些虚语素,即词缀。如现代汉语中的“阿”总是和表人的语素组合在一起,构成“阿公、阿婆阿Q、阿姨”等。与此类似的还有,例如:子——矮子、才子、担子、胆子、桌子。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简明英语语言学学习重点总结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语言学心得

语义研究历史分期中的语文学时期 专业:英美文学学号:20140601012 姓名:任雪娇 自1897年法国学者Michael Breal(布雷尔,1832-1915)发表的《语义学探索》以来,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宣告成立。此后,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就开始注意语义研究。那么,首先,什么是语义学呢?语义学又叫词义学,它是以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词义的性质,词义的发展、演变以及词语词义之间的种种关系,并揭示词义的一般规律。 而我今天将要对语言学时期中的一个时期——传统语言学时期,也就是语文学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语文学时期的四个阶段 在欧洲大陆,语文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同时,在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也进行学术研究,这包括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文化研究。从历史上看,“语文学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一下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时期的前夕。 古希腊罗马时期 首先,我们都知道欧洲语言学始于希腊。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文学主要是在哲学框架内进行的,因此对语言的本质问题、词源问题、修辞问题以及语音、语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语言学流派,例如:斯多葛学派、亚历山大学派等等。中世纪时期 语法是中世纪学术语言的基础,也是七艺(语法、雄辩术、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天文)之一。对于语言学历史来说,中世纪的后半期,也就是我们称为“经院哲学时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院哲学非常重视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它兴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说思辨语法(思辨语法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明确而特殊的阶段,它受到当时基督信仰的加强,同时又反过来加强了基督信仰,它把人类知识所有的分支和学科都统一在它的体系里,是理性的主张与宗教的信仰可以在这一体系内和谐一致。)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可以看作是一场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外扩展,特别是在欧洲向北扩展的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学术方面最重要的部分--从意大利开始的对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研究得到了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法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罗·拉穆斯,他被称为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他积极提倡用人文主义方法教授古典语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而不是通过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教学。 现代时期前夕 到18世纪,欧洲语言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起源问题在那时已不是“哪种语言最古老”或者“上帝用什么语言跟亚当说话”而是对语言最终发展为现代如此有力和灵活的交际系统所处的条件,以及所经过的发展阶段,进行带有更多人类学性质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威廉·冯·洪堡特就是至今也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认为语言能力具有普遍性,还认为没种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但作为思维和工具的模式,有些语言则比别的语言发达的多。 经验主义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源自哲学领域的思想纷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领域的量大思潮,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其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同时,经验主义也包含着神学唯心主义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曾说过“面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

语言学重点概念总结

Desig n features (定义特征): the disti nctive features of huma n Ian guage that esse ntially make huma n Ian guage disti nguishable from Ian guages of ani mals. Synchronic (共时的):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Ianguage at a theoretical point "in time. Diachro nic (历时的): said of the study of developme nt of Ian guage and Ian guages over time. Prescriptive (规定式): to make an authoritaria n stateme nt about the correct ness of a particular use of Ian guage. Descriptive (描写式):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cco unt of the patter ns and use of a Ian guage or variety. Compete nee (语言能力): uncon scious kno wledge of the system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a Ian guage. 对于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的无意识获得的知识。 Performa nee (语言运用): the Ianguage actually used by people in speaking or writing. 人们说话写作时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e (语言): the I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speech community ” 一个“语言社团”共有的语言系统。 Parole (言语): the con crete uttera nces of a speaker. 说话人实际说的话语。 Pho no logy (音系学):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 ns and sound systems of Ian guage.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I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 ons that occur. Intern ati onal Phon etic Alphabet (国际音标) a set of standard phonetic symbols in the form of a chart (the IPA chart), designed by the Intern ati onal Phon etic Associati on si nee 1888. It has bee n revised from time to time to include new discoveries and changes in phon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Cardi nal Vowels (基本元音): a set of vowel qualities arbitrarily defined, fixed and unchanging, intended to provide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descriptio n of the actual vowels of exist ing Ian guages.

语言学总结

In chapter seven,I lea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ondon School、Linguists in North Americian、Malinowski Guinea 、SAPIR-WHOF HYPOTHES and sociolinguistics. At the first,I learn the relationsh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1)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part of a given culture ;the impact of culture upon a given language is something intrinsic and indispensable.(2)Culture is a wider syatem that completely includes language as a subsystem.The relation of language to culture is that of part to whole.(3)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4)Language plays a major role in perpetuating culture in part form.(5)Culture affects language. Secondly,,I understand how language relates cultur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they think that language is either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or structural and formalized in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1658514.html,ter,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language was developed in England and North America.In the 1920s ,a school of ANTHROPOLOTICAL STUDY OF LINGUISTICS came into being in England.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up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for example “wood’’.Malinowski creat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 TION,and J.R.Firth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 M.A.K Halliday further developed this theory,who is the founder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irdly,I learn a very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the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njamin Lee Whorf is famous in hypothesis concerning 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His famous theory SAPIR-WHORF HYPOTHSES was developed with the help of his experience and his study of Hopi ,an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What this hypothesis suggests is th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and,consequently,different language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Due to the theory SAPIR-WHORF HYPOTHSES,two important points came into the world.one is LINGUISTIC DETERMINISM,and the other is LINGUISTIC RELATIVITY.LINGUISTIC DETERMINISM means that la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and LINGUISTIC RELATIVITY means that similarity between languages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1658514.html,ter,,Sapir-Whorf hypothesis have been developed,a strong version and a weak version.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theory refers to the claim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makes ,emphasiz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language as the shaper of our thinking patterns.The weak

语言学类别和流派.

第一部分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类别是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习上要注意几个基本的概念问题。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它的内部还有很多的分支学科,所以语言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语言的种类繁多,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类别和流派。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一、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是所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两大类。 (一)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专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与运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在学科体系的地位等。通常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再细分,可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语义学等,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性质。 (二)专语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丰富目的材料,要吸收应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接受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与普通语言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语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它可以研究某种具体的语言,如研究汉语,叫汉语语言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叫英语语言学。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来源于日尔曼语,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日尔曼语言学。同学们在专科阶段学过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因此,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两大类。 (一)历时语言学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ociety. In primitiv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 Firth-Context of Situation -illu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its co-occurrence factors. 1.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2.The relevant objects 3.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 Speech Community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same rules of speaking and one linguistic variety as well.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1658514.html,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语言学重点总结

Chapter 6 Cognition is the mental process or faculty of knowing, including aspects such as awareness, perception, reasoning, and judgment. There exist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formal approach,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he Formal approach basically addresses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exhibited by the overt aspect of linguistic forms, largely abstracted away from or regarded as autonomous from any associated meaning.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looks a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vely general cognitive systems ranging from perception, memory, and attention to reasoning.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patterns in which and the processes by which conceptual content is organized in language. Structure will be used to refer both to patterns and to process,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can more simply be said to address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conceptual content. 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it usuall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ment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language. Six aspects of research within psycholinguistics: ①Acquisition ②Comprehension ③Production ④Disorders ⑤Language and thought ⑥Neurocogni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①Holophrastic stage ②Two-word stage ③Stage of three-word utterances ④Fluent grammatical conversation stage Connectionism in psycholinguistics claims that readers use the same system of links between spelling units and sound units to generate pronunciations of written words like tove and to access the pronunci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