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件_选矿学实验指导书

采矿课件_选矿学实验指导书
采矿课件_选矿学实验指导书

《选矿学》实验指导书

目录

一、细粒物料粒度组成筛分分析

二、物料可磨度测定

三、松散物料密度组成测定及数据分析

四、异类粒群悬浮分层的规律研究

五、细粒物料螺旋分选

六、摇床分选

七、物料的静电分选

八、磁性物料的分选回收

九、散体物料磁性物含量测定

十、材料表面润湿接触角测定

十一、最大泡压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力

十二、小浮选实验

十三、微细矿物油团分选

十四、悬浮液絮凝沉降特性研究

十五、悬浮液过滤特性试验

十六、简振系统动力学试验

附件:实验报告编写提纲

细粒物料粒度组成筛分分析

一、试验目的

学习使用振筛机对松散细粒物料进行干法筛分的方法;学习筛分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确定、分析物料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性;学习、训练利用筛分试验结果数学分析及粒度特性曲线分析。

二、基本原理

松散物料的筛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Array

1. 易于穿过筛孔的颗粒和不能穿过筛孔的颗

粒所组成的物料层到达筛面;

2. 易于穿过筛孔的颗粒透过筛孔。

实现这两个阶段,物料在筛面上应具有适当的

相对运动,一方面使筛面上的物料层处于松散状态,

物料层将按粒度分层,大颗粒位于上层,小颗粒位于下层,易于到达筛面,并透过筛孔;另一方面,物料和筛子的运动都促使堵在筛孔上的颗粒脱离筛面,有利于其它颗粒透过筛孔。

松散物料中粒度比筛孔尺寸小得多的颗粒在筛分开始后,很快透过筛孔落到筛下

产物中,粒度与筛孔尺寸愈接近的颗粒(难筛粒),透过筛孔所需的时间愈长。

振筛机

一般,筛孔尺寸与筛下产品最大粒度具有如下关系

D

K d ?=最大 (1-1)

式中 d

最大

——筛下产品最大粒度,mm ;

D ——筛孔尺寸,mm ; K ——形状系数。

通常用筛分效率E 来衡量筛分效果,其表示如下:

)()

(θβαθαβ--=

E (1-2)

式中 E ——筛分效率,%;

a ——入料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b ——筛下物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q ——筛上物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1. 1.

振筛机一台,摇动次数

221次/min ,振动次数147次/min ;振筛仪1

台; 2. 2.

标准套筛,直径

200mm ,孔径0.5、0.25、0.125、0.075、0.045mm 的

筛子各一个,底、盖一套; 3. 3. 盘天平一台,称量200~500g ,感量0.2~0.5g ;

4. 4. 中号搪瓷盘6个,中号搪瓷盆6个;大盆2个;

5. 5. -0.5mm

散体矿样若干(煤泥、石英沙、磁铁粉各400g );

6. 6.

制样铲、毛刷、试样袋。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以煤泥干法筛分为例,湿法小筛分仅做演示) 1. 1. 学习设备操作规程,熟悉实验系统;

2. 2.

接通电源,打开振筛机电源开关,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保实验

过程的顺利进行及人机安全;

3. 3.将烘干散体试样缩分并称取80g;

4. 4.将所需筛孔的套筛组合好,将试样倒入套筛;

5. 5.把套筛置于振筛机上,固定好;开动机器,每隔5min停下机器,用

手筛检查一次。检查时,依次由上至下取下筛子放在搪瓷盘上用手筛,手筛1

分钟,筛下物的重量不超过筛上物重量的1%,即为筛净。筛下物倒入下一粒

级中,各粒级都依次进行检查;

6. 6.筛完后,逐级称重,将各粒级产物缩制成化验样,装入试样袋送往化

验室进行必要的分析;

7.7.关闭总电源,整理仪器及实验场所;

8.8.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湿法筛分的过程演示及注意事项讲解。

五、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1. 1.将试验数据和计算结果按规定填入散体物料筛分试验结果表中。

2. 2.误差分析:

3. 3.筛分前试样重量与筛分后各粒级产物重量之和的差值,不得超过筛分

前煤样重量的2.5%,否则试验应重新进行。

4. 4.算各粒级产物的产率,%;

5. 5.绘制粒度特性曲线:直角坐标(累积产率或各粒级产率为纵坐标,

粒度为横坐标)、半对数坐标法(累积产率为纵坐标,粒度的对数为横坐标)、全对数法坐标法(累积产率的对数为纵坐标,粒度的对数为横坐标);

6. 6.分析试样的粒度分布特性;

7.7.编写实验报告。

表1.1 松散物料筛分试验结果记录表

试样名称______ 试样粒度______毫米试样重量____克

试验人员: 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

六、思考题

1. 1. 影响筛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湿法与干法筛分的效率有何差别?

2. 2.

如何根据累积粒度特性曲线的几何形状对粒度组成特性进行大致的

判断? 3. 3.

举出几种其它的微细物料粒度分析方法,并说明其基本原理和优缺

点;

4. 4. 查阅文献,举出几种常用的超细粉体分级设备,简述其原理及特点;

教学指导

1. 1.

引导学生对筛分效率公式中各指标实际意义的理解;介绍限上率和限下

率的概念; 2. 2.

让学生讨论只进行细粒级的检查是否可以?此问题的讨论主要让学生

进一步理解难筛粒的概念; 3. 3.

引导学生结合数理统计、及高等数学知识分析频率曲线和累积粒度曲线

的数学关系、正负累积的数学关系; 4. 4. 适当介绍常用的粒度分布方程并分析各自的特点; 5. 5.

建议感兴趣的同学验证

Rosin-Rammier 方程,并确定所研究物料的均匀

常数。

Rosin-Rammier 方程

R(X)为筛上累积;x 、xa 、

分别为颗粒大小及筛下累积百分率为63.2%时的颗粒尺寸;n 为被测物料的特征常数,也称均匀性常数。

(二) 物料可磨度测定试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室磨碎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学习物料可磨度的常用评价方法,掌握绝对可磨度的测定方法,训练磨矿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

用所测出的磨矿设备单位容积生产能力或单位耗电量的绝对值来度量物料的可磨度,叫绝对可磨度。

开路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平行试样在所需的磨矿条件下,依次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磨矿,然后将每次的磨矿产物用套筛进行筛分,建立磨矿时间与磨矿产品各粒级累积

??

??

???

??

??? ??-=n

a x x x R exp )(

产率的关系,从而找出将物料磨到目标细度(如按-75微米含量计算)所需要的磨矿时间T 。

磨机的单位生产能力即绝对可磨度,有两种表示方式: 1)按给料量计算,可表示为:

VT

G q 60=

其中

q_在指定的给料和产品粒度下,按给料量计算的单位容积生产能力(

g/

h);

G_试样原始重量,

g;

试验用磨矿机体积(

);

磨到目标细度所需要的磨矿时间min ;

2)按单位容积新生的目标细度(如-75微米)产品计算应为:

VT

G q

1006075

75

--=

γ

q按新生微米产品量计算的单位容积生产能力g/1.h ;

g

新生

微米含量,(

)。

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1. 1. 仪器:实验室磨机、标准套筛、振筛机、天平

2. 2.

工具:试样盘(盆)6,毛刷

1、试样铲1、缩分器1、缩分板

2、秒

表 3. 3.

材料:3~0.5

毫米无烟煤、(磁铁矿、铜矿、石灰石、蒙脱石)2Kg 、

试样袋若干。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1. 学习设备的操作规程;检查所用磨矿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机安全。

2. 缩制3份平行样(烘干样),每份100克待用;

3. 依次将每份试样装入磨机进行磨碎,磨碎时间分别为T1、T2、T3分钟;

4. 4. 将磨矿产品全部清理收集,用标准套筛筛分;

5. 5. 对每一层筛上物进行称重,记录相关数据;

6. 6.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应保证每次磨矿入料的性质、磨矿条件的平行;

每次磨矿结束应将磨矿机清理干净,磨矿产品全部进行筛分; 7. 7.

清理实验设备,整理实验场所。

五、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

a. 将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

磨碎实验数据记录表

序号 1 2 3 磨碎时间T

(min)

产率粒度级mm 重量

g

产率% 重量g 产率%

重量

g

产率%

合计

入料重量g

误差

实验人员:日期:指导教师签字:

b. 计算目标产品的产率,分析物料粒度组成与磨矿时间的变化关系;

c. 绘制-75微米的产率与磨矿时间的关系曲线;

d. 计算q;

e. 编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1. 本实验过程中,如何保证各次磨矿结果的可比性?

2. 参考相关文献,试列举几种其他的物料可磨度评价与测定方法。

3. 解释闭路磨矿和开路磨矿的概念及两种磨矿方式的特点。

4. 影响磨矿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讨论:

1. 1.向学生介绍磨介级配的概念及意义。

2. 2.引导学生注意对磨碎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三)粒群密度组成与重选可选性分析

一、试验目的与意义

学习粒群密度组成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浮沉液的配制方法;学习浮沉数据的处理与重选可选性曲线的绘制、分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

当散体物料置于一定密度的重液中时,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密度大于重液密度的颗粒将下沉(沉物),密度小于重液的颗粒则上浮(浮物),密度与重液密度逼近或相同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对重力选矿来说,矿石密度与矿石品位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

性,这也是采用重力分选获得较高品位(质量)矿物产品的依据。根据上述原理,使用特制的工具在不同密度的重液中捞起不同密度物料的的试验即为浮沉试验。浮沉实验根据所处理的粒度围分为小浮沉和大浮沉。

对重力选矿来说,矿样可按下列密度分成不同密度级:1.30、1.40、1.50、1.60、1.70、1.80、2.00kg/L….。

重液密度可依据下式计算(密度瓶法):

w

G G G G ??--=

?1

21

3

式中

G 1——空密度瓶重量,kg ;

G2——注水后密度瓶与水的总重量,kg ;

G3——注满待测重液时密度瓶和待测重液的总重量,kg ; D ——待测重液的密度,kg/L ; Dw ——水的密度(取1),kg/L 。 也可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1. 浮沉试验主要设备:密度计(1套)、台秤(1公斤)、大浮沉器具(1套)、小

浮沉器具(1套)、天平(1套);

2. 6-3mm 级浮沉试样4公斤;-0.5毫米煤泥60克;

3. 中号试样盘(盆)若干;

4. 氯化锌、四氯化碳、苯(或三溴甲烷)。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以测定煤炭密度组成的大浮沉为例,小浮沉由实验员演示)

1. 重液配置 密度计使用示例 煤炭浮沉试验常用氯化锌配制重液,其优点是易溶于水、易配制、价廉等,缺点是腐蚀性较大。

配制各种密度的氯化锌重液可参考表3.1进行,并用密度计反复测量,使重液密度准确到0.003kg/L 。

2. 将已配制的重液装入重液桶并按密度大小顺序排列,桶中重液的液面不低于桶上缘350mm 。最低密度重液分别装入两个重液桶,一个作浮沉试验用,另一个作为缓冲液(考虑为什么?)。

3. 称4kg煤样放入网底桶,用水洗净附着在煤块上的煤泥,滤去洗水再进行浮沉试验。收集冲洗出的煤泥水,用澄清法或过滤法回收煤泥,然后干燥称重,此煤泥称为浮沉煤泥。

4. 将网底桶(装有洗好的煤样)放入缓冲液中浸润一下,提起并斜放在桶边上滤尽重液,再放入做浮沉用的最低密度的重液桶,用木棒轻轻搅动或将网底桶缓缓地上下移动,然后使其静止分层,分层时间不少于下列规定:

A.粒度大于25mm时,分层时间为1~2min;

B.最小粒度为3mm时,分层时间为2~3min;

C.最小粒度为1~0.5mm时,分层时间为3~5min。

5. 小心地用捞勺按一定方向捞取浮物。捞取深度不得超过100mm。捞取时应注意勿使沉物搅起混入浮物中。待大部分浮物捞出后,再用木棒搅动沉物,然后仍按上述方法捞取浮物,反复操作直到捞尽为止。捞出的浮物倒入盘中,并做好标记。

6. 把装有沉物的网底桶缓慢提起,斜放在桶边上滤尽重液,再放入下一个密度的重液桶中,用同样方法逐次按密度顺序进行。直到该煤样全部试验完为止,最后将沉物倒入盘中。

7. 各密度级产物分别滤去重液,用水冲尽产物上残存的重液(最好用热水冲洗)。然后放入温度不高于100°C的干燥箱干燥,干燥后取出冷却,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再进行称重。

(1) 浮沉试验所用重液是具有腐蚀的液体,在配制重液和进行试验过程中应避免与皮肤接触,要戴眼镜、穿胶鞋、围胶皮围裙等。

(2)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随时用密度计测量和调整重液的密度,保证重液密度值的准确。

(3) 试验中注意回收氯化锌溶液。

(4) 浮沉顺序一般是从低密度级向高密度级进行。如果煤样中含有易泥化的矸石或高密度物含量多时,可先在最高密度重液浮沉。捞出的浮物仍按由低密度到高密度顺序进行浮沉。

8. 小浮沉试验过程演示(实验员讲解、操作)。

五、试验数据的记录及整理

1. 各密度级产物和煤泥烘干后分别称重,将数据记入表中;

2. 将各级产物和煤泥分别缩制成分析煤样,测定其灰分;当原煤硫分超过1.5%

时,各密度级产物应测定全硫。

浮沉试验报告表

浮沉试验编号:试验日期:年月日

煤样粒级: mm 煤样灰分:%

全硫:Sr.d %煤样重量: kg

1. 1.误差分析:

1)数量误差分析:浮沉试验前空气干燥状态的煤样,重量与浮沉试验后各密度级产物的空气干燥状态重量之和的差值,不得超过浮沉试验前煤样重量的2%,否则该试验应重新进行。

2)质量指标误差分析(不同对象对应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请参考有关标准)。

2. 绘制可选性曲线:说明每条曲线的物理意义及使用方法;

3. 编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1. 小浮沉使用离心机的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离心分离在固液分离领域的其它应用。

2. 浮沉试验在重选生产实践中有哪些作用?

3. 查阅文献,加强对理论分选密度、实际分选密度、错配物、分配率、+0.1含量等概念的理解。

4. 设计:设计一套考察某重选(重介旋流器、跳汰机等)设备分选效率的实验方案,绘制工作流程图,给出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教学讨论:

1. 1.本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强调注意事项后,将重点放在数据处理

与分析上(手工绘制可选性曲线)。

2. 2.对几种常用的可选性曲线类型进行介绍:亨利曲线、迈耶尔曲线、米

特罗方诺夫曲线。

3. 3.介绍重液、重悬浮液的特点及实际应用。

4. 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探讨采用非浮沉法确定粒群密度组成的可能途径。

(四)异类粒群悬浮分层的规律研究

一、目的意义

观察和研究异类粒群在上升水流中的悬浮分层现象和规律。验证异类粒群悬浮分层的临界水速公式,加深对干扰沉降基本规律的理解。

二、基本原理

异类粒群的悬浮分层有两种观点:即里亚申科的相对密度悬浮分层学说和与荣曾等提出的重介质分层学说。

前者认为粒群所构成的悬浮体在密度方面具有与均质介质相同的性质,当两种悬浮体彼此混合时,与两种密度不同的均质介质混合一样,在上升水流作用下,始终是密度高的悬浮体集中于下层,密度低的悬浮体集中与上层。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粒度比小于自由沉降比的异类粒群悬浮分层,遵循动力平衡原理,即在上升水流作用下,是按干扰沉降速度分层的,干扰沉降速度大者在下层,干扰沉降速度小者在上层。而粒度比大于自由沉降等沉比的粒群分层过程是按重介质作用分层的。即较轻颗粒的浮沉取决于重颗粒与水所组成的悬浮液的物理密度。若轻颗粒的密度小于重颗粒与水组成的悬浮液的密度,则轻颗粒在上层,否则在下层,若两者密度相等,则混杂。

实验过程的有关公式如下:

ρ+

λ

ρ

δ

ρ

-

=)

悬,克/厘米3

固体容积浓度,

)

42

g h D G

δπλ∑=(

管断面流速为:

D Q A Q u a π4=

=

,厘米/秒

临界水速:

里亚申科公式:

n

n n a v v v v ??

??????----=0210121

20201)()(ρδρδδδμ临

,厘米/秒;

荣曾公式:

n

a v ?

??

???--=ρδδδμ21202临,厘米/秒; 3

/13/20)

()(8.25μ

ρρρδχ-=d v ,厘米/秒;

其中:v 01、 v 02为煤及石英在水中的自由沉降末速,厘米/秒;d 1d 2分别为煤粒及石英颗粒的密度,克/厘米3

;n 为颗粒形状修正指数,近似取3.5;r 为水的密度,取1克/厘米3

。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1. 1. 直径为

56毫米、长度1.5米有机玻璃干扰沉降管1套;

2. 2. 秒表、钢卷尺、天平、500毫升量筒各1个;

3. 3. 0.25!0.3毫米石英沙(密度2.65克/厘米3

)200克;

4. 4.

密度

1.35~1.4克/厘米3

煤,其中2~2.5毫米40克,粒度0.5~0.6毫

米30克。 5. 5.

0.01~0.02%的水玻璃溶液。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1. 粒度为0.25~0.3毫米的石英沙50克和0.5~0.6毫米的煤30克,均匀混合后加入沉

降管,颗粒全部沉积后,缓缓开大阀门,使物料悬浮,由小到大改变水速,观察、记录、分析分层现象;

2. 将上述物料倒出,然后加入0.25~0.3毫米的石英沙150克、2~2.5毫米煤粒40克混匀后加入沉奖管。待颗粒全部沉积后缓慢开水阀,观察、记录分层现象。水速较小时,煤粒在上层,但水速继续增大时,分层想象消失;进一步增大水速,煤粒反而处于下层。分层现象消失的水速即为临界水速m a 临,用秒表及量筒测 定临界水速,并在临界水速左右改变水速4次。每一水速稳定后, 测定流量Q ,记录分层情况并测定悬浮高度h1、h2,

计算此时的上升水速m a 及悬浮体的密度r 悬1、r 悬2。

沉降管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2. 根据异类粒群(粒度比大于自由沉降比)在上升水流中的悬浮分层结果。计算对应于每一水速的r悬1、r悬2,以及r悬2与d1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

3. 根据实验条件,计算临界水速理论值,并与实际比较并分析。

4. 编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1. 研究沉降理论有何实际意义?举例说明沉降分离技术的应用。

2. 何谓干扰沉降?何谓自由沉降?

3. 离心沉降与重力沉降有何不同?举例说明离心沉降规律的实际应用。

教学讨论:

1. 实验过程应加强学生对等沉比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注意流体介质中按密度分选过程中粒度的影响或按粒度分级过程中密度的影响。

2. 引导有兴趣的同学探讨沉积法进行粉体粒度分析的原理与装置,分析影响分析精度的因素。

(五)细粒物料螺旋分选试验

一、一、目的

了解螺旋分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观察物料在螺旋分选机中的运动状态与分离过程。了解螺旋分选试验的基本操作过程,了解影响螺旋分选的主要因素。

二、二、基本原理

螺旋分选过程主要涉及水流在螺旋槽面上的运动规律、物料颗粒在螺旋槽面上的运动规律及颗粒在运动过程的综合受力规律。

在螺旋槽面的不同半径处,水层的厚度和平均流速不同。愈向外缘水层越厚、流速愈快。给入的水量增大,湿周向往扩展,但对靠近缘的流动特性影响不大。随着流速的变化,水流在螺旋槽表现为两种流态,即靠近缘的层流和外缘的紊流。

在流动过程中,水流具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循环运动。其一是沿螺旋槽纵向的回转运动;其二是在螺旋槽外缘之间的横向循环运动。两种流动的综合效应使上下水层的流动轨迹不同。

由于横向循环运动的存在,在槽圈水流表现有上升的分速度,而在外圈则具有下降的分速度。

颗粒在槽面上的运动同时受重力、惯性离心力、水流的推动力及摩擦力的作用。

水流的动压力推动颗粒沿槽的纵向运动,并在运动中发生分散和分层。由于水流速度沿深度的分布差异,悬浮于上层的细泥及分层后较轻的颗粒具有很大的纵向运动速度,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离心加速度。而位于下层的重颗粒沿纵向运动的分速度较小,相应的离心加速度也较小。由于上述差异而导致物料颗粒在螺旋槽的横向分层(分带)。

重力的方向始终垂直向下。由于螺旋槽的空间倾斜,故重力分布除了推动颗粒沿纵向移动外,也促使颗粒向槽的缘运动。颗粒的惯性离心力方向与其回转半径相一致,并大致与所处位置的螺旋线的曲率半径重合。

直接与槽底接触的颗粒其所受的摩擦力更加明显。位于上层的颗粒受水介质的润滑作用摩擦力较小。微细颗粒呈悬浮态运动,不在有固体边界的摩擦力。

上述各作用的综合结果导致物料颗粒在螺旋中的分选分离经过三个主要阶段:首先为分层阶段,在紊流作用下,重颗粒逐渐进入下层,轻颗粒逐渐进入上层。这一阶段在完成1次回转运动后初步完成;第二阶段是分层结束的轻重颗粒的横向展开、分带过程。离心加速度较小的底层重颗粒向缘运动;上层的轻颗粒向中间偏外运动,而悬浮的细泥则被甩向最外缘。流体的横向循环和螺旋面的横向坡度对这种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回转运动次数的增加,不同的颗粒逐渐达到稳定运动的过程;第三阶段即平衡阶段,不同性质的物料颗粒沿着各自的回转半径运动,分选过程完成,此后的运动将失去实际意义。研究表明,颗粒分层和分带作用区域主要在螺旋横断面的中部,该区域的主要特点是矿浆的浓度基本不变,颗粒与水层之间具有较大的速度梯度。

因摇床具有工作无需动力,若有高差可实现无能耗工作,操作维护简单,且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基本无需检修等特点,其已广泛适用于铁矿、钛铁矿、海滨砂矿、锡矿、砂金、钨矿等金属矿及煤等非金属矿的选别及脱泥。

三、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1. 仪器设备:螺旋分选机、天平(台秤);

2. 2.工具:20L接料桶3个、样品盘5个、小盆10个;

3. 3.材料:6毫米以下物料(原煤或其它矿样与物料)20公斤。

四、四、实验步骤和操作技术

1. 学习设备操作规程,检查设备,对动力部分进行试转;

2. 缩制两份重量分别为2.5和5公斤。

3. 入料桶中加入试样并加水至所需浓度,同时搅拌保证料浆悬浮。

4. 4.准备好接样,将入料桶中的悬浮混合物料加入螺旋分选机;

5. 5.料浆排完后,适量用水冲洗沾附在槽壁上的物料,并入接料桶;

6. 6.彻底冲洗给料桶和分选机,将各产品脱水、烘干、称重;

7.7.根据需要,制取入料及产品的分析、化验样,进行分析化验。

五、五、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1. 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

2. 编制实验报告。

六、六、思考题

1. 影响螺旋分选效果的主要结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2. 简述螺旋分选技术的特点、适用围及应用领域;

教学讨论:

1、1、

本实验主要验证螺旋分选的基本原理,操作简单,因此建议作为演示实

验进行;

2、2、

让学生讨论给料量稳定性对分选效果回产生怎样的影响。

3、3、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鼓励部分同学开展一些条件探索实验。

(六)细粒物料摇床分选实验

一、一、目的

了解摇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验证摇床分选的基本理论,观察分选过程中物料在床面上的扇形分布,了解影响摇床分选效果的主要因素与调节方法。

二、二、基本原理

摇床分选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物料在床面上的松散分层

在摇床分选过程中,水流沿床面横向流动,不断跨越床面隔条,流动变化的大小是交替的。每经过一个隔条即发生一次水跃。水跃产生的涡流在靠近下游隔条的边沿形成上升流,而在沟槽中间形成下降流。水流的上升和下降是矿力松散、悬浮的动力,而松散悬浮又是发生颗粒分层使得重颗粒转入底层的前提。由于底层颗粒密集且相对密度较大,水跃对底层的影响很小,因此在底层形成稳定的重产物层。而较轻的颗粒由于局部静压强较小,不能再进入底层,于是在横向水流的推动下越过隔条向下运动。沉降速度很小的颗粒始终保持悬浮,随横向水流排出。

2. 物料在床面上的分带

1) 横向水流包括入料悬浮液中的水和冲洗水两部分。由于横向水流的作用,位于同一高度层的颗粒,粒度大的要比粒度小的运动快,密度小的又比密度大的运动快。这种运动差异又由于分层后不同密度和颗粒占据了不同的床层高度而愈加明显:水流对于那些接近隔条高度的颗粒冲洗力最强,因而粗粒的低密度首先被冲下,即横向运动速度最大;沿着床层的纵向运动方向,隔条的高度逐渐降低,原来占据中间层的颗粒不断地暴露到上层,于是细粒轻产物和粗粒重产物相继被冲洗下来,沿床面的纵向产生分布梯度。

2) 由于床面前冲及回撤的加速度及作用时间不同导致的床面差动运动,引起颗粒沿床面纵向的运动速度不同。特别是颗粒群分层以后更加剧了不同密度和粒度的颗粒沿床面的纵向运动差异。既底层的密度较高的颗粒由于与床面间的摩擦系数较大,因而具有随床面一起运动的倾向。而位于上层的颗粒由于水的润滑及所具有的相对松散的状态摩擦力较小,,因而随床面一起运动的趋势较弱。所以低密度颗粒尽管与床面间具有较大横向运动速度,但综合的结果是低密度颗粒沿床面的纵向距离较短;而高密度不但沿床面的横向运动速度较小,且由于每次负加速度的作用,可以获得一段有效的前进距离。进一步导致了轻重颗粒的运动差距离差异。

颗粒在床面上的实际运动是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的合成。运动方向是横向与纵向运动方向的向量和。定义颗粒的实际方向和床面纵轴的夹角称为偏离角q ,则有:

由此可见,横向速度越大,q 越大。

x

y

v

v tg =θ

摇床

(1、床面;2、给料槽;3、接料斗;4、传动机构;5、支撑;6、护罩;7、电机)不同颗粒每一瞬时沿横向和纵向的运动速度并不一样。受隔条的阻挡,颗粒的实际诡计轨迹是阶梯状的,颗粒的最终运动方向只能由两个方向的平均速度决定。根据前面分析,低密度、粗颗粒具有最大偏离角,高密度细颗粒具有最小偏离角。其它颗粒界于两者之间。最终导致轻重产物的扇形分布。扇形分带愈宽,分离精度越高。而分带的宽窄由颗粒间的运动速度差异决定。

摇床分选技术已广泛用于钨、锡、钽、铌及其它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矿石的分选,也可以用于选别铁、锰、铬、钛、铅等矿石及煤等非金属矿,可用于粗选、精选、扫选等作业。

三、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1. 实验室用摇床一台;天平(1公斤)一架;

2. 物料桶5个,瓷盆若干,量筒1个(1000毫升);

3. 毛刷1把,秒表1块,测角仪把,转速表1块,钢尺1把。

4. 4.3~0.5毫米物料(最好轻重产物之间有较大的视觉差异)混合试料;

四、四、实验过程与操作技术

1. 学习操作规程,熟悉设备结构,了解调节参数与调节方法;试运转检查,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与人机安全;称取试样两份,重量1公斤;

2. 选定工作参数,清扫床面,调节好冲水后确定横冲水流量;将润湿好的矿样在2分钟均匀的加入给料槽,调整冲水及床面倾角,使物料床面上呈扇形分布,同时调整接料装置,分别接取各产品。待分选过程结束后,停机,继续保持冲水,清洗床面,将床面剩余颗粒归入重产物;

3. 按照上述参数,用备用样做正式实验,接取3个产物;

4.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设备、整理实验场所。

五、五、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a)a)将实验条件与分选结果数据记录于下表;

b)b)分析实验条件与分选结果间的关系;

c)c)编写实验报告

六、六、思考题

1. 设想隔条的高度沿纵向不变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 摇床分选过程中那些颗粒容易发生错配?

3. 影响摇床分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教学讨论:

1. 实验过程主要验证扇形分带规律,因此在选择试样时最好能从视觉上充分体现粒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差异。

2. 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建议安排为演示实验,如果有小型的摇床,可鼓励部分同学进行条件探索实验。

3. 3.介绍一些摇床的实际应用举例。

(七)物料的静电分选试验(电选实验)

一、目的、意义

了解电选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观察电选分选过程的现象,加深对电选原理的理解。了解电选设备的基本调节与操作方法,熟悉电选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二、基本原理

电性质差异是实现物料分选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待分选物料一般根据电导率的大小可以分为导体(电导率g3106~107s/m)、半导体(电导率g=105~10-7s/m)、非导体(电导率g£10-10s/m)。以矿物加工为例,其涉及的对象大部分为半导体和非导体,前者如金属氧化矿、硫化矿等,而后者主要为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电选是依靠不同物料间的电性差异,借助于高压电场作用实现分选、分离的一种物料分选方法。在静电选过程中,由于高压电场的作用,不同电导率的物料携带不同性质和大小的电荷,从而受不同的电场力作用而实现分选、分离。

在高压静电场中,物料颗粒受电场的感应而带电。导电性好的颗粒在靠近电极的一端产生和电极极性相反的电荷,而另一端产生与电极电荷极性相同的电荷。颗粒所带有的这种感应电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移的。如果移走的电荷与电极电荷相同,则剩下的电荷与电极相反,此时颗粒将被吸向电极一边;而导电性差的颗粒虽然处于同样感应电场,但只能被电场极化,此时颗粒两端虽然也表现出相反的电荷,但电荷不能被移走,因此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电性而被吸向电极一边。这样导电性不同的颗粒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布差异,在其它外力

的综合作用下,居于不同的区域,实现分选、分离。

实践中使用的电选机多采用电晕电场实现物料的分选。该电场通常由一对辊式电极构成,其中直径较小的为电晕电极。当电场电压达到一定的数值时,通常作为负电极的电晕电极放出大量的电子,在其附近电离气体分子形成气体负电荷,发生电晕放电。在电场的作用

下,两电极间的气体不断的被电离形成气体Array电荷,同时飞向正极,形成所谓的电晕电场。

物料颗粒进入分选电场以后,不断与气体电

荷碰撞获得负电荷。但由于导电性的不同,

不同的物料颗粒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导电性

好的颗粒迅速将负电荷传递给正极,本身不

显示电性,因而不受电场力的作用;而导电

性差的物料颗粒电荷传递速度很慢,不同程

度的显示出负电性而受到正极的吸引作

用,这样就实现了不同电性物料颗粒的分

离。入料性质、设备性能、给料方式等是影响电选性质的主要因素。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1. 仪器设备:分选实验用电选机、天平(1公斤)、秒表;

2. 2.材料:粉煤灰(2~0.074毫米)2公斤、金属矿粉末(3~1毫米)2公斤

3. 3.工具:毛刷、万用表、制样工具、常用机修工具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技术

1. 熟悉设备的结构及操作规程;

2. 设备检查、试运转及其它准备工作;

3. 选择设定运转参数并记录;

4. 开机,选择电压至所需要的值,进行不同电压条件下的分选实验。每一次分选实验要求持续一段时间,在前一段时间可以根据直接观察的分选情况适当调整有关操作参数,特别是分隔板的位置,正式接料。

5. 将接取的各产物称重,制样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详细记录原始数据。

七、七、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2. 分析分选指标(产率、品位等)与电压指标之间的关系。

3. 编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1. 物料颗粒的导电性差异是如何影响其电选分选行为的?

2. 2.影响电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3.电选入料为什么要保持干燥?为什么要去除入料中的微细级物料?

4. 4.查阅文献,概述电选分选技术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教学讨论:

1. 对于高压带电作业,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操作安全;

2. 对本科生而言,次实验最好安排为集体演示实验,但应注意对实验现象的突出,如选用产品视觉差异较大的物料等。

3. 对部分兴趣较高的同学,可以在实验员指导下开展一些条件实验。

(八)磁性物料的分选回收(弱磁分选实验)

一、目的、意义

了解实验用磁选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了解影响磁选效果的主要因素。掌握评价磁选效果的方法和指标。

二、基本原理

物料颗粒之间的磁性差异是实现物料分选、回收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磁选是利用磁性颗粒和非磁性颗粒在分选空间的运动行为差异进行分选的过程。

混合物料进入磁选机的分选空间后,颗粒受到磁力和机械力(重力、离心力、惯性力、流体动力等)的作用。磁性不同的物料颗粒受到的磁力大小不同,因此其运动的路径(轨迹)不同。当作用于颗粒的磁性力大于作用于其上的机械力的合力时,颗粒将被吸附于分选滚筒上,脱离分选区进入卸料区,从精矿排料槽排出;而当作用于颗粒的磁性力小于作用于其入卸料区,从精矿排料槽排出。当作用在颗粒的磁力小于作用在颗粒上的机械力的合力时,颗粒继续处于分选箱,与大部分分散介质一起排入尾矿管。

磁选过程的基本条件是:f1>f2>f3,其中F1为作用于颗粒上的磁作用力,F2为作用于颗粒上的与磁作用力相反的机械力的合力,F3为作用于弱磁性颗粒上的磁作用力。

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1. 仪器设备:实验室用鼓形湿式磁选机、天平(1公斤);

2. 2.0.5毫米磁铁粉与煤泥的混合样10公斤;

3. 3.500毫升烧杯2个,洗瓶1个;接料桶(20升)3个。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1. 学习操作规程设备检查、试运转,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和人机安全;

2. 2.在给料桶中配置浓度为100克/升的悬浮液20升;

3. 3.调整磁极位置,启动磁选机,调压使输出电流为20A。

4. 4.将悬浮液缓慢放入磁选机中,同时开启喷水管和反冲水管适量给水;

5. 5.接收精矿和尾矿;

6. 6.给矿1分钟后,将运转按钮切断,转鼓停止转动;关闭冲水管;

7.7.清洗精矿槽和尾矿槽,并入各自产品槽中;

8.8.过滤、烘干(105~110°C、称重;

9.9.制备磁性物含量分析试样各50克,进行产品的磁性物含量分析。

实验指导书 《煤矿开采学》实验指导书主编:采矿工程教研室 六盘水师范学院 200 年月

目录 实验一采掘工艺----------------- 3页码实验二缓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4页码实验三近水平和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5页码实验四井田开拓及井底车场---------------- 6页码

实验一采掘工艺 一、实验目的 1.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回采工作面技术装备,了解普通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和煤巷掘进的相关工艺等,建立采区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 二、实验内容 1.综采、普采工艺在回采工作面内进行的破煤、装煤、运煤、支护和处理采空区等工序的操作顺序和相互配合的过程。 2.煤巷掘进的相关工艺。 三、实验仪器、设备 1.现代化矿井演示模型 2.综掘采煤工艺仿真模型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教师对照采矿模型讲解实验内容及重点难点。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研究模型。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学生照采矿模型绘制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计矿井、采区及一种采煤工艺布置图,并做简要文字说明。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避免学生动手损坏模型,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出有关问题让同学解答。 七、思考题 (1)绘图说明单体支架工作面的支架布置形式。 (2)试述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并绘出设备布置图。

实验二缓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一、实验目的 1.根据采区主要巷道的特点、服务范围、开采煤层层数的不同,掌握上山采区和下山采区、单翼采区和双翼采区、单一煤层采区和联合布置采区等不同类型,建立采区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 二、实验内容 1.单一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和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的巷道布置。 2. 采区巷道布置的各种方式, 三、实验仪器、设备 1.现代化矿井演示模型 2.共用上山的联合采区巷道布置 3. 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区巷道布置 4. 倾斜分层长壁工作面巷道布置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教师对照采矿模型讲解实验内容及重点难点。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研究模型。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学生照采矿模型绘制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计矿井、采区及一种采煤工艺布置图,并做简要文字说明。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避免学生动手损坏模型,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出有关问题让同学解答。 七、思考题 根据单一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采区巷道布置模型绘出采区平面图和剖面图。 要求: (1)图形与模型按1:5的比例绘制; (2)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分别标出所有巷道的名称; (3)在平面图上标出运输系统和通风系统及所有通风构筑物。

《纺织品CAD》学习指南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纺织材料学、织物组织学、纹织工艺基础、纹织物结构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纺织品CAD》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纺织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原理,并通过上机操作学习纺织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织物组织设计和进行素织物、花织物的辅助设计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纺织品CAD》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种纺织品CAD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原理,掌握用纺织CAD软件设计组织的方法;处理各类素织物产品的方法,包括上机图、穿综图、纹板数据等;处理各类提花产品的纹织工艺方法,包括产品规格、意匠处理、组织处理、纹板处理等。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能力。 1、能综合、灵活运用组织设计方法,在CAD软件中设计织物组织。 2、能熟练运用素织物CAD设计产品。 3、能熟练掌握纹样的意匠处理技法,计算各类提花产品意匠规格,处理纹织工艺。 4、掌握织物的设计要素,合理设计组织。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素质:独立设计思考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熟悉纺织材料,纺织工艺,常用织物的分类、规格、性能。 2、掌握各类织物组织,掌握织物组织的分析。 3、掌握素织物上机图的绘制,掌握织物组织图、穿筘图、穿综图、纹板图的含义。 4、掌握提花机的工作原理。 5、掌握各类纹织物的纹织工艺。 6、了解素织物、提花织物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7、了解纺织品CAD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1、应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并逐渐提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纺织品CAD是素织物、提花织物织造厂研发部门必须要用到的软件,是一门织物设计和织造生产经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应到素织物、提花织物织造工厂的织造车间实习或参观,具备必要的感性认识。 2、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学习一定要有计划,这

矿业学院 《选矿学》 实验指导书 矿物加工教研室编写 适用专业:矿物加工工程 贵州大学 二OO 七年八月

《选矿学》程涵盖了矿产资源领域中近年来国内外选矿技术进展情况,本课程有主要包括了碎矿与磨矿、重力选矿、浮选、磁电选矿、综合性实验等基本部分,每个单元课程构成了整个选矿学的框架,每个课程单元着重介绍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发展趋势。 本课程设置的具体实验项目有:固体物料粒度分布测定、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的关系、摇床分选试验、粉煤灰浮选速度试验、磷矿石小型浮选试验、矿石中磁性矿物含量的测定、矿物磁电分选试验、实际矿石的分选,其中实际矿石的分选为综合性实验。 通过实验,要求同学不仅要熟悉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并且要熟悉实验方案的制定,掌握筛分、磨矿、摇床分选、浮选、磁电分选等主要知识,并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矿石的分选。 本指导书可供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实验一固体物料的粒度分布测定 (3) 实验二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的关系 (5) 实验三摇床分选试验 (7) 实验四粉煤灰浮选速度试验 (10) 实验五磷矿石小型浮选试验 (12) 实验六矿石中磁性矿物含量的测定 (14) 实验七矿物磁电分选试验 (16) 实验八实际矿石的分选 (19)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 (21)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23)

实验一固体物料的粒度分布测定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目的要求 1. 用筛分分析法测定矿石的粒度分布; 2. 学习绘制物料粒度特性曲线; 3. 了解和掌握筛析法测定矿石的粒度分布实验技术。 二、实验内容 利用套筛将宽级别物料分成若干窄级别物料,并称重计算相应产率和有用矿物分布率。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用筛分的方法将矿石按粒度分成若干级别的粒度分析方法,叫筛分分析,简称筛析。 筛析是根据物料是否通过筛子的筛孔来进行的。物料在筛分时可能以不同的取向通过筛孔,在大多数情况下,物料的长度不会限制物料通过筛孔,而决定物料能否通过筛孔的是物料的宽度,因此,物料的宽度是与筛孔尺寸联系最密切的尺寸。 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筛分是一种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粒度测定技术。筛分时,物料通过一套已校标准筛网的套筛,筛孔尺寸由顶筛至底筛逐渐减小。套筛是装在具有振动和摇动的振筛机上,振筛一段时间后,被筛分的物料分成一系列粒度间隔或粒级。如果用n个筛子,仅可将物料分成n+1个粒级,各粒级的物料粒度是以相邻两个筛子相应尺寸表示。 四、实验组织 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和原理自己操作。 五、实验条件 包括仪器设备:振筛机、分样套筛、药物天平、秒表、橡皮布、铲子等; 试样:粒度为-3.0mm的矿石。 六、实验步骤 1. 用四分法从矿石中取出试样300克,并称重; 2. 将分样套筛按筛孔大小从上至下逐渐减小的次序排列好,最下一层套一筛底; 3. 将称好重量的试样倒入最上层筛子内,然后盖上筛盖; 4. 把振筛机上的压盖手轮放松,提上到顶端,然后将套筛放入振筛机内,用压盖压紧并锁紧; 5. 接通振筛机马达电源,震动20-25分钟后,断开电源;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织造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织物设计与试样织造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样织机的工作原理、机器结构及各主要机件的作用。要求学生3~5名为一组, 在小样织机上, 相互配合完成穿综、穿筘和织物形成等工作, 并初步掌握小样织机的工艺设置程序, 基本学会小样织机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以使学生对织造工艺过程建立起感性认识, 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用具 织样机有手动织样机和计算机控制织样机两类。手动织样机也有多种类型, 主要有纯手动织样机和部分电动织样机, 前者各个运动都需要手工完成, 后者则有部分运动是由电动机传动的, 如多臂开口运动等。手动织样机因价格低廉, 故仍有不少的应用, 但由于纬密、打纬力等不易控制, 影响织物的实际效果而逐渐被计算机控制织样机所取代。 计算机控制织样机具有全电子控制织机各运动的功能, 随着国产化程度的提高, 其应用面已日显广泛, 并已取得了较好的实际使用效果。 本实验设备: 半自动小样织机、纱样 三、实验内容 1、小样织机机构

小样织机主要由开口部分、引纬部分、打纬部分、卷取和送经部分组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部分主要机件的形状、结构和作用。 2、小样织机使用 画出平纹、斜纹等简单织物的上机图, 在织机上进行织轴上机。根据织物上机图进行穿综、穿筘工作, 并提经过调整织机工艺参数, 织造织物小样。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总电源。 2、运行织样机操作系统软件。 3、进入设计系统, 输入纹板图和选色图。 4、经纱上机: 织轴、钢筘安装, 依照穿综规律进行穿综, 根据 经纱线密度及组织等因素确定钢筘传入数并进行穿筘, 经 纱连接。 5、在主界面上打开控制系统, 在对话框中输入设计的纬密值后, 按”进入控制系统”框或回车键, 进入织样机的操作界面。 6、运行空压机, 打开织样机上的气压开关。 7、调整上机工艺参数: 包括经纱张力的调整、后梁高低的调 整、中导杆( 分绞棒) 高低和前后位置的调整。 8、在操作界面上打开已经设计好的纹板图, 按操作面板上的启 动按钮, 再用鼠标单击上的”开始运行”按钮, 启动织样机。 9、从慢车开始织造, 等完全开清梭口后即可按中控台上的”连 续运行”按钮使织样机连续运转。 五、实验记录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 操作规程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全面法采矿、出矿作业规 程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 refer to documents describing all aspects of work step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hat comply with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2020年全面法采矿、出矿作业规程 1.凿岩—爆破—通风—出矿—撬顶平场—凿岩 2.落矿作业规程应遵循平巷规程的所有条款。 3.凿岩过程中岩工通过观察岩粉避免破坏上下盘围岩,注意观察矿脉错动规律,减少损失贫化。 4.落矿时必须按设计排距,眼距布眼,以降低大块产出率。 5.必须按设计采矿范围落矿,以留足矿柱尺寸,矿体必须采到矿体上下盘边界,以降低贫化率。 6.爆破时,由里向人行天井起爆,采场炮孔超过5个时,必须用导爆管成组爆破,成组点火一人不超过5组,导火线长度应保证人员撤至安全地点,最短不小于2.5m导火线切头长度不小于5mm,一根导火线只准切一次,禁止边打眼边装药以及边装边点,边切边点。

7.出矿时出现矿石悬空应采用长木杆绑炸药爆破震动,使矿石落下,严禁用钎子、木棍等去捅,严禁进入采场下处理及出矿。 8.撬顶平场时,进入作业场之前首先将顺路废石清理干净,撬碴由两人同时作业,挂好照明,一人撬碴,一人照明,要求灯光明亮,精神集中,严禁谈笑打闹,残炮交岩工处理,撬不下来的浮石给上临时支柱,或挂上标志,并上报,撬碴严禁与平场凿岩等同时作业。 9.密切注意采场变化,遇不可预见情况,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须立即停止作业并撤出,上报有关领导,经有关部门人员研究修改设计,方可重新开工。 10.根据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如矿体分支、尖灭、错断、遇破碎带、较大断层等情况,及时通知地质人员给予鉴定,给出解决办法,修改设计方可施工。 11.必须加强采场通风,如有毒有害气体超标,必须立即撤出人员,绝对不允许进行下序作业。 12.上山是上下行人的通道,因此天井底板及联通采场联络道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第一篇筛分、破碎与磨矿实验 实验一、搅拌磨影响因素试验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搅拌磨的构造与操作 2、了解搅拌磨装矿量对磨机生产率的影响 3、了解磨矿浓度对搅拌磨生产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搅拌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是,研磨介质在高速旋转的搅拌棒或盘的带动下对研磨筒内物料施加剪切、摩擦和冲击力,导致物料粉碎和分散。在搅拌磨中,研磨介质不是做整体运动而是作不规则运动。这种不规则运动对物料施加三种作用力:(1)研磨介质之间的互相冲击产生的冲击力;(2)研磨介质的转动产生的摩擦和剪切力;(3)研磨介质填入搅拌棒或园盘所留下的空间而产生的撞击力。 三、实验设备 1、BJM-230A棒式搅拌磨矿机 2、400目筛子,小于80目筛子 3、天平、铲子、量筒 4、CS1012型电热鼓风干燥箱等 四、实验步骤 A 装矿量试验: 1、取试样8千克,用四分法分成八等份,每份1000克,另将其中一份1000克样再用四分法分成500克两份,从而配成500克、1000克、1500克、2000克4份试验样。 2、按液固比1:1分别将上面矿样按先加水后加矿石的顺序装入磨机,启动磨 机,磨矿10分钟后,将磨机中物料倒出,清洗干净为止。 3、将4个磨机产品在检查筛上进行筛析,筛上物料进行烘干、称重。 4、将数据填入装矿量试验数据表。 B 磨矿浓度试验 1、取试样16千克,用用四分法分成八等份,每份2000克 2、按液固比0.5:1、1:1、1.5:1、2:1的条件将2000克矿样按先加矿石后加水的顺序装入磨机,启动磨机,磨矿10分钟后将磨机中物料倒出,清洗磨机干净为止。 3、将4个磨机产品在检查筛上进行筛析,筛上物料进行烘干、称重。 4、将数据填入磨矿浓度试验数据表。 五、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农学(Agronomy);专业代码:090101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种子及农业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和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 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及有关方针政策; 6.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 掌握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9. 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手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主干学科:作物学。 五、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方法,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耕作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思政实践,社会实践,农学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七、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九、毕业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71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129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42学分。 十、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编号:CZ-GC-06014 ( 操作规程)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采矿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Safety operation regulations for mining operation

采矿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备注:安全操作规程是要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遵照执行的一种保证安全的规定程序。忽视操作规程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各类安全事故,给公司和员工带来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安全,造成终身无法弥补遗憾。 入井须知 七禁止: 1、禁止上班前喝酒,入井后不准打闹、睡觉。 2、禁止在通风不良、顶帮浮石未撬好的工作面作业。 3、禁止乱动爆破器材、安全防护设施和机电设备。 4、禁止抢罐,打闹和乱动大罐的安全装置;斜井作业禁止人员坐矿车。 5、禁止擅自进入爆破区、采空区、封闭区和陷落区等危险区。 6、禁止在天井、竖井、溜井和残柱上进行双层作业。 7、禁止乱扔和乱存爆破器材,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机械和库房重地。 八做到: 1、做到入井前穿戴好各种劳动防护用品,携带好照明灯具,认真

执行出入井摘挂牌制度。 2、做到乘罐时精神集中,上下罐动作要快,听从跟罐工或信号工指挥。 3、做到正规作业,按计划施工,搞好文明生产。 4、做到井下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撤离工作面,并向有关管理人员汇报。 5、做到采、掘和出矿作业时,湿式凿岩、清水浇碴。 6、做到在有毒有害作业环境中佩戴氧气呼吸器和气体检测仪进行作业。 7、做到发现残药和雷管应交安全员统一处理。 8、做到出入斜井时不蹬钩行人。 乘罐安全规程 1、乘罐人员必须在井口签到室挂好上岗牌,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检查并携带好本岗位所需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方准到井口侯罐。 2、等罐时要听从看罐工指挥,要站在距井口5m外等候,等罐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开课院部服装工程分院班级12纺织本科1班 课程机织产品设计学生人数应到人,实际完成人任课教师实验实训项目棉及棉型织物小样的试织 实验实训目的和要求目的:1.熟悉小样织机的工作原理,了解机器结构及各主要机件的作用。 2.要求学生根据棉及棉型织物设计的相关原理,通过选择不同纱线、织物组织、密度和色纱排列等,设计不同种类的棉及棉型织物。 3.在小样织机上,根据设计的棉及棉型织物的结构参数,利用小样织机进行试织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实训内容 1.根据棉及棉型织物设计的相关原理及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纱线、织物组织、密度和色纱排列等,设计不同种类的棉及棉型织物。 2.根据设计的棉及棉型织物绘制相应的上机图,然后利用小样织机进行进行试织。 3.通过织造小样,论证设计棉及棉型织物过程中用到的相关原理及方法,并初步掌握小样织机的工艺设置程序。 4.完成实训报告。 主要实验实 训仪器、器材 小样织机 实验实训总结实验、实训完成情况分析: 实训过程及实训报告完成较好,但是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同学在织造小样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小样表面疵点较多。 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给学生试样制备的指导工作,在学生进行小样试织的过程中,加强指导。 主讲教师签名:开课院部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 2015年4 月22 日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开课院部服装工程分院班级13时装5班 课程服装材料学生人数应到人,实际完成人任课教师程浩南实验实训项目织物透气性的测试 实验实训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们掌握织物透气性的测试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因素。 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面料进行透气性能测试,掌握织物透气性的测试方法,并分析不同面料透气性能的区别及影响因素。 实验实训内容 1.分别参照GB/T5453-1997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 2.根据选择的测试方法,制备试样。 3.利用相关测试仪器分别进行面料透气性的测试。 4.分别记录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实训报告。 主要实验实 训仪器、器材 面料、剪刀、YG461型织物透气仪等。 实验实训总结实验、实训完成情况分析: 实训过程及实训报告完成较好,但是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同学不参与实验过程;实验试样的制备不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进行剪裁;实训报告书写混乱,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不正确。 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给学生试样制备的指导工作,在学生递交实训报告的时候,增强对实训报告的检查力度,对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主讲教师签名:程浩南开课院部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 2015年4月25日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耕作学实习报告 学生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1204 姓名学号闫董丰20124927

耕作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某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即对莱阳校区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2015年10月27日 三、实习地点:莱阳市某农村莱阳校区实习基地 四、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有: 1、自然条件 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2、作物种植概况 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采矿队采矿工作业指导书(新编 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采矿队采矿工作业指导书(新编版) 一、岗位名称: XXXXXXX杨家坝铁矿采矿队采矿工 二、作业内容: 使用铲运机将采场进路崩落的矿石搬运至阶段溜井。 三、作业方式及主要设备: 序号 作业种类 材料 作业方式 1 铲运机操作 铲运机、46#液压油、8#压力传动液、320#双曲齿轮油、3#钙基

脂 三班倒 四、规章制度依据: 班组安全活动会制度;隐患排查、举报制度;员工培训教育制度;职工安全生产职责;电动铲运机安全操作规程;电动铲运机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特种作业管理制度;交接班管理规定。 五、作业流程: 参加班前会→了解作任务→810m车场乘坐通勤车→进入采场→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检查进路作业面有无浮石、残盲炮、杂物→启动铲运机进川作业→作业完毕盖好溜井网巴→撤离作业现场→做好交接班记录及设备运转记录 六、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序号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1

水灾 1、预防季节性洪水,挖好排水沟; 2、安装抽水泵; 3、及时接收汛情通报 2 火灾 1、铲运机配电箱定期打扫干净灰尘; 2、电机接线端口勤检查; 3、电缆接头要包扎好;3、杂物、油料统一堆放于库房内; 4、重点部位配备灭火器。 3 触电 1、对电器部件仔细检查、更换; 2、保持环境干燥无灰尘; 3、车载电源无破损; 4、装置漏电保护装置; 5、车辆加装接地装置。 4 偏帮冒顶 事故 1、每到作业场所,第一步对周围巷道进行检查,有浮石等危险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编号:SM-ZD-69508 露天采矿作业安全生产规 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露天采矿作业安全生产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 1、矿区(采场)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逐步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施工作业标准化;在计划、布置、检查生产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计划、布置、检查安全工作。 2、矿区(采场)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安全与环保办公室应对员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教育,普及安全法规知识,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员工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对所有干部和工人,每年至少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安全教育,培训每年至少考核一次。 新员工必须进行不少于48小时的矿、班组安全教育,经考试及格后,由老员工带领工作至少4个月,熟悉本工种

煤矿实训报告范文3000字 篇一 四个月的实习生活就如流水飞快的结束了,回顾实习生活感觉是很深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一辈井下工作技术人员请教,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煤矿相关的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不旷工,认真听从领导指挥。并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同事的一致好评。通过实践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煤矿井下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家连我一家三代都从事煤矿工作,我要向爷爷、爸爸那样对工作认真好学。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对煤矿有了更深的好感,更想马上加入煤矿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矿技术人员。张矿集团xxx矿业公司位于xxx县城西15公里矿区交通方便,矿区公路通往xxx县城,与下花园——广灵公路、京张公路及京包线新保安站45公里、下花园站30公里,距张家口市80公里、距北京市180公里。 xxx矿业公司目前共有三个生产矿井,分别是:西山坡井、黄土湾井、西寺湾井。xxx矿业公司以“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综合制理,总体推进”的发展,走向了新型工业道路,加入了大集团,成为国有重点煤矿。 实习开始时间2月25日在xxx矿业公司西山坡井实习。 西山坡井建井日期1973年12月,投产日期1979年1月,矿井设计能国21万吨/年核定能力15万吨/年,现有能力有6——8万吨/年,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西山坡井田东西长1900M,南北宽1500M,面积1。3054KM2。其北部与村办煤矿武家沟煤矿及个体煤矿韩家梁煤矿邻近,东部与本公司黄土湾井田毗邻;南部与本公司原来的白家湾井接壤。 首先了解了西山坡井的各大系统。西山坡井共有三个水平提升,分别是410水平、200水平与85水平,是多水平串车提升,三个水平的井底车场都是采用斜甩车场,这种车场子利用运输大巷作为主井存线,每个水平都设有水仓,主斜井口外设有地面消防水池,每个水仓的容水量都在300M3左右。矿井正常涌水量30M3/h,涌水量40M3/h。 在井下我们同老工人在802采煤工作面实习上班,时间是8小时。因为是8号煤的第二个工作面所以叫802采面。 802采煤工作面们于85水平西翼,工作面采煤方式是炮采。工作面沿倾布置,走向推进,工作面长度为80米,走

《选矿学》实验指导书 目录 一、细粒物料粒度组成筛分分析 二、物料可磨度测定 三、松散物料密度组成测定及数据分析 四、异类粒群悬浮分层的规律研究 五、细粒物料螺旋分选 六、摇床分选 七、物料的静电分选 八、磁性物料的分选回收 九、散体物料磁性物含量测定 十、材料表面润湿接触角测定 十一、最大泡压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十二、小浮选实验 十三、微细矿物油团分选 十四、悬浮液絮凝沉降特性研究 十五、悬浮液过滤特性试验 十六、简振系统动力学试验 附件:实验报告编写提纲 细粒物料粒度组成筛分分析 一、试验目的 学习使用振筛机对松散细粒物料进行干法筛分的方法;学习筛分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确定、分析物料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性;学习、训练利用筛分试验结果数学分析及粒度特性曲线分析。 二、基本原理 松散物料的筛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Array 1. 易于穿过筛孔的颗粒和不能穿过筛孔的颗 粒所组成的物料层到达筛面; 2. 易于穿过筛孔的颗粒透过筛孔。 实现这两个阶段,物料在筛面上应具有适当的 相对运动,一方面使筛面上的物料层处于松散状态,

物料层将按粒度分层,大颗粒位于上层,小颗粒位于下层,易于到达筛面,并透过筛孔;另一方面,物料和筛子的运动都促使堵在筛孔上的颗粒脱离筛面,有利于其它颗粒透过筛孔。 松散物料中粒度比筛孔尺寸小得多的颗粒在筛分开始后,很快透过筛孔落到筛下 产物中,粒度与筛孔尺寸愈接近的颗粒(难筛粒),透过筛孔所需的时间愈长。 振筛机 一般,筛孔尺寸与筛下产品最大粒度具有如下关系 D K d ?=最大 (1-1) 式中 d 最大 ——筛下产品最大粒度,mm ; D ——筛孔尺寸,mm ; K ——形状系数。 通常用筛分效率E 来衡量筛分效果,其表示如下: )() (θβαθαβ--= E (1-2) 式中 E ——筛分效率,%; α——入料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β——筛下物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θ——筛上物中小于规定粒度的细粒含量,%。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1. 1. 振筛机一台,摇动次数221次/min ,振动次数147次/min ;振筛仪1台; 2. 2. 标准套筛,直径200mm ,孔径0.5、0.25、0.125、0.075、0.045mm 的筛 子各一个,底、盖一套; 3. 3. 盘天平一台,称量200~500g ,感量0.2~0.5g ; 4. 4. 中号搪瓷盘6个,中号搪瓷盆6个;大盆2个; 5. 5. -0.5mm 散体矿样若干(煤泥、石英沙、磁铁粉各400g ); 6. 6. 制样铲、毛刷、试样袋。 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技术 (以煤泥干法筛分为例,湿法小筛分仅做演示) 1. 1. 学习设备操作规程,熟悉实验系统; 2. 2. 接通电源,打开振筛机电源开关,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保实验过程 的顺利进行及人机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