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娱乐新闻报道弊端的原因

娱乐新闻报道弊端的原因

中文摘要: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有了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然而对于报道的真实性、可读性、以及导向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特别是在人们生活、工作之余提供放松的娱乐新闻,由于它相对其他新闻报道更赋予娱乐性,往往是一些读过就忘的消息,新闻从业人员的不重视更产生了许多问题。

由于娱乐新闻对象往往是一些当红明星、影星的八卦绯闻,更增加了娱乐新闻受众的好奇。

但这类报道大部分都是一些低俗可笑的内容,同时报道也缺乏真实客观的调查取证,甚至有时是道听途说。

因此,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这类报道持怀疑态度,并且报道本身对事件当事人也产生一种极大的伤害。

针对娱乐新闻报道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意在从培养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完善产业监管体制、创新娱乐报道内容等方面促进娱乐报道健康机制养成。

关键词:娱乐新闻受众媒体从业人员Abstract:With computers,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mobile equipments, it makes that everyone can b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f information in today's information developed highly ag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the report about the readability, authenticity and oriented.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focuses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entertainment news, and entertainment new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curiosity of people eager to know others life. Due to the entertainment news objects of news are often some pop stars, movie star, and it enriches the curiosity of the entertainment news audiences, but such reports are mostly some gossip content, and also it is short of the obj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some reports are not written by journalist. Therefore,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public trust of journalist, and audiences are doubt of such reports. Besides, it makes great damage to the individual who takes part in the ev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aims to develop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ist , perfect the regulation system, and make new industry direction .Only by doing so can Promote a healthy entertainment reporting mechanism.Key W ords: Entertainment News Audience Journalists一、娱乐新闻概述1、娱乐新闻的概念界定(1)娱乐新闻的产生背景国内娱乐新闻的起步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之后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的状态。

再谈“泛娱乐化”传播现象之成因

再谈“泛娱乐化”传播现象之成因

视听2019.06|实践与思考当前文娱界,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泛娱乐化”。

在“泛娱乐化”的话语体系下,一切庄重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戏谑。

表面看来,虽然泛娱乐化冲破了传统的主流话语控制体系,打破了高高在上、传播某一特定思想、严格控制人们话语权的桎梏,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实质上,泛娱乐化破坏了对重大问题、严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肤浅的娱乐化信息的传播,逐步使得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趋于浅薄。

为了制定应对“泛娱乐化”的正确策略,使文艺界回归正轨,就必须认识到其兴起的真正原因。

本文试图从资本的影响、传播方式的变革、受众的心理诉求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当今“泛娱乐化”现象之成因。

一、文化资本的逐利性对利益的永恒追求是资本的根本属性。

近年来,文化产业开始兴起,嗅到了经济利益的资本开始大规模流入文化领域,具体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其追逐利益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随着资本的注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从国民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4.2,占比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

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

但资本逐利性的本质属性,带来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泛娱乐化的严重倾向。

(一)资本注入下的广电传统广电领域,资本的注入使得综艺娱乐节目迅速崛起。

在资本的操控下,传播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开始大量制作传播娱乐信息,用一种“精神娱乐”的方式来获取受众关注,从而获得大量受众流量,最终盈利,无论是以《非诚勿扰》《玫瑰之约》等为代表的情感类节目,还是以《变形计》为代表的身份互换类节目,抑或是以《明星大侦探》为代表的逻辑推理类节目。

总之,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加大娱乐类节目制作,一时间各种综艺娱乐节目纷纷上马,只为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获得巨大的广告收益。

这导致了娱乐节目在所有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占比大幅度提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新闻娱乐化现象刍议

新闻娱乐化现象刍议
新 视 角
新 闻娱 乐 化 现 象 刍 议
刘 志 强
(伊 犁 师 范 学 院人 文 学 院 , 新疆 伊 宁 8 3 5 0 0 0) 摘要: 新 闻 娱 乐化 为 受 众 提 供 了轻 松 愉 悦 的 接 受 氛 围 , 但是, 新 闻娱 乐化 又使 新 闻 和 娱 乐 难 以 区 分 。 新 闻 娱 乐化 既具 有其积 极 的一 面, 同时也有其 消极 的一 面 。本 文指 出 了新 闻娱 乐化 产 生的原 因 , 分析 了新 闻娱 乐化 带 来的影 响 , 本 文针 对 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谈 了 一 些 粗 浅 的 看 法 , 以供 商 榷 。
关 键词 : 新 闻 ;娱 乐化 ; 影 响
新 闻娱 乐 化 就 是 在 内容 上 偏 向 具 有 人 情 味 的 事 实 , 在 表 现形式 上 , 强调 故事性 、 情 节性 。 伴 随媒 介产 业 化 的发 展 , 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也越 来 越 突 出 。我 们应 该辩证 地 看 待新 闻 的娱 乐 化 现 象 。新 闻娱 乐 化 是媒体 适应 受众 的表现 , 它对 市场 具 有一 定 的适 应性 , 为媒 体带来 了可 观 的经济效 益 ; 但不可 否认 的是新 闻娱 乐化 也 有 很多 弊端 , 它导 致 了新 闻报 道 内容 的 庸俗 化 , 削 弱 了受 众 的 鉴别 力 。

二、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正 负 效 应
从历 史 的角度来 看 , 新 闻娱乐 化 的存 在 和发 展 , 在某 种 程度上是 符 合 新 闻 传播 的 客观 规 律 , 有 其 积 极 的一 面 。但 是, 从 新 闻娱乐化 的长 期影 响和结 果 来 看 , 其负 面 影 响是 相 当大 的 , 是 不可忽 视的 。 1 .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正 效 应 新 闻娱乐 化改变 了以前 那 种 死板 的 、 教 条 的说 教 方式 , 而代之 以较 为轻松 活泼 , 幽 默 诙谐 的方 式 来传 递 信 息 , 而 且 传 播 的内容也 更加贴 近 受众 。新 闻娱 乐 化迎 合 了受 众 的接 受 心理 。受众乐 于 以娱 乐化 的方 式来 接 收 信 息 , 这样 , 受 众 既获得 了 自己想 要 的信 息 , 同时 又愉 悦 了 自己 的身 心 , 如此 以 来 受 众 何 乐 而 不 为 呢 ? 尤 其 是 在 当 前 生 活 节 奏 越 来 越 快 的情况 下 , 受 众 越 来 越 需 要 以一 种 较 为 轻 松 的方 式 来 获 取 信 息, 同时也要 在这 种轻松 获取信 息 的时候来 缓解 自己 的紧张 心情 。而新 闻娱 乐化恰 恰 能够满 足受众 的 以上需求 。 2 .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负 效 应 新 闻娱乐化 满足 了受众 的某 些方 面的需 求 , 但 是 新 闻 娱 乐 化不 可避免地 也带 来 了一些消 极 的影 响 。 娱乐 化 的新 闻在 内容 上 , 尽 可能 的选择 受众 乐 于接 受 的 具 有 娱 乐 性 质 的 内容 , 而对 有 些 重 大事 件 却 置 之不 理 , 虽 然 时满足 了受众 的某 些需求 , 但是, 这实 际上 是本 末倒 置 了 , 从 长远来 看 , 新 闻 娱 乐 化 使 受 众 的 利 益 遭 到 损 害 。 众 所 周 知, 新 闻传播 不仅仅 只是具 有娱 乐 的功能 , 实 际上 , 新 闻传播 的主要功 能是传 播信 息 , 而并非 为娱 乐功能 。新 闻娱 乐 化使 媒 体 的传 播功 能发生 了异化 , 进 而削 弱 了媒 体 的舆论 引 导功 能 。可 以 说 , 新 闻娱 乐 化 发 展 下 去 的 一 个 结 果 必 然 是 使 新 闻 媒 体 的公 信力 大大 降低 。 三、 结 语 毫无 疑 问 , 新 闻娱乐化 有其 存在 的合理 的方 面 , 但是 , 如 果 对新 闻娱乐 化 现 象 不 加 以控 制 , 则 新 闻 可 能 会 走 向 低 俗 化、 庸 俗化 , 甚 至 沦 为 受 众 娱 乐 的 工 具 。 在 充 分 发 挥 新 闻 传 播传 播信 息 的功能 的前提 下. , 在 一定 限度 范 围内发挥 新 闻 的 娱乐 功能 , 这样 有利 于促进 新 闻媒介 的竞争 力 的提 高 。如果 过 度娱乐 化 , 一 味地 迎合 受 众 的猎 奇 心 理 , 那 么 媒 介 的权 威 就会 下 降 , 公 信力 就会丧 失 , 甚至 危害社 会风 气 。

新闻娱乐化之我见

新闻娱乐化之我见
了一幕 王子 与公 主的美好 童话故 事 ,引起 了全球轰 动 ,负责转 播 的电视 台收 视率 达到 了至 高点 ,获 得 巨大
[ 收稿 日期]2 o —1 -2 ;[ o 5 1 1 退改]2 o 一o 一o o6 1 4
[ 者简 介] 关 德 洪 (9 9 ) 作 17- ,女 , 西 安 市 人 , 陕 西广 播 电视 大 学高 新校 区助 教 。
7 4
维普资讯
关 德 洪 .新 闻娱 乐 化 之 我 见 [] .陕西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 报 ,2 0 ,( ). J 06 3
收益 ,靠新 闻炒作 的夫 妇二人 迅速窜 红 ,而观众 也满 足 了 自身探 究 明星 生活 的欲 望 ,可谓 一石 三鸟 。媒体
关 德 洪
( 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高 新 校 区 ,陕 西 陕 西安

706) 10 5
[ 摘 要 ] 新 闻娱 乐 化 在 西 方 发 达 国 家是 后工 业社 会 文 化 的产 物 ,在 我 国则 是 市 场 化 的 一种 自然 现 象和 必 然 现 象 , 是 新 闻适 应 时代 和 市 场 的 需 要对 自身 作 的权 宜 性 调 整 。 新 闻娱 乐 化倾 向本 质上 是 对 政 治 严 肃 性 的反 叛 ,是 对 原 有 价值 体 系 的解 构 。 新 闻 娱 乐 化 因 其所 处 的社 会 文 化 与 政 治环 境 ,有 其合 理 性 与 独特 性 。 [ 键 词] 新 闻 娱 乐 化 ;利 弊 ;控 制 ; 度 关
也不 能一 概否认 ,对其 要有 清醒 的认新
关 于 “ 闻娱乐 化” 目前没 有一个 权威 的定 义 。一般 认为 ,新 闻娱乐 化 主要体 现 在将硬 性新 闻软 化 , 新 ,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阿拉善盟传媒中心 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0)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前言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

例如在罗映纯的《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一文中,作者从理论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在文章中,作者针对对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定义,并且讲娱乐化现象和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平民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媒介中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根源,特别指出经济利益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动力;对于该现象的评价,作者认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三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媒介从业人员应该从认识上廓清两个问题:新闻娱乐化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新闻价值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强化新闻专业主义,三是实行媒体的分流发展。

二、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优劣势分析1、对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优势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形成了改进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学者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优势上的分析是在受众理论以及媒介市场化环境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等理论下进行比较式分析的,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现状进行论述,例如陈岑的《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一文中,作者对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新闻娱乐化轻松、自然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这种节目传播形式开启了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新探索,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浅论新闻娱乐化

浅论新闻娱乐化

6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浅论新闻娱乐化谢永杰(闽侯广播电视台,福建闽侯350000)[摘要]随着媒体的市场竞争,新闻娱乐化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之一。

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新闻娱乐化的利弊、正确把握新闻娱乐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利弊中图分类号:(;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8)12—0006—003我们的媒体似乎已经到了娱乐至上的时代。

作为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也不免被这股潮流所淹没。

新闻娱乐化让以往高高在上的媒体降到了让受众平视甚至于俯视的地位,新闻开始可亲可爱、好看好玩。

受众高兴满意,媒体因受关注而拉动经济收益,双赢的局面让媒体和受众都欢欣鼓舞。

但为吸引眼球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事,国内某电视台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惨案节目中要求观众发短信有奖竞猜死了多少人,国内又一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新闻后来被证实是假新闻,等等。

一时间,新闻娱乐化又成了千夫所指。

新闻娱乐化的功过对错,有值得分析讨论的空间。

从心理层面看,受众对媒体都希望享有“接近权”,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

受众希望实现与媒体的接近权,媒体为实现吸引受众的目的就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权利。

受众行为研究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和媒介接触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等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

而新闻娱乐化使媒体所具有的心绪转换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这充分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媒体与受众不分彼此、互动相融,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故事性、草根性、参与性得到强调,受众于是被强烈吸引。

这成为受众选择新闻娱乐化的主要原因。

新闻娱乐化应需要而生。

说到娱乐的性价比。

新闻以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内容和收稿日期:2008一09—13作者简介:谢永杰(1970一),男,闽侯广播电视台台长报道手段出现,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

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全文)

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全文)

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物质领域的飞速进展,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人们在物质得以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同样也能得到快乐,而娱乐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因而也就有了较为广阔的市场。

一、娱乐新闻、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分析1.娱乐新闻的定义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不同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它多指来自于娱乐生活或文化娱乐圈内的新闻报道,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了解和刺激。

它不像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和事态炎凉,让人们了解社会、感悟社会,而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娱乐、感受娱乐,以达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2.新闻的娱乐化定义新闻的娱乐化是将新闻以娱乐的形式进行表现。

一方面,它力避严肃性主题,偏重于软新闻的报道,多把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社会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从严肃的主题报道中尽力挖掘其娱乐价值。

另一方面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娱乐性,在新闻创作或表现中加入趣味性、娱乐性因素,贴近生活,更适合于大众口味,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我们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讨,可以说,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从服务受众的目的上是接近的——满足了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形式上也多以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展示。

但娱乐新闻注重的是内容,新闻娱乐化讲究的是形式。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现象存在。

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新闻类别,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

二、ZG新闻娱乐化倾向我国传媒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的倾向渐趋明显。

这种倾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和电视媒体上,成为报刊和电视媒体的卖点。

市场化较高的媒体,如都市报、晚报等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本 身 关 键 要 素报 道 的缺 失 。 比如 对 一个 新 闻人 物 进 行 采 访 之 后 , 对 其 访 问 内 容 进 行 删 减 从 而 进 行 稿件 的 写 作 , 时 要 这 很 多 记 者 会 依据 自 己 的主 观 价 值 判 断 , 选 出 能 刺 激读 者 、 挑 提 高 发 行 量 的 内 容和 语 言 , 追 求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效 果 , 样 以 这
业 务 研 究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口常 晓 王 晶
纵 观 央 视 及 各 省 卫 视 的 《 报 》 栏 目 , 取 主 持 人 明 读 类 采
星化 以 及 嘉 宾 观 众 面 对 面 的形 式 , 新 闻 , 说 侃新 闻 , 松 、 轻 随
可 读 性 和贴 近 性 ,提 升 公 众对 于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参 与 热 情
媒 体 生 产新 闻 的 主要 功 能 是报 道 事 实 、 供 信 息 , 提 为公 众 守 望 或 监督 环 境 , 而 影 响 社 会 进 程 、 会 决 策 、 场 消 从 社 市
新 闻 报 道 的 生命 在 于 真 实性 .而 激 烈 的媒 体 竞 争 往 往
使 得 一 些 新 闻从 业人 员 为 了迎 合 受 众 .一味 追 求 新 闻 报 道 的 娱 乐化 , 到 “ 看 头 ” 精 彩 新 闻 就 忽 略 了对 其 真 实 性 看 有 的
的严 格 把 关 , 些事 实还 没 有 调查 清楚 就 因其 兴 奋 点 而 发 有
1新 闻报 道 娱 乐化 导 致 新 闻 真 实性 和 准确 性 的 缺 乏 .
我 国 的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明 显 带 有 了社 会 转 型 期 的 特 征 。 市 场 经 济 的体 制 下 具 有 双 重 属 性 的 新 闻媒 体 , 经 济 在 其 实 体 的属 性 大 大 强 化 ,媒 体 被 推 向 市场 后在 扮 演 政 治 化 角 色 的 同时 ,还 必 须 在 激 烈 的竞 争 中保 持 市场 份 额 ,获 得 利 润 。 了抢 占 市场 和 使 企 业 利 润 最 大 化 , 体 不 得 不 对 发 行 为 媒 量 、 视 率 进 行疯 狂 追 逐 , 网 罗受 众 的 法 宝 就 是 娱 乐 。清 收 而 华 大学 李 希 光 教 授 说 :从 新 闻 无 法摆 脱 商 业 控 制 这 个 事 实 “ 来 看 … …越 来 越 多 的新 闻 已经 成 了 广 告 和 娱 乐 的 囚犯 。 ” 另 外 , 众 需 求成 为新 闻娱 乐化 的生 存 空 间 。 众 因 为 受 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 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3] 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 一 求近心理 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二 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7]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不断为受众提供有新意的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鲜感”,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求新心理还表现为观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到最新的信息。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的信息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新的报道手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二者缺一不可。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轻松、鲜活的新闻形式,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当成评书来说,让一些生、冷、硬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颇受观众的欢迎。 三 求真心理 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8]即使是这样一些真实的新闻,也在无处不展露了硬新闻软化的痕迹,如,美国遭9?11恐怖袭击后,《晚报浏览》在周末特别节目中对整个事件作了综述性的回顾,在节目中加入歌曲《祈祷》、《让世界充满爱》,烘托了人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痛恨恐怖主义,痛恨战争”的主题情绪,效果非常不错。但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依然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9]这样的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另外,对于那些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说明性和说理性节目观众也十分喜爱,如谈话节目对某个时间、某个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说理,法律节目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和分析等,也受到观众的关注。 四 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10]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都市报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地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其中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以及从舆论上对恐怖袭击给予道义上的谴责,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从一些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就能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俄人质危机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莫斯科人质劫持匪首和他的“寡妇敢死队” 》。[11]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2] 同时,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影响下,出现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新闻的人,就好比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在一次“意外”的手机丢失导致她与当红男星言承旭的亲密照片暴光后而一夜成名。再如前不久刚刚爆料的赵薇的前男友汪雨与旧情人陈紫涵重修旧好,于是一夜之间也是未曾出名的陈紫涵也开始火了起来,那么事情是因何而起呢?竟然又是有人丢手机了,这次丢手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心人物陈紫涵!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受众的求趣心理,让这样的娱乐化新闻,花边化新闻,娱乐化人物有了宽阔炒作空间。 五 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13]在传播过 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14]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记得好象是最早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第一个尝试了现场乐队伴音,于是在以后的许多年来,这种现场音响效果一直都得以沿用。 六 消遣心理 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15]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化的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 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 的功能。所以,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流行于是自在情理之中了。[16] 七 从众心理 “一张报纸,一个城市”。从受众层面上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17]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都市报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学者曾指出,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判断新闻重要性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认为,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日趋普遍,但它不可能成为媒介的本质和主流;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18] 总之,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最后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