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及鉴别诊断word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播途径:
• 媒介传播,蜱虫叮咬 • 接触传播,据报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被污染的衣物可能是造成人传人的重要
原因 • 室内气溶胶传播不能排除 • 其他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及赴该类地区旅游、户外活 动者感染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和野外活动史。
• 2013年以来,山东省SFTS报告例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山东SFTS分布情况
时间分布
• SFTS发病呈较明显的季节性
•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发病年龄以40~79岁居多。 • 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4.10%)
流行过程
• 传播媒介:蜱、牛虻、螨等介质动物
• 宿主动物:在山东省的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3576份家养动物血液SFTSV 抗体总阳性率为40.24%,其中羊、牛、鸡、犬、猪的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45.56%、8.73%、1.45%。
• 危重型:
• 年龄>60岁 • T≥39℃,持续48~72h • 有基础疾病 • 神经症状(精神萎靡)突出 • PLT<30×109/L,伴有各种
出血症状 • WBC<2.0×109/L,粒细胞
<1.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具备以上3项或以上者,均可按重型救治,危重型住院时 间长(3周以上),恢复慢(3-6个月),预后差。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绝大多数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 • 尿常规:半数以上尿常规示尿蛋白阳性,少数潜血阳性 • 大便常规:可有潜血阳性,警惕消化道出血 • 凝血功能:多数患者APTT延长 • 血生化: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CK-MB、AST、ALT升高,尤其以AST、
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少数存在肾功能不全。 • 骨髓检查:三系增生正常,部分粒系活跃 • 脑脊液检查:WBC正常或轻度升高,糖、蛋白、氯化物正常。部分可检测出
流行病学
• 2011-2014年,我国23个省报告SFTS共5352例,确诊2750例,主要集中在河南 (41.2%)、山东(27.67%)、湖北(11.16%)、安徽(6.51%)、浙江 (6.11%)等。
• 2013-2015年,山东省共报告1277例(死亡131例,死亡率10.25%),其中实验 室诊断870例(死亡96例,死亡率11.03%)。
有以上症状者均可按疑似病例上报。
诊断
确诊病例:
(1) 病毒核酸监测阳性 (2) 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增高4倍以上 (3) 标本检测到病毒IgM抗体 (4) 标本分离到病毒
鉴别诊断
• 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骨髓 纤维化晚期
• 血小板消耗增多:ITP、TTP、SLE、恶性淋巴瘤、病毒感染、输血后血 小板减少、DIC、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2017.11.14
概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一种出血热疾病。 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及肝肾功能异常、意 识障碍,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及MODS死亡
病原学
• 2011年3月16日中国CDC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关于SFTSV的论文,证 实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
• 病原体: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
病毒属(Phlebovirus) • 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
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治疗
• 病原学治疗: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继发感染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为重患者早期 应用免疫球蛋白1-2g/kg,分2-3日给予。
临床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 发热期:
热程长,持续6-16天,平均10天左右。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 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 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体格检查: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常有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处孤立或2-3个 淋巴结肿大伴有明显压痛,表面红肿
SFTSV核酸 • 病原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诊断
•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或旅游等或2周 内有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
疑似病例:疫源地、蜱咬史(或相关高危职业); 发热(或近期发热史); 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或伴白细胞减少,尿蛋白(+~+++); 伴或不伴有头痛、肌肉疼痛、精神倦怠等中毒症状; 纳差、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鼻腔、牙龈、皮下瘀斑等出血症状
分型
具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中的必备条件
• 普通型(轻型): • 年龄<60岁 • 无基础疾病 • 无精神萎靡 • 消化道症状轻 • 无出血症状 • PLT>30×109/L,WBC>2.0×109/L • CK,CKMB,LDH<2倍正常值 • 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如输入大量库存血)
肾综合征出血热
蜱虫叮咬
• 附着部位:蜱长附着在人体头皮、腰部、腋 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
• 处理:一旦发现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 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箭 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 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 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头部留在 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 处理,并观察身体状况。
多器官功能损伤期:
可与发热期重叠,多数在5-10天内,个别在2-3天内可出现肝、肾、血液系统、 脑、心、肺等器官受累。部分出现表情淡漠、烦躁、嗜睡、幻觉、抽搐、昏迷等, 以及消化道、脑、肺出血。死亡病例多在此期,丝网时间一般出现在发病后6~12 天。非死亡病例持续3-5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化验指标逐渐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