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熔覆修复注塑模具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激光熔覆成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技术。

在激光熔覆过程中,由于材料迅速升温和迅速冷却,会导致残余应力的产生。

残余应力对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预测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准确地模拟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研究人员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

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分析和预测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性能。

在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中,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材料性质、几何形状、熔覆参数等。

然后,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

有限元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整个计算区域划分为许多小的单元,然后利用力、应变、位移等物理量在单元内部的近似关系和全局连续性,得到整个计算区域的应力场分布。

这样就可以得到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激光熔覆过程进行数值建模。

通过建立热传导模型,考虑激光辐射传热、材料熔化和凝固等过程,可以得到熔覆区域的温度场分布。

然后,利用热应力理论,结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得到熔覆区域的应力场分布。

最后,考虑材料的变形和应力释放,可以得到残余应力场的分布。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规律。

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材料性质等因素的数值分析,可以指导实际工艺的优化和改进。

此外,数值模拟还可以用于预测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残余应力和变形情况,为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

然而,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激光熔覆过程涉及到多个物理现象的耦合,涉及的物理量多且复杂,对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的稳定性提出了要求。

其次,材料的性质和参数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如热传导系数、热膨胀系数等。

这些不确定性会影响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数值模拟结果还受到模型假设和边界条件的影响,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设定也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

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

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原创版4篇)《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篇1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是一种用于修复钢材缺陷的技术,该方法包括使用激光熔覆技术将熔覆材料熔化并堆叠在缺陷区域上,以实现对缺陷的修复。

具体来说,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熔覆材料:选择一种适合于激光熔覆技术的熔覆材料,该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2. 确定熔覆参数:根据缺陷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熔覆材料的特性,确定激光熔覆的参数,包括激光功率、速度和熔覆层的厚度等。

3. 进行激光熔覆:将熔覆材料放置在缺陷区域上,并使用激光束对其进行熔化和堆叠。

在熔覆过程中,激光束会逐层熔化熔覆材料,并将其堆叠在缺陷区域上,直到达到所需的熔覆层厚度。

4. 完成修复:在熔覆完成后,等待熔覆层冷却和固化,然后进行质量检测和表面处理,以确保修复后的钢材表面光洁度和性能符合要求。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在线修复,无需将钢材从生产流程中取出,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减少了生产成本。

《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篇2一种钢缺陷在线激光熔覆修复的材料及方法是一种用于修复钢材缺陷的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钢材表面形成一层熔覆层,以填补缺陷并恢复钢材的性能。

具体来说,该材料包括一种特殊的焊接材料,该材料包含铁、铬、镍、锰、硅、钴、钨等元素,且其组成和比例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激光熔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铺展性,能够快速熔化并与钢材表面形成牢固的结合。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钢材表面缺陷周围的区域进行清理和打磨,以确保表面干净无尘,无油脂和其他杂质。

然后,将焊接材料添加到激光熔覆设备中,并将设备预热至适当的温度。

接下来,使用激光熔覆设备对钢材表面进行扫描,将焊接材料熔化并在钢材表面形成一层熔覆层。

最后,对熔覆层进行冷却和后处理,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外观质量。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钢材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牢固的熔覆层,以填补缺陷并恢复钢材的性能。

激光熔覆层的缺陷成因及控制方法

激光熔覆层的缺陷成因及控制方法

不同和激光熔覆的快固过程中,气体不能及时逃出表
[2]
过程中形成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所致 。
控制裂纹产生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
几种:
1)调整应力的状态,
尽可能降低拉应力:
①合理降低熔覆层的线膨胀系数,使熔覆层
与基体的线膨胀系数两者应尽可能接近,从而减
面,就会出现气孔。如果保护气体流量过大就会
①减少金属粉末颗粒尺寸,使用球状颗粒或
[1]
表面改性技术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材
料表面改性技术,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领
混合粉末可以改进其抗裂性能。
②选择合理的扫描速度、送粉速度、功率密度
域。但由于温差和膨胀系数的不同,激光熔覆过
程中熔覆层可能会出现多种缺陷,如:裂纹、气孔、
等来提高熔覆层的质量。
激光熔覆是在高能激光束作用下,把预置于
小熔覆层残余拉应力,防止裂纹的产生。
②通过基体预热和后热处理可以减小熔覆过
或同步送入金属表面的合金粉末熔化,并微熔一
薄层基体,同时实现熔覆层与基体的冶金结合,使
程中的残余热应力,控制熔覆层的开裂。
2)优化激光熔覆的工艺方法和参数:
熔覆层具有与原合金粉末同样的优异性能的材料
层的交界处容易产生裂纹,裂纹贯穿于熔覆层,沿
②合金化改变组织状态,有利于减少裂纹的
产生。
2
激光熔覆层气孔的形成及控制方法
激光熔覆是一个快速熔化、快速凝固的过程,
着与激光扫描相垂直的方向近乎平行的进行延
在激光熔覆前,金属粉末受潮带有水分或金属氧
伸。裂纹是由于熔覆层与金属基体的热膨胀系数
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熔覆时就会有气体产生,
5
[4]
易于逸出 。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

机电技术 2012年12月128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谢祖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介绍了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特别是激光表面淬火、激光表面熔覆和激光表面合金化的特点及在模具上的应用。

关键词:模具;激光表面处理;激光表面改性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01(2012)06-128-03模具寿命除了与模具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模具材料的选择及其热处理密切相关外,模具表面处理也是影响模具寿命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许多场合下,既要求模具有高的强度和耐磨性,又要求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在此情况下,模具的表面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常用的模具表面处理工艺有化学热处理(如渗碳、碳氮共渗等)、表面复层处理(如堆焊、热喷涂、电火花表面强化、PVD和CVD等)、表面加工强化处理(如喷丸等)。

这些方法大多工艺较为复杂,处理周期较长,处理后存在较大变形。

近年来,随着大功率激光器的出现及激光加工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日趋广泛、成熟,为模具表面的强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激光表面处理是指用激光对工件表面快速加热,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处理层,使工件表层的显微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工件表面性能的工艺。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可分为激光表面热处理和激光表面改性技术两大类,前者包括激光淬火、激光退火、激光非晶化、激光冲击硬化、激光晶粒细化等,后者主要有激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熔覆。

本文主要介绍激光表面淬火、激光表面熔覆和激光表面合金化这三种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

1 激光表面淬火激光表面淬火又称激光相变硬化,是指铁基合金在固态下经受激光照射,使表层以极快的速度(升温速度可达105~106 ℃/s)被迅速加热至奥氏体化状态(但低于熔化温度),当激光停止照射后,处于冷态的基体使其表面迅速冷却(冷却速度可达105 ℃/s)而进行自冷淬火,从而得到马氏体组织的工艺方法。

浅析激光熔覆成形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浅析激光熔覆成形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激光熔覆成形技术可以在无需支撑的条件下成形 具有悬臂特征和复杂内腔 的零件 , 使用这种方法成形
模 具时 , 以在制 造 过 程 中优 化 布 置 模 具 内部 的冷 却 可 管道 , 实现模 具 特定 区域快 速 冷却 以减 小零 件 的变形 , 提 高模 具制 造精 度 。在使 用激 光熔 覆成 形技 术加 工零
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 , 国 Sn i 美 ad a国家实验室与 U idTcnl i rt Whte 司展 开 合作 , nt ehoo e Pa & e gs t i y公 n 利
用激 光 近形制 造技 术 , 多 种 材 料 的激 光 熔 覆 成 形 工 对 艺进 行研 究 , 造 出 镍 基 超 合 金 、 合 金 、 锈 钢 和 制 钛 不
激 光熔 覆成 形技 术是 2 0世纪 9 代初 发展 起来 0年
的一种集激光技术 、 数控技术 、 计算机技术和材料加工 技 术等 于一 体 的新 型 先进 制 造 技 术 。该 技术 以 “ 离散 + 积” 堆 成形 的思 想为 基础 , 突破 了传 统 去除 材 料 的加
工方 法 , 把激 光熔 覆 表 面 强化 技 术 和 快 速 原 型 制造 技 术相 结 合 , 现 了三 维 近终 形 全 密 度 金 属 零 件 的分 层 实 增材 制 造 。激光 熔覆 成 形 时 , 首先 在 计 算 机 上 生成 待
廓 轨 迹逐 线 、 逐层 堆 积材 料 直 接 生 成 近终 形 三维 实 体 零件 , 其工 作原 理 如 图 1 示 。 由于 激光 熔 覆 成 形 技 所 术 可 以直 接制 造全 密 度 金 属零 件 , 该技 术 逐 步 成 为 快
( ) 以优化 成形 零件 的结 构 1可 激光熔 覆成 形技 术 通 过 逐线 、 层 堆 积 材 料 进 行 逐

激光熔覆 轴类件 变形

激光熔覆 轴类件 变形

激光熔覆轴类件变形
激光熔覆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通过激光加热将粉末材料熔化并喷射在工件表面形成涂层。

而轴类件变形是指经过激光熔覆后轴类件发生的尺寸或形状的变化。

在激光熔覆过程中,由于激光加热会导致工件表面温度升高,会引起热应力以及热膨胀等变化。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轴类件的尺寸或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轴类件的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轴类件的变形问题,需要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考虑以下因素:
1. 控制激光加热的温度和热输入,以减少热应力的产生;
2. 优化激光熔覆的参数和工艺,使涂层均匀且与基材的密合度较高;
3. 使用预热或后热处理等方式来缓解热应力和热膨胀引起的变形;
4.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涂层结构,以适应工件的应力和变形要求。

总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可以减轻激光熔覆过程中轴类件的变形问题,提高工件的质量和性能。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表面修复和加工技术,具有高效、精密、低热影响区和局部加热等优点。

在激光熔覆过程中,高能激光束直接作用于金属表面,使其瞬间熔化并与底材相融合,形成涂层。

然而,由于激光熔覆过程中金属材料的快速加热和冷却导致了残余应力的产生,这些应力会影响涂层的性能和寿命。

对于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形成机理在激光熔覆过程中,激光束对金属表面的瞬间加热会引起熔化和快速冷却,从而形成了残余应力场。

这些残余应力主要源于熔化池的温度梯度、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差异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等因素。

研究表明,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对于涂层的结合强度、断裂行为、疲劳寿命以及耐腐蚀性能都有显著影响。

2.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方法为了准确预测和评估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数值模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常见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辅助力场法和相场法等。

有限元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它可以根据熔覆过程中的混合传热模型和相变规律来模拟材料的温度场和变形场,进而计算出残余应力分布。

辅助力场法和相场法则是基于相变动力学和场论原理的模拟方法,它们可以有效地描述激光熔覆过程中的相变现象和宏观行为,从而得到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

3. 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

首先是激光参数的影响,包括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激光斑大小等参数的变化都会对残余应力场产生影响。

其次是涂层材料的选择和性质,不同的金属材料在激光熔覆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残余应力。

而材料的热物性和相变特性也是影响残余应力场的重要因素。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残余应力场的准确模拟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材料行为和性能变化规律,为优化工艺参数、设计更加耐磨、耐腐蚀的涂层提供科学依据。

激光熔覆层裂纹的产生和抑制措施

激光熔覆层裂纹的产生和抑制措施

激光熔覆层裂纹的产生和抑制措施激光熔覆层裂纹是目前激光熔覆技术应用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虽然该技术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内容,整体技术水平比较高,但是易受到较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熔覆层稳定性差的问题,无法保障技术精度,从而产生裂纹缺陷。

为持续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改善技术缺陷,则应对产生裂纹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了解和掌握具体原因之后制定针对性的抑制措施,从而实现对熔覆层裂纹的有效控制,这对该技术的性能优化和应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光熔覆层裂纹的产生(一)裂纹的形成机理激光熔覆过程会产生物理化学反应,具有急热急冷特点,通过快速加热和迅速冷却会产生应力拉伸,但由于熔覆层材料与基体之间的多种物理性能存在差异,所以在熔覆过程中产生较多残余应力,这类应力若超出熔覆层的可承受能力,则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会在一些特殊位置出现开裂现象,熔覆层表面气孔、夹杂和微裂纹等都是产生裂纹问题的源头部位,开裂严重时还会导致熔覆层脱落,无法保障产品熔覆质量。

(二)熔覆层中的残余内应力第一,热应力。

激光熔覆过程中由于熔覆层材料与基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加热和冷却处理过程中每种材料的弹性变化、收缩膨胀速度和变形程度存在差异,导致熔覆层受到一定挤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为热应力。

热应力会对晶界产生一定作用生成脆性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与熔覆层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差异过大和热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时就会导致晶界开裂[1]。

热应力的大小与材料温差呈正比例关系,而且这一应力也会随着熔覆层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应力,在该系数超过基体热膨胀系数时会产生拉应力,若小于该系数则产生压应力,后者可减少熔覆层开裂。

第二,约束应力。

激光熔覆层收缩过程中会产生温度梯度差,这就导致不同位置的温度不同,收缩程度不同,对于产生收缩的位置,熔覆层收缩时会对其造成挤压,产生的作用力为约束应力。

激光熔覆时熔覆层材料中间部位材料散热速度要比四周慢一些,那么在收缩阶段就会受到四周的挤压,从而产生约束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光熔覆修复注塑模具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yag固体激光器对注塑模具钢2738进行熔覆修复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预置丝式熔覆修复注塑模具是完全可行的,在选定合适的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得到显微组织均匀、缺陷极少的熔覆层,且与基体形成很好的冶金结合,修复后熔覆层的最高硬度为:388.72hv。

磨损性能检测表明该种修复方法符合注塑模具的修复要求。

关键词激光熔覆;注塑模具;性能
abstract:in this paper, yag solid-state laser on the injection mold steel 2738 for cladding repair tes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wire-type cladding repair injection molds is entirely feasible,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rocess parameters in the premise, to be uniform microstructure, defects minimal cladding layer and the substrate to form a good metallurgical bonding, cladding layer after the repair of the highest hardness: 388.72hv. wear performance testing shows that this type of repair metho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jection mold repair.
keywords:laser cladding; injection mold; performance 前言
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注塑模具在塑料加工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注塑模具产品的产量也是逐年的增加。

注塑模具由于单
件生产,所以对模具的要求是较高的,而且有些注塑模具结构比较复杂,使得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较长而且造价也较高。

模具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失效形式,例如:磨损、疲劳失效、划痕、沟槽和腐蚀等等,造成整个模具无法使用,这样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那么对注塑模具的修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当前大多数企业修复模具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总结起来大概为:软氮化、热喷涂、电刷镀、微脉冲mig焊等 [1] 。

以上这些注塑模具修复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注塑模具向着小型化、精密化、复杂化方向的发展,再加上这些传统技术的缺陷,已使它们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注塑模具的修复需求了[2]。

为此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修复手段,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的修复手段,在航空、机械、建筑及国防工业等部门有望得到广泛应用[3]。

与其他传统修复手段相比,激光熔覆修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熔覆层晶粒细小、结构致密、化学组织均匀;②能够较容易实现对模具的精密修复,修复后热影响区较小,能够与基体形成很好的的冶金结合,结合强度较高;③熔覆材料的选择较为广泛,一些镍基、钴基和铁基合金都可作为熔覆材料;④激光的光斑可以进入特别细小的区域或是其他技术手段难以接近的区域,而且材料的消耗较少,具有优良的性价比;⑤熔覆过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控制的,易于实现激光熔覆工艺参数的智能化和工艺过程的自动化[4]。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实验材料
注塑模具(即基体)材料规格为10mm×10mm×50mm的矩形块,实验前用砂纸将表面氧化皮去除干净,熔
丝材料规格为0.5mm×500mm。

本篇论文所选基体材料和熔覆材料同为2738钢,成分见表1。

表12738钢的化学成分
元素 c cr mn mo ni fe
含量(wt%) 0.37 2.0 1.1 0.4 1.0 bal
1.2实验方法
将熔丝平整地固定在基体表面上,作单道单层熔覆试验。

按照设计好的工艺分别做不同的试验研究,试验完成后,总结熔覆后的宏观表面形貌特点,然后沿横断面将熔覆后的试样切开,在金相显微镜下对熔覆层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得出熔覆效果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单脉冲能量为15j,重叠率为85%,从而进一步对其进行性能分析。

实验采用激光器为:脉冲nd:yag固体激光器。

2 实验结果
2.1 显微组织和硬度检测结果
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获得的熔覆层沿横断面的显微组织如图1。

形成的熔覆层形貌较好,热影响区较窄而且对称性好,无宏、微观缺陷。

熔覆层及基体的显微硬度按图2所示的测试点进行测量,测试点分别为1、2、3、4、5且测试点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每个测试
点的硬度值为该点水平面上不同三个位置硬度的平均值[5],显微硬度曲线如图3所示。

显微硬度计的加载砝码为200g、加载保持时间15s。

图2 显微硬度测试点
图1 熔覆层光学显微形貌100x图3 显微硬度值曲线
2.2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在最佳工艺参数下修复后的熔覆层、结合区及基体的扫描电子显微组织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知熔覆层组织致密、均匀,无宏、微观缺陷,结合区与基体的为良好的冶金结合。

图4熔覆层、结合区及基体扫描电镜形貌2000x
3 分析与讨论
3.1最佳工艺参数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熔覆层的硬度与修复后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硬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材料本身的性能,它是材料能否具有优良性能的保障。

从图3显微硬度曲线可知从测试点1到5硬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再减小。

首先,由于激光的功率较大,熔覆表面是激光光斑最先达到的地方,能量的损失还不是很多,这使得表面上熔点较低的元素烧损严重,致使涂层的硬度稍低一些。

之后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硬度先是上升,在下降。

这是由于激光作用在熔覆材料上时产生很高的热量,热量的传送形式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的,传导的方向是从熔覆层向基体方向,那么就存在着温度梯度,而且温度梯度
从测试点1到3是逐渐增大的,温度梯度越大造成的组织越粗大,温度梯度越小组织越细密,所以从测试点1到3硬度是逐渐增大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测试点3处的硬度最高为:388.72hv。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熔池的冷却有关,此处的温度梯度和过冷度都较大,因此最先开始凝固,随后熔池的表层(即测试点1和2的位置)处的热量开始向外或沿着与基体接触的次表层(即测试点3的位置)传导,这样次表层处相当于重新承受了热量而历经组织的转变,相当于淬火的过程,所以此处的硬度值最高。

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熔覆层到基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的区域,我们把这一区域叫做热影响区,在激光熔覆的过程中基体会对热影响区有一个稀释的作用,部分基体溶入其中导致结构的变化,使得显微硬度增加,所以此处的硬度高于基体的硬度。

那么基体的硬度为最低:342.74 hv。

3.2最佳工艺参数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试样是在m-200磨损试验机下进行快速磨损,加载载荷为10kg,时间为5min。

首先取三个未经熔覆处理的试样进行实验,测得的这三个试样磨损前后质量差的平均值为:0.00497kg。

然后取三个经过熔覆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同样测得的这三个试样磨损前后质量差的平均值为:0.01313kg。

通过熔覆前后的质量差的对比可知,同种条件下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要远大于未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

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因为我们修复的是注塑模具,塑料制品
不同与金属,倘若修复后的磨损性能远远好于未修复前的,那么会在成型的塑料制品上有所体现,在修复的位置所对应的塑料制品处往往会不同与其他地方,这样就造成产品的不合格,这应该是我们要避免的。

4 结论
1)从测试点1到5硬度的变化趋
势为:先增大再减小,在基体接触的
次表层(即试点3处)的硬度最高为:388.72hv,基体(即测试点5处)的硬度最低为:342.74 hv。

2)同种条件下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要远大于未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符合注塑模具的修复要求。

3)在做磨损试验过程中采用的摩擦副为金属,而不是塑料,据此我们还可得出修复后的注塑模具不宜做金属模具。

参考文献
[1]林占光. 表面工程技术在塑料模具修复中的应用[j].模具技术,2006年第3期,37-38.
[2]常明,张庆茂,廖健宏,等.塑料模具精密修复技术的评述及展望[j].金属热处理,2006,31(7).
[3]王秀彦,安国平,林道盛,王秀凤. 激光模具表面强化的应用研究[d]. 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4]张光钧,吴培桂,许佳宁,等.激光熔覆的应用基础研究进展
[j].金属热处理,2011,36(1).
[5]常明.塑料模具激光精密修复技术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7,34(s1):7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