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课时2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课时2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课时2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

课时2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几根长短例外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几组高矮例外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闹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2、3、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下课啦

比高矮长短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2课时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比较 第二课时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 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3、4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教学反思】 1. 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 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

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3、4题 课堂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下课啦 比高矮长短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

知识共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程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知识共享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

《下课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课时“比较高矮、长短”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情境素材,情境图中有丰富的比较环节。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通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而本课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与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教法:情境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老师想知道下课时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那么热闹。2.这么多种游戏呀,一定很好玩!小朋友们,淘气和他的同学在下课时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我们一起来喊“下课啦”,把淘气和他们班的小朋友喊出来。 3、揭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看,他们都被我们喊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自由口答)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引到数学课上。】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比高矮 (1)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 (2)学生汇报:有两个同学在比身高,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一个同学在踢毽子,还有一位叔叔在钉一个小凳子。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出示比个子情境图)看!他们在比个子,你们想不想也比一比?(学生:想) (4)教师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提问:谁能说说他是高还是矮?(学生说法不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比较事物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可以比较。) (5)再分别找比他高和比他矮的同学到前面和他比,学生说出比的结果。(指导学生说清:谁和谁比,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 (6)根据学生回答问:咦?怎么回事是呢?为什么这个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围绕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展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实现由实物到图形、由图形到数字的抽象思维,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想到数的符号,看到数的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 2. 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缓解教学难度。如果直接询问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学生比较难回答。但是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一组中最喜欢的排第几?那么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知道第几就是指一组中的某一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区分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易于学生掌握。 1. 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的同时渗透分类知识,使学生明白1、2、3、4、5在图中表示什么,这些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用图形来表示,再根据图形抽象出数字,使学生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 写数之前给予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的指导,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抓住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1. 教材中安排了“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即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动力。

2. 在理解0的含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0”,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0”除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基准等。有了生活实例的证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6~10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知道数是对直观物体数量的描述,图画是一种半抽象活动,书写是完全的抽象。之所以把这三个要求放在同一道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倒着数数这一过程,既扩大了学生对数的功能的认识,又让他们知道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数数的思维过程就是开放的、多样的。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1. 放动画课件,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明白数字大小的比较是以“一一对应”为基础的,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逐步发展。 2.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大于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 以内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第一课时可爱的校园 教材分析: 课本第1—3页,教材主要通过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也是入门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消除学生对老师、同伴、学校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实现玩中学、做中悟、活动中拓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集体的温暖,热爱老师和同学。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数字儿歌和古诗等 场地:校园和教室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了解 1、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姓赵,大家怎么称呼我呀?对,大家可以叫我赵老师。以后的学习生活就有我陪同大家一起度过,欢迎我吗? 2、与以前的教师做比较 师:小朋友在入学之前,有的生活在学前班,有的生活在幼儿园,对吧。那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以前的老师是男的,你是女的。 师:说得对。 生2:我以前的老师比你年轻(年老)。 生3:我以前的老师比你胖(瘦)。 生4:我以前的老师没有你漂亮(比你漂亮)。 生5:我以前的老师梳长发,你梳短发。 师:赵老师与你们以前老师的不同地方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师:对,我们都是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学生。 3、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刚才把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做了比较,我想大家对我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那你们想对赵老师有更多的了解吗?我家住在皓月大路188号,花园小区1栋7单元,我家有3口人,分别

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实现合作性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前面学习了比较物体大小、多少,是通过直观的判断进行比较。不会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没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没有学习过比较的方法。本节课是在比较大小、多少之后的第二次比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抽象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师生魔术表演活动”导入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为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你

们想看吗? 师:请XXX同学到前面来,其他人转过身去,闭上眼睛。(此时教师站在讲台下,学生站在讲台上老师的背后。) 师:请转过身来,睁大眼睛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评价)通过变魔术的表演,你能总结一下比较高矮的方法吗? 师:你总结的真好,可以当小老师啦。下面小组开火车学一学老师的话吧。火车头在哪里? 生:开火车强化记忆比较的方法。 (这一情景活动的设计,想通过学生观察熟悉的教师身高的真实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比较方法的需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站在同一起点,并把腿伸直才能比较高矮的办法。将生活中的比高矮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四能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两个人比高矮活动 二、新课 (一)、看“教材情境图”初步比较高矮活动(白板出示图)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今天也来到课堂,他俩请大家帮助比高矮,你们肯帮吗?请看屏幕,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两种意见。) 师:哦,一个认为头部对齐就可以比脚下,另一个认为让脚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主讲单元第一单元时间8月30日地点办公室主讲人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要点 单元总目标 (《教师用书》解读)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单元教材解读:只要分析讲解常规性的基础知识提炼、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的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的整合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量以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他们的身边;“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以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给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 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前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的认识也存 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本单元安排的大量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学生对熟悉事例的叙述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实际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 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学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量之间的关系。而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 3、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入书写的活动

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左右》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投影仪、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 (播放《解放路小学校歌》)好听吗?喜欢听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举得是哪只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认识左 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位置不同时的左右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咱们坐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好朋友,请同桌两位同学伸出你们的右手,相互握个手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是不是都伸的右手?(教师板书:站的位置不同,左右也不同)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靠右走的? 二、理解左边、右边 1、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2、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熊大和熊二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光头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下课啦

下课啦 【教学内容】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 (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刚才总结出的比高矮的的方法来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吗?学生猜测并讨论。 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3、4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教学反思】 1. 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左右》教学设计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 2、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3、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4、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5、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6、“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7、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粉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2、动作游戏。 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哪个同学愿意和老师对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师:吴悠,吴悠,我问你,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起来分类》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分类 第2课时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 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 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

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 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跳绳、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下课都玩什么游戏那么热闹啊? 生1:跳绳生2:抓人…… 师:这么多种游戏啊!一定很好玩。但要注意安全哦。同学们,淘气和他的同学下课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下课啦”,让淘气他们出来玩吧。 生齐喊:下课啦! (出示主题图)师: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比身高,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还有的在玩“谁走的路长”。 师:是啊,他们玩的游戏也不少。好像有人在叫我们,看看是谁?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师:原来是老师,她说想考考我们,看看谁的小眼睛看的最认真。如果能闯关拿到三个签章,就有奖品哦。想不想要? 第一关:比高矮 1、(出示比高矮图片)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比高矮。 第一关的闯关题目就是请我们同学们来当裁判,他们两个比,谁高?谁矮? 生1:他们一样高。生2:不对,男孩子偷偷垫脚尖了,不能比。 师:那怎样比才是正确的呢? 生:两个要站在同一个起点才行,站直了比。谁在上面

谁高,谁在下面谁就矮。老师演示并小结。 (三)体会高矮是相对的 师:我们也来做比高矮游戏,谁愿意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比高矮要注意在同一个起点才行,站直了比。)三名高矮悬殊大的一些学生上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名学生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说清前提谁和谁比或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老师给我们签一个奖章,叫“高矮”。 第二关:比长短 第二关来考我们的是这两个跳绳的小朋友。他们的闯关题目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一比他们的跳绳,谁长?谁短?师:跳绳我们自己也有。四个同学一组,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正确地比出长短,不出错。要注意什么?反馈师:谁来说说,你要怎么比?生:要先对齐,拉直了再比较。师:请你大声告诉这两个同学,让他们照着你说的方法比一比。师: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叫做“长短”。 第三关:谁走的路长 师:观察情境图,两个小孩走的起点一致,终点也一致,走的路一定一样长吗?(他们走的不是直线。)走的路不能像绳子一样拉直,怎么进行比较呢?(用数格子的方法):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个奖章,也叫做“长短”。 恭喜你们闯关成功,等到了老师的奖品,每人一朵小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