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件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现代文学的定义: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以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生长期)一般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发展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成熟期)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1、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2、文学革命理论主张

(1)《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2)《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三、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这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会刊是《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都是留日学生。办有《创造》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

三、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前期提倡新格律诗的创作,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被称为“新格律派”。

四、语丝社

语丝社1924年成立于北京,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语丝》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鲁迅

第一节概述

一、生平、思想和创作

1、早期(1917年前)

(1)启蒙教育时期(1881-1898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最初取名为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笔名“鲁迅”的由来:①“鲁”是母亲(鲁瑞)的姓,“迅”是小名,即“迅哥儿”。②鲁迅先生曾答复许寿裳:“这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③“鲁迅”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2)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年)189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3)留日时期(1902—1909年)1902年,鲁迅赴东京学习,加入光复会。1904年,到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

(4)辛亥革命时期(1909—1917年)1909年,鲁迅回国从事教学工作。1912年,应邀到教育部任职,后对政局深感失望,工作之余辑录金石碑贴。

2、中期(1918—1926年)

(1)“五四”时期: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了《新青年》编辑活动,创作了小说集《呐喊》,为《新青年》“随感录”写短评,还创作了一些新诗。这一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从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书,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讲义。

(2)1924至1926年,这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新青年》成员分化后,鲁迅一面坚持战斗,一面进行心灵自我解剖,探寻新的道路。这时期鲁迅认识了许广平,并最终相恋结合。本时期鲁迅创作了《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作品。

3、后期(1926—1936年)

(1)1926—1929年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927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

(2)1930—1936年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领导左翼文学运动进行战斗。从1930年至1936年,他写了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是他战斗、写作的第三个高峰期。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二、评价

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常识

1、《呐喊》

这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写于1918年至1922年的15篇作品(《不周山》一文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呐喊》描写了一系列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下层旧知识分子的悲剧。(《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2、《彷徨》

这是鲁迅第二本小说集,收入写于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作品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彷徨》中的妇女形象有两类:一是农村劳动妇女,如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等;启示人们:妇女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二是知识女性,如子君(《伤逝》)等。启示人们: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能真正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新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子君)

小说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知识分子解放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

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