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研究进展

因 , 后再用溶 剂萃 取或 其 它方法 提 取水 中的 咖啡 因。 然
该方 法在咖啡 咖啡因提取 中应 用较 多 , 中国农 业科学 院 茶 叶研 究所进 行 了热水 浸 渍法 提取 鲜茶 叶 中咖啡 因 的 实验 室研究 , 得 了一定 成 果 。La g等用 热 水浸 泡鲜 取 i n
2 1 传 统 提 取 法 . 2 1 1 水 提 法 .. 水 提法是利用 咖 啡 因在水 ( 别 啡 因 的性 质 、 构 和 作 用 结
咖啡 因亦 称咖 啡碱 , 是一 种 甲基 黄 嘌呤 , 属生 物碱
定 的溶 解性 进 行 提 取 , 一般 先 用 水 萃取 茶 叶 中 的咖啡
同时 还可起 到解 毒 的功效 _, 。 1 ]
碱 , 中咖啡 因 占大部 分 , 量 为 3 ~5 , 医 用 咖 其 含 是 啡 因 的重要来 源 ] 。作者 在此 重 点介 绍 茶 叶 中咖啡 因提取技 术 的研究进 展 。
2 茶 叶 中咖 啡 因的 分 离 提 取 方 法
关 键 词 : 啡 因 ; 取 ; 用 咖 提 作 中 图分 类 号 : 9 6 9 Q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 5 2 ( 0 0 0 —0 1 一O 17— 4521)9 97 4
研 究发 现 , 叶 中含近 5 0种成分 , 茶 0 主要 有生 物碱 类 、 酮类 、 黄 酚类 、 酯类 和氨基 酸 等 , 含有对 人体 有益 还 的钙 、 、 、 、 、 、 、 、 、 、 、 等 多种 矿 磷 铁 氟 碘 锰 钼 锌 硒 铜 锗 镁
摘
要 : 啡 因是 茶 叶 中 的一 种 生 物 碱 , 代 医学研 究表 明 咖 啡 因 在 生 理 上 有 重 要 作 用 , 一 种 中枢 神 经 系统 兴 奋 咖 现 是
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

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陈正武;鄢东海;刘红梅;周宇【摘要】为弄清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为选育低富集氟茶树品种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贵州湄潭)20个品种为材料,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3种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一芽5叶>一芽2叶>单芽;芽叶标准与芽叶氟含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657(P<0.01);芽叶标准与其平均芽叶氟含量的线性回归关系达显著水平,决定系数达0.989 5(P<0.01).2)单芽、一芽2叶和一芽5叶氟含量分别为51.24~182.96 mg/kg、97.85~255.46mg/kg和106.98~521.48mg/kg;LSD多重比较表明,20个品种间,单芽、一芽2叶和一芽5叶氟含量差异显著.3)Furthest neighbor聚类分析发现,20个茶树品种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低氟含量品种类型包含11个品种.选育低富集氟茶树品种并及时采摘可有效降低茶叶氟的含量.%The fluoride content in bud leaf with three different standards of 20 tea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Meitan germplasm nursery in Guizhou Tea Institute was determined by fluoride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method to know fluorid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ea varieties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ecting tea varieties with low fluoride 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bud leaf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 was five leaves with a bud> two leaves with a bud>single bud, the Pearson related coefficient between bud leaf standard and fluoride content was 0. 657 (P<0. 0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 between bud leaf standard and fluoride conten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eached 0. 989 5(P<0.01), and the fluoridecontent in single bud, two leaves with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ith one bud was 51. 24~ 182. 96 mg/kg, 97. 85 ~ 255. 46 mg/kg and 106.98~521.48 mg/kg respectively. The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uoride content of single bud, two leaves with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ith one bud between 20 tea varieties.20 tested tea variet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11 tea varieties were belong to low fluoride content. Selecting tea varieties with low fluoride content and timely pick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fluoride content in tea.【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4页(P24-26,31)【关键词】茶叶;氟;茶树品种;芽叶标准【作者】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陈正武;鄢东海;刘红梅;周宇【作者单位】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贵州,湄潭,564100;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氟对骨骼和牙齿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过量摄入氟可引起氟中毒,产生氟斑牙、氟骨症等病症。
氟化物防龋齿相关的研究

氟化物防龋齿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是为了氟化物能减少儿童和成人的龋坏,还能在龋洞形成前使早期有龋坏的牙齿恢复正常氟化物;氟化水源;氟化食盐;含氟溶液;牙面涂氟法在目前各种防龋措施中,应用氟化物是很重要的一种,氟化物能减少儿童和成人的龋坏,还能在龋洞形成前使早期有龋坏的牙齿恢复正常。
因此,氟化物防龋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
应用氟化物防龋是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领域取得的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之一。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龋病流行情况得到了实质性的控制,这与广泛应用氟化物防龋密不可分。
氟化防龋包括全身用氟法和局部用氟法。
1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是指氟化物通过口服进入全身(或同时有局部作用),从而达到防龋目的。
补充氟化物的方法有氟化水源(即自来水加氟)、口服氟片或氟滴剂、食盐加氟、氟化。
氟化水源。
1933-1944年Dean进行了氟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饮水的氟浓度在1X10-6时,既不会造成氟中毒,还可产生防龋作用,并发现饮水中氟含量与龋病患病率成反比,与斑釉成正比,因而提出了饮水加氟来防龋的建议。
1945年首先在美国的GrandRapids实行了饮水加氟的方法,其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实行自来水加氟。
氟化食盐。
氟化食盐是先按标准加入适量氟化物,然后分发销售的食盐,适用于未能实施自来水氟化或没有自来水的低氟区,每公斤食盐中含氟离子200-300mg。
因应用氟化食盐可行性好、价格低、方法简便、效果好,WHO认为适用于龋病上升和没有自来水的家。
氟片和含氟溶液。
口服氟片适用于未能实施其他全身用氟防龋的低氟区。
氟片是由氟化钠或酸性氟磷酸盐(APF)加香料、赋形剂等制成的含氟、和1mg的片剂。
医生开处方前要了解当地饮水中的氟含量。
每次处方氟总剂量不得超过120rag,以免一次误吞引起急性氟中毒。
适量的中性氟化钠水溶液是补充氟的另一种简易方法。
取溶于60ml水中,即为含氟溶液,每日睡前用滴管滴5滴于颊粘膜或舌部,不漱口、不饮水,可获得全身和局部的双重防龋作用。
贵州湄潭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状况的研究

贵州湄潭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状况的研究严学芬;余磊;曾加;杨秀群;赵杰【摘要】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 rometry is described in thispaper.Pesticides were extracted from tea with acetonit rile in anult rasonic bath and purified on a graphitised carbon black column,and then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 ron ionization mass spect romet ric detection in the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mode.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92.6 % to 96.8 %..RSD were 2.9 %~3.2 % 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0.001 mg/kg.The method measured cyhalothrin 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of pesticides 0.0052mg/kg in the sample tea of Guizhou Meitan,much lower than China's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pesticides in food(0.2mg / kg) and EU MRL(0.1mg / kg).%将鲜茶叶粉碎后以正己烷-丙酮为提取溶剂于振荡器上振荡后超声萃取,经活性炭、氟罗里硅土柱色谱净化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的残留量,得到该方法回收率在92.6%~9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3.2%,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01mg/kg。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环境行为研究

2019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王海峰(1982-),男,黑龙江依兰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壤环境调查。
乔鹏(1986-),男,山东滨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管理。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1日。
引言高效氯氟氰菊酯是除虫试剂,能够有效对抗螨虫及其他害虫等病虫害,具备强烈的胃毒与触杀效果,能够有效防治玉米、烟草、棉花、蔬菜、果蔬等农作物常见的菜青虫、小菜蛾。
蚜虫、食心虫、卷叶蛾、叶螨、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并且对蝇、蚊等害虫同样具有除虫效果。
与其它杀虫剂相比较,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化学结构融入了氟原子,让除虫效力更大,活性更强,药性更快。
拥有较强的土壤渗透作用,提升了药剂的耐雨能力,现阶段,我国与氯氟氰菊酯相关的农业研究主要围绕在土壤、玉米、蔬菜、白茶与其它茶叶等层面,其中对茶叶的分析及研究相对不足,需要通过相关实践方法,对茶叶的生物特征、土壤性征、病害特征及氯氟氰菊酯的化学性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及研究,以此明确氯氟氰菊酯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方法与材料1.1试剂与仪器实验仪器:超声提取器、色谱仪、匀浆机及蒸发仪。
实验试剂:石油醚、乙酸乙酯、硫酸钠、氯化钠、乙腈、环己烷、弗罗里硅土、氯氟氰菊酯样品。
其中弗罗里硅土主要为90-110目、400℃下进行4小时活化,应用前需要在120℃环境中烘感3小时,并加入6%的纯水进行活化。
1.2实验设计首先:根据《田间实验操作规程》,笔者在2018年至2019年分别于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区开展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茶叶及土壤的残留实验。
并考察确定实验小区的土壤面积为29m 2,重复实验5次,并在实验小区中设置保护带及相应的对照小区。
随后将3.6%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应用在茶叶食叶虫初盛时期。
土壤及茶叶样品放于-30℃的保温箱中存储,以待后续实验。
其次:土壤与茶叶中的残留实验。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两个剂量模组:19.23i/hm 2的高剂量试剂与11.23i/hm 2的低剂量试剂。
茶叶中氟的测定条件的探讨

关
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词 : 叶 ;氟 离 子 选择 性 电极 ;缓 冲 溶 液 ; 提 条 件 茶 浸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9 ( 0 i0 —4—5 1 0 —4 7 2 1 ) 66 60
中 图分 类号 : 5 O 6
茶 叶 样 品 的 浸 提 处理 对 测 定 的 准 确 度 有 很 大影 响 . 缓 冲 溶 液 的 成 分 、 叶 粉 碎 度 、 泡 时 间 、 泡 所 用 盐 酸 的 浓 从 茶 浸 浸
度 、 度 、 水 比例 等 方 面研 究 最 佳 的测 定 条 件 为 在 室 温下 , 0 1 o ・ - 的 盐 酸浸 泡粉 碎 过 的茶 叶 , 成 茶 水 温 茶 用 . 0t l L 1 o 配
( )6 6 6 0 6 :4 — 5
A sr c :Th l o i eo e t rwe e d t r n d b h s ff o ie i n s l ci e ee to e S a i g c n iin b tat e f r ft awa e r ee mi e y t e u eo l rd - e e tv lc r d . o k n o d t u d u o o wa lo a fu n e fc o h ee mi a in Th u p s ft i p p rwa o s lc h e twa y c mp r— s as n i l e c a t ri t e d t r n t . n n o e p r o e o h s a e s t ee tt e b s y b o a i
V I 8 O6 N_ . o3N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王文权胥鑫萌张雨佳(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综述了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分析了溶剂提取法、离子液体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饮料中咖啡因的检测方法,旨在为后来的研究与提取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叶咖啡因提取工艺检测方法饮品中能缓解疲劳、使人兴奋的主要成分为所含的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茶叶、可可豆和咖啡果中的黄Z吟生物碱,分子式:C8H1°N4 O2,化学名:三甲基黄Z吟,又名咖啡碱、甲基可可碱、马黛因和茶毒等。
纯的咖啡因是一种白色、强烈苦味的粉状物。
随着对咖啡因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量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会不同1:适宜的量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摄入量过多,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适量的咖啡因具有缓解疲劳、改善微血管性能2、抗氧化3、镇痛、提高记忆力4、抗抑郁5和抑制癌症6等作用。
基于以上积极作用,使得咖啡因在饮料、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咖啡因主要源于茶叶、咖啡豆等,对于茶叶而言,我国是一个茶叶大国,咖啡因主要从茶叶中提取,但提取率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高效率、高纯度提取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研究茶叶中咖啡因提取工艺,合理分析提取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对其提取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分析了目前咖啡因相关提取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后来咖啡因的提取提供借鉴#1提取工艺1.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一种传统的提取天然产物方法,根据提取目标在各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选用对提取目标溶解度大、对非提取目标溶解度小的溶剂,从而将目标产物溶解出来的方法。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溶于水、二氯甲烷、氯仿、乙醇和丙酮等多种溶剂综合考虑性价比、危害等因素,其中乙醇在提取中最为常用。
吴睿韬等8采用溶剂浸提茶叶中咖啡因,在提取过程中,分别采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结果表明,乙醇在咖啡因提取率方面明显高于二氯甲烷,约为二氯甲烷的2.6倍,所以对咖啡因而言,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提取溶剂。
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

4 南极 磷 虾 中氟 的安 全用后是否会 完全 消化溶 出以及溶 出多少 等问题 目前 尚未有研究 证 实 。评 价 食 品 的安 全 性 通 常 有 2种 方 法 , 即动 物 试 验 和体 外 试 验 。在 动 物试 验 中 ,可 通 过 人 工 饲 喂 动 物 来 研 究 其 剂 量 和 反 应 之 间 的关 系 ,从 而 获 得 对 动 物的毒性 临界值 ,进而通过引入不确定因子 以考 虑可能存在 的种 内和种间差异 ,从而获得人体的毒 性 临界值 ,最终确定人体的最大允 许摄人 量 。动物 试验 的结果通常认为是相当可靠的 ,但 这种方法的 应 用 ,由 于其 相 对 较 长 的 周 期 和 较 高 的 费 用 而 受 到 限制 。与动物试验相 比,体外试 验具有周 期短 、费 用 低 和结 果 重 现 性 好 等 优 点 ,且 二 者 的试 验 结 果 具 有很好的相关性 。孙雷等人f 拟人体肠道的消化吸 3 模 收环境 ,对南极磷虾氟的溶 出率进行 了体 外模 拟试 验 ,试 验 表 明 ,南 极 磷 虾加 工 产 品 中的 大 部 分 氟 可 被人体消化溶 出,水煮肌肉 、油炸肌 肉、水煮整虾 和 油 炸 整 虾 的 溶 出 率 分 别 为 7 .2 , 8 . % , 61 % 28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3, 12(3): 342-34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点项目(K2000-05-02)作者简介:马立锋(1972–),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和茶园土壤的研究。
E-mial: malf-111@ 收稿日期:2003-02-16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韩文炎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摘要:主要对茶叶中氟的来源,氟含量,氟浸出率以及茶叶降氟措施研究作了详细的综述。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土壤中的氟直接影响到茶叶中氟的含量,茶树吸收氟与土壤的pH 值、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成土母质及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关。
大气污染影响茶叶氟含量主要是氟通过叶片气孔进入细胞,进而在茶树体内积累。
水环境中氟的含量主要受土壤与大气环境的影响。
茶叶中的氟含量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等级越差,氟含量越高;原料粗老的茶类氟含量要比原料较嫩的茶类氟含量高;不同季节、茶树品种对氟吸收也存在差异性;茶树各部位氟累积强度依次为:叶>花蕾>籽>皮>细枝>骨干枝>细根>茎(主轴)>茎(主干)>主根>侧根;茶叶中氟浸出率与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有关。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热水处理,添加化学试剂,改进生产工艺等措施来降低茶叶中的氟含量。
此外,尚可以培育含氟量低的茶树品种。
关键词:中国茶叶;氟来源;含量;浸出率;降氟措施中图分类号:Q945.12;X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3-0342-04茶树是一种聚氟作物,茶叶中的氟含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有大量资料显示,氟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摄入对人体有益,过量的氟却对人体产生危害。
近年来,有的报道了饮用高氟茶叶引起了氟中毒。
茶叶中的氟含量历来被许多学者所重视,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对茶叶中的氟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本文就近十年来茶叶中氟研究情况作系统的归纳。
1 茶叶中氟的来源研究1.1 土壤环境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在我国,氟的土壤背景值(质量分数)为453 mg/kg ,范围值为191~1012 mg/kg [1]。
土壤中的氟直接影响作物中氟的含量,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2]。
许多学者认为茶叶中的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性氟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是氟环境化学体系的枢纽。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部分氟被溶解成离子而存在于溶液中,部分氟被矿物吸附或与土壤中某些物质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固定,因而土壤中存在难溶态、交换态和水溶态这3种形态的氟。
水溶性氟是茶树吸收的主要形态,难溶态氟和交换态氟不能被吸收[3, 4]。
茶树吸收氟与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关。
(1)土壤pH 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pH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土壤中氟的存在形态[3, 5]。
土壤中水溶性氟与pH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6]。
土壤pH 的下降,土壤水浸氟含量降低[7]。
(2)有机质也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5]。
许多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认为茶园土壤全氟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6, 7]。
(3)茶树吸氟与土壤中的粘粒含量有关。
土壤粘粒含量高,全氟含量也高,但茶树能吸收的水溶性氟不一定都高[3]。
焦有[7]认为土壤粘粒含量越高,土壤的水浸氟含量下降。
张乃明[2]认为土壤质地(机械构成)的作用要大于土壤pH 值和有机质的含量。
(4)土壤氟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关[4]。
土壤类型与氟含量有显著差异,焦有[7]对不同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全氟含量以棕壤最高,黄褐土最低;土壤水浸氟含量以碱性土>微碱性土>中性土>酸性土。
徐利英等[8]也认为,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全氟含量的主要因素。
以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为最高,其次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砖红壤和红壤,再次为黄土发育的黑垆土和楼土。
陆景冈等 [3]就各类常见的母岩进行分析,得出以花岗岩的氟含量最高,千枚岩次之,玄武岩最低。
张乃明[2]认为花岗片麻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氟含量最高,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氟含量最低,母质含氟量的顺序为花片岩>石灰岩>冲积物>洪积物>黄土状物质>黄土。
吴卫红等[5]对15种土壤的氟不同形态分析表明,各种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比其它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高。
(5)茶树吸收氟的多少与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关。
氟在土壤中的含量与土壤中淋溶强度小的元素(Al 、Ti 、Mn马立锋等: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343等)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淋溶强度大的元素(Si、Mg、K、Na等)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
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与交换性铝、锰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交换性钾、镁,有效态磷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钠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6]。
交换性钙还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5]。
另外,由于水溶性氟受氟在土壤固相中的吸附与解吸反应所调控[9],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与解吸特性作了研究。
土壤对氟的吸附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氧化物总量有关。
pH值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铁、铝、锰氧化物含量越高,土壤的氟吸附量越大[10]。
茶园土壤氟的吸附与解吸主要与土壤中无定形和羟基态铝的含量密切相关[11];腐殖质及氧化铁、铝对氟吸附影响较大,腐殖质引起胶体氟吸附量减少,无定形氧化铁、铝可增加氟的吸附量[12]。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氟的吸附量不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的氟吸附量明显大于红砂岩和紫红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的氟解吸率比其它母质土壤低。
不同土壤对氟的吸附与解吸的差异与土壤矿物特性,尤其是氧化物数量有关[9]。
1.2 大气环境氟化物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氟化物污染大气后,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
氟化物被植物气孔吸收而进入细胞,溶解在叶组织内部的水溶液中,被叶肉吸收,然后通过扩散方式或由维管束把氟化物从叶肉转移到其它细胞中,并随水分运输到叶的尖端和叶缘并在局部积累[13, 14]。
黎南华[14]对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的结果表明,茶叶含氟量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茶叶中氟的富集量与大气中氟的浓度的变化一致,空气中氟浓度较高的监测点,茶叶中氟的富集量也较高[15]。
高绪萍、王萍等[15~17]对附近有砖瓦窑或工厂等氟源、空气污染较明显的茶园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园的茶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园的茶叶,其氟含量明显比氟污染区的茶叶低;当大气受到污染后,空气中的氟对植物叶的氟富集的影响可能比土壤中的氟对植物的氟富集的影响还要强。
1.3 水环境水中氟的含量高低也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一种因素。
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岩石及其风化产物和土壤,其次是降雨[1]。
黎南华[14]对广东省地氟病地区进行研究后认为,温泉型和中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比地表水高,即使是在氟含量偏高的地区,茶园也是利用河、溪、山塘水库灌溉,没有用中深层地下水灌溉,故分析茶树含氟量可排除灌溉水这一因子。
所以水环境中氟的含量主要受土壤与大气环境的影响。
从上述对茶树所处的土壤、大气、水环境的分析来看,茶树所处的复杂环境条件影响着茶树对氟的吸收,同时也可认为茶叶中氟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2 茶叶中氟的含量研究2.1 茶叶老嫩度与氟含量作为聚氟作物的茶树,茶叶是茶树对氟积累的主要器官,其积累的氟质量占全株积累的氟质量的98.1%,而茎、枝、根积累的氟质量只占全株积累的氟质量的1.9%[20]。
叶片的成熟度又影响着氟含量的高低,显然茶树吸收的氟在叶片中的积聚与叶片生长期的长短有密切关系。
马立锋等[6]对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茶园的茶叶分析结果表明,成熟叶中氟含量要明显高于一芽4叶的氟含量,且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施嘉璠等[18]通过对四川沐川、夹江、峨嵋等黑茶产区有代表性茶园的新梢和老叶的测定,认为老叶氟含量要明显高于新梢。
白学信[19]认为,茶树不同部位间含氟量差异较甚,尤其是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可达12~36倍。
高绪萍、王萍等[15]认为,茶树是高富集氟的植物,幼嫩芽叶(一芽二叶)的氟富集量达到42.5~240 mg/kg,老叶则高达820~1575 mg/kg。
2.2 茶叶部位与氟含量研究茶树不同部位的氟含量对于了解茶树吸氟特性及氟在茶树体内的分布规律有重要作用。
沙济琴、郑达贤[20, 21]对茶树黄棪的氟累积特征分析后认为,茶树各器官对氟的积累强度有很大的不同,积累强度顺序为叶>花蕾>籽>皮>细枝>骨干枝>细根>茎(主轴) >茎(主干)>主根>侧根。
2.3 茶叶等级与氟含量茶叶等级是以茶叶质量好坏与老嫩程度来划分的,一般高档茶质量优,嫩度好,如名优茶;中档茶质量中等,嫩度偏老,如大宗茶;劣质茶,原料粗老,质量低劣,如粗茶。
研究[17]表明名优茶含氟量最低,大宗茶较高,粗茶最高。
马立锋等[22]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不同等级茶样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有明显差异,344 生态环境第12卷第3期(2003年8月)名优茶氟含量远比大宗茶低。
刘超等[23]系统地测定了杭州不同等级春茶的氟含量,也同样认为茶叶等级之间差异明显,茶叶质量越差,氟含量越高。
2.4 茶类与氟含量不同茶类的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的差异。
马立锋等[22]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黑茶共计577个茶样进行了氟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以绿茶氟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67.53±69.49 mg/kg;黑茶最高,平均为296.14±246.07 mg/kg;红茶类、乌龙茶类及花茶类居中,分别为177.01±121.49 mg/kg、167.68±112.28 mg/kg和140.97±150.51 mg/kg。
梁月荣等[24]对18个省市的128个茶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茉莉花茶氟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35.54 mg/kg;其次是烘青、乌龙茶,分别为42.16 mg/kg、44.18 mg/kg;再次是红茶,为70.12 mg/kg;砖茶氟质量分数最高,为159.14 mg/kg。
2.5 茶树品种与氟含量茶树品种对氟的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茶叶自身的组织结构有关。
有学者[14]认为这是由于叶质、细胞组织的排列不同有关。
白学信[19]对四川雅安地区4个产区茶园的主要茶树品种进行氟含量的测定,结果认为品种间的氟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